市场影响

星巴克惊爆致癌丑闻 股票断崖式下跌
星巴克惊爆致癌丑闻 股票断崖式下跌

新浪证券综合|2018年03月31日  21:20
中青报: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致癌传闻 为啥?
中青报: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致癌传闻 为啥?

  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致癌传闻,为啥 任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3日   02 版) 更多人面对过剩的信息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乃至丧失了对于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与欲望,处于信与不信的摇摆状态,或者说没有什么信息能够让人“坚信”了。 这两天,一则有关美国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贴上“可能致癌标签”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决的依据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酰胺,该物质易致癌。对此,星巴克中国表示,加州法院的裁决并不针对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就该裁决发布公告,坚称咖啡是安全饮品,法院裁决误导公众。(澎湃新闻网4月1日) 不只是星巴克针对致癌传闻进行了澄清,媒体向食品安全专家求证,得到的解释也是: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剂量不大,且丙烯酰胺能致什么癌,目前学界尚无共识,公众无需惊慌。这则被误解和过度解读的传闻,至少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一,加州法院裁定的所谓“咖啡致癌”并非特指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当地几乎所有的咖啡企业;二,咖啡里存在的丙烯酰胺,可能会致癌,但抛开剂量谈毒性,经不起推敲。 前不久,一则关于假新闻比真新闻传播更快的研究结论备受关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是真实新闻6倍。套用这一结论,似乎可以说,有关星巴克致癌的传闻,再次为“假新闻比真新闻传播更快”的说法作了注脚。不过,回到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这则可疑新闻的过度关注,又不能完全以真假新闻的传播规律来解释。 有学者曾制定了这样的谣言公式: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也就是说,谣言的能量有多大,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的重要性。依据该公式,在一个把星巴克视为中产消费标志的国度,“星巴克致癌”传闻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但置于食品安全的语境下,它的刷屏或又有着相对特殊的原因。这些年,但凡与食品、健康相关的谣言,每次都能获得大量关注,乃至被过度解读,这当然折射了社会上普遍的食品安全焦虑。一部分人未必喝过星巴克,但碰到这类“致癌”传言,都可能下意识地参与转发、评论,显示了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这次星巴克传闻来势凶猛,可谣言的消退也比较快,或得益于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实,虽然这次谣言的传播挺广,但真正的信谣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传播,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种集体参与的快感,并不一定对应着明确的态度。受众的这种态度,比单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轻信谣言更值得关注。 在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限于半封闭的社交平台,且多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获取信息的今天,信息的猎奇度、轰动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参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这种信息接收态度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群体心态,即没那么多人再去为信息的真伪与否较真;另一方面,更多人面对过剩的信息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乃至丧失了对于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与欲望,处于信与不信的摇摆状态,或者说没有什么信息能够让人“坚信”了。 就以最为人关心的食品安全为例,这次又有多少人是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着星巴克的致癌传闻?是人们根本就不在乎食品安全吗?在这个养生概念流行的时代,这一点显然存疑。但是,一边忍受着无处不在的安全焦虑,一边却通过“我行我素”的方式来假装抵抗焦虑,在今天愈发普遍。如果说过去由于信息供给不对称和匮乏所制造的“坚信”与“安全感”,本就是虚幻的,那么现在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因信息泡沫而放大的焦虑之中,唯一区别只是程度和应对方式有别。[详情]

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3日 05:51
人民日报海外版:咖啡致癌?健康谣言何时休
人民日报海外版:咖啡致癌?健康谣言何时休

  “咖啡致癌”?健康谣言何时休(七彩絮语)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03日   第 09 版) “星巴克咖啡致癌”?这则上周产生于国外的新闻瞬间漂洋过海,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 “你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质,非常可怕”“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星巴克标注‘咖啡致癌’”“隐瞒了8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星巴克被判‘死刑’”……类似的文章在网络甚嚣尘上。 咖啡是否真的致癌?有科学家和专业人士辟谣称,所谓咖啡致癌的判断,其根据是咖啡中含有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物质是致癌物。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致癌物质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油条、麻花、饼干、薯片、烤肉、烤鸡翅……这些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都不比咖啡低,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 再者,任何脱离剂量谈毒性的言论都是不科学的。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损害人体,我们每天摄入的这些所谓有毒物质剂量很小,远不足以使人致癌。医学专家呼吁公众少吃油炸食品,主要是因为它们普遍热量高,营养单一,并不是因为致癌。 经过一番“论战”,笔者以为这波惊悚言论就会自行消退,可事实远非如此。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还是有些怀疑地说——“总归是含有致癌物质”“少吃甚至不吃总归是好的”,甚至还有人揣测这些辟谣文章是咖啡厂商的“公关”之举。 谣言的杀伤力的确不小。科普人士费半天劲努力辟谣,效果却微乎其微。有研究显示,如果谣言的传播效率是100的话,辟谣消息传播效率最多到20,有时甚至不到10。虽然辟谣文章早就发出,但有的自媒体为了“蹭流量”,攫取商业利益,明知是谣言也昧着良心转发。由此给公众带来焦虑,给大众灌输的错误认知,伤身又伤“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食物相克”“电脑辐射”……健康养生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类似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出现。有网友形容,有些自媒体总是编造谣言,却长盛不衰;有些自媒体总是传播谣言,却始终存在;有些自媒体总是揭露谣言,却不温不火——如此现状令人忧心。 要想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除了要提高公众的科学健康理念,加强对资讯的甄别能力外,也要加大对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的惩罚力度,提高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谣言识别能力。希望如“咖啡致癌”这类健康谣言,不再“兴风作浪”。[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 2018年04月03日 05:45
新华社聚焦"咖啡致癌":有专家称咖啡甚至有抗癌功效
新华社聚焦

   咖啡豆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化学物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决,要求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需标注致癌风险警示标识。尽管这并非最终裁决结果,但这一案件已引发多方争议。 2010年,美国非营利机构“毒物教育与研究委员会”对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绿山咖啡等90多家企业提起诉讼,称这些商家没有依法对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标识。2016年,此案进入审理第二阶段。 美国加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法官伊莱休·伯利在第二阶段审理后作出的初步裁决中称,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摄入咖啡会对胎儿、婴儿、儿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风险,而被告未能证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处于人体摄入的安全标准。 “尽管这还不是最终裁决,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新闻,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师拉斐尔·梅茨格说,他希望法官的裁决可以让这些企业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终裁决结果没有改变,厂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标注致癌风险警告标识,每次将被处以最高2500美元的罚款。梅茨格说,7-11便利店等13家企业已达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业还在等待最终裁决结果。 美国加州法律《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规定,对于约900种已知致癌或导致生殖毒性的化学物质,所涉及的商品应加注警告标识。 不过,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这一初步裁决也随即引发不少机构和专家的质疑与反对。 美国全国咖啡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威廉·默里称,这一案件是对《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的嘲弄,无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饮食和癌症的专家玛丽安娜·卡拉·斯特恩说:“我理解法官依照书本的逻辑,但我也了解科学,从科学的角度,公众没有理由为饮用咖啡担心。” 咖啡豆烘烤时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发现丙烯酰胺会增加啮齿类动物的患癌风险,但对人类的影响尚无定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这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实际上,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爱德华·焦万努奇指出,实际上,咖啡有助于减少罹患癌症风险的证据还要比致癌的证据更多一些。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6年将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质”的名单。该机构在分析1000多项研究后指出,没有证据证明咖啡与罹患癌症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咖啡还可能会降低肝癌和子宫癌的风险。 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日前专门发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贴上“致癌”标签。事实上,咖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详情]

澎湃新闻 | 2018年04月02日 14:20
新华社谈星巴克咖啡致癌风波:专家称咖啡有抗癌功效
新华社谈星巴克咖啡致癌风波:专家称咖啡有抗癌功效

  新华社洛杉矶4月1日电 记者调查:“咖啡致癌”风波始末 新华社记者郭爽 咖啡豆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化学物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决,要求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需标注致癌风险警示标识。尽管这并非最终裁决结果,但这一案件已引发多方争议。 2010年,美国非营利机构“毒物教育与研究委员会”对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绿山咖啡等90多家企业提起诉讼,称这些商家没有依法对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标识。2016年,此案进入审理第二阶段。 美国加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法官伊莱休·伯利在第二阶段审理后作出的初步裁决中称,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摄入咖啡会对胎儿、婴儿、儿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风险,而被告未能证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处于人体摄入的安全标准。 “尽管这还不是最终裁决,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新闻,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师拉斐尔·梅茨格说,他希望法官的裁决可以让这些企业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终裁决结果没有改变,厂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标注致癌风险警告标识,每次将被处以最高2500美元的罚款。梅茨格说,7-11便利店等13家企业已达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业还在等待最终裁决结果。 美国加州法律《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规定,对于约900种已知致癌或导致生殖毒性的化学物质,所涉及的商品应加注警告标识。 不过,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这一初步裁决也随即引发不少机构和专家的质疑与反对。 美国全国咖啡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威廉·默里称,这一案件是对《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的嘲弄,无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饮食和癌症的专家玛丽安娜·卡拉·斯特恩说:“我理解法官依照书本的逻辑,但我也了解科学,从科学的角度,公众没有理由为饮用咖啡担心。” 咖啡豆烘烤时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发现丙烯酰胺会增加啮齿类动物的患癌风险,但对人类的影响尚无定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这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实际上,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爱德华·焦万努奇指出,实际上,咖啡有助于减少罹患癌症风险的证据还要比致癌的证据更多一些。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6年将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质”的名单。该机构在分析1000多项研究后指出,没有证据证明咖啡与罹患癌症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咖啡还可能会降低肝癌和子宫癌的风险。 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日前专门发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贴上“致癌”标签。事实上,咖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04月02日 13:20
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商学院 | 2018年04月02日 13:02
曝光:给星巴克带来“致癌”标签的是何物
曝光:给星巴克带来“致癌”标签的是何物

  科普:给星巴克带来“致癌”标签的是何物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日前裁定,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须标注致癌警示信息,原因是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产生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此事引发全球媒体广泛关注和争论。那么,丙烯酰胺是什么?真的会致癌吗?我们又该怎么做? 问:丙烯酰胺是什么? 答: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炸薯条、烤面包、烘焙咖啡豆时都可能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问:丙烯酰胺会致癌吗? 答: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定义为2A类致癌物,即对动物致癌的证据充分,对人致癌的证据不足。 问:要给咖啡贴上“致癌”标签吗? 答:尽管加州法官要求,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需标注致癌风险警示标识,但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日前专门发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贴上“致癌”标签。事实上,咖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 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 问:如何减少丙烯酰胺对人体的危害? 答:实际上,要想减少丙烯酰胺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并非杜绝咖啡就能简单实现。专家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少用煎、炸、烤等烹饪方法,尽量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食品,以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04月02日 12:28
咖啡致癌?律师上诉8年只为让星巴克等咖啡商贴上警示
第一财经日报 | 2018年04月02日 06:56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一家之言 通过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众的转发冲动,使文章成为爆款,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 这两天,许多人的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起因是一篇文章以惊人耸动的语气写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而星巴克为了利益长期向公众隐瞒这一事实。该文轻松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以及对星巴克这样巨头外企的敌视。可事实真如此吗? 原来上周三,加州法院下达了一个判决:加州的咖啡销售者要在咖啡的标签上贴出警告,让消费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丙烯酰胺。但这东西还存在于各种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比如饼干、薯片、烤肠等。美国癌症学会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癌症类型的风险增加,是明确和摄入丙烯酰胺相关。”该判决自身就充满争议,如果咖啡要标记的话,那薯条、烤肠等食物就要被强制标记无数次了。 有医生曾提供过一条甄别原则: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诉你某样东西有毒性,却不谈引起毒性的剂量,那么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比如有专家建议,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议摄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摄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类似“咖啡致癌”这样充斥着标题党、假新闻和炒作气息的文章,却又一次成为爆款文章。有机构曾做过统计,2014年度被复制转载最多的微信公众号标题就是养生族最钟爱的一则补肾秘方。健康养生领域由此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经常有“致癌风险”“食物相克”等为主题的不实信息在朋友圈里刷屏。 这背后隐藏着肮脏的生意经。通过断章取义、夸大编纂、无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众,戳中公众的情绪点,触发他们转发的冲动,让文章成为爆款,并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和生意。 对于此类公众号,公众一方面要提高甄别意识,不要沦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断地喂养廉价的情绪;另一方面微信平台和管理者要从严处理,不要让图谋不轨的骗子活得太轻松,并败坏公众号的健康生态。传播“咖啡致癌”的公众号被封,着实罪有应得! □曾于里(媒体人)[详情]

新京报 | 2018年04月02日 01:27
星巴克咖啡或致癌 今后还能喝咖啡吗?
新浪综合 | 2018年04月02日 00:55
星巴克 “咖啡致癌说”无需介意
新浪综合 | 2018年04月02日 00:09
中青报: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致癌传闻 为啥?
中青报: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致癌传闻 为啥?

  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致癌传闻,为啥 任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3日   02 版) 更多人面对过剩的信息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乃至丧失了对于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与欲望,处于信与不信的摇摆状态,或者说没有什么信息能够让人“坚信”了。 这两天,一则有关美国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贴上“可能致癌标签”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决的依据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酰胺,该物质易致癌。对此,星巴克中国表示,加州法院的裁决并不针对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就该裁决发布公告,坚称咖啡是安全饮品,法院裁决误导公众。(澎湃新闻网4月1日) 不只是星巴克针对致癌传闻进行了澄清,媒体向食品安全专家求证,得到的解释也是: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剂量不大,且丙烯酰胺能致什么癌,目前学界尚无共识,公众无需惊慌。这则被误解和过度解读的传闻,至少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一,加州法院裁定的所谓“咖啡致癌”并非特指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当地几乎所有的咖啡企业;二,咖啡里存在的丙烯酰胺,可能会致癌,但抛开剂量谈毒性,经不起推敲。 前不久,一则关于假新闻比真新闻传播更快的研究结论备受关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是真实新闻6倍。套用这一结论,似乎可以说,有关星巴克致癌的传闻,再次为“假新闻比真新闻传播更快”的说法作了注脚。不过,回到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这则可疑新闻的过度关注,又不能完全以真假新闻的传播规律来解释。 有学者曾制定了这样的谣言公式: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也就是说,谣言的能量有多大,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的重要性。依据该公式,在一个把星巴克视为中产消费标志的国度,“星巴克致癌”传闻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但置于食品安全的语境下,它的刷屏或又有着相对特殊的原因。这些年,但凡与食品、健康相关的谣言,每次都能获得大量关注,乃至被过度解读,这当然折射了社会上普遍的食品安全焦虑。一部分人未必喝过星巴克,但碰到这类“致癌”传言,都可能下意识地参与转发、评论,显示了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这次星巴克传闻来势凶猛,可谣言的消退也比较快,或得益于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实,虽然这次谣言的传播挺广,但真正的信谣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传播,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种集体参与的快感,并不一定对应着明确的态度。受众的这种态度,比单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轻信谣言更值得关注。 在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限于半封闭的社交平台,且多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获取信息的今天,信息的猎奇度、轰动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参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这种信息接收态度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群体心态,即没那么多人再去为信息的真伪与否较真;另一方面,更多人面对过剩的信息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乃至丧失了对于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与欲望,处于信与不信的摇摆状态,或者说没有什么信息能够让人“坚信”了。 就以最为人关心的食品安全为例,这次又有多少人是一手握着星巴克,一手转发着星巴克的致癌传闻?是人们根本就不在乎食品安全吗?在这个养生概念流行的时代,这一点显然存疑。但是,一边忍受着无处不在的安全焦虑,一边却通过“我行我素”的方式来假装抵抗焦虑,在今天愈发普遍。如果说过去由于信息供给不对称和匮乏所制造的“坚信”与“安全感”,本就是虚幻的,那么现在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因信息泡沫而放大的焦虑之中,唯一区别只是程度和应对方式有别。[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咖啡致癌?健康谣言何时休
人民日报海外版:咖啡致癌?健康谣言何时休

  “咖啡致癌”?健康谣言何时休(七彩絮语)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03日   第 09 版) “星巴克咖啡致癌”?这则上周产生于国外的新闻瞬间漂洋过海,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 “你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质,非常可怕”“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星巴克标注‘咖啡致癌’”“隐瞒了8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星巴克被判‘死刑’”……类似的文章在网络甚嚣尘上。 咖啡是否真的致癌?有科学家和专业人士辟谣称,所谓咖啡致癌的判断,其根据是咖啡中含有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物质是致癌物。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致癌物质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油条、麻花、饼干、薯片、烤肉、烤鸡翅……这些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都不比咖啡低,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 再者,任何脱离剂量谈毒性的言论都是不科学的。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损害人体,我们每天摄入的这些所谓有毒物质剂量很小,远不足以使人致癌。医学专家呼吁公众少吃油炸食品,主要是因为它们普遍热量高,营养单一,并不是因为致癌。 经过一番“论战”,笔者以为这波惊悚言论就会自行消退,可事实远非如此。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还是有些怀疑地说——“总归是含有致癌物质”“少吃甚至不吃总归是好的”,甚至还有人揣测这些辟谣文章是咖啡厂商的“公关”之举。 谣言的杀伤力的确不小。科普人士费半天劲努力辟谣,效果却微乎其微。有研究显示,如果谣言的传播效率是100的话,辟谣消息传播效率最多到20,有时甚至不到10。虽然辟谣文章早就发出,但有的自媒体为了“蹭流量”,攫取商业利益,明知是谣言也昧着良心转发。由此给公众带来焦虑,给大众灌输的错误认知,伤身又伤“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食物相克”“电脑辐射”……健康养生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类似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出现。有网友形容,有些自媒体总是编造谣言,却长盛不衰;有些自媒体总是传播谣言,却始终存在;有些自媒体总是揭露谣言,却不温不火——如此现状令人忧心。 要想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除了要提高公众的科学健康理念,加强对资讯的甄别能力外,也要加大对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的惩罚力度,提高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谣言识别能力。希望如“咖啡致癌”这类健康谣言,不再“兴风作浪”。[详情]

新华社聚焦"咖啡致癌":有专家称咖啡甚至有抗癌功效
新华社聚焦

   咖啡豆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化学物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决,要求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需标注致癌风险警示标识。尽管这并非最终裁决结果,但这一案件已引发多方争议。 2010年,美国非营利机构“毒物教育与研究委员会”对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绿山咖啡等90多家企业提起诉讼,称这些商家没有依法对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标识。2016年,此案进入审理第二阶段。 美国加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法官伊莱休·伯利在第二阶段审理后作出的初步裁决中称,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摄入咖啡会对胎儿、婴儿、儿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风险,而被告未能证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处于人体摄入的安全标准。 “尽管这还不是最终裁决,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新闻,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师拉斐尔·梅茨格说,他希望法官的裁决可以让这些企业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终裁决结果没有改变,厂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标注致癌风险警告标识,每次将被处以最高2500美元的罚款。梅茨格说,7-11便利店等13家企业已达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业还在等待最终裁决结果。 美国加州法律《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规定,对于约900种已知致癌或导致生殖毒性的化学物质,所涉及的商品应加注警告标识。 不过,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这一初步裁决也随即引发不少机构和专家的质疑与反对。 美国全国咖啡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威廉·默里称,这一案件是对《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的嘲弄,无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饮食和癌症的专家玛丽安娜·卡拉·斯特恩说:“我理解法官依照书本的逻辑,但我也了解科学,从科学的角度,公众没有理由为饮用咖啡担心。” 咖啡豆烘烤时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发现丙烯酰胺会增加啮齿类动物的患癌风险,但对人类的影响尚无定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这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实际上,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爱德华·焦万努奇指出,实际上,咖啡有助于减少罹患癌症风险的证据还要比致癌的证据更多一些。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6年将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质”的名单。该机构在分析1000多项研究后指出,没有证据证明咖啡与罹患癌症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咖啡还可能会降低肝癌和子宫癌的风险。 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日前专门发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贴上“致癌”标签。事实上,咖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详情]

新华社谈星巴克咖啡致癌风波:专家称咖啡有抗癌功效
新华社谈星巴克咖啡致癌风波:专家称咖啡有抗癌功效

  新华社洛杉矶4月1日电 记者调查:“咖啡致癌”风波始末 新华社记者郭爽 咖啡豆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化学物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决,要求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需标注致癌风险警示标识。尽管这并非最终裁决结果,但这一案件已引发多方争议。 2010年,美国非营利机构“毒物教育与研究委员会”对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绿山咖啡等90多家企业提起诉讼,称这些商家没有依法对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标识。2016年,此案进入审理第二阶段。 美国加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法官伊莱休·伯利在第二阶段审理后作出的初步裁决中称,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摄入咖啡会对胎儿、婴儿、儿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风险,而被告未能证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处于人体摄入的安全标准。 “尽管这还不是最终裁决,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新闻,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师拉斐尔·梅茨格说,他希望法官的裁决可以让这些企业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终裁决结果没有改变,厂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标注致癌风险警告标识,每次将被处以最高2500美元的罚款。梅茨格说,7-11便利店等13家企业已达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业还在等待最终裁决结果。 美国加州法律《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规定,对于约900种已知致癌或导致生殖毒性的化学物质,所涉及的商品应加注警告标识。 不过,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这一初步裁决也随即引发不少机构和专家的质疑与反对。 美国全国咖啡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威廉·默里称,这一案件是对《安全饮用水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的嘲弄,无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饮食和癌症的专家玛丽安娜·卡拉·斯特恩说:“我理解法官依照书本的逻辑,但我也了解科学,从科学的角度,公众没有理由为饮用咖啡担心。” 咖啡豆烘烤时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发现丙烯酰胺会增加啮齿类动物的患癌风险,但对人类的影响尚无定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这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实际上,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爱德华·焦万努奇指出,实际上,咖啡有助于减少罹患癌症风险的证据还要比致癌的证据更多一些。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6年将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质”的名单。该机构在分析1000多项研究后指出,没有证据证明咖啡与罹患癌症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咖啡还可能会降低肝癌和子宫癌的风险。 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日前专门发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贴上“致癌”标签。事实上,咖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详情]

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文/钱丽娜 星巴克正面临着一场舆论和产品危机。 3月28号,华尔街日报发表简讯,主标题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规定咖啡必须标注癌症警示)》,副标题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在65号州规下,大量产品和店铺会出现癌症警示)》。 据美联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报道,美国当地时间3月28日,加州洛杉矶法官裁定星巴克和其他90家售卖咖啡的企业,须在当地售卖的咖啡产品上贴标签警告致癌风险。这其中包括塔吉特(Target Corp.)、7-Eleven Inc.和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等,它们涉嫌未按加州要求向顾客发出警告。 事情的起因则是源于美国一家“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组织,8年来该组织一直起诉包括星巴克在内的91家咖啡企业,要在咖啡加工的过程中去除丙烯酰胺——像土豆片生产商几年前被起诉后做得那样——或者通过明显的警示或标签来揭示风险。 该组织认为这些公司违反加州65号令,没有警告消费者咖啡产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学物——丙烯酰胺,这是咖啡豆在烘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Elihu Berle说,“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饮用咖啡会增加对胎儿、婴儿、儿童以及成人的风险,被告方的医学和流行病学专家则证明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在该案第一阶段的审理中,Elihu Berle裁决,被告未能证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对消费者没有“显著风险程度”。 第二阶段的审理后,博勒法官在3月29日的裁决中说,“被告未能以证据优势令人信服地证明饮用咖啡有益于人类健康。” 4月10日之前咖啡公司可提出异议,但目前星巴克、Dunkin Donuts等公司对法官的裁决暂未作出回应。 什么是65号令 加州发起的这项诉讼是根据1986年加利福尼亚居民以绝大多数票通过的《安全饮用水及有毒物质法案》(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简称65号令。当时通过这条法案旨在保护饮用水安全和减少人接触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从而控制因此带来的癌症、先天疾病等问题。它允许公民个人、游说的团队或是律师代表州来起诉。 该法案要求对900种导致癌症和生育瑕疵的化学物贴警示标签。 这些消费品包括但不限于:聚氯乙烯(PVC)围兜、聚氯乙烯(PVC)电线、首饰、聚氯乙烯(PVC)快餐盒、自行车及配件中的聚氯乙烯(PVC)元件、铜容器焊接部分、陶器、玻璃器皿、铝炊具、运动垫、行李箱及配件(如:拖轮箱、行李袋、大手提袋、皮夹、硬币包、钱包、护照和证书盒、钥匙链、活页夹及档案夹等)。 在2017年12月29日更新的加州65号令清单中,包括1009种的物质,其中有599种被认为是致癌物。(详见:https://oehha.ca.gov/proposition-65/proposition-65-list) 联合国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所汇总的所有和癌症可能相关的物质中,将1(确认的致癌物),2A(很可能致癌),2B(可能致癌)三类相加,不过500个。3(不列为致癌物)以及4(很可能不致癌),这里还包括很多并不在65号令清单中的致癌物。 咖啡有益还是有害 关于咖啡有益还是有害的科学证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2017年10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公布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其中丙烯酰胺属二类致癌物(二类致癌物是指导致人类癌症的证据不明确)。 2016年6月,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研究报告称,基于1000项研究结果,没有证据显示咖啡能够导致癌症,从而推翻了该机构在1991年做出的有关喝咖啡可能增加患上膀胱癌的风险的论断,当时咖啡与红肉等一并列入2A级致癌物。 但目前还不能证明咖啡是“安全的”,只能说现有的科学数据支持有关咖啡不太可能导致某种癌症的理论,甚至还有来源于人群研究的证据表明,饮用咖啡多的人群,罹患子宫内膜癌、肝癌的风险均有所降低。 不过,IARC警告称,饮用任何“滚烫”的饮料——指温度超过摄氏65度——都有可能致癌。该机构主管克里斯托弗-怀尔德(Christopher Wild)表示:“喝滚烫的饮料是导致食道癌的可能因素之一,是温度而不是饮料本身造成的问题。” 美国广播公司首席医疗记者Jennifer Ashton博士在《早安美国》节日中指出,丙烯酰胺并不是一种成份,而是在烧烤或烘焙过程中的副产品。 科学教的著名教义——“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Ashton博士亦指出,“当说到咖啡的毒性时,需要高频或是大剂量的摄入,显然人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个频次有多高。” 根据国际知名的《食品与化学品毒物学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10年刊载的《人类对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摄取量的预估》(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一文,人类对丙烯酰胺的每日耐受量(TDI)为每公斤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就有罹患癌症的风险。 一杯160毫升的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45微克。以70公斤的人为例,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182毫克,每天至少喝404杯黑咖啡才会喝足致癌的剂量,而体重为55公斤的人每天喝足318杯才达到致癌的剂量。 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的是,65号令致癌物清单将每日摄取量定为0.2微克作为致癌的标准。但2013年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Michael Marlow统计了耗资巨大的65号令几十年来的效果,结论是加州人民癌症发病率变化和其他地区相比,没显著的差异。 其实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远低于很多食品。根据美国食药监局FDA的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表,用咖啡和薯条对比(单位是μg/kg) 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 薯条 就致癌物一事《商学院》联系星巴克中国公关,得到的回复是: 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您可参考以下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的中文翻译: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 (2018年3月29日) 在这场持续多时的法律诉讼中,今天,加州第65号判决的结果将可能导致所有咖啡产品上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及详情,请参阅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博客:Prop.65 Percolat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或参阅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CERT诉讼的原文 NCA Statement on CERT Lawsuit。 《商学院》记者就此事采访食品行业分析员朱丹蓬,他的意见是“丙烯酰胺在很多食品中都会有,是否致癌要看剂量。如果一天之内只喝几杯咖啡,这方面的风险很小。至今没有临床数据支撑致癌的说法。此前业界也提到酱油致癌,但是在一次性攝入100公斤酱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可能有人这样做。” 延伸阅读:什么是丙烯酰胺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7月发布的一份通报,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专家认为,丙烯酰胺对人和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对动物还具有生殖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上文引述据专家分析指出,丙烯酰胺在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丙烯酰胺在很多常见食物中都存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列出含有这一物质的食品,包括咖啡、薯片、曲奇、饼干、面包、早餐谷物、罐装黑橄榄、西梅汁。此外,方便面、油条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无法避免。简单而言,只要是通过油炸、烘焙、烧烤等方式烹饪的食物,就会含有丙烯酰胺,咖啡豆本身并不含有这一物质,而是在烘焙过程中产生。 另据新泽西的食品专家研究,从人体每日膳食中0.1mg/kg 体重的丙稀酰胺摄入量中没有观察到不利的影响,从而推测人们食用油炸食品致癌的风险极小。[详情]

曝光:给星巴克带来“致癌”标签的是何物
曝光:给星巴克带来“致癌”标签的是何物

  科普:给星巴克带来“致癌”标签的是何物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日前裁定,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须标注致癌警示信息,原因是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产生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此事引发全球媒体广泛关注和争论。那么,丙烯酰胺是什么?真的会致癌吗?我们又该怎么做? 问:丙烯酰胺是什么? 答: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炸薯条、烤面包、烘焙咖啡豆时都可能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问:丙烯酰胺会致癌吗? 答: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定义为2A类致癌物,即对动物致癌的证据充分,对人致癌的证据不足。 问:要给咖啡贴上“致癌”标签吗? 答:尽管加州法官要求,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需标注致癌风险警示标识,但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日前专门发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贴上“致癌”标签。事实上,咖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 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 问:如何减少丙烯酰胺对人体的危害? 答:实际上,要想减少丙烯酰胺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并非杜绝咖啡就能简单实现。专家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少用煎、炸、烤等烹饪方法,尽量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食品,以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详情]

咖啡致癌?律师上诉8年只为让星巴克等咖啡商贴上警示
咖啡致癌?律师上诉8年只为让星巴克等咖啡商贴上警示

  咖啡致癌? 律师上诉8年只为一个警示 记者 方向明 几乎所有热加工食品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丙烯酰胺。可能加州法官只是想告诉人们,风险无处不在 “对公众的健康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律师梅茨格(Raphael Metzger)在过去8年里一直为咖啡产品应标示致癌警告而奔走,现在终于松了口气。 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在当地时间3月29日裁定,要求星巴克等约90家咖啡销售商在该州出售咖啡产品时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一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伯利(Elihu Berle)在裁决中表示,咖啡豆在烘烤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丙烯酰胺(Acrylamide),该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存在引发癌症的可能。 据此,法院认定,在无法证明烘焙咖啡时产生的丙烯酰胺不足以构成威胁时,星巴克等90家咖啡品牌在加州出售的产品,必须在外包装上贴致癌警示。 但上述意见并非最终判决,被起诉的咖啡公司有权在4月10日之前做出和解,或随后就裁决提出异议。当然,如果判决成立,包括唐恩都乐、麦当劳在内这些咖啡销售商,也可能面临数百万美元的罚款。 不过,这一“重磅”坏消息未能动摇咖啡成瘾的美国人。星巴克(SBUX.NASADAQ)股价在裁决出台当日下探至56.83美元后,旋即回升,收盘仅微跌0.01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的法律法规经常被美国人吐槽。上述起诉咖啡行业的事件发生后,就有网友称加州的“奇葩”法规多了去了:“背个人造革的包都要标明有致癌风险,但吸食大麻却是合法的。” 第65提案 “这个国家癌症高发,其中1/3都是与饮食有关。逻辑上讲,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剔除食物供给中的致癌物质,决定了我们能否降低癌症负担。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梅茨格在阐述其诉讼的初衷时表示。 然而他坦言,自己也戒不掉咖啡。 美国是咖啡消费大国。根据民调公司盖洛普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将近2/3的美国人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咖啡,且平均一天要喝2.7杯,1999年的民调结果也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咖啡长期以来都是美国人的全民饮料。 由此,围绕咖啡产品是否应该警示致癌的争议所吸引的社会关注度可想而知。 起诉星巴克等咖啡销售商的是加州一家名叫“有毒物质教育和研究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下称“委员会”)的非营利组织。梅茨格是该委员会的代理律师。 洛杉矶法院支持了委员会的主诉,判决认为咖啡公司在销售咖啡时未警告消费者其产品中含有被法律定义为致癌物质的化学物。违反了该州的“第65提案”(Proposition 65)。 “第65提案”是什么?加州在1986年11月颁布了《1986年饮用水安全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案》,日常使用中被简称为“第65提案”,该法旨在保护该州饮用水水源不含已知可能导致癌症、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发育危害的物质,并在出现该类物质时如实告知居民。法案还规定,所有10人以上公司必须披露产品中所含致癌物质和有毒化学物。 目前,已有900多种确认致癌或可能导致癌症或生殖毒性的化学品被第65提案列为监管对象。上述案件中所涉及的丙烯酰胺便是在1990年被列入该监管清单中的。 具体来说,该法要求,一旦消费品中含有被列入监管的化学品,那么商品就要清晰地标注这样一段警示语——警告:该商品含有加州认定将导致癌症和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发育危害的化学物质。 第65提案的一个较有争议的规定是,涉及到有害物质含量时,应由商业实体提交证明。 星巴克和其他企业无法证明在咖啡烘焙过程产生的致癌物质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 争议之处在于,在科学界尚未能就丙烯酰胺的致癌程度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商业实体更难以有效证实。 “目前还没有人类研究能够绝对地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癌症学会副首席医学专家利希滕菲尔德(Leonard Lichtenfeld)认为,在错误的剂量下,水和空气也将变得有毒。该学会在2014年的一项医学研究评论中称,尽管实验室研究显示丙烯酰胺和小白鼠身上的肿瘤有关,但前提是这些小白鼠服用了比平常多1000至10000倍剂量的丙烯酰胺。 8年诉讼长跑 其实,这场小协会挑战大行业的官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8年前。 梅茨格名下律所在其网站列举了若干目前正在进行的诉讼案,丙烯酰胺排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有数项针对二乙酰、甲醛、溴丙烷等有害物质的起诉。 在丙烯酰胺诉讼案的描述中,该律所称,在2010年代理委员会诉星巴克等咖啡公司的案件中,提出的诉求为:要么咖啡公司减少丙烯酰胺用量,要么贴警示标签警示公众。 其实梅茨格打过不少胜仗。 2002年,梅茨格代表委员会起诉了麦当劳和汉堡王,胜诉的结果是加州的所有速食餐厅从2007年开始在薯条产品外观贴上丙烯酰胺警示标识,并为此前未做警示的做法缴纳了罚金;2008年,亨氏、菲多利(Frito-Lay,乐事、奇多等品牌拥有者)、Kettle Foods等涉案食品企业,也最终以减少其薯条薯片产品中所含丙烯酰胺水平为条件达成和解。 “我坚定认为,薯条业能做到,咖啡业也能做到。一个警示可能无法奏效,因为它(咖啡)令人成瘾。”虽然梅茨格想让咖啡业也减少产品中的丙烯酰胺水平,但在以烘焙论成败的咖啡业,难以为影响咖啡口感的做法让步。 星巴克等咖啡销售商认为,咖啡中所含丙烯酰胺在法律规定的安全剂量之内,且咖啡对健康的好处远超过所带来的风险。 美国国家咖啡协会也已发表声明,称正在考虑上诉:“在咖啡产品上的致癌警示会产生误导。美国政府的膳食指南认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不过,洛杉矶高等法院的判决已经在起作用。梅茨格称,目前已经有包括便利店品牌7-Eleven等13家被起诉的咖啡销售商做出妥协,同意在商品外观上做警示标识。 很多人认为,加州各地的一些法律要么具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要么只是毋需多言的常识。 比如,在洛杉矶,法律规定不能在未获救生员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滩上丢飞盘或抛足球,违者将被处以1000美元罚金;在沃尔纳特市(又名“核桃市”),除非获得当地警长的批准,否则男扮女装将被视为非法,并且任何人都不能戴着面具和伪装走在街上。 如果梅茨格再次胜诉,那么意味着加州又将多了一条细致入微的法律。 “从实际角度讲,我们会建议人们因为法官的判决而别再喝咖啡了吗?不会。这才是科学告诉我们的答案。” 利希滕菲尔德认为。[详情]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一家之言 通过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众的转发冲动,使文章成为爆款,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 这两天,许多人的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起因是一篇文章以惊人耸动的语气写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而星巴克为了利益长期向公众隐瞒这一事实。该文轻松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以及对星巴克这样巨头外企的敌视。可事实真如此吗? 原来上周三,加州法院下达了一个判决:加州的咖啡销售者要在咖啡的标签上贴出警告,让消费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丙烯酰胺。但这东西还存在于各种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比如饼干、薯片、烤肠等。美国癌症学会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癌症类型的风险增加,是明确和摄入丙烯酰胺相关。”该判决自身就充满争议,如果咖啡要标记的话,那薯条、烤肠等食物就要被强制标记无数次了。 有医生曾提供过一条甄别原则: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诉你某样东西有毒性,却不谈引起毒性的剂量,那么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比如有专家建议,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议摄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摄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类似“咖啡致癌”这样充斥着标题党、假新闻和炒作气息的文章,却又一次成为爆款文章。有机构曾做过统计,2014年度被复制转载最多的微信公众号标题就是养生族最钟爱的一则补肾秘方。健康养生领域由此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经常有“致癌风险”“食物相克”等为主题的不实信息在朋友圈里刷屏。 这背后隐藏着肮脏的生意经。通过断章取义、夸大编纂、无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众,戳中公众的情绪点,触发他们转发的冲动,让文章成为爆款,并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和生意。 对于此类公众号,公众一方面要提高甄别意识,不要沦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断地喂养廉价的情绪;另一方面微信平台和管理者要从严处理,不要让图谋不轨的骗子活得太轻松,并败坏公众号的健康生态。传播“咖啡致癌”的公众号被封,着实罪有应得! □曾于里(媒体人)[详情]

星巴克咖啡或致癌 今后还能喝咖啡吗?
星巴克咖啡或致癌 今后还能喝咖啡吗?

  星巴克咖啡或致癌 今后还能喝咖啡吗? 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谢竲 上周末,关于星巴克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的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的消息流传甚广,同时波及到的咖啡生产、销售企业还包括麦当劳、绿山咖啡、7-11等数十家快餐巨头。一时间,无论是否有喝咖啡习惯,人们的心中都涌出诸多疑问:咖啡真的会致癌吗?我们还能继续喝咖啡吗…… 专家指出,丙烯酰胺只是“疑似”具致癌性,且咖啡中含量较低,日常饮用不必过于恐慌,相对而言合理的饮食习惯则更为重要,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食用薯片、薯条等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家庭烹饪也应以蒸、煮为主。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考虑上诉、采取法律行动 日前,很多人在朋友圈中都刷到了这样一条以“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全球媒体刷屏!我们喝进嘴里的咖啡,竟然都是这种东西”为标题的文章,其中指出,3月28日,美国洛杉矶法院裁定,由于星巴克咖啡中含有名为丙烯酰胺的高致癌物,故而要求星巴克在销售过程中必须在其产品的显著位置标注致癌警告标语,该判决涉及的还包括麦当劳、绿山咖啡、7-11等数十家快餐巨头。 最新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在对咖啡因进行研究后,曾得出“健康人每天喝3-5杯咖啡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的结论,而到如今,咖啡突然又成了高致癌物,这让人们顿时一头雾水。 星巴克中国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而关于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相关负责人则给出了全美咖啡行业协会于3月29日发布的公告,其中指出: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全美咖啡行业协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同时,该协会指出:“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专家说法:全盘否定有失偏颇 记者了解到,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每当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经过加热或高温烹调时,便会以副产物的形式自然形成。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现将其定为2类致癌物(2A),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婴儿早期发育,危害男性生殖健康),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危害,因此,除了某些特殊职业人群可能因为大剂量的接触和摄入会造成神经损伤,正常人还不需要太过担心。 上海市同济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高芸表示,长期、过量食用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的确有可能诱发癌变,但对于日常的咖啡饮用,则不必过于恐慌,“丙烯酰胺是咖啡豆经过烘烤后的副产物,但一杯无论是手工调制或是袋装的速溶咖啡,其中的咖啡含量仅在2-3克左右,而资料显示每千克速溶咖啡中约含0.36毫克丙烯酰胺,几乎是薯类油炸食品的一半,实际浓度其实很低。”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咖啡中的一些成分甚至可能降低部分癌症的风险概率,故而此次判决中因为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而进行了全盘否定,实在有失偏颇。 此外,烘焙爱好者也需注意,在自制焦糖、烤制面包等的过程中,给食物加热、上色也会发生反应产生丙烯酰胺,因此建议大家不要刻意追求浓香、焦香,“喝咖啡我们也建议每天喝1-2杯清咖,或仅添加纯牛奶,尽量避免加入焦糖、奶泡、奶精等”。 高芸指出,日常生活中,为了身体健康,人们应该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合理的饮食习惯上,“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一些经过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如烧烤、薯片、薯条等的丙烯酰胺摄入量会比咖啡高得多,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食用煎炸类食品,家庭烹饪也应以蒸、煮为主。”[详情]

星巴克 “咖啡致癌说”无需介意
星巴克 “咖啡致癌说”无需介意

  星巴克 “咖啡致癌说”无需介意 来源:北京晨报 近日,一则有关美国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贴上“可能致癌标签”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引发网友热议。法院的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的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是在烘烤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此,星巴克表示,加州法院的裁决并不针对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就该裁决发布公告,坚称咖啡是安全饮品,法院裁决误导公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介绍,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确实很高,达到1100微克/公斤。但毕竟1杯咖啡中只有两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结果是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中新网、央视)[详情]

咖啡致癌? 加州律师挑战星巴克诉8年只为一条标签
咖啡致癌? 加州律师挑战星巴克诉8年只为一条标签

  咖啡致癌?加州律师挑战星巴克,上诉8年只为一条标签 方向明 “对公众的健康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律师梅茨格(Raphael Metzger)在过去8年里一直为咖啡产品应标示致癌警告而奔走,现在终于松了口气。 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在当地时间3月29日裁定,要求星巴克等约90家咖啡销售商在该州出售咖啡产品时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一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伯利(Elihu Berle)在裁决中表示,咖啡豆在烘烤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丙烯酰胺(Acrylamide),该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存在引发癌症的可能。 据此,法院认定,在无法证明烘焙咖啡时产生的丙烯酰胺不足以构成威胁时,星巴克等90家咖啡品牌在加州出售的产品,必须在外包装上贴致癌警示。 但上述意见并非最终判决,被起诉的咖啡公司有权在4月10日之前做出和解,或随后就裁决提出异议。当然,如果判决成立,包括唐恩都乐、麦当劳在内这些咖啡销售商,也可能面临数百万美元的罚款。 不过,这一“重磅”坏消息未能动摇咖啡成瘾的美国人。星巴克(SBUX.NASADAQ)股价在裁决出台当日下探至56.83美元后,旋即反弹,收盘仅微跌0.01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的法律法规经常被美国人吐槽。上述起诉咖啡行业的事件发生后,就有网友称加州的“奇葩”法规多了去了:“背个人造革的包都要标明有致癌风险,但吸食大麻却是合法的。” 第65提案 “这个国家癌症高发,其中1/3都是与饮食有关。逻辑上讲,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剔除食物供给中的致癌物质,决定了我们能否降低癌症负担。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梅茨格在阐述其诉讼的初衷时表示。 然而他坦言,自己也戒不掉咖啡。 美国是咖啡消费大国。根据民调公司盖洛普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将近2/3的美国人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咖啡,且平均一天要喝2.7杯,1999年的民调结果也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咖啡长期以来都是美国人的全民饮料。 由此,围绕咖啡产品是否应该警示致癌的争议所吸引的社会关注度可想而知。 起诉星巴克等咖啡销售商的是加州一家名叫“有毒物质教育和研究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下称“委员会”)的非营利组织。梅茨格是该委员会的代理律师。 洛杉矶法院支持了委员会的主诉,判决认为咖啡公司在销售咖啡时未警告消费者其产品中含有被法律定义为致癌物质的化学物。违反了该州的“第65提案”(Proposition 65)。 “第65提案”是什么?加州在1986年11月颁布了《1986年饮用水安全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案》,日常使用中被简称为“第65提案”,该法旨在保护该州饮用水水源不含已知可能导致癌症、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发育危害的物质,并在出现该类物质时如实告知居民。法案还规定,所有10人以上公司必须披露产品中所含致癌物质和有毒化学物。 目前,已有900多种确认致癌或可能导致癌症或生殖毒性的化学品被第65提案列为监管对象。上述案件中所涉及的丙烯酰胺便是在1990年被列入该监管清单中的。 具体来说,该法要求,一旦消费品中含有被列入监管的化学品,那么商品就要清晰地标注这样一段警示语——警告:该商品含有加州认定将导致癌症和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发育危害的化学物质。 第65提案的一个较有争议的规定是,涉及到有害物质含量时,应由商业实体提交证明。 因此,洛杉矶高等法院的意见上写道:“原告方提供了证据证明摄入咖啡增加了对胎儿、婴儿、儿童和成年人致害的风险。而被告方的医学和流行病学专家在证词中表示对其成因无可奉告。被告也未能自证咖啡摄入有益人类健康。” 一句话,星巴克和其他企业无法证明在咖啡烘焙过程产生的致癌物质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 争议之处在于,在科学界尚未能就丙烯酰胺的致癌程度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商业实体更难以有效证实。 “目前还没有人类研究能够绝对地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癌症学会副首席医学专家利希滕菲尔德(Leonard Lichtenfeld)认为,在错误的剂量下,水和空气也将变得有毒。该学会在2014年的一项医学研究评论中称,尽管实验室研究显示丙烯酰胺和小白鼠身上的肿瘤有关,但前提是这些小白鼠服用了比平常多1000至10000倍剂量的丙烯酰胺。 8年诉讼长跑 其实,这场小协会挑战大行业的官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8年前。 生咖啡豆必须经过烘焙才能制成咖啡。烘焙是咖啡风味的来源,而这也会导致丙烯酰胺的形成。顺带一提,几乎所有热加工食品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丙烯酰胺。 梅茨格名下律所在其网站列举了若干目前正在进行的诉讼案,丙烯酰胺排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有数项针对二乙酰、甲醛、溴丙烷等有害物质的起诉。 在丙烯酰胺诉讼案的描述中,该律所称,在2010年代理委员会诉星巴克等咖啡公司的案件中,提出的诉求为:要么咖啡公司减少丙烯酰胺用量,要么贴警示标签警示公众。 8年前的这场诉讼,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就已经被要求向全加州在2002年以来因饮用咖啡而摄入丙烯酰胺的个人按每人2500美元的标准进行赔偿。 不过,以加州约4000万的庞大人口来算,赔偿金额将是一笔几乎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蚍蜉撼树般的拉锯之下,高额赔偿几乎不可能实现。 其实梅茨格打过不少胜仗。 2002年,梅茨格代表委员会起诉了麦当劳和汉堡王,胜诉的结果是加州的所有速食餐厅从2007年开始在薯条产品外观贴上丙烯酰胺警示标识,并为此前未做警示的做法缴纳了罚金;2008年,亨氏、菲多利(Frito-Lay,乐事、奇多等品牌拥有者)、Kettle Foods等涉案食品企业,也最终以减少其薯条薯片产品中所含丙烯酰胺水平为条件达成和解。 众所周知的“垃圾食品”薯条薯片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丙烯酰胺含量。(来源网络) 可以看到的是,从起诉到尘埃落定,梅茨格所代理的这些案件无一不经历长时间的拉锯,且都是向大公司发起的挑战。如今,作为“咖啡控”的梅茨格,站在了整个加州咖啡业的对立面。 “我坚定认为,薯条业能做到,咖啡业也能做到。一个警示可能无法奏效,因为它(咖啡)令人成瘾。”虽然梅茨格想让咖啡业也减少产品中的丙烯酰胺水平,但在以烘焙论成败的咖啡业,难以为影响咖啡口感的做法让步。 星巴克等咖啡销售商认为,咖啡中所含丙烯酰胺在法律规定的安全剂量之内,且咖啡对健康的好处远超过所带来的风险。 美国国家咖啡协会(NCA)也已发表声明,称正在考虑上诉:“在咖啡产品上的致癌警示会产生误导。美国政府的膳食指南认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不过,洛杉矶高等法院的判决已经在起作用。 梅茨格称,目前已经有包括便利店品牌7-Eleven等13家被起诉的咖啡销售商做出妥协,同意在商品外观上做警示标识。而星巴克等其他咖啡品牌还在等待最终判决。 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24 个国家的数据)。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加州的奇葩法律 美国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并且深入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角落。除了联邦宪法和法律,每个州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很多人认为,加州各地的一些法律要么具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要么只是毋需多言的常识。 比如,在洛杉矶,法律规定不能在未获救生员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滩上丢飞盘或抛足球,违者将被处以1000美元罚金;在沃尔纳特市(又名“核桃市”),除非获得当地警长的批准,否则男扮女装将被视为非法,并且任何人都不能戴着面具和伪装走在街上。 在旧金山,法律规定车库只能用来停车,而不许放置其他物品,违者处以500美元罚款;在奇科市,引爆核设备将罚款500美元,不能在人行道上打保龄球;在洛杉矶,在未获得妻子同意的情况下,丈夫不得用宽于2英寸(约合5.08厘米)的皮带鞭打妻子。在诺克市,居民想养一只犀牛当宠物必须先花100美元申请一纸许可。在伯林盖姆,棒球场以外严禁吐痰。 如果梅茨格再次胜诉,那么意味着加州又将多了一条细致入微的法律。 “从实际角度讲,我们会建议人们因为法官的判决而别再喝咖啡了吗?不会。这才是科学告诉我们的答案。” 利希滕菲尔德认为。[详情]

喝星巴克咖啡致癌?动画科普到底何物质对人体有害
喝星巴克咖啡致癌?动画科普到底何物质对人体有害

  喝星巴克咖啡致癌?动画科普到底何物质对人体有害! 田晨 付晨晨 近日,“星巴克咖啡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刷屏!对此,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坚称喝咖啡是安全的。据专家介绍,丙烯酰胺是食物经过高温烹制产生的副产物,不止存在咖啡中。它虽有毒性,但对人体是否致癌尚不清楚。此外,专家认为一杯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剂量无需介意,每天一两杯还是可以照喝...详情戳视频。  [详情]

“喝咖啡致癌”致星巴克股价震荡 你可能过分解读了
“喝咖啡致癌”致星巴克股价震荡 你可能过分解读了

   “喝咖啡致癌”致星巴克股价震荡,你可能过分解读了 来源:第一财经公众号 作者 | 第一财经 吕进玉 在3月28日美国加州法庭宣布,包括星巴克、绿山咖啡、7-11、全食超市等91家咖啡企业,必须在门店内明确贴上警示标语,提醒消费者咖啡中可能含有致癌成分后,“喝咖啡致癌”一说开始掀起波澜。 这一事件的发酵首先引起咖啡巨头星巴克(SBUX)股价震荡,28号当日,价格最高跌幅达到1.75%,不过3月29日的收盘跌幅收窄至0.02%。 根据上述法庭文件显示,总部位于加州的美国毒物教育和研究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在此案中指控星巴克和其他公司未警告消费者,他们出售的咖啡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后者是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品,而指控的依据是上述91家公司违反了加州65号令。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所谓的65号令,即根据1986年加利福尼亚居民以绝大多数票通过的《安全饮用水及有毒物质法案》(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当时通过这条法案旨在保护饮用水安全和减少人接触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从而控制因此带来的癌症、先天疾病等问题。它允许公民个人、游说的团队和律师代表州来起诉。起初该法案是要求了900中导致癌症和生育瑕疵的化学物贴警示标签,不过在2017年12月29日,65号令清单更新,囊括了1009种物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道:“丙烯酰胺在很多食品中都会有,是否致癌要看剂量。如果一天之内只喝几杯咖啡,这方面的风险很小。至今没有临床数据支撑致癌的说法。此前业界也提到酱油致癌,但是在一次性攝入100公斤酱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可能有人这样做。” 同时他还认为,这一事件对星巴克等企业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有自己的消费主见,对于此类摒弃了剂量谈毒性消费谣言,消费者有自己的甄别能力。 受此次影响最大的星巴克对于美国加州法院的判决并未做直接的反馈,而是指向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公告。另外,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在公告中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漫修(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尹伟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此次事件主要是有的报道或者信息使用了夸张的标题,按照美国法院的裁决认定,星巴克是没有对有致癌的可能性(尽管可能性或者概率非常小)的物质张贴提醒标识,但到了某些媒体这里就变成了‘喝星巴克咖啡致癌’这类断章取义的夸张语言。 他还指出,这类信息如果有歪曲事实的内容,就很有可能侵害了星巴克的商誉,星巴克是有权起诉的。 [详情]

新闻分析:星巴克咖啡致癌 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新闻分析:星巴克咖啡致癌 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新闻分析:星巴克咖啡致癌?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晓慧 近日,自媒体营销微信公众号《澳洲Mirror》发布文章称,“星巴克咖啡”致癌,于是这篇口水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收割了一大波流量和不明真相的“群众”。阅读量很快超过了百万。 上述自媒体演绎的消息本身是,美国当地时间3月28日,加州洛杉矶法官裁定星巴克等90家售卖咖啡的企业,须在当地售卖的咖啡产品上贴标签警告致癌风险。事件的起因是美国一个名为“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组织8年来一直起诉咖啡公司,累计涉及90家企业,当中就包括星巴克。该组织认为这些公司违反加州条例,没有警告消费者他们的咖啡产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学物——因为咖啡豆在烘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丙烯酰胺。 枪打出头鸟,星巴克就在自媒体撰写文章时被单独拎出来了。继而引发了一波关于星巴克咖啡致癌的传言与科普。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消息,还让其股价28日下跌了一美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确实很高,达到1100微克/公斤。但毕竟1杯咖啡中只有两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结果是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所以,每天一两杯咖啡就照喝好了。如果喝咖啡的时候加入黑糖,因为黑糖至少会放10克,其丙烯酰胺含量都在1000微克/公斤以上(台湾数据),比咖啡本身多。 在美国加州对“咖啡致癌案”裁决后,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发布声明称,“在这场持续多时的法律诉讼中,今天,加州第65号判决的结果将可能导致所有咖啡产品上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称,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 星巴克中国回应称,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事实上,这个叫做《澳洲Mirror》的自媒体还在不久前发布文章称,澳洲医生发明抗癌化疗神药:《伟大胜利!澳洲今天宣布战胜癌症,澳洲医学果然是人类救星》。 笔者曾按图索骥找到了所谓的“神药”发明原文的出处,事实上与其所表述的内容相差甚远。原文讲的是有医生修改了化疗药的给药方式,降低了化疗药的剂量而已,根本谈不上是“发明”“神药”。当然,这个消息后来也被医学界的媒体与科普达人进行了辟谣。 这样耸动的文章是这个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惯用伎俩。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发文《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更可怕的事国外中文造谣媒体》,炮轰了《澳洲Mirror》这个“常年爱造谣、每次造谣都刷屏的惯犯。”当然,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和它之前发布的谣言一样不得不消失。 不过,近些年,类似上述自媒体炮制的健康养生类耸人听闻的文章动不动刷屏,也总被澄清与科普。 为什么XXX致癌的文章总能刷屏?做广告的人都知道,这种常见的手法 “恐惧诉求”,是指利用人们害怕的心理来制造压力试图改变人们态度或行为的方法。恐惧的发生是因为处在引起恐惧情绪的事物的存在和刺激。 显然,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会喝咖啡,当然对于咖啡致癌的消息会心头一紧。自觉不自觉都会多看两眼,甚至转发讨论……于是百万流量就贡献出来了。 究其本质,除了自媒体为了流量刻意营造恐慌情绪,从而实现病毒式传播之外,更重要的是读者常识的匮乏:像咖啡因、食品添加剂等类似的物质,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我们谈之色变的砒霜,小剂量严格按照医学指导使用可以治病救人,超过界限的剂量就是绝命毒药……这样的常识,却总是缺位。 有媒体援引2010年发表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研究关于丙烯酰胺致癌量的内容做了测算,称喝星巴克咖啡要达到致癌的剂量,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至少每天要喝10公斤咖啡,差不多相当28杯星巴克咖啡。每天喝28杯,这基本上没有人能做到吧。 所以,像咖啡致癌这样的说法,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当然,“撇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这个说法也没有普适性,毕竟还有很多的东西的确剂量再小也是剧毒。[详情]

雀巢咖啡被检出含致癌物 公司回应称产品安全
雀巢咖啡被检出含致癌物 公司回应称产品安全

  雀巢咖啡被检出含致癌物 公司回应称产品安全 中国网4月23日讯 (记者 蓝宇) 据媒体报道,近日,英国食物标准局对248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发现13种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趋势。雀巢、亨氏等许多知名食品公司都遭到英国食物标准局的警告,超标品种涉及薯片、速溶咖啡和薄脆饼干等。就此,雀巢中国区新闻发言人何彤23日接受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雀巢产品是符合标准、安全的,国内销售的雀巢金牌咖啡也都是从日本进口,而非英国。 雀巢两款咖啡被检出含致癌物丙烯酰胺 《法制晚报》23日报道称,英国食物标准局近日对248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发现13种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趋势。许多知名食品公司都遭到英国食物标准局的警告。其中包括雀巢的两款产品:金牌风味冻干低咖啡因速溶咖啡和雀巢金牌风味冻干速溶咖啡。 研究显示,煎炸或烘烤含有淀粉质的食物,例如马铃薯和谷类食物,会产生偏高的丙烯酰胺。世卫组织的专家指出,丙烯酰胺已被证实与多种癌症有关联,包括肠癌、膀胱癌、肾病,并有可能导致不孕和丧失肌肉控制。2002年,科学家得知特定食物中存在该化学物质,从那时起便开始催促食品行业降低含量。 但是检测证实,包括薯片、即饮咖啡、面包、饼干、油炸土豆片、早餐麦片、幼儿食品在内的多款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并未降低。 报道称,英国食物标准局表示,这些产品对公众不形成任何实时风险,民众无须改变饮食习惯。但长时间的摄取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因此要求食品公司减少丙烯酰胺含量。 雀巢公司称产品符合标准,国内所售产品非英国进口 雀巢中国区新闻发言人何彤23日就此问题接受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采访时称,雀巢的产品是符合标准,安全的,而目前国内销售的雀巢金牌咖啡也是从日本进口,而非英国。 何彤说,“丙烯酰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国际上没有有关丙烯酰胺含量的标准。而英国食物标准局也表示没必要恐慌,没必要更改饮食习惯。”她还表示,如果公司有进一步的声明会及时发布。[详情]

美法院裁决咖啡要标致癌警告 星巴克:标签误导消费者
美法院裁决咖啡要标致癌警告 星巴克:标签误导消费者

  美国一法院裁决咖啡要标注致癌警告 星巴克:警告标签会误导消费者 夏丹 新京报快讯(记者夏丹)日前,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判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致癌化学物质。对此,星巴克中国今日(4月1日)援引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观点认为,在咖啡产品上贴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此次事件缘起国外媒体的一则报道。该报道称,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3月29日发布加州第65号判决公告称,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致癌化学物质。 对此,星巴克中国回应称,星巴克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同时星巴克中国援引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称,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公告中还称,协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据悉,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让食物变得焦黄并散发出独特香气)时的副产物。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不过,目前研究只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危害。 针对此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也在其微博上解释称,一杯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此外,范志红还介绍,丙烯酰胺是120摄氏度以上才产生的,其并不是高温加热食品中的唯一有害物质,也不是毒性最大的物质。同时,咖啡并不是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唯一来源,甚至不是最重要来源。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应该不再过度追求浓香、焦香,以不超过120摄氏度烹调的蒸煮炖食物为主,多吃未经过度烹调的新鲜蔬菜水果。[详情]

星巴克回应致癌:又不是我一家 网友很宽容还要继续喝
星巴克回应致癌:又不是我一家 网友很宽容还要继续喝

  星巴克回应致癌风波:又不是就我一家 网友很宽容还要继续喝 文|AI财经社 荆文静 编|鹿鸣 继“吸烟有害健康”之后,恐怕加州市民在喝咖啡的时候,也要伴随“咖啡会致癌”的警告。 3月29日,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裁定星巴克公司和其他咖啡公司必须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上贴上癌症警告标签,因为其在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会致癌。 法官Elihu Berle在3月28日表示,“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咖啡的消费增加了对胎儿,婴儿,儿童和成人的伤害风险”,“被告咖啡制造商没有在审判中提出适当的理由来占据上风。” 据悉,这场诉讼由非营利组织毒理学教育和研究委员会根据州法律提出,已经历时八年。该场诉讼被起诉方还包括星巴克和其他90家公司,其中包括7-Eleven和十几家大型咖啡公司。 有媒体在31日向星巴克中国求证,被告知,该裁决并不针对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就裁决发布公告,坚称咖啡是安全饮品,法院裁决误导公众。 当地时间3月29日,星巴克股价开盘跳水,从57.90美元/股跌到56.99美元/股,跌幅1.5%,但随后缓慢回升。 争议 喝咖啡到底会不会致癌? 据了解,咖啡豆烘烤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除此之外,在烘烤或油炸食物过程中也会自然产生丙烯酰胺。所以,油炸的薯片、薯条等经过化学反应也容易形成丙烯酰胺。很多食物尤其是经高温烹煮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含丙烯酰胺,也包括我们经常作为早餐的油条。 此项诉讼也引来一些质疑。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早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机构”将咖啡从“可能的致癌物”名单中移除。 美国咖啡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William Murray说,“这场诉讼讽刺了65号提案,令消费者感到困惑,并且对改善公共健康毫无帮助,”他补充说,“咖啡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一种健康的饮料。” William Murray提到的第65号提案指的是“安全饮用水和毒性强制法案”,该法案要求对约900种已知会导致癌症或出生缺陷的化学品发出警告标签。其中提及,已知可能导致癌症或生殖毒性的,存在于膳食补充剂,营养食品粉末,果汁饮料,杂货(如咖啡,油炸和烘焙食品)以及iHerb销售的其他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在之前,许多咖啡公司已经发布警告称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然而,许多将警示都贴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可以买到奶油和糖的柜台。 华盛顿邮报的蒂姆卡尔曼说,“将丙烯酰胺与人体癌症相关联的科学证据不足。” 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大部分研究,都没有发现人类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对于某些类型的癌症,如肾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结果混杂。但目前没有癌症类型是由于丙烯酰胺摄入量明显增加导致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在微博中介绍,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确实很高,达到1100微克/公斤。但毕竟1杯咖啡中只有两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结果是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所以,每天一两杯咖啡就照喝好了。 中国消费者 不论如何,中国网友对此表示了宽容态度。 有网友在称,“容我喝两杯咖啡压压惊。”也有网友称,吃油条也能致癌,但并没觉得油条生产受到影响。 还有网友称,如果花时间好好研究,就会发现,咖啡里丙烯酰胺的致癌能力还不如酒精和香烟。 而中国区作为星巴克市场的一员,一直在星巴克最近的低迷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截至2017年 12 月 31 日的第一财季,星巴克公司的全球市场销售额仅同比增长 2%,低于市场预期。然而,在第一季度,中国区营收利润增长率将近 20% 达到1.97亿美元(12.36亿人民币),营业额增长 9%,达到8.44亿美元(约52.94亿人民币),为星巴克的业绩贡献良多。 而美国网友也并不在意。 “我觉得这不会阻止我,”数字营销技术专家Jen Bitterman说。“我喜欢这种味道,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对它很沉迷。” 洛杉矶的律师达林顿伊贝克说,癌症警告会令人讨厌,但不会阻止他每周继续喝三杯咖啡。“这就像香烟。”他说。 诉讼也并不影响星巴克高层的心情。就在4月1日,星巴克创办人“咖啡大王”Howard Schultz会不会竞选总统的猜测再次甚嚣尘上。 星巴克一直以来饱受消费者投诉,拿铁含量不足,咖啡过热。就在2月8日,一个长达两年的诉讼再次受到媒体关注,加州一家人在2016年某星巴克买咖啡,发现杯子和咖啡里边有血迹。 但是,除了3月29日,星巴克股价短暂跳水之外,咖啡致癌的消息对于未来星巴克来说,影响并不过于明显。 免责声明[详情]

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 更可怕的是国外中文造谣媒体
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 更可怕的是国外中文造谣媒体

  来源:丁香医生 这两天突然被‘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刷屏了。 有个叫做‘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用饱含情绪的文字,说了几个惊悚的消息: 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非常可怕! 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标注咖啡致癌,判了星巴克‘死刑’! 星巴克隐瞒了 8 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了!它要完蛋啦!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们,不要慌,按你喜欢的习惯继续放心喝就好。 这个叫‘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是个常年爱造谣、每次造谣都刷屏的惯犯(文末我们会说)。 咖啡中所谓的可能致癌物,叫做‘丙烯酰胺’,根据 IRA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它属于‘可能对人类致癌’的 2A 类致癌物。 属于 2A 类致癌物同一类别的,还有常吃猪、牛、羊肉等红肉,以及……熬夜,其实也是。 但是! 重要的是,丙烯酰胺在咱们的日常饮食中非常非常的常见,咖啡根本不是主要来源。 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经过高温(>120℃)油炸、高温烧烤,发生美拉德反应后就会产生。 我们常吃的油条、麻花,是面粉炸出来的吧,有丙烯酰胺。 饼干、面包,是面粉烤出来的吧,有丙烯酰胺。 薯片、薯条,是土豆片、土豆条炸出来的吧,有丙烯酰胺。 烤肉、烤鸡翅、烤肠,也都是有丙烯酰胺的。 大量的食物可能都含有丙烯酰胺,越是颜色发黄、发褐、发焦的,含量越高,而且远远大于一两杯咖啡。 图片来源:新闻截图 我们平常说要少吃薯条薯片,少吃油炸烧烤,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普遍热量高、营养单一,不主要是因为丙烯酰胺。 如果真要说喝咖啡喝到丙烯酰胺超标、喝出问题来,那这么多年还吃了那么多其它东西,怎么算? 就算咖啡是含有丙烯酰胺,但不代表喝咖啡就致癌。 ‘咖啡致癌’这种说法的历史,也有差不多 30 年了。 早在 1991 年,咖啡确实曾被权威的 IRA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 2B 类致癌物(致癌可能性较低的物质)。 但在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文特别明确地指出: 咖啡不存在致癌危险性 只要别太烫就行 因为如果习惯长期喝 65℃ 以上的热汤、热茶,包括热咖啡,是被确证容易增加得食道癌的风险的。 至于这次美国加州法院的裁决,说真的,本身也是挺荒诞、挺不合理的。 美国加州法院的裁决要求:所有咖啡销售商(而不只是星巴克),都必须根据一项 ProPosition 65 的提案(也就是《1986年饮用水安全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在咖啡产品上标明含有害物质‘丙烯酰胺’。 注意下,是 1986 年的提案……时代在进步啊!世界权威的组织都说了,咖啡不致癌,好吗? 如果要从严管理,非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那请给所有其它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都贴下标签,好吗? 至于星巴克,作为全球咖啡龙头品牌,并没有什么隐瞒了 8 年的黑暗秘密公布于众。实在只是因为名气太大,悲催地背个黑锅而已。 而比起这个耸人听闻的谣言本身,更可怕的是那些藏在幕后的、阴险的谣言制造者。 例如引发这次刷屏风波的公众号‘澳洲 Mirror’,它基本上是个靠不定期在微信发谣言,妖言惑众,赚 10w+ 甚至 100w+ 阅读量的营销惯犯。 背后终极目的是什么不好说,但任谁都看得出来,他们毫无新闻素养、没节操还挺厚脸皮,总是把国外正经新闻报道事实歪曲妖魔化。 远的不说,说点近的: 3 月 13 日的这篇,刷屏了,被辟谣了。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3 月 14 日的这篇,又刷屏,又被辟谣。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3 月 20 日的这篇,继续刷屏,继续被辟谣。 图片来源:谣言截图 经验来看,这几篇文章的阅读量,估计都上了 100 万阅读! 骗过的人真不少啊,真当每天都是过愚人节? 丁香医生作为腾讯合作的荣誉辟谣机构,在微信后台就看到这篇‘星巴克丑闻’,又一次妥妥地 100 万+ 阅读刷屏了。 图片来源:截图 当然,这篇文章同样的命运肯定会是‘内容违规已被删除’。 但像这种总是胡说八道、图谋不轨、屡教不改、打着海外媒体旗号的谣言号,微信平台和有关部门如果还不加紧处理,是要留着过清明节吗? 不要让可恶的骗子,活得太轻松。[详情]

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重磅|星巴克危情72小时 专家称:是否致癌要看剂量 文/钱丽娜 星巴克正面临着一场舆论和产品危机。 3月28号,华尔街日报发表简讯,主标题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规定咖啡必须标注癌症警示)》,副标题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在65号州规下,大量产品和店铺会出现癌症警示)》。 据美联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报道,美国当地时间3月28日,加州洛杉矶法官裁定星巴克和其他90家售卖咖啡的企业,须在当地售卖的咖啡产品上贴标签警告致癌风险。这其中包括塔吉特(Target Corp.)、7-Eleven Inc.和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等,它们涉嫌未按加州要求向顾客发出警告。 事情的起因则是源于美国一家“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组织,8年来该组织一直起诉包括星巴克在内的91家咖啡企业,要在咖啡加工的过程中去除丙烯酰胺——像土豆片生产商几年前被起诉后做得那样——或者通过明显的警示或标签来揭示风险。 该组织认为这些公司违反加州65号令,没有警告消费者咖啡产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学物——丙烯酰胺,这是咖啡豆在烘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Elihu Berle说,“原告提供的证据表明饮用咖啡会增加对胎儿、婴儿、儿童以及成人的风险,被告方的医学和流行病学专家则证明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在该案第一阶段的审理中,Elihu Berle裁决,被告未能证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对消费者没有“显著风险程度”。 第二阶段的审理后,博勒法官在3月29日的裁决中说,“被告未能以证据优势令人信服地证明饮用咖啡有益于人类健康。” 4月10日之前咖啡公司可提出异议,但目前星巴克、Dunkin Donuts等公司对法官的裁决暂未作出回应。 什么是65号令 加州发起的这项诉讼是根据1986年加利福尼亚居民以绝大多数票通过的《安全饮用水及有毒物质法案》(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简称65号令。当时通过这条法案旨在保护饮用水安全和减少人接触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从而控制因此带来的癌症、先天疾病等问题。它允许公民个人、游说的团队或是律师代表州来起诉。 该法案要求对900种导致癌症和生育瑕疵的化学物贴警示标签。 这些消费品包括但不限于:聚氯乙烯(PVC)围兜、聚氯乙烯(PVC)电线、首饰、聚氯乙烯(PVC)快餐盒、自行车及配件中的聚氯乙烯(PVC)元件、铜容器焊接部分、陶器、玻璃器皿、铝炊具、运动垫、行李箱及配件(如:拖轮箱、行李袋、大手提袋、皮夹、硬币包、钱包、护照和证书盒、钥匙链、活页夹及档案夹等)。 在2017年12月29日更新的加州65号令清单中,包括1009种的物质,其中有599种被认为是致癌物。(详见:https://oehha.ca.gov/proposition-65/proposition-65-list) 联合国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所汇总的所有和癌症可能相关的物质中,将1(确认的致癌物),2A(很可能致癌),2B(可能致癌)三类相加,不过500个。3(不列为致癌物)以及4(很可能不致癌),这里还包括很多并不在65号令清单中的致癌物。 咖啡有益还是有害 关于咖啡有益还是有害的科学证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2017年10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公布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其中丙烯酰胺属二类致癌物(二类致癌物是指导致人类癌症的证据不明确)。 2016年6月,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研究报告称,基于1000项研究结果,没有证据显示咖啡能够导致癌症,从而推翻了该机构在1991年做出的有关喝咖啡可能增加患上膀胱癌的风险的论断,当时咖啡与红肉等一并列入2A级致癌物。 但目前还不能证明咖啡是“安全的”,只能说现有的科学数据支持有关咖啡不太可能导致某种癌症的理论,甚至还有来源于人群研究的证据表明,饮用咖啡多的人群,罹患子宫内膜癌、肝癌的风险均有所降低。 不过,IARC警告称,饮用任何“滚烫”的饮料——指温度超过摄氏65度——都有可能致癌。该机构主管克里斯托弗-怀尔德(Christopher Wild)表示:“喝滚烫的饮料是导致食道癌的可能因素之一,是温度而不是饮料本身造成的问题。” 美国广播公司首席医疗记者Jennifer Ashton博士在《早安美国》节日中指出,丙烯酰胺并不是一种成份,而是在烧烤或烘焙过程中的副产品。 科学教的著名教义——“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Ashton博士亦指出,“当说到咖啡的毒性时,需要高频或是大剂量的摄入,显然人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个频次有多高。” 根据国际知名的《食品与化学品毒物学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10年刊载的《人类对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摄取量的预估》(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一文,人类对丙烯酰胺的每日耐受量(TDI)为每公斤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就有罹患癌症的风险。 一杯160毫升的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45微克。以70公斤的人为例,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182毫克,每天至少喝404杯黑咖啡才会喝足致癌的剂量,而体重为55公斤的人每天喝足318杯才达到致癌的剂量。 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的是,65号令致癌物清单将每日摄取量定为0.2微克作为致癌的标准。但2013年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Michael Marlow统计了耗资巨大的65号令几十年来的效果,结论是加州人民癌症发病率变化和其他地区相比,没显著的差异。 其实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远低于很多食品。根据美国食药监局FDA的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表,用咖啡和薯条对比(单位是μg/kg) 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 薯条 就致癌物一事《商学院》联系星巴克中国公关,得到的回复是: 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您可参考以下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的中文翻译: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 (2018年3月29日) 在这场持续多时的法律诉讼中,今天,加州第65号判决的结果将可能导致所有咖啡产品上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整个咖啡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各项应对,包括继续提出上诉及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美国政府发布的营养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组织(WHO)也明确指出咖啡不会致癌。无数学术研究都已经证明了饮用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并且咖啡饮用者通常更长寿。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及详情,请参阅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博客:Prop.65 Percolat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或参阅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CERT诉讼的原文 NCA Statement on CERT Lawsuit。 《商学院》记者就此事采访食品行业分析员朱丹蓬,他的意见是“丙烯酰胺在很多食品中都会有,是否致癌要看剂量。如果一天之内只喝几杯咖啡,这方面的风险很小。至今没有临床数据支撑致癌的说法。此前业界也提到酱油致癌,但是在一次性攝入100公斤酱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可能有人这样做。” 延伸阅读:什么是丙烯酰胺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7月发布的一份通报,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专家认为,丙烯酰胺对人和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对动物还具有生殖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上文引述据专家分析指出,丙烯酰胺在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丙烯酰胺在很多常见食物中都存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列出含有这一物质的食品,包括咖啡、薯片、曲奇、饼干、面包、早餐谷物、罐装黑橄榄、西梅汁。此外,方便面、油条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无法避免。简单而言,只要是通过油炸、烘焙、烧烤等方式烹饪的食物,就会含有丙烯酰胺,咖啡豆本身并不含有这一物质,而是在烘焙过程中产生。 另据新泽西的食品专家研究,从人体每日膳食中0.1mg/kg 体重的丙稀酰胺摄入量中没有观察到不利的影响,从而推测人们食用油炸食品致癌的风险极小。[详情]

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 知道真相的你会笑出来
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 知道真相的你会笑出来

  喝咖啡致癌的谣言刷屏朋友圈 知道真相的你会笑出来 这场官司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消费者知情权的加州65号判决的胜利,而不是证实咖啡致癌。 刘雨静   最近一则新闻把星巴克等企业推上风口浪尖。加州法庭于3月28日宣布,星巴克、绿山咖啡等90家咖啡企业,必须在门店内明确贴上警示标签,提醒消费者咖啡中可能含有致癌成分。 这种成分叫丙烯酰胺——一种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化学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2类致癌物。丙烯酰胺主要在淀粉、脂肪、蛋白质等食材的加温处理中(尤其是100°以上的高温)产生,油炸、炒制和焙烤食物都是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诸如薯片、早餐麦片、饼干、披萨等食物中都存在。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并不是最近才被发现的事——2002年一群瑞典科学家就发现,咖啡豆高温烘焙的过程也会产生这种致癌物。 关于咖啡中致癌物的争论早在八年前就开始了。一家叫化学物教育研究协会(The 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简称CERT)的小型非盈利组织在2010年起诉了星巴克等咖啡企业,要求他们在咖啡生产过程中降低甚至消除丙烯酰胺的存在,或者明确标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 这场起诉持续八年,在本周三加州法庭最终宣布,星巴克等企业败诉,在4月10日前可以提出申诉。“原告提供了咖啡可能增加健康风险的证据,与此同时,流行病学专家则证实这二者之间并无关联”,法官Elihu Berle说,“但被告却没能提供咖啡对健康无害的有效证据。” 法庭认为,这些咖啡企业违背了1986年起生效的加州65号判决(Prop. 65,全称为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这项判决要求,企业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可能导致癌症或生育风险的900种化学物质,如若违反,任何个人、组织和法律代理都有权起诉。 在标注致癌物的诉求之外,CERT还要求这些咖啡企业赔偿自2002年以来每个消费过产品、可能暴露在丙烯酰胺中的加州消费者,每人2500美元。不过这项起诉判决目前还未审理完毕,据路透社估计,如果三审时法庭判决通过,这笔罚金将是个大数目——他们至少要赔偿4000万人。 美国药品食品监督局(FDA)公布各种食物每单位所有丙烯酰胺的含量,烘焙过的咖啡豆在吐司和饼干之下。 事实上,CERT和食品公司们的“恩怨”从2002年就开始了。该组织在2002年就起诉过麦当劳、汉堡王等快餐连锁——理由是快餐店薯条中的丙烯酰胺。 官司持续了6年在2008年得到裁决:加州法庭判决麦当劳、汉堡王等快餐连锁必须明确标识出薯条中丙烯酰胺存在的致癌风险,并且支付CERT及法律代理罚金。当年这个案件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包装薯片也是丙烯酰胺的重要来源,这项判决也促使薯片制造商Frito Lay改革生产流程,保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处于安全区间内。 这次处于风波中央的则变成了咖啡企业们。不过目前没有研究能确切证实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与癌症有必然联系。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署2002年的报告,人每天摄入的丙烯酰胺低于0.5微克/公斤体重是相对安全的。以60kg成年人为例,每天丙烯酰胺的安全摄入量为30微克。 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表示,1杯咖啡中大约含有3.3微克的丙烯酰胺,每天摄入1至2杯咖啡对身体无害。与此相比更危险的是黑糖、薯片、月饼等高温加工食物,“如果喝咖啡时加入黑糖,黑糖放出的丙烯酰胺比咖啡都多”,范志红说。 根据WHO technique对常见食物的调查,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288微克/公斤,盒装薯片含量为752微克/公斤,油条则含有116至578微克/公斤。总体而言,人们爱吃的煎炸类食物包括饼干、面包在内都是丙烯酰胺高发地,而中式料理由于多红烧、爆炒,相对而言丙烯酰胺含量更高。 这场官司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消费者知情权的加州65号判决的胜利:消费者有权知道日常消费品中有害化学物的含量,在什么食物中可能摄入这些;品牌也应该合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出问题。但综合目前的各项研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对健康的风险是不足为虑的。[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