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6日,已经披露年报的15家上市银行的2016年利息净收入为2.35万亿元,同比减少1400亿元,降幅为5.62%。五大行是净利息减少的“主力军”,全部陷入负增长。[详情]
降薪+减员,这两年银行员工日子不太好过的说法似乎越来越多,2016年上市银行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能用“降薪+减员”来概括?真实情况大大出人意料![详情]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则表示,天亮就在眼前。“不良率在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很难说已经见底,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时间不会太长,从各种指标来看,已经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详情]
2016年,在营收方面,除中行较2015年同比增加外,其他四大行的营收均出现了负增长。同时,各大行的净利润增速也都维持在低位。[详情]
五大行的“吸金”能力依然遥遥领先各大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的是,随着过去两年我国楼市不断升温,个人住房信贷规模也创下“天量”。[详情]
与2015年末相比,9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双升,4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但不良率持平或下降。业内人士表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显出一些好转迹象,但拐点难言到来。[详情]
国有五大行的赚钱能力依旧令其他上市公司小伙伴羡慕:2016全年,工建农中交五大行的净利润总计9254.38亿元,日均赚25.35亿元(按一年365天计算)。[详情]
中国银行3月31日发布的2016年报显示,2016年该行实现税后利润1840.51亿元,较上年增长2.58%;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645.78亿元,较上一年下降3.67%。[详情]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3月31日的2016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不良率到底有没有见底要看不同区域,有些地方仍在加重。可以说虽然还没有见底,但是需要等待的时间应该不是很长了,天亮就在眼前,”[详情]
中国信达将集团业务分为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及金融服务业务三类,2016年这三类业务税前利润占比分别达到63.2%、27.6%和9.2%。[详情]
光大银行通过压降高风险领域贷款规模420亿元,加大民生工程贷款和新兴产业贷款,如今不良率、关注类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资产质量负向迁徙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详情]
在净利润方面,4家国有银行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资产质量也有向好趋势。四大行平均每日有20.9亿元进账,仍是中国吸金能力最强的企业。[详情]
伴随着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曾几何时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利率市场化和央行多次不对称降息的影响下,如今单纯依赖息差和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亦难持续。[详情]
农业银行副行长康义指出,“2017年以来,信贷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在增加,这与经济在回暖是相吻合的。”[详情]
银行经营在大环境的重重压力之下,赚钱之道发生微妙变化。钱从哪儿来?利息收入占比普遍下降,从原来的70%以上向60%靠近,增速明显低于非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详情]
2016年度新增按揭贷款或将创下新高,记者统计的9家主要上市银行中,9家银行新增按揭贷款总额3.11万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已经达到59.27%。其中,农行的这一比例最高,接近80%。[详情]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已先后发布其2016年业绩报告。梳理年报发现,以上四家股份制银行或加速,或深化了其零售业务板块的布局。[详情]
4月25日,北京银行(601169)发布2016年度报告及2017年一季度业绩。 同时,发布会上,也是北京银行原董事长闫冰竹退休后,新任董事长张东宁的首次公开亮相。 在闫冰竹主政的20年里,张东宁一直是闫冰竹的左膀右臂,目前张东宁依旧兼任北京银行行长。这位董事长兼行长一贯严谨,回答问题时,目光几乎没有离开眼前的讲稿。 张东宁表示,2016年,北京银行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包括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及自贸区改革创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支持一大批重点基础建设项目;2017年,北京银行将继续在此框架下,对相关项目上倾斜资源。 220亿元定增补充资本 根据北京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2016年末,北京银行资产达2.1万亿元的规模,较年初增长了近15%,全年营业收入474.56亿元,增长7.66%,实现利润总额222.98亿元,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6.16%。资产质量方面,2016年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7%,拨备覆盖率为256.06%。 作为一家资产规模与部分股份行相当的城商行,北京银行近年来资产保持在2位数增速,并于2016年冲上2万亿大关。但是,加之总体经济增速下行、不良上升,北京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亦在增加。 2016年7月,北京银行成功发行130亿元优先股,将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提升了约1个百分点。 2017年,北京银行将继续其资本补充之旅。张东宁在发布会上称,北京银行定增方案已于4月24日通过董事会批准,并将于年内完成。 据北京银行副行长兼董秘杨书剑介绍,北京银行将非公开发行普通股不超过24.12亿股,约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3.69%,募集资金预计约220亿元;按静态测算,此举将提升北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近1.6个百分点,可以支持北京银行未来3年的资本需求,并将显著增强该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2016年,大量城商行、农商行大举通过同业业务,而北京银行亦抓住机会,通过同业业务转型增效。 杨书剑在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银行2016年的高收益同业投资规模大幅增长,年末余额达到2580亿元,同比增长126%;在资金端,银行理财规模大增39%,达到4300余亿元,相应地,理财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了16.26亿元,增幅达62%。 北京银行自身,亦是同业存单的发行大户,今年计划发行同业存单3000亿元,这一数字,在所有上市银行中,颇为靠前,且与2016年的2000亿元,2015年的1200亿元,也有较大增长。 “投贷联动”落地146笔 北京银行另一颇受关注的业务则是投贷联动。 2016年4月,北京银行成为首批十家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之一。而在此之前,北京银行早已在布局相关业务,比如,推出投贷联动特色产品“投贷通”等。 由于在北京这个中国创业之都扎根多年,北京银行在投贷联动业务上颇占优势。据杨书剑介绍,该行“投贷通”产品,为创业板、中小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北京企业中,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占比分别达到90%、75%和55%。而这些企业,则是投贷联动可以深度挖掘的潜在客户。 2016年6月,北京银行发布支持中关村“万家创客”行动计划,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已累计为1800余家创客会员提供贷款250.9亿元;2016年12月,北京银行南京分行的创客中心正式落地。 据杨书剑介绍,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投贷联动业务累计落地146笔,总规模为19.66亿元,未来,北京银行将加快筹建投贷联动子公司。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本报记者 张 歆 一直被挖角,从未被超越——银行业的人才一直是金融各子行业争夺的对象。 近日,上市银行年报则从数据层面展示了银行业“最牛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其中,北京银行员工2016年人均创利123万元,人均营业收入327万元更是个中翘楚。 4月26日,北京银行同时发布了2016年年报以及2017年一季报。截至2016年年末,全行总资产达到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7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22.98亿元,实现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6.16%,营业收入474.56亿元,增长7.66%;实现非息净收入99亿元,增长19.71%,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4.82%,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一季度,北京银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单季实现净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3.53%。 此外,北京银行于2016年7月份成功发行130亿元优先股,提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约1个百分点左右。该行定向增发方案已于4月24日通过董事会批准,非公开发行规模预计220亿元左右,按静态测算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近1.6个百分点,可有效支持北京银行未来三年的资本需求。 据本报记者了解,北京银行国资大股东和外资大股东均将参与本次非公开发行,以确保持股比例不被稀释。“国资大股东、外资大股东均对北京银行充满信心;此外,三峡集团、阳光保险等大型企业或机构投资者也表态十分看好本行” ,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小微的定位,累计为上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2500亿元,累计为2300多家文创企业提供超过800亿元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年末,北京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908亿元,较去年年初增长22%,远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继续完成“三个不低于”指标。 在银行业最受关注的资产质量方面,北京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去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27%,拨备覆盖率为256%,拨贷比为3.25%。截至2017年一季末,不良贷款率为1.24%,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北京银行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稳健经营为原则,坚持差异化定位、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巩固特色优势,坚守风险底线,提升管理能力,传承企业文化,全力打造创新发展、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详情]
每经记者 朱丹丹 每经编辑 姚茂敦 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接近3万亿元,增长150倍,开创了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 4月25日,北京银行发布的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该行总资产达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7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22.98亿元,实现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6.16%。 资产质量方面,北京银行坦言,该行始终把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从严管控、从严问责,不断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持续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全面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始终保持上市银行优秀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7%,拨备覆盖率256%,拨贷比3.25%%。 2017年,我国投贷联动由启动之年迈入攻坚之年。而在去年4月,北京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获得首批试点资格。 “我行率先发布‘投贷通’金融特色产品,为创业板、中小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北京企业中,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占比分别达到90%、75%和55%。”北京银行方面指出。 北京银行方面人士曾表示,开展投贷联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银行转型升级的机遇所急。“预计2017年实现投贷联动业务落地不少于200户,助推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同时,目前投资子公司正在积极筹备。” 此外,互联网金融也是北京银行的重要布局点之一。日前,该行发布“京彩易联”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京彩e管家等系列产品,为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存管等一揽子综合服务。 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互联网与金融跨界融合正在深刻改变金融运行的模式和金融生态环境,无论传统银行业务上的转型还是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探索方面,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大地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时空半径,为客户带去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详情]
本报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4月24日,上海银行披露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截至2016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规模由2015年末的1.45万亿增长至1.76万亿,增长21.13%;净利润143.08亿元,同比增长10.04%,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至22.89%。 具体来看,上海银行信贷资产中零售获得信贷资源更多的倾斜,占比提升。而总资产增长中,投资类的增速和占比都明显高于信贷资产。 收入方面,受到利差缩窄影响,利息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2.56%。但非息收入增长明显,非息收入84.11亿元,同比增长29.8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1.57亿元,同比增长11.77%,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17.89%,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 不过与大部分银行的现状不同,上海银行在净利润增长双位数的同时,其营收增速仅3.77%。 信贷资源向零售倾斜 对于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与规模增长相比,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成为每家银行更多思考的问题。 2016年,上海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和信贷,其贷款和垫款总额5539.99亿元,增幅仅3.26%。在规模增长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信贷资源更多向零售业务倾斜,零售贷款占比21.50%,同比提升5.38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行长胡友联表示:“零售资产是银行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专业化经营中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客户的挖掘和外部的合作,通过专业化服务改善整个资产结构。” 上海银行2016年开始实行“6+3”特色业务专业化经营。“6”是对公方面的六项业务,包括托管、投行、资管、交易银行、金融市场、跨境金融;“3”是零售方面,包括消费金融、养老金融、信用卡分期。 但相比信贷,上海银行1.7万亿资产中投资类资产增速极快,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进一步增至52.19%,相比2015年占比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在投资类资产中,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占比提升非常明显,从2015年的27.77%增长至47.17%,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普遍呈下降趋势,而多数银行受到资产质量等因素影响,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不匹配严重。而上海银行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恰恰相反,其2016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7%,低于净利润增长。 对此,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表示:“营业收入转化为净利润当中有多道影响因素,扣除包括拨备在内的支出形成经营利润,经营利润又和资产结构及税负等相关,如果信贷成本较低,或者投资的方向里面包括免税的国债等资产类型,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不良一升一降 资产质量方面,上海银行实现一升一降,年末不良贷款率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17%,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不良贷款余额64.98亿元,较期初增加1.28亿元。 上海银行分管风险的副行长黄涛认为,其中有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与上海银行的主要经营区域有关,扎根上海,主要业务在长三角地区,也扩展到全国其他的一些发达城市。这些包括浙江地区的城市,过去有不良贷款爆发的趋势,但是2016年已经开始趋缓,浙江地区银行业整体的不良率也是五年来第一次实现双降。 主观方面,战略层面处理好效益增长和风险质量之间的关系,加强责任约束,过去一年在授信业务追责方面处理的人次有427次。并严控贷款质量恶化,对已经出现风险的资产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并主动退出一批风险客户,2016年退出授信总额168亿元。 在银行业集团化、综合化经营趋势下,上海银行也在扩展自己的版图:2016年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子公司,全资境外投行上银国际获得境外全牌照,并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的银行之一。 胡友联透露,投贷联动试点方案已经提交等待批复,内部筹备工作也基本完成。 他表示,上海银行投贷联动总体目标仍是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务设想是“以贷为本,以贷带投,以投补贷,投贷联动”。银行在投贷联动方面应该发挥“贷”的优势,初期还是以期权为主、实投为辅,一定时间内采取跟投的策略。(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原标题:上市银行净利增速回升 □本报记者 陈莹莹 上市银行的2016年报大戏渐进尾声,数据显示,一直拖累银行业绩的息差下滑趋势已有企稳之势。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也在发力互联网转型、力拼中间业务,以期率先驶离净利增速的“慢车道”。 息差边际企稳 以往市场所谓的银行“躺着赚钱”,就是指银行的息差收入。前几年,在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脱媒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上市银行的息差水平一路下滑,并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不过在多数上市银行的2016年年报中,息差已现回暖之势。对于后续净息差的走势,各行管理层均表示,尽管收窄的趋势还在继续,但压力已趋减小。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16年基本上已把央行前期降息的影响消化,预计2017年息差的收窄幅度在10个基点以内。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17年,在货币政策整体偏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处于利率中枢不断上升的资金环境中,资金市场的利率会通过一系列机制传导至债券、贷款市场,这将有利于银行净息差的改善,其中对于在同业市场涉足较少,表外理财发展相对理性的银行而言(主要为大型银行),净息差改善效果将更加明显。 平安证券指出,2016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1.2%(15家已披露业绩银行合计)。展望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规模增速虽有所下行但幅度可控,息差降幅的收窄将缓释银行营收端的压力,在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拨备计提对业绩的拖累将进一步降低。 申万宏源分析人士预计,上市银行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3%,较2016年同期的1.6%有所提升。2017年一季度行业息差收窄幅度进一步企稳,环比小幅收窄2个基点至2.08%。 力拼中间业务 尽管息差水平出现“曙光”,但是上市银行对于其他非息业务也是相当之拼。去年赴港上市的浙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最为抢眼,其中手续费以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大增82%。另外,A股的浦发银行、中信银行,该项净收入为407亿元、423亿元,同比增长46%以及19%。 年报数据显示,资产管理、中间业务为招行贡献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增量。2016年,该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超5.95万户,同比增长21.47%;销售个人理财产品7.6万亿元,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4952亿元,代理保险保费1525亿元,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达1322亿元。招行零售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85.49亿元,同比增长8.61%,占零售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58.98%;信用卡非利息业务收入达113.19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调查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结算类业务收入占据前三位,与上年结果保持一致。在混业经营趋势逐渐加强的环境下,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已成为主流的经营模式,银行投行业务范围正在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中间业务,不少银行在发力新兴业务领域,比如网贷平台的资金存管业务。4月18日,北京银行宣布与凤凰卫视集团旗下的综合投资理财平台——凤凰金融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并称战略合作意向达成后,双方将分别依托在互联网、传统金融领域的资源优势,基于“京彩易联”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在资金存管、账户服务、支付结算、财资管理等多个业务层面展开深入合作。北京银行创新推出“京彩易联”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京彩e管家、京彩e账户、京彩e支付系列产品,为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存管、电子账户、支付结算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并通过定制化服务的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详情]
2016年,杭州银行启动实施新一轮战略规划,并以上市为契机,加快业务转型与能力提升,经营绩效和结构调整呈现稳中向好、持续优化的积极态势。日前,杭州银行交出上市后首份年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杭州银行资产总额达到7204.24亿元,较年初增长32.11%;实现营业收入1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实现拨备前利润92.04亿元,比2015年增长20.5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21亿元,比2015年增长8.54%。资本充足率11.88%,较上年末增长0.18个百分点。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杭州银行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的“六大业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年报显示,该行公司金融“1+3”管理体制基本成型,投资银行职能进一步完善,科技文创金融事业部改革稳步落地,交易银行部启动建设,各业务板块围绕核心产品带动业务发展,实现了公司金融业务的整体稳步发展。公司信贷业务重点关注科技、文创及公共服务事业等行业和其中的优质企业,积极开展城市化建设项目融资、上市公司融资及科技文创金融业务。年末科技文创金融B、C类核心客户较上年末增长24.86%。零售金融有序推进,年末零售金融条线贷款余额552.31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2.31%,较上年末提升0.9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信贷余额177.49亿元,占零售金融条线贷款总额的32.14%。累计销售零售理财产品4264.78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7.73%,核心零售客户79.61万,较上年末增加22.66万户,增幅39.79%。小微金融坚持对存量信贷业务进行结构调整,逐步退出名实不符、形式担保的小微客户,注重实质风险控制和化解,同时构建微贷体制,加强微贷产品创新,积极探索微贷模式,截至2016年末共计服务小微客户11.55万户,较上年度增加1.31万户;新增基本结算户1.23万户,顺利实现小微企业服务“三个不低于”目标。金融市场业务取得较快发展,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牵头发起“价值连城”浙江法人金融机构战略合作联盟,同业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资产管理深化理财产品线建设,完善大类资产配置,实现新的发展。收入结构方面,非利息收入贡献持续提升,全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15.02%,较上年同期提高5.43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人民币22.97亿元,同比增长57.39%。 特色板块亮点凸显。报告期内,杭州银行积极顺应国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新趋势,科技文创金融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该行科技文创金融业务先后开发了“风险池基金”、“选择权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等多种创新产品,同时积极探索投贷联动,加强与创投等渠道密切合作,实施科技文创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力支持了经营区域内创新创业类中小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该行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优势。截至2016年末,该行服务的科技文创企业客户达到4646户,较年初增加641户,增幅16.01%;表内外融资敞口余额256.73亿元,增幅24.79%。户均融资约550万元,真正做到了服务实体、扶持创新。在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末该行科技文创金融不良贷款率仅为0.35%,在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获得了“优秀科技金融品牌”、“新三板最佳服务银行”等荣誉。财富管理方面,该行理财产品线不断丰富,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建立了专业研究能力和自主投资能力;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理财销售规模和存续规模实现高速增长,全年累计销售各类理财产品7483.59亿元,较上年增加2699.34亿元,增幅56.42%,财富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推出“定投宝C款”、“个人外汇交易”、“幸福天年”、“银联白金信用卡”和VISA卡等新产品,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取得良好收益。 总体风险水平平稳,抵补能力有所上升。报告期,该行从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降旧控新,通过客户投向清单、负面清单、清收转化清单,将风险政策细化,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优化信贷投向,调整存量信贷结构,贷款行业结构显著改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增加102.85亿元,占比提高3.08个百分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下降30.98亿元,占比下降4.30个百分点。多元化处置风险贷款,努力提高资产质量;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授信审批垂直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授信审批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全行审批标准的一致性;积极推进客户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管理系统等基础平台建设,完善风险监控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内控检查,提高自我纠偏能力。加强问责和整改。强化存量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在总行设立资产保全一级部,充实资产保全专业力量,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核销力度。2016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62%,从年报数据显示,较2016年6月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存量信贷结构调整已见成效,新增风险势头有所趋缓。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该行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增强,年末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18和0.50个百分点。全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43.7亿元,较上年增长45.08%,拨贷比3.03%,比上年末提高0.39个百分点。 基础管理夯实发展后劲。数字化经营渠道不断丰富,功能持续优化,直销银行发展较快,2016年末直销银行注册用户数65万户;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系列制度,推进“人才兴行”计划实施,强化员工激励约束。推进运营转型,在100多个网点开展远程集中授权试点,分流柜员146名,集约运营成本。资源配置与定价管理机制得到优化,启动管理会计建设,进一步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统筹功能;IT建设启动大项目开发带动计划。 [详情]
证券时报记者 陈若谷 日前,贵阳银行发布2016年年报。在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普遍不超过5%的大环境下,该行去年业绩表现不俗: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54亿元,增长13.42%;实现营业收入101.59亿元,增长31.85%。 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该行净利润仅较2015年增长13.42%,核心原因在于拨备计提的大幅增加。数据显示,该行去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达31.13亿元,同比增长159.87%。 截至2016年年末,贵阳银行资产总额为3722.53亿元,同比增长56.28%;存款余额为2629.98亿元,同比增长45.31%;贷款余额1024.94亿元,同比增长23.23%。 与其他银行大为不同的是,贵阳银行的信贷投放并不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去年末这两个行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合计占比仅为17.02%,而该行在建筑业的贷款投放占比达17.19%。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建筑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11%。 更大的资产增量集中在投资类业务方面。年报显示,贵阳银行全年66.89%的资产增量集中于投资类资产,净增量总计896.65亿元。在这些增量中,同业存单增加投资、地方债增加投资、非标投资增量的占比分别为47%、16%和33%。截至去年末,投资类资产在该行总资产中占比达54.35%,较去年初上升7.05个百分点,是贷款余额的两倍。 资产端的调整也在收入结构上有所体现。利息收入结构显示,在该行去年贷款利息收入较2015年略有下滑的情况下,投资类资产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量在该行全年利息收入增量的贡献度达到98%,投资类资产全年利息收入较贷款利息收入仅少了1455万元。 数据显示,贵阳银行2016年利息净收入占比为82.69%,比去年下降5.9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为13.98%,比去年上升5.23个百分点。在负债端,截至2016年年末,该行活期存款占比由59.45%提升至62.86%,与行业特征一致,呈现存款活期化特征。同时,该行还大幅增加同业存单发行,发行余额由年初的258.85亿元增加至439.17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6年年末,贵阳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不过,不良贷款规模则较去年初增长17.7%至14.52亿元;此外,该行去年末关注类贷款规模及占比均较去年初有所下降。 截至去年末,贵阳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35.19%,较上年末下降4.79个百分点;拨贷比3.33%,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详情]
中行净利负增长 海外布局迅猛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发自广州 3月31日,中国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2016年实现税后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2.58%。从这一增长比例来看,并不输其他几大行速度,工行盈利增长0.4%,农行和建行净利增速分别为1.86%和1.45%。 但是,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这一项来看,中国银行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3.67%。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中行副行长张青松将此归结于“拨备的提高”。截至2016年末,中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62.82%,较上一年末提升了9.52个百分点。 这份年报中,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颇具亮点,对中行整体的利润贡献度为36.27%,较上一年度的约548亿元同比上升了12.63个百分点,涨幅惊人。事实上,这些年中国银行的战略经历了多次变化,最近两三年业务发展重心明确。 “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银行加快了在海外布局的节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并购重组,频频出手;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国际经济环境在明显好转。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收入大受影响,国内市场的占比会非常高,随着主要经济体的回暖,带动了海外分支机构业务增长。”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净利息收入下滑 时代周报记者根据年报梳理,该行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去年全年,该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了6.88%,净息差下降0.29个百分点至1.83%。 张青松表示,净息差的下降是全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中行下降幅度是大型同业里面最小的。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2016年大行的净息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窄。工商银行的净息差收窄了31个基点,建设银行收窄了43个基点,农业银行收窄了41个基点,中国银行收窄了29个基点。 对于息差收窄的原因,该行解释称:一是因为2015年开始,人民银行对存贷款的基准利率持续性下调,由于存款定价的期限和贷款定价的期限不一致,所以导致了净息差的下降;二是因为营改增税价分离的改革,如果还原这个因素,净息差应该是1.92%;三是因为去年美元升息的背景之下,国内没有很高的收益率的资产运用的机会,美元业务的息差拉了整个息差的后腿。 中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负增长还是颇为刺眼。“我们出于稳健经营,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讲,使得拨备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这是整个同业里面应该是逆势上升的一个现象。”张青松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称。 国金证券分析师刘志平表示,中行2016年业绩负增长主要是四季度主动大幅拨备计提以及年度少数股东权益同比确认较多,中行拨备前利润增速为7%。 在近几年银行不良持续双升的压力之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正在吃紧。2016年末,建行、交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刚刚满足监管红线,工行更下降到红线之下。2016年中行则选择了加大拨备的计提,拨备覆盖率逆市提升了9.52个百分点,让净利润呈现负增长的局面。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去年共计提贷款减值损失867.95亿元,同比增长55.35%。计提更多的拨备是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从2016年的情况看,中行的不良资产依然是“双升”。截至2016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4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1.06亿元;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面对不良的上升,中行也加大化解的力度,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1289亿元,同比多化解245亿元;主动识别和化解潜在风险,累计化解公司逾期非不良贷款 1523 亿元。 中行行长陈四清称:“我们在过剩产业,煤炭开采、钢铁、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方面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中行去年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投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较2015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从中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2016年的贷款的关注和逾期贷款同比是上升的,比如关注类贷款上升了0.6个百分点。像东北和西部地区一些矿业的风险还在持续上升,所以我想2017年的资产质量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海外市场回暖 虽然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负增长,但中行的年报依然有亮点,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实现税前利润122.34亿美元,同比增长39.42%,对中行整体的利润贡献度为36.27%。 陈四清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银行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加大力度对国内“走出去”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并购、投资提供信贷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新投放授信近600亿美元,“海外机构已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而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上,中行则继续领跑市场。2016年全年跨境人民币清算量312万亿元,结算量超过4万亿元,保持全球第一。 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企海外并购业务井喷式发展,导致海外机构拓展当地客户的融资需求,例如2016年中行海外新增公司贷款首次反超境内;中国的“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从而拉动银行业海外业务的大发展,为中资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除了自身的布局之外,海外市场回暖也是一个主因。“这一年多以来,包括美国欧洲,甚至新兴经济体的市场环境都在好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中国银行海外业务占比本来就比较高,而海外经济回暖,会给它带来显著的增长。”曾刚说。 很显然,中国银行尝到了海外业务的甜头。事实上,这些年里中国银行的定位颇为纠结,经历了境外-境内-境外的几次转变。 2004年股改之后,中行的重心开始向境内业务转移;2009年初,中行领导人曾表态: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十年的大背景下,中行将逐步降低海外资产比例,至少在2009-2012年,中行将“向内转型”,做大人民币业务。 要知道,2006年和2007年,中行海外机构(包括港澳台)税后利润在全集团利润额中的占比曾一度达到37.72%和42.25%。2008年受金融危机重创,迅速跌落至8.09%,此后数年则始终低于25%。 另一方面,工行等其他大行却在逆势向外扩张。至2012年,工行的海外业务规模增速已经超过中行。2013年3月,时任中行行长的李礼辉定下目标:未来三至五年内,中行海外业务所创造的税前利润或营业收入所占比要达到30%左右。 2015年初,中行又明确提出,未来不论是应对利率市场化、还是布局互联网金融,都将围绕海外业务开展。2015-2017年三年内,“一带一路”相关授信要达到1000亿美元。 2013-2015年间,中国银行海外业务分别为412.42亿元、531.93亿元和547.54亿元,全集团盈利占比则分别为19.37%、22.98%和23.64%,占比逐步扩大。 而这一年多以来,中国银行正在对其海外资产进行重组,在2016年完成出售的南洋商业银行,2016年底公布出售集友银行。“有效减少集团业务重叠,降低管理成本。”中国银行在年报中提到。 中银香港作为中国银行的控股机构,承担中国银行在东盟地区布局的重任。在出售南商银行后,中银香港向母行中国银行收购中银马来西亚及中银泰国。今年2月28日,中银香港已与中国银行就收购印度尼西亚业务以及柬埔寨业务分别签订资产收购协议。[详情]
截至4月1日,工、建、农、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6年年报全部出炉,公众关心的个人住房贷款数据也“浮出水面”。去年,在房地产火热行情的推动下,四大行个人房贷猛增2.7万亿元,相当于每天贷出约75亿元。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6年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增加4.96万亿元,占比39.21%。 四大行占据新增房贷超过“半壁江山”,增速更是远超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四大行的年报统计,4家银行的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比例均超过六成。其中,中国银行占比最高,达到81.77%。 2017年,在各地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之后,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还会冲高吗?四大行将如何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房贷激增,占四大行新增贷款六成以上 作为传统优势项目,2016年,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117.52亿元,房贷余额、增长量均居同业首位。 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24万亿元,新增7246.41亿元,位列第二名。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为2.4万亿元、2.56万亿元。其中,中国银行房贷增量5656.05亿元,占全行新增贷款的81.77%。这一比例是四大行中最高的。 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6329.52亿元,增长32.8%,这一增速在四大行中最高,也远高于农业银行全行贷款9.1%的增速。 农业银行方面表示,主要是由于该行加强零售客户营销力度,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力度。农业银行指出,在去库存方面,实施差异化的房地产业务发展策略,做大做强“农民安家贷”特色产品。2016年,这一支持农民进城购房的产品共发放1676亿元贷款。 银行青睐个人住房贷款有其原因。在信贷风险不断攀升的当下,个人住房贷款是较安全的资产之一。年报数据显示,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3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仅为0.43%,在所有业务类型中最低。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1.52%,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0.28%,同样是所有业务类型中最低的。 相比个人住房贷款备受各大银行青睐,房地产开发贷却颇受冷落。不少银行提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做好信贷“加减法”。 例如,工商银行表示,要调整优化房地产贷款城市分类管理,审慎把握库存消化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三四线城市新增住房开发贷款,严格控制商用房开发贷款。农业银行则提出,继续从严控制低密度高端住宅、商业地产和经营性物业等贷款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年报统计,四大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均不超过10%。其中建设银行占比最低,为2.91%。除了工商银行有小幅增长外,其他三家银行房地产贷款均有所降低。 重点支持首套房 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 个人住房贷款高速增长,但四大行纷纷表示,执行差异化政策,在去库存、适应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做出了努力。 农业银行副行长郭宁宁在3月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介绍,个人住房信贷政策体现了区域差异化,热点城市去杠杆去泡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并支持购房需求。去年该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达44%,县域占比27%。此外,去年该行支持的首套房贷款占比达93%,首付款三成以上的房贷占比达91%。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也在3月30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回应,尽管住房贷款规模较大,但在发放上注意支持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合理的信贷需求,同时努力抑制各类炒房的投机性需求。他列举了两个数字:一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里,有四分之三是贷给首套房,用于改善居民住房需求的;二是去年新增的7000多亿个人住房贷款,投向三四线城市的比例超过50%,是银行在去库存方面的努力。 谷澍还表示,今年将在个人消费贷款及住房贷款方面继续满足合理需求。 事实上,理性对待楼市、控制贷款风险一直是监管层强调的。据媒体报道,2016年10月12日,央行曾召集10余家银行的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房地产调控的精神。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好相关贷款风险。 今年2月召开的2017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各行调控,预计今年房贷增量不超去年 2016年10月份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涉及的城市不断扩大,限贷条件不断升级。有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激增的情形或将不再持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周学东曾表示,就个人房贷在新增贷款的占比来看,预计今年会下降到30%以内。 四大行借着年报发布的机会也积极表态。工商银行表示,将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区域差异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项目、客户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增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定价能力。 农业银行副行长郭宁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进行总量调控,控制投机性购房的贷款需求,支持合理的自住型购房需求。热点城市首套房、二套房的贷款利率定价都会有所提升,预计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不会超过去年。 建设银行方面也表示,今年的房贷增量不会超过去年,总体将有所收紧。 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贯彻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建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楼市政策对建行的业务发展是有利的——不仅有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环境,同时有助于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渠道,规范其资金用途。 王祖继还表示,将继续坚持重点支持居民家庭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需求,将按照宏观政策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客户的首付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一步丰富审查手段,以保障按揭贷款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4期) [详情]
4月25日,北京银行(601169)发布2016年度报告及2017年一季度业绩。 同时,发布会上,也是北京银行原董事长闫冰竹退休后,新任董事长张东宁的首次公开亮相。 在闫冰竹主政的20年里,张东宁一直是闫冰竹的左膀右臂,目前张东宁依旧兼任北京银行行长。这位董事长兼行长一贯严谨,回答问题时,目光几乎没有离开眼前的讲稿。 张东宁表示,2016年,北京银行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包括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及自贸区改革创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支持一大批重点基础建设项目;2017年,北京银行将继续在此框架下,对相关项目上倾斜资源。 220亿元定增补充资本 根据北京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2016年末,北京银行资产达2.1万亿元的规模,较年初增长了近15%,全年营业收入474.56亿元,增长7.66%,实现利润总额222.98亿元,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6.16%。资产质量方面,2016年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7%,拨备覆盖率为256.06%。 作为一家资产规模与部分股份行相当的城商行,北京银行近年来资产保持在2位数增速,并于2016年冲上2万亿大关。但是,加之总体经济增速下行、不良上升,北京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亦在增加。 2016年7月,北京银行成功发行130亿元优先股,将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提升了约1个百分点。 2017年,北京银行将继续其资本补充之旅。张东宁在发布会上称,北京银行定增方案已于4月24日通过董事会批准,并将于年内完成。 据北京银行副行长兼董秘杨书剑介绍,北京银行将非公开发行普通股不超过24.12亿股,约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3.69%,募集资金预计约220亿元;按静态测算,此举将提升北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近1.6个百分点,可以支持北京银行未来3年的资本需求,并将显著增强该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2016年,大量城商行、农商行大举通过同业业务,而北京银行亦抓住机会,通过同业业务转型增效。 杨书剑在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银行2016年的高收益同业投资规模大幅增长,年末余额达到2580亿元,同比增长126%;在资金端,银行理财规模大增39%,达到4300余亿元,相应地,理财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了16.26亿元,增幅达62%。 北京银行自身,亦是同业存单的发行大户,今年计划发行同业存单3000亿元,这一数字,在所有上市银行中,颇为靠前,且与2016年的2000亿元,2015年的1200亿元,也有较大增长。 “投贷联动”落地146笔 北京银行另一颇受关注的业务则是投贷联动。 2016年4月,北京银行成为首批十家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之一。而在此之前,北京银行早已在布局相关业务,比如,推出投贷联动特色产品“投贷通”等。 由于在北京这个中国创业之都扎根多年,北京银行在投贷联动业务上颇占优势。据杨书剑介绍,该行“投贷通”产品,为创业板、中小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北京企业中,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占比分别达到90%、75%和55%。而这些企业,则是投贷联动可以深度挖掘的潜在客户。 2016年6月,北京银行发布支持中关村“万家创客”行动计划,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已累计为1800余家创客会员提供贷款250.9亿元;2016年12月,北京银行南京分行的创客中心正式落地。 据杨书剑介绍,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投贷联动业务累计落地146笔,总规模为19.66亿元,未来,北京银行将加快筹建投贷联动子公司。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本报记者 张 歆 一直被挖角,从未被超越——银行业的人才一直是金融各子行业争夺的对象。 近日,上市银行年报则从数据层面展示了银行业“最牛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其中,北京银行员工2016年人均创利123万元,人均营业收入327万元更是个中翘楚。 4月26日,北京银行同时发布了2016年年报以及2017年一季报。截至2016年年末,全行总资产达到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7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22.98亿元,实现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6.16%,营业收入474.56亿元,增长7.66%;实现非息净收入99亿元,增长19.71%,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4.82%,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一季度,北京银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单季实现净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3.53%。 此外,北京银行于2016年7月份成功发行130亿元优先股,提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约1个百分点左右。该行定向增发方案已于4月24日通过董事会批准,非公开发行规模预计220亿元左右,按静态测算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近1.6个百分点,可有效支持北京银行未来三年的资本需求。 据本报记者了解,北京银行国资大股东和外资大股东均将参与本次非公开发行,以确保持股比例不被稀释。“国资大股东、外资大股东均对北京银行充满信心;此外,三峡集团、阳光保险等大型企业或机构投资者也表态十分看好本行” ,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小微的定位,累计为上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2500亿元,累计为2300多家文创企业提供超过800亿元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年末,北京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908亿元,较去年年初增长22%,远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继续完成“三个不低于”指标。 在银行业最受关注的资产质量方面,北京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去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27%,拨备覆盖率为256%,拨贷比为3.25%。截至2017年一季末,不良贷款率为1.24%,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北京银行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稳健经营为原则,坚持差异化定位、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巩固特色优势,坚守风险底线,提升管理能力,传承企业文化,全力打造创新发展、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详情]
每经记者 朱丹丹 每经编辑 姚茂敦 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接近3万亿元,增长150倍,开创了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 4月25日,北京银行发布的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该行总资产达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7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22.98亿元,实现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6.16%。 资产质量方面,北京银行坦言,该行始终把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从严管控、从严问责,不断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持续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全面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始终保持上市银行优秀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7%,拨备覆盖率256%,拨贷比3.25%%。 2017年,我国投贷联动由启动之年迈入攻坚之年。而在去年4月,北京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获得首批试点资格。 “我行率先发布‘投贷通’金融特色产品,为创业板、中小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北京企业中,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占比分别达到90%、75%和55%。”北京银行方面指出。 北京银行方面人士曾表示,开展投贷联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银行转型升级的机遇所急。“预计2017年实现投贷联动业务落地不少于200户,助推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同时,目前投资子公司正在积极筹备。” 此外,互联网金融也是北京银行的重要布局点之一。日前,该行发布“京彩易联”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京彩e管家等系列产品,为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存管等一揽子综合服务。 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互联网与金融跨界融合正在深刻改变金融运行的模式和金融生态环境,无论传统银行业务上的转型还是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探索方面,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大地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时空半径,为客户带去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详情]
本报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4月24日,上海银行披露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截至2016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规模由2015年末的1.45万亿增长至1.76万亿,增长21.13%;净利润143.08亿元,同比增长10.04%,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至22.89%。 具体来看,上海银行信贷资产中零售获得信贷资源更多的倾斜,占比提升。而总资产增长中,投资类的增速和占比都明显高于信贷资产。 收入方面,受到利差缩窄影响,利息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2.56%。但非息收入增长明显,非息收入84.11亿元,同比增长29.8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1.57亿元,同比增长11.77%,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17.89%,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 不过与大部分银行的现状不同,上海银行在净利润增长双位数的同时,其营收增速仅3.77%。 信贷资源向零售倾斜 对于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与规模增长相比,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成为每家银行更多思考的问题。 2016年,上海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和信贷,其贷款和垫款总额5539.99亿元,增幅仅3.26%。在规模增长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信贷资源更多向零售业务倾斜,零售贷款占比21.50%,同比提升5.38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行长胡友联表示:“零售资产是银行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专业化经营中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客户的挖掘和外部的合作,通过专业化服务改善整个资产结构。” 上海银行2016年开始实行“6+3”特色业务专业化经营。“6”是对公方面的六项业务,包括托管、投行、资管、交易银行、金融市场、跨境金融;“3”是零售方面,包括消费金融、养老金融、信用卡分期。 但相比信贷,上海银行1.7万亿资产中投资类资产增速极快,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进一步增至52.19%,相比2015年占比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在投资类资产中,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占比提升非常明显,从2015年的27.77%增长至47.17%,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普遍呈下降趋势,而多数银行受到资产质量等因素影响,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不匹配严重。而上海银行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恰恰相反,其2016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7%,低于净利润增长。 对此,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表示:“营业收入转化为净利润当中有多道影响因素,扣除包括拨备在内的支出形成经营利润,经营利润又和资产结构及税负等相关,如果信贷成本较低,或者投资的方向里面包括免税的国债等资产类型,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不良一升一降 资产质量方面,上海银行实现一升一降,年末不良贷款率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17%,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不良贷款余额64.98亿元,较期初增加1.28亿元。 上海银行分管风险的副行长黄涛认为,其中有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与上海银行的主要经营区域有关,扎根上海,主要业务在长三角地区,也扩展到全国其他的一些发达城市。这些包括浙江地区的城市,过去有不良贷款爆发的趋势,但是2016年已经开始趋缓,浙江地区银行业整体的不良率也是五年来第一次实现双降。 主观方面,战略层面处理好效益增长和风险质量之间的关系,加强责任约束,过去一年在授信业务追责方面处理的人次有427次。并严控贷款质量恶化,对已经出现风险的资产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并主动退出一批风险客户,2016年退出授信总额168亿元。 在银行业集团化、综合化经营趋势下,上海银行也在扩展自己的版图:2016年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子公司,全资境外投行上银国际获得境外全牌照,并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的银行之一。 胡友联透露,投贷联动试点方案已经提交等待批复,内部筹备工作也基本完成。 他表示,上海银行投贷联动总体目标仍是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务设想是“以贷为本,以贷带投,以投补贷,投贷联动”。银行在投贷联动方面应该发挥“贷”的优势,初期还是以期权为主、实投为辅,一定时间内采取跟投的策略。(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原标题:上市银行净利增速回升 □本报记者 陈莹莹 上市银行的2016年报大戏渐进尾声,数据显示,一直拖累银行业绩的息差下滑趋势已有企稳之势。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也在发力互联网转型、力拼中间业务,以期率先驶离净利增速的“慢车道”。 息差边际企稳 以往市场所谓的银行“躺着赚钱”,就是指银行的息差收入。前几年,在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脱媒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上市银行的息差水平一路下滑,并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不过在多数上市银行的2016年年报中,息差已现回暖之势。对于后续净息差的走势,各行管理层均表示,尽管收窄的趋势还在继续,但压力已趋减小。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16年基本上已把央行前期降息的影响消化,预计2017年息差的收窄幅度在10个基点以内。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17年,在货币政策整体偏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处于利率中枢不断上升的资金环境中,资金市场的利率会通过一系列机制传导至债券、贷款市场,这将有利于银行净息差的改善,其中对于在同业市场涉足较少,表外理财发展相对理性的银行而言(主要为大型银行),净息差改善效果将更加明显。 平安证券指出,2016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1.2%(15家已披露业绩银行合计)。展望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规模增速虽有所下行但幅度可控,息差降幅的收窄将缓释银行营收端的压力,在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拨备计提对业绩的拖累将进一步降低。 申万宏源分析人士预计,上市银行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3%,较2016年同期的1.6%有所提升。2017年一季度行业息差收窄幅度进一步企稳,环比小幅收窄2个基点至2.08%。 力拼中间业务 尽管息差水平出现“曙光”,但是上市银行对于其他非息业务也是相当之拼。去年赴港上市的浙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最为抢眼,其中手续费以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大增82%。另外,A股的浦发银行、中信银行,该项净收入为407亿元、423亿元,同比增长46%以及19%。 年报数据显示,资产管理、中间业务为招行贡献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增量。2016年,该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超5.95万户,同比增长21.47%;销售个人理财产品7.6万亿元,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4952亿元,代理保险保费1525亿元,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达1322亿元。招行零售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85.49亿元,同比增长8.61%,占零售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58.98%;信用卡非利息业务收入达113.19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调查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结算类业务收入占据前三位,与上年结果保持一致。在混业经营趋势逐渐加强的环境下,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已成为主流的经营模式,银行投行业务范围正在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中间业务,不少银行在发力新兴业务领域,比如网贷平台的资金存管业务。4月18日,北京银行宣布与凤凰卫视集团旗下的综合投资理财平台——凤凰金融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并称战略合作意向达成后,双方将分别依托在互联网、传统金融领域的资源优势,基于“京彩易联”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在资金存管、账户服务、支付结算、财资管理等多个业务层面展开深入合作。北京银行创新推出“京彩易联”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京彩e管家、京彩e账户、京彩e支付系列产品,为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存管、电子账户、支付结算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并通过定制化服务的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详情]
2016年,杭州银行启动实施新一轮战略规划,并以上市为契机,加快业务转型与能力提升,经营绩效和结构调整呈现稳中向好、持续优化的积极态势。日前,杭州银行交出上市后首份年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杭州银行资产总额达到7204.24亿元,较年初增长32.11%;实现营业收入1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实现拨备前利润92.04亿元,比2015年增长20.5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21亿元,比2015年增长8.54%。资本充足率11.88%,较上年末增长0.18个百分点。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杭州银行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的“六大业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年报显示,该行公司金融“1+3”管理体制基本成型,投资银行职能进一步完善,科技文创金融事业部改革稳步落地,交易银行部启动建设,各业务板块围绕核心产品带动业务发展,实现了公司金融业务的整体稳步发展。公司信贷业务重点关注科技、文创及公共服务事业等行业和其中的优质企业,积极开展城市化建设项目融资、上市公司融资及科技文创金融业务。年末科技文创金融B、C类核心客户较上年末增长24.86%。零售金融有序推进,年末零售金融条线贷款余额552.31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2.31%,较上年末提升0.9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信贷余额177.49亿元,占零售金融条线贷款总额的32.14%。累计销售零售理财产品4264.78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7.73%,核心零售客户79.61万,较上年末增加22.66万户,增幅39.79%。小微金融坚持对存量信贷业务进行结构调整,逐步退出名实不符、形式担保的小微客户,注重实质风险控制和化解,同时构建微贷体制,加强微贷产品创新,积极探索微贷模式,截至2016年末共计服务小微客户11.55万户,较上年度增加1.31万户;新增基本结算户1.23万户,顺利实现小微企业服务“三个不低于”目标。金融市场业务取得较快发展,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牵头发起“价值连城”浙江法人金融机构战略合作联盟,同业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资产管理深化理财产品线建设,完善大类资产配置,实现新的发展。收入结构方面,非利息收入贡献持续提升,全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15.02%,较上年同期提高5.43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人民币22.97亿元,同比增长57.39%。 特色板块亮点凸显。报告期内,杭州银行积极顺应国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新趋势,科技文创金融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该行科技文创金融业务先后开发了“风险池基金”、“选择权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等多种创新产品,同时积极探索投贷联动,加强与创投等渠道密切合作,实施科技文创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力支持了经营区域内创新创业类中小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该行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优势。截至2016年末,该行服务的科技文创企业客户达到4646户,较年初增加641户,增幅16.01%;表内外融资敞口余额256.73亿元,增幅24.79%。户均融资约550万元,真正做到了服务实体、扶持创新。在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末该行科技文创金融不良贷款率仅为0.35%,在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获得了“优秀科技金融品牌”、“新三板最佳服务银行”等荣誉。财富管理方面,该行理财产品线不断丰富,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建立了专业研究能力和自主投资能力;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理财销售规模和存续规模实现高速增长,全年累计销售各类理财产品7483.59亿元,较上年增加2699.34亿元,增幅56.42%,财富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推出“定投宝C款”、“个人外汇交易”、“幸福天年”、“银联白金信用卡”和VISA卡等新产品,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取得良好收益。 总体风险水平平稳,抵补能力有所上升。报告期,该行从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降旧控新,通过客户投向清单、负面清单、清收转化清单,将风险政策细化,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优化信贷投向,调整存量信贷结构,贷款行业结构显著改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增加102.85亿元,占比提高3.08个百分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下降30.98亿元,占比下降4.30个百分点。多元化处置风险贷款,努力提高资产质量;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授信审批垂直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授信审批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全行审批标准的一致性;积极推进客户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管理系统等基础平台建设,完善风险监控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内控检查,提高自我纠偏能力。加强问责和整改。强化存量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在总行设立资产保全一级部,充实资产保全专业力量,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核销力度。2016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62%,从年报数据显示,较2016年6月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存量信贷结构调整已见成效,新增风险势头有所趋缓。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该行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增强,年末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18和0.50个百分点。全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43.7亿元,较上年增长45.08%,拨贷比3.03%,比上年末提高0.39个百分点。 基础管理夯实发展后劲。数字化经营渠道不断丰富,功能持续优化,直销银行发展较快,2016年末直销银行注册用户数65万户;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系列制度,推进“人才兴行”计划实施,强化员工激励约束。推进运营转型,在100多个网点开展远程集中授权试点,分流柜员146名,集约运营成本。资源配置与定价管理机制得到优化,启动管理会计建设,进一步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统筹功能;IT建设启动大项目开发带动计划。 [详情]
证券时报记者 陈若谷 日前,贵阳银行发布2016年年报。在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普遍不超过5%的大环境下,该行去年业绩表现不俗: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54亿元,增长13.42%;实现营业收入101.59亿元,增长31.85%。 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该行净利润仅较2015年增长13.42%,核心原因在于拨备计提的大幅增加。数据显示,该行去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达31.13亿元,同比增长159.87%。 截至2016年年末,贵阳银行资产总额为3722.53亿元,同比增长56.28%;存款余额为2629.98亿元,同比增长45.31%;贷款余额1024.94亿元,同比增长23.23%。 与其他银行大为不同的是,贵阳银行的信贷投放并不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去年末这两个行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合计占比仅为17.02%,而该行在建筑业的贷款投放占比达17.19%。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建筑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11%。 更大的资产增量集中在投资类业务方面。年报显示,贵阳银行全年66.89%的资产增量集中于投资类资产,净增量总计896.65亿元。在这些增量中,同业存单增加投资、地方债增加投资、非标投资增量的占比分别为47%、16%和33%。截至去年末,投资类资产在该行总资产中占比达54.35%,较去年初上升7.05个百分点,是贷款余额的两倍。 资产端的调整也在收入结构上有所体现。利息收入结构显示,在该行去年贷款利息收入较2015年略有下滑的情况下,投资类资产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量在该行全年利息收入增量的贡献度达到98%,投资类资产全年利息收入较贷款利息收入仅少了1455万元。 数据显示,贵阳银行2016年利息净收入占比为82.69%,比去年下降5.9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为13.98%,比去年上升5.23个百分点。在负债端,截至2016年年末,该行活期存款占比由59.45%提升至62.86%,与行业特征一致,呈现存款活期化特征。同时,该行还大幅增加同业存单发行,发行余额由年初的258.85亿元增加至439.17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6年年末,贵阳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不过,不良贷款规模则较去年初增长17.7%至14.52亿元;此外,该行去年末关注类贷款规模及占比均较去年初有所下降。 截至去年末,贵阳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35.19%,较上年末下降4.79个百分点;拨贷比3.33%,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详情]
中行净利负增长 海外布局迅猛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发自广州 3月31日,中国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2016年实现税后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2.58%。从这一增长比例来看,并不输其他几大行速度,工行盈利增长0.4%,农行和建行净利增速分别为1.86%和1.45%。 但是,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这一项来看,中国银行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3.67%。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中行副行长张青松将此归结于“拨备的提高”。截至2016年末,中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62.82%,较上一年末提升了9.52个百分点。 这份年报中,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颇具亮点,对中行整体的利润贡献度为36.27%,较上一年度的约548亿元同比上升了12.63个百分点,涨幅惊人。事实上,这些年中国银行的战略经历了多次变化,最近两三年业务发展重心明确。 “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银行加快了在海外布局的节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并购重组,频频出手;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国际经济环境在明显好转。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收入大受影响,国内市场的占比会非常高,随着主要经济体的回暖,带动了海外分支机构业务增长。”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净利息收入下滑 时代周报记者根据年报梳理,该行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去年全年,该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了6.88%,净息差下降0.29个百分点至1.83%。 张青松表示,净息差的下降是全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中行下降幅度是大型同业里面最小的。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2016年大行的净息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窄。工商银行的净息差收窄了31个基点,建设银行收窄了43个基点,农业银行收窄了41个基点,中国银行收窄了29个基点。 对于息差收窄的原因,该行解释称:一是因为2015年开始,人民银行对存贷款的基准利率持续性下调,由于存款定价的期限和贷款定价的期限不一致,所以导致了净息差的下降;二是因为营改增税价分离的改革,如果还原这个因素,净息差应该是1.92%;三是因为去年美元升息的背景之下,国内没有很高的收益率的资产运用的机会,美元业务的息差拉了整个息差的后腿。 中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负增长还是颇为刺眼。“我们出于稳健经营,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讲,使得拨备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这是整个同业里面应该是逆势上升的一个现象。”张青松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称。 国金证券分析师刘志平表示,中行2016年业绩负增长主要是四季度主动大幅拨备计提以及年度少数股东权益同比确认较多,中行拨备前利润增速为7%。 在近几年银行不良持续双升的压力之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正在吃紧。2016年末,建行、交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刚刚满足监管红线,工行更下降到红线之下。2016年中行则选择了加大拨备的计提,拨备覆盖率逆市提升了9.52个百分点,让净利润呈现负增长的局面。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去年共计提贷款减值损失867.95亿元,同比增长55.35%。计提更多的拨备是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从2016年的情况看,中行的不良资产依然是“双升”。截至2016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4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1.06亿元;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面对不良的上升,中行也加大化解的力度,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1289亿元,同比多化解245亿元;主动识别和化解潜在风险,累计化解公司逾期非不良贷款 1523 亿元。 中行行长陈四清称:“我们在过剩产业,煤炭开采、钢铁、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方面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中行去年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投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较2015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从中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2016年的贷款的关注和逾期贷款同比是上升的,比如关注类贷款上升了0.6个百分点。像东北和西部地区一些矿业的风险还在持续上升,所以我想2017年的资产质量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海外市场回暖 虽然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负增长,但中行的年报依然有亮点,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实现税前利润122.34亿美元,同比增长39.42%,对中行整体的利润贡献度为36.27%。 陈四清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银行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加大力度对国内“走出去”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并购、投资提供信贷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新投放授信近600亿美元,“海外机构已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而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上,中行则继续领跑市场。2016年全年跨境人民币清算量312万亿元,结算量超过4万亿元,保持全球第一。 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企海外并购业务井喷式发展,导致海外机构拓展当地客户的融资需求,例如2016年中行海外新增公司贷款首次反超境内;中国的“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从而拉动银行业海外业务的大发展,为中资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除了自身的布局之外,海外市场回暖也是一个主因。“这一年多以来,包括美国欧洲,甚至新兴经济体的市场环境都在好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中国银行海外业务占比本来就比较高,而海外经济回暖,会给它带来显著的增长。”曾刚说。 很显然,中国银行尝到了海外业务的甜头。事实上,这些年里中国银行的定位颇为纠结,经历了境外-境内-境外的几次转变。 2004年股改之后,中行的重心开始向境内业务转移;2009年初,中行领导人曾表态: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十年的大背景下,中行将逐步降低海外资产比例,至少在2009-2012年,中行将“向内转型”,做大人民币业务。 要知道,2006年和2007年,中行海外机构(包括港澳台)税后利润在全集团利润额中的占比曾一度达到37.72%和42.25%。2008年受金融危机重创,迅速跌落至8.09%,此后数年则始终低于25%。 另一方面,工行等其他大行却在逆势向外扩张。至2012年,工行的海外业务规模增速已经超过中行。2013年3月,时任中行行长的李礼辉定下目标:未来三至五年内,中行海外业务所创造的税前利润或营业收入所占比要达到30%左右。 2015年初,中行又明确提出,未来不论是应对利率市场化、还是布局互联网金融,都将围绕海外业务开展。2015-2017年三年内,“一带一路”相关授信要达到1000亿美元。 2013-2015年间,中国银行海外业务分别为412.42亿元、531.93亿元和547.54亿元,全集团盈利占比则分别为19.37%、22.98%和23.64%,占比逐步扩大。 而这一年多以来,中国银行正在对其海外资产进行重组,在2016年完成出售的南洋商业银行,2016年底公布出售集友银行。“有效减少集团业务重叠,降低管理成本。”中国银行在年报中提到。 中银香港作为中国银行的控股机构,承担中国银行在东盟地区布局的重任。在出售南商银行后,中银香港向母行中国银行收购中银马来西亚及中银泰国。今年2月28日,中银香港已与中国银行就收购印度尼西亚业务以及柬埔寨业务分别签订资产收购协议。[详情]
五大行近三年派现逾8566亿元 派息率步调一致 招行在股份行中“最豪” ■本报记者 张 歆 回馈股东哪家强?当仁不让五大行。 年报季进入冲刺阶段,在二级市场一向拥有高股息率概念的上市银行自然也纷纷公布了2016年的分红预案。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五家国有大行近三年合计派现超过了8566亿元,且派息率多年来保持在30%以上。其中,工商银行除了最赚钱还最慷慨,该行近三年合计派息达2576.82亿元。 相对于国有大行而言,股份制银行的派息率差别较大:招商银行2012年以来力保派息率不低于30%,这一指标可以媲美国有大行;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则另辟蹊径,选择了“派现+转增股本”的分红方式回馈投资者。 工行派现金额 领跑五大行 由于五大行目前的派息率十分接近,可以基本上步调一致,“最赚钱”的工商银行派发现金红利的金额自然也领跑五大行。 工商银行近三年合计派息2576.82亿元:其中,2014年每10股派发人民币2.554元(含税),共派发现金股息人民币约910.26亿元;2015年每10股派发股息2.333元(含税),共计分派股息约831.50亿元;2016年拟每10股派发2.343元(含税),派息总额约为835.06亿元。该行2016年派息率为30.5%,2015年为30.3%,2014年为33%。 中国银行近三年合计派息1569.09亿元:其中,2014每股派发人民币0.19元,共派发现金股息约559.34亿元,派息率为33%;2015每股派发0.175元,共派发现金515.18亿元,派息率为30%;2016年每股派发0.168元,共派发现金494.57亿元,派息率为30%。 建设银行2014年至2016年的现金分红分别为752.53亿元、685.03亿元、695.03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3.03%、30.03%、30.03%,近三年合计派息2132.59亿元。 农业银行近三年合计派息1685.04亿元:其中,2016年拟每10股派发人民币1.7元(含税),共计派发552.15亿元(含税);2015年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0.1668元, 共计541.76亿元;2014年按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0.182元,共计591.13亿元。该行2014年以来的派息率分别为32.9%、30%、30%。 交通银行近三年派息合计602.64亿元,其中:2016年每10股派发2.715元,合计派现201.62亿元,派息率为30%;2015年每10股派发2.70元,合计派现200.51亿元,派息率为30.14%;2014年每10股派发2.70元,合计派现200.51亿元,派息率为30.45%。 “国有大行一直有着高派息率分红的传统,毕竟,作为国家队资金大比例控股切沪港两地上市的公司,国有大行会遵循国际惯例,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区间内设定具体的分红比例,上市之初的分红比例在50%左右”,一位投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为了兼顾回报股东与银行自身发展,通过适当的留存利润以减少国有大行资本金压力满足发展需求,从而间接降低从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中央汇金支持国有银行适当的降低分红比例。就目前的情况下,30%左右的派息率显然是中央汇金的‘底限’。” 股份行中 招商银行最慷慨 股份制银行由于股东结构与国有大行差异很大,且仅有部分银行海外上市,其派息率大多还是明显低于国有大行的,只有招商银行算是例外。 自2002年上市以来,招商银行已累计实现现金分红近千亿元,现金分红率常年高于20%,且自2012年起持续维持在30%以上。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2014年以来分别派现168.97亿元、174.02亿元、186.63亿元,派息率分别为30.22%、30.16%、30.06%。 中信银行2013年以来的派息率也在25%-30%左右,但是由于2014年按照再融资当年不能派现的有关规定,该行没有分红,因此近三年的分红总额未能比肩招商银行。 兴业银也是股份制银行中一向比较慷慨的。虽然该行今年的年报尚未披露,但是其2013年至2015三年的派息率在20%-25%之间。 此外,民生银行2016年的派息率超过20%且较前两年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浦发银行最近三年现金分红累计分配的利润占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56.86%,平均到每年接近20%。不过,该行的现金派息率呈现出了下降的态势,并加入了转增股本的分红方式。该行对此的解释是“综合考虑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集团自身盈利水平和资本补充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投资者分享公司成长和取得合理投资回报的期望,本年度适当提高了利润留存比例”。光大银行与浦发银行情况类似,2016年的现金分红派息率明显下降。[详情]
截至4月1日,工、建、农、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6年年报全部出炉,公众关心的个人住房贷款数据也“浮出水面”。去年,在房地产火热行情的推动下,四大行个人房贷猛增2.7万亿元,相当于每天贷出约75亿元。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6年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增加4.96万亿元,占比39.21%。 四大行占据新增房贷超过“半壁江山”,增速更是远超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四大行的年报统计,4家银行的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比例均超过六成。其中,中国银行占比最高,达到81.77%。 2017年,在各地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之后,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还会冲高吗?四大行将如何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房贷激增,占四大行新增贷款六成以上 作为传统优势项目,2016年,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117.52亿元,房贷余额、增长量均居同业首位。 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24万亿元,新增7246.41亿元,位列第二名。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为2.4万亿元、2.56万亿元。其中,中国银行房贷增量5656.05亿元,占全行新增贷款的81.77%。这一比例是四大行中最高的。 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6329.52亿元,增长32.8%,这一增速在四大行中最高,也远高于农业银行全行贷款9.1%的增速。 农业银行方面表示,主要是由于该行加强零售客户营销力度,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力度。农业银行指出,在去库存方面,实施差异化的房地产业务发展策略,做大做强“农民安家贷”特色产品。2016年,这一支持农民进城购房的产品共发放1676亿元贷款。 银行青睐个人住房贷款有其原因。在信贷风险不断攀升的当下,个人住房贷款是较安全的资产之一。年报数据显示,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3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仅为0.43%,在所有业务类型中最低。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1.52%,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0.28%,同样是所有业务类型中最低的。 相比个人住房贷款备受各大银行青睐,房地产开发贷却颇受冷落。不少银行提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做好信贷“加减法”。 例如,工商银行表示,要调整优化房地产贷款城市分类管理,审慎把握库存消化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三四线城市新增住房开发贷款,严格控制商用房开发贷款。农业银行则提出,继续从严控制低密度高端住宅、商业地产和经营性物业等贷款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年报统计,四大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均不超过10%。其中建设银行占比最低,为2.91%。除了工商银行有小幅增长外,其他三家银行房地产贷款均有所降低。 重点支持首套房 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 个人住房贷款高速增长,但四大行纷纷表示,执行差异化政策,在去库存、适应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做出了努力。 农业银行副行长郭宁宁在3月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介绍,个人住房信贷政策体现了区域差异化,热点城市去杠杆去泡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并支持购房需求。去年该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达44%,县域占比27%。此外,去年该行支持的首套房贷款占比达93%,首付款三成以上的房贷占比达91%。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也在3月30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回应,尽管住房贷款规模较大,但在发放上注意支持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合理的信贷需求,同时努力抑制各类炒房的投机性需求。他列举了两个数字:一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里,有四分之三是贷给首套房,用于改善居民住房需求的;二是去年新增的7000多亿个人住房贷款,投向三四线城市的比例超过50%,是银行在去库存方面的努力。 谷澍还表示,今年将在个人消费贷款及住房贷款方面继续满足合理需求。 事实上,理性对待楼市、控制贷款风险一直是监管层强调的。据媒体报道,2016年10月12日,央行曾召集10余家银行的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房地产调控的精神。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好相关贷款风险。 今年2月召开的2017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各行调控,预计今年房贷增量不超去年 2016年10月份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涉及的城市不断扩大,限贷条件不断升级。有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激增的情形或将不再持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周学东曾表示,就个人房贷在新增贷款的占比来看,预计今年会下降到30%以内。 四大行借着年报发布的机会也积极表态。工商银行表示,将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区域差异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项目、客户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增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定价能力。 农业银行副行长郭宁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进行总量调控,控制投机性购房的贷款需求,支持合理的自住型购房需求。热点城市首套房、二套房的贷款利率定价都会有所提升,预计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不会超过去年。 建设银行方面也表示,今年的房贷增量不会超过去年,总体将有所收紧。 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贯彻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建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楼市政策对建行的业务发展是有利的——不仅有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环境,同时有助于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渠道,规范其资金用途。 王祖继还表示,将继续坚持重点支持居民家庭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需求,将按照宏观政策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客户的首付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一步丰富审查手段,以保障按揭贷款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4期) [详情]
降薪+减员,这两年银行员工日子不太好过的说法似乎越来越多,2016年上市银行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能用“降薪+减员”来概括?真实情况大大出人意料! 我们先来做几个重要结论标注: 1、整体薪酬在下降吗? NO!除工行、平安、光大3家银行外,其余10家银行整体薪酬均较2015年有所增长,少数银行增幅高于10%,甚至20%; 2、整体严重减员? 绝不能简单结论。7家上市银行存在减员现象:结构上看,由于电子渠道替代、劳务派遣转为劳务外包、员工自身考虑等原因,各行流失的员工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这些员工从事的也主要是柜面、大堂及技能方面工作,薪资待遇一般; 整体减员(主要是低薪酬员工减少),而薪酬包继续增长,自然形成了一个看上去略微诡异的结论:13家银行中,有9家银行2016年人均薪酬较上年同比增加,少数增幅高于20%; 4、再来说说人均创收。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压力,不同的人均创收,也体现在不同档次的人均薪酬上:除交行外,其余四大行人均创收大致在150万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人均创收普遍高于220万元,甚至超过300万元;中小银行人均创收也在200万元左右。 先给一个合理的分析比对逻辑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薪行业,银行业员工薪资待遇变化往往最引人关注,也最能引发激烈讨论。 包括5家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和4家中小银行在内的15家A股上市银行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除去员工人数无法进行同期比较的无锡银行、常熟银行,我们重点关注剩余13家银行员工薪酬变化情况。 银行员工薪酬的高低都是业内外的吐槽点,薪酬被平均,平均数高于自己实际收入,则是很多银行员工最不乐见的,“平均数”确实难以客观反映银行员工薪酬现状及其真实生活水平。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给出最为合理的分析:从纯理论的角度考虑,用“银行总体薪酬/员工人数”的平均数来表现员工收入水平变化也是可取的,这种计算方式也可以呈现分子、分母、结果的全方位变化,本报道也将就纯数据运算、真实情况两方面进行叙述,尽量接近真实的银行员工生存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券商中国记者的采访中,总行各经营条线及部门工作人员、基层支行客户经理(或理财经理)基本各占一半:前者大多认为人均薪酬反映了实际情况,少数要低于实际情况;而基层员工普遍认为“被平均”,“当了分母”。 1 增薪:10家银行整体薪酬同比增长 首先看整体薪酬包的变化情况,除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工行外,其余10家银行总薪酬包均有所上升。 其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去年总薪酬包增速较快,分别超过30%、20%;浦发银行、江苏银行增速也有13%左右。 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去年薪酬包则分别减少接近28%、19%。从结构来看,2家银行2016年当期支付的薪酬都比2015年高,但由于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较期初大幅减少,即期末的应付而未付工资、奖金比期初少(说明本期的增加额少于本期支付额),致使总薪酬包大幅减少。 2 减员:低学历、基础及技能人员 再看上市银行员工人数变动情况,总体的变化情况是:6家银行增员,7家银行减员,全部13家银行员工数量整体减少1.34万人。 注:集团口径 就数量而言,浦发银行去年增员最多的上市银行(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员工总数较年初增加超过4400人,此外增员的还有2家中小银行及交行、中信、光大3家银行,但增量均不超过2000人。 结构上看,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母公司口径在职员工由2015年末的47159人增加超过4000人至51167人,其中增加的几乎全部为业务人员,部分为技术及销售支持人员。而这点在交行、中信、光大银行的人员结构中也有体现。 7家减员的银行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及招行分别较年初减员4785人、6384人、1142人、3110人和5731人,平安银行也较年初减员逾千人。 以工行为例,从年初、年末员工专业构成变化来看,该行减少的主要是零售条线和管理层员工; 减员较多的农行,减少的则主要是柜面、技能等人员。 更能看出银行减员结构的是员工学历分布: 农行减少的员工学历全部为专科、技校、专科以下学历; 建行母行、中国银行集团减少的员工学历也几乎全部为专科及以下学历; 招行、平安减员中的六成、八成也是专科及以下学历。 这就引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都说银行在减员,那减少的是什么人? 从前述银行情况来看,恐怕大部分还是大堂经理、柜员、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这些岗位对员工学历的要求并不高,薪资水平也不高。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这部分员工会减少? 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这些岗位员工薪资水平不高,员工不愿久留;另一个是电子渠道替代率的不断上升,使得银行通过实体网点和人工服务的需求下降。花旗银行预计,2015~2025年间,银行业将现30%裁员,主要是由于网点投资回报率降低及金融科技对未来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银行通过何种手段减少这部分员工? 以招行为例,2016 年该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劳动用工方式上降低劳务派遣用工占比,在风险和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将原部分派遣人员所从事的非核心业务委托专业服务供应商完成。 简单的理解就是劳务派遣转为劳务外包,而这早已成为银行用工趋势: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务派遣被更严格规范,明确劳务派遣用工只是补充形式,劳务派遣只能在“三性”岗位上实施。 此后,为规避法律风险,劳务派遣制用工较多的国有大行加速改制,减少劳务派遣员工,股份制银行也呈现这一趋势。数据显示,农行、平安、中信去年分别减少派遣员工1949人、1746人和1385人。 3 人均薪酬增长?诡异么? 弄清了薪酬包变化,以及人员变动详情,接下来就可以计算人均年度薪酬变化了。但看上去显得不太合理的是: 13家银行中,9家银行人均薪酬较2015年有所增长,招行、中信增幅高于23%。 具体来看,与总薪酬包变动方向一致的是,工行、平安、光大3家银行人均薪酬均出现下滑,其中光大银行人均薪酬下降27.62%至25.93万元。数据显示,光大银行去年营收仅同比增长0.94%,经营压力较大;而另一方面,该行员工人数增加近2000人,分母变大。 另一方面,招行、中信两家股份行人均薪酬较2015年增幅都在23%以上。两家银行的共同特点是:2016年总薪酬包较上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都在大量减少低薪酬的劳务派遣员工数量,其中招行将部分劳务派遣员工转为劳务外包,而后一种方式形成的外包费用,是不需要计入银行的工资总额中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上去并不合理的计算结果? 一方面,从运算逻辑来说很好理解,当低薪酬员工减少,本科及硕博学历员工增加,结果不言而喻:银行用工成本、薪酬包增加,员工人均薪酬也呈现上涨态势。 另一方面,从运算口径来说,2016年的总薪酬包体现的是当年的工资奖金以及2015年年终奖,2015年的总薪酬包体现的是2015年的工资奖金和2014年年终奖。而从大致的调查来看,不少银行人2015年年终奖是要持平甚至高于2014年,但2016年却整体出现萎缩,有银行甚至少了三成。 当然,这毕竟是个人均概念,年报里得出的员工人均薪酬通常并不精确,但基本能反映大致的一个变化。 4 基层员工:“我们是分母”,用来“被平均” 从人均薪酬来看,国有大行普遍在22万~26万,更加市场化的交行略高;股份行中,多家高于40万元,平安、光大较2015年下降幅度较大;中小银行人均薪酬介于大行和股份行之间,靠近股份行。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么?在记者对银行基层员工的调查中,普遍反映的是“被平均”。 华南一家股份行从业四年的深圳地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A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把今年发的年终奖放到2016年计算,去年的税前总薪酬大致靠近30万,这包括基本工资福利、绩效奖金、隐形福利和年终奖。 “但绩效工资需要递延,尤其是贷款提成的风险金部分,譬如发放一笔100万元贷款,客户经理提成千分之五,即5000元提成,但这5000块钱有30%是需要递延三年的,三年内每年发放一部分。”A先生表示,“扣除掉五险一金、递延工资,税后实际到手差不多就20万。” 另一家股份行深圳地区支行从业四年的理财经理也表示,去年税前大致在25万左右,“但绩效考核太过严厉,一项指标达不到就倒扣”,他无奈笑称,“跟广告里说的似的,‘我们是害虫’、‘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换成银行版的就是‘我们是分母’、‘一定要被平均’。” 一线城市已是如此,二三线城市银行基层员工又是如何?根据职友集银行员工工资收入调查,上海地区银行客户经理平均工资为9900元/月,数据取自413份样本,其中10k到15k区间的占比21.1%;换到长沙地区,银行客户经理的平均工资则只有8000出头,其中8k到10k区间的占比为36.9%。 另一方面,银行管理人员、业务条线及总行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看上去还是不错的。 抛开总行高管薪酬不说,中低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也相对可观。以一家股份行深圳支行为例,该支行人数在20人以上,而包括各项工资奖金在内,支行行长去年拿到的账面总薪酬就在70万左右,而也是同区域同等规模的支行行长较为普遍的薪酬。 再以一家股份行总行内勤人员为例,据其透露,内勤与业务人员的薪资构成并不一致,虽然大体仍是“基本薪酬+奖金(目标奖金*系数,季度发放)+年终奖(全年考核后发放)”,但绩效并无递延一说。“综合计算,账面上的税前薪资大致在50万元左右。” 而一位中小银行金融市场部门负责人则对其去年薪酬讳莫如深,但表示“远高于人均薪酬,但绩效和年终奖递延比例比较高”。 前述负责人认为,银行每个时期的经营导向都是不一样的,譬如一家原来做对公强的银行,现在要转做零售,就势必要减少对对公条线的资源投入,增加对零售条线的投入,这对条线的薪酬会有直接影响。“这两年的银行利润,大致是从对公转向金融市场部门,员工的薪酬肯定也就会有同一个方向的变化。”他认为。 5 人均薪酬VS人均创收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考核压力,不同的人均创收,也体现在不同档次的人均薪酬上。 整体来看,除交行外,其余四大行人均创收大致在150万元;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均创收普遍高于220万元,甚至超过300万元;中小银行人均创收也在200万元左右。 而比较各行的人均创收和人均薪酬,大致还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分子或者分母的数据变化,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情况:以招行、平安为例,两家银行去年人均创收都在285万元左右,但人均薪酬却差了整整11万。 重温计算逻辑 银行人均薪酬不能简单地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除以职工人数计算。原因在于:应付职工薪酬属于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科目,体现的是在一个时点的结余概念,其借方余额表示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贷方余额表示计提进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一般来说,银行期末应付职工薪酬都出现贷方余额,即应付而未付的职工薪酬。 这时候应该如何计算?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两个项目,按照“本期工资福利总额=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公式,计算得出的当期发放与计提的总额,是较为合理且易理解的当期总“薪酬包”。 既然是当期,就涉及到薪酬发放时间的问题。以一家银行的2016年薪酬包为例,包含的应该是2016年发放的工资奖金及2015年的年终奖,而2016年的年终奖应该体现在2017年现金流量表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上。 而作为分母的员工人数,则以期末和期初的员工数平均值为准,尽量平滑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这里的员工数指的是集团口径人数,而非单纯的银行员工人数。所以通常我们认为,高薪员工的作用体现在分子上,而较低薪酬的银行员工就只能充当分母,“被平均”了。 因此,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从财报中得出的平均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员工的真实收入情况,我们只能描述出大概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员工的隐形福利无法计入;另一方面,同一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薪酬档位也都是不一样的,譬如一家一线城市支行员工收入无疑远高于三四线城市,但二者的生活成本又是截然不同的。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 [详情]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A股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正在陆续披露中,目前,五大行已全部披露完毕,净利润增速依旧保持个位数的低增长态势。五大行的净利润总计9254亿元,日均赚25.3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46亿元,较去年末下降3.67%。 受息差水平下降影响,五大行的利息净收入均呈现下滑态势,降幅在6%到9%之间。此外,农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最高,为78.67%。 不良贷款方面,建行和农行不良贷款率相较于2015年末实现回落,不过农行不良率2.37%仍最高,中行不良率1.46%最低。工行报备覆盖率依旧在150%以下。 净利润增速低位运行中行负增长 在资产总额方面,工行以24.1万亿元稳居首位,比2015年末增长8.69%,其后依次是建行21万亿、农行19.6万亿、中行18.1万亿、交行8.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25%、10%、7.93%、17.44%。 营收方面, 2016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营收分别为6759亿、5060亿、4836亿、6051亿和1931亿元,除中行营收较2015年同比增加1.96个百分点之外,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的营收同比分别下降3.12%、5.62%、0.02%、0.36%。 年报显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201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782亿元、1839亿元、1646亿元、2315亿元、6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1.86%、- 3.67%、1.45%和1.03%, 中行是五大行中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的银行。对此,中行副行长张青松解释说,出于防范风险及稳健经营的考虑,拨备覆盖率较上年增加9个百分点至162.82%,因此有可能影响净利润数据。 利息净收入呈下滑态势 受息差水平下降影响,五大行的利息净收入均呈现下滑态势,降幅在6%到9%之间。 工行利息净收入受息差水平下降影响下降7.1%至4718.46亿元;农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981.04亿元,较上年减少380.36亿元,同比降8.7%;中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060.48亿元,同比减少226.02亿元,下降6.88%。建行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减少299.53亿元,降幅8.73%;交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348.71亿元,同比减少93.01亿元,同比降低6.45%。 农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最高,为78.67%,随后依次为交行69.83%、工行69.81%、建行69.05%、中行63.28%。 此外,2016年工行净利息收益率下降31个基点至2.16%,农行下降41个基点至2.25%,中行下降29个基点至1.83%,建行下降43个基点至2.2%,交行下降34个基点至1.88%。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兴荣认为,未来中资银行还将面临三方面挑战:第一是利息净收入的下降。第二是大行的成本收入比略有上升。大行的网点规模和人员比较多,固定成本比较大。转型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投入。第三是多元化收入的来源和稳定性方面。非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转型重要的战略。除了利息收入外,商业银行要在手续费收入、多元化业务收入、国际业务收入等方面拓展新的增长来源。在人力资源投入和系统改造上下大工夫。 农行不良率最高 截至 2016 年末,农行不良贷款率 2.37%,虽比上年末下降 0.02 个百分点。但是对比五大行不良率,农行不良率依旧最高。 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认为,今年银行的资产质量还面临两大风险挑战:一是去产能和对僵尸企业的处置会对部分银行客户的信贷质量产生劣变;二是各家银行上千亿规模的关注类贷款的风险还需大力管控,防止过多下沉为不良资产。 在年报中,农行董事长周慕冰表示,该行将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施策,确保案件可控、风险可控。 数据显示,中行不良率最低。截至2016年末,工行不良率为1.62%,较上年末升0.12个百分点;中行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建行不良率为1.52%,较去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交行不良率为1.52%,较上年末增加0.01个百分点。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资产质量的转好与宏观环境回暖有关,去年四季度以来,从工行的贷款投放、贷款需求、资金面的情况看,经济企稳回暖的基础是牢固的,外部环境比前两年要好。 工行报备覆盖率再破红线 拨备覆盖率方面,农行拨备覆盖率保持173.4%的最高位。最低的是工行,为136.69%,在150%以下。中行拨备覆盖率为162.82%,较上年末提高9.52个百分点。建行拨备覆盖率为150.36%,较上年末下降0.63个百分点;交行拨备覆盖率为150.50%,较上年末降低5.0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工行继去年半年报、三季报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3.02%、136.14%之后,该项指标再次低于150%的基本标准水平。 工行行长谷澍指出,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要高于150%水平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但是监管部门在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考虑到拨备覆盖率每年动态值的区间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有适当调整。谷澍表示,工行目前的拨备覆盖率不会影响未来业务发展和信贷投放。 附:五大行2016年年报数据 银行名称 归母净利润 归母净利润增速 拨备覆盖率 不良率2016年末 不良率2015年末 变动百分点 工商银行 2782亿元 0.4% 136.69% 1.62% 1.5% 0.12 农业银行 1839亿元 1.86% 173.4% 2.37% 2.39% 降0.02 中国银行 1646亿元 -3.67% 162.82% 1.46% 1.43% 0.03 建设银行 2315亿元 1.45% 150.36% 1.52% 1.58% 降0.06 交通银行 672亿元 1.03% 150.50% 1.52% 1.51% 0.01 [详情]
本报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银行整体增速放缓不假,但是总利润依然是冠绝A股。目前15家银行的合计利润达到1.2万亿,而已经公布年报的1446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共计不过2.04万亿,也就是说银行贡献了6成左右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年报披露进入加速阶段,截至4月6日,25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公布了自己去年的“成绩单”。整体来看,银行依旧保持了低速增长的态势,据同花顺数据统计,15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1.2万亿,占据目前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总利润的6成。 地方银行表现两极分化 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虽然增速放缓,但是利润绝对额依然庞大。工商银行2016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782.5亿元,同比增长0.4%,净利润在所有银行中也是所有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按照2782.5亿元来计算,去年工行每日净赚7.62亿元。 建设银行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建设银行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末,去年全年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050.90亿元,较2015年减少0.02%;实现净利润2314.6亿,同比增长1.45%。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是目前仅有两家净利润过2000亿元的银行。 五大行中,净利润同比增速最快的是农业银行。农业银行3月28日晚间发布的年报显示,2016财年农行总资产19.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营业收入5060.16亿元,同比负增长5.6%;全年实现净利润1839.4亿元,同比增长1.86%。 中国银行2016年出现“掉队”的迹象,是五大行中,净利润唯一出现负增长的银行。2016年中国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2.58%。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润为1645.78亿元,较上年下降3.67%。 已披露年报的15家银行中,目前仅有江苏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超过两位数。艺高人胆大,由于业绩增速快,江苏银行公布年报的时间也较为靠前。3月19日江苏银行公告称, 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13.59亿元,同比增长11.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1亿元,同比增长11.72%。江苏银行的分红也更为大方,江苏银行表示以实施利润分配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115.4445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人民币1.78元(含税)。 银行板块中,江阴银行的表现垫底,江阴银行在2016年出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降”的局面。2016年该行营业收入为24.69亿元,较2015年的25.04亿元减少0.35亿元,同比下降了1.39%;2016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78亿元,较2015年下降了约0.37亿元,同比下滑4.49%。 “银行整体增速放缓不假,但是总利润依然是冠绝A股。目前15家银行的合计利润达到1.2万亿,而已经公布年报的1446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共计不过2.04万亿,也就是说银行贡献了6成左右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净息差收入同比减少5.62% 对于银行利润增速放缓,多数银行将原因归结为净息差收窄和计提拨备上升。 如上市后首份年报“变脸”的江阴银行对于“双降”的解释是,在宏观经济减速期制造业出现通缩,江阴地区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在制造业出现通缩的情况下其盈利能力下降。目前,其面临存贷款利差收窄现状,营业收入略有下降;同时为提高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加大对相关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因此银行净利润较上期略有下降。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提到中国银行净利润负增长的原因时称,该行股东分配利润有所下降,但拨备覆盖率逆势上升,这是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中行拨备覆盖率为162.82%,同比增9.5个百分点。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2016年上市银行的年报利息净收入确实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已经披露年报的15家上市银行的2016年利息净收入为2.35万亿元,同比减少1400亿元,降幅为5.62%。五大行是净利息减少的“主力军”,全部陷入负增长。 重阳投资分析师谭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影响银行利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资产规模、息差和拨备。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与经济对信贷的需求相关,每年M2增速的目标决定了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相对平稳。息差与利率环境相关。2015年连续降息使得2016年银行息差普遍收窄,成为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重阳投资认为2017年息差压力有所减弱,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企稳以及降息影响逐渐消退。拨备与银行资产质量有关。过去几年银行不良资产压力较大,因此拨备计提力度逐渐增大,拨备前利润增速明显高于净利润增速。 不过对于2017年银行的业绩,机构的态度都较为乐观。博时基金研究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净息差收入会增加,2014年末以来6次降息带来的息差下行基本消化;预计2017年息差表现也将稳定,向下压力较小;其次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能过剩行业压力缓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压力有所下降,银行的拨备计提力度也稳定下来。不良贷款拐点逐步显现。未来经济如果不出现大幅下滑,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将逐步得到缓解。银行整体基本面将得到改善,息差及资产质量的驱动下,银行板块整体趋稳向好迹象逐步明朗。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详情]
本报记者 黄斌 实习生 方帅 北京报道 截至4月6日,已有15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2016年业绩报告。 从已披露信息来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企稳之势渐显;分季度看,2016年四季度末,部分银行不良率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市银行通过清收、核销、转让、重组升级等各种手段积极对不良资产加以处置的结果。实际上,过去数年,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空前。招商银行首席金融业分析师马鲲鹏指出,2013年-2016年期间,五大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16500亿元,五大行加回处置后的不良率已接近5%,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实际上已超出预期。 据此,马鲲鹏指出,国有大行不良的暴露非常充分,而“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对银行披露的不足3%甚至不到2%的不良率认同度不高,认为与自身感知到的实体企业经营状况不符,进而认定银行通过会计手段隐藏了大量不良。” 五大行加回处置后不良率4.9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16年底,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297.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42.6亿元,增幅为11.30%,明显低于2015年末2393.19亿元和47.28%的水平。 其中,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2016年度不良贷款增速仅为个位数,比2015年增速下降61.89个百分点和39.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程度超出预期。马鲲鹏称,2013年-2016年四年的时间里,仅五家上市国有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的规模已经达到16543亿元,这一规模是五大行2016年底不良贷款余额的近2倍,若将四年内上市国有行累计处置的不良资产还原,五大行加回处置后的不良率已达4.97%,远高于目前披露的1.71%的平均水平。 具体而言,2016年底,工行、交行、农行、建行、中行加回累计处置后的不良率分别为5.81%、5.61%、4.81%、4.47%、4.36%。 因此,马鲲鹏认为,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不良暴露已有相当程度,银行并未通过不正当手段隐藏不良,而是大量消耗了自身的拨备和利润来进行处置,这是导致银行披露不良率“看起来不真实”、但实际不良暴露已相当充分的根本原因,大量不良已经暴露并被处置。 当然,不良处置并非免费午餐,不良率企稳背后,对拨备和利润的消耗也较大。 马鲲鹏称,2013年五大行合计净利润增速为11.4%、合计拨备覆盖率276%,2016年净利润增速已降至1.5%、拨备覆盖率已降至156%。放到15家上市银行来看,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68.52%,环比第三季度下降3.3个百分点。 工行、中行2016年上半年成为拨备覆盖率跌破150%红线的两家大行,至2016年末,中行拨备覆盖率已逆市恢复至150%以上,但工商银行则依旧在红线之下。 此外,拨备压力也是2016年压制利润增长的核心变量之一,据马鲲鹏测算,拨备对15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长整体负面贡献4.48个百分点。 2017年“不良率&不良生成率”或双降 2017年,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的压力,有望下降。 这首先体现在不良生成率的企稳。从15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加回核销后的不良生成率为134%,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2bps。 其次,15家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这两个先行指标,出现较大幅度的好转。一是逾期贷款和逾期率双降,2016年底,15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规模较2016年半年末下降23.1%,其中90天以上逾期贷款规模较2016年半年末下降12.6%;二是关注类贷款的规模,则基本与2016年半年末持平,关注类贷款率则下降18bps至3.41%。 此外,上市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也趋于严格:15家上市银行整体的不良/90天以上逾期贷款提升10.7个百分点至99.14%。这意味着,上市银行不良风险的暴露,也更加充分。 马鲲鹏认为,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进一步缓解,银行业将迎来“不良率和不良生成率”双降的大好格局,上市银行拨备压力将明显下降,利润空间扩大,资产质量全面好转。 华创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业不良率已阶段性企稳,这“在PPI上行阶段是很正常的”;但他同时认为,PPI上行可能撑不过今年三季度,“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转负的可能性很大”,届时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或将再度归来。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详情]
五大行个人房贷占比达七成 建行新增8118亿夺冠 每经记者 杨敬尧 每经编辑 姚茂敦 截至目前,国有五大银行(工、农、中、建、交)已先后交出2016年成绩单,五大行的“吸金”能力依然遥遥领先各大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的是,随着过去两年我国楼市不断升温,个人住房信贷规模也创下“天量”。 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8万亿元,而五大行个人住房信贷余额超过12.8万亿元,五大行占个人住房贷款占比高达70%,仅建 行一家就新增房贷8117.52亿元。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16年,五大行新增个人住房信贷达到2.9万亿元。除交行外,四大行新增个人住房 信贷占全部新增个人贷款的比例,均在七成以上。那么,在不少城市纷纷限购的当下,个人住房信贷对五大行2017年的业务会有怎么样的影响? 房贷增速提振个人贷业务 年报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银行的工商银行2016年净利润依然位于榜首,在个人贷款业务方面,其个人贷款2016年金额增加6543.07亿元,增长 18.5%。而房贷却增加7246.41亿元,增长28.8%。工行的个人贷款结构显示,除房贷和信用卡透支外,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皆有一定程度 的减少。记者注意到,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比重再次上升,由2015年的71.1%上升到77.2%,而工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也达到了3.24万亿 元。 建设银行的房贷业务一直较为强劲。年报显示,该行2016年新增房贷8117.52亿元,增幅29.26%,2016年个人住房贷 款余额为3.59万亿元。记者注意到,2016年建行新增个人贷款和垫款8715.39亿元,房贷占新增个人贷款的93.14%,而与工行相比,建行的个 人消费贷以及信用卡贷款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行2016年的信贷结构在持续优化。2017年的信贷投向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最重要原则,其中个人信贷投放同样是重要方向,但会坚持解决自住房为主。 中国银行的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该行内地个人贷款总额为2.9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66.18亿元,增长24.47%,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金额为2.34万亿,较上年增加5559亿元,占新增个人贷款的94.76%。 而农业银行的年报显示,2016年该行个人贷款余额3.3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29.89亿元,增长22.5%。农行方面表示,主要是由于本行加 强零售客户营销力度,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力度所致。房贷方面,农行2016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为2.5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29.52亿元,增长 32.8%。占个人贷款比例由2015年的70.7%上升到76.6%。而个人贷、经营贷皆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交通银行与其他四大行相比,房贷业务的总体量相对较少。从房贷同比增速来看,截至2016年末,交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7702.80亿元,较年初增长1659.23亿元,增速高达27.45%。 住房信贷对银行吸引力减弱 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8万亿元,而五大行个人住房信贷余额超过12.8万亿元,五大行占个人住房贷款占比高达70%。央行 的另一项数据显示,201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3万亿元,五大行合计增加 2.9万亿,占新增贷款比例45.81%。 今年以来,40余城或地区出台限购政策,北京、广州等地区限购政策再次升级。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状对于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开展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周学东也表示,就个人房贷在新增贷款的占比来看,预计今年将会由去年的45%下降到30%以内。那么作为房贷市场的主力军,2017年房贷这架“马车”能否继续带动五大行的业绩增长呢?记者采访了第一创业证券首席分析师李怀军博士。 李怀军表示,2016年四大行(中农工建)的净利润增速都下降至2%以下,特别是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为-3.7%,主要是出于稳健考虑拨备覆盖率上升 9个百分点所致。2016年四大行新增个人住房信贷迖2.7万亿元,个人住房信贷余额达到12万亿元。如果2017年四大行新增个人住房信贷余额减少,那 么不仅仅是由于限购政策导致的。从银行的角度看,现在10年期国开行收益率一直4.1%左右,与9折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差不多;从投资和住房信贷对比角度 看,住房信贷对银行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弱了。 那么对于国有大行来说,房贷业务的收紧意味着什么呢?利润是否会减少?李怀军表示,“四大 行利润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银行资金来源的成本提高了,息差减少所致,关键在于资金来源端(负债),而不是资金运用端(资产)。从资产端看,四大行的非利息 收入占比在20%~30%等,最低的农行21%,最高的中行37%,个人房贷减少对利息收入有影响,但对非利息收入没有影响。由于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会逐步 提高,在目前无风险利率水平接近房贷利率的市场环境下,个人房贷的减少对四大行利润的影响不能高估。” 此外,李怀军表示,“从贷款的角 度看,房贷减少了,由于债市收益率的提高以及企业利润率的上升,PPI的上升使企业实际负担的利率水平有了很大的下降,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银行可以有更多的额度用于企业的贷款,而企业的贷款利率远高于房贷,银行增加企业贷款也符合中央‘脱虚向实’的要求。因此,个人房贷的减少对国有大行利润 的负面影响不应高估。” [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五大行年报后发现,2016年,在营收方面,除中行较2015年同比增加外,其他四大行的营收均出现了负增长。同时,各大行的净利润增速也都维持在低位。 每经记者 肖乐 每经实习编辑 倪瑞 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2016年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五大 行年报后发现,2016年,在营收方面,除中行较2015年同比增加外,其他四大行的营收均出现了负增长。同时,各大行的净利润增速也都维持在低位。 年报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01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782亿元、1839亿元、1646亿元、 2315亿元、6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1.86%、- 3.67%、1.45%和1.03%,而2015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48%、0.62%、0.74%、0.14%和1.03%。从上述数据 可以看出,中行是五大行中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的银行。 “这样的成绩比预期要好。今年的增长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表现,2015年是特别差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行首现净利润负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年报发现,在资产总额方面,工行以24.1万亿元稳居首位,比2015年末增长8.69%,其后依次是建行21万亿、农行19.6万亿、中行18.1万亿、交行8.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25%、10%、7.93%、17.44%。 不过,在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上,五大行呈现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状态。2016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营收分别为6759亿、5060亿、 4836亿、6051亿和1931亿元,除中行营收较2015年同比增加1.96个百分点之外,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的营收同比分别下降3.12%、 5.62%、0.02%、0.36%。 归母净利润方面,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201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782亿、1839亿、1646亿、2315亿、6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1.86%、3.67%、1.45%和1.03%,中行是五大行中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的银行。 国金证券分析师刘志平表示,中行2016年业绩负增长主要是四季度主动大幅拨备计提以及年度少数股东权益同比确认较多,中行拨备前利润增速为7%。 董希淼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银行是顺周期行业,在整个宏观经济压力较大的环境下,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放缓是比较正常的,此前的五次降息对于息差影响较大,银行收费减免也对中间业务收入产生了影响。他同时指出,银行业2016年的业绩表现已经好于预期。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五大行的净利润增速要低于八家股份行,目前已披露年报的股份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民生银行3.76%、浦发银行4.93%、招商银行7.6%、中信银行1.14%、光大银行2.71%、平安银行3.36%。 “从规模和体量来说,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增长会更困难,五大行国有股份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受国家降息、减免收费的影响会更大,股份行相对市场化,受到影响会小一些。”董希淼表示,“五大行机构网点多人员多,发展压力更大,面对新的形势,转型也会更慢一些。” 利息净收入悉数下滑 在收入结构方面,农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最高,为78.67%,随后依次为交通银行69.83%、工商银行69.81%、建行69.05%、中行63.28%。而受息差水平下降影响,五大行的利息净收入均呈现下滑态势,降幅在6%到9%之间。 具体来看,五大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2016年工行净利息收益率下降31个基点至2.16%,农行下降41个基点至2.25%,中行下降29个基点至1.83%,建行下降43个基点至2.2%,交行下降34个基点至1.88%。 对于息差下降的原因,五大行均表示,是受到2015年央行五次降息并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影响,以及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工行表示,剔除营改增因素,2016年净息差较上年收窄21个基点,降幅与上年基本持平。 再来看非利息业务收入。2016年五大行非利息业务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工行非利息收入2040.45亿元,增长7.5%,非利息收入占比 30.2%,提升3个百分点;中行实现非利息收入1775.82亿元,同比增长21.91%,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36.72%;建行非利息收入 同比增长27.02%至1872.91亿元。 另外,在成本收入比方面,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分别为25.91%、34.59%、28.08%、27.49%和31.6%,农行成本收入比最高。 对于未来银行业的增长趋势,董希淼表示,相比前几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接下来几年应该还是相对低的增速,不排除少数银行出现负增长,但预计2017 年的表现会好于2016年,“2016年受到营改增的影响,营改增能够对净利润产生1到2个百分点的影响,2017年营改增的影响消化了,降息也不太可 能,整个宏观经济如果企稳,2017年银行业的表现会改善一些,净利润可能略快一些。”[详情]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姚茂敦 截至目前,国有五大行2016年业绩悉数公布,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变化依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从资产质量指标来看,截至2016年底,五大行中三家不良率继续保持上升,部分有所改善,其中中行为1.46%最低,农行2.37%保持最高位。 五大行不良生成率均有下降,其中建行下降幅度最大,该行2016年不良生成率0.79%,较2015年下降69BP。银行业分析师指出,从全年整体来看,五大行2016年不良生成率平均值为0.86%较2015年下行28BP,反映资产质量呈现企稳向好的趋势。 中行不良率最低 截至2016年末,工行不良率为1.62%,较上年末升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36.69%,较上年下降19.65个百分点;农行不良率为2.37%,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3.4%,较上年末下降16.03个百分点。 截至2016年末,中行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62.82%,较上年末提高9.52个百分点。 截至2016年末,建行不良率为1.52%,较去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50.36%,较上年末下降0.63个百分点;交行不良率为1.52%,较上年末增加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50.50%,较上年末降低5.07个百分点。 不良率方面,中行最低为1.46%,农行以2.37%保持最高位。拨备覆盖率方面,农行拨备覆盖率保持173.40%的最高位,位居最低的是工行,为136.69%,在150%以下。 根据平安证券分析师励雅敏测算,2016年,五大行不良生成率均有下降,其中建行下降幅度最大。励雅敏分析认为,四季度不良生成的上行存在一定季节性因素,从上市银行全年整体来看,五大行2016年不良生成率平均值为0.86%较2015年下行28BP,反映资产质量呈现企稳向好的趋势。 中行关注类贷款升度最大 年报显示,建行报告期末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370.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8.96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2.87%,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农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773.4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16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3.88%,下降0.32个百分点;中行关注类贷款余额 3106.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4.65亿元,占贷款余额的3.11%,比上年末上升0.6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在关注类贷款占比方面,建行和农行下降,其他三家上升,其中中行上升幅度最大,为0.6个百分点。 观察未来资产质量,除关注类贷款外,逾期贷款也是重要一项指标。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6年末,农行逾期贷款2746.35亿元,逾期率为2.8%,较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工行逾期贷款3461.27亿元,逾期率为2.65%,较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建行逾期贷款1780.99亿元,逾期率为1.51%,较上一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交行逾期贷款1081.83亿元,逾期率为2.63%,较上年末下降0.40个百分点;中行逾期贷款2145.91亿元,逾期率为2.15%,较上年上升0.19个百分点。其中逾期率最高的为农行,最低的为建行。 东吴证券分析师王维逸分析认为,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占比双降,且不良贷款余额与逾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上升,显示五大行的资产质量企稳,且不良贷款的划分标准趋于严格。其中,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率先企稳,逾期贷款占比在国有大行中最低,为1.51%;不良率为1.52%,在五大行中处于较低水平。 广发证券沐华和屈俊团队预计,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不良将延续反弹趋缓的态势,拨备计提压力同比有所缓释。 [详情]
不良贷款暂止“双升” 资产质量“成色”转好 本报记者 周萃 3月末上市银行2016年度年报发布完毕。从年报披露的数据看,去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势头已得到遏制,银行业资产质量“成色”普遍转好。 不良贷款增势放缓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升的势头在2016年得到有力遏制,年报数据显示,虽然2016年工行、中行的不良率继续小幅攀升,但农行和建行的不良率已较上年有所下降。 农行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2.37%,较2015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的持续增长态势;不良贷款余额2308亿元,则较上年末略有上升。 此外,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逾期占不良比重亦有所下降。截至2016年末,农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773.4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16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3.88%,下降0.32个百分点。 建行的不良贷款亦开始企稳。该行年报显示,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86.90亿元,较上年增加127.1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2%,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 作为不良的先兆指标,建行的逾期贷款增速也开始放缓。年报数据显示,建行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剪刀差”为负5.91亿元,自2012年以来首次转为负值。同时,该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2.87%,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2016年不良贷款的增速和逾期贷款的增速都放慢了。而且逾期率和不良率趋同,原来逾期贷款率高于不良率。逾期贷款是不良的先兆指标,逾期贷款增长放缓,意味着未来不良的压力减小。”该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表示。 此外,多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呈现出积极变化。年报显示,光大银行不良率去年下降0.01个百分点;交行的关注类贷款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招商银行的逾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生成额和生成率均出现下降。 大型银行中,工行和中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去年均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工行去年末不良率上升0.12个百分点至1.62%;中行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对不良微升,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发布会上回应称,去年四季度该行不良贷款的新增额已经开始减少,拨备覆盖率有所回升,整体显现稳中向好的态势,预计2017年资产质量会更好一些。 资产处置力度加大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压力不减,当前多家银行正在采取更大力度的举措注销或出售不良贷款,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减轻不良资产压力。 易会满透露,工行在过去三年中已经拿出1700亿元拨备核销,处置近5000亿元不良贷款;今年还将拿出650亿元拨备资源,还要处理近2000亿元不良贷款。 农行方面披露,为压降不良资产,2016年农行批量转让730亿元不良资产,较上年的256亿元增长185%。此外,农业银行还清收、核销了333亿元、307亿元不良资产,分别较上年增长26.14%和46.19%。 此外,去年农行对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以及低端制造业的信贷投放进行了主动压缩。2016年,农行高风险行业信用敞口较年初下降2126亿元至9474亿元。 2016年,中行坚持了统筹谋划、分类管控、三化并举和多措并用的原则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据了解,去年该行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1289亿元,同比多化解245亿元;加大贷款拨备计提力度,共计提贷款减值损失867.95亿元,同比增长55.35%。 建行方面,2017年该行预计设立一级部建制的资产保全经营中心,作为总行直营机构,负责全行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工作。成立总行的一级部门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也意味着建行今年的自行处置不良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建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彭洪明坦言,建行更希望通过现金回收等方式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据悉,建行利用现金回收、贷款重组、批量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处置手段,处置结构大幅优化,处置效益显著提升。 业内专家表示,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外在环境和银行利润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银行在不良贷款问题上还将继续承压,各银行还需继续通过核销不良贷款、转让抵债资产等多种手段提升资产质量。 “拐点”何时出现 去年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大型银行中又有两家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回落。是否就可以据此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已现根本性好转,不良贷款的“拐点”即将来到? 在3月底多家银行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银行高管坦言,2017年仍面临着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称,去产能可能让一部分客户的贷款质量产生劣变,关注类贷款仍需花大力气管控;交通银行行长彭纯亦坦言今年不良贷款“难言见底”,今年应该还会增加,会加大风险管控的力度。 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2017年的资产质量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宏观上,经济的企稳和回升的压力依然较大,微观面上,企业经营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企业经营还比较困难,“三去一降一补”对资产质量的提升仍有挑战。 特别是重点领域的风险尤其不容忽视。2016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煤炭开采、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等领域仍是风险高度蕴藏的领域。中行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最高的领域仍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2.25%,其中涵盖了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五个行业;招商银行52%的不良贷款增量集中在以煤矿、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为主的西部地区。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从根本上化解银行不良提供了契机,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业需要主动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改革、完善现行的风险管理体制,以提升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控能力。[详情]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国有五大银行(工、农、中、建、交)3月31日晚间正式交出了自己2016年成绩单:在经历了此前的净利润增速齐创上市以来新低、不良贷款集体飙升后,这次五大行的成绩“好看”了不少。 其中,国有五大行的赚钱能力依旧令其他上市公司小伙伴羡慕:2016全年,工建农中交五大行的净利润总计9254.38亿元,日均赚25.35亿元(按一年365天计算)。 不过,以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计,自上市以来,首度出现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负增长的情况:五大行中最晚发布年报的中国银行,截至2016年末,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645.78亿元,较去年末下降3.67%。 此外,有着“国家队”之称的证金公司去年增持了建行(601939.SH, 00939.HK)、中行(601988.SH,03988.HK) ,小幅减持了工行(601398.SH, 01938. HK)、农行(601288.SH,01288.HK)和交行(601328.SH,03328.HK),而国家外汇管理局旗下的梧桐树投资平台,依旧“热爱”银行股,持有的工行、农行、中行、交行股份保持不变。 净利润增速:农行最高、中行垫底 2016年,在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净利润依然傲视群雄。2016年,工行净利润2782.49亿元,领先排在第二位的建设银行468亿元。 “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去年单日吸金7.6亿元的能力,依旧遥遥领先于其他上市公司。 在净利润增速方面,农行拔得头筹,而净利润增速为负的中行,垫底。 在经历了2013年的两位数,到2014年年末的个位数,再到2015年接近零增长并录得上市以来最低净利润增速后,国有五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在2016年终于喘了口气。 其中,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实现了净利润增速回升,其中,建行的净利润增速从0.14%回升到了1.45%,农行的净利润增速也从0.62%回升到了1.86%。 净利润增速变化最大的当属中行。 对于净利润增速的下滑,中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称,要注意到该行同期拨备覆盖率逆市提升,较上年末提高9.52个百分点,达到162.82%。 相较此前,国有五大行在净利润和总资产两方面在上半年排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工行稳居第一,建行紧随其后,农行和中行排在第三和第四位,交行则排在最末。 不良率两降三升,工行拨备覆盖率触红线 尽管在净利润增速的比赛中获胜,但在五家国有银行中,农行的资产质量最令人担忧。 2015年在16家上市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农行,依旧不良贷款率高企,2016年为2.37%,但较年初下滑0.2个百分点。 相较2015年五大国有银行“不良”全部双升,2016年,建行和农行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回落,交行和中行小幅上升,而工行涨幅最大。 同时,工行2016年拨备覆盖率为136.69%,跌破150%的监管红线。 不过,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指出,拨备覆盖率从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回升,今年也会逐步回升, 银行的资产真的改善了吗?今年不良贷款情况怎么走?从国有大行高管们在业绩发布会上的表态看,乐观情绪偏多。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认为,不良贷款率未来在一段长时间都将越来越好,今年继续加大不良贷款控制力度。 易会满也认为,不良资产出现曙光,预期今年资产质量会有所提升。 不过,交通银行行长彭纯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他看来,新增不良贷款难言见底,今年应该还会增加,会加大风险管控的力度。[详情]
张艳芬 从2016年到2017年的这一轮楼市大潮使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这一板块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亮点。截止到今年3月30日,共计有13家A股上市银行陆续发布了年报业绩,其中大部分银行2016年的按揭贷款较2015年规模大幅度提高。 年报统计显示,13家上市银行按揭贷款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33%。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中,除了江阴银行按揭贷款同比下滑31%之外,其他A股上市银行增幅超过50%,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均保持了三成左右的增长幅度,13家按揭贷款平均增幅46%。 不过,迅猛增长的按揭贷款在2017年调控密集加码的形势下陡生变数。日前,央行下发《做好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住房信贷政策作为调控房地产一揽子政策组成部分。随着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在房贷首付比例、贷款利率、房贷额度和审批时间等各方面银行都已经做出调整。 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压制 在去年去库存、货币流动宽松、低利率以及资产荒的背景下,一二线房价出现非理性推升,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给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绩带来大幅的增长空间。 截至3月30日,已经发布年报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银行、江阴银行、常熟银行以及无锡银行,共13家A股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除了江阴银行个人房贷业绩同比下滑31%之外,其他A股上市银行则呈现出平均52%的增幅。 其中,民生银行2016年住房贷款达到2952亿元,较2015年的1140亿元增长了158.8%,是目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中房贷增幅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则以7000亿元的增长量傲居第一。 随着去年国庆节和今年3月份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在首套房贷首付比例、利率、房贷额度和审批时间等各方面都已经收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虽然现在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还比较旺盛,但伴随着未来更多地方的限购措施的出台以及时间的推移,预计一季度以后购房需求会逐渐回落。总体来说,为了抑制投资和投机这种交易需求,整个房贷比去年要明显收缩,这个情况恐怕是出现概率比较大的。” 央行3月份下发的《意见》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督促其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房贷比和增速。 从银行供给端来说,随着央行去杠杆的推进,银行的资金成本未来将逐步上升。“在银行的各项资产当中,个人住房按揭利率相对比较低,实际上并不算一个收益特别好的资产。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意味着银行更愿意把资产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领域当中去,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主观上投放的房地产市场的意愿也在下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引起房贷需求的减少,资金成本的上升而导致银行供给的减少,两相配合,2016年住房按揭在新增贷款中的高占比和大幅增长状态恐在2017年难以复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10日曾表示,今年房贷还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但确实要适当平衡。 对于按揭贷款未来回落的情况,连平则认为今年可能有较为明显的回落,但不大可能出现急剧大幅度的回落。“回落到什么样的程度,还要看相关政策出台之后对市场需求带来的影响。虽然房贷过快的增长确实有潜在的危险和不合理的问题,但居民杠杆率不是很高,对按揭的承受能力还是有的。”连平认为。 同时,连平呼吁对于房贷的调整应该注重需求端的区别对待。除了继续严格管理投资、投机性质的购房行为,他认为,同时应支持自住型需求,满足首次置业和改善型置业的合理杠杆要求。 房贷增长模式结构待变 配合着房地产调控,占大头的个人房贷业绩大概率会出现调整,未来银行个贷业务如何应对?曾刚预计之前个人贷款按揭是占了绝对比重的,今年其他消费金融,占比可能会有所上升。 “汽车消费贷款和其他类的消费贷款,在过去几年中增长是非常快的。而整个个人业务对很多银行来讲也是板块布局中的重点发展业务。在房地产按揭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那么其他类型的消费支出占个人贷款的比重预计会有所上升。”曾刚表示。 在业务量级上,连平则认为个人信贷在中国发展比较好的也就是按揭贷款,而个人消费类包括汽车贷款在内的业务,都有发展,但还是一些小品种,整体需求比较有限,也有一些风险,与按揭贷款相比数量上差距太大了。 从银行整体信贷结构来看,有望向企业方面偏倚的客观需求。 “房贷之所以在去年放得多,主要是企业端的有效需求太少了。风险权重方面,个人住房按揭比一般企业贷款要低,在没有什么好选择的情况下,一些资金成本比较低的银行尤其是大银行,会愿意把很多的资金配置到住房按揭业务上面去。”曾刚告诉记者。 面对日趋增大的业绩压力,未来房贷业务将会如何调整?连平认为今年可能会出现“跷跷板”的效应。“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整个经济的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投资的需求还在进一步的上升。工商企业在今年以及未来的时间,对信贷的需求会有一定的增长,这样的话,银行可以在房贷这方面投入的份额部分转到工商企业上。” 从国家统计公布的2017年1~2月国民经济数据来看, 1~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7.3%,1~2月份民间投资增长6.7%,后者比去年全年3.2%提高了3.5个百分点。3月中旬,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从今年1~2月份主要指标情况来看,实体经济的活力在增强,效益在好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市场环境趋向好转,供求关系有积极改善。 面对新形势的变化,曾刚认为这次房贷的调整对银行的收益来说不是坏事。“银行本身也是处于由于资金成本上升而需要作出调整的情况。随着企业贷款的增多,银行可能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放到企业信贷需求上面去。”[详情]
澎湃新闻记者 周炎炎 中行的股东应享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3月31日发布的2016年报显示,2016年该行实现税后利润1840.51亿元,较上年增长2.58%;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645.78亿元,较上一年下降3.67%。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46%,比上年末微升0.03个百分点。 该行年报披露,2016年净利息收入为3060.48亿元,较上一年下降6.88%。 在3月31日的中行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解释,受境内外低息环境及营改增税价分离因素影响,该行净息差同比收窄29个基点,现在是1.83%。对此,正在积极应对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盘活资产负债存量,高效配置增量,下半年净息差走势逐渐趋稳。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进一步解释称,净息差的下降是全行业的普遍现象,一是因为2015年开始,人民银行对存贷款的基准利率持续性下调,由于存款定价的期限和贷款定价的期限不一致,所以导致了净息差的下降;二是因为营改增税价分离的改革,如果还原这个因素,净息差应该是1.92%;三是因为去年美元升息的背景之下,国内没有很高的收益率的资产运用的机会,美元业务的息差拉了整个息差的后腿。 虽然利息收入减少,但陈四清表示,全年实现非利息收入1796亿元,同比增长23.6%,占比达到37%,领先于主要同行。此外,截至2016年末,中行资产总额为18.15万亿元,负债总额为16.6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93%、7.79%。也就是说,负债增长速度略低于资产增长速度。 中行年报中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同期拨备覆盖率逆市提升,较上年末提高9.52个百分点,达到162.82%。 这与各家银行的总体趋势恰好相反。总体来看,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多数降低了拨备覆盖率,甚至突破150%的监管红线,以求利润增长。中行方面表示,调高拨备覆盖是因为选择稳健经营。 从不良率来看,中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6%,较上年末略升3个基点,比年中下降1个基点。低于全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根据银监会数据,商业银行全年不良贷款余额为1.5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 陈四清称,全年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1289亿元,比2015年多化解245亿元。其中现金清收319亿元,占比26%,“我们在过剩产业,煤炭开采、钢铁、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方面的占比进一步下降。” 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对2017年的银行资产质量持谨慎乐观态度,“从宏观整个经济来看,经济的企稳和回升的压力依然较大,从微观面来讲,部分地区的企业经营还比较困难,‘三去一降一补’和供给侧改革对资产质量还是有一些挑战。那么从中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2016年的贷款的关注和逾期贷款同比是上升的,比如关注类贷款上升了0.6个百分点。像东北和西部地区一些矿业的风险还在持续上升,所以我想2017年的资产质量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详情]
原标题:四大行高管:企业信贷需求回暖净息差收窄压力减弱 ⊙记者 高翔 ○编辑 剑鸣 年报显示,四大行在2016年的利润均较上一年“微增”,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的净利润增幅分别为0.5%、1.8%、2.58%和1.45%。与此同时,农行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73%和150.36%;工行则为136.69%,跌破了150%。 2016年,受央行此前降息和实体经济信贷有效需求不振的影响,四大行的净息差都有较大幅度的收窄。不过,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各大行的高管普遍认为企业的贷款需求在回升,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在回暖。相应的,2017年银行的净息差尽管还面临收窄的压力,但幅度将小于去年。 净息差收窄压力趋缓 2016年,大行的净息差(NIM)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窄。工商银行的净息差收窄了31个基点,建设银行收窄了43个基点,农业银行收窄了41个基点,中国银行收窄了29个基点。 净息差普遍收窄,与此前央行的非对称降息有关。农业银行副行长楼文龙指出:“2014和2015年,央行连续6次降息,但贷款与存款基准利率的下降是不同步的,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了165个基点,定期存款利率累计下调了150个基点。存贷款利率都下降,但贷款下降得比较快,所以净息差就收窄了。”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也表示:“2016年存款的付息率下降了37个基点,这对净息差的贡献是正的,但同时贷款利率和债券投资收益率拉低了净息差80个基点。” 楼文龙还介绍说,为了贯彻“降费降利”的要求,2016年农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利率同比下降了82个基点,营改增也使得净息差下降了9个基点。 对于后续净息差的走势,各行的管理层均表示,尽管收窄的趋势还在继续,但压力较以往已经减小。许一鸣指出,2016年基本上把央行前期降息的影响消化了,预计2017年息差的收窄幅度在10个基点以内。 楼文龙说:“我个人觉得,2017年净息差收窄的幅度要比前两年小,因为宏观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都在转好。我们也在进行资产负债的精细管理,比如贷款的差异化定价,压减结构性存款、协议性存款、保本理财等高付息的负债。”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也指出,工行去年的净息差总计下降了31个基点,其中上半年下降了26个基点,从今年一季度的经营状况看,净息差下降势头基本稳住了。 企业贷款需求在回暖 在2016年全年的新增贷款中,个人按揭贷款是主力,在个别月份甚至一枝独秀。但观察近几个月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正在回升。今年1月和2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1.52万亿元和6018亿元。 这也得到了四大行高层的印证。农业银行副行长康义指出,“2017年以来,信贷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在增加,这与经济在回暖是相吻合的。” 康义还表示,基础设施领域目前对贷款的需求最为旺盛,尤其是此前储备的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目前都进入了落地的阶段。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在增加,这与1月到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较快增长也是相呼应的。 谷澍也指出:“我们判断今年公司贷款的需求比去年要旺盛一些,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方面。” 中国银行的高层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从2017年开年来看,整体信贷情况符合我们的预期,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有所恢复。第一季度往往是全年信贷投放量比较高的季度,今年也是如此,前三个月贷款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受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也有了上行的趋势。许一鸣说:“目前我判断,2017年贷款的价格会小幅上升,因为从第一季度的情况看,贷款的供给是小于需求的,银行有了一些谈判的空间。此外,我们也在积极调整贷款的结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而这些贷款的定价会略高一些。” 康义则表示:“贷款的价格我认为出现了拐点。去年银行发放贷款时,较基准利率下浮的占比较多,但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资金的价格在上行。至于下一步价格会怎么走,我还不敢下判断,但我认为至少会稳定在目前这个水平。”THE_END[详情]
浦发银行去年不良率升0.33个百分点,行长称天亮就在眼前 澎湃新闻记者 周炎炎 来源:澎湃新闻 浦发银行2016年不良率有所上升,但行长称天亮就在眼前。 3月31日晚间,浦发银行(600000.SH)发布2016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年内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0.99亿元,同比增长4.93%;不良贷款率1.89%,较上年末上升0.33个百分点。 截至报告期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21.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1.24亿元。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3月31日的2016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虽然不良贷款率微增,但是在股份制银行中仍属于偏低水平。 刘信义还表示,浦发银行2016年处理不良资产核销共计330亿元,压退不符合产业导向的贷款1000多亿元,存量授信优化1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现金清收回来的有150亿元。 浦发银行表示,今年不良率略有增高,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下降没有好转,再加上外部市场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导致风险蔓延到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之后浦发银行将加强不良贷款分类管理,加大核销力度。 “不良率到底有没有见底要看不同区域,有些地方仍在加重。可以说虽然还没有见底,但是需要等待的时间应该不是很长了,天亮就在眼前,”刘信义在会上说,“化解风险,处置风险首先要暴露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准备金覆盖率169.13%,较上年末下降42.2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拨贷比)3.19%,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但均高于监管要求水平。 2016年浦发银行加大了对零售端的投入。刘信义在会上表示,虽然浦发银行向来以对公业务见长,但是去年零售业务快速发展,业务结构更加均衡,年末个人客户387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10%;零售资产在全部生息资产中的占比有所提升,个人贷款余额9701.99亿元,在整体贷款占比35.12%,较上年末上升8.97个百分点;消费及小微金融贷款余额7404.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61%。 截至报告期末,浦发银行资产总额5.8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129.11亿元,增长16.12%。 对于2017年的信贷投放,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表示,今年资金链相对紧张,资金成本上升是趋势,去年投放较多,今年会相对收紧。潘卫东称,今年从整个大方向上来看,会适当控制按揭贷款,以符合国家调控房价的政策导向,零售方面会增加消费信贷、信用卡方面的投入,对公业务以调结构为主,对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项目和新兴行业都会有一定的投放。[详情]
王俊丹 本报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3月31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2016年度报告,2016年末,浦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07.92亿元,同比增长9.72%;净利润530.99亿元,同比增长4.93%。年末总资产5.86万亿,比上年末增长16.12%。 其营收增速在目前已发年报的银行中排名居前。增速背后,创造营收的业务结构再次发生明显调整。 2016年浦发银行非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32.76%,较2015年末提高9.87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超过1/4。 利差缩窄之后提升非息收入成为银行收入结构调整的重点。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介绍,除了传统的投行承销费等公司业务,去年金融市场、资产管理、理财、零售业务都是增长的主要来源。 金融市场业务方面,浦发资产管理规模达1.82万亿,同比增长16.46%,资产托管业务规模7.56万亿,增幅超过50%。 一直谋求零售领域突围的浦发银行,2016年在零售业务方面的调整力度再次加大。陈海宁表示,2016年在零售业务的投入和配置较原计划提高较大,主要在信用卡、消费贷等方面。 截至2016年末,零售资产在全部生息资产中的占比提升,个人贷款余额9701.99亿元,在整体贷款中占比35.12%,比2015年末上升8.97个百分点;消费及小微金融贷款余额7404.84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0.61%;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增长62.9%。 2016年,行业资产配置趋同,住房按揭贷款是各家银行争抢的热门资产,浦发银行住房按揭贷款方面也增速较快。陈海宁表示:“房贷在浦发贷款中占比不高,大约16%,将会按照央行政策导向适当控制按揭贷款。” 对于总体资产配置,浦发银行财务总监、副行长潘卫东表示,今年资金成本有上升趋势,对资产价格有一定要求,去年是投放的概念,今年是对资产端的收益有一定要求。 大类方面,零售板块看,2016年浦发银行适当控制按揭,重点在消费类、信用卡类增配;对公业务以调结构为主,对优质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跨境并购、小微企业贷款等加大配置;资金市场主要看收益情况,符合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讲究资产收益和负债端的匹配。 参与PPP也是浦发银行资产配置的一个重点方向,参与行业重点分布在交通运输、市政工程、旅游、教育、医疗领域。目前,浦发银行跟进中的项目200余个,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速度较快,但量在整个信贷的占比仍然很小。 另外,不良资产困扰仍在继续。 2016年,浦发银行不良率为1.89%,比2015年增长了0.3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9.13%,较上年末下降42.2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521.78亿元。 浦发银行风险政策部总经理陆粮分析,实体经济下行情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目前是新老交替的过程,新的正在形成,老的还没有彻底退出;从自身来讲,不良贷款出现一些区域性转移,从江浙地区,逐步蔓延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 报告期内,浦发银行共核销处置不良资产330亿元,存量压退不符合产业导向的贷款1000多亿,存量信贷优化1000多亿,现金清收150多亿,总体上不良贷款压缩了790亿。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认为,天亮就在眼前,全国各区域风险发生的情况不同,经济“新常态”需要时间,银行在化解风险上也需要时间。已经可以看到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余额的偏离度逐年减小。 “对于2017年,浦发银行落实五年战略的突破口是数字化和集约化,而轻型化我认为是结果和目标。去年信用卡线上获客量达到70%,这是数字化运用很好的例子。”刘信义表示。 (编辑:闫沁波)[详情]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3月31日,中国银行发布2016年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中行2016全年实现税后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实现税前利润122.34亿美元(约840亿元),同比增长39.42%,对中行整体的利润贡献度为36.27%,较上一年度的约548亿元同比上升了12.63个百分点,涨幅惊人。 目前,中行海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7307亿美元,在集团资产中的占比则约为26%,若按2016年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93)换算,正式登上5万亿元大关。 积极布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 海外业务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行近年来紧跟国家战略,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业务布局颇有关系。 中行行长陈四清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银行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加大力度对国内“走出去”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并购、投资提供信贷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新投放授信近600亿美元,“海外机构已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而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上,中行则继续领跑市场。2016年全年跨境人民币清算量312万亿元,结算量超过4万亿元,保持全球第一,中行还将至关重要的美国人民币清算行资格揽入怀中;银团贷款方面,在亚太市场以牵头521亿美元银团贷款的成绩排名市场第一,在欧非和美洲银团市场均排名中资银行首位。 除了中行自身的业务布局,过去一年来,人民币有较大幅度的调整,也是中行2016年海外利润贡献率大幅上升12个百分点的重要因素。 中行2015年年报显示,其海外业务税前利润为87.75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547.54亿元,对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1∶6.24。 但随着人民币调整至2016年末的约1∶6.93,122.34亿美元税前利润意味着,给中行额外带来近85亿元的税前利润。 不良资产处置创新高 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中行的不良资产处置也在持续推进。 据业绩报告,2016年,中行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1289亿元,同比多化解245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中行还加大贷款拨备计提力度,全行共计提贷款减值损失867.95亿元,同比增长55.35%。 大规模不良资产的处置,使得中行得以在不良率上保持平稳。截至2016年末,总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60.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1.06亿元;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行2016年末拨备覆盖率逆市提升,较上年末提高9.52个百分点,达到162.82%。此前,中行该指标一度逼近150%这一监管红线。 2016年,中行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分别达到18.15万亿元、16.66万亿元和1.41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7.93%、7.79%和8.18%;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1.05%,净资产收益率(ROE)12.58%,净息差1.83%,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至36.98%。 资本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夯实: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37%,资本充足率为14.28%,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27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 (编辑:林虹)[详情]
光大银行净利润增2.74% 拟设直销银行、信息科技等子公司 本报记者 王晓 香港报道 “2017年的重头工作不是资产规模的增长,而是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在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副行长卢鸿表示。 3月30日晚间,光大银行披露2016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度光大银行营收940.37亿元,同比增长0.94%;净利润303.88亿元,同比增长2.74%。不良余额287.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27亿元,不良率1.60%,比上年末1.61%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2.02%。 3月31日,张金良携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对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的问题一一解答。 集团内部资产联动总额破万亿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年报显示,光大银行2016年净利息收入652.88亿元,同比减少11.71亿元。 在利差不断收窄、银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光大银行如何应对? 在2016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首度提出综合化、轻型化、智能化和特色化的转型方向,并在去年9月份的董事会上写入光大银行五年发展规划。一年过去,转型成果如何?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出现显著成效需要3-5年时间。”张金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这一转型方向已经在全行形成共识并在积极推进。 尤其在综合化方面,光大银行成立大资产管理委员会,将传统银行信贷、资管、同业、投行、租赁、基金等业务整合打通,到年末大资产业务规模达2.7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600多亿元, 是上年同期规模的1.55倍。作为全牌照金控集团光大集团的核心子公司,光大银行加大与集团其他子公司合作,如工资代发、交叉销售、代客资产管理等,集团内部联动总金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集团内部联动也将是今后综合化经营的重要方向。 特色化方面,光大银行希望通过市场化机制,筹划成立资产管理、直销银行、信息科技、消费金融等子公司,实现差异化竞争。以直销银行为例,光大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介绍,光大已在去年向监管提出设立直销银行子公司的申请,希望以新机制给特色产品和模式带来新活力,目前正在和监管积极沟通中。 轻型化主要体现在轻资产和轻网点两个方向。 张金良介绍,光大银行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如中间业务和资本占用较低的零售贷款业务。光大银行2016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81.12亿元,同比增加18.11亿元,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重要力量。净利息收入占营收的69.43%,下降1.91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 29.89%,同比上升1.66个百分点。零售贷款增幅加大,当年个贷投放金额2338.01亿元,比上年多投放686.56亿元,增长41.57%。 张金良表示,十分看好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力,可以让占用资本的资产流动起来。去年准备的资产证券化工作已在今年1月份落地首笔正常贷款ABS,规模达100亿元。 轻网点上,光大明确网点面积不要太大,侧重小而精,少量建设一些大型综合性网点。 智能化是要打造网络里的光大银行。张金良介绍,2016年是光大个人客户增长最多的一年,1000多万新增客户中有373万户来自直销银行——阳光银行;云缴费平台支持缴费项目上千项,手机银行客户2691万户,可比同业排名第二。同时也在加快物理网点智能转型,加快线上对线下业务替代,2016年末电子银行柜面业务替代率达95%。 资本补充衔枚疾进 “2017年的重头工作不是资产规模的增长,而是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在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副行长卢鸿表示。 2016年起,央行采用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MPA)取代过去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从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信贷执行等七方面引导商业银行自律管理。 2016年末,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0.8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21%。卢鸿介绍,2016年光大银行四个季度中MPA考核都处于中上水平,MPA考核也对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积极作用。一是信贷规模比过去更加均衡稳健,没有大起大落。年报显示,2016年末光大贷款余额17952.78亿元,同比增长18.61%。2016年光大加大信贷结构调整,进行差异化管理。将表内狭义信贷与表外广义信贷打通进行统筹管理。支持国家重点项目投放,同时对产能过剩领域总量压缩,有序化解风险。营业收入、净利润获得稳定增长。 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光大强化了核心存款的核心地位,2016年核心存款在总存款占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在资产方面,管理好资产负债久期,增加全行流动性储备资产,同时满足流动性安全的要求。 三是在资本管理方面,更加重视资本约束。在2016年的五年战略规划中,光大银行对资本补充提出明确要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在3月份,光大银行才分别发行了28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和300亿元的A股可转债以补充资本,并拟发行优先股进行资本补充。此外,光大银行也更重视资本配置考核和管理,逐步加大资本节约型业务,通过内源性增长多渠道补充资本。在股价合适时机,可转债可以转化成核心资本。 “总体感觉是,顺应MPA考核要求,银行能自觉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使得经营更加稳健、规范,流动性指标得到保障。把MPA管理理念嵌入日常经营管理中。”卢鸿表示。 2016年末,光大银行不良率1.60%,比2015年末1.61%下降0.01个百分点。银监会披露的2016年银行业不良率为1.7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不良是否已经开始企稳? 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表示,2016年一方面处置不良资产373亿元,在新的不良生成方面,通过调结构、强化准入审查取得较好效果,内部强化全流程的资产质量监测督导。不过他表示,从趋势上看,不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会在思想上始终高度重视,保持谨慎态度。” (编辑:闫沁波)[详情]
银行争抢消费金融高地 角逐逾6万亿美元市场 张漫游 消费金融迎来爆发式增长。从各家银行近期陆续公布的2016年业绩报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普遍放缓,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多家银行零售规模扩张加速,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和利润的涨势更是明显。 以3月28日召开业绩发布会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为例,截至2016年末,该行个人消费贷款新增3647.23亿元,同比增长49.49%。与此同时,邮储银行旗下中邮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成立仅一年多,实现了累计放款突破100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望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私人消费将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为抢夺消费金融市场,银行密集布局消费金融公司填补业务空白,但行业中也不乏影响消费者权益的乱象,引发监管部门关注,行业自律亟待进一步加强。 消费信贷规模普涨 1月20日央行发布的《2016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25.06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了32.2%,全年增加6.1万亿元,较2015年多增加了2.51万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央行数据发现,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此前央行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8.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3%;2014 年末,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5.38 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末低5.9 个百分点。 多年深耕零售业务的邮储银行,3月28日召开上市后首次年报业绩发布会时公布道,截至2016年末,邮储银行零售业务规模进一步增长,该行网点近4万,个人客户达5.22亿户;个人存款余额6.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35.36亿元,增长15.29%;个人贷款总额为1.5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596.05亿元,增长29.41%;个人消费贷款新增3647.23亿元,同比增长49.49%,余额突破万亿元。 同时,邮储银行参股成立仅1年零4个月的中邮消费宣布,截至目前,该公司实现了累计放款突破100亿元的“小目标”。 记者发现,2016年,各家银行零售业务规模及消费信贷规模普遍涨势喜人。3月30日发布业绩报的哈尔滨银行,截至2016年底,该行个人贷款为人民币1057.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1.97亿元,增幅为71.8%。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为694.05亿元,在个人贷款中占比为65.5%,增幅达到102.2%。 招商银行2016年业绩报数据显示,该行零售贷款的规模占该行全部信贷规模的50.45%,零售业务贡献的税前利润占比为53.62%。招行将零售规模的增长归因于该行在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零售信贷、消费金融等核心业务领域的优势。由招行全资子公司永隆银行参股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16年营收15.33亿元,净利润3.24亿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实施促进消费升级”与“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与其密切相关的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多家银行纷纷表态,消费信贷或将成为各家银行2017年抢夺的高地。 以已经在2017年采取了行动的邮储银行为例,3月29日,邮储银行深挖互联网金融数字化生态圈,发布了“邮享贷”“邮薪贷”两款嵌入消费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为实现“以金融为中心,打造全场景式覆盖的一站式家庭生态经济圈”的目标。 行业自律亟待加强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2015年底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预计,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望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私人消费将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增量约为2.3万亿美元。 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分食者不在少数,除银行外,还有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小贷公司等。 银行为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填补空白市场,也早已加入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抢夺战。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市场上消费金融公司已超过300家,其中已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有21家,银行系占据16家。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参与者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增加利润,忽视风控,放松贷款对象的选择标准。 去年12月,中国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毛宛苑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6年9月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为1077.23亿元,贷款余额为970.29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11%,贷款拨备率为4.18%。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近日发布的不良率相关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6年9月末,捷信消费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48%、2.57%、3.69%和4.49%。 在不良率攀高的同时,行业存在的问题逐渐曝露。不仅出现了如“裸贷”等超出任何正常金融产品底线的现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规范经营也被查出。 记者从某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处了解到,当前消费金融行业方兴未艾,成为新金融的代表。然而消费金融行业存在居民征信记录不完善、信贷违约成本低、消费贷款行业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消费类金融产品因其“额度低、审核难、风险大”的特点形成了金融领域中最惹人瞩目但又难以驾驭的巨大长尾市场。[详情]
利息净收入减少逾千亿 上市银行角逐中间业务 杨井鑫 伴随着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曾几何时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利率市场化和央行多次不对称降息的影响下,如今单纯依赖息差和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亦难持续。 截至3月30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银行、江阴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13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了2016年业绩报。 其中10家A股上市银行(不包括三家农商行)数据显示,银行资产规模扩展步伐明显放缓,这10家上市银行的利息净收入19249.81亿元,相较去年的20411.09亿元减少1161亿元,并由此倒逼银行转型,将中间收入作为了扭转这一颓势的关键点。 息差拐点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信贷需求不足和息差的收窄,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已现拐点。虽然银行的净利润仍能维持个位数的增长,但是存贷息差的贡献越来越弱。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上述10家上市银行2016年的利息净收入的总额约在19249.81亿元,相比2015年20411.09亿元减少了1161.28亿元。 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6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的增幅为负,仅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江苏银行4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略有增长。但是,10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建设银行下降幅度最大,而民生银行的变化最小。数据显示,建行2016年利息净收入为4177.99亿元,较2015年4577.52亿元增长-8.73%,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75.63%下降至69.05%。 另外,即使平安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2016年增长11.61%,但是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是负增长,从71.19%降至70.94%。 “信贷需求不足,银行贷款规模增长有限。在政策的调整下,存贷息差也逐渐收窄,对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也非常直接。小银行尚且能通过扩大贷款规模对冲息差带来的不利因素,但是规模性银行就很难在现有的利息收入基础上有所突出表现了。”一家国有银行人士称,未来息差进一步收窄的趋势仍很明显,但是可能幅度会小一些。 该人士认为,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资产荒”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市场优质资产和优质客户数量减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上升也进一步限制了贷款规模。“往往分行层面一笔坏账可能蚕食掉所有的利润,银行在风险偏好上相对还是趋于保守的。” 押注中收 面对利息净收入的减少,商业银行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也体现在了非息收入的快速增长上。据了解,非息收入主要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其他非息收入两部分组成,10家上市银行仅前者的净收入就增长了近400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上述10家上市银行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民生银行,但是变动较小,而占比最低的江苏银行则增长最快。 年报数据显示,江苏银行在2016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8.22亿元,较2015年增长49.3%,但是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仅为18.56%;民生银行2016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22.61亿元,较2015年增长2.06%,但是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却达到了33.67%;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和招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为1449.73亿元、909.35亿元、1185.09亿元、367.95亿元、608.65亿元,增速分别为1.1%、10.2%、4.39%、5.05%和14.82%。 记者了解到,通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涵盖了银行卡手续费、理财产品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顾问和咨询费、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担保手续费、信用承诺手续费等等,不同银行之间存在诸多的特性和共性。传统的中间业务略有收缩,而新兴的中间业务蓄势增长得较强劲。 以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为例,作为传统的中间业务,多家银行该项业务的收入呈现收缩态势。农行该项业务2016年收入167.15亿元,较去年177.14亿元减少近10亿元;工行该项业务2016年收入261.08亿元,较2015年279.86亿元较少18.78亿元;建行则在2016年该项业务收入126.12亿元,较2015年131.66亿元也减少5.54亿元。 但是,在新兴的中间业务上,银行的表现各不相同。农业银行代理业务的手续费达到393.77亿元,增长37.5%,主要来自于代销保险产品等;工行中间业务则集中在资产托管和担保及承诺两项中,增长率均在25%左右;建行中间业务最突出的是理财产品业务收入,规模205.37亿元,较上年增长42%,收入来源于理财产品的销售。 更有意思的是,建行的其他非息收入一项中变动102.81%,其中投资收益、保险业务收入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变动较大。其中,建行投资收益2016年底规模191.12亿元,增长187.31%,主要是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委外投资收益分红;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12亿元,变动为-142.22%,主要是由于利率波动导致债券、结构性存款等估值大幅下降所致。 “从国际银行机构的收入结构来看,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作为信息中介、资源中介、服务提供商等等,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依然是转型的落脚点。”一家股份制银行高层称,“发达国家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在30%以上,有的甚至会高达70%~80%,而国内银行目前可能占比只有20%。”[详情]
杨井鑫 在银行坏账增多和加大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的“夹缝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成为了利润和资产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信贷风险的旋涡中,商业银行化解不良的手段可谓是各显神通,但是信贷结构调整无疑是一剂良药。以光大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压降高风险领域贷款规模420亿元,加大民生工程贷款和新兴产业贷款,如今不良率、关注类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资产质量负向迁徙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控不良压规模 时至年报披露期,已有逾10家上市银行交出了“成绩单”。然而,记者了解到尽管眼下经济下行压力不小,部分银行却在资产质量上开始打破了不良一直“双升”的局面,而光大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3月30日,光大银行在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发布了2016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该行截至年末资产总额突破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6.91%;贷款余额 1.8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8.61%;存款余额 2.12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37%。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 940.37 亿元,增长 0.94%;实现净利润 303.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4%。 值得关注的是,光大银行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287.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27亿元,但是不良贷款率1.60%却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同时,在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中,该行正常类贷款的占比达94.62%,较2015年94%有所提高;关注类贷款占比3.78%,较2015年4.39%下降0.61%;2016年所有逾期贷款规模总和515.4亿元,占贷款总额2.87%,也较2015年618.33亿元的规模和4.09%的占比均有改善。 “从银行多项指标来看,资产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光大银行相关人士称,银行在2016年将信贷调结构和防风险放在了重要位置。 记者发现,光大银行2016年在信贷结构的调整上确有成效。该行年报数据显示,在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分类中,制造业2016年的贷款规模2355.14亿元,较上年度2461.4亿元减少约106亿元,占比由26.83%降至了21.89%;批发和零售行业2016年贷款规模1121.65亿元,较2015年1239.07亿元减少117.42亿元,占比10.42%,较上一年13.51%下降3.09个百分点;采矿业2016年信贷规模284.73亿元,较上一年314.16亿元减少29.43亿元,占比2.65%,也下降了0.78个百分点。另外,在房地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光大银行在该领域的资金投放却保持审慎态势。房地产行业的贷款2016年1267.17亿元,较上一年度1434.28亿元减少167.11亿元。 众所周知,制造业、批发零售、采矿业和房地产贷款均是银行坏账高发行业,往往由于利润不高、联保模式、产能过剩、泡沫过大等因素导致企业偿债能力减弱,形成贷款不良。记者初步统计4个行业的信贷规模,光大银行在2016年资金投放减少超过420亿元,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潜在风险。 新增投放约3000亿 监管政策导向一直强调“有保有压”。在压降风险贷款规模的同时,光大银行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却毫不吝啬。记者还注意到,对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等领域,光大银行的资金投入新增的规模约超过1600亿元。同时,光大银行2016年在零售贷款业务上亦较为发力,新增贷款的规模约1380亿元,两者合计新增投放约3000亿元规模。 此外,对于贷款的担保方式,光大银行加大了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占比,三者占比之和为72.63%,较2015年71.28%上升1.35个百分点,且信用贷款主要集中在信用评级较高的客户。 “我行主动按照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信贷投放上保持平稳均衡增长,重在质量提高,强调结构调整,同时,流动性管理更加有效,资本约束更加受到重视。”光大银行副行长卢鸿称,MPA监管新的评估体系也给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全面科学的管理方法,光大银行信贷规模更加稳定和均衡,没有大起大落,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逐步化解了产能过剩领域的风险。 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认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与企业客户经营的好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光大银行2016年处置了不良资产373亿元,高于往年水平;在新的不良生成方面,银行强化了不良审查,调整了资金投向。 “2017年,光大银行在资产质量管控上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姚仲友表示,在时下“辉山乳业”的事件中,光大银行没有与该企业有授信业务合作,贷款额度为零。[详情]
中国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1840.51亿元 中国证券报 3月31日晚,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16年业绩。中国银行2016年实现净利润1840.51亿元,同比增长2.58%。2016年,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分别达到18.15万亿元、16.66万亿元和1.4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3%、7.79%和8.18%。截至2016年,集团不良贷款余额为1460.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1.06亿元;不良率为1.4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彭扬)[详情]
原标题: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利润贡献最大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剑鸣 在2016年银行公开出售的超过5000亿不良资产包中,中国信达收购份额占比高达44%。中国信达高层昨日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回答上证报记者提问时披露了这一数据。2016年,中国信达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0.6%,不良资产经营是其三大业务板块中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 中国信达将集团业务分为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及金融服务业务三类,2016年这三类业务税前利润占比分别达到63.2%、27.6%和9.2%。 不良资产经营无疑是核心板块。截至2016年末,中国信达不良债权资产净额和全年不良债权资产收购成本分别达到2782.4亿元和2068.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2%和23.6%。 其中,在传统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银行)方面,中国信达从银行端和企业端提升获取与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全年业务实现净收益58.4亿元,在公开市场上占有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中国信达总裁助理陈延庆说,在2016年银行公开出售的5000多亿不良资产包中,中国信达拿下了其中44%的份额。 在附重组条件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非金融机构)方面,2016年中国信达出手更重,当年新增收购规模1342.2亿元,同比增长63.3%。在债转股股权经营管理方面,2016年中国信达推动重大项目的并购重组,提升资产价值,全年实现债转股股利收入与股权处置的净收益为61.5亿元。 除不良资产经营这一核心主业外,中国信达也着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在2016年表现相对突出,该板块的税前利润占公司税前利润总额的比例同比上升8.4个百分点至27.6%,其中自有资金投资收益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65.9%;年末私募基金募集规模达2673亿元,同比增长58.5%。 金融服务业务板块对中国信达利润贡献度在2016年有所下降,该部分业务的税前利润占集团税前利润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21%下降至2016年的9.2%。中国信达年报解释这一变动原因是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该业务板块在2016年需要提及的亮点是完成了南商银行的交割和整合,实现了西安银行股权的成功转让,顺利退出信达财险控股权。 至期末,中国信达合并总资产达1174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5%,剔除合并南商银行因素,总资产规模为9284.84亿,较上年增长30%。 为推进业务发展,2016年中国信达加大了资本工具创新力度。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首次在境内成功发行了1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补充债券,在境外成功发行了32亿美元优先股,又成功地完成了61亿港币H股的定向增发,公司资本充足率达到19.38%,高于监管要求6.88个百分点。THE_END[详情]
3月30日晚间,中国工商银行(股票代码SH:601398;HK:1398)公布2016年业绩报告并召开业绩发布会。 业绩报告显示,工商银行2016年资产总额241373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1.20%,回报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净利润279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0.5%,净利润总量位列全球同行业最高。营业收入6417亿元,同比减少270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同比增加0.12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发布会上表示,工行目前居于全球最大银行地位,但如何保持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难。而这一届班子组建并分析现状后,将“传承”与“创新”定为发展目标。 易会满提出,未来工行将继续推行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战略。效益贡献40%的零售业务继续作为工商银行的基石业务。随着客户存款理财化潜力提升,与公司金融转型方向的确立,资管银行与投资银行将是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在发布会上,工行首席风险官王百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工商银行提供给辉山乳业的各类融资总额在20亿左右,但只占辉山乳业全部债务的5%。目前工行也将借助债务委员会与当地政府和辉山进行积极沟通。照此计算辉山乳业债务规模在400亿左右。 以下为工行2016业绩简要介绍全文: 中国工商银行(股票代码SH:601398;HK:1398)今天正式公布了2016年的经营情况。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6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791亿元,比上年增长0.5%,净利润总量保持全球银行业最好水平。回报率在全球银行业中处于较优水平,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为15.24%,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1.20%。股权价值继续提高,每股净资产增至5.29元,比上年末增长10%。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连续四年蝉联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美国《财富》“500强商业银行子榜单”三个排行榜榜首,并以478.3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成为全球最具价值银行品牌。 根据董事会决议,工商银行2016年度预计现金分红金额为835.06亿元,即每10股税前分红2.343元。上市以来工商银行一直保持稳定的现金分红,2006年度至2016年度为股东累计创造7300亿元的现金分红回报,平均现金分红比例达40.5%,从2007年至今一直是A股年度分红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以2016年末股价计算,工商银行的H股股息率为5.6%,A股股息率为5.3%,均远高于当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 2016年,工商银行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坚持聚焦本源,专注主业,严守底线,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年末境内人民币存款新增12802亿元,同比多增6102亿元,创近三年来最好水平。收益结构持续改善,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45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升1.15个百分点至22.6%。严格控制各项经营成本,成本收入比为27.4%,继续保持同业最优水平。面对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深化新常态下信贷基础管理和质量管理“两大工程”,重点把好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不良处置“三道防线”,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年末不良率为1.62%,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并出现积极变化,贷款劣变率同比下降,不良额、不良率增速同比放缓,拨备覆盖率四季度环比上升。具体来看,工商银行2016年的经营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6年,工商银行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中,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信贷增量与存量、信贷融资与非信贷融资的全流量、一体化管理,更多地依靠存量资产移位调整、做大资产流量来把握结构性机遇、防控结构性风险。境内分行全年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3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8449亿元;存量到期收回移位再贷2.16万亿元,相当于全年贷款增量的2.56倍。非信贷融资规模持续增长,企业债投资、股权融资、理财投资、委托贷款等融资余额2.5万亿元,非信贷融资和地方债投资新增9898亿元,成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 信贷投向上,工商银行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四大板块”、“三大支撑带”、“中国制造2025”,积极服务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项目贷款累放9466亿元,同比多放1298亿元;创新推广线下专业化经营与线上标准化运营相结合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508亿元,成为国内首家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的商业银行;适应居民消费扩大升级趋势,个人住房按揭和消费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比重稳步提升;积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债转股,并购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的32%,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金额550亿元。 区域布局上,大中城市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机构新增贷款占全行6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贷款投放达235亿美元,增长35.8%。 二是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2016年,工商银行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新变化,充分发挥集团牌照和协同优势,不断完善全价值链服务,为新动能成长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零售金融作为传统优势业务,在创新发展中较好发挥了平滑周期波动的“稳定器”作用,大零售条线实现营业贡献1961亿元,同比提升0.67个百分点至39.66%;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12万亿元,保持同业领先;信用卡发卡量达1.2亿张,成为全球第一大信用卡发卡行;私人银行客户超过7万户,盈利贡献超百亿元。 在大资管和大投行领域,资产管理、资产托管、贵金属、债券承销等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业务规模及收入保持市场领先。理财产品余额达2.7万亿元;资产托管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收入68.9亿元,同比增长24.3%;贵金属业务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6.7%;主承销各类债务融资工具规模超过1.5万亿,债券承销规模连续第十年在市场排名第一;牵头完成113笔境内外并购交易,涉及交易金额超过1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68%,连续三年位居亚太区第一。 持续深化大数据和信息化战略,加快推动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创新,从产品、场景、渠道等多维度推动e-ICBC互联网金融发展。2016年末,“融e行”手机银行平台客户达2.53亿户,交易额超过21万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91%;“融e购”电商平台年交易额达1.27万亿元;“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客户达6649万户,是年初的12.4倍;网络融资新增1057亿元,规模达到6293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融资银行。 三是国际化综合化升级发展,多元动力、多点支撑的盈利增长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2016年,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和境内综合化子公司实现净利润211.3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重提升0.7个百分点至7.6%,盈利拉动作用稳步增强。境外机构总资产达到3065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的8.8%。目前,工商银行已在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2家境外机构,并通过参股南非标准银行间接布局20个非洲国家,其中127家境外机构分布在国家重点战略“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设立中东欧金融公司及基金,以多边金融公司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及产能合作。 综合化子公司快速发展,对集团的战略协同作用不断增强。2016年工银瑞信、工银租赁、工银安盛等综合化子公司实现净利润61.1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工银瑞信实现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27%,成为第二大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工银租赁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同业首位。工银安盛坚持规模和价值并重,总资产突破千亿,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银行系保险公司第一。 [详情]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刘双霞)3月30日晚间,民生银行在港交所批露了2016年年报。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民生银行集团(包括民生银行以及民生银行控股的附属机构)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8.43亿元,比上年增加17.32亿元,增幅3.7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13%,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0.94%,基本每股收益1.31元。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每股净资产9.12元,比上年末增加0.86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去年民生银行集团不良双升。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集团不良贷款余额 414.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86.14 亿元,增幅 26.25%;不良贷款率 1.68%,比上年末上升 0.08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 155.41%,比上年末上升 1.78 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 2.62%,比上年末上升 0.16 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民生银行集团先后发行人民币 200 亿元二级资本债和美元 14.39 亿元境外优先股,截至报告期末,其资本充足率 11.73%,比上年末提升 0.24 个百分点,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2016年,民生银行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52.11亿元,比上年增加7.86亿元,增幅0.51%。其中,非利息净收入605.27亿元,同比增加3.70亿元,增幅0.62%,占营业收入比率为39.00%,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在非利息净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522.61亿元,同比增加10.56亿元,增幅2.06%,占营业收入比率为33.67%,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2016年,民生银行集团实现零售业务净收入496.19亿元,营业收入贡献占比31.97%,同比提升2.45个百分点。[详情]
新浪财经讯 3月31日消息,30日晚,中国光大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发布2016年年报。年报显示,2016年光大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保持较快增长,资产总额达到4万亿元,负债总额3.77万亿元;加强风险防控,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同比下降;盈利能力稳中有升,净利润30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收入呈多源拉动趋势,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优化存款结构 降低负债成本 年报显示,2016年光大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的统筹管理,严格控制负债成本,对公、对私核心存款比上年末分别增长了19.97%和12.70%,核心存款占比持续提升,使该行存款结构持续优化,存款成本同比下降56个BP,有力支持了盈利增长。 发展特色业务 拓展盈利来源 分析光大银行利润表可以发现,报告期末,光大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281.12亿元,同比增加18.11亿元,增长6.8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高,达到29.89%,同比上升1.66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各特色业务板块的发力。 作为最早推出理财业务的银行,光大银行在理财与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报告期末理财产品余额1.36万亿元,增长11.48%;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行3.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25%。 信用卡方面,报告期末累计发卡量3595.87万张,当年新增发卡量762.53万张;报告期累计交易金额12773.87亿元,比上年增长 27.30%;透支余额2142.13亿元,同比增长22.41%。 报告期末,光大银行手机银行客户2691.35万户;对私网银客户2451.00万户;电子支付客户1625.86万户;微信银行关注客户1854.89万户;对公网银客户35.82万户;直销银行客户467.32万户;“云缴费”接入缴费项目突破1000项,交易笔数2.30亿笔;“e容贷”推出个人公积金网络信用贷款和互联网保险小额信用贷款产品,2个月放款额超过6亿元。 调整信贷结构 有效防控风险 年报显示,2016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7.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27亿元,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2016年光大银行逾期贷款率2.87%,同比下降1.2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3.78%,同比下降了0.6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2.02%,资本充足率10.80%,一级资本充足率9.3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21%,均符合监管要求。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17年3月,光大银行分别发行了280亿元人民币二级资本债和300亿元A股可转债,以有效补充资本。 年报显示,2016年光大银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引导信贷资源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城镇化建设等倾斜,同时对产能过剩行业授信敞口进行控制和压缩。从贷款行业分布上看,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有所下降,民生及公共服务相关领域的贷款占比有所上升,信贷结构的优化有效降低了贷款整体风险。 与此同时,光大银行通过强化流动性统一管理、严格市场风险计量和监控、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和授权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风险内控管理的有效性,保障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详情]
易会满指出,从工商银行去年四季度情况来看,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比如不良贷款新增额在减少,不良贷款的余额比例在减少,剪刀差不断缩小,拨备覆盖率去年四季度也有小幅度回升。可以说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 3月30日晚间,中国工商银行(股票代码SH:601398;HK:1398)公布2016年业绩报告并召开业绩发布会。 业绩报告显示,工商银行2016年资产总额241373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1.20%,回报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净利润279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0.5%,净利润总量位列全球同行业最高。营业收入6417亿元,同比减少270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同比增加0.12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发布会上表示,工行目前居于全球最大银行地位,但如何保持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难。而这一届班子组建并分析现状后,将“传承”与“创新”定为发展目标。 易会满提出,未来工行将继续推行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战略。效益贡献40%的零售业务继续作为工商银行的基石业务。随着客户存款理财化潜力提升,与公司金融转型方向的确立,资管银行与投资银行将是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信贷投向三大类 个人按揭超7000亿 从业绩报告披露情况看,工行境内分行全年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3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8449亿元;存量到期收回移位再贷2.16万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工行个人住房贷款占贷款总额?24.8%,同比增长3.7个百分点,增幅较快。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介绍2016年信贷投向主要分三部分,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的项目、重点工程大概占三分之一,个人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共计占三分之一,小微企业和其他方面也占三分之一。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谷澍表示,工行2016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超过7000亿,且在房贷发放中比较注意支持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合理的信贷需求,和抑制各类的炒房、炒楼的投机性需求。 谷澍指出,两个数字可以给出证明,一是去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里四分之三是贷给首套房,用于改善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二是去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中,三四线城市的比例超过了50%。反应工行在去库存、适应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的努力。 对于2017年的信贷投放方向,谷澍表示,一方面随着经济回暖,公司贷款需求将多于去年,特别在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另一方面也将适应向消费面转型的大背景,继续满足在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的合理需求。 不良微升 拨备低于红线仍合规 对于不良贷款的同比上升,易会满表示,这与去年的实体经济下行以及工商银行的工商企业贷款比重较高有关。但横向比较看,1.62%的水平依然低于全国平均1.74%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大银行当前的普遍水平。 而对于不良贷款的趋势,易会满指出,从工商银行去年四季度情况来看,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比如不良贷款新增额在减少,不良贷款的余额比例在减少,剪刀差不断缩小,拨备覆盖率去年四季度也有小幅度回升。可以说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已经出现转折的曙光,预计今年资产质量比去年会更好一些。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2016年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36.69%,同比下降19.65%,且低于监管150%的红线要求。 对此谷澍表示,虽然监管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不低于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但商业银行也是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适当调整。目前工行的拨备覆盖率是完全足够的,一方面目前不良贷款至少40%可以用现金回收,另一方面,工行每年收益完全可以覆盖不良方面的损失。 易会满也指出,工行的拨备是充足的,也是符合监管要求的,充分体现了大银行稳健性的指标,与全球同类银行相比,工行的拨备还是非常高的。“尽管我们是合规的,但工行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拨备企稳已有小幅回升,我判断今年拨备覆盖率整个比例会逐步的回升。” (编辑:闫沁波)[详情]
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短短一周之内,5家在港上市中资银行陆续披露境外优先股发行计划,合计拟发行规模达805亿元。其中,浙商银行150亿元境外优先股于昨日在香港联交所完成上市交易。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是资本补充压力下的融资选择;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出于优化资本结构和补充渠道、提升境外影响力等考虑,需要补充美元负债。 从实际发行情况来看,中资银行境外优先股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境内投资者认购,这对融资成本的降低、优先股市场表现稳定性均有正面影响。 潜在发行额近千亿 自中国银行在2014年10月发行首笔境外优先股后,国有大型银行就成了中资银行境外优先股的发行主力。截至2015年底,除农行外的其余四家大行合计发行了约1090亿元的境外优先股。 而从去年底开始,发行力量有所改变,尤其是徽商银行以城商行身份在去年11月发行境外优先股后,中小银行发行积极性大幅提高。 2016年12月至今,包括哈尔滨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7家银行陆续披露境外优先股发行计划,累计拟发行额达965亿元,其中5家银行在近期披露发行计划。 穆迪日前发布报告认为,中小银行资产增长强劲和盈利能力转弱的背景下,包括首发(IPO)、资本债、优先股等募资行为将帮助银行补充资本水平,以满足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穆迪预计,未来12~18个月,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将继续下滑,从而影响银行的内部资本生成,这种情况将推动中小型银行继续在今年进行融资,以维持其资本状况,同时实现资产的高增长。 除资本压力外,中资银行扎堆计划发行境外优先股还与境内外市场情况有关。有银行战略研究人士认为,“优先股本就是银行比较青睐的融资选择,境外发行成本虽然比国内低不了多少,但发行行在获得美元负债的同时,还能丰富资本补充渠道,提升境外影响力。” 境内投资者居多 一家中资银行董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成本上比较,中资银行境外发行美元优先股的成本低于国外同业,但较内地发行人民币优先股要持平或略高。 据了解,中资银行境外优先股发行与国内一致,普遍采取“基准利率+固定溢价”并分阶段调整的定价模式,浮动股息率定价模式也被普遍认为有利于灵活控制发行成本。 不过,不同市场环境、评级的差别将导致优先股股息率存在差异,尤其是对第三方评级更为认可的“纯外资”。以较早发行的中行、工行为例,两家银行境外优先股的标准普尔初步评级分别为“BB-”、“BB”级,结果工行境外优先股股息率较中行低0.75个百分点。 穆迪助理总裁兼分析师万颖表示,大型中资银行更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持续支持,包括资本注入等支持,以帮助防范银行资本状况显著恶化,这种持续支持是大型中资银行基础评估的正面推动因素。 反观最近发行的徽商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三笔中资银行境外优先股,均为无评级发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发行定价。 “评级机构对中小银行优先股评级较低,而且‘纯外资’认购比例不高,这种情况下评级的必要性不大。”一家H股上市银行高管表示,目前中资银行境外优先股的认购方中,70%~80%是境内投资者,剩下的“纯外资”中以东南亚投资者为主,“他们对中资银行更为了解,也更为认同其优先股的投资价值”。 万颖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境内投资者认购,也是中资银行优先股成本整体上低于同等评级的国外同业的一个原因。[详情]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昨日晚间,有“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发布了2016年业绩。该行去年实现净利润2791亿元,同比增长0.5%。根据该行董事会决议,工行2016年度预计现金分红金额835.06亿元,即每10股税前分红2.343元。 受宏观经济转型和资产质量下沉等因素影响,银行净利润增速近两年来逐步放缓。根据已披露的年报显示,去年工行、建行、农行三大国有大行营业收入均同比微降,净利润增速都在1%左右,其中,农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8%,建行则为1.53%。 利息净收入下滑影响大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称,经过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工行资产体量已经非常庞大,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不过,工行本届领导班子组建后,我们确定了今后工行发展的目标,正准备编制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规划。目前工行的杠杆可控、资产穿透可进行,风险管控可覆盖。” 数据显示,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利息净收入出现下滑。以建行为例,去年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减少近400亿元,降幅为8.73%;农行利息净收入的降幅也在8.7%左右;工行的降幅则为7.1%。 利息净收入的下滑也源于银行息差不断收窄。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称,去年息差继续下滑还是因为前期央行五次降息的影响,但降息因素对息差的负面影响在2016年已基本消化的差不多,因此预计2017年的息差降幅将较上年收窄。“估计今年建行息差将下降10基点左右。” 不良资产 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过去两年不良资产的集中爆发后,国有大行不良资产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截至2016年年末,工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仅微升0.12个百分点,同比少升0.25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减少189亿元。 建行不良资产的好转情况则更为明显,不良率较去年反而下降0.06个百分点,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剪刀差为负5.91亿元,为2012年来首次转为负值。许一鸣表示,建行的资产质量正在企稳,特别是逾期贷款增速放缓、逾期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率逐渐趋同,这意味着银行未来的不良资产压力在逐步减少。 易会满也表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资产质量出现转折的曙光,相关指标稳中向好。“资产质量的转好与宏观环境回暖有关,去年四季度以来,从工行的贷款投放、贷款需求、资金面的情况看,经济企稳回暖的基础是牢固的,外部环境比前两年要好。” 据易会满透露,今年工行将使用600亿元的拨备处理2000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在拨备覆盖率方面,截至2016年年底,工行拨备覆盖率136.69%,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150%红线。 不过,易会满表示,工行的拨备充足且符合监管要求,去年四季度开始拨备覆盖率小幅回升,预计今年拨备覆盖率还将逐步回升。 此外,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工行去年虽然新增按揭贷款7000多亿,但据工行行长谷澍透露,这部分贷款主要是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信贷需求,并努力抑制炒房等投机性需求。数据显示,工行个人按揭贷款余额中3/4的规模是贷给首套房,去年新增的7000多亿按揭贷款中有50%以上的规模投向三四线城市。今年还将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等零售业务,其中按揭贷款还是以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为主。[详情]
在净利润方面,四家国有银行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资产质量也有向好趋势 ■本报记者 毛宇舟 截至3月30日,除中国银行以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年报悉数亮相。不过,在净利润方面,4家国有银行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资产质量也有向好趋势。四大行平均每日有20.9亿元进账,仍是中国吸金能力最强的企业。同时,倍受关注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方面,上述四大行平均增幅近三成。 净利润保持增长 农业银行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农业银行总资产规模19.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5.04万亿元和9.72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1.1%和9.1%。全年实现净利润1840.60亿元,同比增长1.8%。每股收益0.55元。不良贷款率2.37%,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同样保住了个位数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6年,建设银行营业收入5090亿元,同比减少0.02%,净利润2323.89亿元,同比增长1.53%。利息净收入4177.99亿元,较上年减少399.53亿元,降幅为8.37%。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6年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86.90亿元,较上年增加127.10亿元;不良贷款率1.52%,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87%,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50.36,较上年下降0.63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净利增速则与去年持平,年报显示, 2016年总资产达8.4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7.44%;实现净利润672亿元,同比增速1.0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资产质量出现好转迹象,其不良贷款率为1.5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集团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02%和12.16%,较年初分别上升0.53个和0.70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年报显示,2016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791亿元,同比增长0.5%;利息净收入4718.46亿元,同比下降7.1%。拟每股派0.2343元,共派息835.06亿元。到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年末上升0.12个百分点,同比少升0.25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减少189亿元,同比少增860亿元。 个人住房贷款猛增 作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房贷问题,上述银行均报告了2016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情况和未来贷款大方向。 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9万亿元,较上年新增8117.52亿元,增幅29.26%。建行行长王祖继亦表示,个人按揭贷款投放同样是2017年信贷投放的重要方向,但会坚持解决自住房为主。 2016年度农行个人贷款余额33408.79亿,较上年末增加6129.89亿元,增长22.5%。农行在年报中解释,增长主要是由于该行加强零售客户营销力度,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力度,该行去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6329.52亿元,同比增32.8% 农行副行长郭宁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农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创历史新高,这一业务在行业内占比也有提高。信贷政策安排上,住房按揭贷款将适时适度进行总量调控,保持各时段平稳发展。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则表示,去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400亿元,存量收回再贷和新增加在一起贷款规模超过了3万亿元,其中的三分之一贷款投向就是个人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了7000亿元(增幅28.8%),在这之中,工商银行尤其注意支持居民个人住房合理的信贷需求,抑制炒房炒楼行为,在工商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有四分之三是发放给首套房的,改善借款人的住房需求,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三四线城市的贷款比例超过了50%,这是在去库存、适应宏观调控政策,银行作出的努力。 交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同样增长迅猛,截至2016年年末,交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7702.80亿元,较年初增长1659.23亿元,增速高达27.45%。[详情]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实 习 生 彭依怡 北京报道 “我们不良率已经开始下降,2016年不良贷款的增速和逾期贷款的增速都放慢了。而且逾期率和不良率趋同,原来逾期贷款率高于不良率。逾期贷款是不良的先兆指标,逾期贷款增长放缓,意味着未来不良的压力减小。” 3月30日下午,在建设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该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表示,建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已经开始企稳。 建行2016年年报显示,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86.90亿元,较上年增加127.10亿元。建行行长王祖继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同比少增400.99亿元。”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52%,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同时,关注类贷款占比2.87%,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3月29日,建行董事会还通过了一项机构调整的议案。批准该行设立资产保全经营中心,一级部建制,作为总行直营机构,负责全行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工作。原来风险管理部下设的二级部门资产保全部,现有职责和人员并入资产保全经营中心。 成立总行的一级部门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也意味着建行今年的自行处置不良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该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彭洪明也在业绩发布会上承认,建行并未制定批量转让的计划,预计今年转让的规模将比去年大幅减少。 不良压力减小 年报数据显示,建行资产质量改善势头巩固,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剪刀差”为负5.91亿元,自2012年以来首次转为负值。同时,该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2.87%,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这也是近年来,银行业不良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建行高管首次表示不良增长的势头开始企稳。 作为不良的先兆指标,建行的逾期贷款增速也开始放缓。2016年,建行已逾期客户贷款和垫款余额1780.99亿元,较上年增加49.18亿元,无论是逾期贷款总量还是增量都低于不良的规模。 从期限和贷款分类来看,建行2016年的公司贷款中,短期贷款不良率较高,达到了5.18%,中长期贷款的不良率仅为1.47%。个人贷款方面,主业贷款不良率明显较高,为4.54%,住房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只有0.28%。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建行资产减值损失932.04亿元,较上年略减4.35亿元。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895.88亿元,较上年减少30.22亿元。建行拨备覆盖率为150.36%,连续两年逼近监管红线。 在回答记者关于该行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问题时,彭洪明也表示,“2017年不良资产处置,应该也是建行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通过什么手段、运用什么方式,要根据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来决定,批量处置我们今年没有具体的计划。从前两年的情况看,由于当时不良资产快速增长,我们在批量处置的力度上确实也比较大,但2016年比2015年批量转让的规模少了163亿。我个人分析,鉴于建行的不良资产居于可控状况,今年批量转让的数量会比2016年少得多。” 彭洪明坦言,建行更希望通过现金回收等方式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据悉,建行利用现金回收、贷款重组、批量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处置手段,处置结构大幅优化,处置效益显著提升。 贷款结构调整 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建行资产规模达到20.96万亿元,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2314.60亿元,增长1.45%。建行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18%和15.44%。 至于今年该行的信贷投向方面,建行行长王祖继在发布会上也表示,2017年,信贷投向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最重要原则,将投向建行传统优势业务基础设施贷款,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新旧动能的转化,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投贷联动等方面。 年报显示,2016年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达2.90万亿元,较上年新增1883.71亿元,增幅6.96%,不良率保持在较低的0.41%。 同时,建行还严格实施名单制管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1252.73亿元,较上年减少49.86亿元。房地产开发类贷款重点支持信用评级高、经营效益好、封闭管理到位的优质房地产客户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贷款余额2991.98亿元,较上年减少1149.98亿元。严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监管类平台贷款余额2051.15亿元,较上年减少870.51亿元。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详情]
见习记者 顾月 北京报道 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增长迅速。 截至3月30日,共有9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了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发布2016年报的9家A股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以9407万张的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名列榜首,其次为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为8031万张和6863万张。 除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因本身信用卡交易额基数较高,增长率分别为8.19%和16%外,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信用卡交易额、消费额增长率都在20%以上,其中,平安银行增长率更是高达38.94%,成为信用卡业务发展最快的银行。 多家银行都在年报中表明包括信用卡业务在内的零售业务对银行利润贡献提高,2017年股份行则尤其看好包括信用卡业务在内的零售业务发展。平安银行、中信银行都在年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增大零售业务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从政策层面,国家鼓励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从银行层面,信用卡业务的扩展既可以扩宽其它业务的客户渠道,也是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和利润的途径,银行推广信用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华东地区某城商行信用卡中心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个人信贷需求旺盛 2016年,个人信贷的旺盛需求在信用卡业务上得到了反映。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6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65亿张,同比增长7.60%,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张,同比增长6.27%。 五大行中的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信用卡透支贷款余额分别为2424.51亿元、4420亿元和3078.57亿元,分别较2015年上升9.1%、13.25%和13.37%。 但从增长率来看,2016年股份行的信用卡业务表现尤为亮眼。信用卡贷款透支余额增长最快的是中信银行,透支余额达2373.1亿元,同比增长35.36%,其次为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为30.65%和22.57%。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新增838.2万张信用卡,同比增长24.27%,信用卡交易额增长更是高达38.94%。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2016年新增发的信用卡中,集团交叉销售渠道获客占新增卡量的比例约为43.41%,客户迁徙是零售业务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西部某银行信用卡业务部人士认为,2016年信用卡透支贷款额度的较大幅度上升,部分也是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我知道有些客户有时会用信用卡归还房贷,甚至还有信用卡套现交首付的现象。” 带动非息收入快速增长 从公布的年报来看,信用卡业务对银行业务和利润的贡献大多在加大,股份行业务的贡献和在业务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大行,增长率也都十分迅速。 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占总贷款比重分别为12.27%、8.26%和12.5%,而在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的占比都低于5%。 在贡献度方面,多家银行年报都显示非利息净收入增速远高于利润、营业收入增速,非利息净收入中信用卡业务表现亮眼。 如建设银行年报显示,2016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376.49亿元,较上年增长7.69%,其中信用卡贡献了超过200亿元。而平安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313.94亿元,同比增长13%,也是主要来自于信用卡、理财手续费的增加。 中信银行也确立了加快零售银行的二次转型的方针,目标是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总营收比例超过四分之一。2017年,中信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大幅增加17.06%至476.43亿元,其中信用卡非利息净收入168.86亿元,占全行非利息净收入的35.4%。 “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在跨界合作表现优异,营业收入和利润以及获客的增长都以不低于30%的速度在成长。”一位中信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也将继续坚持跨界合作,促进持卡客户的产品交叉渗透。” 在信用卡资产的逾期情况方面,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 535.68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0%,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但低于商业银行总体贷款不良率0.34个百分点。 虽然信用卡业务的总体资产质量所有下滑,但各家银行的状况却大相径庭,建设银行以0.98%的信用卡业务低不良率位居已经发布年报的各家银行首位,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则大幅下降1.07个百分点至1.43%,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也从2015年的36.93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25.89亿元。 但农业银行(农行为个人卡透支口径下不良率)、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却都较2015年出现了小幅度上升,分别为3.0%、1.95%和1.40%。“信用卡业务的典型的个人零售业务,会直接影响到个人信誉,在多方的长期宣传下,客户更为看重个人信用。”上述华东地区某城商行信用卡中心经理表示,“此外,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银行选择客户的能力加强,催收的方式、手段更加多元有效。股份行也主动调整了客户结构,压缩了一些高风险客户。” (编辑:闫沁波)[详情]
本报记者 杨晓宴 上海报道 几乎所有银行都面临贷款收入下降的情况。 2016年报显示,交行、招行、中信、江苏和无锡农商2016年贷款利息收入降幅分别为11.28%、6.05%、2.84%、9.08%和8.64%。 银行经营在大环境的重重压力之下,赚钱之道发生微妙变化。 在已披露2016年度报告的银行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选取了一家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两家股份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一家城商行(江苏银行)和一家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来看银行收入结构之变。 钱从哪儿来?利息收入占比普遍下降,从原来的70%以上向60%靠近,增速明显低于非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 再细究利息收入,贷款、同业存拆放和买入返售类资产收入下降幅度非常明显。应收款项的收入则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在“应收款项”中隐藏的秘密,主要是银行自营资金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简单理解,就是银行表内贷款做不了的类信贷项目。 以江苏银行为例,2016年长期应收款项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490.26%,占总利息收入比重从0.31%提升至1.79%。 有接近监管层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表内自营的非标投资值得关注。据银监会披露,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超230万亿元。该人士还表示,表内自营投资非标规模约在20万亿元以上。“表内自营投资也有相应风险计提标准,但和贷款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五级分类,所以没有相应的拨备,这块资产风险的大小可能在某种程度是被低估的。” 贷款和同业存放赚钱大不如前 几乎所有银行都面临贷款收入下降的情况。 2016年报显示,交行、招行、中信、江苏和无锡农商2016年贷款利息收入降幅分别为11.28%、6.05%、2.84%、9.08%和8.64%。 其中,普遍情况为公司贷款和票据贴现的利息收入同比减少,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加。从各类贷款平均收益率来看,基本上都有1-2个百分点的下降。因此,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加,和个人贷款余额增加的关系更加紧密。 以招行为例,2016年贷款总的平均收益率为4.92%,比2015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其中,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虽然下降超1个百分点,但还是保持在了6.06%的相对高位,而票据贴现平均收益率则从2015年的4.04%降到了2016年的2.06%。 除了贷款之外,无论是大行还是小行,同业存放和拆放,以及买入返售资产的收入也普遍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且下降幅度较大。 江苏银行年报显示,2016年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6.4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同比下降79.93%,拆出资金收入同比下降12.91%。无锡农商行存放同业款项和拆出资金收入分别减少48.93%和89.16%。中信银行买入返售收入降幅也达78.56%。交行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收入同比降幅为34.13%。 收入下降和收益率下行息息相关。 招行年报显示,2016年同业存拆放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平均收益率为2.29%,比上年下降了1.37个百分点。 不过,可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贷款本身依然是银行最赚钱的资产。江苏银行年报显示,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为4.93%,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88%。交行的贷款平均收益率为4.75%,证券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71%。 应收款项收入大增 投资类资产究竟有多赚钱,各家银行差异较大。投资一般包括债券、存款证、同业存单和各类资管资产,包括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等。 中信银行年报显示,2016年投资类资产收入同比增长18.53%,主要得益于投资余额增长了31.75%。交行的情况类似,证券投资收入同比增长28.61%,主要也得益于证券投资余额增加了6218亿元。 相对的,招行和江苏银行的投资利息收入同比均减少,降幅分别为5.09%和88.23%。招行年报显示,2016年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52%,较上年初下降了0.58个百分点。而江苏银行年报解释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减少。 细看江苏银行的年报,利息收入中,债务工具投资一项占比仅次于贷款(50%),占到40%,收入同比增幅为41.25%。有银行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所谓债务工具投资,主要包括投资的持有到期债券。 无锡农商行则明显采用了和江苏银行不同的投资策略。其年报显示,由于提高了可供出售类债券、理财产品的规模,2016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29.14%。而减持持有到期债券后,持有到期投资收入同比减少了37.57%。 另外,在生息资产中,应收款项值得关注。 计入“应收账款”项下的包括银行自营资金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简单理解,就是银行表内贷款做不了的类信贷项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5家银行年报发现,该项资产无论从规模还是收入贡献上都有引人注目的表现。 以江苏银行为例,2016年长期应收款项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490.26%,占总利息收入比重从0.31%提升至1.79%。无锡农商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收入同比上升77.98%。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超230万亿元。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表内自营投资非标规模约在20万亿以上,相关投资业值得关注。“表内自营投资非标也有相应计提标准,但和贷款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五级分类,所以没有相应的拨备,这块资产风险的大小某种程度可能是被低估的。”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本报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截至3月30日,已有多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16年度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次梳理银行新增贷款的去向发现,2016年度新增按揭贷款或将创下新高,记者统计的9家主要上市银行(详见本版图表)中,9家银行新增按揭贷款总额3.11万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已经达到59.27%。其中,农行的这一比例最高,接近80%。 此前上市银行披露的经营报告显示,2015年,上市银行新增贷款三成流向住房按揭。在2016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达到46.58%。2016年的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 楼市的火热与资金的支持密不可分。央行发布的2016年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度个人购房贷款增加4.96万亿元,同比多增2.31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个人购房贷款占新增贷款的39.21%。上市银行的数据要显著高于这一比例。 按揭贷款激增 截至3月30日,四大国有银行以及邮储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尚未披露2016年报,已披露的四家大型国有银行新增按揭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比例均超过60%。 其中,农业银行最高达到78.63%。农行方面表示,这是由于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大力积极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购房。农行提出,在去库存方面,实施差异化的房地产业务发展策略,做大做强“农民安家贷”特色产品。2016年,这一支持农民进城购房的产品共发放1676亿元。 农行副行长郭宁宁在3月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去年农行新增住房贷款中三四线城市占比44%,县域占比27%。她还表示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将体现差异化:一是区域差异化,热点城市去杠杆去泡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并支持购房需求。 按照新增按揭贷款规模比较,建设银行新增按揭贷款最多,达到8117.52亿元。“余额、新增均居同业首位。”不过,建行表示,“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百姓购买自住房;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出住房金融生态圈综合营销服务方案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权抵押贷款业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按揭规模紧随其后,分别为7246.41亿、6329.52亿。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也在3月30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回应,尽管住房贷款规模较大,但在发放上注意支持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合理的信贷需求,同时努力抑制各类炒房的投机性需求。他用两个数字佐证:一是个人住房贷款总的余额里面四分之三是贷给首套房。二是去年新发放的7000多亿个人住房贷款里,在三四线城市的比例超过了50%。 银行青睐按揭贷款有其原因:在当前信贷风险不断攀升的当下,按揭贷款是较安全的资产之一。招商银行年报显示,该行2016年不良率为1.87%,在多数公司贷款、小微贷款不良率上升之际,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仅有0.42%,相比上年的0.45%还略有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过往表述积极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之外,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均在年报中提出,支持轻资本占用的个人贷款发展。 不过,2017年按揭贷款激增的情形或将不再持续。 从2016年10月份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出台限购限贷政策,而且涉及到的城市不断扩大,限贷条件不断升级。 郭宁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农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将不会超过去年。对于热点调控城市,首套房、二套房贷款的利率定价将会提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多位银行人士处获悉,多家银行加强客户资质审核,配合地方政府的限购限贷政策。东部一位国有大行人士介绍,其所在分行2016年按揭占比一半以上,而2017年则将严格按照上级行的管控执行,有定额限制,而且今年以来经常性地“关闸”。 工行方面则表示,将严格首付款真实性审核,严防各种形式的假按揭、零首付以及虚假交易骗贷风险,严选个人商用房贷款合作项目,提高个人商用房贷款首付款比例要求,强化阶段性担保管理。 随着近期广州、北京、厦门等多地城市调控政策再次升级,2017年新增按揭贷款规模或将有所回落。 多家银行房地产开发贷不良上升 据wind数据,2014年房地产行业以高达4%的不良率高居行业第二。但随着楼市回暖,这一现象出现转折,2015年不良率为0.8%,在21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16年部分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而随着调控密集升级,各家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的态度也出现分化。 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末,房产开发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下降4.9%。 农行年报显示,其2016年末法人房地产贷款余额2335.2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36.21亿元。农行表示,将重点支持市场需求较大、定价合理的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大力支持土地资源稀缺的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二线城市土地开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继续从严控制低密度高端住宅、商业地产和经营性物业等贷款项目。 房地产开发贷不良也有所上升。招商银行年报显示,受国内部分城市房地产库存量较大,去库存周期缓慢,以及办公商业物业空置率上升、租金水平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贷不良贷款率1.35%,比上年末上升0.68个百分点。 工行年报显示,其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从2015年的1.47%上升到2016年的2.19%。工行表示,要调整优化房地产贷款城市分类管理,审慎把握库存消化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三四线城市新增住房开发贷款,严控商用房开发贷款。 中信银行房地产开发贷余额有所上升。年报披露,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该行公司贷款中的前两位,其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2934.29亿元,房地产业增速也达到15.12%,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长率。 不过,中信银行房地产业的不良率不升反降,从2015年的0.10%下降至2016年的0.05%。中信银行方面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开发贷重点放在存量贷款结构优化调整方面。 (编辑:杨志锦)[详情]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已先后发布其2016年业绩报告。记者梳理年报发现,以上四家股份制银行或加速,或深化了其零售业务板块的布局。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银行都希望通过零售业务来保证其在经济下行期的稳定发展,但这些银行在加速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个人贷款类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金融脱媒”背景下个人存款流失的挑战。 不约而同地加大投入 就招行而言,零售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优势业务。招行几年前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转型中的“一体”就是“零售业务为主体”。招行年报显示,2016年,其零售税前利润达440.94亿元,同比增长23.80%;占其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比例不断提升,达53.62%,同比提升4.07个百分点。零售金融业务营业净收入达979.23亿元,同比增长8.43%,占其营业净收入的49.43%,同比提升2.40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的对公业务此前一直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不过,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也曾表示,“得零售者得天下”。从2012年起,中信银行启动了零售银行战略转型,目前是“第二次转型期”。在这一转型期,重点推动个人信贷、管理资产、收单业务等三大业务。中信银行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0%,占该行营业收入的25.95%;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23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4.88%,占该行非利息净收入的51.53%,提升6.56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日前在业绩报告发布会上也表示,“未来平安银行的核心策略是12个字: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谢永林称,零售突破指的是力求在智能化零售银行转型的道路上取得突破,零售转型是平安银行关键性的战略方向。平安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4047.32万户,较年初增长27.43%,其中财富及以上客户(私财客户)、私行达标客户分别达34.38万户、1.69万户,较年初增长20.20%、16.69%。结算客户数541.52万户,较年初增长10.65%。 浙商银行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个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在2014年末才正式成立个人银行部。此后,浙商银行持续发力该项业务,业务规模迅速增长。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其个人金融资产总额为1471.84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05.14%;个人有效客户数210.58万户,较2015年末增长91.38%,截至2016年末,个人存款余额335.48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54.74%;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29.74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455%,贷款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消费金融、信用卡等成重要发力点 2016年在各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中,个人房贷无疑是布局重点。记者梳理年报发现,除个人按揭贷款为主的个人贷款业务外,信用卡业务、消费金融业务也已成为各银行的重要发力点。 中信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内,中信银行零售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年增速达43.9%,同时信用卡产能加速释放,净利润贡献增长77%。据中信银行人士介绍,该行信用卡业务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客户和业务都以不低于30%的增速在成长。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3738.04万张,比上年末增长23.06%,2016年内新增发卡700.51万张,比2015年增长21.20%;信用卡贷款余额2373.10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35.26%。 招行方面,2016年,招行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50.4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290.39亿元,信用卡透支余额较上年末增加959.66亿元,分别占零售贷款总额的47.37%和26.89%。 事实上,消费金融业务也正在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风口”,不少银行纷纷通过自身和旗下消费金融子公司“两条腿”来布局这一领域。去年,平安银行成立了消费金融事业部,其拳头产品“新一贷”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占有不小份额。平安银行年报显示,其2016年累计发放消费金融贷款1308.72亿元,同比增长110.24%;截至2016年末,全行消费金融贷款余额1912.29亿元,较2016年初增长48.52%。 与此同时,“智能化”和“科技金融”也成为不少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方向。招行在年报中称,加快推进金融科技(FinTech)战略,并设立专项科技基金,在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并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创新应用。 谢永林表示,为推动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其确定了“SAT(社交媒体+客户端应用程序+远程服务团队)+智能主账户”,即把社交网络、移动互联技术和平安综合金融优势结合起来做零售的思路。具体来讲,就是把社交元素S融入零售,利用客户的APP、结合并通过平安内部百万大军的放大,让客户可以选择其所需要的产品,在丰富的金融生活环境中享受一站式服务。 零售存款业务面临挑战 不少银行家都曾公开表达这样的观点:零售业务是银行可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基础,而零售业务也被视为银行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定器”,不少银行都希望通过零售业务保证其在经济下行期的稳定发展。 实际上,从风险角度来看,零售业务相对更为稳健。平安银行副行长陈蓉表示,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是下降的。招行年报数据也显示,其零售不良贷款率为1.01%,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信用卡不良贷款率1.40%,业务风险水平整体可控。 不过,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在零售存款这样的业务上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数据显示,平安银行零售存款由2015年的2803.31亿元降至2690.22亿元,降幅为4.03%;中信银行2016年末个人存款余额为4654.93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脱媒化的速度比想象中还快,零售存款占比或者额度的任一指标甚至两项指标走低,在多家商业银行2016年年报中应该都是常态。他同时强调,“到今年平安银行零售存款一定会增长上去,而且会有快速增长,但是需要时间”。[详情]
上市银行对于补充资本金的需求似乎是永恒的。 在公布年报的同时,招商银行的再融资方案正式出炉。 招商银行公告称,董事会于2017年3月24日批准非公开发行境内外优先股之议案:公司拟在境内外市场非公开发行合计总规模不超过等额人民币350亿元的优先股,其中,境外发行不超过等额人民币75亿元,境内发行不超过人民币275亿元,募集资金将全部用来补充资本金。 招商银行显然并不是唯一一家计划补充资本的银行,事实上,还有4家股份制银行和4家地方银行也在筹划或进行再融资,9家银行(包含招商银行)合计的募集资金规模上限超过2400亿元。 银行业人士表示,考虑到MPA等监管指标的调整,“银行有必要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此外,如今正值年报披露季,“MPA”也成为了大多数银行业绩交流会的“必答题”。[详情]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程维妙)上市银行年报仍在陆续披露中。3月30日晚间,光大银行也发布了2016年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该行去年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 303.29 亿元,比上年增加 8.01 亿元,增长 2.71%。 截至2016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 40200.42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8523.32 亿元,增长 26.9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940.37 亿元,比上年增加 8.78 亿元,增长 0.94%;实现税前利润 401.80 亿元,比上年增加 8.22 亿元, 增长 2.09%。 和很多银行一样,光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也是该行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数据显示,该行去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81.12 亿元,同比增加 18.11 亿元,增长 6.8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 29.89%,同比上升 1.66 个百 分点,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6年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7.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27 亿元;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信贷拨备覆盖率152.02%,比上年末下降4.37个百分点。 此外,2016年光大银行发行了优先股,持续补充资本。报告期内,该行成功发行 100 亿元优先股。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 10.80%,一级资本充足率 9.3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21%,均符合监管要求。[详情]
工商银行2016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791亿元,同比增长0.5%;利息净收入4718.46亿元,同比下降7.1%。拟每股派0.2343元,共派息835.06亿元。到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年末上 升0.12个百分点,同比少升0.25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减少189亿 元,同比少增860亿元。[详情]
中国网财经3月30日讯 H股上市的哈尔滨银行近日披露了2016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权益股东的净利润48.77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9.4%。哈尔滨银行表示,净利润增长主要是由于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双双增加所致。 资产质量方面,2016年,公司不良贷款30.82亿元,较年初增加48.3%;不良贷款率1.53%,增加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6.77%,下滑7.06 个百分点。全年减值损失32.95亿元,增加19.56亿元,增长146.2%。 2106年末,哈尔滨银行资产总额达5390亿元,同比增长21%;贷款总额为2016亿元,同比增长36%;存款总额为3432亿元,同比增长21%。 2016年,哈尔滨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15.73亿元,同比增长20.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93亿元,同比增长22.15%;净利差持平2.47%,净利息收益率2.65%,下滑0.03个百分点。 资本方面,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9.35%、11.9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80个百分点、1.7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增长0.33个百分点。[详情]
郭宁宁介绍,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将体现差异化:一是区域差异化,热点城市去杠杆去泡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并支持购房需求。去年农行新增住房贷款中三四线城市占比44%,县域占比27%。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3月28日晚间发布的年报显示,2016财年农行总资产19.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营业收入5060.16亿元,同比负增长5.6%;全年实现净利润1,840.60 亿元,同比增长1.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14%。不良贷款率2.37%,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农行董事长周慕冰在年报致辞中表示,目前银行业监管趋严、竞争加剧、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风险持续暴露,对业务发展、经营转型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3月29日下午,农行召开2016年度业绩发布会,农行副行长郭宁宁在会上介绍,去年农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创历史新高,这一业务在行业内占比也有提高。信贷政策安排上,住房按揭贷款将适时适度进行总量调控,保持各时段平稳发展。 三四线新增按揭占44% 年报披露,2016年度农行个人贷款余额33408.79亿,较上年末增加6129.89亿元,增长22.5%。农行在年报中解释,增长主要是由于该行加强零售客户营销力度,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力度。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599.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8%,增量为6329.52亿。农行解释称,主要是由于该行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大力积极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购房。 郭宁宁介绍,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将体现差异化:一是区域差异化,热点城市去杠杆去泡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并支持购房需求。去年农行新增住房贷款中三四线城市占比44%,县域占比27%。 她还表示,今年农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将不会超过去年。对于热点调控城市,首套房、二套房贷款的利率定价将会提高。 另外,房地产业贷款(主要为放给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等)余额为4496.87亿,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8.4%,相比2015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农行副行长康义表示,今年信贷需求在增加,农行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在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两方面的信贷需求最为旺盛。 “制造业的信贷需求也在增加。过去贷款利率下浮占比较多,现在随着市场供求变化,贷款的资金价格也在上行。”康义表示。 财报显示,2016年农行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5.6%。其中占营业收入近八成的利息净收入下降8.7%,净息差和净利差也有所下降。农行在年报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央行连续降息,贷款、投融资业务收益率同比下降,以及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营改增”,贷款等业务的利息收入实行价税分离,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则有所增长。年报称,农行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业务,多元化收入来源进一步拓宽。并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投行、理财等轻资本型业务,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09亿元,增速达10.2%。 不良一升一降 年报显示,2016年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2308.3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9.67亿;不良贷款率为2.37%,相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此外,关注类贷款占比3.88%,下降0.32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呈现积极变化,遏制了不良双升的势头,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占比也有下降。农行大力推进不良贷款的化解,资产质量得到夯实。”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表示。 不过农行不良贷款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 从业务类型来看,农行短期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最高(6.73%),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最低(0.43%)。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不良率较高。 从行业来看,农行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三个行业不良率较高,分别为15.62%、6.29%、5.77%。三个行业的不良率较2015年末均有所上升。 年报称,农行在立足清收、加快核销的基础上,创新处置方式,积极压降不良贷款存量。成功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102亿元,稳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工作。 3月29日,农行行长赵欢表示,今年将继续运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方法帮助企业部门去杠杆,农行的不良贷款会转让给AMC处理。 赵欢透露,农行去年设立农银资产管理公司,监管部门正在审批。公司开业后,将收购本行不良资产及其他银行的不良资产。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刘双霞)3月29日,在农业银行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行长赵欢表示,我国居民家庭和政府的杠杆率比较低,但企业杠杆率偏高。今年将把降杠杆作为重要的方向推进。在谈及具体举措时,赵欢表示,将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同时运用资产证券化以及农业银行投行业务等渠道,解决企业的高杠杆问题。 赵欢还透露,农业银行拟投资100亿元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正在审批中。农业银行去年批露,拟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100亿元,在北京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农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农银资产拟专司债转股业务,主要经营和办理与债转股相关的债权收购,债权转股权,持有、管理及处置转股企业股权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业务,属于农行一级子公司。[详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高翔)中国建设银行29日晚间披露了2016年年报。报告显示,2016年建行的利息净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下降了8.73%;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为1185亿元,同比增长了4.39%,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为235.52亿元,同比增长了52.89%。 2016年,建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略低于上年,约为932亿元。该行2016年的税前利润同比下降了1.1%,税后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则微升了1.45%。截至2016年底,建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2%,同比下降了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50.36%,略高于150%的监管标准,拨贷比为2.29%。[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