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全国人大常委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全国人大常委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麻辣财经:重磅!独家专访陈锡文,聊聊乡村那些事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陈锡文现在的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从1968年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到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再到毕业后从事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50多年来他一直在“务农”,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农”。 作为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权威专家,陈锡文曾参与十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他既了解顶层设计、又熟知基层农村情况。3月1日,麻辣财经独家专访陈锡文,请他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聊聊乡村那些事儿。 一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陈锡文:我想,这个主要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在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所决定的。 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我们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接近14亿人。光是这么多人要保障能够吃饱吃好,农业的任务得有多重。所以,中国人一直讲粮安天下,粮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什么时候把“三农”问题放在第一位都是真理,都是必要的。 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城镇化在快速推进,城乡人口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去年年底,城市人口大概是8.3亿人,但是还有5.64亿人在农村。我们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能让这5.64亿人落在后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还很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关注“三农”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已经发了16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这对农民是个很大的鼓励。全社会当然也很关心,因为农业的状况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所以,从中国这个特殊国情和我们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三农”问题始终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还会继续关注“三农”。 二问:做好“三农”工作,为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陈锡文:我想最主要是两个必然性。第一个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与我们的特殊国情和目前发展阶段相吻合;第二个必然性,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吻合。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最主要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乡村和城市相比,乡村发展是太不充分了。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解决好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定要让农业农村能够有更快的发展。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农业、农村有更快的发展,能够和城市同步实现这些目标。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就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两个焦点。 现在提出乡村振兴,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吻合。远古时期没有什么城,只有乡下,城镇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才出现的,历史告诉我们是这样。未来的农村发展,仍然对城市起着这样一种支撑作用。 三问:农民进城的越来越多,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 陈锡文:我经常想,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两大格局。仔细去看,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和乡村都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们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人有五脏六腑、有四肢、有五官,这是必须的,谁比谁重要?脑袋比心脏重要吗?还是胳膊比腿重要?其实没有办法进行比较,它们都重要,因为是一个有机体。从健康生活、健康工作来说,人的哪一个器官都是不可缺的。从这个角度去看,城和乡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都有自己重要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说城市,基本功能就是集聚人口、集聚资金、集聚创造力,最后让城市成为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它的功能。农村的功能,同样也是城市替代不了的,农村要生产粮食,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还要保护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 城市的功能,乡村是承担不起的;乡村的功能,城市也是实现不了的。坦率地说,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有点忽视乡村功能的发挥,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城镇化向前推进了,让农民都进了城了,好象三农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乡村有乡村特殊的功能。乡村这些功能发挥不好,城市不要说发展,连存活都困难。 而且,从城市文化来说,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融合、包容,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特有的文化在哪里呢?就是乡村的地域才能体现出来,什么民族的、什么地域的,到乡村就能感受到。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进程,城和乡是互为依托的。我发挥我的功能,你发挥你的功能,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健康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从人类社会发展去看,或者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去看,我们就能看到,城乡的功能都发挥好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好,反之,只重视发展一方面的功能,忽视另一方面的功能,它的发展一定是残缺的,不健康的。 所以,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眼光是非常深远的。 四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它是相当长阶段内的一个总抓手。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正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那一天,应当是在我们第二个100年的目标,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时候。所以,从现在开始到基本实现,得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现在有一年半的时间,目前还是一个开局和起步。 当然开局、起步是有基础的。我们2005年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新农村建设到现在,也十三四年了,这是个很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地方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等等,所以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这一年半以来,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什么,大家对五句话都记得很清楚,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通过这五个振兴去实现五大目标,这样就越来越清晰了。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乡村振兴,总方针就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是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中央要求,农业农村干部配备要优先考虑,资源配置要优先安排,资金投放要优先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好更多地“下沉”到农村。有了这些开局、起步阶段的扎实工作,未来乡村振兴一定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五问:今明两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在三农领域有哪些硬任务? 陈锡文:农业农村面临的硬任务,十九大的报告就有论述。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了更进一步的安排。为什么说是硬任务呢?因为有很多任务实际上是有时间进度的。 第一项就是到2020年年底,必须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第二项,就是一定要保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定;第三项,要让农民有更加充分的就业,能有更好的收入。农民在向城镇转移,到城镇去打工就业之外,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也要发展,给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民的增收。 第四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都小康社会了,结果跑到农村去,路又是水又是泥的,一刮风到处都是尘土飞扬,污水遍地流,垃圾到处扔,这个局面是不行的。农村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去年提出来三年行动计划,也是到2020年底要基本实现。 第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让农村有更快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第六项,很多同志都反映,农村虽然口袋富了,但是有些人脑袋空了。所以特别强调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 这六大任务,脱贫攻坚、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乡村治理的进一步完善,这六个方面是我们今年和明年面临的硬任务,到明年一定要有一个“答卷”。 贫困人口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我们这两年任务艰巨,还不仅仅在于这1660万人一定要让他脱贫,800多个贫困县一定要摘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这些目标之后,怎么尽可能减少返贫。2020年以后的贫困人口怎么解决,要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这些问题。 我要讲一句,上级有关部门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审计、巡视 和督查是完全应该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 对很多基层扶贫干部来来,不是说到贫困乡村去有多难,不是说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有多难,反而是无穷无尽的各种填表令他们苦不堪言。我到乡村调研,有的干部跟我讲,现在光是填表、复印的纸都数以“吨”计,花费以十万元计。基层干部的精力花在这个上面,这是不合适的。有一次,我和扶贫干部一起到农村去,他跑到农民家门口,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照相,到地里去查看他又拍了照片。我说这是干什么?他说要留痕,表示他已经到过扶贫对象家里了。基层干部一年365天要跑多少村、见多少户,这要留多少痕? 所以,上级部门应该对基层工作给予更多支持,而不是去增加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要考虑怎么样让基层干部的精力,更多地用在真心实意的扶贫脱贫上。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非常不容易,绝大多数人都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真心实意地去做好扶贫工作,可歌可泣的事情很多,一定要体谅他们、理解他们和支持他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详情]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19年03月02日 10:58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

  优先保障“三农”资金 大力支持乡村建设——从一号文件看2019年财政支农新看点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申铖、安娜)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今年财政支农政策明确了方向,为未来财政支农制度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这一表述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三农’领域多项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破解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又谋划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说,这就要求各级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健全完善财政支持“三农”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框架体系,真正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专家分析认为,前瞻2019年,财政支农政策将不断创新,制度设计安排更趋规范,并将重点着力于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对“三区三州”外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也要统筹资金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王泽彩认为,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有望继续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此外,各地将不断加快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建设,推进扶贫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专家表示,今年各级财政将立足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乡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央财政对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给予补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给予奖励。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此外,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明确各方管护责任,鼓励地方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预计今年,各级政府将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保障能力建设,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王泽彩说。 此外,专家表示,在支持加强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综合产能等方面,今年各级财政有望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详情]

新华社 | 2019年02月26日 17:24
“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号硬任务” 到底怎么干?
“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号硬任务” 到底怎么干?

  央视网消息:2月19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脱贫攻坚”被列首位。文件提出,要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务院扶贫办表示,今年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要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在哪儿? 脱贫之后不返贫,靠的是什么? 郑风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硬任务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今年应该就是冲刺年了。原来全国贫困县800多个,去年200多个脱帽,今年要实现300个左右脱帽,任务有多重可想而知。而且还要看到,“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细化了,有很多细的指标,把这些指标都完成之后才能算脱贫。 王冠:行百里者半九十 打好最后攻坚战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前面的成绩很巨大,但后面的任务也真的难!文件里提的三区三州,涉及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藏区,新疆南疆一些地区,还有四川凉山州等。这些地方脱贫难,易反复。但脱贫攻坚战,最后1600多万贫困人口不解决,整场战役画不上句号。 脱贫不反贫 巩固要靠啥? 郑风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产业扶贫不仅是关键,也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抓手。贫困地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很多贫困地区资源丰富,面积也很大。产业扶贫并不是仅仅指农业产业,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性,比如藏区的冻土自然景色,作为旅游资源就有很独特的价值。怎样把地方独特的资源发掘出来,尤其是过去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去开发的那些资源,现在都可以下功夫琢磨。 王冠:要发挥比较优势 也要发掘内生动力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就是很多贫困地区的资源。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主管部门特别发布了“三区三州”地区的旅游大环线。我们虽然很期待感受诗和远方,很多现实要素却不能不考虑,比如有没有WiFi?自驾的时候有没有信号?包括住宿条件,交通条件支不支持在较短时间去领略更多风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设施投入显然不能缺位。 另外,一号文件特别谈到不能“等靠要”,要扶志,更要扶智,如何打造当地的文化IP,当地农产品如何加上品牌和文化的附加值,这些能够成为“动力”的要素,都是需要资源去培育的。 郑风田:脱贫关键之年 要建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首先一个当然还是产业,对很多贫困地区来说,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产业能形成的前提条件,当然现在我们有更大能力,包括财力、技术等,去帮助贫困地区创造基础条件。再一个,长效机制离不开督导。地方发展产业,该有的引导和政策配套得跟上;同时要防止地方搞一些短期突击,这些事不是说没有,上级的任务,下面随便弄弄就对付过去了。中央为什么一再强调长效扶贫机制,就是担心地方执行中走样。所以巡视检查也是必要的。现在说的省里验收,中央随后再抽查,就是这个考虑。 王冠:2020年全面脱贫是均衡发展的起点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并不是说一切就结束了。消除了绝对贫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摆在那儿呢!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及早制订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战之后的战略思路,如何能够体现均衡发展,尽快解决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实际上完成整个脱贫攻坚,在这个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是某种意义上的起点。[详情]

央视 | 2019年02月22日 21:38
@农民兄弟 中央要求为乡亲们干这些大事
央视 | 2019年02月22日 14:47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一文看懂农村未来变化
部长给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3分钟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2月19日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发布,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的底线:农村土地不搞私有化,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一步这项改革如何来推进? 昨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此外,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是要守好的。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机构解读:投资机会在哪里? [详情]

央视财经 | 2019年02月22日 14:37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一图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一图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2月19日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发布,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的底线:农村土地不搞私有化,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一步这项改革如何来推进? 20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此外,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是要守好的。 一图|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详情]

央视财经 | 2019年02月22日 11:29
上证报评: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上证报评: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周子勋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此,本周二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1个、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墨颇多,且政策力度空前,尤其是“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改革有望取得大突破。而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农村土地改革空间,基本思路就是在法律上使“城乡土地同权”。 当前,我国“三农”短板依然比较突出,面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难题,特别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欠账太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中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举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显然具有特殊重要性。 但是,振兴我国的乡村,再具体到实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升级,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等,显然不能只靠当下居留在农村的农民,而需要大量对农村和农业感兴趣的外来者。据农业农村部2018年11月公布的一组数据,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企业主、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累计已达740万,本乡非农创业人数达到3140万,他们成了今日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随着这群被农业农村部称为“新农民”群体而来的,是大量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 这些“新农民”带来了新产业、新技术。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2017年加工产值达22万亿元人民币,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2:1,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延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2017年营业收入达7400亿元,吸纳了1000多万农民就业,吸引28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农资供应、产品集聚、物流配送等广泛开展,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此过程中,主产区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应用综合协调配套技术,推广以绿色生产储藏包装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信息采集、网络结算经营管理农业成为新技能,2017年农村网民达2亿多,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亿元,带动2800多万农民就业创业。 只是,与中国5.7661亿乡村常住人口相比,740万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规模显然不够庞大,振兴全国乡村,显然需要有更多人、资金、技术流向农村。而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弱项、长期保护 “新农民”的利益、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流向农村,须有必要的制度改革和制度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墨颇多,且政策力度空前,尤其是“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改革有望取得大突破。 《意见》强调,在农用地方面,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宅基地方面,将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抓紧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等。此外还提出,要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 上述内容包含了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未来的改革安排将可能集中在农村土地制度上;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在倒逼修改法律。 诚如专家所言,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农村土地改革的空间,基本思路就是在法律上使“城乡土地同权”,即赋予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相同的法律权利,以长期使用权的交易吸引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既然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那就要敢于让农民获得土地收益。具体而言,就是适度放开农村宅基地市场,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以市场化方式流通;继续放开农业用地使用权,用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的空间,吸引更多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别悬殊,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模式并不限于一种。在主要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可依靠土地制度改革获得土地收益;在偏远地区、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可能无法直接从城市化当中受益,可以用综合的方法,间接从城市化中受益。这包括发展特有乡土产品的生产、法律和法规的帮助、通过特殊的财政转移等。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详情]

上海证券报 | 2019年02月22日 08:03
人民日报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改革不能懈怠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19年02月22日 04:45
人民日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正逢其时
人民日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正逢其时

  乡村振兴在春天里“拔节”(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平 子 树立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让人“流”入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又是一度春回大地!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劲吹的春风,让神州大地一片葱茏。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好政策落户希望的田野,乡村大地暖意融融、生机勃发。 看,绿意盎然的春耕图铺展开来:西南小麦拔节,江淮麦起身,黄淮和华北麦苗即将返青,田野遍布忙碌的身影。“今年春耕不一样。”山东无棣农民杜青林感叹,拖拉机装上导航,打药用上无人机,省心又省钱。更踏实的是,地里种什么、市场怎么样?这些农民关心的老问题,有了新答案。稳粮增收,今年政策公布更早,资金下拨更快,让种粮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听,这是农民发自内心的幸福回应。“扶贫政策实打实,是咱最盼的。”贵州荔波县拉先村,这个深山贫困村,新种的3万个菌棒长出菇来,脱贫有了新希望。“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我举双手欢迎!”山西壶关县前脑村郭付有感叹,农村环境整治,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中央一号文件真金白银,聚焦农民忧心事,疏解民生痛点,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连续16年,16个中央一号文件,“三农”发展不断延续好形势,迎来历史性变革。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正逢其时。 优先发展从哪着力?一号文件对标全面小康,开出任务清单:聚焦深度贫困,决胜脱贫攻坚,不折不扣完成好最大的“硬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让更多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水电路气房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让更多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项项必须完成硬任务,瞄准2020年时间节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农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乡村振兴福利。 没有真抓实干,哪来盆满钵盈。优先之策咋保障?一号文件强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树立起来,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动真格、见真章,为的是打破城乡二元制度藩篱,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让“人、地、钱”等要素供给强起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累积新动能。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掀开崭新一页。城市不只是城里人的城市,乡村也不只是村里人的乡村,在同一片热土上,相依相融、相扶相助。“三农”发展在这个春天里“拔节”,乡村大地上,一幅共同富裕的小康图景越来越近。[详情]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19年02月22日 04:45
人民日报“三农”三问:谁来种地 钱从哪来 怎么种地
人民日报“三农”三问:谁来种地 钱从哪来 怎么种地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赵永平 王 浩 郁静娴 编者的话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其中关键要义,就是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优先”意味着更多资源投向“三农”,抓重点、补短板,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谁来种地—— 三个课堂带出171位职业农民 “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这场雪可下好啦!”说话间,一个干练的身影撩帘跨进大棚。 鲁北乡村喜迎瑞雪,无棣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开年第一课”,在双堠村1号香菇大棚里举行。 “刚进门这位是赵福升,双堠村‘当家人’,也是县里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咱请他来讲讲‘香菇经’。”县农广校校长孟祥峰开场白说完,十几位来学习的大户鼓起掌来。 “我干香菇才三四年,也是个学生,倒是遇的沟沟坎坎,能跟大伙儿拉一拉。”老赵谦虚地摆摆手。 和许多农村一样,双堠村也是人多地少,330户,980人,耕地850亩。2012年,在外经商的赵福升当选村主任,一上任就作了难:人均不到1亩地,常年“小麦+玉米”,1/3人在外打工,谁来种地? 必须换个种法!双堠村成立种植合作社,全村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玉米变青贮,养起良种牛,还辟出一块地,发展香菇。他坦言,“种香菇不是一帆风顺。头一年,上菌棒图便宜,到三茬全军覆没了;没冷库,价格老被人拿着……”参加培训、遍访专家,赵福升渐渐入了门,产业一路过坎走上正轨。去年16个棚挣了100多万元,村民一亩地入股分红2000多元。 “一个棚投入多大?”“一个棒产多少菇?” “市场咋样?”……学员们听完纷纷围上来,问题接连不断。老赵应接不暇,旁边的技术顾问孙明军帮着解答。 “今后谁来种地,主要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孟祥峰表示,不只是田间课堂,县里还设立固定课堂,讲新技术、新理念;有空中课堂,通过手机APP,专家随时解疑释惑。三个课堂立体培训,去年171人领到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谁当新型职业农民?县里出台认定办法,年龄在18至55岁,初中以上学历,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遴选440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今年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无棣县也加大力度,培训、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计划再培育200名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新”在哪? “三五亩地都会种,要是几千亩、上万亩地,咋种?”绿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崔立华自问自答。“规模要可控,不是越大越好;种苜蓿必须全程机械化,种棉花要抢一季,否则算不过账……”干过会计,转行种地20多年,这位“70后”对农业有了深入理解。依靠新理念,合作社流转1.2万亩地;攻关新技术,买断“短季棉”新品种;牵手102家合作社成立农机联合社,专业面积达到10万亩,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过去叫咱‘泥腿子’,如今农民成了一种体面职业。”赵福升不后悔回村种地,他觉得,和乡亲们一起发展,才得劲!一本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足:“优先申请项目,去年政府补贴66万元,村里建起气调库,可储存50个大棚的香菇。” 赵福升说起新年新打算:“看新闻,合作社的利好政策不少。今年想上个烘干房,让鲜菇变干菇,再上条菌棒生产线,成本能降一半。”在市场摸爬滚打,新型职业农民懂经营、也更理性。“咱还是要小步跑,合作社50%的公积金是‘保底钱’,无论如何不能动!” 棚外寒气袭人,棚内暖意融融,新一茬菇刚长出来,圆鼓鼓的小伞沁香诱人,承载着一年新的希望。 专家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就是要补齐农村人才短板,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他们将是现代农业先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回乡和各类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 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在乡村有奔头,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推动将职业农民纳入职工或者居民社保等范围,创新机制解决职业农民就业流动、职业转换等情况下的社会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钱从哪来—— 一个田园综合体聚集7亿多资金 三峡库区春来早,重庆忠县漫山遍野橘林葱绿,枝头果实累累。 新立镇双柏村,一片片橘林随山势延展,盘山而上,遇到刚从果园忙完的陈文介,她热情招呼,“快到我家小院坐坐,尝尝新柑橘。”顺着手指的方向,一座贴白瓷砖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果林里。 柑橘,早已和这里的农民紧紧连在一起——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盖新房子、孩子上学、儿女结婚都指望着果树。“早些年,柑子卖不上价,日子窘困。” 陈文介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户户栽“加工”果,没想到好景不长,果子多了,价格走低,一斤加工果在3—5毛钱徘徊。“多亏政策好,这几年项目一个接一个,老果园地平了,渠通了,改种新品种,价格翻了番。” 柑橘行情低迷,果农还是坚持种了10多年,为啥不早换品种?双柏村村支书陈世琼说,谁也不想当“老顽固”,可让老果园“返老还童”,不是一家一户能干的事情。“先说水,地势高高低低,山上缺水,洼地怕水。再说地,三亩半地分八块,崎岖瘠薄,栽树前,先放炮炸出几十厘米的坑。大家做梦都想涝能排、旱能灌,可实在没钱投入。” “财政支农,就要紧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处长马平介绍,一号文件强调资金优先投入“三农”,为的就是尽快补上基础短板。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落户新立镇,投入500多万元,修提水站,建水泥渠,通机耕路,一片高标准农田建成。“条件好了,农民可以放开手开干了。”农民黄志油流转果园300多亩,引进中晚熟品种。“以前亩产四五百斤,现在翻了番,而且新品种肉质脆嫩,一斤能卖十几元。” 2017年“三峡橘乡”成为财政部确定的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县里规划,总投资7.35亿元,在新立镇打造特色柑橘小镇。 特色小镇咋打造?“整合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在做强做优柑橘种植的基础上,不断向下游加工、旅游产业延伸,把柑橘吃干榨尽。”田园综合体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牟其林介绍。 财政资金成了“引子”,投资柑橘产业的人越来越多,3.8万亩果树延绵在青山绿水间,年产柑橘6万吨,新立镇成了有名的柑橘基地。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袋肥料”,重庆派森百公司在新立镇落户,投入4000多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生产鲜榨橙汁,每年用果量高达4万多吨。“一个柑橘利用率是35%,还没有吃干榨净。” 公司总经理助理聂民说,借助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再投入2000多万元,综合加工橘皮,年产肥料10万吨。 从“一棵树”到“一片景”,一条投入5000多万元的马拉松走廊即将完工,把镇里的盆景园、采摘园串联起来。“等到4月橙黄橘红时,我们举办第一届马拉松比赛,通过体育赛事,吸引游客,提升知名度。”新立镇镇长方建国憧憬。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农村不能成为资金洼地,支农惠农政策不松劲,真金白银地投,为产业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村民才能鼓腰包,乡村才能聚人气。”牟其林说。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公共财政加大力度,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农村将迎来更多真金白银。让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需要破除机制壁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设立风险保障金等方式,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投身“三农”,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另外,也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农业农村公共投入来源渠道多,资金散,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整合涉农资金,握指成拳。同时完善资金整合绩效考核、项目验收等配套措施,保障资金“整得起、用得好、见实效”。 怎么种地—— 一纸权证激活2400亩土地 早春二月,江南细雨淅沥。江苏泗洪县汤杨村田间,新挖的“回”形方塘孕育新生机,“再过十几天,小龙虾就该下苗了。”种植大户臧如军望向前方,雨点落入水塘,激起一池春水。 从最初流转几十亩,到如今的2400亩地,臧如军感慨好政策:“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年年一号文件都要说,给咱吃了定心丸。”随着全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领到了承包权证,老臧也领到经营权证。 “一亩地租金850元,农民自己种,哪挣得上?”他坦言,村里人一算账,大多都把地租出去,外出务工了,地就集中到20多个大户手里。 大户种地,要精打细算。臧如军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每亩能赚三五百元,想多赚钱,还得动脑筋。这几年,种子、化肥年年涨,地租、人工也在涨,不调结构,守着老套路不行了!隔壁的新汴村,稻田养蟹搞得风风火火的,这让汤杨村的大户们动了心。 四处考察,臧如军决定搞“稻虾共生”。一做预算,挖塘、架网、卖虾苗,400亩田前前后后要花百来万。 “多亏这一纸权证,贷款方便,挺值钱!”老臧很快解决了资金难题。小龙虾3月份放苗,5月中旬就能出来第一批虾,按往年的行情,一斤20—30元。不打药、不使用化肥,水稻品质提升,每斤能卖上1块5。一年下来,一亩田纯收入能有4000元。 在丘陵岗坡地遍布的双沟镇,“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沉睡的土地。 “春怕旱、秋怕涝,以前种小麦,亩收益不到200元,种秋玉米,天不下雨,就会绝收。”双沟镇镇长谈庆雷说。 盘活土地,先要整地。财政资金投入,周冲村5000亩土地实施土地整理,田成方、路相连,水利配套,昔日的低产田变成高标准农田。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其他32个村组成联合社,与龙头企业江苏美阳生态农林公司合作,种植碧根果,套种山芋。 周冲村村民马昌中,包了合作社200亩地,“前几年种山芋,公司保底收购7毛钱一斤,加上地租、二次分红,每年纯挣10万多元。碧根果5年挂果以后,收入肯定还要高。”他看准这个产业,今年打算规模再扩大些。 让擅长种地的种地,适宜打工的打工,村民们都活络起来。张元喜家一年有了几份收入:土地入股分红2300元,儿子外出打工带回2万元,他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6万元。“地活了,人轻松了,日子更好过了!” “我们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等服务,70元一天,有效增加了农户工资性收入。”周冲村劳务合作社总代理马成文说。“马上要春耕了,我们劳务小队又要开始忙碌喽。”想到有事干、有钱赚,张元喜脸上笑开了花。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一号文件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在“稳”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后也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资源,释放土地红利,参与到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等新产业中。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统筹起来,最大程度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详情]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19年02月22日 04:45
全国人大常委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全国人大常委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麻辣财经:重磅!独家专访陈锡文,聊聊乡村那些事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陈锡文现在的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从1968年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到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再到毕业后从事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50多年来他一直在“务农”,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农”。 作为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权威专家,陈锡文曾参与十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他既了解顶层设计、又熟知基层农村情况。3月1日,麻辣财经独家专访陈锡文,请他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聊聊乡村那些事儿。 一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陈锡文:我想,这个主要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在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所决定的。 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我们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接近14亿人。光是这么多人要保障能够吃饱吃好,农业的任务得有多重。所以,中国人一直讲粮安天下,粮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什么时候把“三农”问题放在第一位都是真理,都是必要的。 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城镇化在快速推进,城乡人口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去年年底,城市人口大概是8.3亿人,但是还有5.64亿人在农村。我们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能让这5.64亿人落在后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还很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关注“三农”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已经发了16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这对农民是个很大的鼓励。全社会当然也很关心,因为农业的状况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所以,从中国这个特殊国情和我们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三农”问题始终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还会继续关注“三农”。 二问:做好“三农”工作,为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陈锡文:我想最主要是两个必然性。第一个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与我们的特殊国情和目前发展阶段相吻合;第二个必然性,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吻合。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最主要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乡村和城市相比,乡村发展是太不充分了。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解决好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定要让农业农村能够有更快的发展。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农业、农村有更快的发展,能够和城市同步实现这些目标。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就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两个焦点。 现在提出乡村振兴,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吻合。远古时期没有什么城,只有乡下,城镇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才出现的,历史告诉我们是这样。未来的农村发展,仍然对城市起着这样一种支撑作用。 三问:农民进城的越来越多,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 陈锡文:我经常想,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两大格局。仔细去看,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和乡村都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们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人有五脏六腑、有四肢、有五官,这是必须的,谁比谁重要?脑袋比心脏重要吗?还是胳膊比腿重要?其实没有办法进行比较,它们都重要,因为是一个有机体。从健康生活、健康工作来说,人的哪一个器官都是不可缺的。从这个角度去看,城和乡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都有自己重要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说城市,基本功能就是集聚人口、集聚资金、集聚创造力,最后让城市成为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它的功能。农村的功能,同样也是城市替代不了的,农村要生产粮食,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还要保护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 城市的功能,乡村是承担不起的;乡村的功能,城市也是实现不了的。坦率地说,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有点忽视乡村功能的发挥,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城镇化向前推进了,让农民都进了城了,好象三农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乡村有乡村特殊的功能。乡村这些功能发挥不好,城市不要说发展,连存活都困难。 而且,从城市文化来说,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融合、包容,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特有的文化在哪里呢?就是乡村的地域才能体现出来,什么民族的、什么地域的,到乡村就能感受到。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进程,城和乡是互为依托的。我发挥我的功能,你发挥你的功能,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健康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从人类社会发展去看,或者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去看,我们就能看到,城乡的功能都发挥好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好,反之,只重视发展一方面的功能,忽视另一方面的功能,它的发展一定是残缺的,不健康的。 所以,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眼光是非常深远的。 四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它是相当长阶段内的一个总抓手。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正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那一天,应当是在我们第二个100年的目标,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时候。所以,从现在开始到基本实现,得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现在有一年半的时间,目前还是一个开局和起步。 当然开局、起步是有基础的。我们2005年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新农村建设到现在,也十三四年了,这是个很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地方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等等,所以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这一年半以来,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什么,大家对五句话都记得很清楚,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通过这五个振兴去实现五大目标,这样就越来越清晰了。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乡村振兴,总方针就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是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中央要求,农业农村干部配备要优先考虑,资源配置要优先安排,资金投放要优先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好更多地“下沉”到农村。有了这些开局、起步阶段的扎实工作,未来乡村振兴一定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五问:今明两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在三农领域有哪些硬任务? 陈锡文:农业农村面临的硬任务,十九大的报告就有论述。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了更进一步的安排。为什么说是硬任务呢?因为有很多任务实际上是有时间进度的。 第一项就是到2020年年底,必须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第二项,就是一定要保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定;第三项,要让农民有更加充分的就业,能有更好的收入。农民在向城镇转移,到城镇去打工就业之外,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也要发展,给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民的增收。 第四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都小康社会了,结果跑到农村去,路又是水又是泥的,一刮风到处都是尘土飞扬,污水遍地流,垃圾到处扔,这个局面是不行的。农村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去年提出来三年行动计划,也是到2020年底要基本实现。 第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让农村有更快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第六项,很多同志都反映,农村虽然口袋富了,但是有些人脑袋空了。所以特别强调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 这六大任务,脱贫攻坚、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乡村治理的进一步完善,这六个方面是我们今年和明年面临的硬任务,到明年一定要有一个“答卷”。 贫困人口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我们这两年任务艰巨,还不仅仅在于这1660万人一定要让他脱贫,800多个贫困县一定要摘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这些目标之后,怎么尽可能减少返贫。2020年以后的贫困人口怎么解决,要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这些问题。 我要讲一句,上级有关部门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审计、巡视 和督查是完全应该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 对很多基层扶贫干部来来,不是说到贫困乡村去有多难,不是说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有多难,反而是无穷无尽的各种填表令他们苦不堪言。我到乡村调研,有的干部跟我讲,现在光是填表、复印的纸都数以“吨”计,花费以十万元计。基层干部的精力花在这个上面,这是不合适的。有一次,我和扶贫干部一起到农村去,他跑到农民家门口,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照相,到地里去查看他又拍了照片。我说这是干什么?他说要留痕,表示他已经到过扶贫对象家里了。基层干部一年365天要跑多少村、见多少户,这要留多少痕? 所以,上级部门应该对基层工作给予更多支持,而不是去增加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要考虑怎么样让基层干部的精力,更多地用在真心实意的扶贫脱贫上。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非常不容易,绝大多数人都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真心实意地去做好扶贫工作,可歌可泣的事情很多,一定要体谅他们、理解他们和支持他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

  优先保障“三农”资金 大力支持乡村建设——从一号文件看2019年财政支农新看点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申铖、安娜)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今年财政支农政策明确了方向,为未来财政支农制度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这一表述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三农’领域多项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破解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又谋划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说,这就要求各级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健全完善财政支持“三农”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框架体系,真正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专家分析认为,前瞻2019年,财政支农政策将不断创新,制度设计安排更趋规范,并将重点着力于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对“三区三州”外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也要统筹资金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王泽彩认为,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有望继续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此外,各地将不断加快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建设,推进扶贫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专家表示,今年各级财政将立足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乡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央财政对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给予补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给予奖励。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此外,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明确各方管护责任,鼓励地方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预计今年,各级政府将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保障能力建设,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王泽彩说。 此外,专家表示,在支持加强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综合产能等方面,今年各级财政有望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号硬任务” 到底怎么干?
“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号硬任务” 到底怎么干?

  央视网消息:2月19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脱贫攻坚”被列首位。文件提出,要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务院扶贫办表示,今年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要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在哪儿? 脱贫之后不返贫,靠的是什么? 郑风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硬任务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今年应该就是冲刺年了。原来全国贫困县800多个,去年200多个脱帽,今年要实现300个左右脱帽,任务有多重可想而知。而且还要看到,“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细化了,有很多细的指标,把这些指标都完成之后才能算脱贫。 王冠:行百里者半九十 打好最后攻坚战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前面的成绩很巨大,但后面的任务也真的难!文件里提的三区三州,涉及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藏区,新疆南疆一些地区,还有四川凉山州等。这些地方脱贫难,易反复。但脱贫攻坚战,最后1600多万贫困人口不解决,整场战役画不上句号。 脱贫不反贫 巩固要靠啥? 郑风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产业扶贫不仅是关键,也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抓手。贫困地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很多贫困地区资源丰富,面积也很大。产业扶贫并不是仅仅指农业产业,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性,比如藏区的冻土自然景色,作为旅游资源就有很独特的价值。怎样把地方独特的资源发掘出来,尤其是过去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去开发的那些资源,现在都可以下功夫琢磨。 王冠:要发挥比较优势 也要发掘内生动力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就是很多贫困地区的资源。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主管部门特别发布了“三区三州”地区的旅游大环线。我们虽然很期待感受诗和远方,很多现实要素却不能不考虑,比如有没有WiFi?自驾的时候有没有信号?包括住宿条件,交通条件支不支持在较短时间去领略更多风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设施投入显然不能缺位。 另外,一号文件特别谈到不能“等靠要”,要扶志,更要扶智,如何打造当地的文化IP,当地农产品如何加上品牌和文化的附加值,这些能够成为“动力”的要素,都是需要资源去培育的。 郑风田:脱贫关键之年 要建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首先一个当然还是产业,对很多贫困地区来说,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产业能形成的前提条件,当然现在我们有更大能力,包括财力、技术等,去帮助贫困地区创造基础条件。再一个,长效机制离不开督导。地方发展产业,该有的引导和政策配套得跟上;同时要防止地方搞一些短期突击,这些事不是说没有,上级的任务,下面随便弄弄就对付过去了。中央为什么一再强调长效扶贫机制,就是担心地方执行中走样。所以巡视检查也是必要的。现在说的省里验收,中央随后再抽查,就是这个考虑。 王冠:2020年全面脱贫是均衡发展的起点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并不是说一切就结束了。消除了绝对贫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摆在那儿呢!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及早制订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战之后的战略思路,如何能够体现均衡发展,尽快解决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实际上完成整个脱贫攻坚,在这个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是某种意义上的起点。[详情]

@农民兄弟 中央要求为乡亲们干这些大事
@农民兄弟 中央要求为乡亲们干这些大事

  @农民兄弟,中央要求为乡亲们干这些大事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全文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份聚焦“三农”工作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 脱贫攻坚 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 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督导事项,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 农业基础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恢复启动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将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范围覆盖到划定的所有保护区。 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 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 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全面实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 乡村建设 中央财政对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给予补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给予奖励。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 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有条件的地区向自然村延伸。 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 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 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乡村产业 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 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制度改革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 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做好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至农户手中。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 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 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做好成员身份确认,注重保护外嫁女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利。 乡村治理 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对村“两委”换届进行一次“回头看”,坚决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清理出去。 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派出第一书记,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 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全国村“两委”换届与县乡换届同步进行。 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保障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其他必要支出。 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 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 加快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详情]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一文看懂农村未来变化
部长给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3分钟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2月19日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发布,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的底线:农村土地不搞私有化,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一步这项改革如何来推进? 昨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此外,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是要守好的。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机构解读:投资机会在哪里? [详情]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一图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一图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2月19日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发布,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的底线:农村土地不搞私有化,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一步这项改革如何来推进? 20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此外,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是要守好的。 一图|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详情]

上证报评: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上证报评: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周子勋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此,本周二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1个、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墨颇多,且政策力度空前,尤其是“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改革有望取得大突破。而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农村土地改革空间,基本思路就是在法律上使“城乡土地同权”。 当前,我国“三农”短板依然比较突出,面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难题,特别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欠账太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中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举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显然具有特殊重要性。 但是,振兴我国的乡村,再具体到实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升级,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等,显然不能只靠当下居留在农村的农民,而需要大量对农村和农业感兴趣的外来者。据农业农村部2018年11月公布的一组数据,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企业主、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累计已达740万,本乡非农创业人数达到3140万,他们成了今日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随着这群被农业农村部称为“新农民”群体而来的,是大量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 这些“新农民”带来了新产业、新技术。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2017年加工产值达22万亿元人民币,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2:1,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延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2017年营业收入达7400亿元,吸纳了1000多万农民就业,吸引28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农资供应、产品集聚、物流配送等广泛开展,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此过程中,主产区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应用综合协调配套技术,推广以绿色生产储藏包装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信息采集、网络结算经营管理农业成为新技能,2017年农村网民达2亿多,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亿元,带动2800多万农民就业创业。 只是,与中国5.7661亿乡村常住人口相比,740万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规模显然不够庞大,振兴全国乡村,显然需要有更多人、资金、技术流向农村。而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弱项、长期保护 “新农民”的利益、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流向农村,须有必要的制度改革和制度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墨颇多,且政策力度空前,尤其是“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改革有望取得大突破。 《意见》强调,在农用地方面,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宅基地方面,将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抓紧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等。此外还提出,要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 上述内容包含了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未来的改革安排将可能集中在农村土地制度上;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在倒逼修改法律。 诚如专家所言,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农村土地改革的空间,基本思路就是在法律上使“城乡土地同权”,即赋予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相同的法律权利,以长期使用权的交易吸引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既然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那就要敢于让农民获得土地收益。具体而言,就是适度放开农村宅基地市场,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以市场化方式流通;继续放开农业用地使用权,用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的空间,吸引更多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别悬殊,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模式并不限于一种。在主要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可依靠土地制度改革获得土地收益;在偏远地区、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可能无法直接从城市化当中受益,可以用综合的方法,间接从城市化中受益。这包括发展特有乡土产品的生产、法律和法规的帮助、通过特殊的财政转移等。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详情]

人民日报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改革不能懈怠
人民日报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改革不能懈怠

  农村改革不能懈怠(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②) 人民日报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罗 丹 李文明 运启超 采访人:本报记者 赵永平 王 浩 6亩土地入股刺梨园,一年分红2000多元,在园区务工,每月1000多元。贵州盘州贾西村的任德芳算起增收账。 3年前,村里引进刺梨产业,全村人以土地、资金等折价入股。地还是那块地,如今找到新门路,一个刺梨园带动年人均增收近4000元,村民干劲更足了。一场“三变”改革,激活“沉睡”的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稳”是基础 坚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守住“四个不能”底线 深化农村改革,“稳”是基础,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最大的政策。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不管农业经营体制怎么创新,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截至去年底,全国完成14.8亿亩承包地确权登记。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做好收尾工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至农户手中。此举有何深意?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中央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给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承包地确权颁证,稳定了承包关系,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新型经营主体,都有了稳定的预期,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需要强调的是,农村改革必须坚守底线: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活”是目标 盘活资源要素,突出扶持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农村改革千头万绪,从何处发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农村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和优化配置。这些年,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等,蹚出了改革路子。目前“三块地”改革33个试点县市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1万多宗,总价款约257亿元,增加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 实行承包地“三权分置”,是农村改革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现了农民集体、承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为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焕发出持久活力。 今后经营方式如何创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要多要素联动。今年要在充分总结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强成果应用。试点比较成熟的,比如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要抓紧完善配套制度,在面上推开。 目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涉及1000多个县,去年首次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登记证书。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人”是根本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保持足够历史耐心,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农村改革为了农民,更要依靠农民。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就是为了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释放的红利。另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应该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要保持足够历史耐心,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各地农村千差万别,要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尤其对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坚持问题导向、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推进,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详情]

人民日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正逢其时
人民日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正逢其时

  乡村振兴在春天里“拔节”(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平 子 树立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让人“流”入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又是一度春回大地!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劲吹的春风,让神州大地一片葱茏。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好政策落户希望的田野,乡村大地暖意融融、生机勃发。 看,绿意盎然的春耕图铺展开来:西南小麦拔节,江淮麦起身,黄淮和华北麦苗即将返青,田野遍布忙碌的身影。“今年春耕不一样。”山东无棣农民杜青林感叹,拖拉机装上导航,打药用上无人机,省心又省钱。更踏实的是,地里种什么、市场怎么样?这些农民关心的老问题,有了新答案。稳粮增收,今年政策公布更早,资金下拨更快,让种粮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听,这是农民发自内心的幸福回应。“扶贫政策实打实,是咱最盼的。”贵州荔波县拉先村,这个深山贫困村,新种的3万个菌棒长出菇来,脱贫有了新希望。“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我举双手欢迎!”山西壶关县前脑村郭付有感叹,农村环境整治,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中央一号文件真金白银,聚焦农民忧心事,疏解民生痛点,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连续16年,16个中央一号文件,“三农”发展不断延续好形势,迎来历史性变革。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正逢其时。 优先发展从哪着力?一号文件对标全面小康,开出任务清单:聚焦深度贫困,决胜脱贫攻坚,不折不扣完成好最大的“硬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让更多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水电路气房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让更多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项项必须完成硬任务,瞄准2020年时间节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农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乡村振兴福利。 没有真抓实干,哪来盆满钵盈。优先之策咋保障?一号文件强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树立起来,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动真格、见真章,为的是打破城乡二元制度藩篱,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让“人、地、钱”等要素供给强起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累积新动能。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掀开崭新一页。城市不只是城里人的城市,乡村也不只是村里人的乡村,在同一片热土上,相依相融、相扶相助。“三农”发展在这个春天里“拔节”,乡村大地上,一幅共同富裕的小康图景越来越近。[详情]

人民日报“三农”三问:谁来种地 钱从哪来 怎么种地
人民日报“三农”三问:谁来种地 钱从哪来 怎么种地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赵永平 王 浩 郁静娴 编者的话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其中关键要义,就是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优先”意味着更多资源投向“三农”,抓重点、补短板,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谁来种地—— 三个课堂带出171位职业农民 “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这场雪可下好啦!”说话间,一个干练的身影撩帘跨进大棚。 鲁北乡村喜迎瑞雪,无棣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开年第一课”,在双堠村1号香菇大棚里举行。 “刚进门这位是赵福升,双堠村‘当家人’,也是县里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咱请他来讲讲‘香菇经’。”县农广校校长孟祥峰开场白说完,十几位来学习的大户鼓起掌来。 “我干香菇才三四年,也是个学生,倒是遇的沟沟坎坎,能跟大伙儿拉一拉。”老赵谦虚地摆摆手。 和许多农村一样,双堠村也是人多地少,330户,980人,耕地850亩。2012年,在外经商的赵福升当选村主任,一上任就作了难:人均不到1亩地,常年“小麦+玉米”,1/3人在外打工,谁来种地? 必须换个种法!双堠村成立种植合作社,全村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玉米变青贮,养起良种牛,还辟出一块地,发展香菇。他坦言,“种香菇不是一帆风顺。头一年,上菌棒图便宜,到三茬全军覆没了;没冷库,价格老被人拿着……”参加培训、遍访专家,赵福升渐渐入了门,产业一路过坎走上正轨。去年16个棚挣了100多万元,村民一亩地入股分红2000多元。 “一个棚投入多大?”“一个棒产多少菇?” “市场咋样?”……学员们听完纷纷围上来,问题接连不断。老赵应接不暇,旁边的技术顾问孙明军帮着解答。 “今后谁来种地,主要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孟祥峰表示,不只是田间课堂,县里还设立固定课堂,讲新技术、新理念;有空中课堂,通过手机APP,专家随时解疑释惑。三个课堂立体培训,去年171人领到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谁当新型职业农民?县里出台认定办法,年龄在18至55岁,初中以上学历,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遴选440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今年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无棣县也加大力度,培训、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计划再培育200名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新”在哪? “三五亩地都会种,要是几千亩、上万亩地,咋种?”绿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崔立华自问自答。“规模要可控,不是越大越好;种苜蓿必须全程机械化,种棉花要抢一季,否则算不过账……”干过会计,转行种地20多年,这位“70后”对农业有了深入理解。依靠新理念,合作社流转1.2万亩地;攻关新技术,买断“短季棉”新品种;牵手102家合作社成立农机联合社,专业面积达到10万亩,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过去叫咱‘泥腿子’,如今农民成了一种体面职业。”赵福升不后悔回村种地,他觉得,和乡亲们一起发展,才得劲!一本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足:“优先申请项目,去年政府补贴66万元,村里建起气调库,可储存50个大棚的香菇。” 赵福升说起新年新打算:“看新闻,合作社的利好政策不少。今年想上个烘干房,让鲜菇变干菇,再上条菌棒生产线,成本能降一半。”在市场摸爬滚打,新型职业农民懂经营、也更理性。“咱还是要小步跑,合作社50%的公积金是‘保底钱’,无论如何不能动!” 棚外寒气袭人,棚内暖意融融,新一茬菇刚长出来,圆鼓鼓的小伞沁香诱人,承载着一年新的希望。 专家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就是要补齐农村人才短板,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他们将是现代农业先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回乡和各类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 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在乡村有奔头,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推动将职业农民纳入职工或者居民社保等范围,创新机制解决职业农民就业流动、职业转换等情况下的社会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钱从哪来—— 一个田园综合体聚集7亿多资金 三峡库区春来早,重庆忠县漫山遍野橘林葱绿,枝头果实累累。 新立镇双柏村,一片片橘林随山势延展,盘山而上,遇到刚从果园忙完的陈文介,她热情招呼,“快到我家小院坐坐,尝尝新柑橘。”顺着手指的方向,一座贴白瓷砖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果林里。 柑橘,早已和这里的农民紧紧连在一起——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盖新房子、孩子上学、儿女结婚都指望着果树。“早些年,柑子卖不上价,日子窘困。” 陈文介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户户栽“加工”果,没想到好景不长,果子多了,价格走低,一斤加工果在3—5毛钱徘徊。“多亏政策好,这几年项目一个接一个,老果园地平了,渠通了,改种新品种,价格翻了番。” 柑橘行情低迷,果农还是坚持种了10多年,为啥不早换品种?双柏村村支书陈世琼说,谁也不想当“老顽固”,可让老果园“返老还童”,不是一家一户能干的事情。“先说水,地势高高低低,山上缺水,洼地怕水。再说地,三亩半地分八块,崎岖瘠薄,栽树前,先放炮炸出几十厘米的坑。大家做梦都想涝能排、旱能灌,可实在没钱投入。” “财政支农,就要紧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处长马平介绍,一号文件强调资金优先投入“三农”,为的就是尽快补上基础短板。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落户新立镇,投入500多万元,修提水站,建水泥渠,通机耕路,一片高标准农田建成。“条件好了,农民可以放开手开干了。”农民黄志油流转果园300多亩,引进中晚熟品种。“以前亩产四五百斤,现在翻了番,而且新品种肉质脆嫩,一斤能卖十几元。” 2017年“三峡橘乡”成为财政部确定的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县里规划,总投资7.35亿元,在新立镇打造特色柑橘小镇。 特色小镇咋打造?“整合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在做强做优柑橘种植的基础上,不断向下游加工、旅游产业延伸,把柑橘吃干榨尽。”田园综合体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牟其林介绍。 财政资金成了“引子”,投资柑橘产业的人越来越多,3.8万亩果树延绵在青山绿水间,年产柑橘6万吨,新立镇成了有名的柑橘基地。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袋肥料”,重庆派森百公司在新立镇落户,投入4000多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生产鲜榨橙汁,每年用果量高达4万多吨。“一个柑橘利用率是35%,还没有吃干榨净。” 公司总经理助理聂民说,借助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再投入2000多万元,综合加工橘皮,年产肥料10万吨。 从“一棵树”到“一片景”,一条投入5000多万元的马拉松走廊即将完工,把镇里的盆景园、采摘园串联起来。“等到4月橙黄橘红时,我们举办第一届马拉松比赛,通过体育赛事,吸引游客,提升知名度。”新立镇镇长方建国憧憬。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农村不能成为资金洼地,支农惠农政策不松劲,真金白银地投,为产业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村民才能鼓腰包,乡村才能聚人气。”牟其林说。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公共财政加大力度,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农村将迎来更多真金白银。让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需要破除机制壁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设立风险保障金等方式,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投身“三农”,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另外,也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农业农村公共投入来源渠道多,资金散,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整合涉农资金,握指成拳。同时完善资金整合绩效考核、项目验收等配套措施,保障资金“整得起、用得好、见实效”。 怎么种地—— 一纸权证激活2400亩土地 早春二月,江南细雨淅沥。江苏泗洪县汤杨村田间,新挖的“回”形方塘孕育新生机,“再过十几天,小龙虾就该下苗了。”种植大户臧如军望向前方,雨点落入水塘,激起一池春水。 从最初流转几十亩,到如今的2400亩地,臧如军感慨好政策:“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年年一号文件都要说,给咱吃了定心丸。”随着全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领到了承包权证,老臧也领到经营权证。 “一亩地租金850元,农民自己种,哪挣得上?”他坦言,村里人一算账,大多都把地租出去,外出务工了,地就集中到20多个大户手里。 大户种地,要精打细算。臧如军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每亩能赚三五百元,想多赚钱,还得动脑筋。这几年,种子、化肥年年涨,地租、人工也在涨,不调结构,守着老套路不行了!隔壁的新汴村,稻田养蟹搞得风风火火的,这让汤杨村的大户们动了心。 四处考察,臧如军决定搞“稻虾共生”。一做预算,挖塘、架网、卖虾苗,400亩田前前后后要花百来万。 “多亏这一纸权证,贷款方便,挺值钱!”老臧很快解决了资金难题。小龙虾3月份放苗,5月中旬就能出来第一批虾,按往年的行情,一斤20—30元。不打药、不使用化肥,水稻品质提升,每斤能卖上1块5。一年下来,一亩田纯收入能有4000元。 在丘陵岗坡地遍布的双沟镇,“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沉睡的土地。 “春怕旱、秋怕涝,以前种小麦,亩收益不到200元,种秋玉米,天不下雨,就会绝收。”双沟镇镇长谈庆雷说。 盘活土地,先要整地。财政资金投入,周冲村5000亩土地实施土地整理,田成方、路相连,水利配套,昔日的低产田变成高标准农田。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其他32个村组成联合社,与龙头企业江苏美阳生态农林公司合作,种植碧根果,套种山芋。 周冲村村民马昌中,包了合作社200亩地,“前几年种山芋,公司保底收购7毛钱一斤,加上地租、二次分红,每年纯挣10万多元。碧根果5年挂果以后,收入肯定还要高。”他看准这个产业,今年打算规模再扩大些。 让擅长种地的种地,适宜打工的打工,村民们都活络起来。张元喜家一年有了几份收入:土地入股分红2300元,儿子外出打工带回2万元,他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6万元。“地活了,人轻松了,日子更好过了!” “我们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等服务,70元一天,有效增加了农户工资性收入。”周冲村劳务合作社总代理马成文说。“马上要春耕了,我们劳务小队又要开始忙碌喽。”想到有事干、有钱赚,张元喜脸上笑开了花。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一号文件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在“稳”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后也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资源,释放土地红利,参与到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等新产业中。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统筹起来,最大程度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详情]

经参头版评论: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拓展金融支农空间
经参头版评论: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拓展金融支农空间

  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拓展金融支农空间 来源:经济参考报 □胡冰川 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支出大约占到10%比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业支持制度提出“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意见,为农业支持制度提供了明确的财政保障。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内容表述有了重大更新,主要体现在:支持措施的进一步市场化,包括完善最低收购价与生产者补贴制度;农业支持制度的杠杆化,包括对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与奖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金融化,明确要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我国2016年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以取代临时收储政策,但政策出台不久即引起部分业内人士的担心,认为政府需要为农民无法销售的玉米进行托底。但是从市场反应来看,对玉米价格干预取消之后,不仅玉米消费量快速增长,玉米与替代品进口快速回落,库存快速消化,而且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目标也很快实现,玉米市场供求重新平衡。由此可见,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自身的市场化导向将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的效率提升。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风险管理是所有农业生产者的必备技能,传统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政策托底”让农业生产变为“傻瓜决策”,显然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特别强调农业保险,要求“扩面增品提标”。随着土地流转带来的农业规模经营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我国现代农业形式快速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发力农业保险不仅符合“提高效能”的原则要求,更契合了现代农业自身发展规律,有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迭代升级。 农业支持政策的金融化使得政策工具更为丰富,手段更为多元,同时也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农业在本质上是大国农业,阶段上处于从传统生计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由此,我国农业的目标不再是实现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而是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产品的商业属性更具有社会价值,使得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成为应有之义。 总体来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支持政策明确了方向,为未来一段时间农业支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详情]

一号文件首提治理天价彩礼 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是主因
一号文件首提治理天价彩礼 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是主因

  一份彩礼相当于一个农村劳动力16年的总收入!中央一号文件也看不下去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结婚是个喜庆的话题,但彩礼让人五味杂陈。 一份彩礼,代表了年轻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一份天价彩礼却是年轻人甚至整个家庭的沉重负担。 好在这种不良风气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其中,在乡村治理方面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天价彩礼等社会不良风气明确提出治理要求。 农村成高价彩礼“重灾区” 从洋车手表缝纫机,到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到现在的要车要房要现金,结婚彩礼已经成了年轻人成家前的一道坎。而这道坎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可能更加难以跨越。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资讯,一位村民对记者表示,在老家,经历了“小定”、“大定”之后才能结婚。“小定”就是定亲的意思,“大定”则是过彩礼钱。该村民表示,自己的堂弟在“小定”时给了女方6万元作为定亲钱,而后,女方又提出需要26万元作为彩礼。如此的狮子大开口,压得男方家庭喘不过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全国各地由于彩礼引发的矛盾比比皆是。河南驻马店市某村,一对情侣恋爱6年,女方家里却一直不同意女儿与男方家长见面,理由是“彩礼没备齐”。女方向男方索要40万元彩礼,此外,男方还需在市区备齐车房,房本要写俩人名字。 东北小伙刘杰则对记者表示,他和前女友已经谈恋爱5年,到了谈婚论嫁时,女方提出必须在市区买房,要不就支付40万元的彩礼。“我们村里过去都是自己建房,我也有一套3层的独栋,但女方家里不满足,还要40万元彩礼,最后只好分手。” 更有甚者,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错峰返乡的父亲,连续多年坚持春节在岗,问其原因,他表示,想多赚些钱,给儿子凑够彩礼。“50多万呐,得在我能干动的时候攒够了。”让人听后心里不是滋味。 而在网络上,结婚彩礼已经成了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结婚必须要彩礼吗#话题,显示已有1.4亿的阅读量,并有5.6万人参与讨论。一些网友留言表示,这种情况很常见: 但也有网友认为天价彩礼早就该规范了。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通过对中国农村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彩礼变化梳理统计后发现,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男方结婚费用对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都算不上负担。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男方家庭婚姻成本开始上涨,金额相当于当时一个农村劳动力年收入的3到4倍。彩礼数额成倍增长是从2000年后开始的。 刘燕舞透露,从2000年开始,农村彩礼问题逐渐失控,部分农村地区的彩礼数额飙升到1个农村劳动力7年的收入,随之而来的是房屋等硬性条件,两者相加,总金额相当于当时一个劳动力16年的总收入,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4倍以上。“2012年左右,部分农村地区的彩礼金额开始涨到10万出头,附带要求城市商品房、车子,以及首饰‘三金一银’等,总金额高达几十万元。” 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时指出,现在乡村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乡风文明方面,婚丧陋习、老无所养等一些农村不良风气有所抬头。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的一号文件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建设文明乡风。 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是主因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当前,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婚姻市场中男多女少,是彩礼坐地起价的重要原因。 1月21日,2018年人口数据出炉。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351万人,女性人口68187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以女性为100)。这意味着,男性比女性多出3164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的状态下,男性可能会下探到更低的年龄段去寻找配偶,这又会对下个年龄段的男性形成挤压。“除非出现大规模的移民,否则这种长期累积所形成的3000多万‘剩男’短期内是无法缓解的。” 在我国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湖南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人口 2755.13万人,比女性人口多 291.3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 111.82(女性人口=100)。在各个年龄段中男女性别比均高于100。 湖南的情况只是全国的缩影。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男性比列为52.5%,女性为47.5%。具体而言,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男性16494万人,女性14927万人,男性比女性多1567万。而从生产经营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大多为青年和中年人。 此外,经济不发达也是原因之一。竹立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要遏制“天价彩礼”的风气,还是要改变观念。究其根源,关键在于如何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竹立家对记者表示,当前,天价彩礼的现象大多发生在农村。而农村家庭子女较多,生活水平有限,有些人甚至把要彩礼作为发家致富的渠道。“有些农村观念落后,有攀比之风,这些都导致农村容易出现天价彩礼的现象。” 婚姻法三管齐下遏制高彩礼 对绝大多数男同胞而言,能够在结婚之前配齐房子和汽车,已经压力巨大。如果再压上几十万元的彩礼,可谓是雪上加霜。 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这种现象,尤其是对高价彩礼。该解释明确,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记者查询专业法律咨询网站华律网发现,根据《婚姻法解释(二)》,返还彩礼的范围主要限制在男女双方未结婚的情形下。如果男女双方没有登记结婚,男方给付的彩礼应该返还。如果已经登记结婚,结婚时间比较短或者确未共同生活,实质性的夫妻生活并没有开始,双方没有建立起夫妻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男方给付的彩礼应该返还。如果一方因彩礼的给付造成其生活的绝对困难,不足以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可以有条件的支持一方请求返还彩礼的诉讼主张;对于男方结婚超过1年以上的,原则上不支持一方要求退还彩礼的诉讼请求。[详情]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农村到底怎么变?
部长给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3分钟看懂农村到底怎么变? 2月19日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发布,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的底线:农村土地不搞私有化,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一步这项改革如何来推进? 昨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此外,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是要守好的。 一图| 部长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机构解读:投资机会在哪里? [详情]

叶敬忠:支持乡村设厂 但要警惕高污染企业进驻乡村
叶敬忠:支持乡村设厂 但要警惕高污染企业进驻乡村

  叶敬忠:支持乡村设厂,但要警惕高污染企业进驻乡村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今年一号文件发布,乡村振兴战略更进一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有许多重大突破,如城乡一体化,“以前我们常说,过去乡村支持城市,后来城市反哺乡村,这其实还是二元结构下的观念。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到,过去二元结构彻底被打破,城乡统一的概念更加明确,文件多处出现一体化、统一之类的表述,如公共服务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不过,叶敬忠也认为,尽管一号文件在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和规定,但也应该注意到文件精神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过去有不少政策被曲解的现象,值得警惕”。 警惕高污染企业进驻乡村 叶敬忠认为:“我们对乡村发展认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乡村的发展确实是滞后的。这源于过去偏向城市的发展思路,学术领域中称之为‘城市偏向’的发展角度,近年来,各界也都在反思这种角度,这不是说以后要偏向乡村,而是说,应该及时矫正过去的偏向,这一点很重要。” “把产业链条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这是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叶敬忠说:“支持企业到乡村设厂,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过去曾经出现过相关的问题,城市把高污染企业搬到乡村,或者乡村发展中不注意生态保护,引进高污染企业,结果大家都受损失。所以乡村企业一定不能是高污染企业”。 警惕以对接现代化名义消灭小农户 从2018年一号文件,到十九大报告,小农户对接现代化的问题,一直都是中央文件重点关注的问题,叶敬忠说,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种新兴业态带动小农户的现代化。 小农户生产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开放之初,小农户的回归也曾是改革重要的标志,叶敬忠说:“要考虑到,小农户长期存在,且在未来还会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应该认真思考小农户的作用,真正做好小农户对接现代化的工作。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为一家一户服务,这一点应该得到重视。在过去,确实曾出现过一些地方以衔接现代化为名,实际上是在消灭小农户的问题”。 警惕随意把农民集中起来的现象 长期以来,宅基地问题备受关注,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工作。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抓紧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对此,叶敬忠说:“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确实存在凌乱、不规范、不美观等问题,也确实应该加强管理。但在过去的时间里,一些地方为了地方利益,随意把农民集中起来,破坏原有农村生态,这一点也要警惕”。 让农民集中搬迁、上楼等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叶敬忠说:“把原本散居的农民聚集起来,或者迁到楼上,并不总是合适,农业生产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分散居住的特点。实际上,今年的一号文件也特别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此外还要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村风貌等。所以,不论是宅基地的管理,还是人居环境的整理,都要和乡村的生态相适应,而不是简单地搬迁、上楼”。 警惕过度干涉乡村文化的演变 近年来,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乡风乡俗受到侵蚀,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现象屡受批评。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叶敬忠说:“陋习确实要整治,移风易俗的工作也必须加强,相信这一点是所有人都会拍手叫好的。但这个工作是潜移默化的,过度的行政干预,反而无益于公序良俗的建立,所以千万不要矫枉过正。过去有些地方通过非常细致和强硬的行政措施来改良陋习、纠正风气,但结果却过度限制了农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比如有地方规定,红白喜事花费必须在多少钱以下,酒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钱,一顿饭不能超过多少钱等,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风俗的问题,靠的是文化认同,不能靠行政手段,所以引导即可”。 警惕以城市思维规划乡村 一号文件指出,“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叶敬忠说:“这一点是全新的举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过去,布局规划都是各自为政,各个乡镇自己做,甚至各村自己做,非常乱,更重要的是,没有宏观布局,很少为公共利益考虑,没有留下公共空间。而以县为单位做布局规划,也就有了兼顾公共利益的空间”。 不过,叶敬忠同样认为,宏观规划也有需要警惕的问题,他说:“必须要注意,防止以外部人的标准去规划当地的村庄,防止以城市人的标准去规划乡村。城市人习惯了城市的规划布局,但乡村和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同,这就要求乡村的规划必须适合乡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乡村规划事关村民利益,村民有权利、也应该参与其中,去规划他们心目中的美丽田园”。[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扩大农产品进口 大豆进口增速有望转正
中央一号文件:扩大农产品进口 大豆进口增速有望转正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2019年大豆进口增速有望由负转正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徐芸茜 北京报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在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杨畅看来,《意见》体现了我国进口态度的一个转向——扩大农产品进口。“文中提到‘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这与‘十三五’规划等前期文件‘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的表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杨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其分析,就当前数据观察,大豆、大麦、高粱、油菜籽、棕榈油、木薯干、豆油、食糖、棉花、菜籽油、葵花籽油和小麦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扩大进口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8年2-4季度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逐渐下降,2018年4季度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相比2季度下降12.22%。而到了今年1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大幅度增长,农产品进口金额达到149.647亿美元,同比增长16.7%。 另据海关总署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中国进口大豆738万吨,较去年12月份的572.1万吨提高近30%。去年12月份,中国大豆进口曾创2011年12月以来的新低。总体来看,2018年,全年大豆进口8803.1万吨,同比下降7.9%,这也是7年来首次下降。 尽管2018年大豆进口量7年来首次下滑,但8803.1万吨的大豆进口量占进口粮食总量的比例仍然超过80%,丝毫不影响多年形成的大豆占主导型粮食进口格局。 对此,2019年2月20日下午记者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对主动进口紧缺农产品做出以下解读。 “关于中美贸易大豆进口的问题。中国常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1/3左右。去年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 此外,吴宏耀还透露了大豆振兴计划的具体细节。包括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由此可见,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不过,中国虽然是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是大豆市场的供给仍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进口要多元化,中美肯定是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吴宏耀说。 而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一个背景是,此时,应美方邀请,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正在访问华盛顿,并于21日—22日两天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预计在中美贸易关系缓和背景下,2019年大豆进口增速将由负转正。”华泰期货上海研究所副所长、农产品研究总监陈玮预测。 对于未来大豆进口格局,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分析称,中短期来看,主要进口来源仍以南美为主,特别是巴西。未来5年,巴西大豆将基本维持在中国大豆进口量的60-75%之间,整个南美大豆进口占中国进口量在70-85%之间。当前,虽然大豆产量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但是全球适宜种植大豆的地区有很多,比如东欧、非洲等地区,只不过这些地方缺乏市场和相应的配套。可以预期,这些地区将会受中国因素的影响,而扩张大豆种植面积。[详情]

农业农村部:力争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增加500万亩以上
农业农村部:力争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增加500万亩以上

  农业农村部:力争全年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增加500万亩以上 澎湃新闻记者 徐路易 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就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质量兴农和绿色发展,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27条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生产能力方面,要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口粮田,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同时,要稳住粮食生产。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力争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 大豆振兴计划 2019年的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了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 《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大豆良种增产增效行动,进一步提高大豆补贴标准,力争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积增加500万亩以上。具体包括:扩大东北、黄淮海地区大豆面积,研发推广高产高油高蛋白新品种。大力发展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扩大黄淮海地区花生种植。 种植结构调整:继续推进马铃薯主粮化 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工作要点》提出,要巩固非优势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适当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种植,调减东北地下水超采区井灌稻种植。继续优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适当调减西南西北条锈病菌源区和江淮赤霉病易发区的小麦。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 《工作要点》提到,要推进马铃薯的主食开发。组织科研、生产、加工等部门联合攻关,促进马铃薯主食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实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试点,优化原料薯供应,筛选一批干物质含量高、具有功能性成分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薯来源。优化主食加工工艺,完善产品配方及工艺流程,提高全粉含量,开发色香味形俱佳的新一代主食产品。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新建一批主食加工生产线,扩大主食加工产能。广泛开展宣传,组织主食产品消费体验、特定群体营养餐、大众群体放心餐活动,推动主食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 此外,还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落实《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道地药材基地。稳定设施蔬菜面积,优化区域布局,保障蔬菜均衡供应。 绿色发展:三大主题聚焦化肥农药管理 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以及种植业法制建设三大主题上,《工作要点》均聚焦于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和农药的监管。 就化肥而言,要深入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确保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普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增强科学施肥意识。 同时,深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继续在苹果、柑橘、设施蔬菜、茶叶优势产区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将试点规模扩大到175个县。 就农药而言,要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广化学农药替代、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加快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应用步伐。在粮食主产区和果菜茶优势区,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继续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工作要点》提出,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要推进种植业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肥料安全性标准。完善农药标准框架,制定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加快农药分析方法通用标准制定。优化产地环境。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 同时,《工作要点》强调,要严格农药使用监管。开展高毒农药和老旧农药风险监测评价,建立农药禁限用和淘汰的预警机制。率先在果菜茶规模生产主体实行农药使用档案记录制度,加大违规使用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查处力度,提升科学用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推进种植业法制建设方面,《工作要点》提出,要完善农药登记评审制度,严格评审标准,规范评审程序,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优化肥料登记审批制度,精简审批事项,将部分肥料品种审批登记权限下放。 同时,加快立法进程,推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出台。研究制定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加强《肥料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积极推动立法进程。[详情]

海外媒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硬任务
海外媒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硬任务

  海外媒体: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硬任务 参考消息网2月21日报道 海外媒体称,中国在2019年第一份政策文件中表示,将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正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应对贸易挑战。 据路透社2月19日报道,由新华社发布的这份文件写道:“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申了乡村振兴战略,希望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报道称,文件还提出计划扩大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业内人士表示,他们急切等待政府公布大豆振兴计划的具体内容,以便评估其影响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本月早些时候已经提到了这项计划。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大力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在库存激增后减少对玉米的支持,增加种植国内需要大量进口的油料作物。 韩长赋此前曾要求中国东北有关部门通过补贴来支持大豆种植,呼吁推广大豆和玉米、小麦进行轮作。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 报道称,与往年一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样要求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增加进口国内市场短缺的农产品种类。[详情]

一图读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硬任务怎么干
一图读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硬任务怎么干

  划重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硬任务怎么干  [详情]

韩长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作出重点部署
韩长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作出重点部署

  韩长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作出重点部署 央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记者朱敏 李欣)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昨天(2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适度合理扩大大豆种植不会改变我国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决胜全面小康攻坚冲刺阶段的一号文件,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时期的一号文件。文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作出部署。 韩长赋:第一项硬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二,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第三,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阶段性明显改善。第五,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方面提到,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韩长赋:中国会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消费者需要,适度、合理发展自己的大豆。但是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我们肯定会在国际上开展大豆贸易,进口要多元化,中美肯定是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详情]

一号文件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
一号文件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

  乡村振兴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 王一彤 备受瞩目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发布,“三农”工作继续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其中,在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部分,出现了许多亮点和突破。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唤醒农村土地活力、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的根本所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因此,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需要被准确理解与把握。 首先,中央一号文件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放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第一位。其中,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首次出现的新提法,也是一大亮点。这一提法有两层内涵。其一,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无论开展何种农业活动,农民都应当是最受重视的生产主体,他们的积极性需要被保护。过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举措和政策没有把握住农民的主体地位,从效果来看,反而是将农民向外推,使他们被迫远离农村,这种现象需要纠偏。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意在稳固农民在农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将农民吸引回乡、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大有裨益。其二,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新提法体现出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小农经济在面临巨大市场时显得势单力薄,无所适从。利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形式,有助于将分散农户聚合在一起,在生产、流通、销售等诸多环节给予农民助益,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但是,近些年农民合作社虽发展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达预期。因此,发展农民合作社一定要准确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抓住合作社的本质。合作社的实质重于形式,其最大优势是规模效应。有效的合作社一定要达到一定规模,参与的农民要足够多,才能引入专业技术和大型设备,才能真正提高生产、流通、销售的效率,才能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好处。 其次,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具体来看,土地制度改革体现出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可以说,这样的坚持不变,是考虑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并考虑到改革的敏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设定的底线,符合当前的发展形势,不可动摇。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这一点,为农民留下了后路,吃下了“定心丸”。 变化的是几项体制机制的改进和突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方便抵押贷款;要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而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突破,是提出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项突破,意味着非农建设用地的属性将不仅限于国有,政府将不再是唯一的非农建设用地供给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将拥有法理依据和政策依据。这些改进与突破,有望唤醒农村沉睡土地的活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进而从根本上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 再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体现出诸多变化。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产权激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手上的产权更值钱,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真意,能够显著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大化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改革行至深水区,农村改革更是一块“硬骨头”。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可以改革、必须改革之处有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农村改革所能释放的红利更大,边际效用更优。乡村振兴应当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也唯有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详情]

人民日报: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
人民日报: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

  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权威发布) “今年一号文件释放了明确的重农抓粮信号,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朱隽)今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六年聚焦“三农”,文件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2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项明确阶段性工作举措,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解读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时,韩长赋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他说,“今年一号文件释放了明确的重农抓粮信号,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 今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韩长赋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他介绍说,目前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调查正在进行中,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大事,必须稳慎推进。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要守好。” 在回答关于大豆振兴计划的问题时,中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介绍说,“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计划的着力点将放在:第一,稳定恢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第二,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第三,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韩长赋表示,“我国虽然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是大豆市场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解读:粮食生产不能松劲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解读:粮食生产不能松劲

  粮食生产不能松劲(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①)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江文胜 李冠佑 刘 磊 采访人:本报记者 高云才 郁静娴 稳中求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对标全面小康的硬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稳住粮食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春节刚过,华北的瑞雪飘了好几场。眼瞅着麦苗在春雪中露出的青绿,河北省霸州市东杨庄乡下坊村村民杜竹勤惦记着田间管理:“瑞雪兆丰年呀!去年小麦丰收,新麦开秤价格在1.15元左右,增产又增收呀!”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粮食再获丰收。这是我国继2012年起粮食产量第七个年头稳稳地站在1.2万亿斤以上,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盛赞中国粮食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对世界做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养活了自己国家的人口。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大幅度的增长,让那些中国不能养活自己的预言彻底破产。” 粮食要稳,稳中求进,关键在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 稳政策,要强化制度供给。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能力,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当前,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信号都在不断增强。国家继续实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价保持基本稳定。国家完善了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强化了农业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 稳面积,要稳住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从目前全国农情调度情况看,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稳产量,就是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0.58亿亩 春雨,江南,绿油油的小麦起身了。在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沿江新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大户陈沿耿说:“现在搞粮食功能区建设,配套设施上来了,粮食产量高了,质量有保障了,种粮收入年年增了。”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就能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 藏粮于地,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央已经明确,今明两年每年都要完成80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要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据了解,今年要确保完成10.58亿亩划定任务,以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为重点,加大投入建设力度。 还要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藏粮于技,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继续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 要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据了解,今年我国要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装备创制应用,开展四大粮食作物和11个特色作物良种联合攻关。 提质、向优、向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数量质量一起抓,产量产能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 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一盘棋”,数量质量一起抓,产量产能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 首先,要牢牢把握提质导向,尽快实现从农业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坚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唱响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主旋律,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要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合理把握好玉米去库存节奏,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 据了解,今年种植结构调整重点是巩固玉米的调整成果,适当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和小麦面积,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继续优化“镰刀弯”等玉米非优势产区作物结构,把玉米生产功能区、优势区产量提上去。加大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井灌稻调减力度。东北地区要利用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轮作等手段,调动农民扩种大豆积极性。黄淮海地区要鼓励推行麦豆两熟轮作模式,西南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间套作,发展优质食用大豆。 再者,要坚持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农业投入品减量,就是农业增效。据悉,今年我国将深入推进轮作休耕试点,规模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扩大到175个县,在100个县开展农膜回收示范行动,创设秸秆利用区域性补偿制度。 “天之覆者虽无所至,而地之所容者有限焉。”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切实改变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正在成为中国粮食发展的新方位。[详情]

广东省委书记:推进乡村振兴 三年内取得重大进展
广东省委书记:推进乡村振兴 三年内取得重大进展

  广东省委书记:推进乡村振兴 三年内取得重大进展 中新社广州2月20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20日在广州召开,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紧扣“3年取得重大进展”阶段性目标,不折不扣推进广东乡村振兴硬任务落实见效。 李希指出,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推动广东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把推动乡村振兴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起来,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和加大外部帮扶相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他表示,要深化广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粤菜师傅”等工程;要深化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质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抓好“厕所革命”,加快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深化农村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要深化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加快构建高质量稳定脱贫机制。 李希称,要深化广东城乡融合机制体制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李希强调,要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详情]

一号文件划重点:土地出让净收益 农用比例或将超三成
一号文件划重点:土地出让净收益 农用比例或将超三成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村土地改革: 土地出让净收益“农用”比例或将超三成 《意见》中“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由于涉及到巨额土地出让金分配等敏感问题,引起多方关注。 【编者按·“中央一号文件” 划重点】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1个、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对如何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作出部署。此外,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亦是此次《意见》的重点内容。(包芳鸣) 2019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一号文件往往聚焦“三农”工作某一领域不同,《意见》涉及整个“三农”工作的多个领域。而在《意见》涉及的8个方面共35项工作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相关内容占据最大篇幅,具体要求涉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加快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三块地”改革、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等多项农村土改关键内容。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一号文件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不仅明确划清底线,强调夯实基础,还对如何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做了下一步工作部署。 打牢确权基础 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摸清全国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基本情况,被认为是推进其他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2月20日,在国新办就《意见》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9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 其中,韩长赋提到的农村改革第一项工作,就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要扎实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妥善处理好、化解好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户手中,颁铁证、吃定心丸。这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已经连续干了五年,已经基本完成,今年要做好收尾工作。同时,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要根据中央要求,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衔接,能够平稳过渡。”韩长赋说。 实际上,《意见》不仅是在承包地领域提出要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做好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至农户手中。针对宅基地确权,《意见》还提出要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确权不牢,地动山摇。”一位中部省份的农业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不管是承包地流转,还是闲置宅基地复垦、指标调剂,都是建立在真实有效确权基础上的活权举措,一旦确权工作不能踏实做好,后续改革举措再好也难以实施。 该人士介绍,之所以《意见》要提出“回头看”,在于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数据确权完成但颁证未能完成的问题,权属不明地界纠纷较多、农民不配合的问题等。 除了进一步夯实农村土改基础,《意见》还再一次强调了农村土改的“底线”。《意见》提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进一步放活土地权利 划定底线、夯实基础之后,《意见》对如何放活农村土地权利,提出多点意见。 在“三块地”改革领域,《意见》提出,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抓紧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意见》提出“全面”推开土地征收制度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但不应忽略《意见》“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这一表述,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还要看《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进度。 今年1月,经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后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该法案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条件及管理措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土地所有权人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年限、登记等,参照同类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执行。 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方面,《意见》则提出要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同时,《意见》要求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 除了放活农村土地权利以外,《意见》中“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由于涉及到巨额土地出让金分配等敏感问题,引起多方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则注意到,1月中旬,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曾在“清华三农论坛2019”上,对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这一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韩俊表示,经过初步测算,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以上。因此,必须要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因此,需要调整土地出让收入的支出结构,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土地出让的净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大约占30%,但去年(2018年)这一比例下降非常大。现在中央的要求是提高这一比例,所以说还需要提出更加‘硬’的要求来落实这个政策。”韩俊说。 据财政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为65096亿元。自2013年至201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41250亿元、42940亿元、32547亿元、37457亿元和52059亿元。[详情]

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农业 资本市场多路径影响在途
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农业 资本市场多路径影响在途

  “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农业 资本市场多路径影响在途 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报道 导读 在分析人士看来,一号文确定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词,有望对农业类板块的短期表现和长期估值中枢形成提振作用。 农业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正在进一步落地。 2月19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一号文”)正式下发,其中提及多个举措将对资本市场带来影响。 在分析人士看来,一号文确定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词,有望对农业类板块的短期表现和长期估值中枢形成提振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了解到,一号文对农业领域的积极影响也将体现在多个具体层面。 一方面,一号文指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同时表示要“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另一方面,一号文对于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表态,也被视为资本市场中农业科技概念股的投资机会。 农业板块获提振 一号文带给资本市场的影响是直观的。 由于一号文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写入文件标题,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明确的定调降促使农业类板块获得短期提振,而长期估值也有望上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达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康敬东2月20日表示,“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提速,板块短期行情有望提振,长期估值中枢有望上移。” 事实上,一号文件下发的首个交易日的市场表现也印证了上述分析。 据Wind数据显示,中信农林牧渔指数2月20日涨幅高达2.47%,全天涨幅排名全部同类行业指数之首。而该上涨趋势已持续有时日——自节后的2月11日以来,8个交易日累计上涨已达17.62%,分别超过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同期涨幅12.16和6.83个百分点。 在具体行业中,一号文提出的“大豆振兴计划”和“奶业振兴行动”被视为特定行业的关注机会。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国盛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丁婷婷表示,“此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意图保障大豆的国内供给,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关注规模种植种业龙头北大荒(600598.SH)。” “文件指出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关注上游奶牛养殖企业西部牧业(300106.SZ)、现代牧业(1117.HK),以及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2319.HK)、澳优(1717.HK)等。”丁婷婷同时指出。 亦有部分卖方机构看好农业板块下的细分垂直领域。例如联讯证券分析师石山虎就认为生猪养殖产业链有待关注。 “我们建议推荐农业产业链生猪养殖。养殖行业产能下降、能繁母猪数量减少明显、饲料用量呈现减少趋势。” 石山虎2月20日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一号文件有关“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也被视为金融手段助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加快农产品期货发展也一直被监管层所提及,2017年9月,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指出要逐步推出包括纸浆、20号标准橡胶、生猪、化肥、马铃薯等在内的农产品期货品种,郑商所总经理熊军去年底也表示,郑商所正在考虑酝酿红枣、尿素、纯碱、短纤、花生、咖啡等一系列新的农产品期货。 “期货品种的进一步上市有望提高农业类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降低其业绩的不确定性,增强市场的可预期性。”上海一家上市券商农林牧渔分析师方斌(化名)2月20日表示。“这也将在基本面上利好农业股。” 基建、科技被关注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农村基建和农业科技成为了一号文下发后机构关注的重点。 例如在农村基建上,一号文件就提出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村饮水、交通、电网、物流、宽带网络、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建设;此外还提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该领域投入。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显然有着较大的开拓空间,这不仅仅是农业类公司的利好,机械、建筑类上市公司也能从中挖掘业绩机会。”方斌表示,“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发展,例如物流基础的优化,无疑会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利好基本面。” 在科技领域,一号文也进行了强调。“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农业发展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而农业科技将成为被重点推动的板块。”方斌表示,“在投资逻辑上,可以更多关注在农业,特别是种业领域具有领先科学技术且基本面好的公司。” 康敬东亦认为,提高科技含量也将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式之一。 “我们认为未来农业调结构和保供应主要从稳定现有耕地和可播种面积以及提高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康敬东指出。 天风证券首席分析师吴立也指出,在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技术核心的基础上,转基因育种的产业化有望加速。 “我国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等)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大豆进口量高达9000多万吨,通过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推广来提升国内玉米和大豆产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预计2019-2020年我国转基因育种的推进有望加快,会带来种业的升级和投资机会。” 吴立指出。[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放活土地权利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放活土地权利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村土地改革: 土地出让净收益“农用”比例或将超三成 本报记者 宋兴国 北京报道 “中央一号文件” 划重点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1个、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对如何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作出部署。此外,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亦是此次《意见》的重点内容。(包芳鸣) 导读 《意见》中“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由于涉及到巨额土地出让金分配等敏感问题,引起多方关注。 2019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一号文件往往聚焦“三农”工作某一领域不同,《意见》涉及整个“三农”工作的多个领域。而在《意见》涉及的8个方面共35项工作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相关内容占据最大篇幅,具体要求涉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加快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三块地”改革、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等多项农村土改关键内容。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一号文件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不仅明确划清底线,强调夯实基础,还对如何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做了下一步工作部署。 打牢确权基础 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摸清全国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基本情况,被认为是推进其他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2月20日,在国新办就《意见》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9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 其中,韩长赋提到的农村改革第一项工作,就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要扎实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妥善处理好、化解好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户手中,颁铁证、吃定心丸。这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已经连续干了五年,已经基本完成,今年要做好收尾工作。同时,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要根据中央要求,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衔接,能够平稳过渡。”韩长赋说。 实际上,《意见》不仅是在承包地领域提出要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做好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至农户手中。针对宅基地确权,《意见》还提出要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确权不牢,地动山摇。”一位中部省份的农业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不管是承包地流转,还是闲置宅基地复垦、指标调剂,都是建立在真实有效确权基础上的活权举措,一旦确权工作不能踏实做好,后续改革举措再好也难以实施。 该人士介绍,之所以《意见》要提出“回头看”,在于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数据确权完成但颁证未能完成的问题,权属不明地界纠纷较多、农民不配合的问题等。 除了进一步夯实农村土改基础,《意见》还再一次强调了农村土改的“底线”。《意见》提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进一步放活土地权利 划定底线、夯实基础之后,《意见》对如何放活农村土地权利,提出多点意见。 在“三块地”改革领域,《意见》提出,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抓紧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意见》提出“全面”推开土地征收制度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但不应忽略《意见》“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这一表述,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还要看《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进度。 今年1月,经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后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该法案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条件及管理措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土地所有权人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年限、登记等,参照同类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执行。 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方面,《意见》则提出要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同时,《意见》要求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 除了放活农村土地权利以外,《意见》中“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由于涉及到巨额土地出让金分配等敏感问题,引起多方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则注意到,1月中旬,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曾在“清华三农论坛2019”上,对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这一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韩俊表示,经过初步测算,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以上。因此,必须要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因此,需要调整土地出让收入的支出结构,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土地出让的净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大约占30%,但去年(2018年)这一比例下降非常大。现在中央的要求是提高这一比例,所以说还需要提出更加‘硬’的要求来落实这个政策。”韩俊说。 据财政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为65096亿元。自2013年至201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41250亿元、42940亿元、32547亿元、37457亿元和52059亿元。(编辑:包芳鸣)[详情]

21社论: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21社论: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与往年不同的是,当前三农工作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背景下展开的。 此前,中央一号文件是对当年三农工作进行部署,今年的《意见》则是谋划了今明两年“三农”工作。主要因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中央曾提出了一系列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因此,《意见》与往年不同的是,任务更加具体,目标约束性更强,比如,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等;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等。 此外,去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一些农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等,就业压力加大,等等。在这个大背景下,更应该把三农工作搞好,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比如要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一系列任务。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需要按部就班地落实和执行,一号文件最需要的是落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按期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意见》以较大的篇幅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核心任务之一。其中就包括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等。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见》提出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是《意见》提出的重要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长期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现在,一些人认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仅仅为个位数,农村已经空心化,增加农村公共投入是一种浪费。这种站在城市优先立场的看法是错误的,无论如何发展,中国永远有几亿人留在农村,他们理应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供给已经落后,导致城乡环境差距不断扩大,现在应该到了要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农村民生的时候了。 不仅仅是改善环境,更重要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这些目标需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意见》要求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 三农工作范围广,见效慢,基层组织又缺乏相应的能力与资源,很容易产生脱节:上面很重视,下面难落实。因此,三农工作还是需要强化时间表,做实责任,细化任务,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必须全面推进,久久为功,保质保量完成,不能打折扣,避免文件像春联一样,每年都贴,但不见成效。 当然,更要警惕三农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越是往基层走,越容易形式主义,因为上面各级各部门各种要求都会压到基层执行,而且要求有痕迹,做汇报,很容易导致地方上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因此,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创造性地完成目标和任务,可能是《意见》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详情]

农业农村部部长: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
农业农村部部长: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

  韩长赋做客国新办详解农村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 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即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文1.1万余字,是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对此进行解读。 韩长赋开宗明义,他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也是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出发提出来的,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 在金融支持上,一号文件提出,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坚持把农业和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投入比例,过去长期是“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今后要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谈及普遍关注的农村改革,韩长赋表示,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总的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一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即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其中,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比较成熟,这方面将会在修改相关法律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还不够成熟,要审慎推进,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途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三是创新经营方式。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落实扶持小农户发展政策,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 他同时强调,这些改革要守住底线,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 韩长赋表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改革安排就是要做好两件事。首先要搞好清产核资,就是集体有多少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也包括非经营性资产,这项工作今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要搞清家底。第二要推动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建立农村股份合作组织,也就是说,要解决这些资产哪些人有份、怎么样管理和运营问题,建立一套产权明晰、权属又清楚、运行又有效的机制。 韩长赋介绍说,近两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进展,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的错配问题有明显改善,但是农业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供给侧,这项改革仍然在路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往深里做、往细里做,目标就是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详情]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新华社评论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公开发布。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更应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夯实基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要聚力精准施策,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面对硬任务,要有硬作风,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确保如期完成、取得实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向改革要动力,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催生发展活力。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拓宽致富路;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在改革过程中,尤其应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一阵风、一刀切。 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管农村工作是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汇聚起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力量。[详情]

评论: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为"三农"确立三个小目标
评论: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为

  中央一号文件先为“三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确保农村脱贫,确保16.5亿亩粮食耕地红线,推动农村数字化建设。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做文章,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三农”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毕舸(财经评论人)[详情]

“三农”连续16年上中央“头条” 农村脱贫摆首位
“三农”连续16年上中央“头条” 农村脱贫摆首位

  连续16年在中央“上头条”,什么事这么重要? 来源: 王庆凯 国是直通车 中国农业农村部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做了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以来,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6年对焦“三农”问题。一号文件为何持续聚焦“三农”工作?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又有何不同?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为何持续锁定“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即每年的“中发1号文”。 中共中央曾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部署。后来自2004年起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再度每年聚焦“三农”。 20日,韩长赋在国务院新闻办回应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对亿万农民的关怀;另一方面,今明两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而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难点就是“三农”工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很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三农”工作更应起到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赢得主动,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这首先需要稳定粮食产量。粮食事关国家安全,农业是支撑中国经济的基础产业,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其次是调结构。农业是基础产业,优化农业结构能够带动第二、三产业的优化调整。三是要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其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有何不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八个方面作了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不只提到2019年,还对2020年的部分工作作了部署。此外,中央一号文件在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的诸多提法也值得关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决战决胜农村脱贫攻坚摆在了首位,并要求严查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加强脱贫监测,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同时提到,要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 文件还指出,要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这一说法引起民众强烈关注。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一直在市场处于弱势,此次能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方面,一号文件提到“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有外媒关心,这一提法是否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是否影响中国进口美国大豆? 韩长赋20日在国新办应询表示,中国是大豆重要原产地,将会根据自身自然优势,合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但中国大豆靠进口的格局不会改变,未来将会对更多国家开放进口,扩大进口来源,美国也将是中国大豆的重要进口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八个方面对“三农”做了工作部署,据国是直通车记者统计,着墨最多的当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锤定音: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承包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意义重大。 一号文件还强调,要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这意味着,非农建设用地将不再“必须国有”,扫清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法律障碍,政府将不再是唯一的非农建设用地供应者。 此外,一号文件还强调,要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明确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带来哪些利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部署力度较往年更强,也释放了更多利好。 首先农业补贴不会少。按照文件精神,国家会统筹兼顾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其次,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大豆种植、油菜生产、木本油料等农作物种植将迎来利好。这是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国家要积极发展、大力支持的产业。 此外,一号文件还提出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因此,也惠及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等领域。 一号文件还要求,粮食整体播种面积不减少,农资刚需增加成为必然,自然种业市场业机会巨大。对此,金融市场反应最快,在诸多利好推动下,今天哈高科、科迪乳业、西部牧业等泛农业股开盘集体大涨。[详情]

评论:借鉴日本产业化模式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
评论:借鉴日本产业化模式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

  借鉴日本产业化模式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 日前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最关键的一步。中国目前仍有近半人口在农村,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才能确保农业为基础的原材料安全稳定,进一步激发内需,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在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通过壮大乡村产业,让农民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围绕壮大乡村产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聚焦“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措施方法。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对农村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农村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各项制度改革和市场体系培育,让农民和参与产业发展的各个市场主体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这些利益都是联结在一起的, 通过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机制建设,让参与各方各负其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真正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起来。 日本农业问题专家今村奈良臣在研究中发现,日本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与日本国民消费的农产品之间存在巨大的价值差。这种价值差主要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环节流向农村之外,因此,农业产业的增值收益未能留在农业生产者手中,制约了农民增收。以2005年为例,在日本食品产业的市场规模中,日本农林渔业生产者仅为13%,食品加工业、餐饮业和流通业的份额分别为33%、18%和34%。因此,今村奈良臣认为,通过鼓励农业生产者搞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和农资流通业等服务业以及农业旅游业,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将流到城市等农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为农业生产者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以及农业旅游业的附加值创造条件,以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发展和工业化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借鉴日本经验,壮大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六次产业化上下足工夫,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据此,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首先应按照六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认真实施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的品牌收益。其次,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现有格局。第三,要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各方责任,深化改革。特别是要通过土地三权改革等举措,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分享六次产业化的收益。在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降低社会资本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金融风险,最终实现六次产业化的乘数效应(1×2×3=6),实现“三农”产业致富奔小康。 另外,政府还要通过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到六次产业化进程中,出台定向减免相关税收优惠、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及信贷支持等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和相关技术积极参与农村六次产业化发展,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木丁(财经评论人) [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 先为“三农”确立三个小目标
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 先为“三农”确立三个小目标

  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 先为“三农”确立三个小目标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但也应看到,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了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但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先天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从而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下足文章,包括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的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黄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村的“造血”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改革、技术下沉实现农村“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农村、农民、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毕舸(财经评论人) [详情]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重点在哪?农业农村部透露三大信号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重点在哪?农业农村部透露三大信号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重点在哪?农业农村部透露三大信号 中新网2月20日电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20日表示,作为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包括: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创新经营方式三方面。 资料图:江西省泰和县稻田风光。中新社发 邓和平 摄 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答记者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今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头戏”,请问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韩长赋表示,今年确实是新一轮改革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了部署。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总的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是重要的。 第一,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扎实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妥善处理好、化解好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户手中,我们叫颁铁证、吃定心丸。这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已经连续干了五年,已经基本完成,今年要做好收尾工作。同时,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布了这样一个决策,我们要根据中央要求,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衔接,能够平稳过渡。 第二,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就是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已经实行了四年,要总结好试点经验,巩固扩大改革成果。试点比较成熟的,比如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方面将会在修改相关法律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试点不够充分还不够成熟的,比如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稳慎推进,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途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在这之前,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调查,摸清全国宅基地的基本情况,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落实扶持小农户发展政策,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 韩长福表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有其他的任务,这项改革是大事,所以必须稳慎推进。一号文件也强调,改革要守住底线,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些底线是要守好的。总之,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会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   [详情]

李小云谈一号文件:扶贫不是非要让年轻人回来种地
李小云谈一号文件:扶贫不是非要让年轻人回来种地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一号文件把扶贫放在第一部分,信息非常清晰,那就是扶贫仍是农村工作的第一位”,长期在云南西双版纳河边村进行扶贫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说。2015年,他带领博士生进驻当地的一个只有58户村民的贫困村——河边村,此后四年,长期在这里进行扶贫调研,助力这个瑶族村寨逐渐脱贫。 2019年,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阶段,在李小云看来,脱贫的最后一公里,要把中央的政策支持用足了,把扶贫资源变成脱贫资源。对于如何让年轻人回乡村发力,李小云有自己的想法,“扶贫,不是非要让那些年轻人回来种地”。 扶贫要防止“泛贫困化” 一号文件指出,聚力精准施策,即“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又“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李小云说,“我的理解是区分扶贫与致富的关系。致富需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帮扶等,是长期过程,扶贫则是按照现有标准,解决生存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人均收入2300元,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三保障等。扶贫是致富的基础,但不是致富”。 防止盲目拔高标准,李小云的理解是“防止扶贫变成泛贫困化”,“一听扶贫,大家想到的都是找政府要钱,所以想方设法把自己所在的地区、村子定位贫困地区、贫困村。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也就是不能吊高胃口,当然,也不能降低标准。扶贫是政治工作,也是社会基本保障的一部分,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不是某些非贫困地区向政府要钱的借口”。 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扶贫攻坚的基点如何确定?李小云说,“这就是文件提出的集中深度贫困地区的意义所在,如果不能把扶贫的力量、资源集中到深度贫困的地区,别的地方拿了资源,去搞发展了,肯定不行。这一点,今年的一号文件说得很清楚”。 产业扶贫 产业本身要健康 在扶贫对象、扶贫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之中,一号文件也强调建立长效机制,李小云说,“我的理解,也就是产业扶贫,要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扶贫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要帮助当地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一定是健康的产业,有些地方引进了投资,建起了企业,但产品卖不出去,产业扶贫的效果就无法体现,一号文件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此外,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巩固扶贫成果。李小云说,“我认为这有两个含义,第一,确保不返贫,假如某个村子第一年脱贫,第二年又返贫,脱贫的意义就不大。怎样防止返贫,除了建立长效机制外,一号文件还提出多方面保障,这是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第二,脱贫工作中要注意,防止有新的贫困诞生”。 攻坚要一次性把中央扶贫资源用足 扶贫攻坚将于2020年完成,但在李小云看来,2020年后,脱贫地区依然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他说,“文件强调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机对接。我觉得,是因为脱贫之后,这些地区的发展依然是个问题。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家自己就振兴了,恰恰是这些落后地区的乡村、刚刚脱贫的乡村,才真正需要政府帮助振兴”。 扶贫之后,还需要防贫,李小云说,“建立长效机制,我的理解,就是考虑到2020年后的发展问题。只有扶贫、防止返贫还不行,还要有策略地防止新的贫困产生。” 在河边村扶贫四年,李小云的经验告诉他,扶贫资源不是一次性的补贴,而是发展的基础,“我的想法是,扶贫攻坚,就要按照政策,一次性把中央政府的扶贫资源落实、用足,唯有如此才能建立长效机制。” 让扶贫资源产生收入和财富 李小云的扶贫措施,也是产业扶贫,但并非发展当地原有的产业,他说,“我们没有重复当地的产业,而是一开始就着力打造新业态。” 据介绍,李小云和他的团队,以扶贫资源为基础,首先着力于改造村民民居、改造村里的公共设施,“这些投资,本身就会变成发展的资源,比如村里的条件好了,旅游业有了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民房改造时,就为每家设计了客房,到河边村旅游业发展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会议中心之后,这些客房就能够为村民增加很多收入。过去的2018年,光客房一项,就为河边村增加了80多万元的收入,一下子就脱贫了。我觉得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果,就是因为把扶贫资源当做脱贫资源再用,让扶贫资源变成发展的基础,由此带来收入”。 发展是要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 在发展新业态的过程中,李小云发现,不少年轻人并不喜欢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很多人以为农村闭塞,其实,年轻人都有现代趋同性,尤其是网络时代,信息这么发达,怎么可能还闭塞。但年轻人普遍不喜欢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喜欢种地,所以要吸引他们加入,就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李小云和他的团队,在河边村没有引进任何企业,所有的产业,都是村里人在经营和管理,他说,“我们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旅游、文化、计算机等,以此为基础打造产业,同时培养这些年轻人经营和管理的知识、技能,然后让他们自己管理”。[详情]

南方网:重锤响鼓 中央一号文件标定“三农”硬任务
南方网:重锤响鼓 中央一号文件标定“三农”硬任务

  南方网2月20日消息,2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详情]

杜志雄: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利益 自然慎之又慎
杜志雄: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利益 自然慎之又慎

  杜志雄: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利益 自然慎之又慎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志雄分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其中土地改革的内容,“这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开始于2015年,原定2017年完成,慎重起见,延期了一年到2018年,如今继续延期”,杜志雄认为这种“稳慎”的举动意义重大,“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同时也是连接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纽带,自然需要慎重又慎重”。 一号文件将优先发展具体化 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把农业农村发展列为优先目标,杜志雄说,“其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想,在十九大时已经提出,这也是今年一号文件的基本思想。更重要的是,一号文件将优先发展具体化了,并在财政支付方面的资金安排、收入流、土地出让金等方面得到体现。并且,过去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也都在文件中得到体现。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需求。” 四大改革内容有必要精读 杜志雄认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中,四大改革值得关注,“《意见》提出了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方面深化改革的措施,这不仅是事关农业农村改革的推进,也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是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有力措施”。 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改革、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等农业农村财产改革备受关注,杜志雄说,“这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开始于2015年,原定2017年完成,慎重起见,延期了一年到2018年,如今继续延期。这一做法意义重大,作为深化改革的主要领域,还需要更加慎重。毕竟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同时也是连接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纽带,需要慎重又慎重”。 规模化和小农户并存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热点领域。杜志雄说,“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适度转变生产主体,依旧是农村改革的趋势,也是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从小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过渡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 不过,新的改革并不影响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意见》制度,仍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同时“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性的内涵”。杜志雄说,“适度规模经营和小农户生产并行不悖,但小农户生产也并非保持原有的模式,而是要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是今年一号文件中很重要的一个亮点”。 加强支部组织作用意义重大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杜志雄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其实放在乡村治理的部分中也行,放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的部分中也行,但这次却单独提出来,意义重大。第一,这意味着把党支部作为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的组织资源,加强基层组织在组织资源方面的作用。第二,基层党组织直接与农户对接,发挥党支部作用,即是给出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具体的实践路径”。 过去一段时间中,基层组织治理发现了很多问题,杜志雄说,“打黑反贪中,有一些村霸,本身就出自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中。所以,这次特别提出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加强党组织的能力,一方面将基层组织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给基层组织加了一道约束,更多地发挥基层组织的正能量”。 [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头号硬任务如何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中央一号文件头号硬任务如何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央一号文件头号硬任务如何完成?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日前发布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今明两年“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头号硬任务。文件明确提出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当前决战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完成这个头号硬任务?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当前我国交出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单。“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在20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9年我国的减贫目标是继续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啃下深度贫困地区的硬骨头,这是最大的任务和挑战。”欧青平说,深度贫困地区虽然贫困人口不多,但脱贫能力较差,贫困发生率高,资源禀赋较薄弱,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此外,“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还存在突出问题。经过国务院扶贫办摸底,还有一部分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尚未做到全覆盖,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还需要进行危房改造。”欧青平说,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避免因贫失学辍学。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 为了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完成中央一号文件的头号硬任务,“今年将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对所有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进行跟踪监测评估。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还要继续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转变作风永远在路上。”欧青平说,今年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作为突出任务,中央统筹、市县抓落实,逐项对账销号,确保到2020年不留死角,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详情]

“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否影响楼市?
“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否影响楼市?

  “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否影响楼市? 新京报讯 (记者侯润芳)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的一大亮点是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表示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如何看待此次“一号文件”中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表述,对于楼市是否有影响?有机构认为,房地产税有望提速。但也有房地产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政策看,目前试点都是建立在使用权的变化上,短期产权政策不可能出现变化。可以说,目前的政策和房地产税没有关系。 “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意见》全文共分8个部分,包括: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其中,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部分,《意见》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据《意见》,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 解读:房地产税有望提速? 如何看待此次“一号文件”中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表述? 浙商证券表示,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落地有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主要基于:可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土地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有望推动土地流转形式多元化,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公允价值的形成,提高土地流动性,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土地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农户及企业的土地流转参与意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而在中泰证券研究所看来,房地产税有望提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对现有以土地出让为主的财政体制形成比较明显的影响,推动财政收入端从‘增量’向‘存量’变革,这就要求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税收制度进行配套,未来房地产税出台的可能性仍在加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持有不同的看法。 “农村土地的改革是非常谨慎的,而且也非常重要。政策讲得非常清楚,入市是使用权入市,而不是产权入市。这和房地产税没有关系,和土地出让也没什么关系。目前的试点都是建立在使用权的变化上,短期产权政策不可能出现变化。因此,这一表述和房地产税没有关系,和房地产发展也基本没有关系。”张大伟说,截至目前,没有一个政策提及允许产权入市,农地入市没有一宗是产权入市。 张大伟还表示,无论是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还是去年12月发布的土地管理法修正草案中,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都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而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冲击面的大小。 “譬如,哪些地块可以入市?草案设定的条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且明确要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张大伟说,此次明确了土地属性必须是规划中明确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避免了对住宅等市场的短期冲击,主要影响的是非住宅类经营性土地。  [详情]

吴宏耀:中国大豆9成靠进口 振兴不只是扩大种植面积
吴宏耀:中国大豆9成靠进口 振兴不只是扩大种植面积

  吴宏耀:中国大豆九成靠进口 大豆振兴不只是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 中国大豆需求量1.1亿吨左右,国内产量1600万吨,90%大豆需要进口,因此易受到贸易摩擦影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 在2月20日下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表示,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具体措施方面,他表示,第一,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第二,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第三,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吴宏耀表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则表示,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中国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消费者需要,适度、合理发展自己的大豆。 “中国虽然是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是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韩长赋表示,肯定会在国际上开展大豆贸易,进口要多元化,中美肯定是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详情]

农业农村部:将修法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农业农村部:将修法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农业农村部:将修法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昨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部署。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今日(2月2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已基本完成,将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修改相关法律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途径。 今年,新一轮农村改革迎来开局之年。谈及下一步改革重点和方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改革重点之一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具体措施包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妥善处理好、化解好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户手中,颁铁证、吃定心丸,“这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已经连续干了五年,已经基本完成,今年要做好收尾工作。” 还包括,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布了这项决策,我们要根据中央要求,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衔接,能够平稳过渡。”韩长赋说。 同时,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韩长赋说,改革试点已经实行了四年,要总结好试点经验,巩固扩大改革成果。 试点比较成熟的,比如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方面将会在修改相关法律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试点不够充分、不够成熟的,比如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稳慎推进,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途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大家都说农村有很多空心村,有很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在这之前,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调查,摸清全国宅基地的基本情况,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韩长赋说。 此外,创新经营方式。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抓好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落实扶持小农户发展政策,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提大豆振兴 农业农村部:仍将以进口为主
中央一号文件提大豆振兴 农业农村部:仍将以进口为主

  中央一号文件提大豆振兴 农业农村部:仍将以进口为主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昨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今日(2月20日)对此表示,将在东北、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中国虽然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大豆市场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变。 昨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引发市场关注。 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今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主要措施包括,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其次,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同时,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谈及中美贸易中大豆进口的问题,吴宏耀回应说,中国常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1/3左右。去年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吴宏耀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补充说,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中国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消费者需要,适度、合理发展自己的大豆。中国虽然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是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中国肯定会在国际上开展大豆贸易,进口要多元化,中美肯定是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详情]

农业农村部: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农业农村部: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农业农村部: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新京报快讯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消息,2019年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若干意见》发布会。 问:有两个问题。第一,市场比较关注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大豆振兴计划,能否介绍计划的具体细节,比如今年增加产量和面积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关于中美贸易战,从贸易战开始中国已经批准从很多新的国家进口粮食,请问中美经贸磋商后,这种多元化政策会继续实行吗?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 (张馨 摄) 图片来源 国新办官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 吴宏耀: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着力点:第一,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第二,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第三,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所以,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美贸易大豆进口的问题。中国常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1/3左右。去年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刚才也说了,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详情]

农业农村部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今明两年干这些事
农业农村部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今明两年干这些事

  农业农村部给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今明两年干这些事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昨日,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今天(2月2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明两年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硬任务。 昨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韩长赋对此解读说,文件部署多项“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包括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韩长赋指出,第一项硬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今年文件把它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 其次,抓好粮食生产。他表示,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不确定风险增加的压舱石。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特殊强调,释放了明确的重农抓粮的信号。 例如,文件提出,要稳定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保持稳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另外,提出到2020年确保完成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 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已经连续9年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今明两年要保持农民增收好的势头,所以文件对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了部署和安排。”韩长赋说。 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韩长赋表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必须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阶段性明显改善。 此外,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韩长赋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所以,要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农村民生。 “在其它领域也还有一些硬任务,必须强化时间节点的意识,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举措,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这些硬任务能够按时按质收官交账。”韩长赋强调,特别是要对标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不能打折扣;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必须守住底线,确保生产不滑坡;乡村振兴是总抓手,必须全面推进,久久为功,“这些都是今明两年必须要大力推进、全面完成的。”  [详情]

韩长赋:我国大豆需求量大概在1.1亿吨 90%需要进口
韩长赋:我国大豆需求量大概在1.1亿吨 90%需要进口

   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宗超 2月20日,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进行解读,并答记者问。 吴宏耀: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着力点:第一,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第二,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第三,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所以,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美贸易大豆进口的问题。中国常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1/3左右。去年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刚才也说了,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 韩长赋:我想补充三句话。第一句话,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中国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消费者需要,适度、合理发展自己的大豆。第二句话,中国虽然是要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但是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刚才宏耀同志讲了,我们一年生产1600万吨左右大豆,而我们需求在1.1亿吨,常年需要进口9000万吨左右。第三句话,我们肯定会在国际上开展大豆贸易,进口要多元化,中美肯定是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谢谢。[详情]

吴宏耀: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重要举措
吴宏耀: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重要举措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宗超 2月20日,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 吴宏耀: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着力点:第一,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第二,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第三,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所以,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美贸易大豆进口的问题。中国常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量的1/3左右。去年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从美国进口大豆有所减少。刚才也说了,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门是打开的。从哪儿进,要根据市场,让市场说了算,让企业说了算,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是向美国市场开放的。[详情]

韩长赋:连续十六年发一号文件是对亿万农民深切关怀
韩长赋:连续十六年发一号文件是对亿万农民深切关怀

   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2月20日,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进行解读,并答记者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两个问题。第一,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目前进展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完成起步期的重点工作?第二,今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6年聚焦“三农”问题,请问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为何要连续持续聚焦,有何深意?谢谢。 韩长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而且写进了《党章》。这一年多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精心组织谋划,努力推动落实。各地都已经研究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意见,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规划。大家都知道,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经发布了。去年9月份,也是在这个地方曾经举办过新闻发布,各地基本上都制定了配套计划,应该说基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明确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中央到地方,也研究出台了一批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部署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这些任务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就像你刚才讲的还有什么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市县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人、地、钱”瓶颈制约还需要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欠账比较多,农民主体作用也有发挥不够的情况等。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和制度保障,一号文件和去年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讲了很多的具体措施。我以为最重要的有这么几条: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理论武装,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力量。二是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这是我们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要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发挥考核指挥棒和方向标的作用,推动工作落实。三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完善优先发展顶层设计,真正树立起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做到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解决好“人、地、钱”的问题。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干,也需要真金白银投。四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人才的下行通道,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几条措施是下一步工作要强调和落实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新世纪以来,今年是第16年印发一号文件。我想,最重要的两句话,一是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二是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全面小康的短板和难点在“三农”方面,特别是贫困地区。今年继续制定印发一号文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谢谢。[详情]

农业农村部长韩长赋:中国大豆市场仍以进口为主
农业农村部长韩长赋:中国大豆市场仍以进口为主

   延伸阅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用地入市 中央一号文件来了!八个小目标 这一领域将迎巨变! 吴宏耀: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重要举措 新浪财经讯 2月20日,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进行解读,并答记者问。 韩长赋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豆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会根据消费需要适度合理发展。但目前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我国将继续开展国际大豆贸易,美国仍是中国大豆贸易的重要伙伴。[详情]

农业农村部: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农业农村部: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张馨 摄) 新京报快讯据国新办官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20日下午举办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包括突出围绕硬任务抓落实,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什么是硬任务,有哪些硬任务? 韩长赋: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是围绕这些硬任务作重点部署的。 第一项硬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今年文件把它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方面一是要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薄弱环节。二是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三是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扶贫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所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是一个重要措施。 第二,抓好粮食生产。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不确定风险增加的压舱石。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特殊强调,释放了明确的重农抓粮的信号。每年关注一号文件的朋友们会注意到,今年的文件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提出要稳定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保持稳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另外,也提出到2020年确保完成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所以,粮食生产是硬任务。 第三,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已经连续九年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今明两年要保持农民增收好的势头,所以文件对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第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必须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阶段性明显改善。这方面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重点抓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因为中国各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这也是推进这项工作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所以,要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农村民生。文件提出要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用电、住房、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宜居乡村。 在其它领域也还有一些硬任务,也必须强化时间节点的意识,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举措,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这些硬任务能够按时按质收官交帐。应该说“三农”工作方面任务很多,这几项是硬任务。特别是要对标对表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不能打折扣。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必须守住底线,确保生产不滑坡。乡村振兴是总抓手,必须全面推进,久久为功。这些都是今明两年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全面完成的。[详情]

韩长赋: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干 也需要真金白银投
韩长赋: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干 也需要真金白银投

   延伸阅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用地入市 中央“三农”文件首次提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 2019中央一号文件: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 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2月20日,国新办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进行解读,并答记者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两个问题。第一,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目前进展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完成起步期的重点工作?第二,今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6年聚焦“三农”问题,请问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为何要连续持续聚焦,有何深意?谢谢。 韩长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而且写进了《党章》。这一年多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精心组织谋划,努力推动落实。各地都已经研究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意见,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规划。大家都知道,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经发布了。去年9月份,也是在这个地方曾经举办过新闻发布,各地基本上都制定了配套计划,应该说基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明确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中央到地方,也研究出台了一批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部署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这些任务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就像你刚才讲的还有什么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市县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人、地、钱”瓶颈制约还需要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欠账比较多,农民主体作用也有发挥不够的情况等。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和制度保障,一号文件和去年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讲了很多的具体措施。我以为最重要的有这么几条: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理论武装,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力量。二是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这是我们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要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发挥考核指挥棒和方向标的作用,推动工作落实。三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完善优先发展顶层设计,真正树立起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做到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解决好“人、地、钱”的问题。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干,也需要真金白银投。四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人才的下行通道,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几条措施是下一步工作要强调和落实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新世纪以来,今年是第16年印发一号文件。我想,最重要的两句话,一是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二是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全面小康的短板和难点在“三农”方面,特别是贫困地区。今年继续制定印发一号文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谢谢。[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