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宝生前讲话

张国宝: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
张国宝: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

中国能源报|2019年07月01日  11:50
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6月21日  20:00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全国电力供需全面趋紧?我看未必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全国电力供需全面趋紧?我看未必

中国能源报|2019年06月19日  17:40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我亲历的海南决策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我亲历的海南决策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3日  07:43
张国宝:中国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遇到一件幸运的事
张国宝:中国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遇到一件幸运的事

观察者网|2019年03月01日  09:00
张国宝: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张国宝: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09月18日  22:56
张国宝:“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欧亚地区经贸合作
张国宝:“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欧亚地区经贸合作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21日  15:51
张国宝: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20%
张国宝: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20%

张国宝: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20%[详情]

财经头条|2017年10月23日  18:40
张国宝: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的金融就是泡沫
张国宝: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的金融就是泡沫

一财网|2017年11月03日  13:34
张国宝:银行应“放水养鱼”培育优质客户
张国宝:银行应“放水养鱼”培育优质客户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11月03日  14:19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明年油价会有所回升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明年油价会有所回升

上海证券报|2017年11月24日  11:49
张国宝谈中美能源差距:美国出过大停电这样的大事故 中国没有!
张国宝谈中美能源差距:美国出过大停电这样的大事故 中国没有!

经济学家圈|2018年08月15日  20:19
张国宝:亲历1G到5G 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发展路
张国宝:亲历1G到5G 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发展路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12月27日  19:44
张国宝:被中兴事件逼出来的北斗芯片等成果
张国宝:被中兴事件逼出来的北斗芯片等成果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1月07日  10:01
张国宝:对2018年油价的预测,我赢了!
张国宝:对2018年油价的预测,我赢了!

经济网|2019年01月09日  10:34
张国宝:电动汽车技术路线讨论引发的思考
张国宝:电动汽车技术路线讨论引发的思考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5月15日  14:12
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观察者网综合|2019年07月24日  10:15

最新新闻

世纪工程建设者张国宝:从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
世纪工程建设者张国宝:从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

  原标题:逝者|张国宝:从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世纪工程的建设者 记者 | 侯瑞宁 2000年2月14日,一场事关中国天然气发展的汇报会议,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主持下悄然召开。 汇报人是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下称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他打开一张东海地图,开始介绍起这片海域的天然气开发情况。 “国宝同志,我让你汇报西气东输,你怎么讲东海?”朱镕基打断了汇报。 “总理,东海和上海毗邻,新疆则距上海4000多公里远,如果我们不把东海目前的开发情况汇报清楚,恐怕后人会质疑我们为何舍近求远。” 朱镕基点了点头。汇报继续。 两天后,国务院下发纪要,决定成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张国宝任该领导小组组长。 四年后,西气东输一线建成投产,中国天然气行业由此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 这只是张国宝参与决策的上千项重大项目之一。 张国宝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944年,是一名公认的技术型官员。 他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在陕西汽车齿轮厂担任过技术员、工程师,也在机械工业部汽车局任过职。 1981年,他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起,先后担任国计委投资司工业处处长、投资司副司长,国家计委副秘书长、副主任等职,还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协助主任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外资、重大项目审批等工作。 1999年,55岁的张国宝升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能源基础交通、工业等领域。2003年,其任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并于2008年3月成为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直至2011年退休。 在部分媒体及业内人士看来,张国宝为人谦和,不摆架子,态度开放,善于总结和思考问题,且愿意对外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长期为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即便2015年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疾病,选择到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治疗期间,也在不断地写作。 国家能源局主管诸多重大能源项目,一直是中国政府进行反腐工作的“重点部门”,自成立起的十一年内,已有多位该局官员落马,其中包括两任局长——接替张国宝的刘铁男,以及第四任局长努尔·白克力。 张国宝在国家能源局局长的位置上全身而退。在他主管中国能源事业的12年里,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参与决策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世纪工程,也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特高压输电线路、新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等。 这些工程对中国能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其间也充斥着诸多争议。 缔造西气东输工程 20年前,西北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深处,常年点着“天灯”。那些伴随石油开发而释放的天然气,被认为“无用”而放火烧掉。 当时,中石油时任副总经理史兴全提出,可以在地图上画一条直线,将这些天然气从新疆送到上海。西气东输一线的走向雏形由此形成。 1999年末2000年初,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考察完塔里木后表示,塔里木盆地丰富的伴生气放空烧掉很可惜,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亟缺能源,建议国家建设年输送能力约200亿立方米的管道项目,将气从塔里木外送到上海。 当时在国家计委分管能源基础交通的张国宝接受了这一任务。 “当时国内天然气行业还只是初生,上游勘探开发也不明确,也并不存在下游天然气市场。”他在自己的著作《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中写道,“在这样稚嫩的上下游条件下,建设一条世界级的长输管线,其挑战空前,质疑之声自然不会少。” 彼时,中国天然气产量仅27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不足3%,全国的高压管道约2万公里,大部分为连接单一气田与单一用户而建。 数个问题涌上张国宝的心头:如果建设了管网却没有气供应怎么交代?如果要外送天然气,这么长距离,经济上到底划不划算?如果建成之后没有效益怎么办?如果工程建设到一半,忽然证实产量没有那么大,又该如何面对投资? 在这一系列问题之前,首要的问题则是,究竟应该优先开展西气东输,还是先开发东海? 此前,地质部的勘探队伍一直在研究东海的油气资源情况,已经发现了平湖油气田,并有了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量,可就近供应上海。 张国宝最后认为,西气东输可行,因为整体上看,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缺乏能源,依然需要更多的天然气供应,当时并没有液化天然气的概念,东海天然气储量也并不确定。 作为西气东输一线的气源地,塔里木盆地当时发现的克拉2特大型气田,日产量约1000多万立方米。地质学家推算,其储量在8000亿-10000亿立方米,预计可采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 针对管道的年输气量问题,决策层则讨论了很久。 最初,盛华仁提出的建议是年输气量200亿立方米,张国宝等人也希望按这一标准进行设计,连续供应20年。 张国宝认为,规划应该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以避免日后反复进行扩建。 但保守派觉得,上游可能没有那么多气,且天然气价格较贵,担心下游市场消化不了200亿立方米。 最终,谨慎的态度占了上风。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按照专家的评估建议,确定运输量120亿立方米/年,管径从原计划的1034mm缩小到1018mm。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心存顾虑的各省市同意使用天然气? 为此,张国宝和当时中石油的领导多次前往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主要下游市场,宣讲天然气的好处,请相关领导去塔里木参观。 之后,每个省市和中石油陆续签下“照付不议”天然气协议。中国城市燃气行业由此进入天然气发展阶段,并进入了“快车道”。 如果说,史兴全当时给西气东输画出了一条虚线,那张国宝带领的小组,将这条线填实了。 2008年,西气东输二线开工;2012年,西气东输三线开工。 去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800亿立方米,占到一次能源消费的8%,对外依存度超过45%,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大国。 在争议中推动特高压 2005年6月21-23日,国家发改委在北戴河召开了一场关于特高压输电技术研讨会。参会人超过200人,既有电工专家,也有电力设备专家。 经过三天讨论后,大部分人赞成搞特高压,有六个人反对。张国宝当时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是建设特高压的支持者。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瓦及以上交流电网或±800千瓦及以上直流电网。反对的焦点集中在交流特高压建设上。 “二滩弃水”事件是让张国宝坚决支持特高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滩水电站地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与米易两县交界处,2000年建成,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曾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 当时,中国经济处于低谷,全国电网尚未联通,二滩水电站的电力大多只能在四川范围内消纳,因超出本地消纳能力,造成大量弃水弃电。 当时负责分电任务的张国宝称,到处求人,帮忙解决电力消纳问题。后来,他从电力部分管科技的副部长陆延昌了解到,从二滩送出来的电力,一条500千伏交流线路只能送90多万千瓦。 张国宝开始认为,要想输送大容量电力,只有在提高电压等级上做文章。 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第一次将“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划入“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提出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张国宝没有想到,反对声会持续十多年之久。对特高压的全盘否定也逐渐从直流输电转向交流输电。 2010 年12 月,23位电力行业老专家集体联名上书,反对建设“三华联网”特高压交流电网,持续多年的特高压争论达到顶峰。 “三华联网”是指通过特高压交流网架,将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区域电网联结起来,也被称为“三华”同步电网。 此时的张国宝已66岁,距离其卸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仅剩一个月。 电力行业老专家反对特高压交流的理由主要涉及安全性和经济性因素。他们认为,建设更大的同步电网,如果发生大停电,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将电网拉垮。所以应该分层分级用直流电网隔开,而不应该用特高压交流电网。 反对的第二条理由是,特高压交流电网的投资成本巨大、经济效益差。 还有人指出,特高压交流电网会加强国家电网公司的垄断,违背了2002年国务院“5号文件”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精神。 张国宝则认为,特高压交流电网的安全性更强。他在书中这样陈述:比如,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突然发生双极闭锁,500万千瓦的电突然就没了,这会立即引起电网频率的波动,如果没有及时补偿,电网会被拉垮。交流电网则可迅速从别的区域、从更大范围进行补偿,如果只有直流,不能无功补偿,反倒会使波动很激烈。 在张国宝看来,有人反对国家电网建设特高压交流线路,把三华电网联起来,应该是技术之争的问题掺进了非技术因素。 “当时,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就有人找江苏省,要他们表态反对建特高压,”他说,“为什么在特高压论证问题上会这么尖锐复杂?就是没人来作最后拍板,如果不是管理部门内部一些人表面公允,实际上暗中挑事,也不会那么困难。” 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资额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其中,交流特高压的投资额约占2/3。 张国宝曾表示:“一个电网和多个电网不是衡量体制好与坏的标准。从国际上讲,既有一个电网,也有多个电网。衡量一项改革或体制好不好,应以生产力作为标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对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要改革。” 特高压线路在争议中不断推进。截至2017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建成“八交十直”、在建“三交一直”特高压工程。 2018年3月,蒙西-晋中特高压交流工程获得国家核准,标志着华北区域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将构建形成,也是国家电网第23条获核准的特高压线路。 之后,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项目、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相继获得核准。 2018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浙福特高压交流等十项典型电网工程投资成效监管报告》指出,部分特高压工程投运后最大输电功率一直未达预期,输电能力发挥不充分,工程利用小时数偏低。 例如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2015年、2016年的实际运行功率仅分别为设计能力的3.6%和3.8%,年利用小时数也保持在较低水平。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自2014年1月投产以来,最大输送功率一直低于设计水平,维持在500万千瓦以下。 力促新能源发展 张国宝支持特高压输电的目的之一,是其推行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战略的需要。 他曾参与制定并推动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在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期间,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相关设备国产化。 在张国宝任期内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指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需达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一批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因此受益。 为了降低风电成本,张国宝曾提出特许权招标。当时,中国风电只有48万千瓦装机规模,全部采用进口风机,度电平均成本高达1-2元。 经过多轮特许权招标后,2014年中国内陆风电标杆电价,按四类资源区分别为0.51元/千瓦时、0.54元/千瓦时、0.58元/千瓦时和0.61元/千瓦时。 在张国宝看来,“特许权招标是个好东西,引入了竞争机制,利于风电迅速成长。”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招标成为不惜成本的央企的游戏,其他投资者被挤出了。 此外,在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张国宝提出的“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式,也曾遭诟病。 2008年8月8日,在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开工仪式上,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受风能资源与电力市场分布不平衡的影响,中国风电的开发建设受电力市场制约很大。 为此,采取了“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式,在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打造“风电三峡”。 随后,他提出要打造河北、蒙东、蒙西、甘肃酒泉、新疆、江苏沿海等数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但由于电网建设未能配套,大量已建成风电机组无法并网,造成了日后的弃风问题。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其推动的新能源发展有“大跃进”之嫌。 2011年1月,即将退休之际,张国宝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情况。截至2010年底,核电在建机组28台、3097万千瓦,装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风电吊装容量累计3100万千瓦,连续五年翻番;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需要胆略和战略眼光,要有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张国宝在上述著作中,对自己的决策作出总结。 2019年10月4日下午3点59分,张国宝去世,享年75岁。[详情]

界面 | 2019年10月08日 10:14
张国宝:发展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张国宝:发展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举行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编者注:本文系张国宝先生应邀为《中国经济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于2019年9月25日经张先生确认定版。 电力,既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动力。70年间,我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迅速增加,现在一个华东电网的电量就比当年全国的大好多倍。特高压,更是新中国电力基础设施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鲜活案例。 “重发、轻供、不管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局工作,当时中国刚把国门打开,正是技术装备的引进热潮,几乎每行每业都需要引进技术。其中,输变电线路技术就是引进的重点之一,从变压器、开关到各种断路器、避雷器都引进,而且引进了不止一家的技术、装备,像变压器有ABB的、有西门子的,开关也有好多家。当时,两大瓶颈制约经济发展,一个是交通,一个是能源,拉闸限电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们急着把电搞上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输变电线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原来分散孤立的电网联成一个大的电网,这样可以相互补充调剂。但在当时,输变电线路的建设跟不上。当时流传一句话,“重发、轻供、不管用”。大家很重视发电,建电厂积极性都很高,但对输变电重视不够,对用户侧管得更少。所以,当时发电增长很快,但输变电没有能够及时跟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电压等级为500千伏的输变电技术,在这之前,西北地区的最高电压等级是330千伏,多数地方是220千伏,再低就是110千伏。500千伏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建设的,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是葛洲坝到上海的葛沪线,从葛洲坝往华东送电。那时我在计委也参与了这条线路的引进建设,这条线路是全套引进BBC公司(后与阿西亚公司合并成了ABB公司)的技术设备。到了后来,西北电网的电压等级要提高到750千伏,因为330千伏不够了。那时电力部还没有撤销,电力部科技司司长张晓鲁来找我说要上750千伏,我当时就说现在要上750千伏,将来又要上1000千伏了。 我为什么支持特高压 特高压最开始是存在争议甚至非议的。第一次把特高压技术写入国家文件的,不是国家发改委,而是国务院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 为什么要搞这个规划?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曾搞过一次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周总理主持下搞的,大家认为那次规划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包括“两弹一星”等,都是在那时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取得的成绩。到了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搞一个新的科技发展规划。这个《纲要》据说是全国几万科技工作者经过数年努力形成的共识。这其中就把特高压写进去了。《纲要》中对特高压的定义是±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文件把特高压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20项科技发展项目之一。可见,发展特高压是多数科技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论是发改委也好,还是电力部门也好,都是《纲要》的执行者。 国家电网公司主张发展更高电压等级,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装机容量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长。我国远距离输电一直在增加,特别是西电东送以后。因为在东部沿海,除核电站外,建设大型火电和水电的机会不多,所以需要大规模远距离输电等。 我之所以支持特高压,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当时的“二滩弃水”。二滩水电站当时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建好后正好赶上中国经济低谷期,二滩水电站的电没人要。我负责主持分电,但也很勉强。因为当时连接川渝的输电线路还没建,只能在四川范围内消纳,那个时候经济低迷,大家都不要。当时把二滩的电分成几档,其中一种是计划内的电,好像连3毛钱都不到。在这个电量以外再发的电,叫计划外电量,只有3分钱一度,当时说这连磨损费都不够。 为分电的事,我到处求人,请他们帮着解决。其中就找到了当时电力部分管科技的副部长陆延昌。从二滩水电站送出来的电,一条500千伏交流线路只能送90多万千瓦。我问为什么送那么少? 他说这都是算出来的,是根据导线发热情况计算的。我说要是这样的话,费了半天劲建一条 500千伏的交流线路,说多了才送100万~120万千瓦,这样算的话,得需要多少条线路啊。建设线路也不容易啊,而且到处都是输变电线路既影响观瞻,更要占用沿线的森林和土地。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来的500千伏交流线路的输送容量并不大,大数说就是100万千瓦左右;±500千伏直流当时输送容量大约300万千瓦。因此,要想输送容量大,就只有在提高电压等级上做文章。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发展特高压之后,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认真地做了多次论证,有的论证的参会专家有200多人,并特别邀请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大多数意见是支持的,反对的少,但论证会还是很重视反对意见。反对理由前后也有变化,例如当时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使用了石墨炸弹,有人认为石墨炸弹会让特高压在更大范围内断电;再如说特高压对人体有害。这两个理由都从技术角度给予分析否定了。后来又有反对意见提出美东大停电的案例,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特高压是为了阻碍改革等理由。但这些争论,都抵不上经过严格的科学计算和模拟计算,特别是后来的实践也证明,特高压是安全的。 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特高压使整个输变电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很长一段时间,±500千伏直流的大部分设备都是国外的,那时我挺生气,老说今后再建就能实现国产化,但后来还是国产化不了,有好几个关键部件不会做,比如晶闸管,就是大功率整流器。到了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800千伏,欧洲、日本企业有做试验的,但没有工程化应用的。 发展特高压扶持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我们不是简单地去买人家的设备,而是要在国内生产,特别是特高压的变压器、开关、绝缘等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事实上,别的国家因为没有特高压项目,也就没有工业化生产这些东西。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我也是这个小组的成员。我一直坚持一条原则,就是重大装备的研发一定要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如果不和重大工程相结合,空对空地研发,制造出来以后没人需要,你花了很大精力,投入了很大成本,却得不到回报。特高压也是这个特点,我们不是像日本那样,为了将来找市场去研发,而是一开始就有目标,±800千伏的有目标,1000千伏的也有目标。通过招标,设备制造厂商对未来产品的市场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没有工程项目,谁会下大功夫去投入、去研发,即使研发出来也没有人要。这种模式很好。 特高压还走出了国门,国家电网公司中标了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项目。当时巴西能源部长来访问时,我陪同他们参观了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上海奉贤变电站。他们回国后,巴西国内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建设±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国家电网公司竞标时,顺理成章中标。 特高压原来没有国际标准,±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的标准都是我们国家制定的,国际上也采纳了,把我们的标准作为国际上这个电压等级的标准。特别是特高压之后,在输变电技术领域,我们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我国输变电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都提升了大的档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些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0月05日 18:00
徐匡迪:我眼中的张国宝
徐匡迪:我眼中的张国宝

  中国经济周刊 10月4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的消息震惊业内,业内人士纷纷表达了哀痛和惋惜之情。 享年75岁的张国宝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2003年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2008年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长期负责能源、交通基础司、工业司、高技术司、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曾在多个“小组”里担任组长、副组长、组员,如西气东输领导小组、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首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宝钢三期国家验收小组等,在能源、交通和工业领域颇有建树。 2011年1月卸任之后,张国宝于当年2月增补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6月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 卸任后的张国宝笔耕不辍,长期为《中国经济周刊》撰写专栏文章逾80篇,即使在美国治病期间,也不曾中断。 他在专栏文章中记述了他所亲历的那些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建设过程,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俄原油管道、特高压输变电等超级工程,以及国家电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发展规划和决策论证建设过程,以及深邃的思考。 其中,大部分专栏文章被收录进其2018年出版的《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一书中。现将该书的序和自序摘登如下,谨以此缅怀尊敬的张国宝先生。 序 徐匡迪:我眼中的张国宝 张国宝同志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后分管过多个领域,在30多年间参与过许多重大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审批、决策、实施。 我在上海市和中国工程院工作期间,在工作中和他多有接触。 上海市的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长江口航道整治、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线、城市轨道交通明珠线、外高桥电厂、宝山钢铁厂、漕泾化工区、外高桥和长兴岛造船基地、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许多重大工程,正是在他分管这些工作期间建设的。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在论证决策过程中,难免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 张国宝同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总能耐心倾听、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即便和有的领导同志意见相左,他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很多意见在决策过程中被采纳,而且被以后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在长期的工作历练中,张国宝同志培养起协调复杂、跨行业、跨省区重大工程的能力。例如,本书中所述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他都在工程领导小组中担任重要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微观层面,他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功底;在宏观层面,他能从全局和长远视角谋划行业的发展。 例如,本书中“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一文,他向中央领导提出的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建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他身体力行,从规划到审批并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建设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造船工业处于低迷的情况下,他力陈国务院领导,支持将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迁往长江口的外高桥。这些案例体现出了他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长远思考。他对能源周边外交的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极具战略思维。 张国宝同志的主要工作生涯正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历程,他把这一时期自己亲历的重大工程和行业的发展记录下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筚路蓝缕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本文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为张国宝新书 《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所作序,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辑所加。) 自序 张国宝:我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过来人也是见证者,我们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个时代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我们付出过,但我们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是幸运的。 我在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承蒙党中央和国务院、发改委历届领导的信任,我分管过技术引进、基本建设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工作,并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具体负责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船舶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软件产业等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汇报并实施了上千的重大项目。 当这些项目从谋划、论证、审批、实施,到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通达东西南北,变成一个个伟大工程项目时,作为参与者的豪迈心情大家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项目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经济的骨架,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史诗般的意义。西气东输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誉为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在中国大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洋山深水港的建设都极具战略谋划和决策。 我对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描述仅仅是我所接触到的那一部分。一个重大工程从谋划到决策,到实施,千千万万的人为它付出了努力。我讲述的只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方面的事情。记录下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争论、比较、决策和实施,也是记录科学决策的过程,可以让今后的实践来检验。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会使我想起几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自领导、关怀和信任,他们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担当,他们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外人看来“铁面宰相”朱镕基总理,尽管他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但我可以和他们坦率地讨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看法。吴邦国同志则平易近人,宽厚如邻家友人,在他们领导下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宽松、民主氛围最浓、工作最紧张愉快的时期。 我们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我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曾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知悉我生病后亲笔给我写了一封深情的长信,信中写道:“退休后分别已五年了,经常想念你和那难忘的岁月。我们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深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自豪。”使我十分感动。 在宣布我退休的第二天,习近平主席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与能源工作强有力的保障分不开的,其中也包含着你的辛勤劳动。希望你今后继续关心能源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当我写下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成千上万和我共事的同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浮现在我的眼前。中国人民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使我感动,使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意。 是他们的奉献创造了伟业,创造了历史。 我们从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的年代走来,到今天市场极大丰富,所以用“筚路蓝缕”作为书名我想是十分恰当的。 (本文为张国宝新书《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自序,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辑所加。) 相关报道: 张国宝:发展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0月05日 18:00
张国宝的能源生涯:曾力推特许权招标 开闸水电核电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04日 23:02
张国宝逝世,曾主导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众多大工程
张国宝逝世,曾主导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众多大工程

  原标题: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曾主导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众多重大工程 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于10月4日下午3点59分逝世,享年75岁。 张国宝是浙江人,出生于1944年11月。 1991年起,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司工业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司副司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等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协助主任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外资、重大项目审批等工作。 2003年4月起,张国宝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3月,担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正部级)。 2008年3月,他开始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是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2011年1月,张国宝到龄卸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 张国宝曾是中国众多重大项目的重要亲历者和主导者。在其著作《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一书中,张国宝称自己在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分管过技术引进、基本建设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工作,并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具体负责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船舶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软件产业等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汇报并实施了上千的重大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此外,还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等。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为该书作序称,上海市的长江口航道整治、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线、城市轨道交通明珠线、外高桥电厂、宝山钢铁厂、漕泾化工区、外高桥和长兴岛造船基地、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许多重大工程,正是在他分管这些工作期间建设的。 张国宝还曾向中央领导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建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促成中国建成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 徐匡迪称,张国宝同志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总能耐心倾听、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即便和有的领导同志意见相左,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015年初,张国宝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疾病,几乎已无治疗希望。他随后选择到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治疗。 治疗期间,他颇为乐观,曾写歪诗:“眺望湖边春色,病来已是一年。求医赴美渡重洋,又已暖风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鳕鱼角外水连天,飞起鷗鷺一片。” 一年后,病情好转,张国宝回国,仍对中国能源事业念念不忘。曾发表万字长文回顾电改往事,对中国装备产业,煤炭行业,风光新能源产业、特高压发展都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并对雾霾天气的治理有独到见解。 他在业内的评价颇高。北京燃气集团研究院副院长白俊评价称,张国宝为人谦和,不卑不亢,不摆架子,态度开放,做事认真,不失风趣,和同样级别的一些官员形成鲜明对比。他退休后退而不休继续思考能源问题,力所能及参与讨论和交流,当指出他文章中出现的个别瑕疵后,坦然认真接受,不固执不做作。虽然后来他身体欠佳,但总是尽可能抽时间回答提出的问题,尽显长者风范。 至今,张国宝的微信签名是:身骨虽随岁月老,心境莫因览物穷。[详情]

界面 | 2019年10月04日 21:50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

  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于10月4日下午4时许逝世。 张国宝1944年生,浙江绍兴人,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负责能源、交通基础司、工业司、高技术司、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2008年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2003-2010年兼任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曾兼任西气东输领导小组组长、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首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三峡工程输变电工程国家验收小组副组长、宝钢二期工程国家验收小组组长、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国家验收小组组长。直接参与制定和推动实施了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上海洋山深水港、上海外高桥船厂、长兴岛船厂、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负责制定了船舶工业、汽车工业、软件产业、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行业规划和政策。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在国务院领导下,他还是中俄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等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谈判者、组织者。曾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副主席。2011年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低碳实验室主任。[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10月04日 20:38
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原标题: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文/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张国宝辽宁省曾是我国机床工业的重镇。沈阳机床厂、大连机床厂当时都是机械工业系统的机床行业排头兵。那个年代在机械制造工厂工作过的人谁没有开过他们生产的机床?或者谁不知道沈阳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全国许多机床厂都有他们输出的技术人员。但是到了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时,这两家企业已经是奄奄一息。借沈阳铁西区改造的东风,沈阳机床厂整体迁入新区,厂容厂貌为之一新,许多机械工业系统的老领导参观后都赞不绝口,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出现改善。大连机床厂特别是在组合机床领域独有特色,全国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组合机床都生产于该企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经营也越来越困难。在2000年后企业不得不进行了改革,事实上已经成为有企业骨干持股的国有企业,企业一时也焕发出了活力。而大连光洋机床厂是一个纯民营企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这个民营企业创立才不到10年,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也被其他老的机床厂所不屑。当时数控机床在我国是一个薄弱环节 ,我曾经撮合这几个机床厂联合研发生产机床数控系统,但是各自为政联合不起来。当时大连光洋机床厂提出了总线控制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值得研究,在北京召开了机床系统企业和院校的座谈会,让大连光洋参加数控系统联合研究,并且撮合华中理工学院的华中数控和大连机床厂进行合作。但是包括机床协会在内的某些人都看不上大连光洋,还在私下讽刺我不懂。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前一段就传出大连机床厂濒临破产,领导人出逃。沈阳机床厂挺了一阵,还回光返照似的宣传了一把,当时就有人说不信,现在也不得不走重组之路。前两天正式消息来了,由央企通用技术集团重组这两个国有企业,资产至少缩水80%。而那时名不见经传的大连光洋机床现在却搞得风生水起,工信部部长苗圩和副部长辛国斌都去参加他们的现场会,因为大连光洋为我国飞航导弹发动机生产了五轴数控机床的生产线。数控系统全部由企业自己生产,同时为了避免像中兴一样核心芯片被别人控制,数控系统的CPU采用了国产芯片。图自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官博在沈阳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江河日下之际,过去小小的大连光洋机床却异军突起,建造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恒温恒湿地下厂房,面积有30个足球场大。企业订单充足,而且主要是五轴数控机床类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和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由企业自己生产。现在大连光洋成为辽宁省和大连市有代表性的高科技明星企业。十几年的时间也谈不上沧桑巨变,但称为 “30年河东,30年河西”却恰如其分。一位辽宁省和大连市的领导说:“这几家企业,我是眼睁睁的看着走在不同道路上。”原机床工业协会会长点评: “沈、大两机的历史兴衰确实值得深刻反思,如果机床工业和辽宁省不能据此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话,中国机床可能还要徘徊20年!”业内一位老厂长点评: “大连光洋以后会更好,发展更快,因为日本的五轴数控机床对中国涉及军工的企业都不再提供了,包括生产民用产品的潍柴、法士特、汉德车桥等。只要光洋机床质量过关,价格合理,那么将来光洋的发展空间很大,做到世界第一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否会世界第一我不敢说,但仅国内市场这一块前景广阔。这一案例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也说不清楚。但至少是大连光洋在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上走在了前面。其他的原因只能是知情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详情]

观察者网综合 | 2019年07月24日 10:15
张国宝: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
张国宝: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

  近日发布的我国电力情况有这样一段,“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9956万千瓦,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8.3%(加上核电,全部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例为40.8%)。”我一再强调过,现在把可再生能源,核电、火电、水电等其他能源的装机容量一并计算,得出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这个数字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同样的装机容量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小时数与核电、火电相比小的可怜。风电年发电小时平均只有2000小时左右,光伏1000多小时,而火电设计标准是年发电5500小时。所以,同样的装机容量,风力发电的发电量大概只有火力发电的1/3,光伏只有火力发电的1/5,核电则可以到7000多小时,把不同发电方式的装机容量简单地累加在一起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我建议,可参照标准煤的概念(同样一吨煤因质量不同发热量差得很远),引入标准装机容量的概念,即如果把火力发电5500小时作为一个标准发电容量,则光伏按1/5折算成一个标准容量,风电按1/3折算成一个标准容量,核电应按1.4折算成一个标准容量。当然,具体的折算比例专家们可以商量,这样计算出的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比较客观。我与电力行业人士沟通,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赞同,希望引入标准装机容量的概念,客观反映总装机容量的规模,也能更准确反映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电在其中所占的份量。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比例是一个准确客观的数据。[详情]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7月01日 11:50
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我认为影响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有四大因素: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张国宝 中国每年进口3000亿美元芯片,是第一大宗进口物资。从美国制裁中兴到围剿华为,已经使国民认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广泛质疑,为什么中国芯片产业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在了韩国和台湾地区后面? 多数批评都指向我们的科研体制机制。 开始时集成电路产业在高度计划经济体系下完全由政府主导,缺少民间资本参与,缺少吸引人才的分配制度和用人政策,没有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媒体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各种分析文章,我认为最近一篇《中国芯酸往事》是最知情、最附合实际的文章。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我完全同意文章的看法。我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计委机械电子局机械处工作过,集成电路归电子处管,因为在同一个局,我也了解一些。后来分管我们的国家计委副主任赵东宛调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去日本等国访问考查东芝、NEC、夏普等电子企业都是我做的翻译。1991年我调国家计委投资司分管工业领域投资,正是在这段时间参与了无锡华晶(908工程)、上海华虹(909工程)的投资工作。当时这两个工程是电子工业部的一号工程,也是财政预算内资金迄今为止对电子工业的最大政府投资。所以我对集成电路产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我认为影响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有四大因素: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 我把人才放在了第一位,而没有把体制放在第一位。当然这四者是有互相关联和影响的,例如,人才就和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有关。但是在集成电路发展中有一个领军人物太重要了,而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始终没有产生一个像台积电张忠谋、韩国三星梁孟松这样的领军人物。908工程和909工程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搞的,当时的投入和我们国家的财力相比也算是重视了,但和台积电、三星比,我们的投入就太少了。 那时我们不懂得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政府投入是集成电路投资的主渠道,而政府财力有限,投入强度不够。在产业链配套能力方面我们比韩国和台湾地区碰到更多的掣肘,这包括从上游的单晶硅片制造到下游的封装。更重要的是生产集成电路的装备,光刻机、刻蚀机国家其实早作了安排,在三线建设时,特意在甘肃临夏建设了一个专门生产光刻机的工厂。我在分管这项工作后利用陕西蔡家坡709厂原有的技术基础生产一部分集成电路装备。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就留下来的老厂,但技术档次和当时国际上应达到的水平相比差得太远,而引进又受到诸多封锁或限制,能拿到的都是低两、三代的技术装备。而韩国和台湾地区没有像大陆这样受到限制。 在后封装方面,在开展908、909工程时,也在上海和天津地区建设了后封装厂,开始还不错,后来又和国际先进水平拉开了距离。由于缺少领军人物和原创技术,908工程和909工程虽然对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了一些作用,但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模仿,待到建成之日已经是落后了。 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搞到了64K,但人家按摩尔定律已经搞到了256k了。德国工业技术很先进,但在集成电路产业和我们有同样的毛病——缺乏领军人才,他们当时也派人到日本东芝去学习,然而德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始终未成气候。正如《中国芯酸往事》一文所说,到了2000年以后,这一状况有了转机,一些海归人物回国创业,设立了民间资本的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有了起色。 大多数优秀的中国芯片公司,都成立于2000年之后的几年,包括成立于2004年、现属于华为的海思,而且几乎都是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坎坷,现在都成了中国芯片业的骨干。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台湾地区回来的张汝京。 张汝京有着在美国和台湾地区建设一系列集成电路工厂的丰富经验,所以轻车熟路,很快在上海,后来又在北京建设了12英寸的芯片生产企业。这些厂的水平都远高于我们自己建设的908工程和909工程,如果让我们自己建,也许多一倍的时间也建不成。很快中芯国际已跃居全球第四大的芯片代工企业。这些厂就是现在中芯国际的前身,中芯国际现在仍是大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这就是领军人物的重要性。当时张汝京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敢说他可以与台湾地区的张忠谋比肩,但至少也不大逊于张忠谋。 我多次见过张汝京,其中有几次是在上海的工厂建设工地。张汝京是一个非常投入、非常勤奋、非常专业的人。我见他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他就在工地的简易办公室里吃一个饭盒。但是遗憾的是,陈水扁上台以后,对他拼命打压,取消了他的台籍,还罚款15.5万美元。台积电告他技术侵权,在美国加州法院起诉——因为张汝京在台湾地区创办的世大半导体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其他股东卖给了台积电,而张汝京带到大陆来的团队大都是世大的技术骨干。结果张汝京败诉,被罚巨额罚款。过了不久又被第二次起诉说他违反和解协议,在0.13微米芯片上侵权,这次中芯国际在北京高院反诉台积电,律师也信心满满,但却被北京高院驳回不受理,没有进入审理程序。相关部门作壁上观,没有人了解和调解,完全把张汝京当成了一个局外人。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最后张汝京再次败诉,被罚巨额罚款,含泪辞职,以后不知去向,现在应该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编者注:张汝京现为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不久前打造了国内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CIDM)项目】。 那时我们对领军人物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失去了张汝京这样一位领军人物,错失良机。而韩国三星,不仅在巨额亏损的情况下逆向加大投入,还引进了一位华人梁孟松作为领军人物(其夫人是韩国人),对三星在集成电路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芯酸往事》一文中还说道,在908、909工程之后,中国的主管部门对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似乎放松了。除了搞了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文件18号文件,再没有大的投入。可能对此会有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我的感受也是如此,我觉得后来信息产业部对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视是不够的,当然国家计委等部门也有责任。 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有许多可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我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现在国家痛定思痛,决心要把集成电路产业搞上去,同样要面对以上4个问题,最为突出的还是人才和产业链的配套能力问题。当然我们也有成功的地方,在军用芯片方面,无论设计和制造,我们基本无求于人。这和当时正确的布局很有关系。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在18号文件颁布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华为海思和清华紫光展锐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甚至已经接近。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也请知情人指正。 作者张国宝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6月21日 20:00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全国电力供需全面趋紧?我看未必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全国电力供需全面趋紧?我看未必

  中国能源报6月18日官方微信刊发《中国电力发展报告:未来三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全面趋紧》一文,我个人认为未必如此。未来三年,一些高耗能产业,比如钢铁、有色、建材,都处于下行通道。而且现在电力装机容量的容余度太大,近几年各地建设的电站还在陆续投产中,发挥现在电站1/4的闲置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依我看,未来三年,如果能够把现在多余的装机容量消化掉就不错了。不会出现电力紧张的状况。过去两年,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速一直高于发电量的增速,估计今明两年仍将如此。也就是说,电站装机容量的富裕度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量的增加赶不上工业用电大户用电量的减少。而电动汽车用电量占比不足0.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这几年还将有一批核电站投入运行,现在核电站也在压负荷运行,所以依我看,三年后不是电力紧张,而是应担心电力的富裕度越来越大,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益。报告有误导各地再去抢建一批电站之嫌。现在火力发电厂年发电小时数只有4000多小时,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效益,实际上完全可以发到5500小时甚至于6000小时,除非煤炭供应不上。尤其是报告中提到“全国16个省份需要增加电源供给,及时启动一批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电力产能过剩,而历时三年多的严控煤电产能一旦有所 “松绑”,可能会再次出现煤电建设潮。假如分析预测害了电力企业,届时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找谁说理去?[详情]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6月19日 17:40
世纪工程建设者张国宝:从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
世纪工程建设者张国宝:从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

  原标题:逝者|张国宝:从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世纪工程的建设者 记者 | 侯瑞宁 2000年2月14日,一场事关中国天然气发展的汇报会议,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主持下悄然召开。 汇报人是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下称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他打开一张东海地图,开始介绍起这片海域的天然气开发情况。 “国宝同志,我让你汇报西气东输,你怎么讲东海?”朱镕基打断了汇报。 “总理,东海和上海毗邻,新疆则距上海4000多公里远,如果我们不把东海目前的开发情况汇报清楚,恐怕后人会质疑我们为何舍近求远。” 朱镕基点了点头。汇报继续。 两天后,国务院下发纪要,决定成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张国宝任该领导小组组长。 四年后,西气东输一线建成投产,中国天然气行业由此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 这只是张国宝参与决策的上千项重大项目之一。 张国宝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944年,是一名公认的技术型官员。 他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在陕西汽车齿轮厂担任过技术员、工程师,也在机械工业部汽车局任过职。 1981年,他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起,先后担任国计委投资司工业处处长、投资司副司长,国家计委副秘书长、副主任等职,还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协助主任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外资、重大项目审批等工作。 1999年,55岁的张国宝升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能源基础交通、工业等领域。2003年,其任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并于2008年3月成为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直至2011年退休。 在部分媒体及业内人士看来,张国宝为人谦和,不摆架子,态度开放,善于总结和思考问题,且愿意对外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长期为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即便2015年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疾病,选择到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治疗期间,也在不断地写作。 国家能源局主管诸多重大能源项目,一直是中国政府进行反腐工作的“重点部门”,自成立起的十一年内,已有多位该局官员落马,其中包括两任局长——接替张国宝的刘铁男,以及第四任局长努尔·白克力。 张国宝在国家能源局局长的位置上全身而退。在他主管中国能源事业的12年里,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参与决策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世纪工程,也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特高压输电线路、新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等。 这些工程对中国能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其间也充斥着诸多争议。 缔造西气东输工程 20年前,西北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深处,常年点着“天灯”。那些伴随石油开发而释放的天然气,被认为“无用”而放火烧掉。 当时,中石油时任副总经理史兴全提出,可以在地图上画一条直线,将这些天然气从新疆送到上海。西气东输一线的走向雏形由此形成。 1999年末2000年初,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考察完塔里木后表示,塔里木盆地丰富的伴生气放空烧掉很可惜,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亟缺能源,建议国家建设年输送能力约200亿立方米的管道项目,将气从塔里木外送到上海。 当时在国家计委分管能源基础交通的张国宝接受了这一任务。 “当时国内天然气行业还只是初生,上游勘探开发也不明确,也并不存在下游天然气市场。”他在自己的著作《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中写道,“在这样稚嫩的上下游条件下,建设一条世界级的长输管线,其挑战空前,质疑之声自然不会少。” 彼时,中国天然气产量仅27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不足3%,全国的高压管道约2万公里,大部分为连接单一气田与单一用户而建。 数个问题涌上张国宝的心头:如果建设了管网却没有气供应怎么交代?如果要外送天然气,这么长距离,经济上到底划不划算?如果建成之后没有效益怎么办?如果工程建设到一半,忽然证实产量没有那么大,又该如何面对投资? 在这一系列问题之前,首要的问题则是,究竟应该优先开展西气东输,还是先开发东海? 此前,地质部的勘探队伍一直在研究东海的油气资源情况,已经发现了平湖油气田,并有了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量,可就近供应上海。 张国宝最后认为,西气东输可行,因为整体上看,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缺乏能源,依然需要更多的天然气供应,当时并没有液化天然气的概念,东海天然气储量也并不确定。 作为西气东输一线的气源地,塔里木盆地当时发现的克拉2特大型气田,日产量约1000多万立方米。地质学家推算,其储量在8000亿-10000亿立方米,预计可采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 针对管道的年输气量问题,决策层则讨论了很久。 最初,盛华仁提出的建议是年输气量200亿立方米,张国宝等人也希望按这一标准进行设计,连续供应20年。 张国宝认为,规划应该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以避免日后反复进行扩建。 但保守派觉得,上游可能没有那么多气,且天然气价格较贵,担心下游市场消化不了200亿立方米。 最终,谨慎的态度占了上风。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按照专家的评估建议,确定运输量120亿立方米/年,管径从原计划的1034mm缩小到1018mm。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心存顾虑的各省市同意使用天然气? 为此,张国宝和当时中石油的领导多次前往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主要下游市场,宣讲天然气的好处,请相关领导去塔里木参观。 之后,每个省市和中石油陆续签下“照付不议”天然气协议。中国城市燃气行业由此进入天然气发展阶段,并进入了“快车道”。 如果说,史兴全当时给西气东输画出了一条虚线,那张国宝带领的小组,将这条线填实了。 2008年,西气东输二线开工;2012年,西气东输三线开工。 去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800亿立方米,占到一次能源消费的8%,对外依存度超过45%,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大国。 在争议中推动特高压 2005年6月21-23日,国家发改委在北戴河召开了一场关于特高压输电技术研讨会。参会人超过200人,既有电工专家,也有电力设备专家。 经过三天讨论后,大部分人赞成搞特高压,有六个人反对。张国宝当时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是建设特高压的支持者。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瓦及以上交流电网或±800千瓦及以上直流电网。反对的焦点集中在交流特高压建设上。 “二滩弃水”事件是让张国宝坚决支持特高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滩水电站地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与米易两县交界处,2000年建成,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曾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 当时,中国经济处于低谷,全国电网尚未联通,二滩水电站的电力大多只能在四川范围内消纳,因超出本地消纳能力,造成大量弃水弃电。 当时负责分电任务的张国宝称,到处求人,帮忙解决电力消纳问题。后来,他从电力部分管科技的副部长陆延昌了解到,从二滩送出来的电力,一条500千伏交流线路只能送90多万千瓦。 张国宝开始认为,要想输送大容量电力,只有在提高电压等级上做文章。 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第一次将“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划入“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提出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张国宝没有想到,反对声会持续十多年之久。对特高压的全盘否定也逐渐从直流输电转向交流输电。 2010 年12 月,23位电力行业老专家集体联名上书,反对建设“三华联网”特高压交流电网,持续多年的特高压争论达到顶峰。 “三华联网”是指通过特高压交流网架,将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区域电网联结起来,也被称为“三华”同步电网。 此时的张国宝已66岁,距离其卸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仅剩一个月。 电力行业老专家反对特高压交流的理由主要涉及安全性和经济性因素。他们认为,建设更大的同步电网,如果发生大停电,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将电网拉垮。所以应该分层分级用直流电网隔开,而不应该用特高压交流电网。 反对的第二条理由是,特高压交流电网的投资成本巨大、经济效益差。 还有人指出,特高压交流电网会加强国家电网公司的垄断,违背了2002年国务院“5号文件”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精神。 张国宝则认为,特高压交流电网的安全性更强。他在书中这样陈述:比如,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突然发生双极闭锁,500万千瓦的电突然就没了,这会立即引起电网频率的波动,如果没有及时补偿,电网会被拉垮。交流电网则可迅速从别的区域、从更大范围进行补偿,如果只有直流,不能无功补偿,反倒会使波动很激烈。 在张国宝看来,有人反对国家电网建设特高压交流线路,把三华电网联起来,应该是技术之争的问题掺进了非技术因素。 “当时,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就有人找江苏省,要他们表态反对建特高压,”他说,“为什么在特高压论证问题上会这么尖锐复杂?就是没人来作最后拍板,如果不是管理部门内部一些人表面公允,实际上暗中挑事,也不会那么困难。” 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资额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其中,交流特高压的投资额约占2/3。 张国宝曾表示:“一个电网和多个电网不是衡量体制好与坏的标准。从国际上讲,既有一个电网,也有多个电网。衡量一项改革或体制好不好,应以生产力作为标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对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要改革。” 特高压线路在争议中不断推进。截至2017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建成“八交十直”、在建“三交一直”特高压工程。 2018年3月,蒙西-晋中特高压交流工程获得国家核准,标志着华北区域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将构建形成,也是国家电网第23条获核准的特高压线路。 之后,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项目、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相继获得核准。 2018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浙福特高压交流等十项典型电网工程投资成效监管报告》指出,部分特高压工程投运后最大输电功率一直未达预期,输电能力发挥不充分,工程利用小时数偏低。 例如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2015年、2016年的实际运行功率仅分别为设计能力的3.6%和3.8%,年利用小时数也保持在较低水平。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自2014年1月投产以来,最大输送功率一直低于设计水平,维持在500万千瓦以下。 力促新能源发展 张国宝支持特高压输电的目的之一,是其推行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战略的需要。 他曾参与制定并推动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在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期间,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相关设备国产化。 在张国宝任期内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指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需达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一批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因此受益。 为了降低风电成本,张国宝曾提出特许权招标。当时,中国风电只有48万千瓦装机规模,全部采用进口风机,度电平均成本高达1-2元。 经过多轮特许权招标后,2014年中国内陆风电标杆电价,按四类资源区分别为0.51元/千瓦时、0.54元/千瓦时、0.58元/千瓦时和0.61元/千瓦时。 在张国宝看来,“特许权招标是个好东西,引入了竞争机制,利于风电迅速成长。”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招标成为不惜成本的央企的游戏,其他投资者被挤出了。 此外,在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张国宝提出的“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式,也曾遭诟病。 2008年8月8日,在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开工仪式上,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受风能资源与电力市场分布不平衡的影响,中国风电的开发建设受电力市场制约很大。 为此,采取了“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式,在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打造“风电三峡”。 随后,他提出要打造河北、蒙东、蒙西、甘肃酒泉、新疆、江苏沿海等数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但由于电网建设未能配套,大量已建成风电机组无法并网,造成了日后的弃风问题。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其推动的新能源发展有“大跃进”之嫌。 2011年1月,即将退休之际,张国宝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情况。截至2010年底,核电在建机组28台、3097万千瓦,装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风电吊装容量累计3100万千瓦,连续五年翻番;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需要胆略和战略眼光,要有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张国宝在上述著作中,对自己的决策作出总结。 2019年10月4日下午3点59分,张国宝去世,享年75岁。[详情]

张国宝:发展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张国宝:发展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举行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编者注:本文系张国宝先生应邀为《中国经济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于2019年9月25日经张先生确认定版。 电力,既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动力。70年间,我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迅速增加,现在一个华东电网的电量就比当年全国的大好多倍。特高压,更是新中国电力基础设施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鲜活案例。 “重发、轻供、不管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局工作,当时中国刚把国门打开,正是技术装备的引进热潮,几乎每行每业都需要引进技术。其中,输变电线路技术就是引进的重点之一,从变压器、开关到各种断路器、避雷器都引进,而且引进了不止一家的技术、装备,像变压器有ABB的、有西门子的,开关也有好多家。当时,两大瓶颈制约经济发展,一个是交通,一个是能源,拉闸限电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们急着把电搞上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输变电线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原来分散孤立的电网联成一个大的电网,这样可以相互补充调剂。但在当时,输变电线路的建设跟不上。当时流传一句话,“重发、轻供、不管用”。大家很重视发电,建电厂积极性都很高,但对输变电重视不够,对用户侧管得更少。所以,当时发电增长很快,但输变电没有能够及时跟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电压等级为500千伏的输变电技术,在这之前,西北地区的最高电压等级是330千伏,多数地方是220千伏,再低就是110千伏。500千伏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建设的,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是葛洲坝到上海的葛沪线,从葛洲坝往华东送电。那时我在计委也参与了这条线路的引进建设,这条线路是全套引进BBC公司(后与阿西亚公司合并成了ABB公司)的技术设备。到了后来,西北电网的电压等级要提高到750千伏,因为330千伏不够了。那时电力部还没有撤销,电力部科技司司长张晓鲁来找我说要上750千伏,我当时就说现在要上750千伏,将来又要上1000千伏了。 我为什么支持特高压 特高压最开始是存在争议甚至非议的。第一次把特高压技术写入国家文件的,不是国家发改委,而是国务院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 为什么要搞这个规划?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曾搞过一次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周总理主持下搞的,大家认为那次规划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包括“两弹一星”等,都是在那时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取得的成绩。到了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搞一个新的科技发展规划。这个《纲要》据说是全国几万科技工作者经过数年努力形成的共识。这其中就把特高压写进去了。《纲要》中对特高压的定义是±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文件把特高压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20项科技发展项目之一。可见,发展特高压是多数科技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论是发改委也好,还是电力部门也好,都是《纲要》的执行者。 国家电网公司主张发展更高电压等级,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装机容量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长。我国远距离输电一直在增加,特别是西电东送以后。因为在东部沿海,除核电站外,建设大型火电和水电的机会不多,所以需要大规模远距离输电等。 我之所以支持特高压,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当时的“二滩弃水”。二滩水电站当时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建好后正好赶上中国经济低谷期,二滩水电站的电没人要。我负责主持分电,但也很勉强。因为当时连接川渝的输电线路还没建,只能在四川范围内消纳,那个时候经济低迷,大家都不要。当时把二滩的电分成几档,其中一种是计划内的电,好像连3毛钱都不到。在这个电量以外再发的电,叫计划外电量,只有3分钱一度,当时说这连磨损费都不够。 为分电的事,我到处求人,请他们帮着解决。其中就找到了当时电力部分管科技的副部长陆延昌。从二滩水电站送出来的电,一条500千伏交流线路只能送90多万千瓦。我问为什么送那么少? 他说这都是算出来的,是根据导线发热情况计算的。我说要是这样的话,费了半天劲建一条 500千伏的交流线路,说多了才送100万~120万千瓦,这样算的话,得需要多少条线路啊。建设线路也不容易啊,而且到处都是输变电线路既影响观瞻,更要占用沿线的森林和土地。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来的500千伏交流线路的输送容量并不大,大数说就是100万千瓦左右;±500千伏直流当时输送容量大约300万千瓦。因此,要想输送容量大,就只有在提高电压等级上做文章。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发展特高压之后,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认真地做了多次论证,有的论证的参会专家有200多人,并特别邀请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大多数意见是支持的,反对的少,但论证会还是很重视反对意见。反对理由前后也有变化,例如当时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使用了石墨炸弹,有人认为石墨炸弹会让特高压在更大范围内断电;再如说特高压对人体有害。这两个理由都从技术角度给予分析否定了。后来又有反对意见提出美东大停电的案例,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特高压是为了阻碍改革等理由。但这些争论,都抵不上经过严格的科学计算和模拟计算,特别是后来的实践也证明,特高压是安全的。 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特高压使整个输变电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很长一段时间,±500千伏直流的大部分设备都是国外的,那时我挺生气,老说今后再建就能实现国产化,但后来还是国产化不了,有好几个关键部件不会做,比如晶闸管,就是大功率整流器。到了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800千伏,欧洲、日本企业有做试验的,但没有工程化应用的。 发展特高压扶持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我们不是简单地去买人家的设备,而是要在国内生产,特别是特高压的变压器、开关、绝缘等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事实上,别的国家因为没有特高压项目,也就没有工业化生产这些东西。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我也是这个小组的成员。我一直坚持一条原则,就是重大装备的研发一定要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如果不和重大工程相结合,空对空地研发,制造出来以后没人需要,你花了很大精力,投入了很大成本,却得不到回报。特高压也是这个特点,我们不是像日本那样,为了将来找市场去研发,而是一开始就有目标,±800千伏的有目标,1000千伏的也有目标。通过招标,设备制造厂商对未来产品的市场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没有工程项目,谁会下大功夫去投入、去研发,即使研发出来也没有人要。这种模式很好。 特高压还走出了国门,国家电网公司中标了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项目。当时巴西能源部长来访问时,我陪同他们参观了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上海奉贤变电站。他们回国后,巴西国内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建设±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国家电网公司竞标时,顺理成章中标。 特高压原来没有国际标准,±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的标准都是我们国家制定的,国际上也采纳了,把我们的标准作为国际上这个电压等级的标准。特别是特高压之后,在输变电技术领域,我们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我国输变电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都提升了大的档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些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详情]

徐匡迪:我眼中的张国宝
徐匡迪:我眼中的张国宝

  中国经济周刊 10月4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的消息震惊业内,业内人士纷纷表达了哀痛和惋惜之情。 享年75岁的张国宝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2003年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2008年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长期负责能源、交通基础司、工业司、高技术司、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曾在多个“小组”里担任组长、副组长、组员,如西气东输领导小组、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首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宝钢三期国家验收小组等,在能源、交通和工业领域颇有建树。 2011年1月卸任之后,张国宝于当年2月增补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6月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 卸任后的张国宝笔耕不辍,长期为《中国经济周刊》撰写专栏文章逾80篇,即使在美国治病期间,也不曾中断。 他在专栏文章中记述了他所亲历的那些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建设过程,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俄原油管道、特高压输变电等超级工程,以及国家电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发展规划和决策论证建设过程,以及深邃的思考。 其中,大部分专栏文章被收录进其2018年出版的《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一书中。现将该书的序和自序摘登如下,谨以此缅怀尊敬的张国宝先生。 序 徐匡迪:我眼中的张国宝 张国宝同志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后分管过多个领域,在30多年间参与过许多重大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审批、决策、实施。 我在上海市和中国工程院工作期间,在工作中和他多有接触。 上海市的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长江口航道整治、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线、城市轨道交通明珠线、外高桥电厂、宝山钢铁厂、漕泾化工区、外高桥和长兴岛造船基地、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许多重大工程,正是在他分管这些工作期间建设的。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在论证决策过程中,难免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 张国宝同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总能耐心倾听、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即便和有的领导同志意见相左,他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很多意见在决策过程中被采纳,而且被以后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在长期的工作历练中,张国宝同志培养起协调复杂、跨行业、跨省区重大工程的能力。例如,本书中所述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他都在工程领导小组中担任重要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微观层面,他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功底;在宏观层面,他能从全局和长远视角谋划行业的发展。 例如,本书中“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一文,他向中央领导提出的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建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他身体力行,从规划到审批并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建设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造船工业处于低迷的情况下,他力陈国务院领导,支持将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迁往长江口的外高桥。这些案例体现出了他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长远思考。他对能源周边外交的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极具战略思维。 张国宝同志的主要工作生涯正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历程,他把这一时期自己亲历的重大工程和行业的发展记录下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筚路蓝缕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本文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为张国宝新书 《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所作序,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辑所加。) 自序 张国宝:我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过来人也是见证者,我们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个时代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我们付出过,但我们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是幸运的。 我在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承蒙党中央和国务院、发改委历届领导的信任,我分管过技术引进、基本建设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工作,并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具体负责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船舶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软件产业等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汇报并实施了上千的重大项目。 当这些项目从谋划、论证、审批、实施,到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通达东西南北,变成一个个伟大工程项目时,作为参与者的豪迈心情大家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项目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经济的骨架,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史诗般的意义。西气东输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誉为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在中国大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洋山深水港的建设都极具战略谋划和决策。 我对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描述仅仅是我所接触到的那一部分。一个重大工程从谋划到决策,到实施,千千万万的人为它付出了努力。我讲述的只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方面的事情。记录下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争论、比较、决策和实施,也是记录科学决策的过程,可以让今后的实践来检验。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会使我想起几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自领导、关怀和信任,他们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担当,他们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外人看来“铁面宰相”朱镕基总理,尽管他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但我可以和他们坦率地讨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看法。吴邦国同志则平易近人,宽厚如邻家友人,在他们领导下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宽松、民主氛围最浓、工作最紧张愉快的时期。 我们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我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曾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知悉我生病后亲笔给我写了一封深情的长信,信中写道:“退休后分别已五年了,经常想念你和那难忘的岁月。我们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深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自豪。”使我十分感动。 在宣布我退休的第二天,习近平主席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与能源工作强有力的保障分不开的,其中也包含着你的辛勤劳动。希望你今后继续关心能源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当我写下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成千上万和我共事的同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浮现在我的眼前。中国人民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使我感动,使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意。 是他们的奉献创造了伟业,创造了历史。 我们从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的年代走来,到今天市场极大丰富,所以用“筚路蓝缕”作为书名我想是十分恰当的。 (本文为张国宝新书《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自序,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辑所加。) 相关报道: 张国宝:发展特高压扶持了装备制造业 [详情]

张国宝的能源生涯:曾力推特许权招标 开闸水电核电
张国宝的能源生涯:曾力推特许权招标 开闸水电核电

  新浪财经讯 10月4日消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于今天下午4时许逝世,享年75岁。 之前,他曾撰文介绍自己在美国看病的情况,并发布多张术后恢复期的照片。2015年初,张国宝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疾病,几乎已无治疗希望,他自己选择了适合病情的先进治疗方案,并赴美国治疗,最终使病情得到稳定。他在美国期间,曾到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治疗。 有消息人士表示,他是患了肝癌,依当时国内医疗技术要切除大半个肝脏,而术后最多活几个月,因此才由国家特批,由老伴陪同去美国接受一种实验的技术治疗,并不是外界传言所说是投靠在美国的儿子。 2016年11月,有媒体发表了一篇对张国宝的专访,称他“已经回北京”,并强调当初去美国治病,是获得组织批准的,而且在美国治病过程,也一直有向组织汇报,并配了采访现场图。 文中还提到,有一次,在去见医生前,张国宝找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李斌参赞,希望李斌陪同他一起去听医生诊断病情进展,以便让组织知道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张国宝对美国医生说,李斌是代表组织来旁听我的治病情况的,他会把自己的病情汇报给发改委。但没想到的是,医生一脸不高兴地说:“你的病情是你的隐私,你为什么要让外人来了解。他要是把你病情泄漏出去,我们医院也要负责任。” 张国宝多年来与能源工作颇有渊源。从1999年开始,他就一直分管能源工作,2003年4月,张国宝担任改组后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继续管理全国能源。2008年,国务院推动“大部制”改革,张国宝毫无争议地兼任国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长。 “当时正好政府换届,温总理找我谈话,让我来出任能源局的局长,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和鞭策”,张国宝曾提起自己到能源局工作的源起。 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他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风电产业发展。 当时中国风电只有48万千瓦装机规模,都是进口风机;而且电价超贵,每度电平均1-2元。为了推进大规模应用以降低成本,他主张提出特许权招标。 多轮招标后,中国内陆的风力发电标杆电价于2009年7月锁定,按四类资源区分别为0.51、0.54、0.58、0.61元/千瓦时。有人抱怨“招标成为不惜成本的央企的游戏,其他投资者被挤出”,张国宝则认为,“特许权招标是个好东西,引入了竞争机制,利于风电迅速成长。”特许权招标模式后来也引入到早期的光伏发电项目中,对于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发挥了作用。 2005年,在他担任国家发改委分管能源的副主任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曾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一批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在起步阶段受益于此项政策。 张国宝还力主让发展停滞的水电重新大规模上马,黄河上最大装机容量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与金沙江上最大的溪洛渡水电站相继获批开建。他直接参与制定和推动实施了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核电方面,福建福清、广东阳江开工建设核电站,带动了中国核电大发展的热潮。 他在国家能源局任职期间,还主导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60万、100万千瓦高效环保机组,5年新增装机4.3亿千瓦,相当于前50年装机总和。随着火电能源结构调整,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大大提升,火电供电标准煤耗5年下降30克。 为了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和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张国宝在山西省率先拉开新一轮煤炭整合大幕,整顿关闭小煤矿,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五年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全国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达到50家,产量17.3亿吨,占全国的58%以上。 作为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先后主持召开了8次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来协调解决煤矿瓦斯爆炸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共投入资金15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535亿元,地方政府投资41亿元,用于煤矿安全改造。 在加大瓦斯防治力度的背景下,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从2005年的2.81下降到2009年的0.892,历史性地降到了1以下。 在能源外交方面,他还是中俄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等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谈判者、组织者。在任内通过“贷款换石油”、“工程服务换石油”等一系列外交策略,在海外获得了1亿吨油气当量的石油天然气。 张国宝2011年1月因年龄原因卸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职务,他的继任者是刘铁男。 他退休时,有业界人士表示他绝不会在能源舞台上谢幕,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张国宝退休后,一直关心能源工业的发展,时常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比如,他表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能靠补贴,“这事现在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很多新能源企业都患上了补贴依赖症,甚至爆发出大规模骗补”。他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关系到中国汽车的生死存亡。“目前中国本土汽车市场中,唯一能够压过合资与进口车的,只有新能源汽车产品,也成为中国汽车决胜未来的胜负手”。 他还在卸任后积极呼吁支持特高压电网发展,呼吁大幅度降低中国煤炭消费量,“应从40亿吨降到20亿吨”。 除了能源行业之外,张国宝还直接参与制定和推动实施了上海洋山深水港、上海外高桥船厂、长兴岛船厂、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负责制定了船舶工业、汽车工业、软件产业、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行业规划和政策。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新浪财经 刘丽丽)[详情]

张国宝逝世,曾主导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众多大工程
张国宝逝世,曾主导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众多大工程

  原标题: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曾主导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众多重大工程 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于10月4日下午3点59分逝世,享年75岁。 张国宝是浙江人,出生于1944年11月。 1991年起,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司工业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司副司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等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协助主任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外资、重大项目审批等工作。 2003年4月起,张国宝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3月,担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正部级)。 2008年3月,他开始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是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2011年1月,张国宝到龄卸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 张国宝曾是中国众多重大项目的重要亲历者和主导者。在其著作《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一书中,张国宝称自己在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分管过技术引进、基本建设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工作,并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具体负责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船舶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软件产业等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汇报并实施了上千的重大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此外,还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等。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为该书作序称,上海市的长江口航道整治、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线、城市轨道交通明珠线、外高桥电厂、宝山钢铁厂、漕泾化工区、外高桥和长兴岛造船基地、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许多重大工程,正是在他分管这些工作期间建设的。 张国宝还曾向中央领导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建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促成中国建成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 徐匡迪称,张国宝同志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总能耐心倾听、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即便和有的领导同志意见相左,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015年初,张国宝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疾病,几乎已无治疗希望。他随后选择到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治疗。 治疗期间,他颇为乐观,曾写歪诗:“眺望湖边春色,病来已是一年。求医赴美渡重洋,又已暖风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鳕鱼角外水连天,飞起鷗鷺一片。” 一年后,病情好转,张国宝回国,仍对中国能源事业念念不忘。曾发表万字长文回顾电改往事,对中国装备产业,煤炭行业,风光新能源产业、特高压发展都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并对雾霾天气的治理有独到见解。 他在业内的评价颇高。北京燃气集团研究院副院长白俊评价称,张国宝为人谦和,不卑不亢,不摆架子,态度开放,做事认真,不失风趣,和同样级别的一些官员形成鲜明对比。他退休后退而不休继续思考能源问题,力所能及参与讨论和交流,当指出他文章中出现的个别瑕疵后,坦然认真接受,不固执不做作。虽然后来他身体欠佳,但总是尽可能抽时间回答提出的问题,尽显长者风范。 至今,张国宝的微信签名是:身骨虽随岁月老,心境莫因览物穷。[详情]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逝世

  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于10月4日下午4时许逝世。 张国宝1944年生,浙江绍兴人,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负责能源、交通基础司、工业司、高技术司、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2008年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2003-2010年兼任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曾兼任西气东输领导小组组长、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首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三峡工程输变电工程国家验收小组副组长、宝钢二期工程国家验收小组组长、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国家验收小组组长。直接参与制定和推动实施了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上海洋山深水港、上海外高桥船厂、长兴岛船厂、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负责制定了船舶工业、汽车工业、软件产业、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行业规划和政策。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在国务院领导下,他还是中俄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等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谈判者、组织者。曾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副主席。2011年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低碳实验室主任。[详情]

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原标题:沈阳中院裁定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整 张国宝旧文重发:谈三个机床企业的不同命运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文/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张国宝辽宁省曾是我国机床工业的重镇。沈阳机床厂、大连机床厂当时都是机械工业系统的机床行业排头兵。那个年代在机械制造工厂工作过的人谁没有开过他们生产的机床?或者谁不知道沈阳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全国许多机床厂都有他们输出的技术人员。但是到了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时,这两家企业已经是奄奄一息。借沈阳铁西区改造的东风,沈阳机床厂整体迁入新区,厂容厂貌为之一新,许多机械工业系统的老领导参观后都赞不绝口,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出现改善。大连机床厂特别是在组合机床领域独有特色,全国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组合机床都生产于该企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经营也越来越困难。在2000年后企业不得不进行了改革,事实上已经成为有企业骨干持股的国有企业,企业一时也焕发出了活力。而大连光洋机床厂是一个纯民营企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这个民营企业创立才不到10年,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也被其他老的机床厂所不屑。当时数控机床在我国是一个薄弱环节 ,我曾经撮合这几个机床厂联合研发生产机床数控系统,但是各自为政联合不起来。当时大连光洋机床厂提出了总线控制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值得研究,在北京召开了机床系统企业和院校的座谈会,让大连光洋参加数控系统联合研究,并且撮合华中理工学院的华中数控和大连机床厂进行合作。但是包括机床协会在内的某些人都看不上大连光洋,还在私下讽刺我不懂。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前一段就传出大连机床厂濒临破产,领导人出逃。沈阳机床厂挺了一阵,还回光返照似的宣传了一把,当时就有人说不信,现在也不得不走重组之路。前两天正式消息来了,由央企通用技术集团重组这两个国有企业,资产至少缩水80%。而那时名不见经传的大连光洋机床现在却搞得风生水起,工信部部长苗圩和副部长辛国斌都去参加他们的现场会,因为大连光洋为我国飞航导弹发动机生产了五轴数控机床的生产线。数控系统全部由企业自己生产,同时为了避免像中兴一样核心芯片被别人控制,数控系统的CPU采用了国产芯片。图自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官博在沈阳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江河日下之际,过去小小的大连光洋机床却异军突起,建造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恒温恒湿地下厂房,面积有30个足球场大。企业订单充足,而且主要是五轴数控机床类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和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由企业自己生产。现在大连光洋成为辽宁省和大连市有代表性的高科技明星企业。十几年的时间也谈不上沧桑巨变,但称为 “30年河东,30年河西”却恰如其分。一位辽宁省和大连市的领导说:“这几家企业,我是眼睁睁的看着走在不同道路上。”原机床工业协会会长点评: “沈、大两机的历史兴衰确实值得深刻反思,如果机床工业和辽宁省不能据此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话,中国机床可能还要徘徊20年!”业内一位老厂长点评: “大连光洋以后会更好,发展更快,因为日本的五轴数控机床对中国涉及军工的企业都不再提供了,包括生产民用产品的潍柴、法士特、汉德车桥等。只要光洋机床质量过关,价格合理,那么将来光洋的发展空间很大,做到世界第一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否会世界第一我不敢说,但仅国内市场这一块前景广阔。这一案例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也说不清楚。但至少是大连光洋在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上走在了前面。其他的原因只能是知情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详情]

张国宝: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
张国宝:建议引入标准装机容量概念计算电力总装机规模

  近日发布的我国电力情况有这样一段,“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9956万千瓦,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8.3%(加上核电,全部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例为40.8%)。”我一再强调过,现在把可再生能源,核电、火电、水电等其他能源的装机容量一并计算,得出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这个数字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同样的装机容量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小时数与核电、火电相比小的可怜。风电年发电小时平均只有2000小时左右,光伏1000多小时,而火电设计标准是年发电5500小时。所以,同样的装机容量,风力发电的发电量大概只有火力发电的1/3,光伏只有火力发电的1/5,核电则可以到7000多小时,把不同发电方式的装机容量简单地累加在一起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我建议,可参照标准煤的概念(同样一吨煤因质量不同发热量差得很远),引入标准装机容量的概念,即如果把火力发电5500小时作为一个标准发电容量,则光伏按1/5折算成一个标准容量,风电按1/3折算成一个标准容量,核电应按1.4折算成一个标准容量。当然,具体的折算比例专家们可以商量,这样计算出的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比较客观。我与电力行业人士沟通,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赞同,希望引入标准装机容量的概念,客观反映总装机容量的规模,也能更准确反映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电在其中所占的份量。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比例是一个准确客观的数据。[详情]

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我认为影响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有四大因素: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张国宝 中国每年进口3000亿美元芯片,是第一大宗进口物资。从美国制裁中兴到围剿华为,已经使国民认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广泛质疑,为什么中国芯片产业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在了韩国和台湾地区后面? 多数批评都指向我们的科研体制机制。 开始时集成电路产业在高度计划经济体系下完全由政府主导,缺少民间资本参与,缺少吸引人才的分配制度和用人政策,没有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媒体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各种分析文章,我认为最近一篇《中国芯酸往事》是最知情、最附合实际的文章。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我完全同意文章的看法。我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计委机械电子局机械处工作过,集成电路归电子处管,因为在同一个局,我也了解一些。后来分管我们的国家计委副主任赵东宛调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去日本等国访问考查东芝、NEC、夏普等电子企业都是我做的翻译。1991年我调国家计委投资司分管工业领域投资,正是在这段时间参与了无锡华晶(908工程)、上海华虹(909工程)的投资工作。当时这两个工程是电子工业部的一号工程,也是财政预算内资金迄今为止对电子工业的最大政府投资。所以我对集成电路产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我认为影响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有四大因素: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 我把人才放在了第一位,而没有把体制放在第一位。当然这四者是有互相关联和影响的,例如,人才就和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有关。但是在集成电路发展中有一个领军人物太重要了,而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始终没有产生一个像台积电张忠谋、韩国三星梁孟松这样的领军人物。908工程和909工程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搞的,当时的投入和我们国家的财力相比也算是重视了,但和台积电、三星比,我们的投入就太少了。 那时我们不懂得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政府投入是集成电路投资的主渠道,而政府财力有限,投入强度不够。在产业链配套能力方面我们比韩国和台湾地区碰到更多的掣肘,这包括从上游的单晶硅片制造到下游的封装。更重要的是生产集成电路的装备,光刻机、刻蚀机国家其实早作了安排,在三线建设时,特意在甘肃临夏建设了一个专门生产光刻机的工厂。我在分管这项工作后利用陕西蔡家坡709厂原有的技术基础生产一部分集成电路装备。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就留下来的老厂,但技术档次和当时国际上应达到的水平相比差得太远,而引进又受到诸多封锁或限制,能拿到的都是低两、三代的技术装备。而韩国和台湾地区没有像大陆这样受到限制。 在后封装方面,在开展908、909工程时,也在上海和天津地区建设了后封装厂,开始还不错,后来又和国际先进水平拉开了距离。由于缺少领军人物和原创技术,908工程和909工程虽然对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了一些作用,但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模仿,待到建成之日已经是落后了。 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搞到了64K,但人家按摩尔定律已经搞到了256k了。德国工业技术很先进,但在集成电路产业和我们有同样的毛病——缺乏领军人才,他们当时也派人到日本东芝去学习,然而德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始终未成气候。正如《中国芯酸往事》一文所说,到了2000年以后,这一状况有了转机,一些海归人物回国创业,设立了民间资本的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有了起色。 大多数优秀的中国芯片公司,都成立于2000年之后的几年,包括成立于2004年、现属于华为的海思,而且几乎都是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坎坷,现在都成了中国芯片业的骨干。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台湾地区回来的张汝京。 张汝京有着在美国和台湾地区建设一系列集成电路工厂的丰富经验,所以轻车熟路,很快在上海,后来又在北京建设了12英寸的芯片生产企业。这些厂的水平都远高于我们自己建设的908工程和909工程,如果让我们自己建,也许多一倍的时间也建不成。很快中芯国际已跃居全球第四大的芯片代工企业。这些厂就是现在中芯国际的前身,中芯国际现在仍是大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这就是领军人物的重要性。当时张汝京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敢说他可以与台湾地区的张忠谋比肩,但至少也不大逊于张忠谋。 我多次见过张汝京,其中有几次是在上海的工厂建设工地。张汝京是一个非常投入、非常勤奋、非常专业的人。我见他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他就在工地的简易办公室里吃一个饭盒。但是遗憾的是,陈水扁上台以后,对他拼命打压,取消了他的台籍,还罚款15.5万美元。台积电告他技术侵权,在美国加州法院起诉——因为张汝京在台湾地区创办的世大半导体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其他股东卖给了台积电,而张汝京带到大陆来的团队大都是世大的技术骨干。结果张汝京败诉,被罚巨额罚款。过了不久又被第二次起诉说他违反和解协议,在0.13微米芯片上侵权,这次中芯国际在北京高院反诉台积电,律师也信心满满,但却被北京高院驳回不受理,没有进入审理程序。相关部门作壁上观,没有人了解和调解,完全把张汝京当成了一个局外人。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最后张汝京再次败诉,被罚巨额罚款,含泪辞职,以后不知去向,现在应该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编者注:张汝京现为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不久前打造了国内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CIDM)项目】。 那时我们对领军人物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失去了张汝京这样一位领军人物,错失良机。而韩国三星,不仅在巨额亏损的情况下逆向加大投入,还引进了一位华人梁孟松作为领军人物(其夫人是韩国人),对三星在集成电路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芯酸往事》一文中还说道,在908、909工程之后,中国的主管部门对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似乎放松了。除了搞了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文件18号文件,再没有大的投入。可能对此会有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我的感受也是如此,我觉得后来信息产业部对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视是不够的,当然国家计委等部门也有责任。 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有许多可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我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配套能力。现在国家痛定思痛,决心要把集成电路产业搞上去,同样要面对以上4个问题,最为突出的还是人才和产业链的配套能力问题。当然我们也有成功的地方,在军用芯片方面,无论设计和制造,我们基本无求于人。这和当时正确的布局很有关系。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在18号文件颁布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华为海思和清华紫光展锐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甚至已经接近。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也请知情人指正。 作者张国宝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详情]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全国电力供需全面趋紧?我看未必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全国电力供需全面趋紧?我看未必

  中国能源报6月18日官方微信刊发《中国电力发展报告:未来三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全面趋紧》一文,我个人认为未必如此。未来三年,一些高耗能产业,比如钢铁、有色、建材,都处于下行通道。而且现在电力装机容量的容余度太大,近几年各地建设的电站还在陆续投产中,发挥现在电站1/4的闲置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依我看,未来三年,如果能够把现在多余的装机容量消化掉就不错了。不会出现电力紧张的状况。过去两年,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速一直高于发电量的增速,估计今明两年仍将如此。也就是说,电站装机容量的富裕度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量的增加赶不上工业用电大户用电量的减少。而电动汽车用电量占比不足0.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这几年还将有一批核电站投入运行,现在核电站也在压负荷运行,所以依我看,三年后不是电力紧张,而是应担心电力的富裕度越来越大,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益。报告有误导各地再去抢建一批电站之嫌。现在火力发电厂年发电小时数只有4000多小时,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效益,实际上完全可以发到5500小时甚至于6000小时,除非煤炭供应不上。尤其是报告中提到“全国16个省份需要增加电源供给,及时启动一批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电力产能过剩,而历时三年多的严控煤电产能一旦有所 “松绑”,可能会再次出现煤电建设潮。假如分析预测害了电力企业,届时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找谁说理去?[详情]

张国宝:我也谈点对北电和华为的看法
张国宝:我也谈点对北电和华为的看法

  文|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最近有一篇“是谁谋杀了华为的竞争对手北电”,网上流传甚广,据说作者是一个叫做戴老板的写作高手。文章有点长,虽然不是专业性的论文,但是也涉及到一些技术问题,要想认真看完、看懂也不容易。应该说这篇文章对移动通讯的发展历史讲的是比较清楚的,客观的。他里面讲到的北电就是加拿大过去著名的通讯公司北方电信。北电和美国的朗讯都是继承了电话发明人贝尔的衣钵,属于血统纯正,朗讯的贝尔实验室在科技界享有盛名。另一篇叫做“华为、北电和切尔诺贝利”的文章,作者自称是曾经在几家电信公司,包括北方电信工作过的科研人员,他对前述戴老板的文章基本是肯定的,但是也略微表示了一些异议。我也曾经到北方电信在加拿大和美国边境附近的一个研发中心参观过。这个研发中心风景优美,为研发人员建设的别墅群掩隐在森林之中。当时我看了一言未发,而内心波涛汹涌。我想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如此好的研发环境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啊?但是时间不到20年,世事居然沧桑巨变,北方电讯破产了,被肢解了,美国的朗讯也改换门庭了。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华为倒成了美国举国要打击高科技公司。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关于北方电讯和朗讯选错了移动通讯标准的方向这里姑且不表。北方电信破产后他过去的竞争对手都来抢食他的躯体,西方的一些著名大通讯公司买走了他的专利技术和标准。这时华为也去了,但是华为的重点是网罗正失去工作的原北方电信的科研技术人员,招聘成为华为的员工,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团队都挖过来。这为华为打开过去久攻未下的欧洲和其他地区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北方电信的员工后来成了华为4G和5G研发的骨干。这使我想起了不久前我刚刚写的一篇文章:”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文章中我讲到了4个关键要素:人才,资金,体制和产业链。我特意还解释了一下,尽管体制和其他三个要素相互之间都有紧密的关系,但是为什么我没有把有些文章中讲得最多的体制放在第一位?这是目前中国经济界最时髦的说法。大家看,无论加拿大北方电讯、美国的朗讯、摩托罗拉、法国的阿尔卡特他们的体制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市场经济,可为什么这些大亨们最后都垮掉了呢。所以我把人才放在4个要素的第1位。我的这一看法当然在网上的评论中也受到了一些非议,这是我事先早有预料的。这两天看到前述的两篇文章,有感而发,再把我在关于芯片那篇文章中的观点再炒一次冷饭。相关阅读:张国宝: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详情]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我亲历的海南决策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我亲历的海南决策

  我亲历的海南决策!  文 | 张国宝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周刊”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决定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分出,设立海南省,简称“琼”,省会设在海口市。同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海南建省至今,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就是这段历程的亲身参与者,海南省的诸多重大建设项目都由他经手经办。看看他如何通过“大”项目中的 “小”花絮回顾海南省建省和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过程中的状况和波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南岛的开发建设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和台湾相差不多,但是经济差距非常之大。于是,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想法浮现出来。 那时,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由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出资搞了一个海南岛的开发规划,规划文本全部用日文书写,送到国家计委来翻译成中文。那时国家计委会日语的人很少,除了外事司有个把日语翻译外,找不到人翻译了。我那时在国家计委机电局工作。之前在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工作了一段,我会日语,所以我也成了翻译的主力。 后来海南省准备建省,要从国家计委调一批干部到海南工作,共选了七个人,由一位负责带队,就想到了我。可是这时国家计委综合司回来了一位援藏干部,他的年龄已经五十岁左右了,带队去海南在职务上可以晋升一级,于是把带队去海南的差事给了他。后来海南建省,国家计委派一人去当计划厅长,国家计委综合司的姜巍和王春正同志差不多时期到国家计委工作的,资历很老,而没有得到更高的提拔,姜巍就去了海南,但遗憾的是他在海南栽了跟头,进了监狱。这是我第1次与海南失之交臂。 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国家计委按大区划分到各大区去衔接调研,其中中南区由国家计委委员石启荣带队。现任中央深改办常务副主任的穆虹和我都编在中南组。我们先到了广州,海南、湖南的同志也到广州来汇报。那时候在广州刚刚落成了湖南大厦,湖南省由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汪啸风同志在湖南大厦带队汇报。汪啸风同志曾任湖南省计委主任。在这次工作中,我认识了汪啸风同志,他对我印象很好,我对他的印象也很好。后来汪啸风同志调到海南任省长,后来任省委书记。 那时海南的洋浦开发区是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可是洋浦的开放开发一直没有大的起色。朱镕基任总理后到海南视察,由湖南老乡汪啸风省长全程陪同。在谈到洋浦开发不尽人意的时候,汪啸风同志汇报,主要还是缺乏一个有力的领导。于是他要求朱镕基把我从国家计委调到海南任副省长,负责洋浦开发工作。据汪啸风同志后来对我讲,朱镕基听了以后说,张国宝同志国家计委还要用呢,没有答应。我和海南省的情缘第二次擦肩而过。 也是在这次视察中,海南省向朱镕基总理反映,中央原打算给海南省的许多特区政策,由于受雷宇的汽车走私案影响,许多政策收回了,实际上海南没有享受到多少特殊的政策。于是朱镕基总理回到北京后,派我带队到海南省做一次调研,看看有哪些政策没有落实。这次调研中,海南省提出了很多要求的政策和一些具体项目。我把它写成了调查汇报上呈。后来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影响,有关的政策基本上没有落实多少。但是对于海南省提出了一些具体项目要求,朱镕基总理基本上都予以满足。 其中我记得有:海南省的西线高速公路没有经过洋浦开发区,距洋浦开发区还有几十公里。海南省希望中央能出资将西线高速公路通到洋浦开发区。另外洋浦开发区缺少淡水,海南省希望能够把大广坝水库的水引到洋浦开发区。这些要求都满足了。 这份调查报告我一直都留着,后来由于我工作频繁调动,这份报告我锁在投资司办公室的一个铁皮柜里,后来连这个铁皮柜也找不到了。但是当刘淇同志从国家计委调任海南省,先任发改厅厅长,后任副省长,组织部长时,我把这份报告给过他。他也说看到过这份报告,但是也找不到了。 尽管我与海南省的情缘两次擦肩而过,但是从那时起,在这个历史阶段海南省的诸多重大建设项目都是由我经手经办的。包括海南最初的工业项目:汽车冲压线(后来演变成海马汽车),海南的福岛大化肥、昌江水泥厂、印尼金光集团在洋浦的纸浆项目、三亚的大隆水库、海南航天发射场、洋浦大炼油厂、海南昌江核电厂等。 我不是要把这些对海南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完整记录下来,只是谈谈在这些项目背后的小花絮,通过这些小故事反映当时海南省建省和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过程中的状况和波折。现在海南省在新的开放形势下,正在谋划建设全岛自由贸易区。这些小花絮,也许可以作为今后工作的一些借鉴和参考。 1 海南汽车冲压件生产线项目 海南省开发初期,由于技术太差,经济十分落后,交通十分不便。那时全岛几乎没有硬化路面,全是红埌土的土路。仅海口市有一些简易的四层楼的楼房,乱七八糟地晾着衣服裤子,五颜六色,我们戏称它为联合国。岛上的居民除了渔民和农民外就是驻军了。那时海南省几乎没有工业项目。 海南省建省不久,听说菲律宾有一条美国汽车公司投资的汽车冲压件生产线,几乎没有生产过,准备出售。那时各省、各部门搞项目的积极性都很高,有兵器工业部和其他几个省也都看上了这条汽车冲压件生产线。海南省时任管工业的副省长是孟庆平,他到北京来专程汇报,希望国家计委能够支持海南这个项目。孟庆平曾在海南的石碌铁矿当领导,后来由于经济问题,在调湖北省后落马。 那时国家计委机电局的局长是唐自元同志,我在他领导下工作。他为了支持海南省的发展,劝说兵器工业部和其他部门不要再和海南省抢这个项目了。于是这条汽车冲压件生产线就落户在海南。但是其实海南省也不知道这条生产线能为谁生产东西?也是由国家计委机电局出面协调,让上海桑塔纳和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一部分汽车冲压件委托海南来加工生产。 但是海南的工业和技术力量实在太薄弱,最后就由第一汽车制造厂来合资管理这条汽车冲压件生产线。但是,一汽和海南省合作得并不好,矛盾不断,经营也不好。最后几经改组,由一位叫做景柱的承包了这个项目,发展成了后来的海马汽车厂。但是海马汽车除了在海南省内有一部分销售外,始终没有能够发展起来。景柱也回到他的老家河南省去建厂。现在这个厂的情况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2 海南富岛大化肥 海南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海上天然气田。莺歌海的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卖给了香港。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规划了在海南岛建设几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厂。 第一套是由海南省建设省属的海南大化肥厂,地点选择在西线的东方市。当时化工部副部长潘连生推荐河南濮阳化肥厂的原负责人刘国儒来筹建这个项目。刘国儒原在山西化肥厂工作,后来调到河南建设了濮阳化肥厂。濮阳化肥厂建成后他又调到濮阳乙烯的筹备办公室,准备建设濮阳小乙烯。 当时刘源同志出任河南省副省长,由他带队到意大利去考察。我和刘国儒随同一起去考察。那时条件差,两人一间房。考察期间我和刘国儒一直住在同一间房间,相谈甚欢。我感觉到刘国儒调到濮阳乙烯筹备办公室后工作并不愉快,深感人事关系复杂。后来潘连生推荐他到海南筹建海南大化肥,我觉得这一安排很好,有利于发挥他的专长。 刘国儒去后,带去的骨干都是从濮阳化肥厂调去的。那时正值海南省房地产价格暴涨,炒房成风。他到海南后给我的第一个电话是说,“唉呀,海南的钱太好挣了!我们在海南买了一些房给筹备组的人住,不到一星期价格就翻番了,很多人要买我们的房”。我到东方市的现场去看过他,隔壁好像是一所军事学校,破旧的围墙上有一个缺口,我们就从这个缺口爬进爬出。筹备组设在一个破庙或者祠堂里。刘国儒很有建设化肥厂的经验,海南大化肥厂很快就顺利的建成了。 这时中海油也想利用他们自己在海上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在海南建设一套大化肥,地点也选在东方市。当时中海油的负责人是后来任海南省省长和书记的卫留成同志。卫留成同志是我很敬仰的一位领导,做事比较大气,遇事好商量。他来找我谈海南建大化肥厂的事。我向他介绍了已有的海南大化肥的情况,也向他介绍了刘国儒同志。 我的意见是这两套大化肥最好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厂。但是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原来的海南大化肥是省管,现在要建的中海油大化肥是央企的直属企业,要合在一起并不容易,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我向卫留成介绍,如果要把这两套大化肥合在一起,关键是要做好刘国儒的工作,把刘国儒的工作安排好,使他全力支持合并的方案。后来我们又分别去找了海南省的省长汪啸风。汪啸风同志很同意把这两套大化肥合在一起的想法。他作为省领导做了刘国儒和其他同志的工作。他是直接领导,力度比较大,最后终于同意把这两套大化肥建成海南富岛化肥厂。卫留成同志也很大气,就让刘国儒同志作为这个项目的一个主要负责人,这样就得到了刘国儒同志的全力支持。富岛大化肥也顺利建成了。开始我还有点担心经济效益问题,后来因为中海油选择的是大颗粒缓释化肥的方案,市场和价格都很好。 说起海南大化肥的厂址选择东方市还有一段故事。从莺歌海海上气田过来的天然气管线登陆点是在三亚市的南山。那时三亚没有工业项目,为了有GDP和税收,时任三亚的书记和市长都希望能把大化肥厂放在三亚的南山。那时我在国家计委正分管工业,我觉得三亚应该作为一个热带的旅游城市,不应该再去搞化肥厂这样的化工项目,就一直没有同意。 三亚市的领导就说,“张国宝不了解三亚市”。他们说南山虽然属三亚市,但是距离亚龙湾海滨浴场有差不多80公里的距离,化肥厂排出的废水不会影响到亚龙湾海滨浴场。我听说后说,你们对三亚的情况肯定比我了解,但是作为三亚这样一座旅游城市,不管有多远,建一个化肥厂总觉得有点不协调。再说化肥厂也不是没有地方可建,为什么非要建在三亚呢?他们看过不了我这一关,意见很大。 正巧有一次江泽民同志到三亚市,三亚的领导看机会来了,就直接向江泽民同志反映他们的要求,想求得江总书记的支持,没想到江泽民同志的答复和我的意见是一样的,说三亚这样一个美丽的热带旅游城市还搞什么大化肥?他们这才死了心,最后把化肥厂的厂址选择在东方市。现在三亚的南山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3 三亚大隆水库 海南省属于设施型缺淡水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储存雨水的水库不够,雨水都流到海里去了。当时海南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水库,如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随着海南省的发展,人口增多,旅游人数增多,三亚市的淡水供应已显不足。海南省和三亚市就提出了在三亚建设大隆水库的意见。 但是当这个项目上报到国务院去审批时,恰逢朱镕基总理视察海南省回来不久,朱镕基总理对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意识很强烈,他担心建这个水库又将淹没掉一大片宝贵的林地,所以第一次汇报没有同意,被打了回来。我将这一情况转达给海南省和三亚市(大隆水库属水利项目,归国家计委农经司管,当时所有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大型项目都是由我代表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汇报)。 但是海南省和三亚市经过反复研究,觉得如果不建这个水库,三亚市的淡水供应怎么也是个问题,所以仍然强烈要求建设这个水库。我对他们说,朱镕基总理的脾气你们也是知道的,他的意见也是对的,如果还是原样的报上去,肯定不会得到批准,还是要想一个两全的办法。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占补平衡的方案。也就是说水库淹没掉多少林木,就在其他地方再种出这么多林木,保证林地的数量不减少。我印象当中大概是600亩,记得不是很准确。这个方案报上去以后,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后来我退休后到三亚市去,特意去看了一下大隆水库,了解一下大隆水库发挥的作用。一看大隆水库库水清澈,周边植被非常好。三亚市的同志们说,幸亏有了大隆水库,否则三亚市的淡水供应根本保证不了。 4 海南昌江核电 海南建省初期,由于经济总量小,用电负荷很低,全省的装机容量很小,即便是小型的发电机组也不多。洋浦作为经济特区,香港的熊谷组在洋浦建了一个20多万千瓦燃油发动机组,但是由于电价高也很少开,每年也只是为了保养开一下。后来还是我找了时任中海油负责人的卫留成请中海油把熊谷组的这个机组买下来,改成烧天然气。卫留成同志是一个很大气而又顾全大局的同志,中海油把熊谷组在洋浦开发区的这一台燃油发电机组买了下来。随着海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用电负荷迅速攀升。为了满足海南省迅速增长的电力需要,华能公司在海口和其他地方建了几个燃煤发电厂,但是我一直认为海南岛要保持好的生态环境,不宜多发展煤电,权衡比较下来还是以发展核电为妥。但是海南省电网小,在电力体制改革前海南电网还没有和大陆相连。在电力体制改革时把海南省划归了南方电网范围,海南省汪啸风书记还专门为此打电话给曾培炎主任,说海南岛是一个独立电网,为什么要划到南方电网?曾培炎主任答应成立南方电网后建设海底电缆把海南电网和大陆的电网连接起来,汪啸风书记这才同意了。由于海南岛的装机容量小,而核电机组一台机组的容量又相当大,所以如果在海南岛建装机容量大的核电机组,恐怕不太合适。所以这才选了单机六十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并且通过海底电缆可以和大陆进行电量交换。 应该说最早在海南岛选择核电厂址的是中广核。他们选中了海南岛西线濒临北部湾一侧的棋子湾,属于昌江县。但是当时由于中广核在选厂址上比中核总力度大。拿到的核电场址比中核总多,中核总有些意见。我就说服中广核把海南岛的厂址让给中核总。中核总选的厂址是在棋子湾的更北边,地点也属于昌江。应该说中广核的钱智民同志还是很有大局观的,他们没有过多的争执,就从海南岛退出了,把在海南岛建核电的任务给了中核总,这在其他公司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总会争来争去。 大的框架定了以后,我到海南省所选的核电预备厂址去考察,由时任中核总副总经理余剑锋同志陪同(现任中核总董事长)。我到了棋子以后看到,棋子湾在风景点较少的西线是比较好的一个景区。这里之所以叫棋子湾,是因为海滩上有和围棋子大小相似的卵石,有黑有白,常有人在这里捡拾这种类似于围棋子的卵石,因此得名。在棋子湾的周边有20公里宽的防风林,基本上都是麻黄树。还有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开了仙人掌花。此地如果加以开发,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所以我认为在这里作为核电站厂址有点可惜。我当即在汽车上做了一首清平乐词,发给海南省的领导卫留成同志。词的内容如下: “棋子湾畔, 海天景壮观。 登高极目北部湾, 碧水茂林沙滩。 雄奇崖岩嶙峋, 浪卷奇石拍岸, 绝好旅游景点, 此处莫建电站。” 我们乘车继续向北去看中核总在昌江县的核电厂址,最后确定在中核总选的昌江核电厂址建设海南核电站。这里人烟稀少,濒临大海,也不破坏什么景点。现在海南昌江核电站的两台六十万千瓦机组都已经建成,为保障海南省的电力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沈晓明任海南省省长以后,主张海南省不要再搞煤电,再建海南昌江核电厂二期工程,以后逐渐把海南岛变成无煤电的省。我认为海南省是最有可能建成无煤电的一个省。 5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2016年首次启用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长征7号卫星。据报道,周围的宾馆全部订满告罄,地方政府开放海滩供游客参观发射。对海南省来讲,这是一个万人空巷,目睹航天发射的一个兴奋时刻,我虽无缘去现场感受这种气氛,只能回忆一下文昌航天发射场决策的一些轶事。 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原有西昌、酒泉、太原发射中心。其中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是最重要的一个。之所以选择西昌作为卫星发射基地,是因为西昌又称为月亮城,天气晴好,符合卫星发射要求的气象窗口较多。西昌位于我国的内陆深处,从安全保密等角度考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在担任国家计委副秘书长时协助甘子玉副主任分管国防方面事务,1999年我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仍继续分管这块工作,后来成立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保留国防动员办公室,我一直分管到退休。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在九十年初时曾发生过一次泥石流灾害,我和原国防科工委一位姓张的领导同志,是副主任还是副参谋长我已经记不清了,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去处理泥石流灾害,后来也几次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卫星发射,所以和当时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胡世祥司令(少将)也算很熟了。后来胡世祥司令调国防科工委任参谋长,有一次他到我办公室来找我,和我谈海南欲建设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事。 根据当时的体制,西昌、酒泉、太原等卫星发射中心都隶属于国防科工委,而研发生产卫星、火箭的则是航天工业部,后改名航天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和航天工业部门是谁也离不开谁的两个机构,但是就算是亲兄弟也免不了有矛盾。从航天工业部门的角度看,他们在卫星发射上处于从属的地位,一切要听国防科工委的,心里是不太平衡的。所以一心想有一个自己能说了算的发射中心。这的确是他们当时心里的想法。同时从技术角度看,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发射时脱落的火箭残骸散落在飞行途中,有时会砸坏民房和人畜,存在安全隐患。第二个问题是西昌位处四川盆地深处,要将火箭和卫星运抵西昌需要经过很多山区的隧道和桥梁,受运输条件的制约,火箭口径很难做到5米以上,否则就运不进去,这就制约了火箭口径向更大发展,向获得更大推力发展。另外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要克服万有引力,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理论上越靠近赤道越好。 现在海南建省了,国际环境也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如果能在海南建设一个航天发射场,可以克服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两个弱点,散落的火箭残骸落入海中。另外克服地球引力所需要的动力比较小。这对于正在发展的海南省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好项目,可以展示海南的形象,也可以把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一个像美国休斯发射中心一样的,可以对外开放的航天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基地。而对于航天工业部门来讲,也是一个在国防科工委体制外,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商用发射场,也正是他们内心所希望的。 所以最初的文昌卫星发射场主要是由航天工业部门和海南省在推动,这是否和海南省当时从航天工业部调去的鲍克明副省长有关,我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国防科工委来讲是要在自己的体制外另起炉灶,是不欢迎的。所以当时胡世祥参谋长到办公室来找我,就是告诉我国防科工委的一些意见。他们担心一旦海南的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具有很多优势,长期以来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在三线地区的西昌卫星中心会受到影响,走向衰落。 我对胡世祥参谋长讲,希望国防科工委和航天工业部门及海南省好好协商一下,因为当时确有要发展5米以上更大口径火箭的设想,主要的障碍就是怕研发出来后无法运到西昌。如果将发射中心放在海南,通过海上运输这个问题就较好解决,为我们研制5米以上大口径火箭提供了条件。至于体制问题,希望他们三方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此外我也讲,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航天发射场不应该再是个神秘的地方,应该成为一个集教育、科研、观光旅游、发射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基地,这有利于海南省的发展。至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地位问题,希望国防科工委能界定一个合理的分工,如商用大口径的发射可以放在海南,而军用性质的仍主要放在内陆地区。胡世祥参谋长也同意这个想法。表示将与这几个单位协商。 以后国防科工委多次和航天工业部门、海南省进行磋商,大家从大局出发,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个意见就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隶属于一个单位,统一管理,仍旧归国防科工委系统,即现在的总装系统。胡世祥参谋长后来见到我也表示国防科工委(现在的总装备部)同意在海南文昌建航天发射场,主要工作也转由他们负责了。现在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建成了,值得庆贺。 6 后   记 我还经办了海口的聚酯项目以及韩国企业在海口的光纤棒项目等,以及西沙永兴岛、南沙美济礁的海岛建设,就不一一讲述了。 张国宝在西沙永兴岛植树 值得一提的花絮是距永兴岛约半小时航程有一个叫东岛的小岛,西沙和南沙的很多岛礁是没有植被的,而东岛上却有茂密的植被,生长着高大的肉科植物,因此成为海鸟的栖息地。岛上没有常住人口,长年累月海鸟的粪便堆积有一两米厚,所以过去常有大陆的渔民到海岛上去挖鸟粪作为磷肥。更有意思的是东岛上有一群野牛,大约有上百只,很可能是过去不知什么岁月人放养在这里的,后来繁殖成了群。并不是每个登岛的人都能看到这群野牛,我登岛时有幸看到了这群奔跑的野牛。东岛上没有常驻居民,只有一定数量的守岛部队,平时没有人去,高层领导更没有人去过了,所以守岛部队对我的到来分外热情,坚持要搞一次阅兵,向守岛战士鼓励几句,但岛上仅有一台手扶拖拉机,于是我站在手扶拖拉机上,和我同去的同志坐在手扶拖拉机两侧的槽帮上,搞了一次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海岛阅兵。也就是这时,不远处100多头野牛飞奔而过,尘土飞扬。 现在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南海研究院、深海能源大会等一批无烟产业落户海南,写写上面一些花絮是想从一个侧面表明海南的发展,需要和保护海南热带岛屿统筹考虑。海南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要求海南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统筹考虑。同时也要吸取海南建省以来所走弯路的经验教训。[详情]

张国宝:中国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遇到一件幸运的事
张国宝:中国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遇到一件幸运的事

  张国宝:中国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遇到了一件特别幸运的事 张国宝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专家委员会主席 【战略石油储备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都把石油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加以部署实施,其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 我国在1993年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随着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建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而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作为决策参与者之一,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就曾回忆了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过程。】 本文节选自《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 2015年,国际油价一路下行。2016年1月下旬,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价格已经跌破30美元/桶,跌幅超过60%。现在国际油价徘徊在50美元/桶左右,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同时,2016年我国进口原油3.8亿吨,达到创纪录水平,增长13.56%。面对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大家都认为,我国此前在高油价时期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是一个非常英明及时的决策。储备基地建好后,正好赶上油价下跌逢低吸储,大大降低了石油储备收储成本,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作为这一决策的亲历者,回顾这一过程,我深深感到当时作出这一决策非常正确、及时,其过程伴随着反复论证比选和攻坚克难、积累经验,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这一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能源工作者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强烈责任心以及他们所付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 国际上,战略石油储备诞生于战后第一次石油危机,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得到加强,在之后的历次石油价格暴涨暴跌中不断成熟和完善。1973年至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欧佩克组织(OPEC)通过控制产量,使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升至11美元,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经济,使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石油供应是其经济的软肋。于是,1974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进口量的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被称为应急石油储备。石油储备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在必要的时候成员国之间应该互相提供储备支持。其中的政府储备也被称为战略石油储备。20世纪80年代以伊朗革命为主要诱因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从每桶13美元上升至43美元,进一步凸显了石油依赖经济体面对油价危机的脆弱性。于是国际能源署进一步要求成员国必须把石油储备增加到90天净进口量以上。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多年,每当国际石油供应存在风险时,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都动用石油储备。例如,美国政府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直接销售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3300万桶储备原油。美国也曾请求中国,作为同样的石油进口国,在释放原油储备,平抑国际油价方面与美国协调一致。 西方国家通过应急石油储备,一是有效地削弱了石油生产国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的威慑,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二是在真正发生供应危机时,也通过释放原油储备,平抑危机风险,将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降到最小,确保了自身经济和政治稳定。可以说,应急石油储备已成为西方国家重要和有效的能源保护措施和经济武器。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刚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时,我国也有一些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同志提出应该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那时中国石油供大于求,是一个石油出口国,国家层面对石油供应的短缺或中断的危机感并不强烈。那时也很难去预料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会快速大幅度增长,会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会达到6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所以这个提议并没有引起特别重视、付诸实施。 1993年是我国能源供需变化的重大分水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进口急剧增加,这一年我国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结束了大庆油田发现以来,自1963年起实现石油自给并略有盈余出口的30年历史。此后,原油进口量不断跨上新台阶。2004年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9年突破2亿吨,2014年突破3亿吨。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60.6%,2016年更进一步升高到65.4%。正是在这种急剧变化的能源发展格局下,建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研究界和决策层逐步统一了思想。 随着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出发,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石油储备”。2000年1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要求,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等关系全局的项目要抓紧论证,尽早实施。2002年3月20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增加原油储备设施建设的几点情况》。朱镕基总理在该报告上批示:“请计委进一步论证后,报总理办公会审定。”2002年底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听取并审议批准了《国家计委关于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实施方案的请示》,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和重视石油储备工作。在2005年12月26日和2015年5月25日分别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和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视察了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建设战略石油储备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具体在哪个地方建,该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是建地面油库还是建地下储备库,这些问题看似非常具体细微,但是如果不能解决好,将极大影响建设进程和工作效率。这些决策都经历了非常详细的论证研究。 首先,在哪个地方开始建设? 当国家筹备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消息传出去后,各地都非常积极,认为这是拉动本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机会,能刺激本地石化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现有石化生产能力均不相同,再加上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铺开。为此,我们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的选址及其他建设条件、项目投资、安全生产设施等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设施布点建设”。一期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尽快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石油需求较大,现有炼油厂也比较多,石油储备能够就近服务炼油厂,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又有便于海运进口原油的有利条件。当时,我国进口原油除很少量从中哈以及中俄跨境铁路运输外,绝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的。 最后选择了第一期4个储备项目,包括舟山岙山、宁波镇海、青岛黄岛及大连4个基地。这4个地方均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而且附近均有大型炼油厂。当时也确定了,接下来的第二期、第三期储备项目可以在西部适宜地区建设,以使布局更为合理,更为安全。所以,后来西南、西北多地都非常积极地申请建设储备基地。二期工程安排了若干西部石油储备基地。 第二,该采取何种管理体制?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管理模式分两个层面。管理层面,由设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由设在新奥尔良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操作层面,采取市场化机制,由市场招标确定石油公司和基地管理公司,石油公司负责储备的采购和投放,基地管理公司负责储备基地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2009年张国宝考察新疆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选址。 右四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韩学琦。  [详情]

张国宝:对2018年油价的预测,我赢了!
张国宝:对2018年油价的预测,我赢了!

  文 |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本文首发于作者在《中国经济周刊》开设的专栏“国宝视界”)2018年全年石油平均价格出来了。十月份之前油价一直是缓慢上涨,十月份之后石油价格出现激烈波动,10月3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分别创下86.29美元/桶和76.41美元/桶的近四年高点;但12月24日,布伦特和WTI期货价格又分别跌至50.47美元/桶和42.53美元/桶的一年多来最低。原因是机构投资者押宝11月6日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生效会拉动油价上涨,但实际结果是制裁的力度并没有大幅度的减少伊朗石油出口,导致机构投资者逃离,油价又剧烈下跌。现在全年油价数出来了,布伦特原油期货年均价为71.69美元/桶,比上年提高16.96美元/桶,涨幅达31%;WTI原油期货年均价为64.90美元/桶,比上年提高14.05美元/桶,涨幅达27.6%。2017年国际能源俱乐部会议上,主持人陈新华要我和美国剑桥能源研究所创始人丹·尤金先生预测油价。我说2018年全年可能在65~70美元/桶,而尤金先生预测是60~65美元/桶。2018年年底的国际能源俱乐部会议上,当时油价处于最低点,我致词时为了说明油价的难预测性,开玩笑地说去年我和丹·尤金先生对油价的预测看来尤金先生更胜我一筹。此讲话一出,某些自媒体网站为了吸引眼球,以“老局长张国宝输了国际赌局”为标题议论一番。现在全年油价出来了,看来还是我赢了![详情]

张国宝:被中兴事件逼出来的北斗芯片等成果
张国宝:被中兴事件逼出来的北斗芯片等成果

  张国宝:被中兴事件逼出来的两项成果 文 |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美国制裁中兴公司给全民上了一堂芯片重要性的科普教育课。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如何避免中兴事件对本企业的影响?最近出了两项成果。 第一个成果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芯片过去是从美国进口的,这次已经全部换为中国自己的芯片。有文章说,这将影响3万亿元,我估计这个数字可能是拍脑袋,也许过大了。但把美国的芯片换成了中国的芯片,这是事实。 第二个成果是作为工作母机的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数控系统中的关键和电脑一样是CPU。CPU采用的芯片过去也是美国的。现在国产五轴数控机床用的CPU已经换成了中国自己的产品。采用中国自己设计的芯片。五轴数控机床在国防军工产品中有大量的应用。估计这样的成果在其他的行业还会出现。 美国生产芯片的出口估计有40%是出口到中国市场。美国对中兴的制裁使得中国许多行业,开始用中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芯片来替代过去从美国进口的芯片。 这将使美国芯片在中国市场受到很大的影响。 就像苹果手机在大中华区的销售下降一样。中兴事件出来后我就说过,美国对中国中兴的制裁,实际上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对于中兴当然怕失去了芯片供应,但是对于美国芯片制造商来讲,如果真制裁下去,他们将失去40%的市场,这个行业就要萎缩。 这又应了中国古代哲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国人是听不懂的。[详情]

张国宝:亲历1G到5G 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发展路
张国宝:亲历1G到5G 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发展路

  张国宝:亲历从1G到5G——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周刊  文 |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最近华为任正非的长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5G移动通讯技术的关注,一些专业人士和熟知内情的人已经有若干文章就移动通讯技术从1G到5G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详细解读和介绍。我这里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对中国移动通讯从零起步到4G技术TD-LET占有全世界40%的市场,到5G中国企业的标准专利在世界上居于极具竞争力地位的历程作一补充介绍。 >> 1G、2G,中国移动通信从零起步 九十年代后期正是我国移动通信事业起步发展的时候,我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分管高技术司,移动通信业务归口在高技术司,所以经历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其实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们就安排过隶属电子部的武汉710厂和南京714厂生产车载用移动通讯设备,但是一直未成气候。相比较还是归属邮电部的西安、杭州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移动通信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所说的1G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通常是指由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大哥大”和BB机。1G时代主要用于语音通讯,各国标准也不统一。在1G時代,中国基本上是从零起步,只有少数人买得起的“大哥大”全部要从国外进口。 到了90年代中期移动通讯进入2G時代,中国也组建了中国移动公司专门从事移动通讯业务,使用的是在国际上处于主流地位,由欧洲主导的GSM标准,技术是基於TDMA技术(时分多址)。这时的世界上移动通讯主要设备生产厂家有十几家,都是知名的电子企业,像美国的摩托罗拉、朗讯、欧洲的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加拿大的北方电讯,日本的富士通、NEC、韩国的三星等都在其列,中国的中兴、华为(成立于1987年)刚刚起步。 >> 引进美国高通CDMA技术 这时,美国的高通公司开发出了CDMA技术(码分多址)。高通的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雅各布(犹太人),现在他的公司交给了儿子管理。在引进CDMA技术时我见过此人。他告诉我,有一次开车从波士顿去纽约,在路上突然灵感发现,想出了CDMA技术,他马上把车停下来做了记录。当时他对我讲,在美国高速公路上开车的人可以和在中国田野里开拖拉机的人通话,我听了像听《封神演义》的神话故事一样。后来他成立的高通公司主要就是卖专利。客户每用一线就要收取四到五个美元专利费,收多少由高通的律师和销售团队与客户谈判。 中国后来在引进CDMA技术时关于专利使用费和高通公司进行了艰苦的谈判。CDMA技术的通讯速度比GSM快了将近10倍,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其实,美国的企业和政府是完全联合在一起的,政府就是帮企业推销,所以美国政府利用政府的力量帮助高通公司力推CDMA技术,他们当时极力向中国推销,要求中国引进美国高通公司的CDMA技术,也可以说向中国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他们当时的理由也是说中美之间有贸易逆差,中国有顺差,所以他们要求中国应该买美国的技术。 后来经朱镕基总理同意,由联通公司来负责承接从高通公司引进CDMA技术,这样联通公司成了我国第二家移动通讯公司。 当时部队的通信兵有一个支通办(支援地方通讯办公室),他们也有少量CDMA通讯业务,但是经营得比较混乱,所以决定由联通公司引进美国高通的CDMA技术后,就要求部队把这少量的CDMA业务都交出来,交给联通经营。我具体去和部队的通信兵交涉,通信兵的负责人是徐小岩,他是一个非常顾全大局的同志,但是下面的一些同志思想还不通,徐小岩贯彻国家的决定,最后还是把支通办的自己小部分CDMA业务通通都交给了联通公司,国家也支付了费用。 联通公司引进了CDMA技术,开始时实际上基础一切为零,从手机到基站全部要从美国进口,因为当时中国没有适用于CDMA技术的手机,由国家计委给各个设备制造商分配进口指标。我是一个高度重视国产化的人,我觉得中国这样大的市场不可能全部靠进口来解决需求,总靠进口也不可能把中国的移动通讯业务迅速扩大起来。所以我一开始就要求逐步做到国产化,进口的手机哪怕是大散件,一定要在中国总装一下。联通公司的CDMA业务由于开始时没有基础,国内市场对CDMA也不熟悉,所以业务开展十分缓慢,当时联通公司董事长是邮电部原副部长杨贤足,他向朱镕基总理反映说,CDMA业务开展慢,是因为我要求国产化。我把我的意见向朱镕基总理做了报告,我还是坚持要逐步推广国产化。朱镕基总理没有批评我,我就这样一直干下来。当时中兴、华为也都是分配给进口指标,生产CDMA基站和手机的企业。 移动通讯设备的国产化工作非常艰难,因为手机是那么小的一个东西,而里面不仅有大家知道的芯片,还要有印刷电路板,还要有体积非常小的电容、耳机、天线等零件,都是那么小的东西。例如我记得手机里的电容,电容量不能小,而体积却要非常小。宁夏有一个研究生产钽铌铍的有色金属研究所和工厂,他们开始生产钽电容,体积很小。这些致力于国产化生产的企业有的坚持下来了,有的退出了,但是这些国产化工作为以后移动通讯设备或手机的生产培养了人才,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尽管CDMA标准有速率比GSM快的优点,但是由于它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就全国而言,手机仍然还是以GSM为主。 >> 中国研发出TD-SCDMA标准,跻身三大3G国际标准之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国际上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从2G到3G的技术升级,主要形成了两个标准,一个是欧洲的WCDMA,另一个是美国的CDMA2000。由于中国是最大的市场,这两种标准都拼命向中国推销,都有各自的游说者,向中国政府建议,支持欧洲的说应该用WCDMA,另一些人说应该用美国的CDMA2000。我作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有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来给我灌输,甚至于施压,要我支持WCDMA或CDMA2000,还要求我尽快发放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牌照(发放三代技术牌照需由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两家批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通讯技术工程研发人员,主要以原属邮电部的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通信研究院为主,于1998年6月提出了中国自己的TD-SCDMA标准。在信息产业部的全力支持下,经过不懈的努力,2000年5月终于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批准,挤进了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和WCDMA 、CDMA 2000一起,成为第三个三代移动通讯标准。 虽然TD-SCDMA成为了国际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但实际上基础十分薄弱,没有芯片,没有手机没有基站,也没有仪器仪表,一切都要从基础做起。和已经有深厚基础的WCDMA、CDMA 2000相比,还是十分弱小,包括电信运营商对TD-SCDMA也缺乏信心。 为了使最弱小的TD-SCDMA标准成长起来,由大唐集团发起成立了TD-SCDMA联盟,争取到华为、中兴、联想等十家运营商、研发部门和设备制造部门参加进来,合力完善TD-SCDMA标准的推广应用,2002年10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TD-SCDMA联盟的成立大会,我和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邓楠同志、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都到会上讲话表示支持。以后从3G到4G,直到现在5G中国的标准勇立世界潮流,可以说大唐集团、通信研究院研发出TD-SCDMA是迈出的最关键一步。那时虽然十分弱小,但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2002年10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中国的3G频率规划,为TD-SCDMA分配了155MHZ频率。 >> 产、硏、用、政府合力促使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说起频率资源,行业以外的人可能不都了解,这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因为卫星通讯、广播电视、电报电话、军用通信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频率资源,而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就像海岸线的资源一样分配给谁了,别人就不能再用了。分配给移动通讯用的频率资源有多少,决定了移动通讯应用的空间。 分配频率资源是政府职能,由信息产业部负责,并不是市场行为。包括发放移动通讯牌照和选用什么样的标准也是政府行为,TD-SCDMA和选择后来的4G标准TD-LTE都是政府行为,如果由市场选择,TD不可能被选择。正是中国采用了TDD(时分多址),而不是那时国际普遍采用的FDD(频分多址),后来在4G、5G标准中具有了不对称传输的优点才脱颖而出。曾经通信技术强大的日本就是在技术标准的选择上走了弯路而一蹶不振。 现在舆论场上还在经常争论政府规划和产业政策与市场的作用,不可否认政府规划、政策在移动通信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从基础十分薄弱起步到今天勇立世界潮流有四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以大唐电信技术集团、通信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队伍开发出了TD-SCDMA标准,这是关键性的一步,为以后4G的TD-LTE和5G奠定了很好的技术路线。二是政府正确的选择、支持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并把握好了3G 、4G移动通讯牌照的发放时机。三是中国有庞大的客户群、有巨大的市场。四是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包括华为领头人任正非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但不是一个华为成就了中国的移动通讯事业发展。 >>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为推广TD标准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我国的电信体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把原来存在的六个公司归并成三个公司,即: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卫通并入中国电信,网通并入中国联通,并且决定由在移动通讯领域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国移动来发展TD-SCDMA标准,并任命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担任中国移动的董事长。奚国华同志后来为TD-SCDMA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开始时由于TD-SCDMA基础薄弱,中国移动公司经营上遇到很多困难,内部一些人也对应用TD-SCDMA技术产生动摇。后来奚国华同志在任上大力建设了TD标准的基站。2014年发放了4G牌照。到了4G TD- LTE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奚国华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移动以3G养4G,建设了50万个基站,逐渐形成了复盖全国的TD-LTE网络。由于TD-LTE的优点,占有了40%的市场,被评为科技进步特等奖。 >> 中国的TD-LTE4G标准显示出技术优势 欧洲在他们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基于FDD(频分多址)技术的4G标准。而中国的TD-LTE标准是基于TDD(时分多址)技术,但是TDD技术在信号上行和下行可以不对称,而FDD则上下行对称。TDD的不对称信号传输在4G阶段要传输视频等时却显示出优势,适合用于互联网。 美国英特尔也发展了基于TDD技术的4G标准WIMAX,中国自知我们尚弱小,希望能与同为TDD技术的美国标准联合,但是英特尔视中国是小学生,不愿意与中国合作,只想要中国全盘采用WIMAX标准,联合不成。而此时欧洲的爱立信公司了解了TDD技术的优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主动要与中国联合,共同采用TD-LTE4G标准,这使得TD-LTE标准力量强大,而美国的WIMAX标准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消声匿迹。 由于4G较之3G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旦4G应用后,原来使用WCDMA3G标准的联通就显得被动了。4G形成了TD-LTE和FD-LTE两个标准。我们通常说3G三个标准,4G变成了两个标准,而5G全球就一个标准。在移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最初的十几个玩家现在仅剩下华为、中兴、三星、爱立信、高通等不多的玩家了。这段历史很值得美国思考,搞单边主义是不行的,还应走联合发展的正确道路。 >> 华为发展作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 华为是成立于80年代末的一个民营小企业,能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称雄的通讯设备巨头,华为的领头人任正非以非凡的勇气几次都做出了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每次都采在了点上。 华为在成立之初任正非就雄心勃勃把目标定在当时也属十分高科技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上,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刚刚要从模拟式的纵横交换机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那个时候数控交换机的著名企业是美国的朗讯、贝尔,加拿大的北方电讯,日本的NEC。由于当时中国还不会生产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三家在中国成立了合资独资企业,而华为是个刚刚成立不久的民营小企业。那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略的。 到了90年代,移动通信开始有了发展,任正非又将华为的目标定在难度更高、差距更大的移动通讯设备上。那时候3G已经有了WCDMA 、CDMA2000两个国际标准,中国也研发了TD-SCDMA标准,每个标准都在游说中国政府采用他们标准发放3G牌照。华为采取了三头下注的策略,对以上三个标准都进行了技术研发投入,但是巨额的技术研发投入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作为企业经营者,他们当然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发放3G通信牌照,无论是哪个标准都行,这样才可以使他们投入的研发资金尽快产生回报。但是中国政府迟迟没有发放3G通信牌照,任正非带领孙亚芳等人到北京来找我,向我要求尽快发放3G通讯牌照。他向我陈述的理由是现有的2G频率资源已经使用殆尽,移动通讯的客户还在迅速增加,因此必须尽快发放3G牌照以满足移动通讯用户迅速增加的需要。我问任正非,现在给的2G通讯频率资源最多能容纳多少门移动通讯手机?他当时没有能够回答出来。 后来马凯同志和我到信息产业部与王旭东部长和负责此项工作的郑敏政司长商议发放3G牌照的事宜。同样,我谈了我的看法,现在2G的频率资源还没有到完全山穷水尽的地步,三个3G通信标准中,中国的TD-SCDMA是最薄弱的一个,几乎还是停留在图上作业上,没有芯片,没有手机,没有基站,没有仪器仪表,一切都要从基础做起。如果现在就发放3G通信牌照,无疑将是WCDMA和CD M A2000的天下,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让中国的TD- SCDMA羽毛能够丰满起来。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在这点上达成了一致,暂缓发放3G通讯牌照,而加大对TD-SCDMA标准实际应用的力度。组织上于是派奚国华副部长到中国移动公司去主抓这项工作。奚国华和中国移动不负众望,把TD-SCDMA发展起来了,为中国标准赢得了时间。 去年我和奚国华同志回顾这段历史,我问他当时我主张暂缓发放3G牌照到底对与不对?奚国华也认为,如果在奥运会前我们顶不住压力,迅速扩大3G,那一定是WCDMA的天下了。 而华为作为制造商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舍得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终于成长为一个令同行敬畏的高科技企业。现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采取非贸易保护手段,把华为的设备排斥在市场竞争之外,其实不管词藻多么华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是怕华为竞争而已。如果以国家安全为由,中国也有理由拒绝美国的产品进入中国。所谓华为产品有安全问题完全是美国政府的臆想说词,至今拿不出任何证据。 >> 联合发展5G才是正道,建立5G网络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回顾移动通讯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是正道,靠贸易保护主义想一国独霸天下,排斥中国现在已经是行不通的了。在形成4G的过程中美国应该有了教训,更何况中国是一个市场最大的国家,占了近一半的市场,没有中国参加形不成真正的5G市场。 在5G标准中,华为获得的专利占比达22.93%,中国移动、中兴也获得了一些5G专利,中国5G专利数超过了美国高通。在美国权威协会发布的5G报告中称,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对中国已经取得的专利,美国也是绕不过去的。同时美国高通、英特尔及其他一些国家也取得了不少5G专利,中国也不可能独占5G市场,建立利益共同体才能使5G尽快进入实际应用。 中国要建立起5G网络,完善产业基础也有大量的研发工作要做,要像建成4G网络一样,产研用政府四位一体协同形成合力。在国内也可以考虑组织像TD-SCDMA那样的产业联盟,形成合力。在国际上也应该联合命运共同体的伙伴,组成5G的产业联盟,形成利益共享的机制。[详情]

张国宝:不同意财政部补贴国产风机 果然被美国抓住了
张国宝:不同意财政部补贴国产风机 果然被美国抓住了

  有人批判中国风电“大跃进”,却不知产业发展的动因 张国宝 10年时间,中国风电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产业,跃升到全球较领先的地位。“一是做大‘蛋糕’,二是引入竞争,三是推行国产化,使得这个行业获得井喷式发展。”但在这种井喷式的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如“弃风”、产能过剩、成本偏高、补贴形式、集中开发还是分布式开发等诸多争议。对风电大跃进式发展的担忧、批评、质疑乃至指责,在2009年后绵绵不绝。为总结经验,归纳教训,我们不应回避问题,有必要回顾新能源这10年的决策发展历程。 三大政策引风电爆发性增长 风电在国内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是一直到“十一五”期间才迎来爆发性的增长。风电不是这几年才有的。在我还没有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以前,我的前任副主任叶青,即后来神华集团的董事长,我曾经陪他去美国考察,那时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初。飞机在加利福尼亚降落时,我们看到沿海的山包包上成片都是风机。 新能源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时,现在的国家能源局前身是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基础产业司里面就有一个处,名叫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处。这个处的职能就是利用国际贷款发展新能源。当时世界银行给了一笔钱,专门设置了一个办公室来推广风能、太阳能,叫世界银行可再生能源贷款办公室。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处当时还选择了洛阳拖拉机厂、西安飞机制造厂等厂家来生产风力发电设备,但后来都未成气候。当时,风电确实一直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1999年,我接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也分管能源。整个国家的风电装机容量到2000年还不到40万千瓦,而且这40万千瓦的设备基本上是从国外购买的,主要是Vestas和GE的设备。 2003年以后,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确实迎来了爆发性发展,原因多种多样。从大形势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这个绿色发展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中国也是如此。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公众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可再生能源推广提供了很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上任之后觉得很困惑,风力发电怎么就推广不起来?后来了解到,风力发电非常贵,电价最便宜也要八毛钱一度,有一些甚至到两块钱左右一度,这么贵的电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使用。 一开始我很不理解,风力资源又不需要钱去买,怎么成本会比燃煤电厂还要高?原来,主要成本在设备上,每千瓦风电设备的价格要比火力发电高很多,而且设备投资有部分是贷款,虽然风力本身不用钱,但还本付息、设备折旧等财务费用是主要成本,所以风电价格非常昂贵。于是,我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把“蛋糕”做大。那么贵就要想办法便宜一点。怎样才能便宜?就是把“蛋糕”做大,把成本摊薄。如果只有三五台机器,没有规模化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如果是每个厂家做几百台、上千台,成本就摊薄了,企业也有积极性了。 第二,推进国产化。为什么一开始那么贵?因为自己不会做。我们一开始调研的时候遇到过很多中间商。之前和叶青同志去美国,就遇到两个华人兄弟做这样的生意。他们把美国风机推销到中国。据说,卖掉一台风机的回扣是20万元。设备价格就是这样被推高的。如果我们可以自己解决设备的问题,国产化了,价格就会降下来。 第三,引入竞争。过去风电开发商之间没有竞争,某个地方有风,政府想建风电场,有开发商愿意投资,这个项目就让他来做,做起来后到政府去跑,让物价部门批电价,有的批到1.5元/度甚至2元/度。投资者当然希望价格部门批的电价高。因为电价越高这样便越能赚钱。当时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投资者、业主的。后来,我认为这要改变一下,不能由政府指定谁来当投资者,有意愿投资风电的可以竞争,开展特许权招标。政府提供风力资源数据给投资者,投资商自己报价竞争,可以做到一度电多少钱。这样就有竞争了,有三五家可能都想做这件事情,有人报六毛钱一度,有人报五毛五一度,还有报五毛钱一度的,那我就可以让报五毛钱一度的做。 通过这三个办法,我们把造价降下来,每度电的价格也就下来了。 特许权招标争论 特许权招标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论。原本电价都是由物价部门根据成本和适当利润来核定。他们还是希望这样做,不希望来招标,说招标之后就会恶性竞争,使得风力发电企业无钱可赚,会影响风电投资商的积极性,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还有的说国有企业可以不顾成本恶意压低价格竞争,把民营企业挤出去。这是他们认为特许权招标的问题所在。另外,他们还提出一个恶意报价的问题。因为你报五毛,为了战胜你我就报四毛,实际上四毛是亏本,做不了,这就影响大家投资风电的积极性,使得招标正常的价格扭曲了等等。当时是有这么一些反对的理由。 他们说的这些情况会不会发生?会,有时候招标可能确实会发生恶性竞争。但我们可以像裁判打分一样,为了避免不公平,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加权一下,大体上还是可以反映真实水平。另外,即便有人恶性竞争,故意亏本,这种事情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次可以,两次、三次能总是亏本吗?也有人指责说,民营企业肯定会退出,因为亏不起,国有企业可以不计成本去竞争。实际上这也不对。不要以为国有企业永远赔本也会做。企业可能搞一次恶性竞争,但不可能次次恶性竞争。 为什么会有特许权招标这个概念呢?过去我担任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那个时候也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管道钢的供应商。我们那时也推行国产化,国内可以造的就有宝钢、鞍钢、武钢等几个大钢铁公司。这个时候有韩国企业过来,报价比国内企业都低。国内很多钢铁厂就过来抱怨,说他们是恶性竞争。如此低价就是倾销,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反倾销概念。作为业主单位,中石油的负责同志来找我。他说,张主任您看怎么办,我们应该让谁中标?那个时候我也很为难,国内钢铁企业反映韩国人是恶性竞争,但业主单位的利益导向是谁便宜就买谁的。那好吧,第一次就让韩国人中标。韩国人确实是恶性竞争,以低于成本价来倾销,但第二次招标,韩国那个投标人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他做了一桩赔本买卖。第二次招标的时候,就都是中国企业中标。 通过这个经验来看,我认为风电特许权招标道理也是一样,即使有人恶性竞争、乱报价,这个情况也不可能持久。类似的事件在第一批风电特许权招标的过程中也发生过。2003年,我们在江苏如东搞第一批风电特许权招标。那个时候我在外地出差,现在的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当时是处长,他给我打电话说:“张主任,有一个华睿集团公司,是一个民营企业,他只报三毛八一度电,所有参加投标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他就报了三毛八,别人都报五毛钱,怎么办?我们到底应该让谁中标?” 按照招标规则,他报最低就应该让他中标,但所有人认为三毛八是不可能的。这就难住我了。我只能说,你就让他中标吧。我知道确实是虚假的,他肯定做不下去。后来证实他确实做不下去,施工进程一直进展非常缓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以后,第二次就很难再发生了。我们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也是要不断修正和总结经验,不时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发生,但正常的企业不可能永远做赔本生意,通过竞争还是可以促进大家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我始终坚信应该引入竞争,这比政府官员人为定价更加科学一些。 用我的话来总结,这叫作通过竞争招标来发现价格。在某一个地区通过几次招标,通过几次修正——就好像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慢慢就可以发现一个真实价格,在什么水平上是合理的。现在看来大概就是在五毛到六毛之间,这个价位是比较适当的,既不暴利,也不亏本。 可是,主张由政府定价的物价部门仍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老是批评特许权招标不好,后来我也妥协了。现在通过招标发现了合理价位,形成四类地区标杆电价,把风力资源条件差不多的地区确定一个标杆电价,那我们就不招标了,按照前几次招标的大概数据来定。现在全国分成四类地区,0.51元、0.52元、0.57元、0.61元。你要在某个地方建风电场,就依据这个地区的电价。 虽然现在又回到了按照每个地区的资源来核定电价,但这个过程是通过竞争来发现价格的,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把风电成本降低了,从最高0.8元甚至2元,降到现在大体上在0.5元到0.6元之间。 有人说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赚不了钱都退出了。实践证明不是这样。不久前还有一个民营企业来找我,希望我做工作让能源局批准他们的风电项目。我为这个事也专门问过风力发电的主要投资商,我说你们到底是赔本还是赚钱?龙源公司去年就赚了30亿元。2014年春节我还碰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他说中广核搞风电也是赚钱的,还有河北建投也是这样。所以并不是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国有企业不计成本恶性竞争,如果都不赚钱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 国产化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当年,有几个搞空气动力学的院士,在推动国产化的过程中运用他们的技术和学识在保定成立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自己下海做风电叶片。还有一个新材料公司,是由建材局派生出来的,就利用他们做玻璃钢的优势,在江苏连云港搞玻璃钢叶片。风机齿轮箱原来也没有人会做,因为技术很复杂,只有重庆齿轮厂利用在生产舰船齿轮箱时形成的能力生产一些。我就想到大连重机厂和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算是我鼓动他们的。我说风力发电将迎来很好的时期,如果你们参与进去,会发现这是很好的市场。我给他们宣传过,但最后还是他们自己下决心要做。一开始比较保守,说做一千台。我说一千台太少了,起码做两三千台。南京高速齿轮箱厂转制成股份制公司,“文化大革命”后期搞过川气出川工程。四川丰富的天然气可以输出来搞燃气发电,所以就搞了齿轮箱厂。这个齿轮箱厂是为燃气轮机配齿轮箱,后来没有多少任务,就转到搞水泥和船用变速箱,再后来就做风电变速箱了。我去那个厂里考察时跟他们的领导说,如果现在搞风电,起码能有5年到10年饭吃。后来他们做了。 齿轮箱有了之后轴承还不会做,都是进口。那时我主持振兴东北,当地有瓦房店轴承厂。这是一个老国企,原来做普通轴承,但现在要跟民营企业竞争,需要新产品。我说民营企业现在做不了的就是风力发电机那种大的转盘轴承,于是他们也开始做起来了。还有佳木斯电机厂,过去搞防爆电机,我介绍他们搞风力发电机。 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部件不能国产化,但一个产业从完全不能国产化到相当部分国产化的过程,不但把配套都做了上去,还带动起一大批企业的成长。 补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期阶段,有不少国家都会对行业给予补贴,也有不少人呼吁我国政府给予补贴。但我认为补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我所提到的这些政策当中,没有特别强调给予补贴。 一次实质性补贴是当时我们从财政部要来一些钱,大概是八千万元,全部给了气象局,让气象局测风,提供全国气象资料。另外一项是支持包括风电在内的科研。那时候,我跟财政部要了一些钱,一共2亿元,但不是全给风电,而是拿来搞能源重点实验室,其中也包括风力发电的国家实验室和海上风力发电实验室。这2亿元是用在实验室的科研设施,也算一项补贴。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仍然在执行的电价补贴。现在风电最低就是五毛,最贵的六毛一,大概就这个范围。如果火力发电上网电价四毛五,风力发电五毛五,相差一毛钱,这个差价部分就由国家用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可再生能源基金哪里来?每度电征收八厘钱。全国人民每度电交八厘钱。有一些也不交,比如说自备电厂、农村小水电这些都不交。余下所有大电厂每度电八厘钱,每年可以收集两百亿元,用于补助可再生能源。但对这种补贴方法我还是有一些担忧,如果将来规模越大,补贴就要越多,八厘钱就不够了。 可以这样说,在风电行业成长过程中,国家实质性的财政补贴其实并不多,主要是通过行业发展前景和政策的引导来推动产业发展。 新能源是一个新概念、好概念,不仅我们能源局、发改委愿意对风电给予支持,包括财政部、科技部也愿意作一些贡献。财政部曾经出台一个政策,对于1.5兆瓦以上前50台国产化风机,每千瓦补助600块钱。财政部曾就这个问题征求过我的意见。当时我不同意。我说这样补贴有一点不公平,有一些补贴到了,有一些没有补贴到,莫如用来支持风电科研。但财政部政策照样执行,给前50台每千瓦补贴600块钱,一共累计补贴了两亿元人民币。后来这件事被美国人抓住了,美国人就指责中国政府给补贴,对我们进行类似“双反”的调查。我知道这事后,就提出来要跟美国人进行一次视频对话,大家来讨论。因为美国对新能源补贴比我们多很多,在网站上都能查到各个州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简直多如牛毛,他们没有理由反过来指责我们。美国人同意了,但他们不允许让媒体参加,只能是官员跟官员对话,参与的部门是美国能源部、商务部等部门。美国能源部其实担心跟我们产生矛盾,一再跟我们解释,这是商务部搞的,能源部只是陪衬。我们这边牵头人是我,我当时是国家能源局局长、国家发改委分管能源的副主任。 我还故意为难了他们一下,说要找媒体。我说,你们美国人不是主张透明吗?但真的要搞透明了,你就怕了,用中国的成语来讲,就是叶公好龙。他们的理由是,媒体在场可能使这个问题更加难解决,只会不断炒作这件事情。对话一开始美方就问,我现在想请中方朋友确认一下,你们那边是不是没有媒体。我说可以确认没有媒体。对话中我把美国各种补贴列举出来,两边对来对去,美国人没有真正站得住脚的证据,最后抓住当时财政部给前50台1.5兆瓦以上国产化风机每千瓦600元补助这一条。后来中美商贸联委会在杭州召开,王岐山同志领衔,美方带队的是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他当时的身份是商务部部长。我们事先研判,他肯定会提风电补贴这个问题。 骆家辉 后来我向王岐山同志建议,如果他提这件事情,我们就主动说取消这项补贴。经与参加联委会的各个部门沟通,财政部也同意我们的意见。到了杭州开会的时候,果然骆家辉提出这个问题。王岐山同志就说,好吧,我们主动取消。骆就没有话好讲了,只能说我们非常高兴这次会谈非常有成果。后来美国针对中国的风电“双反”调查也没有搞起来。 一个行业在初期发展阶段国家应该给予支持,但这种支持最好放在科研或者税收上。其实美国也是这样,他们对风电的支持政策放在税收方面,不收税或者少收税,用税收优惠这种方式进行补贴,而不是直接给资金。如果直接给财政补贴,将来发展的规模越大,补贴的规模就越大,到一定程度财政也无法承受。所以我主张风电行业还是要走提高竞争力、提高科研水平、降低成本的发展之路。还有一点,就是把“蛋糕”做大,完全靠国家补贴是长久不了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念。 对我这样的发展理念,各相关方看法并不一致。管物价的部门就不同意招标办法,他们认为还是政府通过成本加适当利润核定一个价格最好。我不同意,我是发改委副主任,我不直接管物价,但也是他们的领导,他们也不好意思公开跟我顶,所以还是同意了,但他们实际上一直有保留意见。我不管了以后,他们就恢复按区域来,不再竞争。 我的这一观点在推行过程中遭受过比较大的阻力,有一些关键节点让我在推行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当时有一些利益诉求方通过媒体反映他们的心声,说我这种办法不科学。前面讲到,有人认为招标可能会引起恶性竞争,国有企业不计成本,民营企业没有办法进来,而且无钱可赚,将来风电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舆论很多。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这几年恰恰风力发电得到了大发展。这就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单凭某些人脑瓜子想象。 我们原来还有一条政策,为了鼓励国产化,在招标中有一个打分条件,国产化率75%,达到75%就可以加分,没有75%就不行,这一条美国人也是抓住我们的。后来由于我们已经有了三五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判断即使取消这一条,中国企业也应该有能力和国外同类企业同台竞争,国家不可能永远采取保护政策。所以杭州中美商贸联委会以后,我们就取消了这条,美国人手中的把柄也没有了。 之前还有一个运营资质的说法,招标时要求企业在中国境内要有100台以上的运营业绩,后来我们也承认投标企业在国外的运行业绩。美国后来也拿这一条卡我们,说中国风电设备要出口到美国,就要求中国公司在美国本土有100台以上的运营业绩。我就说了,当年你用这个问题指责我们,现在我们取消了,反倒你用起这一条来。我们要求美国应该承认厂商在世界其他地方取得的业绩,不仅在美国本土有这个业绩才可以。所以这里面有着种种博弈。 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 从新能源发展至今的历程来看,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的崛起都与地方的发展密切相关。新能源行业和地方政府这些年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问题。原本,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因为很多搞风电的地方往往都是寸草不生,单位面积的土地是没有什么收入的,但发展风电可以获得一些税收,得到一些收益,所以地方政府是支持的。后来财政部出台一个政策,叫作设备抵扣,出发点是好的,为了鼓励大家投资风电,投资风电买设备的资金可以在未来缴的税中抵扣。这个措施乍一听是支持风电发展,作为风电投资商肯定高兴,减轻了税务负担。但地方政府税收利益受到影响,它很多年内没有税收了啊。失去税收之后,地方政府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叫你过来搞,我可以拿到什么好处?现在,我没有好处,税收都没有了。地方政府该怎么办?只能强迫企业在当地建厂。比方说,某某市有风力资源,可以建风电场,但是政府要求必须用在这个市生产的风力发电机,所以逼迫着这些风机制造商都在当地建厂。很多可再生能源项目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背后原因就是税收。 关于可再生能源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看看现在的光伏行业。像赛维、尚德这样的公司都曾经是太阳能行业的佼佼者,事实上,从国家发改委到国家能源局都没有给这些企业太多实惠。在我当国家能源局局长的时候,国家财政是没有给他们补助的。但地方政府认为这些公司对地方经济拉动比较大,所以难免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政策。这些曾经的佼佼者大多数都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享受了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条件,现在又由于过剩和国外市场保护主义对我们的挤压,正在经历一段很困难的时期。 我也从此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更多要依靠市场力量。在起步阶段,政府一点不给政策、不给鼓励也是不对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长久地维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现行的补贴机制或者更宏观的整个支持政策也到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时候。企业往往一方面反对计划经济,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给更多补贴。从长远来看,给他们补贴相当于让他们吃药,一旦停药就没有抵抗能力。我并不主张长期给补贴,而是主张政府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做大可能比给补贴更有效,而真正的财政补贴应该要补在科研上。 可再生能源基金也是,将来规模做大了肯定补不了那么多,到时可能每度电收一分钱也不够了。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把成本降下来,降到跟化石能源有可比性的程度,这个未来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现在问题是,采取人为定价办法,束缚了继续降成本的积极性。你定好了每度电六毛一,确实省事,企业也有得赚,但就没有动力去追求更低的成本。我觉得还是应该招标竞争,这样企业才有动力进一步研究新技术。 关键症结在输电线路审批滞后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这些年来经常遭遇无法有效执行的尴尬。有人认为,其中“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一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可再生能源法》草拟时,正好是我管能源局的时候,批准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多次率队去人大汇报。人大代表们不仅听取我关于《可再生能源法》的介绍,同时还聘请一些法律专家对《可再生能源法》的草案不断完善。 其中“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这一条,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存在的。相比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还很弱小,这样的保护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现在的新能源比例只是百分之一点几,不到2%的量,我们是有能力收购这一点电量的,我认为这不应该存在争议。全国2013年4.95万亿千瓦时的电,风力发电也就只有1004亿千瓦时,只占2%。 全额收购本来是不存在问题的,为什么现在变成大问题呢?就因为“弃风”。据有关方面数据,2013年“弃风”大概200亿千瓦时,主要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造成“弃风”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这些地方风电发展相对比较集中,虽然放在全国不算多,但在局部地区可能高达20%—30%。到了冬季矛盾就更加突出,因为冬季恰恰是风比较大的时候,可以多发风电。但这个时候必须供暖,北方地区首先要保证供热机组开起来,如果风、火发电产生矛盾,电消耗不了的时候,必须停风电,让供热机组优先。调度顺序是供热机组排在第一位,风电要让路,所以就产生“弃风”了。但如果全国能够联网,能够把电送出来,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 冬天,内蒙古人民要取暖,就让供热机组发,同时风电也可以发,通过输变电线路送往江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现在问题是,输变电线路没有,弄不过来,那板子该打在谁头上? 从表面现象来看,大家怪电网公司,你没有把电网建起来。但电网公司不同意,说责任在国家能源局迟迟不批电网规划,不批怎么建?为什么不批呢?还是在于特高压之争,有人赞成特高压,有人不赞成特高压。还有人反对接入华东电网,说你送到华东就把华北电网和华东电网变成同步电网,只同意送到山东,那就还在华北电网里面。但电网公司坚持一定要送到华东,争论不休,没有人拍板。谁也拍不了这个板,只能无休止地争论下去。有争论是很正常的,中国哪个大工程没有争论?三峡还不是有争论?高铁也有争论,而且现在还在争论。但是不是就长时间、无休止地争论下去?锡林浩特到南京的输变电线路到今天为止仍没有决策。接下来就不仅是风电弃200亿度电了,还有一个更惊人的数字,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2014年也要弃200亿度水电。2014年已经开始发电,但输变电线路还没有建好,要滞后一至一年半。输变电线路建设滞后的主要问题就是审批滞后。五年都过去一半了,最重要的电网“十二五”规划到现在还没有批。为什么没有批?就是老在那里争论。这样无休止地争论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一方面担忧着雾霾天气,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却要放弃400亿度电。1004亿度是风力发电的电,而全国的发电量是4.95万亿度电,风电比例只有2%,所以在全国范围消纳这一点风电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局部地区消纳不了。如果有输变电线路把它送出来,送到负荷中心,这一点电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一届政府肯定来不及批了。下一届政府上来以后是马上就能批,还是等领导人熟悉之后再批,不得而知。但是造成的损失已经不可扭转。2013年清洁能源要弃400亿度电,200亿度风电加上200亿度水电。水电主要是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这两条线路,要推后一年半建成,这个数字还有人说不要嚷嚷。其实,今年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所以说,全额收购的保障性条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审批的滞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电送不到需要的地方去。《可再生能源法》最根本的宗旨就是鼓励可再生能源,要为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创造一个法律环境,要把这个行业的发展提到法律层面予以保护。全额收购就是一种硬性保护措施,应该要严格遵守,但现实是我们没办法严格遵守,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很多工作没有做到。 当时起草《可再生能源法》也借鉴了世界各国已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其中“全额收购”也是在其他国家推广可再生能源当中所奉行的一项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有另外一项政策,就是规定能源公司有义务至少发展一定百分比的可再生能源。比如说火力发电企业,过去全部都是烧煤,但现在有义务至少要上3%—5%的新能源。 最初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时借鉴这一条,也是强制性的,要求电力企业至少有义务发展3%—5%的可再生能源。但这一条后来在人大汇报的时候,人大聘请的法律专家不同意,说如果有需要你们可以发布行政命令文件予以规定,但不写在法律里,所以被拿掉了。当时是我去现场答辩的,但法律专家就是不同意,后来行政文件上也没有发布这项规定。所以我们现在没有这种强制性,让电力企业一定要搞百分之几的新能源,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还是很遗憾的。 作者:张国宝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专家委员会主席本文节选自作者专著《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详情]

曾在美国养病的部级官员张国宝谈中美能源差距:美国出过大停电这样的大事故 中国没有!
曾在美国养病的部级官员张国宝谈中美能源差距:美国出过大停电这样的大事故 中国没有!

  本文源自:北极星电力网作者:张国宝,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中美能源的客观比较最近一篇“中国全面超越美国了吗?从能源数据看中美真实差距”在网上流传。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各方面中国的能源远落后于美国。毫无疑问,一、单位GDP能耗美国低于中国,因为产业结构美国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优于中国,中国还处于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的经营比美国粗放,能源浪费大。二、人均能源消费美国高于中国,因为人均能耗反映了平均生活水平。美国的生活水平高于中国,家庭中电器普及,不仅有电视、冰箱、洗衣机,还有洗碗机、烘干机等,家用汽车也比中国普及,人均能源消费高是必然的。三、美国的能源结构中油、气、核电等低碳能源比例高,煤只占14%。而中国以煤为主,煤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还高于60%,在发电量中煤发电量高达72%。四、美国的能源自给率,自我保障率由于页岩油气革命成功而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出口。而中国是能源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这是一个大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其实不全是能源工作的问题,平均能耗高,人均消费低是整个经济结构的问题,发展阶段问题,有的是自然秉赋问题,但也说明了我们能源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能源工作的重点要从过去以增加供给为主转变为以调整结构和技术进步为主。但是由以上四点得出结论,中国与美国能源差距之大,仅仅这样看也并不全面,也应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能源的技术进步,有些方面优于了美国。我与美国的官方和民间有长期交往,与能源企业和研究教育机构经常交流,更重要的是我参观考察过许多美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核电、火电、风电、太阳能、油气管网、电网、煤矿、煤层气页岩气开采,有不带偏见的客观比较。一是中国有后发优势,由于中国比美国发展要晚,现在中国总体能源装备和技术要新于美国。美国核电发展高峰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用的是当时的技术,和现在的安全性相比差得很多。以日本发生核事故的福岛核电站为例,正是美国GE公司当时的产品,甚至连厂房的氢回收装置都没有。美国有104个反应堆,许多是在那个年代建的类似技术装备,需要退役和改造。而中国的核电站大部分是2000年后开建的,AP1000和EPR都是引进当代最先进的技术,并吸取日本福岛的教训,在安全措施上又做了很多加强,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核电站先进性安全性要优于美国。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建造新的核电站,所以中国设备制造能力、建造能力在许多方面也强于美国。二是火力发电厂技术和装备也落后于中国,美国服役的火电站有的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产品,每千瓦时煤耗高于400克的还不少。我参观过的印第安纳州的燃煤电厂,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台机组40多万千瓦,平均每台机组容量6千瓦,在中国这都属于该淘汰的机组。而中国这些年建成了一批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是这种高参数大容量的百万千瓦机组应用最多的国家。以上海外高桥三号机组为代表的先进机组每千瓦时煤耗达到创纪录的275克世界最先进水平,远优于美国。我国还建成了世界仅有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可以烧劣质煤。还有大容量风冷机组等。可以说中国的燃煤火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三是美国多年前水电开发就已经饱和,很多年已经没有新的水电站建设,水电设备制造和水电建设基本已经萎缩,人才和教育断档。而中国以三峡水电站建设为契机,掌握了单机70万千瓦水电机组制造,在金沙江乌东德采用了世界上仅有的单机85万千瓦机组,而白鹤滩则采用了更大的100万千瓦水轮机组。可以说中国现在拥有世界最强的水电技术能力,在世界水电市场建设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四是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生产能力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远超美国。光伏电池板产量占世界的80%。五是电网的建设和完善远早于中国,但是因此技术和设备陈旧,输电线路布局混乱,改造也很困难,甚至频率也有60赫兹和50赫兹两种,发生过美东大停电这样的大事故。而中国近年逐渐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互联互通大电网,技术设备新,布局清晰,至今没有发生过像美东停电这样的大事故。并拥有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正负11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输变电设备制造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基本已经退出输变电设备制造。GE公司谋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六是长输管道和钻采技术装备及LNG运输船生产中国近年有了长足进步,并且拥有相当的国际市场等等。列举这些并不是要贬低美国的能力和技术,美国在创新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成功地进行了页岩气开采。但是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采用世界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所以对中美能源比较不能偏颇,既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这才是客观的。相关阅读《中国全面超越美国了吗?从能源数据看中美真实差距》本文作者:王能全,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本文首刊于2018年8月6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从反映国家经济效率的单位GDP能耗和反映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人均能耗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标看,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至少存在二至三个数量级的差距。两国能源形势背向发展并持续下去,将进一步拉大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中国是不是全面超越了美国?这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界和社会最吸引眼球的话题之一,各路专家们通过不同的数字对比得出不同的结论,某些结论引起舆论哗然。能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能源消费和生产数字反映的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国力。依据近期发布的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和《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结合中美两国政府的能源统计数据,我们就可以看一看中美两国经济社会的真实状况。七个维度的对比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122亿元人民币,按6.75的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22503.75亿美元,年末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人均GDP约为8880美元。同年,美国GDP总值为193868.01亿美元,人口为32445.95万人,人均GDP为59938美元。这就是说,中国GDP是美国的63.19%,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6.78倍。2017年,中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1.322亿吨标准油,占世界的23.2%。美国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2.349亿吨标准油,占世界的16.5%。中美两国相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3.671亿吨标准油,占世界的39.7%。2017年,中美两国的人口合计为17.15亿,占世界的23.05%。因此,中美两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比重和影响力,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费将决定当前世界能源消费形势和未来的走势。下面我们从七个维度来对比中美两国的能源数据。第一,能源效率的对比。能源效率,即单位能源消耗所能产生的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2017年,中国单位标准油产生的GDP为3911美元,美国为8675美元,是中国的2.22倍,中国的经济效率至少比美国落后二个数量级。第二,能源消费结构的对比。2017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60.42%,石油19.42%,天然气6.6%,合计86.44%,这说明以煤为主,传统能源是中国能源消费的绝对主体。同年,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40.87%,天然气28.45%,煤炭14.86%,合计为84.18%,同样严重依赖传统化石能源,但以油气为主,合计占比为69.32%,高于中国的煤炭比重。从热当量来说,1吨油当量相当于1.4286吨标准煤,1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1.3300吨标准煤。不同能源资源之间的热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天然气的热效率可达75%以上,煤炭的热效率为40%-60%,石油的热效率为65%左右。因此,一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占的比重高,能源效率就会高;煤炭占的比重高,能源效率就会低。第三,发电结构的对比。2017年,中国发电总量为6.5万亿千瓦时,世界第一,其中,火力发电占比约为71.788%,煤电占比为64.67%,是大头中的大头;水电占比约为18.3%,风电占比为4.54%,太阳能占比1.49%,核能占比3.82%。同年,美国发电总量为4.0186万亿千瓦时,世界第二,其中31.7%为天然气发电,30.1%为煤电,核电20.0%,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9.6%。当前中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其根源就是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电力结构带来的。第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对比。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为10.1亿吨标准油,2017年为31.322亿吨标准油,18年间增长了3.1倍,同期GDP由1.2万亿美元增长到12.25万亿美元,增长了10.2倍,18年间中国能源消费以低于GDP增长的速度,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仍要靠能源消费增长来拉动。2000年,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2.596亿吨标准油,2017年为22.349亿吨标准油,18年间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下降了0.247亿吨标准油,而同期美国GDP由10.285万亿美元增长到19.39万亿美元,增长了1.89倍。这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摆脱了依赖能源消费增长,转而靠效率改善来带动,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节约型发展的阶段。第五,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对比。201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44.9亿吨标准煤,有9亿吨标准煤依赖进口,能源对外依存度为20.04%。同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97.728万亿英热单位,进口的数量为7.437万亿英热单位,能源对外依存度仅为7.61%。2000年,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仅为5.71%,2010年上升到13.45%,2015年上升到15.92%。2005年,美国的能源净进口总量最高,为30.197万亿英热单位,能源对外依存度为30.14%。2007年,美国的能源消费达到了最高值,为101.015万亿英热单位,直到2017年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同时国内的能源产量却在不断增长,从2007年的71.398万亿英热单位,增长到2017年的87.536万亿英热单位。这样,2017年美国的能源净进口量下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7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4.19亿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对外依存度约为70%。同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9.61%,其中进口液化天然气超越韩国,仅次于日本。2011年,美国就成为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2017年又成为天然气的净出口国。目前,除仍净进口原油外,美国已成为煤炭、焦炭、石油产品、天然气和生物质能的净出口国。当前,中美两国的总体能源形势正在朝两个完全相反方向发展,中国日益依赖进口能源,很多能源资源的进口为世界单一最大品种,而美国则完全相反,正在实现能源独立,某些能源资源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出口国。第六,石油企业盈利能力的对比。2018年版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公司上榜120家,接近美国的126家,远超第三位日本的52家。世界排名前十大公司中,中国的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今年世界500强的前十大公司,五家是石油公司,分别为中国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荷兰的壳牌公司,英国的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从企业最重要的指标利润来看,中国石化2017年利润为15.37亿美元,中国石油为-6.9亿美元,壳牌公司为129.77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为33.89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为197.1亿美元。有人称今年世界500强的最大笑话,就是排名世界第四的中国石油居然是亏损企业。中国石油2017年的亏损,有很多原因,包括财务处理等。2017年,中国石油的员工人数为167万,中国石化的员工人数为66.78万,分别位居2018年世界500强员工人数最多企业的第二和第六位,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第七,人均能源消费的对比。能源效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人均能源消费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社会大众生活的水平。2017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为2.25吨标准油,美国为6.88吨标准油,美国是我国的3.05倍。2017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为4589千瓦时,美国为12365千瓦时,是我国的2.69倍。考虑两国的地理位置基本相同,从人均能源和电力消费水平看,中国人均生活至少比美国落后三个数量级。综合以上七个方面的能源统计数字分析,当前中美两国经济社会的现实对比是残酷的,从反映国家经济效率的单位能耗和反映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人均能耗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标看,中美两国经济社会至少存在二至三个数量级的差距,中美两国的经济不在同一发展阶段,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准也不在同等水平,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中美两国面临的不同政策选择和我国超越美国存在的巨大困难第一,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可以重回孤立主义,集中精力办好国内的事情,而中国必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保障稳定的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和所需的资源投入会越来越大。目前,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下降到个位数的水平,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和最重要的出口国,美国正在实现能源独立,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约45年来,历届美国政府持续努力的结果,美国多位官员表示,美国已不再需要向海外派兵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与此同时,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可以为GDP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反之,近年来中国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未来石油对外依存度有可能达到8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有可能超过50%。这一方面要花费巨额外汇购买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要求中国从外交、经济甚至军事等诸多方面,更多地介入国际事务。日益沉重的国际事务支出,将挤占国内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宝贵资源。中美两国能源形势背向发展,将进一步拉大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第二,能源政策选择,要有长远和战略的考量,更应立足于现实。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高度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改变这一能源消费结构,当然有环境改善、能源效率提升等多方面因素的迫切性要求。由于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国内能源生产的现实,降低煤炭消费,只能通过增加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实现。由于进口巨大,中国某项能源政策的短时间改变,会在国际市场引起较大的反应,如21世纪初中国石油进口增速过快,带来了国际社会的“中国石油威胁论”。近两年,中国天然气进口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当前世界天然气产量增量的约三分之二,2017年至2023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一,都会进口到中国。短时间爆发式强劲需求,使得2018年夏天的国际液化天然气价格一反常态,淡季不淡,创2015年以来的同期最高价,21世纪初的国际石油市场现象正在天然气市场重现。有研究称,如将消费的煤炭全部改为天然气,世界全部天然气产量也都无法满足中国的需求。因此,我们应从中国能源生产的现实出发,充分使用好清洁煤等现有技术手段,在保证环境友好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短时间内给国际天然气和石油市场带来过高的压力。由于电力来源高度依赖煤炭,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能过度依赖电动汽车,应从长远战略和能源来源升级出发,大力支持氢能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带来的,仅仅是某些城市或局部地区将环境压力转移到了电源供应地,从国家整体来看,并没有能够改善环境。第三,实现中国的能源独立,需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进行努力。数量上,必须保证未来相当比重的能源消费由国内供应,要对中国的能源产业,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持续进行市场化改革,激发更多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质量上,必须持续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使单位能源消耗能产出更多的GDP。即使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中国GDP从数量上超越了美国,但如果我们的能源效率仍然大幅落后于美国,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必然会落后于美国。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更具战略意义。追求幸福生活是社会大众天赋的权利,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提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巨大供应压力。假如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上升到美国目前的6.88吨标准油,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上升到95.632亿吨,占世界135.112亿吨标准油的70.78%,这将是世界无法承受的。以美国同等的能源效率,2017年中国的GDP就不是12.25万亿美元,而应该是27.17万亿美元,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应该是中国。要将中国的能源效率提升2.22倍,需对全社会用能体系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改造,这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能源消费构成和人均用能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文明程度。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来看,能源效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因此,简单而直观的七个维度的能源数字对比提醒我们,要全面超越美国,我们还有多么漫长的路要走。[详情]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中美能源的客观比较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中美能源的客观比较

  张国宝:中美能源的客观比较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最近一篇“中国全面超越美国了吗?从能源数据看中美真实差距”在网上流传。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各方面中国的能源远落后于美国。毫无疑问,一、单位GDP能耗美国低于中国,因为产业结构美国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优于中国,中国还处于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的经营比美国粗放,能源浪费大。 二、人均能源消费美国高于中国,因为人均能耗反映了平均生活水平。美国的生活水平高于中国,家庭中电器普及,不仅有电视、冰箱、洗衣机,还有洗碗机、烘干机等,家用汽车也比中国普及,人均能源消费高是必然的。 三、美国的能源结构中油、气、核电等低碳能源比例高,煤只占14%。而中国以煤为主,煤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还高于60%,在发电量中煤发电量高达72%。 四、美国的能源自给率,自我保障率由于页岩油气革命成功而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出口。而中国是能源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这是一个大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其实不全是能源工作的问题,平均能耗高,人均消费低是整个经济结构的问题,发展阶段问题,有的是自然秉赋问题,但也说明了我们能源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能源工作的重点要从过去以增加供给为主转变为以调整结构和技术进步为主。 但是由以上四点得出结论,中国与美国能源差距之大,仅仅这样看也并不全面,也应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能源的技术进步,有些方面优于了美国。我与美国的官方和民间有长期交往,与能源企业和研究教育机构经常交流,更重要的是我参观考察过许多美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核电、火电、风电、太阳能、油气管网、电网、煤矿、煤层气页岩气开采,有不带偏见的客观比较。 一是中国有后发优势,由于中国比美国发展要晚,现在中国总体能源装备和技术要新于美国。美国核电发展高峰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用的是当时的技术,和现在的安全性相比差得很多。以日本发生核事故的福岛核电站为例,正是美国GE公司当时的产品,甚至连厂房的氢回收装置都没有。美国有104个反应堆,许多是在那个年代建的类似技术装备,需要退役和改造。而中国的核电站大部分是2000年后开建的,AP1000和EPR都是引进当代最先进的技术,并吸取日本福岛的教训,在安全措施上又做了很多加强,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核电站先进性安全性要优于美国。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建造新的核电站,所以中国设备制造能力、建造能力在许多方面也强于美国。 二是火力发电厂技术和装备也落后于中国,美国服役的火电站有的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产品,每千瓦时煤耗高于400克的还不少。我参观过的印第安纳州的燃煤电厂,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台机组40多万千瓦,平均每台机组容量6千瓦,在中国这都属于该淘汰的机组。而中国这些年建成了一批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是这种高参数大容量的百万千瓦机组应用最多的国家。以上海外高桥三号机组为代表的先进机组每千瓦时煤耗达到创纪录的275克世界最先进水平,远优于美国。我国还建成了世界仅有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可以烧劣质煤。还有大容量风冷机组等。可以说中国的燃煤火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三是美国多年前水电开发就已经饱和,很多年已经没有新的水电站建设,水电设备制造和水电建设基本已经萎缩,人才和教育断档。而中国以三峡水电站建设为契机,掌握了单机70万千瓦水电机组制造,在金沙江乌东德采用了世界上仅有的单机85万千瓦机组,而白鹤滩则采用了更大的100万千瓦水轮机组。可以说中国现在拥有世界最强的水电技术能力,在世界水电市场建设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四是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生产能力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远超美国。光伏电池板产量占世界的80%。 五是电网的建设和完善远早于中国,但是因此技术和设备陈旧,输电线路布局混乱,改造也很困难,甚至频率也有60赫兹和50赫兹两种,发生过美东大停电这样的大事故。而中国近年逐渐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互联互通大电网,技术设备新,布局清晰,至今没有发生过像美东停电这样的大事故。并拥有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正负11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输变电设备制造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基本已经退出输变电设备制造。GE公司谋求与中国企业合作。 六是长输管道和钻采技术装备及LNG运输船生产中国近年有了长足进步,并且拥有相当的国际市场等等。 列举这些并不是要贬低美国的能力和技术,美国在创新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成功地进行了页岩气开采。但是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采用世界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所以对中美能源比较不能偏颇,既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这才是客观的。 (本文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详情]

张国宝:电动汽车技术路线讨论引发的思考
张国宝:电动汽车技术路线讨论引发的思考

  李克强总理参观丰田氢电混合电动车的新闻在业内外再次引发了对锂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和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的讨论。一些这几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权威人士也坐不住了,讲了一些看法。无非就是锂电池电动汽车符合中国国情,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难度大,氢的储存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备,不少研发单位中途失败了。这样的一些说教其实在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常常听到。无非就是知难而退呗。 丰田汽车选择氢动力电池电动汽车,从1992年就开始了,已经经过了20多年不懈的努力,其中的波折困难可想而知,所不同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这使我想到过去我常常想到的另一件事情,就是能源领域的LNG液化天然气。 这种技术首先要把气态的天然气通过多级深冷到零下162度以下,变成液体,然后通过储存运送到需要的地方。运输和储存及深冷液化天然气所需要的装备和安全保障何其困难,可想而知。 就拿现在大家熟悉的LNG运输船来讲,研发这样一种可以运输LNG的船舶被认为是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解决能够适应超冷低温的材料,储罐的材料也同样如此。这样一大堆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如果摆在我们决策人员面前能下这样的决心吗?一定会有人说,搞LNG基础设施不完备,研发难度大,投入大。甚至会有专家出来说,把气体的天然气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这成本得有多高?搞这样的技术路线不是脱裤子放屁吗?这样的难题放在中国专家的论证会上可以说百分之百会被枪毙。 但是居然也是日本人坚持了下来,把天然气的LNG使用形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现在和管道天然气一样,成为天然气使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可能就是中国专家和日本专家思维和行动方式的不同,一个知难而退,一个知难而进。 这不是只是在燃料电池领域,在其他重要科技成就领域都是如此。从胶卷到数码相机,从显像管到液晶电视都听到过类似的话。重大创新研发投入大,能知难而进要有很大勇气。例如近几年治疗癌症的PD-1药在国内打一针要5万元人民币,到香港买也要3万元一支,在美国也不便宜,要1万美元一针。 乍听吓人一跳,这不是暴利吗?但是,细想想从P D-1抗体被科学家发现到现在能应用于临床应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研发,中途夭折,费用打了水漂的不在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知难而进,且有资金实力,扛得起失败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何其难得?这就是风险投资,因此一旦成功能够用于临床应用价格高昂,把过去的投入捞回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在医疗领域的新药,包括医疗器械,例如现在大家已经熟悉的B超、CT、PET-CT、核磁共振有哪一个是中国研发的呢?一个都没有!这和我们的专家容易知难而退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不如日本人执着,牛皮糖似的钻劲。 最近由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引发的对芯片产业的关注也是一个例子。集成电路的进步得益于光刻机的技术进步,传统的干式光刻机已经走到了极限,一位科学家从水的浸润受到启发,提出浸润式光刻机的设想,但是有的企业知难而退,锲而不舍的企业终于搞出了纳米级芯片。其实中国从文革时期就开始抓“大棒子”(拉单晶硅棒),起步早于台积电、三星,结果被他们后来居上。只有耐得住寂寞,知难而进的才能有大成果,大回报。在科研创新上总想走捷径,少付出,只能有小成果,小回报。由燃料电池引发的讨论,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详情]

中俄原油管道2线工程贯通 张国宝:足足谈了15年
中俄原油管道2线工程贯通 张国宝:足足谈了15年

  【经济ke】整整15年!我亲历了中俄间那场跨世纪的大谈判(上)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侠客岛按】 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呼玛河南岸全线贯通一个多月后,该管道正式投入使用,设计产能每年将达1500万吨。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部投产,俄罗斯每年可向中国输入的原油量也将增至3000万吨。 这条石油管线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但你知道吗?这条石油管线足足谈判了15年。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撰写了纪实文章,文中详尽回忆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15年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历史。方案为何先后出现“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三个版本?日本如何搅局?俄方为何起初态度不积极?为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仪式前,俄罗斯突然变卦?皆在文中。 本文首发于《中国经济周刊》,由于篇幅较长,侠客岛将全文分成上下两篇,略作缩减。现分享上篇。 张国宝 为什么要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中国曾是个贫油国家,使用的汽、煤、柴油几乎全要靠进口,所以叫“洋油”。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和开发了大庆油田,1963年实现了石油自给,其后并有少量出口换汇。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迅速增加,到了2016年进口3.8亿吨,自产两亿吨,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 石油部门意识到大庆油田逐渐从盛产期开始进入衰退,所以从90年代就开始与俄罗斯方面接触,探索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油田建设到大庆的管道,以弥补大庆原油产量下降的不足。 最初以私营的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为合作伙伴 1994年,中石油与俄罗斯民营石油企业尤科斯公司接触,尤科斯公司对与中石油合作建设中俄原油管道比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尤科斯公司提出了“安大线”方案。“安大线”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向南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进入中国,直达大庆。这个方案很符合中石油的想法,所以一直以俄罗斯尤科斯公司为主要谈判对手。 1996年,中俄双方企业完成了“安大线”的项目预可行性研究。但是俄罗斯政府似乎与尤科斯公司想法并不一致,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 三条管线示意图 朱镕基曾想用支付田湾核电站14亿美元现汇换取俄方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有一次,时任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从俄罗斯谈判回来,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报告了一个信息,说:俄方提出,如果能把俄罗斯向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提供设备的14亿美元易货贸易资金,改成以现汇付给俄罗斯,俄方将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当时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困难,急于出口核电这样的重大装备,于是与中国核电总公司谈成了一个易货贸易的买卖,即中方不付现汇买设备,俄方向中方提供14亿美元的设备贷款,中方以纺织品、轻工业品、家电等出口物资偿还,这对中方颇具吸引力。到朱镕基任总理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外汇储备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不再在意支付这14亿美元现汇了。 朱镕基总理听了马富才同志的这一信息后,决定答应俄方意见,并派我率团赴俄罗斯谈判落实。我即赴俄,以不公开的形式与俄罗斯的各有关部门商谈。 我先后走访了俄罗斯经济发展部、财政部等部门,但感觉俄方态度并不像马富才同志传递的信息那样,对中方支付田湾核电站外汇,以换取俄方答应建设中国原油管道一事莫衷一是,推诿敷衍。这次出访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此事也就告吹了。 “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日本搅局 之后俄罗斯国内反对“安大线”方案的舆论越来越多,主要的反对理由是“安大线”经过贝加尔湖南端,担心石油管道一旦出现事故污染贝加尔湖。另外,理由还有,俄罗斯应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应该考虑面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管道方案。 于是,“安纳线”的方案浮出水面。据说“安纳线”的方案是由日本提出的。线路走向从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油田出发,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中俄边境地区,通往俄罗斯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安纳线”全程都在俄境内,而不是只通往中国的管道,俄罗斯可以从太平洋岸边的纳霍德卡港将石油输往东亚其他国家。 日本也是一个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2002年年底,日本方面开始积极游说俄铺设“安纳线”,2003年上半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两次与普京会晤,专门讨论能源合作问题。6月,时任日本外相和前首相访问俄远东地区,允诺为俄西伯利亚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75亿美元贷款,条件就是俄铺设“安纳线”。日本还想通过与俄能源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要搅黄“安大线”方案。 由于日本的介入,俄内部开始重新讨论和确定原油管道的线路走向。在按什么线路建设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问题上,中日之间展开了暗中角力。 普京最终拍板“泰纳线”,但悬念又出现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开始了他作为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期间胡锦涛主席亲自做普京总统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俄罗斯下决心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工程。 经过两年多的论战和博弈,2004年12月31日,由普京总统亲自拍板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即“泰纳线”方案。“泰纳线”东起伊尔库茨克州泰舍特,从贝加尔湖北面400多公里处经过,解决了俄罗斯国内长期争论的贝加尔湖环保问题,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从斯科沃罗季诺开始沿着中俄边境地区,最后到达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但是此时俄罗斯并未明确建设到中国大庆的管道,或者称之为“泰纳线”的支线。俄方甚至有人说,中国需要原油可以从纳霍德卡港进口嘛!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还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艰难的谈判和利益博弈还在后面。 胡锦涛指明谈判不畅的俄方“内因” 现在回想起来,俄罗斯政府对中俄原油管道迟迟不作决定与最初中石油选择尤科斯公司为合作方有关。尤科斯公司总裁是苏联共青团书记,在苏联解体私有化过程中“下海”办了尤科斯公司,政治上与当局不和,还有政治野心,2004年俄罗斯政府以偷漏税为名开始调查尤科斯公司,霍多尔科夫(侠客岛注:尤科斯公司总裁)进了监狱。 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时,曾让我和马富才到他下榻的总统房间汇报与俄方谈判中俄原油管道的情况。胡锦涛主席和夫人刘永清正在吃晚饭,还给了我一块烤红薯,我拿在手里没有敢吃。马富才同志汇报强调中俄原油管道至今谈不成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从中搅局。我记得胡锦涛主席听后说了一句,你们不要光从外面找原因,还应该从俄罗斯内部找找原因。但是当时我们没有领会,马富才和霍多尔科夫第二天还举行记者招待会,俄罗斯政府只来了一个外交部副部长,政府态度不积极。 中俄原油管道,大兴安岭施工点(视觉中国) 马凯和尤权力促6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方案,赢得输油支线中国优先地位 俄政府以偷税漏税罪逮捕霍多尔科夫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向中国方面提出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方案,希望从中囯贷款60亿美元,俄方以销售石油款偿还。此前中国的银行从未向外国企业一次性贷款如此大的金额,同时,苏联解体后经济下滑,中国国内舆论普遍对俄罗斯经济不看好,对俄罗斯的信用也持怀疑态度。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一次性贷款60亿美元在中国金融界很难得到支持。 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召开会议协调各部门意见,只有马凯和我主张给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这笔贷款。我们认为中国需要购买俄罗斯的石油,而且从俄罗斯的进口量还在逐年增多,只要这笔贷款与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挂钩,贷款的风险是可控的,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对俄能源合作,打破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的僵局。当时由陈元同志任行长的国家开发银行一向秉持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贷款方针,陈元同志提出开发性金融的贷款思路,因此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只要国务院作出决策,国家开发银行愿意做这笔贷款的主贷银行。 国家发改委将协调情况和我们的意见上报国务院后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同志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说服各部门同意“贷款换石油”方案,具体由中石油和国家开发银行与俄罗斯相应部门进行商务谈判。 到2011年,俄方还清了全部60亿美元贷款和利息,中国也购买了4840万吨石油,真正实现了双赢。国家开发银行也以这笔贷款为发端,开始了国际金融业务,并且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贷款换石油”的合作,促使俄方在建设通往中国的支线原油管道问题上态度趋于积极。 2005年7月8日,普京总统首次表示,俄罗斯将在建设远东原油管道时优先铺设通往中国的输油支线。9月7日俄媒体报道,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接见西方记者时说,“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一期工程将修至中国境内城市大庆,俄罗斯的石油首先输送到中国大庆,大庆支线的建成是第一位的。但最终会把管道修到纳霍德卡。”自此确定了中国优先的原则。 俄方对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态度趋于积极,但仍不明朗。尽管普京总统多次提出要建设到中国的支线管道,但俄政府从未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的文件中明确中国支线管道的建设问题,中俄原油管道仍然扑朔迷离。 艰苦的马拉松式谈判:俄方不断提出附加条件 与俄方的谈判非常艰难, 俄方对我们十分在意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非常清楚,他们在谈判中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常常将我方关切的中俄原油管道与俄罗斯关切的其他项目挂钩。例如他们在协议文本中希望写进田湾核电站的三、四号机组仍采用俄罗斯原子能公司的技术设备;要求在天津投资炼油厂和加油站等等。 此外,由于中俄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双方都有戒心,对协议内容都非常小心,为哪句话在前,哪个条款在前也争论不休。文本除中俄两国文字以外,还必须在英、法语中选择一种文字作为副本。对争议时的仲裁法院和依据法律双方也有分歧,因此我们谈判有时连续谈一天一夜,几十个小时。 2007年胡锦涛主席再次访俄,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绕不开的话题。因此我和中石油的有关人士提前去莫斯科打前站,希望在高访中能签下两国间政府协议。我和雅诺夫斯基又是一场一天一夜的马拉松谈判。我吃下安眠药准备睡上一觉,这时候胡锦涛主席到达了总统饭店,立即叫当时的秘书陈世炬听取我们打前站的谈判情况。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我房间的沙发上睡了一个人。原来是我的秘书付超奇。他说昨晚在陈世炬那里开会汇报时,我就睡着了,是他和时任国家发改委外事司司长马欣把我架回房间的。当时谈判的艰辛可见一斑。 普京改任总理后,中俄原油管道合作未受影响 2008年3月2日,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普京为俄政府总理。在俄大选结束、政府重组后,2008年7月,俄管道运输公司完成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边境原油管道的工程设计并提交俄政府审批。推动管道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工作层面朝着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另一条轨道上,签署2010年后新的中俄长期原油贸易合同的谈判也在进行中,供油方式由管道输送原油代替之前的铁路运输。谈判的难点问题是价格。经过艰苦谈判,双方逐渐就长期贸易合同的数量(1000万吨~1500万吨/年)、供油开始时间(2011年1月1日)和期限(10~20年)达成共识。 2008年8月18日,中俄双方企业仍未就定价原则和公式达成一致,但商定争取在10月底前签署长期原油贸易合同。但9月22日,中石油与俄石油高层领导会见时仍未能达成一致。分歧的焦点是俄方坚持以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石油价格为向中国的售价,俄方希望将来纳霍德卡油价能成为继布伦特、得克萨斯、迪拜后的又一个国际油价标准。而中方要求向中国出口的油价应该是纳霍德卡油价减去斯科沃罗季诺到纳霍德卡的管道运输费用。(未完待续) 文/张国宝 编辑/百里云鹤 [详情]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明年油价会有所回升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明年油价会有所回升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昨天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中海油集团共同主办的“2017深海能源大会”间隙,张国宝、汪东进等多位能源界大腕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并对国际油价、石油前景和海洋能源开发等问题作出回应。 明年油价将高于今年 作为国内能源领域的元老级人物,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昨天大会上备受注目。尽管已年过七旬、满头银丝,这位能源圈的老人却仍语速很快、思路清晰。 “能源是长青产业,但近两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消费也放缓,加上供应增加,能源市场呈现疲软,价格下跌。可以说,油价低迷是这两年能源领域的一大关注点。”张国宝认为,经过近两年的价格低迷后,石油供需状况正在调整,逐渐趋向新的平衡。尽管去库存还需要一定时间,价格回升也需要一定时间,但价格回暖的趋势已可预见。油价明年应该会有所回升。 张国宝认为,在达到新的平衡后,油价肯定会回到合理价位。估计明年,如果不考虑突发地缘政治事件,油价应该会达到每桶50美元至70美元的水平。 对此,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评]总裁汪东进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他个人预计明年油价将高于今年的均价水平,而如果明年油价继续攀升的话,则公司业绩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详情]

张国宝:银行应“放水养鱼”培育优质客户
张国宝:银行应“放水养鱼”培育优质客户

  中证网讯(实习记者 欧阳剑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3日在“2017杭州湾论坛”上表示,金融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现代金融。同时,金融也必须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服务。张国宝认为,金融创新已对传统金融模式形成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金融业功不可没。然而,大部分时间实体经济都处于资金紧张,有求于金融部门的弱势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领域的创新开始对传统经营方式造成冲击,这些变化已经迫使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银行贷款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悄然变化,这要求金融机构不能再‘朝南坐’等客户上门了,而要主动走出去为实体经济服务。”张国宝表示,对于实体经济与银行间的关系,应是“银行帮助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养活了银行。”除了逐利以外,银行还应培育优质客户,“让贫变富,放水养鱼”。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实体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小微企业创业之初资金捉襟见肘是影响大众创业的一大障碍。金融业应在培育小微企业中有所作为。张国宝说,“把效益不好的变成效益好的,就像税务部门培育税源一样,才能有更多客户来给银行付利息。”此外,张国宝认为银行可以推出差别利率,金融业应该有产业政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比如,银行可以推出针对煤电和风电、太阳能项目的差别利率以贯彻绿色金融的理念。[详情]

张国宝: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的金融就是泡沫
张国宝: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的金融就是泡沫

  “支付宝”、“余额宝”迅猛的发展势头,以及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对传统金融方式提出了挑战。11月3日,在2017杭州湾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称,金融货币是在生产力发展到商品交换阶段而产生的,是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发展起来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的金融就是泡沫,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此外,金融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现代金融。曾经长期在实体经济部门工作的张国宝自述,“尝过金融的甜头,也吃过金融的苦头。”他提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部分时间,实体经济都处于资金紧张、有求于金融部门。在跟实体经济企业接触的时候,张国宝也经常听到他们的抱怨,“税收、银行利息是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忙了一年,都给银行打工了。”在实体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贷款难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今年夏天,在金融40人论坛期间,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做了个短短的调研,发现黑龙江贷款平均利率是6.2%,比全国的平均利率高0.49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利率7.36%,比全国涉农贷款平均利率2.75%高出很多。后来跟基层的企业交流了解到,要拿到这些贷款,实际利率还要高到10%。张国宝称,这个结果可能会有人认为是合理的,但这正是金融部门要改革,要创新的地方,过去银行等客户求上门来,“嫌贫爱富”,今后银行要走下去培育好客户,要“让贫变富,放水养鱼”,把效益不好的变成效益好的,就像税务部门培育税源一样,才能有更多客户来给银行付利息。张国宝称,在第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东北金融是失血型的。东北的坏账多,信用不好,所以银行存款在东北是净流出的。越需要钱的地方越没钱,形成了越富的越容易融到钱,穷的越来越没钱。后来是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给东北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又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每个省出了三个亿,进出口银行支持了20亿元,凑了三、四十亿元,一些中小企业才拿到了一些贷款。包括现在有一定规模的辽源袜业也得到了这个担保机构支持才发展起来。他提到,今后必须想明白,是银行养活了实体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养活了银行的问题。在他看来,是银行帮助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养活了银行。以铁路为例,“在2003年制定第一个铁路中长期规划时,铁道部门的意见要有年1000万吨公里运量的地方才可以考虑建铁路,而我争辨说,现在没有1000万吨公里运量,但是建了铁路后运量就会爆发出来。如果没有京广线、石太线在石家庄交汇,石家庄可能就是一个庄,不会成为省会。金融也是同样的道理。”张国宝称,无钞支付已经以监管部门没有预料到的发展势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这些变化已经迫使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但什么是未来的现代金融体系是想象不出来的,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对待新生事物,莫学九斤老太”。因为现在金融创新领域会不会出现新的“白天鹅”谁也不知道。[详情]

张国宝: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20%
张国宝: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20%

  张国宝:203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20%[详情]

张国宝:“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欧亚地区经贸合作
张国宝:“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欧亚地区经贸合作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国宝 新浪财经讯 9月21日消息,“2017欧亚经济论坛”定于2017年9月21-2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对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国宝出席分论坛并致辞。 他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政策便利化,东亚国家与欧洲中亚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人员往来将会更加繁荣,造福于沿线的各国各族人民。现今国家间货运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基础设施领域中的互联互通是非常可行的。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商贸之路,商贸繁荣也必然带来人文的交流互信,互信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联互通首先应该是人心相通,现在最大的阻力是政治互信,随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促进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详情]

张国宝: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张国宝: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文章导读: 天然气在中国既是一种使用历史悠久的能源,也是一种大规模使用历史短暂的新能源。 作者: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  责编:郭芳 天然气在中国既是一种使用历史悠久的能源,也是一种大规模使用历史短暂的新能源。 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四川盆地有天然气资源和地下盐矿,自贡一带用天然气煮盐卤水用于生产盐。但直到40年前,天然气还只是少数地区的少数人知道的能源。那时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西气东输开创了中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时代 1997年,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长距离天然气管线——陕京管线,长918公里,把天然气输送到北京。在海南岛的北部湾海域发现了海上天然气,建设了从海南岛北部湾的莺歌海到香港的管线,向香港每年供应2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东海,原地质矿产部调查队(后来叫新星公司),在上海附近的东海平湖气田也发现了少量天然气,每年可供上海4亿立方米天然气。那时候我已经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我记得陕京管线还分配给天津每年2亿立方米,西安每年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天津还担心用不完。 直到2003年,天然气在中国能源中的比重还只占区区的2.3%,而那个时候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天然气在能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10%,有些国家甚至达到30%。例如,在美国、俄罗斯天然气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清洁能源。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谋划建设从新疆到上海的西气东输管线,全长约4000公里,设计规模每年120亿立方米。我们从来没有建设过这么长和这么大容量的输气管道,也曾经谋求与壳牌等外国公司合作,但没有成功,最后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建设。那个时候,管线的材料X70钢,加压用的燃压机组我们都不会做,从钢铁厂研发生产X70钢开始一步一步摸索。我们也没有建设过大型的储气库,因为西气东输工程需要,才在江苏的金坛利用地下盐矿空穴建设第一个较大的储气库。这种情况下,西气东输工程也只用了两三年就建成了,并且在靖边和陕京管线相连接,可以向北京、天津供应天然气。 西气东输惠及2亿多人口,开创了中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的时代。后来又建设了西气东输二期工程,将天然气从新疆送到广东、香港。 中国天然气的对外合作 由于中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我们在2005年以后开始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商谈进口他们的管道天然气。在中国和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四国元首的亲自推动下,于200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从境外引入的长输天然气管道,叫做中亚天然气管道,开创了中国进口境外天然气的历史,中国也成了天然气的净进口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初期设计能力每年300亿立方米,现在已经建成了A、B、C三条管线,走的是同一条路由,与西气东输管道相连接。D线正在建设中,管线走向与A、B、C线不同。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天然气的合同数量也扩大到了每年680亿立方米,我国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进口天然气1900多亿立方米。 后来我们又与缅甸合作,与中缅原油管道同期建成了中缅天然气管道。它的气源是韩国大宇公司在缅甸孟加拉湾海域勘探开发的海上天然气,生产量一年只有50亿立方米左右。这条管道现在还没有达到每年50亿立方米的设计能力,但却使中国偏僻的西南山区的云南省用上了天然气。 现在我们还只有这两条陆上进口的天然气管道,俄罗斯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可以建成通气。 在本世纪初,我们谋划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同时,也开始了LNG的事业。经过激烈的招标竞争,最初选择广东大亚湾和福建的LNG接收站进口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液化天然气,之后又扩大到上海进口马来西亚LNG。现在我们已经建成运营了11个LNG接收站,并且还在迅速增加。LNG的进口国也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扩大到了卡塔尔、文莱等国。 同样,我们从最初不会生产LNG运输船和LNG储罐的钢板,到现在已经能向日本商船三井出口LNG运输船。 短短20年间,中国从一个天然气在能源中占比微不足道的国家成长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但目前中国仅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5.9%,而美国、俄罗斯占到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33%。天然气在中国能源中的比例为6.3%,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增长速度比其他能源都快。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进口天然气410亿立方米,本国生产743亿立方米,进口的依存度达到36.5%。 全国性管网形成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中国现在已经将西气东输、陕京管线、川气出川、沿海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管道初步连接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并且与沿海星罗棋布的LNG接收站连为一体。这种建设速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亚通过里海到欧洲的纳布科管道,起初比中亚天然气管道提出还要早,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我们的天然气管网既有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有全国各省份众多企业相互支持。 目前骨干管道还是以央企为主在建设经营,他们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当然也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例如,从山西晋东南到河南端氏的煤层气管道项目就由重庆的民营企业重庆三峡燃气集团投资建设,新疆吉木乃到哈萨克斯坦斋桑气田则由民营企业广汇建设经营。民营企业新奥燃气正在舟山建设LNG接收站。 各省份的支线管网既有地方国企,也有民营企业,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建设经营的。中国的城市燃气主要由5家企业经营,中石油的昆仑燃气、香港的港华、华润、新奥燃气、中华燃气,这5家企业经营着约100多个城市的燃气业务。还有许多城市的燃气是由地方政府所属的城市燃气公司在经营,例如北京燃气,现在北京的天然气年消费量已经超过了160亿立方米,甚至超过了纽约市的用气量,成为仅次于莫斯科的世界第二大用气城市,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明年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投入运营后,中国的天然气管网将进一步扩大到有一亿人口的东北,连接关内、关外的管网。中国企业还积极投资境外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在澳大利亚的西北大陆架拥有八分之一股份,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俄罗斯亚马尔气田,都有中国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天然气领域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能源的清洁化是必然趋势,任何利益集团都须想明白这一点 在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饱受雾霾肆虐之苦,政府正在下决心治理。造成雾霾的原因尽管争论还很多,但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太高肯定是原因之一。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比例现在仍然高达65%,在发电领域,72%发电量是由煤炭发电的。全国煤炭产量最高的2013年,产量达到38亿吨,几乎占了世界煤炭消费量的小一半。因此,治理雾霾,在大城市以燃气机组取代燃煤机组是必然趋势。北京市区原有4个燃煤发电厂,我在任时坚决要求以气代煤,改为燃气的热电联供,遇到很大阻力。由于雾霾越来越严重,北京市终于下了决心,关闭了市区所有燃煤发电机组,以先进的燃气热电联供机组取代。无论是伦敦还是洛杉矶,治理雾霾都走了以气代煤的路子。 以气代煤的一大制约因素是价格,天然气的价格还是高于煤炭。许多专家呼吁要考虑污染成本,实行碳交易,加大收取排污费。在各种利益集团、各种意见掣肘下,实行起来阻力很大。但我认为,能源的清洁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利益集团都必须想明白这一点。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如何让天然气具备竞争力依然是个难点。有相当强烈的意见认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而天然气资源不足。其实就世界范围而言,天然气资源充足,国内也有很大潜力。例如,中国的煤层气很有潜力,还有现在开发规模还不大但出现增长势头的页岩气,资源不应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如今,中国已经迅速成长为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市场空间很大,潜力还远没有发挥,目前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天然气联盟轮值主席国,并积极争取举办2024年世界天然气大会。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此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先生在9月13日“国际天然气合作发展论坛”上的演讲稿,有删减。张国宝先生特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刊发。)[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