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五人谈

蓝筹五人谈: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蓝筹五人谈: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经济观察网|2019年06月05日  20:49

大会议程

  • 上午

  • 下午

  • 09:00-09:20

    入场签到

    09:20-09:25

    开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主持人梁婧

    09:25-09:35

    致辞
    经观传媒全媒体副总裁、《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

    09:35-11:35

    主旨演讲:责任与荣耀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李铁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大城》作者 陆铭
    融创中国副总裁 时宇
    绿城集团执行董事 李骏
    金科股份联席总裁 方明富

  • 14:00-15:40

    主旨演讲:创新与重构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
    鸿坤地产集团总裁 袁春
    金辉集团副总裁 黄俊泉
    亿达中国副总裁 于大海

    15:40-16:40

    蓝筹五人谈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陈哲
    中投置地董事长、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王军
    福晟地产集团执行总裁 吴洋
    新欧鹏集团副总裁 马红科
    合生创展住宅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 闫家瑞
    德佑首席文化官 徐东华

    16:40-17:20

    行业解读
    睿信致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郝炬

    17:20-17:40

    致敬企业

最新新闻

郭宏超: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产业空间
郭宏超: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产业空间

  新浪财经讯 6月5日,第十六届(2019)蓝筹年会在北京举办。本届蓝筹年会是在房地产行业走向稳健发展“新周期”,众多企业积极创新转型寻求“新赛道”的背景下举行的,也正因如此,本届年会以“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以期在行业变局之际集聚智慧、促进交流、助力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现代广告》杂志社总编辑郭宏超代表主办方作开场致辞。他表示,在中国经济内在调整和外部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渐渐告别突飞猛进的时代,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的机会,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行业细分领域的增量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仍然使得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产业空间。与中国经济步调一致,房地产行业的成长重心正在从需求侧转为供给侧,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6月06日 09:15
【2019蓝筹年会】蓝筹五人谈: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2019蓝筹年会】蓝筹五人谈: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饶贤君 2019年6月5日,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年会上,五位地产行业“老炮”在圆桌论坛上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不同领域房地产企业应当如何找到符合自己的定位,通过自己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造核心护城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将“美好生活”诠释得更加生动。中投置地董事长、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军表达了对文旅产业小镇承载文化寄托的期待;福晟集团董事、福晟地产集团执行总裁、福晟商业集团总裁吴洋诠释了新商业地产在满足人民幸福感上的新定位;合生创展住宅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闫家瑞探讨了在开发更多个性化产品填补新时代定制化需求上的可能性;德祐首席文化官孙帆则从存量房市场的庞大置换需求引申出新经纪业态在美好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以下为论坛部分实录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陈哲:今天的主题是“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在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共通的主题词,企业要在这个语境下找到符合自己定位,有自己核心能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请各位嘉宾就这个话题,结合自己公司的具体运营情况,大致做一个阐释和分享。 王军:从欧美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休闲度假类产业反而是非常好的行业。中国也在进入这样的阶段,第一是行业的发展规律,第二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原来的外驱型经济增长,这个市场大背景在目前的环境下受到巨大的挑战,更多地要靠内需市场,而在内需市场里面,没被得到满足的就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休闲度假类产业是巨大的、待挖掘的很有潜力的市场。另外一方面是文化类的产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这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经济拉动的需求,包括中国文化自信的需求。 中国5000年的历史有巨大的文化,但是中国对自身的文化挖掘是不够的,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成为真正的强国,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这几个大背景下,我们现在要做文化旅游产业小镇,很多城市在历史上有很辉煌的一面,我们把当年辉煌的繁华盛世再现,通过挖掘历史做出文化旅游小镇。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很多城市有非常鲜明独特的文化,我们对在地文化进行挖掘,把文化活化成文化产品。 吴洋:实际上美好生活简单地讲就是一种幸福感,为什么在今天提出来呢?更重要的原因是应验了一句话,就叫做强经济决定了强文化,强文化带动强经济。改革发展到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享受,地产这些年的历程从开发行业看过来,以前叫上街,现在叫逛街,上街是目的性消费,商品是第一目的,今天叫逛街,商品是第二目的,逛是第一目的,是从精神欲求的根本点归到了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的融合。 我们做房地产,就要做根本性的思想转变,也就是说要从搬砖头,转变成运营体系、服务体系来满足美好生活,这是一个理念性的转变。 今天在福晟,甲级写字楼遍布深圳、上海、长沙,这些写字楼里面,我们打造了一个生命树体系,看到客户端的需求和员工端的需求,用区块链的技术把智慧生命体灌输在内,形成一个闭环的自身楼内的楼宇生态体系,这些企业之间的企业端口,企业内部的员工端口,在楼内形成闭环的工作与生活的业态,能够在里面通过智慧科技解决所有的生活和工作的所需。 闫家瑞:我想说说美好生活的载体,本质是人,我们做企业来讲,人首先是消费者,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美好生活? 消费者有很多的层面,比如说刚需消费者,可能辛辛苦苦攒钱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这套房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这是否就认为生活美好了?如果加上小区的物业管理,小区的增值服务,满足这个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豪宅、高端住宅的客户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定义又不一样了,可能要打造匹配这个层面客群的相应产品和相应服务,以及一些其他增值的东西。 作为公司来讲,上市公司有投资人,有股东,不管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公司的表现能不能让投资人和股东也过上美好生活,我认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就是说企业不论选择哪一种经营模式,哪一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定要让股东满意,老板满意,员工满意,你的客户满意,大家都满意,可能会选择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 徐东华:在存量市场看,看美好生活这件事我非常有感触,从接触了大量的客户样本数据,这个感受特别明显,美好生活在我理解是两件事,第一是住得好,就是房子好,第二是服务好。 先说住得好,拿北京的数据最容易说明问题了,过去的房屋紧缺导致建成的房屋大多是五六十平方米的老破小,同时因为北京的土地供应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整体品质感没有那么强,比如南方小区绿化率百分之三四十已经是底线了,而这个比例在北京是比较高的典型。 二是成交量,北京的二手成交结构接近80%全部是我们称之为连环单,也就是换房,包括我们进入的二线、强二线和一般二线城市,基本上也差不多超过半数左右是换房市场,今天的房屋交易结构进入了以资产换资产为主导的市场结构。 从A房产进入B房产、无学区进入有学区,或者进入文旅地产或者海外置业,中国人的资产结构不断进行房子置换,这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希望住得更好,当然有不同的要求。 服务好,存量市场最大的机会就是服务者生态,是围绕住的服务业态的升级。对于房子,不管是租的还是买的,一定是刚性需求,一定是想住更好的,拿原有的换新的。围绕着住这一件事,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围绕住的方方面面可能是未来,是注定要成为巨大的产业。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20:49
金辉黄俊泉:5G时代智能科技将引领房地产未来
金辉黄俊泉:5G时代智能科技将引领房地产未来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见习记者 曲锐 2019年6月5日,在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金辉集团高级副总裁黄俊泉提出了5G科技在房地产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了金辉集团在地产项目中对科技的投入与创新。 2019年的热点除了中美贸易战,就是5G牌照即将发放。未来科技的重点是智能,而房地产也会全面向智能化的时代迈进。现今进步缓慢的地产行业正在被时代倒逼着发展。举例来说,人们在家随时网购点外卖,但快递员被卡在小区门口,门卫每天大量的工作就是应对快递员。现在住宅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障碍,未来房地产要怎么变革成为了房企必须面对的课题。 房地产是高周转、高杠杆、高效益的行业。近几年房地产增长比较困难,每个房企都在抢地、抢人,公司的销售人员忙碌的甚至没有节假日。我认为这种情况肯定会改变,因为未来房地产需求量还会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是个重要的指标,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是58%-59%,而未来的中国预计会达到75%-80%。这里还有20%要进程,因此对房地产的需求量会持续升高。 黄俊泉表示,买房子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买对。现在有所增长的地方,才是你投资所选。他认为房价未来还会持续增长,但不会有非常大的增幅。大家只要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你们买的房子就一定不不会贬值,希望大家选择好的房子,有升值的房子。 房地产企业是个生产的工厂,未来的产品创新、精细运营和未来研究,都要靠产品来说话。金辉集团2018年销售额为746.8亿元,实现了59%的增长率,今年还可以保持20%-40%的增长。未来房地产势必往综合品牌走,金辉目前有2500亿的土地储备,进驻25个城市,6个区域,3个湾区,还有西北、西南跟中部。金辉的口号是“区域聚焦”。我们聚焦强二线城市,因为目前的趋势是有些人从一线回归到强二线,这也是大家买房的最主要的方向。建议大家投资的话,首选发展中的中西部,因为较大的贫富差距。其次是京津冀、长三角、上海湾区和港珠澳湾区。 黄俊泉说,“金辉一直在对房地产投入研究。例如,我们对一个小区研究了4条场景价值曲线,24个场景模块,细到每个小区从门口到家是什么感觉。例如,很多儿童游乐区都设在公园中间,但没考虑到小孩3点放学,正是最晒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把活动区放到林荫下。一个楼盘的品质就看客户的感受如何。” “金辉有三大产品线:铭著系,云著系和优步系。上海的铭著系主打的是中国自己的设计,云著系是智能家居的引领者,应用5G技术改善饮用水和空气质量,优步系主要针对年轻购房者,设计了夜光慢跑道并配套直饮水。我想做小区只要认真研究,用心制作,一定会得到回报。 金辉的口号是用心建好房,让家更美好,就是美好生活。金辉用5千万特别对偏远的山区做扶贫的换新。我们在思考,未来的小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令大家满意。我们在做“服务温度+”项目,每年提取销售额的万分之三,用于升级改造已入住社区的环境。截至2018年,已完成184项换新改造,惠及63114户家庭。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万人植树节、睦邻节、儿童嘉年华等活动,旨在打造有温度的生活社群。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未来社区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实现了智能门禁,接下来会有智能停车,路灯可以指引到你的车位;智能家居,将门禁与网络联合,实现点外卖,控制家电等功能;还有指挥社区,供快递使用的自动扶梯等。 金辉强调的是智慧社区、可变空间。希望当5G开始广泛应用时,这个城市将会变成一个智慧城市。”黄俊泉说。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20:08
李骏:绿城中国启动人才“健身”计划
李骏:绿城中国启动人才“健身”计划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曲锐 2019年6月5日,经济观察报社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主办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绿城中国执行董事李骏聚焦人才角度,分享了在房地产行业向人才密集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绿城中国吸引、培养并留存人才的方法。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节选: 今天秀一下稍微特别的绿城中国。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行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型的房企尝试多元化发展,行业逐渐呈现出人才密集型的特点。 以绿城中国为例,经过25年的发展,绿城以“理想生活综合服务商”为愿景,围绕房地产开发主业,做粗产业束,做长产业链,尝试打通和主业相关性强的上下游的链条。绿城涉足了养老、金融、服务等行业,同时也在探索小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运动村等项目。领域涉猎之广泛对人才梯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好人、用对人、激发员工潜力和活力成为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绿城中国启动了人才“健身“计划。什么是人才“健身”?不同于瘦身,健身不是少吃两顿饭少喝两杯酒就能做到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使企业具备更强健的体魄,是我们所指的“健身”。绿城中国的“健身”计划可以总结为:强筋骨、健体态、练肌肉、益头脑、补气血。 首先是强筋骨。对于绿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打造一支复合型的骨干团队,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绿城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系统化的培训,包括项目交流、会议学习、大课学习以及徒弟传帮带。绿城认为,每个管理者都不是单纯的细胞个体,而是应该在整个企业人才链条当中发挥作用,促进身边的人同步发展。 其次是健体态,提升人均效能。今年开始,绿城中国从组织架构编制、调整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搭建了双“十一”架构模型。 其中,管理架构“7+4”,主要是7大管控中心和4个事业部(特色房产事业部、小镇事业部、金融事业部、商管事业部);业务架构“8+3”,包括8个重资产开发公司和3个轻资产运营公司。“双十一”架构的落地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效能,轻重协同。 同时,根据“8+3”公司的发展规模和成熟度,集团给予不同程度的管理权限,通过分级分类的管理方式,提高子公司决策自主性,合理释放管理活力,促进公司整体良性发展。 第三是练肌肉,优化人才配置。绿城现在面临关键岗位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我们启动了“猎英计划”,希望实现综合产业领军人物的引入。按照宋卫平主席的提议,未来绿城中国将打造“一十百”计划,即一个总裁、十位高管、百位核心管理者的人才体系,为公司发展提供管理动能。 第四是益头脑,建好绿城大学,宋主席(宋卫平)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情怀的人,把企业还原成学校是他十年前提出的想法。去年11月,我们正式成立了绿城大学,开放了线上线下723门课程,人均学时45小时,认证讲师168人。宋总(宋卫平,下同)亲自讲了第一课堂课,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欢迎。 另外“将企业还原成学校”,这是宋总的理想,所以绿城大学作为人才历练、选拔和培养的平台,一定会助推绿城的变革升级与稳健发展。 最后是补气血,完善激励机制。这是我分管的绿城中国运营管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的工作。以前绿城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激励体系,尤其是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体系,去年结合绿城自身的情况,在确保品质管控的前提下,从1月1日开始实施“共赢机制”,在坚持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完善薪酬政策,丰富短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共赢机制推出后,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今年1季度项目开放资源后,所有项目半个小时内线上被抢一空,极大提升了团队意识,同时倒逼我们投资系统去拿更好项目。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9:58
倪鹏飞:未来房地产风险将如影相随
倪鹏飞:未来房地产风险将如影相随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敏敏 6月5日,在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2025年前后中国住房增长可能会出现拐点。 他还表示,未来房地产投资机会在四大区域:一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包括周边大中小城镇;二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三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线的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四是拥有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养老资源的城市。 以下为倪鹏飞演讲内容节选: 我准备的题目是《中国高质量的房地产路在何方》,未来15年中国房地产在规模上、在质量上、在结构上,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发展? 我讲五个观点: 第一,五大因素变化决定中国房地产会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五大变化,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包括经济的、人口的、资源的、科技的以及住房制度的变化。 首先我们为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作一个内涵界定。从微观上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房地产产品的高质量。从中观上看,高质量发展是房地产业高层次,或者说更高端的制造,更高端的服务。从宏观上,高质量发展是房地产发展目标更高端,不仅是经济高效,还包括社会共享、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表现看,是多功能、品牌化、高品质、高效率、多样化。是绿色、共享、智能、健康。大家要高度重视未来中国房地产从高速向高质量转发的一个重大趋势,要提前布局。 第二个观点是,2025年前后中国住房增长可能会出现拐点。我们几年前做了一个定量分析和预测,进行了情景模拟,得出2015到2030住房需求增长总体走势的曲线,发现存在倒U的特征,在2025年左右会出现拐点。主要原因有四:城镇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居民的收入也不会增长那么快了。住房存量2025年将超过人均40平米,直到最近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依然还是超出了GDP增长的速度,未来几年内房地产的规模还会继续增长。我们曾经还做了三个情景的模拟,结论都是拐点会在2025年前后,也可能之前、也可能之后。中国的住房,不是房地产,在这个时期在增长上会出现一个拐点。 第三个观点,未来15年中国房地产的灰犀牛始终在不远处徘徊,风险是如影随形。 这个风险有两个,一个是价格泡沫风险,一个是数量价格风险。城市层级越高,它的价格泡沫越大。数量泡沫正好相反。我称它为水漫金山,比如从农村的、小城镇的、县城的、地级市逐级向上,将逐步都走向过剩。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虽然一线城市或者是层级高的城市,价格泡沫程度大,但从目前来看破灭的可能性相对小,大家叫刚性泡沫,但不代表一定风险小。 当然要重申一点,2016年以来中央针对房地产采取了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和“因城施策”的策略,房地产市场风险已经有所降低,但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有这么几个情况有可能会放大风险:一是从人口结构看,人口在聚集和流动,一些收缩城市和地区住房过剩,而一些热点地区由于虚假的投资需求,也可能导致最终的严重过剩;另外行政调控也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信号失真,也会导致市场失衡;第三个情况是改革冲击,土地体制、财税体制、金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降低风险,但是操作不当或者配套缺乏也有可能增加风险。第四,宏观经济尤其国际经济波动从事实和预期上会影响加剧房地产风险。总之,虽然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政府调控比较有力,房地产总体风险可控,但潜在风险一直存在,并且局部地区也有泡沫破灭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把它控制在相对安全的区间。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未来15年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将会呈现四个空间热点。:一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和周边,包括周边大中小城镇;二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三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线的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四是拥有独特的环境、文化、旅游、休闲与养老资源的城市。 具体的原因简单说下,首先,从经济上看,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南北分化和东中一体的格局,出现了三个崛起即中部崛起、发达大都市周边崛起和二线城市崛起。第二从人口上看,大城市中心区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吸引力下降,部分郊区卫星城镇吸引力上升,中西部边缘区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吸引力下降。三是交通通讯设施发生重大变化,交通便利区域继续得到更好的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地区,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与交通便利城市快速城镇化。四是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作用凸显。这些都决定以上四个方面的判断。 第五个观点,未来15年中国房地产业态将呈现创新融合。首先,呈现多元房地产业态。住房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文化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地产等多元化地产业态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其次,呈现创新房地产业态:不仅工业、商业、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养老会因技术变化而改变,而且还会出现过去不曾有的新业态。 再次,呈现融合房地产业态:住宅地产将与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会展地产融合,住宅地产将与文化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娱乐、养老地产将融合。各种业态会相互融合。 主要是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智能技术、交通技术、生命科技等发展,在使需求多样化、高端化和混合化的同时,也为这样的供给创造了条件。 中国房地产高质量的转型是一个由量的渐变到质的突变的过程,需要从现在开始着手进行研究,把握机遇和节奏,提前进行布局,以适应中国城市化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需求,满足中国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的房地产需求。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8:12
亿达于大海:从产业园区开发商、运营商到产业合伙人
亿达于大海:从产业园区开发商、运营商到产业合伙人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国宝 在2019年6月5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地产年会上,亿达中国高级副总裁于大海表示,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到科创园区发展过程中,作为产业园区的开发商和运营商,亿达中国的角色也在向产业合伙人进行转变。 以下为于大海演讲内容节选: 亿达中国创立于1984年,走过了35年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亿达就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也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从事产业园区和产住融合发展的企业。2014年亿达中国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被国际资本市场誉为中国领先的商务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 今天以图片形式从园区规划角度介绍亿达中国在20多年的产住融合发展之路上,如何为企业和企业人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说科技园区,前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特点高耗能、高污染,依靠人口和土地红利赢取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向高附加值智能制造转变。从关注生产和办公,向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从文化经济层面,通过需求升级向城市文化包括旅游、会展等综合城市功能方面发展。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工业的心脏,这里有非常发达的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出现,导致了这个工业区面临的转型升级的需求。 德国多特蒙德凤凰湖南岸老钢厂原址打造了科技园区,北岸打造了园区生活配套区,这是很典型的产住融合项目。湖中央亭台有一个炼钢高炉,向人们陈述着这个区域的工业历史和新旧对比之间的巨大变化。 杜伊斯堡传统工业厂区改造成集展会、零售、餐饮、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园区。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废弃多时,煤矿工人成为了导游,向参观人们介绍他们父辈的名人轶事。 沃尔夫斯堡汽车园,过去工业区锈带可以成为很好的智带,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转变,一个是依靠资源、依靠人、依靠创新来发展;另一个是从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 工业区向科技区转变,第三种形态是创新区,创新区有几个特点,一个是产业地理属性要有高度创新的产业,要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由大企业和诸多初创小微企业共同组成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从物理空间属性来看,从孤立到繁华、疏远到紧凑,交通方便,技术多元;精神层面来看,更加开放包容,成为城市新名片。 理查德在创意觉醒中提到,创新阶层将会成为未来经济最主要的推动者、企业及社会争相争抢的人力资源。吸引创意社区应该是开放多元、丰富多彩、令人愉悦的体验、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有活力的创新街区。 布鲁金斯学会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城市中心区,以大学和代表性企业为核心主导,这是基础的形态;第二类是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近郊,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可能很快就成为锚型园区形态;第三是远郊型,由于经济发展导致了一些企业到远郊建设开发园区。 波士顿剑桥市的Kendall Souare,麻省理工大学有非常强的产学研能力,吸引了生物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在这里,不足一平方英里的狭小土地上有上百家优秀的生物科技企业集中在这里,科技创新活力超越硅谷成为美国第一。 西雅图积聚着大量软件信息企业,在南联合湖地区,包括微软、face book、阿里巴巴和百度都设置了全球创新中心,谷歌当年进入到西雅图时考虑到成本,在相对偏远地区建设了园区。随着业务发展,目前远郊园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经过十几年发展,城市中心区域人才吸引力远超远郊地区,谷歌又在南联合湖地区打造第三个园区,和亚马逊一路之隔。 工业时代特性是企业跟着资源走,信息时代企业是跟着人走,我们提出创新要回归城市,城市首先是吸引人的,繁华的环境为多元化人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空间。城市环境改善了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的交流空间为创新提供了保障,文化精神空间为创新提供了营养。 同时,城市也吸引企业,因为城市有企业需要的人才厚度和广度,城市有创新要素积聚,城市有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城市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拿加州旧金山和硅谷做比较,美国步行者网站上打分比值是89:35,房产控制率比值是10:21。就说明了传统老城区和远郊的园区,不论工作、生活,不论商业便捷程度,还是产业使用率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旧金山的twitter总部在硅巷的入口,这些科创企业成为硅谷之后另一个硅巷,说明大城市或者城市中心区对人才的吸引。总结工业区、科技区到创新区发展变化过程中特点,从工作和生活方式来看,工业区当年大家工作是为了生活;科技区是工作与生活要平衡,白天有地方工作,晚上要有地方居住;但创新区更多讲的是工作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融合。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不像过去那么分离,从同时、同地工作向随时、随地工作转变。从规划形态来看,科技区更多是一些建筑群落。而创新区更多是情景式、开放式街区。 原来园区客户关注的是性价比,现在关注的是效价比。性价比是单位面积花同样租金可以布置多少工位,然后算每个人有多少产值;效价比不关注这些问题,而是关注园区所处的大环境和园区内部小环境对人们创新激发和劳动效率提升作用。 下面谈一下亿达中国20多年的一些实践。 首先是大连软件园,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这样描述大连软件园,说宽阔的林荫大道,美丽的绿色空间,林立的大学和科技园区,庞大的软件园区,光看大楼上的招牌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这是大连软件园开园不久,他到大连考察为这本书搜寻素材时看到的景象。 历经了21年发展,大连软件园目前累计入园800多家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0家,带动了大连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值超过了千亿。实现了一个企业打造一个园区、改变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从居住到产业、教育、配套打造了高度融合的新城。 大连软件园20多年走过的路,从园区建筑规划形态来看,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关注楼宇、关注产品阶段。1998年大连软件园开园,那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是这栋楼是不是符合国家建筑规范,建筑形象和空间展示性怎样。 第二阶段关注工作空间和环境,我提到性价比和效价比关系,大连软件园典型建筑是三到五层院落,正对面有采光的景观式疏散楼梯,每一层都有一个大平台。 这样一些基础设置包括园区里其他空间安排和功能布置,都是为了在园区工作的人创造更多不期而遇的机会。我们这个楼电梯使用率非常低,楼梯上很多男孩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大阳台上抽支烟的工夫,可能遇到一个同行,碰撞出一些火花,这是我们关注效价比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三阶段是关注员工生活配套,包括便利店、麦当劳、肯德基,开始我们综合配套都是相对滞后的。大量欧美企业进驻后对我们提出意见,高管来了后就近没有好的酒店,商务宴请没有高端餐饮。 这使我们意识到,虽然园区发展走在了前列,但在园区进一步成熟和促进配套条件没有做到。从关注员工生活到关注员工家人生活环境,包括教育、居住、商业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大连软件园一期3平方公里,之后连续开发了腾飞软件园、信息谷、天地软件园以及在大连南部海滨打造的10平方公里软件产业带。 刚才讲从关注楼宇、关注空间环境、员工生活环境、家人生活条件,一直到关注企业和员工的成功发展,从生存、安全舒适、归属感、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这样一个过程人性化挖掘。从一栋楼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园区,把人和产业关系很好地进行梳理和整合,最后成为一座城,使得亿达从空间提供者到服务提供者,最后演变成平台提供者。这是我们从产业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向产业合伙人的角色转变。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是十年前亿达中国打造的一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和产城融合的典范项目,园区规划109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是19.26平方公里。亿达从土地整理、二级开发、招商和运营力图为大连打造一个低密度、森林式创新国际化、智慧化新景区。 园区内呈现情景办公区、滨湖景观住宅区,109万平方米三带五园的城市公园,以及生态涵养区,硬件和软件都达到国内最好条件。北京多所知名学校校长专程到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考察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我们把最好教育条件呈现给入园企业和企业人员,包括12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分布在城区内,便捷交通和15分钟生活圈。亿达习惯于打造1平方公里为半径、3平方公里面积的园区,就是为了提供一个15分钟步行的生活圈。 武汉软件新城是在武汉光谷软件园之后接受武汉政府邀请打造的3.4平方公里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和分期发展,特别是产业先入的情境,最终为武汉创建国家软件名城立下汗马之劳。亿达产城融合愿景创造了独特城市环境,提供高品质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吸引人才、企业和投资,以产业为引擎,通过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助推企业成功、员工发展,促进城市繁荣,文化进步,提升区域价值,让建筑与人和自然和谐共鸣,让城市生活更精彩。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7:55
金科方明富:构筑四位一体生态圈
金科方明富:构筑四位一体生态圈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敏敏 2019年6月5日,在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金科股份联席总裁方明富表示,过去的金科通过跨越式发展实现千亿规模,如今站上千亿新起点,金科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构筑四位一体生态圈。 以下为方明富演讲内容节选: 金科在去年站上千亿的规模,2017年大跨度发展以来,从300多亿到去年的1200多亿的销售规模,从快速大发展到美好生态圈的建设,今天主要分享生态圈建设方面的想法。 从中兴到华为,企业的生态,无非是生态链的竞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重视企业的生态系统建设,不构建好企业的生态闭环系统,小到企业,大到国家,乃至想长治久安一定要经历坎坷。如果没有形成企业的闭环系统,企业的基业常青无从谈起。 回头看房地产行业的生态之变,前50强的房地产企业规模占到52%,千亿的企业突破了30家,土地被前十强的企业拿走51%,每个企业高速发展之后,包括金科自身也是这样的,我们增速放缓的龙头企业如何构建未来新的增长级?我罗列了一下,不管是第一梯队还是第二梯队,还是中型的房地产企业,在单一的主业发展过程当中,构建基于主业的一些生态链的建设,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头部品牌企业的山顶效应,房地产的大航海时代,基于客户的主要业务如何构建和发现新的一些业务增长,可能是未来企业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思考的。 未来的房地产企业从狼向狮,从加速起飞到成功模式,从急速扩张到稳步增长,一枝独秀到生态系统,每个企业从0-1的增长,从原始积累到快速的增长扩张。就像房地产市场一样,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大家在未来的十几年中进入平稳的发展期。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下,更多的是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生态系统。 金科用两年的时间站上了千亿的新起点,规模上千亿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战略,未来的业主结构如何围绕着主业展开,如何围绕着主业去构建自己企业的良性的增长,构建良性生态闭环系统,因此我们在去年提出了新的战略——四位一体。黄(红云)主席提出了以千亿为起点,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更严峻的行业竞争,打造世界级卓越企业的集团宏伟目标。从一次消费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各种战略的提出都是围绕着客户展开的,以用户为本体、全生命周期的战略构建金科的美好生态战略,四位一体包括民生地产、科技产业运营、社区综合运营和文化旅游康养。 民生地产开发指的是房地产的主业开发,但我们通过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更好、性价比更高的绿色智能和健康的产品。金科做了20年的房地产,我们在思考到底未来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以前我们只关注外立面,只彰显风格,未来客户对于空间和质量,包括材料会更加关注,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就是生命建筑的整个系统。我们认为,构建这一系统里有三个体,包括基因体、智慧体和有机体。基因体是基于规范建设,基于企业核心原点的基本逻辑,智慧体是基于现代科技在房屋方面的合理运用,最后是有机体,健康智能方面的应用,我们梳理成几千项技术,最后筛选出来经常用的有几百项。 第二方面是科技产业运营,基于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生物制药产业打造产业园,金科在长沙、重庆、太原和山东等八城布局了十二园,昨天在临汾刚拿了一个产业项目,目前达到十三园。 社区综合服务,是基于以前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升级而来的。金科在2013年已经开始改革和提升传统的物业管理,成立了生活服务集团,现在全国排名前八,是西南最大的物业服务商。最值得提出的是金科在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生态+服务等方面这几年做的探索。 我们和微软合作天启大数据研究中心,在全国所有的项目都能实现联网,能实现能耗和车辆方面的一些导入和数据采集。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为支撑,以社区为载体,美好生活圈的建设是一片森林,万树共生大平台构建。 文化旅游康养是金科在产品逻辑和业务结构方面做的探索,基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文化和健康是未来产业的蓝海,金科逐步进行布局,包括今年4月份和成都置信进行合作,他们有很多的成功经验。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5:30
贾康:房地产税完成立法后 要区分情况分步推进
贾康:房地产税完成立法后 要区分情况分步推进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饶贤君 2019年6月5日,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年会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发表了其对当下复杂的宏观经济走势、房地产改革、房地产税征收的看法。 他认为,尽管经贸摩擦有所升级,但支撑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变化,中国依然保持着世界上最大新兴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 贾康表示,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税的征收依然有着其必要性,房地产税的立法势在必行,是房地产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如何正确理解房地产税?以下为贾康演讲部分实录及问答精选。 房地产税是什么呢?就是房产改革制度建设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项。 中央提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包括中央不断给出指导、想加快立法但始终没有能加快的房地产税改革。房地产税的改革议了多年,前面的铺垫早就有了,所以现在有了物业税的试点,上海和重庆的房地产税试点。 房地产税现在充满了争议,房地产税的政策效应是值得肯定的,对房价可以“压舱企稳”;对地方政府可以助益职能转变和财源内洽,深化分税制改革;可以强化优化再分配机制;可以提高直接税比重;可以自下而上培育和发展民主化、法治化的“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房地产税希望达到的各种目标,要组合在一起加以实现。 必要性旁边必须讲可行性,我总结了对房地产税的怀疑、否定性的观点,理性的说是认识误区。 社会上主导的意见是房地产税形成的税收链路不容易引起共鸣,如果理性地考虑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须解决税制的现代化建设问题。 房地产税在土地私有制视角上,政府要给出让大家觉得信服的解释,基本的说法是,没有国际经验表明的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开征房地产税,住房保有环节税收有法理上的合理性。英国和香港的实践早就说明,最终产权在公还是在私并不妨碍公开的征收税,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不是二者取其一,是怎样协调的关系。 税基的评估也不会复杂到中国人做不了,我们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中国人在这方面不可能像一些人所说的一百多年以后才能掌握房地产税的税基评估问题。 重庆、上海的试点实践也表明,房地产税不会激起所谓的普遍抗税和社会骚乱,只要处理得好,完全可以做到柔性切入。小产权房的问题必须一并解决,配套改革,迟早要解决,早解决比晚解决更主动。 我的基本认识是,大家应该一起凝聚共识,认清大势,理性先行,寻求博弈中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在立法中处理好免税部分扣除。在立法中讨论这些更有意义,我们希望以听证会的方式,在直播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观点的人讲不同观点的论据,这才是有意义的、凝聚共识的过程。完成立法之后,要地方充分授权,不会一起同时开征,区分不同情况,分步推进。[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4:59
陆铭:中国都市圈时代到来
陆铭:中国都市圈时代到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敏敏 2019年6月5日,在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大国大城》作者陆铭表示,中国的都市圈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接下来会告别过去的均匀发展,而走向一个城市群的发展。 以下为陆铭演讲内容节选: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人口流动方向就不能理解城市分化,就没法理解房地产市场分化。 尽管中国面临跟美国的贸易争端,但这只是长期趋势中的小浪花,不会使中国经济走向封闭的状态,这是今天讨论所有的前提,我今天所有的讲话建立在中国经济保持开放的条件之下。 我们在用晚上夜光图看的时候发现,中国华北地区人太多。今天出现的南北差距,大家过于关注经济发展总量差距,如果是总量差距有人口流出,华北以北的地方从经济总量讲,总体讲是中国的流出地,恐怕是中长期的现象。 城市发展是有路径依赖性的。当今发展的大城市,港口老早不是港口的功能,已经转化为旅游功能了,但是仍然是这个港口城市,大城市最早有大量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的优势。1990年非农业人口已经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中三个是北方的天津,长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香港和深圳,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城市化,中国大城市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发展达标,只不过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基础上增加了少数几个。 这些大城市的布局非常有意思,基本可以用一个弧线连接中国的北中南三大港口,并且用四条直线连接四个大城市,一个大城市到另外一个大城市怎么聚?基本上在一个大城市附近或临近的地方产生另外一个大城市,在特别近的地理空间里面没有存在第二个大城市空间的。除非是特别的,重庆和成都的关系,香港和深圳的关系。 这个在中国今天呈现什么样的格局?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的经济活动是高度空间聚集的,这个特征会在未来进一步更加聚集,更不是走向分散,如果把中国聚集的程度跟国际比较,我们把中国GDP比较大的城市,从大往下排,排到这些城市占据50%的GDP了。人口呢?人口远远不如经济集中那么严重,中国北方人口的分布跟整个经济的分布不一致。 我顺便讲一句,集聚和平衡的关系,在我们很多人的脑海里这个关系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平衡发展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人均的平衡。如果一个地方,GDP的份额,和人口的份额是一样的,不同地方之间的人均GDP是一样的,所以你不要怕集聚,效率的平衡是可以兼顾的。现代人口过于集中的地方,人口多会逐渐转移到GDP集聚的地方。 再看常驻人口和户籍人口之差。常驻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大港口周围,尤其长三角珠三角,这个趋势的长期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经济效率、市场力量所驱动的,这个力量是跟中国的地理条件有关,只有东南地区,长江和珠三角入海口的附近,所谓的大江大河入海口的独特的地理条件。 我分三个层面讲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力。在国家的层面,讨论沿海到大港口的距离,在区域里讨论核心大城市的距离,还有城市层面,讨论到当地老城区的距离。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未来对于人口的吸引力,这三个距离都起到作用。 地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它是主导因素。一个城市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区域这两个的距离,占到区域增长的25%,我的研究里所有的解释增长因素加在一起,能够解释城市经济增长50%,在我们所掌握的能够解释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里,仅仅两个地理距离因素解释一半,你愿意叫做地理决定论也可以,如果认为不叫地理决定论也对。基本上越是远离大港口的地方,经济增长越低。大概距离沿海大港口到500到600公里的时候,离上海大概500公里的范围内有一个经济增长最低的部分。 第二个距离,到大城市的距离。一个国家的城市体系一定有大中小再到小到农村,但不是所有的小城市一样,有的小城市城镇离大城市很近,可以参与制造业的分工,提供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有的远离大港口,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经济增长潜力。不管你看长期的,还是看短期的,越远离大城市中心的地方,经济增长相对比较慢。 第三个距离,中国的新城建设。全国遍地开花建了很多新城,中国90%以上的城市都建了当地新城,而今天的大概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负增长,我们在当地规划建设自己的新城,而且规划特别大,在我的数据库里平均规划新城超过100公里人口超过40万,距离当地地级市的市中心超过25公里,什么概念呢?我们以上海作为参照系,新城的选址相当于从上海的人民广场跑到城区之外了。规划越大密度越低,当地地方政府的债务处于GDP越高,因为有投入、没产出。 一个地方到底如何发展自己的优势?第一,仍然可以去往大城市集中,维持中国的内力,可以发展更多的制造业服务业。与此同时在一些地理位置好的中部地区,比如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武汉,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但是中国大量的地方远离港口,远离大江大河,也要实现全国的遍地开花的现象。 同时,没有机会搞制造业可以提高旅游和文化资源,这些产业经济增长的总量受制于核心,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的GDP。 与远离港口的地方可以发展其它产业,比如芯片、手机、软件、直播平台、呼叫中心,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 另外在中国的中西部,为了满足局部内需产业,可以不用在长三角珠三角制造,如果是规模经济很强的行业,宁愿在少数地区发展,通过运输的方式。但并不是说欠发达地区和远离港口的地区没有机会,如果懂得经济学比较优势的概念就会知道,条件再差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哪怕是沙漠都可以找到旅游的。 再回到大城市这边,我认为中国今天都市圈时代已经到来,最近有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认为今年是都市圈的元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接下来告别过去均匀发展,而走向一个城市群的发展,我刚才讲到核心大城市对于周边的带动凸现出中心城市的概念,而最大的障碍是跨行政制度的障碍。 来看看我们今天都市圈建设的差距。东京核心的蔓延半径可以达到50公里甚至可以达到80公里,而上海中心城区的辐射半径是15到20公里, 50公里都到江苏了,80公里到苏州了,这里还有大量的绿色农田。一方面上海和北京有全世界最贵的房价,一方面希望控制上海城区的面积、防治城市的无须蔓延,越是这样做上海的人口控制越紧、人口越流入,房价越是增长。所以未来中国的都市圈建设,从当前状态下是以太阳系的模式,就是所谓中间分割的,未来有八爪鱼的模式,中间城市中心和未来轨道的连接。东京的情况,就是八爪鱼的情况。 最后评论一下,京津冀和长三角和粤港澳的未来。京津冀最大的优势就是北京的人力资源和总部经济,缺大江大河,最近有很多迹象表明,北京直接跳过河北直接到珠三角,人永远往收入和就业好的地方走,不需要离开北京到河北去。长三角非常重要的优势是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同时有教育和医疗的优势,上海也在控制规模。粤港澳地区是城市间的互补,相互的创新制度,但是劣势是三个海关,除了香港以外,广州和深圳的教育和北京上海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 中国未来的投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怎么想,如果上海做工做细,在我说的格局里面,是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优势,长三角会成为中国最最厉害的地方。如果上海觉得今天做到位了,那就是把机会让给了粤港澳地区。但接下来到底怎么样还不知道,我自己认为上海经济处在梦醒十分,接下来到底是不是真的觉醒还要拭目以待。 今天迈向以超大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国家层面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人均GDP的平衡,这时候到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仍然很重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有些城市是需要通过人口流出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今天国家层面已经启动了中心城市战略,如果你认为都市圈建设将成为下一个未来的话,轨道交通线和目前的核心大城市管辖的问题成为交叉点。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4:42
李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 没房你会买车吗?
李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 没房你会买车吗?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十六届(2019)蓝筹年会”,于2019年6月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为: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出席并演讲。 李铁称,我们城市化还有15年到20年的红利期,在这一时期内,城乡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契机。他表示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实体经济房地产,怎么买电视、洗衣机、冰箱?没有房子你会买车吗,也不大可能,可能少部分人会,但大部分人不会。” 以下为李铁演讲内容节选 很高兴来到蓝筹年会,谈一谈我对当前经济的看法,以及怎样从城市融合的角度来看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有170个城市,城市的变化引导国民经济的变化,我们举了几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成本,除了苏州平稳之外,其他城市明显上升。 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因素,第一是工业用地成本上升明显,意味着综合成本处于上升状态,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大成本就是土地,这个红利在逐渐消失。 第二个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速度非常之快。长三角也基本处于上升状态。    第三个是环境,去年环境治理风暴席卷了全国,北京2016、2017年整治了一万多家企业,河北取缔6.8家。这么多企业治理环境,一方面企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方经济体收入下降,这是必然的。 第四个是体制成本,体制确实可以激发市场,比如说土地管理制度,行政区划体制,城镇管理体制。这种制约的成本提高了就上去了。 北京2018年北京外来人口800万,当然由于居住证的限制,申报积分落户仅有12万4千人符合条件,办理落户是6千人,公示名单是这样的。按这个速度,1300年可能解决完800万人口落户的问题。 城镇化速度也在增加,怎么增加的呢,以安徽为例,安徽城乡调整落户占了80%,什么意思?把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就可以了。真正涉及到务工、经商和农民工进城并没有多少,城中村的改造占了10%,购房占了2.3%。城市新落户人口中,农业转城市化占比非常大,这项改革从2014年到目前基本没有得到落实。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看到,只在33个试点地区运行。大家关心的宅基地,今年城乡融合12号文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对城乡主要市场流通渠道没有打开,农村闲置资源也没有外放。 改革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地方财政,为什么债务频发,就是因为对土地财政依赖过高,这个转型没有实现,造成地方财政债务越来越大。这个债务和房地产有关,过度开发,特别是三四线五线城市,导致房屋卖不出去,变成了债务,房地产调控后,出现了严重危机。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大城市的土地成本高,但是中小城市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小城市、都市圈还有相当多的小城市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过多的压力集中在高价土地城市,使城市的活力难以释放出来。 我们看发展、看发展潜力,有一个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说过,21世纪看两个,一个看美国的高科技,一个看中国的城市化。美国的高科技中国已经赶上来了,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这个大市场对全世界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实际城镇人口化率要更低一些,现在算是2.26亿,这是未来到城镇的人口,如果稍微转化一下会大大的拉动内需。如果城市化率到了70%,中国城市人口接近10亿。这些人口消费、投资、住房都要发生变化,这个大趋势不可更改。 很多人说中国房地产出现了泡沫,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旦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内需释放完毕后,增长全部靠外需,中国的内需潜力还没有释放。允许大量农民进城落户,进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第二个是科技创新,如果增加4亿城镇人口,带来对技术变革需求也会逐渐放大,从创新角度,中国大市场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第三个改革释放的人口潜力,人口潜力一个是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失的负潜能降低,但农村需要城镇化土地变革来分享收益,如果参与了变革,和就业、创新一起会增加更多预期发展红利。所以土地潜力和人工潜力是未来最大的发展机会。 进城购买住房,农民工购房占比非常住低,现在农村孩子结婚必须要在城里买房,要解决老人的赡养、医疗、孩子教育的问题,回乡、返乡比重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60%是举家迁徙在城里,这批人购房潜力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小城市、小城镇,发达国家小城市数量远多于大城市,发达国家的小城市远比中国多得多,我们现在大城市不包容了,人口还在往外撵,但是真正需求是小城镇、小城市,在功能上给大量中低收入人口买房提供了需求,因为城市买不起啊,这个资源没有动用起来,还是整体控制和排斥,实际上可以用小城市小城镇来疏解。 回过头来讲房地产,它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没有实体经济房地产,怎么买电视、洗衣机、冰箱,不可能啊,没有房子你会买车吗,也不大可能,少部分人会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我们有城市化的红利,我们还有15年到20年的红利期,这个期间怎么调整城镇化的政策,我们希望尽快的来推动,所以城乡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契机。2019年中央国家发言人关于新城市化任务的通知。 这里最重要的是通过几项改革,释放重要城市活力,降低发展成本,激发经济活力来降低体制成本。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打通城乡间的壁垒。我们现在的房价过高,工业成本过高,需要新的人口,释放小城镇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因为农村还有更多的闲置的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这里文件特别指出,300万和500万的人口城市要放开,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的二线城市,这12号文件里说除个别的,个别的也就是北京上海,剩余都不算个别。这么多城市如果真的放开户籍管理,把积分制度大大的条件放开,会解决多少人,投资转化为城市,会带来,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房地产也是极大的推理。房地产在未来15年是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话题,说重点就是,我认为有了房子才有了一切。然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增加来带动就业 第二个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开放商和企业和GDP,所有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把收益从一年的变成长期的利益化,项目低降低一次性的成本,这些都是可做的事情,包括允许宅基地怎么样的改革,突破村的限制,来突破更多的价值,来变成进城投资和就业的成本,这两个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于落实。 第三个,继续推动中小城镇的作用,允许一些计划的项目,我们知道在2000年,全国把开发区,县以下的全部关掉,结果2000多个县以上的保留,但是五县三县城市的土地成本,工业远离都市,向小城市转移,这个转移需要给更小的城市带来发展空间,通过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来激发小城市的活力,形成了都市圈发展的合理,这个新的要求以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新型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重要的市场上我们好好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城乡融合,打通城乡关键,推进各项改革,是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关键。房地产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谢谢大家![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6月05日 11:53
郭宏超: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产业空间
郭宏超: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产业空间

  新浪财经讯 6月5日,第十六届(2019)蓝筹年会在北京举办。本届蓝筹年会是在房地产行业走向稳健发展“新周期”,众多企业积极创新转型寻求“新赛道”的背景下举行的,也正因如此,本届年会以“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以期在行业变局之际集聚智慧、促进交流、助力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现代广告》杂志社总编辑郭宏超代表主办方作开场致辞。他表示,在中国经济内在调整和外部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渐渐告别突飞猛进的时代,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的机会,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行业细分领域的增量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仍然使得房地产行业拥有巨大的产业空间。与中国经济步调一致,房地产行业的成长重心正在从需求侧转为供给侧,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详情]

【2019蓝筹年会】蓝筹五人谈: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2019蓝筹年会】蓝筹五人谈: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饶贤君 2019年6月5日,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年会上,五位地产行业“老炮”在圆桌论坛上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不同领域房地产企业应当如何找到符合自己的定位,通过自己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造核心护城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将“美好生活”诠释得更加生动。中投置地董事长、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军表达了对文旅产业小镇承载文化寄托的期待;福晟集团董事、福晟地产集团执行总裁、福晟商业集团总裁吴洋诠释了新商业地产在满足人民幸福感上的新定位;合生创展住宅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闫家瑞探讨了在开发更多个性化产品填补新时代定制化需求上的可能性;德祐首席文化官孙帆则从存量房市场的庞大置换需求引申出新经纪业态在美好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以下为论坛部分实录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陈哲:今天的主题是“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在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共通的主题词,企业要在这个语境下找到符合自己定位,有自己核心能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请各位嘉宾就这个话题,结合自己公司的具体运营情况,大致做一个阐释和分享。 王军:从欧美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休闲度假类产业反而是非常好的行业。中国也在进入这样的阶段,第一是行业的发展规律,第二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原来的外驱型经济增长,这个市场大背景在目前的环境下受到巨大的挑战,更多地要靠内需市场,而在内需市场里面,没被得到满足的就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休闲度假类产业是巨大的、待挖掘的很有潜力的市场。另外一方面是文化类的产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这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经济拉动的需求,包括中国文化自信的需求。 中国5000年的历史有巨大的文化,但是中国对自身的文化挖掘是不够的,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成为真正的强国,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这几个大背景下,我们现在要做文化旅游产业小镇,很多城市在历史上有很辉煌的一面,我们把当年辉煌的繁华盛世再现,通过挖掘历史做出文化旅游小镇。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很多城市有非常鲜明独特的文化,我们对在地文化进行挖掘,把文化活化成文化产品。 吴洋:实际上美好生活简单地讲就是一种幸福感,为什么在今天提出来呢?更重要的原因是应验了一句话,就叫做强经济决定了强文化,强文化带动强经济。改革发展到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享受,地产这些年的历程从开发行业看过来,以前叫上街,现在叫逛街,上街是目的性消费,商品是第一目的,今天叫逛街,商品是第二目的,逛是第一目的,是从精神欲求的根本点归到了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的融合。 我们做房地产,就要做根本性的思想转变,也就是说要从搬砖头,转变成运营体系、服务体系来满足美好生活,这是一个理念性的转变。 今天在福晟,甲级写字楼遍布深圳、上海、长沙,这些写字楼里面,我们打造了一个生命树体系,看到客户端的需求和员工端的需求,用区块链的技术把智慧生命体灌输在内,形成一个闭环的自身楼内的楼宇生态体系,这些企业之间的企业端口,企业内部的员工端口,在楼内形成闭环的工作与生活的业态,能够在里面通过智慧科技解决所有的生活和工作的所需。 闫家瑞:我想说说美好生活的载体,本质是人,我们做企业来讲,人首先是消费者,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美好生活? 消费者有很多的层面,比如说刚需消费者,可能辛辛苦苦攒钱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这套房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这是否就认为生活美好了?如果加上小区的物业管理,小区的增值服务,满足这个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豪宅、高端住宅的客户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定义又不一样了,可能要打造匹配这个层面客群的相应产品和相应服务,以及一些其他增值的东西。 作为公司来讲,上市公司有投资人,有股东,不管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公司的表现能不能让投资人和股东也过上美好生活,我认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就是说企业不论选择哪一种经营模式,哪一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定要让股东满意,老板满意,员工满意,你的客户满意,大家都满意,可能会选择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 徐东华:在存量市场看,看美好生活这件事我非常有感触,从接触了大量的客户样本数据,这个感受特别明显,美好生活在我理解是两件事,第一是住得好,就是房子好,第二是服务好。 先说住得好,拿北京的数据最容易说明问题了,过去的房屋紧缺导致建成的房屋大多是五六十平方米的老破小,同时因为北京的土地供应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整体品质感没有那么强,比如南方小区绿化率百分之三四十已经是底线了,而这个比例在北京是比较高的典型。 二是成交量,北京的二手成交结构接近80%全部是我们称之为连环单,也就是换房,包括我们进入的二线、强二线和一般二线城市,基本上也差不多超过半数左右是换房市场,今天的房屋交易结构进入了以资产换资产为主导的市场结构。 从A房产进入B房产、无学区进入有学区,或者进入文旅地产或者海外置业,中国人的资产结构不断进行房子置换,这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希望住得更好,当然有不同的要求。 服务好,存量市场最大的机会就是服务者生态,是围绕住的服务业态的升级。对于房子,不管是租的还是买的,一定是刚性需求,一定是想住更好的,拿原有的换新的。围绕着住这一件事,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围绕住的方方面面可能是未来,是注定要成为巨大的产业。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金辉黄俊泉:5G时代智能科技将引领房地产未来
金辉黄俊泉:5G时代智能科技将引领房地产未来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见习记者 曲锐 2019年6月5日,在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金辉集团高级副总裁黄俊泉提出了5G科技在房地产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了金辉集团在地产项目中对科技的投入与创新。 2019年的热点除了中美贸易战,就是5G牌照即将发放。未来科技的重点是智能,而房地产也会全面向智能化的时代迈进。现今进步缓慢的地产行业正在被时代倒逼着发展。举例来说,人们在家随时网购点外卖,但快递员被卡在小区门口,门卫每天大量的工作就是应对快递员。现在住宅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障碍,未来房地产要怎么变革成为了房企必须面对的课题。 房地产是高周转、高杠杆、高效益的行业。近几年房地产增长比较困难,每个房企都在抢地、抢人,公司的销售人员忙碌的甚至没有节假日。我认为这种情况肯定会改变,因为未来房地产需求量还会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是个重要的指标,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是58%-59%,而未来的中国预计会达到75%-80%。这里还有20%要进程,因此对房地产的需求量会持续升高。 黄俊泉表示,买房子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买对。现在有所增长的地方,才是你投资所选。他认为房价未来还会持续增长,但不会有非常大的增幅。大家只要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你们买的房子就一定不不会贬值,希望大家选择好的房子,有升值的房子。 房地产企业是个生产的工厂,未来的产品创新、精细运营和未来研究,都要靠产品来说话。金辉集团2018年销售额为746.8亿元,实现了59%的增长率,今年还可以保持20%-40%的增长。未来房地产势必往综合品牌走,金辉目前有2500亿的土地储备,进驻25个城市,6个区域,3个湾区,还有西北、西南跟中部。金辉的口号是“区域聚焦”。我们聚焦强二线城市,因为目前的趋势是有些人从一线回归到强二线,这也是大家买房的最主要的方向。建议大家投资的话,首选发展中的中西部,因为较大的贫富差距。其次是京津冀、长三角、上海湾区和港珠澳湾区。 黄俊泉说,“金辉一直在对房地产投入研究。例如,我们对一个小区研究了4条场景价值曲线,24个场景模块,细到每个小区从门口到家是什么感觉。例如,很多儿童游乐区都设在公园中间,但没考虑到小孩3点放学,正是最晒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把活动区放到林荫下。一个楼盘的品质就看客户的感受如何。” “金辉有三大产品线:铭著系,云著系和优步系。上海的铭著系主打的是中国自己的设计,云著系是智能家居的引领者,应用5G技术改善饮用水和空气质量,优步系主要针对年轻购房者,设计了夜光慢跑道并配套直饮水。我想做小区只要认真研究,用心制作,一定会得到回报。 金辉的口号是用心建好房,让家更美好,就是美好生活。金辉用5千万特别对偏远的山区做扶贫的换新。我们在思考,未来的小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令大家满意。我们在做“服务温度+”项目,每年提取销售额的万分之三,用于升级改造已入住社区的环境。截至2018年,已完成184项换新改造,惠及63114户家庭。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万人植树节、睦邻节、儿童嘉年华等活动,旨在打造有温度的生活社群。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未来社区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实现了智能门禁,接下来会有智能停车,路灯可以指引到你的车位;智能家居,将门禁与网络联合,实现点外卖,控制家电等功能;还有指挥社区,供快递使用的自动扶梯等。 金辉强调的是智慧社区、可变空间。希望当5G开始广泛应用时,这个城市将会变成一个智慧城市。”黄俊泉说。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李骏:绿城中国启动人才“健身”计划
李骏:绿城中国启动人才“健身”计划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曲锐 2019年6月5日,经济观察报社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主办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绿城中国执行董事李骏聚焦人才角度,分享了在房地产行业向人才密集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绿城中国吸引、培养并留存人才的方法。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节选: 今天秀一下稍微特别的绿城中国。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行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型的房企尝试多元化发展,行业逐渐呈现出人才密集型的特点。 以绿城中国为例,经过25年的发展,绿城以“理想生活综合服务商”为愿景,围绕房地产开发主业,做粗产业束,做长产业链,尝试打通和主业相关性强的上下游的链条。绿城涉足了养老、金融、服务等行业,同时也在探索小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运动村等项目。领域涉猎之广泛对人才梯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好人、用对人、激发员工潜力和活力成为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绿城中国启动了人才“健身“计划。什么是人才“健身”?不同于瘦身,健身不是少吃两顿饭少喝两杯酒就能做到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使企业具备更强健的体魄,是我们所指的“健身”。绿城中国的“健身”计划可以总结为:强筋骨、健体态、练肌肉、益头脑、补气血。 首先是强筋骨。对于绿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打造一支复合型的骨干团队,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绿城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系统化的培训,包括项目交流、会议学习、大课学习以及徒弟传帮带。绿城认为,每个管理者都不是单纯的细胞个体,而是应该在整个企业人才链条当中发挥作用,促进身边的人同步发展。 其次是健体态,提升人均效能。今年开始,绿城中国从组织架构编制、调整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搭建了双“十一”架构模型。 其中,管理架构“7+4”,主要是7大管控中心和4个事业部(特色房产事业部、小镇事业部、金融事业部、商管事业部);业务架构“8+3”,包括8个重资产开发公司和3个轻资产运营公司。“双十一”架构的落地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效能,轻重协同。 同时,根据“8+3”公司的发展规模和成熟度,集团给予不同程度的管理权限,通过分级分类的管理方式,提高子公司决策自主性,合理释放管理活力,促进公司整体良性发展。 第三是练肌肉,优化人才配置。绿城现在面临关键岗位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我们启动了“猎英计划”,希望实现综合产业领军人物的引入。按照宋卫平主席的提议,未来绿城中国将打造“一十百”计划,即一个总裁、十位高管、百位核心管理者的人才体系,为公司发展提供管理动能。 第四是益头脑,建好绿城大学,宋主席(宋卫平)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情怀的人,把企业还原成学校是他十年前提出的想法。去年11月,我们正式成立了绿城大学,开放了线上线下723门课程,人均学时45小时,认证讲师168人。宋总(宋卫平,下同)亲自讲了第一课堂课,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欢迎。 另外“将企业还原成学校”,这是宋总的理想,所以绿城大学作为人才历练、选拔和培养的平台,一定会助推绿城的变革升级与稳健发展。 最后是补气血,完善激励机制。这是我分管的绿城中国运营管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的工作。以前绿城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激励体系,尤其是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体系,去年结合绿城自身的情况,在确保品质管控的前提下,从1月1日开始实施“共赢机制”,在坚持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完善薪酬政策,丰富短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共赢机制推出后,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今年1季度项目开放资源后,所有项目半个小时内线上被抢一空,极大提升了团队意识,同时倒逼我们投资系统去拿更好项目。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倪鹏飞:未来房地产风险将如影相随
倪鹏飞:未来房地产风险将如影相随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敏敏 6月5日,在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2025年前后中国住房增长可能会出现拐点。 他还表示,未来房地产投资机会在四大区域:一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包括周边大中小城镇;二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三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线的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四是拥有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养老资源的城市。 以下为倪鹏飞演讲内容节选: 我准备的题目是《中国高质量的房地产路在何方》,未来15年中国房地产在规模上、在质量上、在结构上,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发展? 我讲五个观点: 第一,五大因素变化决定中国房地产会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五大变化,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包括经济的、人口的、资源的、科技的以及住房制度的变化。 首先我们为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作一个内涵界定。从微观上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房地产产品的高质量。从中观上看,高质量发展是房地产业高层次,或者说更高端的制造,更高端的服务。从宏观上,高质量发展是房地产发展目标更高端,不仅是经济高效,还包括社会共享、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表现看,是多功能、品牌化、高品质、高效率、多样化。是绿色、共享、智能、健康。大家要高度重视未来中国房地产从高速向高质量转发的一个重大趋势,要提前布局。 第二个观点是,2025年前后中国住房增长可能会出现拐点。我们几年前做了一个定量分析和预测,进行了情景模拟,得出2015到2030住房需求增长总体走势的曲线,发现存在倒U的特征,在2025年左右会出现拐点。主要原因有四:城镇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居民的收入也不会增长那么快了。住房存量2025年将超过人均40平米,直到最近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依然还是超出了GDP增长的速度,未来几年内房地产的规模还会继续增长。我们曾经还做了三个情景的模拟,结论都是拐点会在2025年前后,也可能之前、也可能之后。中国的住房,不是房地产,在这个时期在增长上会出现一个拐点。 第三个观点,未来15年中国房地产的灰犀牛始终在不远处徘徊,风险是如影随形。 这个风险有两个,一个是价格泡沫风险,一个是数量价格风险。城市层级越高,它的价格泡沫越大。数量泡沫正好相反。我称它为水漫金山,比如从农村的、小城镇的、县城的、地级市逐级向上,将逐步都走向过剩。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虽然一线城市或者是层级高的城市,价格泡沫程度大,但从目前来看破灭的可能性相对小,大家叫刚性泡沫,但不代表一定风险小。 当然要重申一点,2016年以来中央针对房地产采取了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和“因城施策”的策略,房地产市场风险已经有所降低,但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有这么几个情况有可能会放大风险:一是从人口结构看,人口在聚集和流动,一些收缩城市和地区住房过剩,而一些热点地区由于虚假的投资需求,也可能导致最终的严重过剩;另外行政调控也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信号失真,也会导致市场失衡;第三个情况是改革冲击,土地体制、财税体制、金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降低风险,但是操作不当或者配套缺乏也有可能增加风险。第四,宏观经济尤其国际经济波动从事实和预期上会影响加剧房地产风险。总之,虽然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政府调控比较有力,房地产总体风险可控,但潜在风险一直存在,并且局部地区也有泡沫破灭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把它控制在相对安全的区间。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未来15年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将会呈现四个空间热点。:一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和周边,包括周边大中小城镇;二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三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线的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四是拥有独特的环境、文化、旅游、休闲与养老资源的城市。 具体的原因简单说下,首先,从经济上看,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南北分化和东中一体的格局,出现了三个崛起即中部崛起、发达大都市周边崛起和二线城市崛起。第二从人口上看,大城市中心区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吸引力下降,部分郊区卫星城镇吸引力上升,中西部边缘区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吸引力下降。三是交通通讯设施发生重大变化,交通便利区域继续得到更好的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地区,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与交通便利城市快速城镇化。四是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作用凸显。这些都决定以上四个方面的判断。 第五个观点,未来15年中国房地产业态将呈现创新融合。首先,呈现多元房地产业态。住房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文化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地产等多元化地产业态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其次,呈现创新房地产业态:不仅工业、商业、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养老会因技术变化而改变,而且还会出现过去不曾有的新业态。 再次,呈现融合房地产业态:住宅地产将与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会展地产融合,住宅地产将与文化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娱乐、养老地产将融合。各种业态会相互融合。 主要是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智能技术、交通技术、生命科技等发展,在使需求多样化、高端化和混合化的同时,也为这样的供给创造了条件。 中国房地产高质量的转型是一个由量的渐变到质的突变的过程,需要从现在开始着手进行研究,把握机遇和节奏,提前进行布局,以适应中国城市化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需求,满足中国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的房地产需求。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亿达于大海:从产业园区开发商、运营商到产业合伙人
亿达于大海:从产业园区开发商、运营商到产业合伙人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国宝 在2019年6月5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地产年会上,亿达中国高级副总裁于大海表示,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到科创园区发展过程中,作为产业园区的开发商和运营商,亿达中国的角色也在向产业合伙人进行转变。 以下为于大海演讲内容节选: 亿达中国创立于1984年,走过了35年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亿达就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也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从事产业园区和产住融合发展的企业。2014年亿达中国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被国际资本市场誉为中国领先的商务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 今天以图片形式从园区规划角度介绍亿达中国在20多年的产住融合发展之路上,如何为企业和企业人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说科技园区,前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特点高耗能、高污染,依靠人口和土地红利赢取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向高附加值智能制造转变。从关注生产和办公,向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从文化经济层面,通过需求升级向城市文化包括旅游、会展等综合城市功能方面发展。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工业的心脏,这里有非常发达的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出现,导致了这个工业区面临的转型升级的需求。 德国多特蒙德凤凰湖南岸老钢厂原址打造了科技园区,北岸打造了园区生活配套区,这是很典型的产住融合项目。湖中央亭台有一个炼钢高炉,向人们陈述着这个区域的工业历史和新旧对比之间的巨大变化。 杜伊斯堡传统工业厂区改造成集展会、零售、餐饮、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园区。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废弃多时,煤矿工人成为了导游,向参观人们介绍他们父辈的名人轶事。 沃尔夫斯堡汽车园,过去工业区锈带可以成为很好的智带,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转变,一个是依靠资源、依靠人、依靠创新来发展;另一个是从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 工业区向科技区转变,第三种形态是创新区,创新区有几个特点,一个是产业地理属性要有高度创新的产业,要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由大企业和诸多初创小微企业共同组成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从物理空间属性来看,从孤立到繁华、疏远到紧凑,交通方便,技术多元;精神层面来看,更加开放包容,成为城市新名片。 理查德在创意觉醒中提到,创新阶层将会成为未来经济最主要的推动者、企业及社会争相争抢的人力资源。吸引创意社区应该是开放多元、丰富多彩、令人愉悦的体验、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有活力的创新街区。 布鲁金斯学会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城市中心区,以大学和代表性企业为核心主导,这是基础的形态;第二类是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近郊,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可能很快就成为锚型园区形态;第三是远郊型,由于经济发展导致了一些企业到远郊建设开发园区。 波士顿剑桥市的Kendall Souare,麻省理工大学有非常强的产学研能力,吸引了生物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在这里,不足一平方英里的狭小土地上有上百家优秀的生物科技企业集中在这里,科技创新活力超越硅谷成为美国第一。 西雅图积聚着大量软件信息企业,在南联合湖地区,包括微软、face book、阿里巴巴和百度都设置了全球创新中心,谷歌当年进入到西雅图时考虑到成本,在相对偏远地区建设了园区。随着业务发展,目前远郊园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经过十几年发展,城市中心区域人才吸引力远超远郊地区,谷歌又在南联合湖地区打造第三个园区,和亚马逊一路之隔。 工业时代特性是企业跟着资源走,信息时代企业是跟着人走,我们提出创新要回归城市,城市首先是吸引人的,繁华的环境为多元化人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空间。城市环境改善了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的交流空间为创新提供了保障,文化精神空间为创新提供了营养。 同时,城市也吸引企业,因为城市有企业需要的人才厚度和广度,城市有创新要素积聚,城市有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城市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拿加州旧金山和硅谷做比较,美国步行者网站上打分比值是89:35,房产控制率比值是10:21。就说明了传统老城区和远郊的园区,不论工作、生活,不论商业便捷程度,还是产业使用率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旧金山的twitter总部在硅巷的入口,这些科创企业成为硅谷之后另一个硅巷,说明大城市或者城市中心区对人才的吸引。总结工业区、科技区到创新区发展变化过程中特点,从工作和生活方式来看,工业区当年大家工作是为了生活;科技区是工作与生活要平衡,白天有地方工作,晚上要有地方居住;但创新区更多讲的是工作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融合。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不像过去那么分离,从同时、同地工作向随时、随地工作转变。从规划形态来看,科技区更多是一些建筑群落。而创新区更多是情景式、开放式街区。 原来园区客户关注的是性价比,现在关注的是效价比。性价比是单位面积花同样租金可以布置多少工位,然后算每个人有多少产值;效价比不关注这些问题,而是关注园区所处的大环境和园区内部小环境对人们创新激发和劳动效率提升作用。 下面谈一下亿达中国20多年的一些实践。 首先是大连软件园,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这样描述大连软件园,说宽阔的林荫大道,美丽的绿色空间,林立的大学和科技园区,庞大的软件园区,光看大楼上的招牌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这是大连软件园开园不久,他到大连考察为这本书搜寻素材时看到的景象。 历经了21年发展,大连软件园目前累计入园800多家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0家,带动了大连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值超过了千亿。实现了一个企业打造一个园区、改变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从居住到产业、教育、配套打造了高度融合的新城。 大连软件园20多年走过的路,从园区建筑规划形态来看,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关注楼宇、关注产品阶段。1998年大连软件园开园,那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是这栋楼是不是符合国家建筑规范,建筑形象和空间展示性怎样。 第二阶段关注工作空间和环境,我提到性价比和效价比关系,大连软件园典型建筑是三到五层院落,正对面有采光的景观式疏散楼梯,每一层都有一个大平台。 这样一些基础设置包括园区里其他空间安排和功能布置,都是为了在园区工作的人创造更多不期而遇的机会。我们这个楼电梯使用率非常低,楼梯上很多男孩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大阳台上抽支烟的工夫,可能遇到一个同行,碰撞出一些火花,这是我们关注效价比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三阶段是关注员工生活配套,包括便利店、麦当劳、肯德基,开始我们综合配套都是相对滞后的。大量欧美企业进驻后对我们提出意见,高管来了后就近没有好的酒店,商务宴请没有高端餐饮。 这使我们意识到,虽然园区发展走在了前列,但在园区进一步成熟和促进配套条件没有做到。从关注员工生活到关注员工家人生活环境,包括教育、居住、商业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大连软件园一期3平方公里,之后连续开发了腾飞软件园、信息谷、天地软件园以及在大连南部海滨打造的10平方公里软件产业带。 刚才讲从关注楼宇、关注空间环境、员工生活环境、家人生活条件,一直到关注企业和员工的成功发展,从生存、安全舒适、归属感、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这样一个过程人性化挖掘。从一栋楼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园区,把人和产业关系很好地进行梳理和整合,最后成为一座城,使得亿达从空间提供者到服务提供者,最后演变成平台提供者。这是我们从产业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向产业合伙人的角色转变。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是十年前亿达中国打造的一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和产城融合的典范项目,园区规划109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是19.26平方公里。亿达从土地整理、二级开发、招商和运营力图为大连打造一个低密度、森林式创新国际化、智慧化新景区。 园区内呈现情景办公区、滨湖景观住宅区,109万平方米三带五园的城市公园,以及生态涵养区,硬件和软件都达到国内最好条件。北京多所知名学校校长专程到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考察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我们把最好教育条件呈现给入园企业和企业人员,包括12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分布在城区内,便捷交通和15分钟生活圈。亿达习惯于打造1平方公里为半径、3平方公里面积的园区,就是为了提供一个15分钟步行的生活圈。 武汉软件新城是在武汉光谷软件园之后接受武汉政府邀请打造的3.4平方公里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和分期发展,特别是产业先入的情境,最终为武汉创建国家软件名城立下汗马之劳。亿达产城融合愿景创造了独特城市环境,提供高品质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吸引人才、企业和投资,以产业为引擎,通过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助推企业成功、员工发展,促进城市繁荣,文化进步,提升区域价值,让建筑与人和自然和谐共鸣,让城市生活更精彩。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金科方明富:构筑四位一体生态圈
金科方明富:构筑四位一体生态圈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敏敏 2019年6月5日,在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金科股份联席总裁方明富表示,过去的金科通过跨越式发展实现千亿规模,如今站上千亿新起点,金科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构筑四位一体生态圈。 以下为方明富演讲内容节选: 金科在去年站上千亿的规模,2017年大跨度发展以来,从300多亿到去年的1200多亿的销售规模,从快速大发展到美好生态圈的建设,今天主要分享生态圈建设方面的想法。 从中兴到华为,企业的生态,无非是生态链的竞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重视企业的生态系统建设,不构建好企业的生态闭环系统,小到企业,大到国家,乃至想长治久安一定要经历坎坷。如果没有形成企业的闭环系统,企业的基业常青无从谈起。 回头看房地产行业的生态之变,前50强的房地产企业规模占到52%,千亿的企业突破了30家,土地被前十强的企业拿走51%,每个企业高速发展之后,包括金科自身也是这样的,我们增速放缓的龙头企业如何构建未来新的增长级?我罗列了一下,不管是第一梯队还是第二梯队,还是中型的房地产企业,在单一的主业发展过程当中,构建基于主业的一些生态链的建设,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头部品牌企业的山顶效应,房地产的大航海时代,基于客户的主要业务如何构建和发现新的一些业务增长,可能是未来企业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思考的。 未来的房地产企业从狼向狮,从加速起飞到成功模式,从急速扩张到稳步增长,一枝独秀到生态系统,每个企业从0-1的增长,从原始积累到快速的增长扩张。就像房地产市场一样,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大家在未来的十几年中进入平稳的发展期。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下,更多的是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生态系统。 金科用两年的时间站上了千亿的新起点,规模上千亿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战略,未来的业主结构如何围绕着主业展开,如何围绕着主业去构建自己企业的良性的增长,构建良性生态闭环系统,因此我们在去年提出了新的战略——四位一体。黄(红云)主席提出了以千亿为起点,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更严峻的行业竞争,打造世界级卓越企业的集团宏伟目标。从一次消费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各种战略的提出都是围绕着客户展开的,以用户为本体、全生命周期的战略构建金科的美好生态战略,四位一体包括民生地产、科技产业运营、社区综合运营和文化旅游康养。 民生地产开发指的是房地产的主业开发,但我们通过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更好、性价比更高的绿色智能和健康的产品。金科做了20年的房地产,我们在思考到底未来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以前我们只关注外立面,只彰显风格,未来客户对于空间和质量,包括材料会更加关注,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就是生命建筑的整个系统。我们认为,构建这一系统里有三个体,包括基因体、智慧体和有机体。基因体是基于规范建设,基于企业核心原点的基本逻辑,智慧体是基于现代科技在房屋方面的合理运用,最后是有机体,健康智能方面的应用,我们梳理成几千项技术,最后筛选出来经常用的有几百项。 第二方面是科技产业运营,基于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生物制药产业打造产业园,金科在长沙、重庆、太原和山东等八城布局了十二园,昨天在临汾刚拿了一个产业项目,目前达到十三园。 社区综合服务,是基于以前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升级而来的。金科在2013年已经开始改革和提升传统的物业管理,成立了生活服务集团,现在全国排名前八,是西南最大的物业服务商。最值得提出的是金科在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生态+服务等方面这几年做的探索。 我们和微软合作天启大数据研究中心,在全国所有的项目都能实现联网,能实现能耗和车辆方面的一些导入和数据采集。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为支撑,以社区为载体,美好生活圈的建设是一片森林,万树共生大平台构建。 文化旅游康养是金科在产品逻辑和业务结构方面做的探索,基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文化和健康是未来产业的蓝海,金科逐步进行布局,包括今年4月份和成都置信进行合作,他们有很多的成功经验。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贾康:房地产税完成立法后 要区分情况分步推进
贾康:房地产税完成立法后 要区分情况分步推进

    (图片来源:2019蓝筹地产年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饶贤君 2019年6月5日,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年会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发表了其对当下复杂的宏观经济走势、房地产改革、房地产税征收的看法。 他认为,尽管经贸摩擦有所升级,但支撑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变化,中国依然保持着世界上最大新兴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 贾康表示,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税的征收依然有着其必要性,房地产税的立法势在必行,是房地产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如何正确理解房地产税?以下为贾康演讲部分实录及问答精选。 房地产税是什么呢?就是房产改革制度建设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项。 中央提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包括中央不断给出指导、想加快立法但始终没有能加快的房地产税改革。房地产税的改革议了多年,前面的铺垫早就有了,所以现在有了物业税的试点,上海和重庆的房地产税试点。 房地产税现在充满了争议,房地产税的政策效应是值得肯定的,对房价可以“压舱企稳”;对地方政府可以助益职能转变和财源内洽,深化分税制改革;可以强化优化再分配机制;可以提高直接税比重;可以自下而上培育和发展民主化、法治化的“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房地产税希望达到的各种目标,要组合在一起加以实现。 必要性旁边必须讲可行性,我总结了对房地产税的怀疑、否定性的观点,理性的说是认识误区。 社会上主导的意见是房地产税形成的税收链路不容易引起共鸣,如果理性地考虑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须解决税制的现代化建设问题。 房地产税在土地私有制视角上,政府要给出让大家觉得信服的解释,基本的说法是,没有国际经验表明的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开征房地产税,住房保有环节税收有法理上的合理性。英国和香港的实践早就说明,最终产权在公还是在私并不妨碍公开的征收税,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不是二者取其一,是怎样协调的关系。 税基的评估也不会复杂到中国人做不了,我们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中国人在这方面不可能像一些人所说的一百多年以后才能掌握房地产税的税基评估问题。 重庆、上海的试点实践也表明,房地产税不会激起所谓的普遍抗税和社会骚乱,只要处理得好,完全可以做到柔性切入。小产权房的问题必须一并解决,配套改革,迟早要解决,早解决比晚解决更主动。 我的基本认识是,大家应该一起凝聚共识,认清大势,理性先行,寻求博弈中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在立法中处理好免税部分扣除。在立法中讨论这些更有意义,我们希望以听证会的方式,在直播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观点的人讲不同观点的论据,这才是有意义的、凝聚共识的过程。完成立法之后,要地方充分授权,不会一起同时开征,区分不同情况,分步推进。[详情]

陆铭:中国都市圈时代到来
陆铭:中国都市圈时代到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敏敏 2019年6月5日,在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2019)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大国大城》作者陆铭表示,中国的都市圈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接下来会告别过去的均匀发展,而走向一个城市群的发展。 以下为陆铭演讲内容节选: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人口流动方向就不能理解城市分化,就没法理解房地产市场分化。 尽管中国面临跟美国的贸易争端,但这只是长期趋势中的小浪花,不会使中国经济走向封闭的状态,这是今天讨论所有的前提,我今天所有的讲话建立在中国经济保持开放的条件之下。 我们在用晚上夜光图看的时候发现,中国华北地区人太多。今天出现的南北差距,大家过于关注经济发展总量差距,如果是总量差距有人口流出,华北以北的地方从经济总量讲,总体讲是中国的流出地,恐怕是中长期的现象。 城市发展是有路径依赖性的。当今发展的大城市,港口老早不是港口的功能,已经转化为旅游功能了,但是仍然是这个港口城市,大城市最早有大量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的优势。1990年非农业人口已经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中三个是北方的天津,长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香港和深圳,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城市化,中国大城市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发展达标,只不过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基础上增加了少数几个。 这些大城市的布局非常有意思,基本可以用一个弧线连接中国的北中南三大港口,并且用四条直线连接四个大城市,一个大城市到另外一个大城市怎么聚?基本上在一个大城市附近或临近的地方产生另外一个大城市,在特别近的地理空间里面没有存在第二个大城市空间的。除非是特别的,重庆和成都的关系,香港和深圳的关系。 这个在中国今天呈现什么样的格局?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的经济活动是高度空间聚集的,这个特征会在未来进一步更加聚集,更不是走向分散,如果把中国聚集的程度跟国际比较,我们把中国GDP比较大的城市,从大往下排,排到这些城市占据50%的GDP了。人口呢?人口远远不如经济集中那么严重,中国北方人口的分布跟整个经济的分布不一致。 我顺便讲一句,集聚和平衡的关系,在我们很多人的脑海里这个关系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平衡发展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人均的平衡。如果一个地方,GDP的份额,和人口的份额是一样的,不同地方之间的人均GDP是一样的,所以你不要怕集聚,效率的平衡是可以兼顾的。现代人口过于集中的地方,人口多会逐渐转移到GDP集聚的地方。 再看常驻人口和户籍人口之差。常驻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大港口周围,尤其长三角珠三角,这个趋势的长期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经济效率、市场力量所驱动的,这个力量是跟中国的地理条件有关,只有东南地区,长江和珠三角入海口的附近,所谓的大江大河入海口的独特的地理条件。 我分三个层面讲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力。在国家的层面,讨论沿海到大港口的距离,在区域里讨论核心大城市的距离,还有城市层面,讨论到当地老城区的距离。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未来对于人口的吸引力,这三个距离都起到作用。 地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它是主导因素。一个城市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区域这两个的距离,占到区域增长的25%,我的研究里所有的解释增长因素加在一起,能够解释城市经济增长50%,在我们所掌握的能够解释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里,仅仅两个地理距离因素解释一半,你愿意叫做地理决定论也可以,如果认为不叫地理决定论也对。基本上越是远离大港口的地方,经济增长越低。大概距离沿海大港口到500到600公里的时候,离上海大概500公里的范围内有一个经济增长最低的部分。 第二个距离,到大城市的距离。一个国家的城市体系一定有大中小再到小到农村,但不是所有的小城市一样,有的小城市城镇离大城市很近,可以参与制造业的分工,提供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有的远离大港口,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经济增长潜力。不管你看长期的,还是看短期的,越远离大城市中心的地方,经济增长相对比较慢。 第三个距离,中国的新城建设。全国遍地开花建了很多新城,中国90%以上的城市都建了当地新城,而今天的大概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负增长,我们在当地规划建设自己的新城,而且规划特别大,在我的数据库里平均规划新城超过100公里人口超过40万,距离当地地级市的市中心超过25公里,什么概念呢?我们以上海作为参照系,新城的选址相当于从上海的人民广场跑到城区之外了。规划越大密度越低,当地地方政府的债务处于GDP越高,因为有投入、没产出。 一个地方到底如何发展自己的优势?第一,仍然可以去往大城市集中,维持中国的内力,可以发展更多的制造业服务业。与此同时在一些地理位置好的中部地区,比如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武汉,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但是中国大量的地方远离港口,远离大江大河,也要实现全国的遍地开花的现象。 同时,没有机会搞制造业可以提高旅游和文化资源,这些产业经济增长的总量受制于核心,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的GDP。 与远离港口的地方可以发展其它产业,比如芯片、手机、软件、直播平台、呼叫中心,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 另外在中国的中西部,为了满足局部内需产业,可以不用在长三角珠三角制造,如果是规模经济很强的行业,宁愿在少数地区发展,通过运输的方式。但并不是说欠发达地区和远离港口的地区没有机会,如果懂得经济学比较优势的概念就会知道,条件再差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哪怕是沙漠都可以找到旅游的。 再回到大城市这边,我认为中国今天都市圈时代已经到来,最近有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认为今年是都市圈的元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接下来告别过去均匀发展,而走向一个城市群的发展,我刚才讲到核心大城市对于周边的带动凸现出中心城市的概念,而最大的障碍是跨行政制度的障碍。 来看看我们今天都市圈建设的差距。东京核心的蔓延半径可以达到50公里甚至可以达到80公里,而上海中心城区的辐射半径是15到20公里, 50公里都到江苏了,80公里到苏州了,这里还有大量的绿色农田。一方面上海和北京有全世界最贵的房价,一方面希望控制上海城区的面积、防治城市的无须蔓延,越是这样做上海的人口控制越紧、人口越流入,房价越是增长。所以未来中国的都市圈建设,从当前状态下是以太阳系的模式,就是所谓中间分割的,未来有八爪鱼的模式,中间城市中心和未来轨道的连接。东京的情况,就是八爪鱼的情况。 最后评论一下,京津冀和长三角和粤港澳的未来。京津冀最大的优势就是北京的人力资源和总部经济,缺大江大河,最近有很多迹象表明,北京直接跳过河北直接到珠三角,人永远往收入和就业好的地方走,不需要离开北京到河北去。长三角非常重要的优势是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同时有教育和医疗的优势,上海也在控制规模。粤港澳地区是城市间的互补,相互的创新制度,但是劣势是三个海关,除了香港以外,广州和深圳的教育和北京上海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 中国未来的投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怎么想,如果上海做工做细,在我说的格局里面,是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优势,长三角会成为中国最最厉害的地方。如果上海觉得今天做到位了,那就是把机会让给了粤港澳地区。但接下来到底怎么样还不知道,我自己认为上海经济处在梦醒十分,接下来到底是不是真的觉醒还要拭目以待。 今天迈向以超大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国家层面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人均GDP的平衡,这时候到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仍然很重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有些城市是需要通过人口流出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今天国家层面已经启动了中心城市战略,如果你认为都市圈建设将成为下一个未来的话,轨道交通线和目前的核心大城市管辖的问题成为交叉点。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李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 没房你会买车吗?
李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 没房你会买车吗?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十六届(2019)蓝筹年会”,于2019年6月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为: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出席并演讲。 李铁称,我们城市化还有15年到20年的红利期,在这一时期内,城乡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契机。他表示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实体经济房地产,怎么买电视、洗衣机、冰箱?没有房子你会买车吗,也不大可能,可能少部分人会,但大部分人不会。” 以下为李铁演讲内容节选 很高兴来到蓝筹年会,谈一谈我对当前经济的看法,以及怎样从城市融合的角度来看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有170个城市,城市的变化引导国民经济的变化,我们举了几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成本,除了苏州平稳之外,其他城市明显上升。 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因素,第一是工业用地成本上升明显,意味着综合成本处于上升状态,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大成本就是土地,这个红利在逐渐消失。 第二个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速度非常之快。长三角也基本处于上升状态。    第三个是环境,去年环境治理风暴席卷了全国,北京2016、2017年整治了一万多家企业,河北取缔6.8家。这么多企业治理环境,一方面企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方经济体收入下降,这是必然的。 第四个是体制成本,体制确实可以激发市场,比如说土地管理制度,行政区划体制,城镇管理体制。这种制约的成本提高了就上去了。 北京2018年北京外来人口800万,当然由于居住证的限制,申报积分落户仅有12万4千人符合条件,办理落户是6千人,公示名单是这样的。按这个速度,1300年可能解决完800万人口落户的问题。 城镇化速度也在增加,怎么增加的呢,以安徽为例,安徽城乡调整落户占了80%,什么意思?把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就可以了。真正涉及到务工、经商和农民工进城并没有多少,城中村的改造占了10%,购房占了2.3%。城市新落户人口中,农业转城市化占比非常大,这项改革从2014年到目前基本没有得到落实。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看到,只在33个试点地区运行。大家关心的宅基地,今年城乡融合12号文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对城乡主要市场流通渠道没有打开,农村闲置资源也没有外放。 改革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地方财政,为什么债务频发,就是因为对土地财政依赖过高,这个转型没有实现,造成地方财政债务越来越大。这个债务和房地产有关,过度开发,特别是三四线五线城市,导致房屋卖不出去,变成了债务,房地产调控后,出现了严重危机。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大城市的土地成本高,但是中小城市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小城市、都市圈还有相当多的小城市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过多的压力集中在高价土地城市,使城市的活力难以释放出来。 我们看发展、看发展潜力,有一个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说过,21世纪看两个,一个看美国的高科技,一个看中国的城市化。美国的高科技中国已经赶上来了,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这个大市场对全世界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实际城镇人口化率要更低一些,现在算是2.26亿,这是未来到城镇的人口,如果稍微转化一下会大大的拉动内需。如果城市化率到了70%,中国城市人口接近10亿。这些人口消费、投资、住房都要发生变化,这个大趋势不可更改。 很多人说中国房地产出现了泡沫,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旦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内需释放完毕后,增长全部靠外需,中国的内需潜力还没有释放。允许大量农民进城落户,进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第二个是科技创新,如果增加4亿城镇人口,带来对技术变革需求也会逐渐放大,从创新角度,中国大市场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第三个改革释放的人口潜力,人口潜力一个是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失的负潜能降低,但农村需要城镇化土地变革来分享收益,如果参与了变革,和就业、创新一起会增加更多预期发展红利。所以土地潜力和人工潜力是未来最大的发展机会。 进城购买住房,农民工购房占比非常住低,现在农村孩子结婚必须要在城里买房,要解决老人的赡养、医疗、孩子教育的问题,回乡、返乡比重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60%是举家迁徙在城里,这批人购房潜力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小城市、小城镇,发达国家小城市数量远多于大城市,发达国家的小城市远比中国多得多,我们现在大城市不包容了,人口还在往外撵,但是真正需求是小城镇、小城市,在功能上给大量中低收入人口买房提供了需求,因为城市买不起啊,这个资源没有动用起来,还是整体控制和排斥,实际上可以用小城市小城镇来疏解。 回过头来讲房地产,它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没有实体经济房地产,怎么买电视、洗衣机、冰箱,不可能啊,没有房子你会买车吗,也不大可能,少部分人会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我们有城市化的红利,我们还有15年到20年的红利期,这个期间怎么调整城镇化的政策,我们希望尽快的来推动,所以城乡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契机。2019年中央国家发言人关于新城市化任务的通知。 这里最重要的是通过几项改革,释放重要城市活力,降低发展成本,激发经济活力来降低体制成本。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打通城乡间的壁垒。我们现在的房价过高,工业成本过高,需要新的人口,释放小城镇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因为农村还有更多的闲置的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这里文件特别指出,300万和500万的人口城市要放开,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的二线城市,这12号文件里说除个别的,个别的也就是北京上海,剩余都不算个别。这么多城市如果真的放开户籍管理,把积分制度大大的条件放开,会解决多少人,投资转化为城市,会带来,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房地产也是极大的推理。房地产在未来15年是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话题,说重点就是,我认为有了房子才有了一切。然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增加来带动就业 第二个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开放商和企业和GDP,所有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把收益从一年的变成长期的利益化,项目低降低一次性的成本,这些都是可做的事情,包括允许宅基地怎么样的改革,突破村的限制,来突破更多的价值,来变成进城投资和就业的成本,这两个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于落实。 第三个,继续推动中小城镇的作用,允许一些计划的项目,我们知道在2000年,全国把开发区,县以下的全部关掉,结果2000多个县以上的保留,但是五县三县城市的土地成本,工业远离都市,向小城市转移,这个转移需要给更小的城市带来发展空间,通过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来激发小城市的活力,形成了都市圈发展的合理,这个新的要求以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新型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重要的市场上我们好好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城乡融合,打通城乡关键,推进各项改革,是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关键。房地产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谢谢大家![详情]

李铁:中国城市的活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李铁:中国城市的活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国宝 在2019年6月5日举办的2019第16届蓝筹年会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目前中国人口的城市化大部分通过将农村行政区域调整到城市区划来实现的,其他方式占比较小,城市的活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以下为李铁演讲内容节选 很高兴来到蓝筹年会,谈一谈我对当前经济的看法,以及怎样从城市融合的角度来看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有170个城市,城市的变化引导国民经济的变化,我们举了几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成本,除了苏州平稳之外,其他城市明显上升。 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因素,第一是工业用地成本上升明显,意味着综合成本处于上升状态,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大成本就是土地,这个红利在逐渐消失。 第二个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速度非常之快。长三角也基本处于上升状态。    第三个是环境,去年环境治理风暴席卷了全国,北京2016、2017年整治了一万多家企业,河北取缔6.8家。这么多企业治理环境,一方面企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方经济体收入下降,这是必然的。 第四个是体制成本,体制确实可以激发市场,比如说土地管理制度,行政区划体制,城镇管理体制。这种制约的成本提高了就上去了。 北京2018年北京外来人口800万,当然由于居住证的限制,申报积分落户仅有12万4千人符合条件,办理落户是6千人,公示名单是这样的。按这个速度,1300年可能解决完800万人口落户的问题。 城镇化速度也在增加,怎么增加的呢,以安徽为例,安徽城乡调整落户占了80%,什么意思?把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就可以了。真正涉及到务工、经商和农民工进城并没有多少,城中村的改造占了10%,购房占了2.3%。城市新落户人口中,农业转城市化占比非常大,这项改革从2014年到目前基本没有得到落实。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看到,只在33个试点地区运行。大家关心的宅基地,今年城乡融合12号文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对城乡主要市场流通渠道没有打开,农村闲置资源也没有外放。 改革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地方财政,为什么债务频发,就是因为对土地财政依赖过高,这个转型没有实现,造成地方财政债务越来越大。这个债务和房地产有关,过度开发,特别是三四线五线城市,导致房屋卖不出去,变成了债务,房地产调控后,出现了严重危机。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大城市的土地成本高,但是中小城市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小城市、都市圈还有相当多的小城市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过多的压力集中在高价土地城市,使城市的活力难以释放出来。 我们看发展、看发展潜力,有一个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说过,21世纪看两个,一个看美国的高科技,一个看中国的城市化。美国的高科技中国已经赶上来了,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这个大市场对全世界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实际城镇人口化率要更低一些,现在算是2.26亿,这是未来到城镇的人口,如果稍微转化一下会大大的拉动内需。如果城市化率到了70%,中国城市人口接近10亿。这些人口消费、投资、住房都要发生变化,这个大趋势不可更改。 很多人说中国房地产出现了泡沫,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旦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内需释放完毕后,增长全部靠外需,中国的内需潜力还没有释放。允许大量农民进城落户,进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第二个是科技创新,如果增加4亿城镇人口,带来对技术变革需求也会逐渐放大,从创新角度,中国大市场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第三个改革释放的人口潜力,人口潜力一个是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失的负潜能降低,但农村需要城镇化土地变革来分享收益,如果参与了变革,和就业、创新一起会增加更多预期发展红利。所以土地潜力和人工潜力是未来最大的发展机会。 进城购买住房,农民工购房占比非常住低,现在农村孩子结婚必须要在城里买房,要解决老人的赡养、医疗、孩子教育的问题,回乡、返乡比重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60%是举家迁徙在城里,这批人购房潜力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小城市、小城镇,发达国家小城市数量远多于大城市,发达国家的小城市远比中国多得多,我们现在大城市不包容了,人口还在往外撵,但是真正需求是小城镇、小城市,在功能上给大量中低收入人口买房提供了需求,因为城市买不起啊,这个资源没有动用起来,还是整体控制和排斥,实际上可以用小城市小城镇来疏解。 回过头来讲房地产,它和实体经济连在一起。没有实体经济房地产,怎么买电视、洗衣机、冰箱,不可能啊,没有房子你会买车吗,也不大可能,少部分人会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我们有城市化的红利,我们还有15年到20年的红利期,这个期间怎么调整城镇化的政策,我们希望尽快的来推动,所以城乡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契机。2019年中央国家发言人关于新城市化任务的通知。 这里最重要的是通过几项改革,释放重要城市活力,降低发展成本,激发经济活力来降低体制成本。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打通城乡间的壁垒。我们现在的房价过高,工业成本过高,需要新的人口,释放小城镇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因为农村还有更多的闲置的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这里文件特别指出,300万和500万的人口城市要放开,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的二线城市,这12号文件里说除个别的,个别的也就是北京上海,剩余都不算个别。这么多城市如果真的放开户籍管理,把积分制度大大的条件放开,会解决多少人,投资转化为城市,会带来,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房地产也是极大的推理。房地产在未来15年是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话题,说重点就是,我认为有了房子才有了一切。然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增加来带动就业 第二个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开放商和企业和GDP,所有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把收益从一年的变成长期的利益化,项目低降低一次性的成本,这些都是可做的事情,包括允许宅基地怎么样的改革,突破村的限制,来突破更多的价值,来变成进城投资和就业的成本,这两个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于落实。 第三个,继续推动中小城镇的作用,允许一些计划的项目,我们知道在2000年,全国把开发区,县以下的全部关掉,结果2000多个县以上的保留,但是五县三县城市的土地成本,工业远离都市,向小城市转移,这个转移需要给更小的城市带来发展空间,通过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来激发小城市的活力,形成了都市圈发展的合理,这个新的要求以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新型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重要的市场上我们好好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城乡融合,打通城乡关键,推进各项改革,是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关键。房地产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谢谢大家![详情]

贾康:房地产税立法与土地制度不矛盾
贾康:房地产税立法与土地制度不矛盾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十六届(2019)蓝筹年会”,于2019年6月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为: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贾康称,当前房地产税存在五大认识误区。 他表示,房地产税立法和落地实施,与土地出让金和公有制不矛盾,也不会引起普遍抗税,税基评估也并不复杂,而且重庆上海的试行经验足以反驳一些房地产税的认知误区。[详情]

十六届蓝筹年会将举行: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十六届蓝筹年会将举行: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十六届(2019)蓝筹年会”,于2019年6月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为:稳创笃行 美好生活。 主题解析 中国经济的主题词,由“高速”而“稳步”,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科学的选择。于其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城市化,亦随大潮迈入稳健发展、跬步创新的新纪元。我们这一判断,不仅仅来自历史周期和宏观气候,更来自于最能敏锐感触现实的市场主体的变化:一方面,行业翘楚开始着手实现核心竞争力的转变,另一方面,以“千亿军团”为代表的主流房企,纷纷休养整备、眼睛向内。随着行业平稳成熟,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企业,不再只凭“三高”这类一招鲜吃遍天,得像狮子在行业中形成生态和统治力。企业治理的科学完备与否、综合效益的提升与否,决定其在这场城市化长跑中,是否拥有经受长期考验的竞争力。 大会议程 09:00-09:20 入场签到 09:20-09:25 开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主持人梁婧 09:25-09:35 致辞 经观传媒全媒体副总裁、《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 09:35-11:35 主旨演讲:责任与荣耀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李铁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大城》作者 陆铭 融创中国副总裁 时宇 绿城集团执行董事 李骏 金科股份联席总裁 方明富 14:00-15:40 主旨演讲:创新与重构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 鸿坤地产集团总裁 袁春 金辉集团副总裁 黄俊泉 亿达中国副总裁 于大海 15:40-16:40 蓝筹五人谈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陈哲 中投置地董事长、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王军 福晟地产集团执行总裁 吴洋 新欧鹏集团副总裁 马红科 合生创展住宅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 闫家瑞 德佑首席文化官 徐东华 16:40-17:20 行业解读 睿信致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郝炬 17:20-17:40 致敬企业[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