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消息,马云今日在微博上悼念金庸: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详情]
当然还有一个狂热的金庸粉丝,大家很熟悉,就是马云。他给自己取了个花名,叫“风清扬”,而且在阿里,“郭靖”、“乔峰”等等,也比比皆是。[详情]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病逝,终年94岁。李开复微博发文悼念:“我从小到美国,中文没丢下,重要的理由是金庸的全套读了五遍。金老师,走好。”[详情]
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病逝,终年94岁。金庸先生逝世消息传出后,雷军在微博中发文悼念:“从此再无江湖,大侠走好!”[详情]
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互联网大佬纷纷悼念。今天凌晨,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张小龙在朋友圈悼念已故作家金庸称,他当年开发的foxmail邮件系统,其名字就是源于金庸笔下“令狐冲”这一小说角色。[详情]
经济学家郎咸平发文称,金庸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汗颜。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思念。[详情]
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病逝,享年94岁。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以示纪念。[详情]
彭蕾:您永远都是阿里无可替代的一部分。知道他已经很老了,老到随时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但似乎从没想过他会真的离开。[详情]
武侠小说畅销半个世纪,作品几十年间不断翻拍,“金庸”不仅被视作大家,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在他94年的人生中,金庸只是一部分,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创办了《明报》的商人查良镛。[详情]
2010年,金庸小说在内地重新集结出版,当年在作家财富榜上,金庸就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12位;2011年的作家财富榜上,金庸仍以220万位居第19名。到2014年,金庸在第九届作家榜以330万版税位居第27名,2015年的第十届作家榜中以850万版税位居第17名。仅这四年的版税收入合计已超千万。[详情]
10月31日,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通过官方公众号发文悼念金庸先生,称“再敬一碗酒,金庸先生一路走好”。[详情]
马云曾回忆,自己学生时期与偶像金庸见面的情形,“激动了几天,上街买了他的书,兴冲冲的期待着见面和签字。”但他们真正的相识开始于2000年7月29日,香港的镛记酒家。金庸以“神交已久,一见如故”相赠马云。后来,他送马云别号“马天行”,寓意“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详情]
在阿里巴巴有一份花名册,核心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花名”。马云的花名就叫风清扬。对就是那个指点令狐冲“独孤九剑”,出场没多久就一直活在台词中的的华山派剑宗高手。[详情]
淘宝发布微博缅怀金庸先生称,“江湖仍在,永失我爱……”并晒出了马云与金庸先生的合影,以及金庸为淘宝的题词。[详情]
金庸葬礼昨日举行,刘德华、倪匡、马云都来送最后一程 金庸先生葬礼于11月12日下午5点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不设公祭,翌日上午辞灵。 图片来源:香港《明报》新闻网 灵堂以白色布置,金庸遗照外铺满白兰花砌成心形,横匾写上“一览众生”四字,对联则是知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这位文学巨匠写上完美句号。 图片来源:香港01 各方送出的花圈挽联摆满了丧礼会场。 马云挽联:一人江湖 江湖一人 刘德华挽联:德高望重。 来源:“香港01” 在仪馆外面也摆上了很多悼念花架,当地媒体记者称临街柱面都被花架布置包围的场面很少见。 下午4点半后,金庸儿子查传倜、香港四大才子还在世的两位倪匡及蔡澜抵达现场。随后阿里巴巴前主席马云、导演许鞍华、张纪中、演员黄晓明、演员陈乔恩等陆续到场。 倪匡(右二)及蔡澜(右一)到灵堂致意。图片来源:《明报》新闻网(苏智鑫摄) 蔡澜 图片来源:港媒 马云 图片来源:港媒 许鞍华到场悼念。 将多部金庸武侠小说拍摄成电视剧的张纪中与扮演过杨过的黄晓明也来了。 陈乔恩 图片来源:@新浪电视 公众吊唁 因金庸丧礼不对外开放,所以公众并不能进入丧礼现场。但是,昨天16点到18点,香港文化博物馆开放了吊唁处,供公众吊唁,公众可在吊唁册上进行签署,完成吊唁后,每人可免费领取一本纪念册,派完即止。 上午10点(开馆时间),香港文化博物馆门口已经有不少人在等待。 排在队伍第一位的张威达是香港的80后,他也是一早就到了。“来这里主要是出于对金庸先生的敬意。我自己是做编剧导演的,我有一些师傅会去那个私人的告别会,我就想来这里看看。” 一位从福建过来的金庸迷,已近中年。他说,之前在网上看到这里有吊唁仪式,一早就赶来了。只是没想到仪式改到了下午4点。 有三名内地“金庸迷”专程到香港凭吊。他们在得知金庸逝世后,即聘请内蒙古的牛皮匠人打造了金庸牛皮雕画,前往“金庸馆”致哀后,便将牛皮雕画送至香港殡仪馆。三人形容,金庸的作品正邪分明,不但影响上一代人,也启蒙下一代思想,相信金庸的精神会名留千古。 三人为内蒙古电视台王新民导演、内蒙古电视台制片人王锦江先生、内蒙古成德书院院长、文化学者罗军 下午3时,有近50人在排队。 姚先生是位货车司机,今日特意请假约到场。他坦言,希望取得纪念册。他对金庸逝世感可惜及不舍,称“少了一个写书的大侠”。 69岁的胡先生,30多年前移民加拿大,上星期回到香港,今日特意前往悼念金庸。胡先生说,自小读书已看金庸,形容其作品是“精神食粮”。 下午,尽管时间已经接近17:30,但前来排队进馆的人员还是络绎不绝,排成长队。 图片来源:港媒 图片来源:港媒 入场后,大家依次写下对金庸的吊唁。 公众吊唁册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现场已经有市民领到了这一纪念册,封面就写着“看破放下自在”,并有金庸的署名。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也纷纷向金庸先生致意,送别金庸“一路走好”。 再见,大侠 谢谢您送我们这片江湖! [详情]
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 金庸去世后,“金庸迷”在香港“金庸馆”里缅怀查良镛先生。 11月12日,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丧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仪式采取私人方式,不设公祭。灵堂布置了万朵白玫瑰,花圈延伸到楼外。同时在新界香港文化博物馆设立吊唁册,让公众作最后致意。 金庸10月30日逝世后,香港各界、海内外人士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哀悼不舍之情,追忆他的文采与风范。他创作15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最终成为绝响,而笔下那些剑侠江湖,那些快意人生,那些痴缠儿女,又重新鲜活、灵动起来。 侠之大者 查良镛是知名报人、社会活动家。他去世后,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赞扬金庸“赤子丹心,侠肝义胆”。 国务院港澳办在唁电中肯定查良镛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的唁电写道:“先生博学多才,作品深蕴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深情表示,“愿在另一个世界里,金庸先生继续笑傲江湖。”她透露自己非常喜欢金庸小说,当年在图书馆借阅要等很长时间,书一到手就一口气看完,实在太好看,离不开手。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大赞查良镛对国家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且学识渊博。她高中时代已是“金庸迷”,星期三放学后,马上跑到书店抢购每周结集的《神雕侠侣》连载。她曾是查良镛的邻居,相识多年,“到他的寓所拜会时,犹如置身一个大图书馆”。 立法会议员郑泳舜写道:“当年我到外国读书,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射雕英雄传》,从此一直追看,陪伴我度过了很多思乡想家的晚上。”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 人们高度评价他的文学成就。11月2日晚在香港作联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前,全场上百名出席者肃立默哀一分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追忆起20年前的往事后说:“当年前辈对后进的奖掖扶持,令我深受感动。金庸离去,金庸不朽。” 金庸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作品雅俗共赏。据不完全统计,由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约100部。电影《新龙门客栈》编剧何冀平说,金庸给了编剧和导演很多启发,“从小说到影视剧,金庸为武侠世界树立了规则。” 香江追忆 缅怀心目中的“大侠”,“金庸迷”们首先想到的是来到最接近金庸的地方。10月31日,位于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一天接访1616位参观者,到周末增至每天约3000人。 记者在金庸馆所见,现场很安静,而钉在板上的一张张留言,却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波澜。“天涯思君不可忘”“愿金大侠逍遥江湖,经历万水千山,青史永留永念!”“十五部巨著传后世,已成绝响;九十四春秋永流芳,感哭痴人。”“少年独慕大侠风,今至此间故已空……” 这些天“金庸迷”们在金庸馆里说金庸,话语是温热的。 上了年纪的港人有个共同记忆,少年时花上一毛钱,在路边摊租阅武侠小说。72岁的梁先生1960年代从内地来港,当时《天龙八部》正在报上连载,“我一看便爱上了,成为半世纪的书迷。”他说当年在酒楼做事,每天都买一份报纸,躲在卫生间看完再开工,“生活虽劳碌,但走入武侠世界,烦恼都会扫光。” 一位退休海员在金庸手稿前久久流连,他回忆远洋轮上有个图书角,金庸小说全套都有人带上去,“看入味了,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让人寂寞时变得舒服些。” 曾听过金庸演讲的大连人崔先生,利用回内地前的半天来馆参馆。他说,最难忘《天龙八部》里的乔峰,陷入“契丹人”与“宋人”身份的两难之中,最终选择自行了断,“这个结局让人难过,我每次看到都想掉眼泪”。 金庸去世后,读者纷纷抢购他的书。几家书店表示,部分金庸作品的库存量已见底。11月4日,香港新亚图书中心举行拍卖会,18套金庸的绝版小说等全部拍出。泛黄的纸页,成为行家追捧的宝贝。邝拾记报局出版的《素心剑》,起价3000港元,高出7.7倍成交。香港无线翡翠台从11月7日开始重播由刘德华、陈玉莲主演的《神雕侠侣》,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鹿鼎记》等。 江湖宛然 金庸离世消息传出后,香港的明星们纷纷表达痛惜之情。曾在电视剧《神雕侠侣》中饰演杨过的刘德华说:“金庸老师是一个武侠小说世界的奇人,我一直以来都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离世是武侠世界的一个大损失,舍不得他走!” 艺人李若彤曾在《神雕侠侣》饰演小龙女,她在微博发文:“忽然收到消息,感觉茫然,金庸先生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此生有幸扮演过。” 曾在《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中饰演主角的吕良伟发文悼念:“金庸先生的江湖世界里有我最深刻的青春记忆,激荡着年轻热血的心,两个主角的重情重义,对我影响至深。情义无价,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金老先生一路走好!” 在1998年版连续剧《鹿鼎记》中饰演韦小宝的陈小春发出微博:“小宝就此别过,查大侠走好!”有网友表示“本来还憋着,看到这条就泪崩了”。 1982年拍摄的连续剧《天龙八部》中,主题曲《俩忘烟水里》有一句歌词:“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风远去!”人们更愿意相信,此刻的金庸,只不过是“带着武侠梦睡着了。” 大侠仍在,江湖宛然。 (本报香港11月12电)[详情]
当今的商业写作有可能超越金庸吗 □邓新华(媒体人) ▲金庸 图/视觉中国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朋友圈被整齐划一地刷屏。其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一个时代结束了。 确实,金庸非常成功,他从事的虽然是商业写作,但是文学性也得到很多人的赞扬。但是,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说这句话的人,大概是不怎么看当今的商业写作——主要是网络文学的。实际上,今天的商业文学写作依然极为繁荣。 最近,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7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网络文学驻站创造者数量已达1400万,签约量达68万,其中47%为全职写作,并且,20岁以下的新一代创作者群体已经崛起,占比已经超过10%。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文学读者规模已经突破4亿,人均消费30.9元。2017年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同比增长35.1%。 从数字上看,网络文学一片繁荣。那么,从内容上看又如何呢? 首先,网络文学分类更加精细化,比如,宫斗、都市、玄幻等等。每一个分类下又有很多子分类,不同的读者群体,都有一大堆作者试图来满足他们,“长尾效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次,从内容深度来看,固然大部分网络文学走的是“爽文流”(目的就是满足读者的白日梦想),但也有很多网络文学试图加入一些人生、人性的思考。毕竟,即便在网文读者中,也有很多人愿意一边娱乐,一边思考一些问题的。 网络上有句话说,金庸去世,“35岁以上撕心裂肺,30岁以下无人问津”。有人总结,这是因为,武侠一次最多打几十人,而现在的魔幻、玄幻小说中的修炼者,可以打几千人甚至打一支军队,更加刺激,自然更能吸引年轻人;但是,武侠小说中的那股侠义精神、对人性的描写等等,则难以寻觅了。 其实并非这样。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不仅继承了金庸们的传统,并且,其表现出的世界也更加丰富了。比如,在金庸的小说里,大侠都是不用操持生计的,也不知道他们的钱是哪来的,而现在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则考量商业上的成败,人性也得到比金庸世界更多维度的展现。又比如网络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世界,各门派争夺势力范围、小人物如何在门派中往上爬,都是传统武侠小说中看不到的。 很显然,这些作品更加贴近现在的年轻读者的生活,所以,他们不看金庸而看网络小说,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作者们对各种商业写作技巧也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比如,人们夸《红楼梦》时,有一句话,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这样的技巧在网络小说中一点都不少见。至于多线叙事、悬念设计等等,也是常见的技巧。 在过去的时代,全民都是男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女看琼瑶亦舒。如今,虽然不再有金庸、琼瑶这样的人物了,但这并非意味着商业文学的衰落。 就像演艺界,以前周星驰周润发、四大天王老少皆知,而今天的演艺明星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每个“小鲜肉”都只能依赖自己的细分粉丝,但是,细分的市场繁荣其实是超越前一阶段的繁荣的。 网络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商业的力量。如果你问,今天的商业写作固然整体上是繁荣的,但具体到作品,可能出现超越金庸的作品吗?我的回答是:很有可能,这几乎是未来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编辑:李冰冰 校对:郭利琴[详情]
国务院港澳办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哀悼 图片来源: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网站。 中新网11月2日电 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网站消息,11月2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电文如下: 唁 电 查良镛先生亲属: 闻悉查良镛先生仙逝,谨致哀悼。 查先生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查先生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 哲人其萎,侠风长在。 望节哀珍重。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2018年11月2日 [详情]
金庸们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共性 优秀作家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为整个区域增光,点醒这片土地,从此这片土地就与众不同了。 余胜良(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社会学家从这些不同故事中就能看出不同民族的区别。我们说孔子、老子的思想根植到我们基因里,对我们有影响的还有诸子百家包括法家、墨家思想,包括《史记》这样的作品,里面记载的历史持久地影响我们的判断甚至思考方式,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是故事,也是价值观,也是谋略。在主流之外,又不断有小河流汇入,包括佛家思想,宋儒理学等。 金庸的作品,也有这样的特质,传播范围广,影响人群多,持续时间久,而且有意思的是主要辐射的是华人群体,根据金庸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电影也主要在这个群体里流行,换一个群体,就很难读懂这里面的背景和乐趣。 阅读时没有障碍,情感上共鸣相通,这是因为金庸作品打造的基础,是中国文字、中国地理、食物、中国名字和中国诗歌,背后是共同的伦理道德和共同的价值观。 金庸不仅提供了一种消遣方式,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剑客的侠义精神,从墨子开始一直在民间暗涌不息,通过寻仇和报复,描述了因果必有报应的循环逻辑,巴比伦记载的以牙还牙是全球行为,但中国人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人们沿着主人翁的路一路走下去,会看到很明确的对错,尽管阴暗面经常会占优势,或者甚至最终占了优势,但是可以看到很明确的作者好恶,这些好恶最终会变成国民好恶。金庸丰富了伦理道德的表现方式,也加入了自己的价值观。 人们喜欢风清扬的飘逸,讨厌岳不群的伪,喜欢令狐冲的潇洒,赞赏郭靖的忠厚和侠义,为黄蓉的古灵精怪会心一笑,觉得萧峰才是绝世好男儿。 金庸也描写了很多无奈情节,各种阴差阳错,好事难成,倒也投映了现实世界,最后一篇作品《鹿鼎记》,几乎把之前的侠客形象都扫荡一空,一位投机者成了绝对主角,武功很少起到核心作用。 这是一个个经不起推敲的江湖,尽管大多数人喜欢做主角,但往往会成为旁边被杀的蝼蚁,但无碍于我们喜欢金庸打造的巧合故事,以及认同金庸小心埋藏起来的个人好恶。 阅读者很少不受作品影响,一旦被灌输了什么,同意了什么,就会在行动上遵循什么。比如年幼时都喜欢练习武功,以求行侠仗义。 不仅是人物,金庸还塑造一些名山大川,比如对少林寺武当的塑造令人感觉此两处武功绝顶,对华山论剑的描写就对华山增色不少,对大漠的描述又增加了人们对北疆的向往。叫花鸡让人觉得有种鸡真那么好吃。 不仅是金庸,古龙一样有很多贡献,打造了西门吹雪、花无缺、李寻欢、小鱼儿这样的形象,令人觉得沱牌大曲很好喝。 还有不少小说作品有这样的作用,比如琼瑶也通过小说和电视剧深深影响很多人,即使不是引导,仅仅是共鸣也会强化阅读者的固有观念。 大陆有不少作家也已产生很大影响,他们有的影响区域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提到这些作家,人们总是觉得他们描述的地方有了新的形象,比如余华笔下的江南小镇,莫言笔下的高密红高粱家族,还有路遥笔下的陕北,贾平凹笔下的商洛,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李佩甫笔下的河南中部区域,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地区。 到各处旅游除了看各种漂亮景点,重要的还有这个景点在古代发生过什么,这就是和历史的联结,如果有著名诗人留下过作品,那么联结就打通了,景色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喜欢去看西湖,跟西湖的传说关系很大。 景色当然有不同,各处都有各处的特点,但看完了也就那样子,到处都有人的烦恼,各家的生活都不那么容易,大多是乏味和重复。但是优秀作家就能提炼出不同之处,他们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为整个区域增光,点醒这片土地,从此这片土地就与众不同了,人们觉得哪个地方有吸引力,往往是这个地方有特别优秀的作家,有了好的作家,这片土地就像狮子点了睛,就有了灵气,再不是旧时光景,有了包打天下的魂魄,好的作家,或者名人,就是这个地方的魂。[详情]
企业家缅怀金庸:侠道亦商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10月30日下午,著名作家、传媒人查良镛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查良镛,笔名金庸,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金庸被称为“文坛圣侠”,不仅是武侠小说界的“武林泰斗”,更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他左手办报纸,右手写小说,一生经历家族兴衰、山河破碎,以及新中国的诞生、成长与壮大。金庸一生涉猎广泛,从政治到商业,从文学到传媒,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武侠小说领域,虽然金庸称自己“是个小人物”,但是他铸造出了一个瑰丽妖娆的武侠世界,用 15部武侠经典,不仅奠定了其在文学与文化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企业家。 >> 华人世界IP之王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这是金庸曾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从1955年出版的《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封笔的《鹿鼎记》喜爱金庸的人们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来描述他的作品。 金庸用妙笔生花的文字,曲折离奇的情节,不仅描绘出纷纷扰扰的江湖,更写出了汪洋恣肆的气魄和爱国奉公的民族情怀。 死守襄阳数十载的郭靖、一生捍卫宋辽两国和平的萧峰、带领六大门派抗元的张无忌、胡一刀和苗人凤惺惺相惜、风流倜傥的韦小宝……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历久弥新。 北大学者严家炎这样评价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的光彩篇章。” 抛开文学上的成就,金庸作品的IP价值在华人文化圈当居首位。 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签下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内地出版权,合同为期10年。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将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进行捆绑销售,金庸的作品开始在市场风靡起来。2000年“口袋本”金庸全集出版,在半年时间里印数就达到56000套。 在内地获得版税收入之前,金庸作品在香港和海外一直高居畅销榜榜首。1996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单是台湾从1985年到1995年,金庸作品就发行了470万册以上。 “知乎”上有人粗略计算过,金庸小说发行上亿册,如果算上盗版和海外华人群体中的一些发行,这个数字远不止这么多。 事实上版税只是金庸作品收入的一部分,金庸的作品是华人世界商业化程度最高、涉及领域最广的。1976年,《射雕英雄传》就被搬上香港的电视屏幕,掀起影视改编热潮。金庸早前自称,他每年从港、台得到的版税(包括电影、电视)为1000万元左右。截至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华语电视圈加起来,已经拍了9部《神雕侠侣》,8部《射雕英雄传》,7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书剑恩仇录》,5部《天龙八部》《雪山飞狐》,4部《碧血剑》《侠客行》。 此外,随着电视、电子游戏的兴起,这些武侠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子游戏风靡街头巷尾。 在A股上市公司中,完美世界(002624,SH)、富春股份(300299,SZ)、星辉娱乐(300043,SZ)、宝通科技(300031,SZ)、山东矿机(002526.SZ),均曾和金庸武侠小说有所渊源。他们有的拿到授权,根据金庸武侠小说IP开发游戏,有的则运营这些游戏。 因此,有网友评论称,金庸是上世纪最牛的内容产品经理,他用一己之力,创造了武侠版“漫威电影宇宙”,14 部小说笑傲文坛江湖。 >> “侠客”办报 人们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说,但对金庸来说,“只是一种副业”。 “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金庸在北大演讲时如是描述自己的职业。 1948年,作为《大公报》记者,金庸从上海奔赴香港,当时的上海远比香港发达,但金庸欣然前往,他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此后他在《大公报》下属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 1955年,梁羽生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刚刚结束连载,他想让金庸顶上去,金庸没多想,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答应推出了处女作《书剑恩仇录》。 谁也没有想到,《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而且洛阳纸贵,但金庸认为这仅仅是赚稿费的手段。1997年他在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得到读者的盛大欢迎,就继续写下去,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说来惭愧,一直没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样伟大的动机。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 1959年,他离开《大公报》,和友人一起创办了《明报》。之所以要自己办报的原因是,金庸认为当时的报纸都在说假话、放卫星,连篇累牍地报道亩产四五万斤粮食,“经过这个‘大跃进’之后,很多讲假话的事情都暴露出来了,我就觉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老欺骗没意思的。”他在《杨澜访谈录》里说。 从创业伊始,《明报》的办报宗旨就体现他的武侠观:侠气,干预社会,对好的人和事件进行赞扬和表彰,对坏的人和事情进行批评和反对。 他回忆初创时压力很大,每天一睁眼,就欠2000字的稿子,小说和社论各占一半。“我的写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1000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 这是金庸最艰苦的三年。报纸每天发行不到6000份,为了省钱,咖啡也只敢一次喝一半, 每天晚上约10点到11点,排字房副领班就来敲门,大喊“你的‘肠粉’搞掂未?”这时,金庸才开始下笔,写社评。稿件到排字房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剪肠粉。 据统计,在33年间,金庸亲笔撰写了社评7000多篇,持续在公众面前发声。上世纪60年代政治动荡,主打武侠小说的《明报》严肃起来,金庸在社评中提出“公正与善良”的办报理想,不再提“美丽、活泼”。 说真话是冒着勇气的。曾经有人放话: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明报月刊》40周年时,金庸自己感慨说:“我当时是拼着性命来办的,准备给打死的,结果没有打死,还好。他们觉得我很勇敢,我说在香港做事情,勇敢一点也不奇怪。香港这个环境中,要勇敢很容易的。” 1992年2月,《明报》准备转移股权。在众多人选中,金庸选择了出价不是最高的于品海。金庸表示,《明报》是他毕生的事业和荣誉,是他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责任。“如果和于先生年纪一样大,我绝对不会退下,给我10倍价钱也不会出售股权。” 更值一提的是,金庸从1985年起,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为保证“一国两制”顺利实施,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曾这么说:“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导师 利他、冒险、信守承诺,这些是侠客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在金庸去世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非洲通过官方微博发文悼念。 金庸的小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到内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企业家。 2000年马云在香港第一次拜会金庸,叙谈3小时,临别金庸为马云手书“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并送马云别号“天行”。其后一个月,马云邀请金庸赴杭州主持互联网CEO论坛,成为中国互联网一大盛事,被称为“西湖论剑”。 淘宝早期员工花名多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办公室也都以武林圣地的名字命名,比如光明顶、桃花岛、达摩院、聚贤庄、侠客岛等,金庸影响马云和阿里之深可见一斑。马云对于金庸的狂热,还表现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六脉神剑,其中包括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等六条价值体系。六脉神剑的典故则出自金庸的《天龙八部》,是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学。 不只马云,一众企业大咖都是金庸的粉丝。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媒体采访中自诩为“洪七公”,他笑称:“丐帮贫贱不能移,只有这样创业才能成功。”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也在被媒体问及小米争议问题时,采用《九阳真经》中的经典句子作为回复: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对外界那些纷纷扰扰的口水战,我早就‘清风拂山岗’了”,雷军说。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其朋友圈悼念已故武侠小说家金庸称,当时在为Foxmail取名时,其采用令狐冲之“狐”,以此来致敬金庸。 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通过官方公众号发文悼念金庸先生,称“再敬一碗酒,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直到去世,这个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大侠”都没有写下自传,在构建了一个个瑰丽的江湖之后,金庸先生像自己笔下的侠客一样“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也许他日江湖再见,大侠必当把酒言欢。[详情]
马云悼金庸: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马云10月31日撰文悼念金庸,回忆两人因一侠字结缘半生,阿里以金庸所描绘的少年心英雄梦而创立,并愿金庸所推崇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溶入阿里血液。 忆及金庸对阿里巴巴创业和成长的影响,马云写道:“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马云还抒发说:“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2000年马云在香港第一次拜会金庸,叙谈3小时,临别金庸为马云手书“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并送马云别号“天行”。其后一个月,马云邀请金庸赴杭州主持互联网CEO论坛,成为中国互联网一大盛事,被称为“西湖论剑”。 2004年,金庸淘宝网手书“宝可不淘,信不可弃”。同年,阿里提出企业价值观“六脉神剑”,名称源于金庸名著《天龙八部》。淘宝早期员工花名多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办公室也多以光明顶、桃花岛、达摩院、聚贤庄、侠客岛等命名,金庸影响马云和阿里之深可见一斑。 这也是马云在悼念文字中对金庸始终执弟子礼以学生自称的原因,在文章结尾马云写道: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附马云悼念金庸全文 只因一个“侠”字,结缘半生。 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爱先生之文,爱它侠肝义胆,光明涤荡;我爱先生之人,爱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初见先生,我如话痨,一人絮叨三小时,先生只笑着听,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此情此景,再难重现!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要有,也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几万人一起痴痴颠颠——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 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一群有情有义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之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后经年,去挑战,去抗争,浑身是伤,屡败屡战,忍别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别人不愿成之事,唯不愿忍江湖不平正气不彰,少年心,英雄梦,惟愿我们能如先生书中侠客,以肝胆豪情行走于这天地之间。 了却侠骨柔情,快意江湖恩仇。 先生含笑,已然远去。 先生赐字“天行”于我,学生终身铭记;“信不能弃”的告诫,一刻不敢忘;郭靖,黄蓉,行颠,逍遥子,奔雷手,苏荃,语嫣……满满十五部书的花名,托先生之福,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正直,情义,担当,洒脱……我们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望先生,九泉之下首肯。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湖路远,侠义长存! 马云(天行)10.31.非洲[详情]
金庸身后的财富江湖 业内:天龙八部游戏版权费可过亿 1959年创办《明报》时,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 但由于金庸在《明报》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1962年7月,《明报》销量跨过3万份。 到1963年,《明报》平均日销量是5万。金庸还曾与沈宝新创立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1991年上市时市值8.7亿元,金庸从1992年开始卖出自己的股份,估计可套现10亿以上。 2010年,金庸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登上作家财富榜12位 据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军介绍,“按照金庸先生著作的市场价值和国民影响力来算,一部由天龙八部改编的游戏,需要付给金庸先生方面的版权相关费用可能过亿。” 新京报记者统计,金庸著作衍生作品包括电影36部、电视剧66部、动画1部、漫画11套、电脑游戏33部。 作品翻拍电影票房最高的是笑傲江湖(东方不败):3446万元 记者 林子 任娇 实习生 陈诗怡 编辑 张瑞杰 协作编辑 李霞玲 [详情]
金庸葬礼昨日举行,刘德华、倪匡、马云都来送最后一程 金庸先生葬礼于11月12日下午5点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不设公祭,翌日上午辞灵。 图片来源:香港《明报》新闻网 灵堂以白色布置,金庸遗照外铺满白兰花砌成心形,横匾写上“一览众生”四字,对联则是知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这位文学巨匠写上完美句号。 图片来源:香港01 各方送出的花圈挽联摆满了丧礼会场。 马云挽联:一人江湖 江湖一人 刘德华挽联:德高望重。 来源:“香港01” 在仪馆外面也摆上了很多悼念花架,当地媒体记者称临街柱面都被花架布置包围的场面很少见。 下午4点半后,金庸儿子查传倜、香港四大才子还在世的两位倪匡及蔡澜抵达现场。随后阿里巴巴前主席马云、导演许鞍华、张纪中、演员黄晓明、演员陈乔恩等陆续到场。 倪匡(右二)及蔡澜(右一)到灵堂致意。图片来源:《明报》新闻网(苏智鑫摄) 蔡澜 图片来源:港媒 马云 图片来源:港媒 许鞍华到场悼念。 将多部金庸武侠小说拍摄成电视剧的张纪中与扮演过杨过的黄晓明也来了。 陈乔恩 图片来源:@新浪电视 公众吊唁 因金庸丧礼不对外开放,所以公众并不能进入丧礼现场。但是,昨天16点到18点,香港文化博物馆开放了吊唁处,供公众吊唁,公众可在吊唁册上进行签署,完成吊唁后,每人可免费领取一本纪念册,派完即止。 上午10点(开馆时间),香港文化博物馆门口已经有不少人在等待。 排在队伍第一位的张威达是香港的80后,他也是一早就到了。“来这里主要是出于对金庸先生的敬意。我自己是做编剧导演的,我有一些师傅会去那个私人的告别会,我就想来这里看看。” 一位从福建过来的金庸迷,已近中年。他说,之前在网上看到这里有吊唁仪式,一早就赶来了。只是没想到仪式改到了下午4点。 有三名内地“金庸迷”专程到香港凭吊。他们在得知金庸逝世后,即聘请内蒙古的牛皮匠人打造了金庸牛皮雕画,前往“金庸馆”致哀后,便将牛皮雕画送至香港殡仪馆。三人形容,金庸的作品正邪分明,不但影响上一代人,也启蒙下一代思想,相信金庸的精神会名留千古。 三人为内蒙古电视台王新民导演、内蒙古电视台制片人王锦江先生、内蒙古成德书院院长、文化学者罗军 下午3时,有近50人在排队。 姚先生是位货车司机,今日特意请假约到场。他坦言,希望取得纪念册。他对金庸逝世感可惜及不舍,称“少了一个写书的大侠”。 69岁的胡先生,30多年前移民加拿大,上星期回到香港,今日特意前往悼念金庸。胡先生说,自小读书已看金庸,形容其作品是“精神食粮”。 下午,尽管时间已经接近17:30,但前来排队进馆的人员还是络绎不绝,排成长队。 图片来源:港媒 图片来源:港媒 入场后,大家依次写下对金庸的吊唁。 公众吊唁册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现场已经有市民领到了这一纪念册,封面就写着“看破放下自在”,并有金庸的署名。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也纷纷向金庸先生致意,送别金庸“一路走好”。 再见,大侠 谢谢您送我们这片江湖! [详情]
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 金庸去世后,“金庸迷”在香港“金庸馆”里缅怀查良镛先生。 11月12日,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丧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仪式采取私人方式,不设公祭。灵堂布置了万朵白玫瑰,花圈延伸到楼外。同时在新界香港文化博物馆设立吊唁册,让公众作最后致意。 金庸10月30日逝世后,香港各界、海内外人士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哀悼不舍之情,追忆他的文采与风范。他创作15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最终成为绝响,而笔下那些剑侠江湖,那些快意人生,那些痴缠儿女,又重新鲜活、灵动起来。 侠之大者 查良镛是知名报人、社会活动家。他去世后,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赞扬金庸“赤子丹心,侠肝义胆”。 国务院港澳办在唁电中肯定查良镛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的唁电写道:“先生博学多才,作品深蕴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深情表示,“愿在另一个世界里,金庸先生继续笑傲江湖。”她透露自己非常喜欢金庸小说,当年在图书馆借阅要等很长时间,书一到手就一口气看完,实在太好看,离不开手。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大赞查良镛对国家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且学识渊博。她高中时代已是“金庸迷”,星期三放学后,马上跑到书店抢购每周结集的《神雕侠侣》连载。她曾是查良镛的邻居,相识多年,“到他的寓所拜会时,犹如置身一个大图书馆”。 立法会议员郑泳舜写道:“当年我到外国读书,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射雕英雄传》,从此一直追看,陪伴我度过了很多思乡想家的晚上。”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 人们高度评价他的文学成就。11月2日晚在香港作联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前,全场上百名出席者肃立默哀一分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追忆起20年前的往事后说:“当年前辈对后进的奖掖扶持,令我深受感动。金庸离去,金庸不朽。” 金庸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作品雅俗共赏。据不完全统计,由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约100部。电影《新龙门客栈》编剧何冀平说,金庸给了编剧和导演很多启发,“从小说到影视剧,金庸为武侠世界树立了规则。” 香江追忆 缅怀心目中的“大侠”,“金庸迷”们首先想到的是来到最接近金庸的地方。10月31日,位于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一天接访1616位参观者,到周末增至每天约3000人。 记者在金庸馆所见,现场很安静,而钉在板上的一张张留言,却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波澜。“天涯思君不可忘”“愿金大侠逍遥江湖,经历万水千山,青史永留永念!”“十五部巨著传后世,已成绝响;九十四春秋永流芳,感哭痴人。”“少年独慕大侠风,今至此间故已空……” 这些天“金庸迷”们在金庸馆里说金庸,话语是温热的。 上了年纪的港人有个共同记忆,少年时花上一毛钱,在路边摊租阅武侠小说。72岁的梁先生1960年代从内地来港,当时《天龙八部》正在报上连载,“我一看便爱上了,成为半世纪的书迷。”他说当年在酒楼做事,每天都买一份报纸,躲在卫生间看完再开工,“生活虽劳碌,但走入武侠世界,烦恼都会扫光。” 一位退休海员在金庸手稿前久久流连,他回忆远洋轮上有个图书角,金庸小说全套都有人带上去,“看入味了,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让人寂寞时变得舒服些。” 曾听过金庸演讲的大连人崔先生,利用回内地前的半天来馆参馆。他说,最难忘《天龙八部》里的乔峰,陷入“契丹人”与“宋人”身份的两难之中,最终选择自行了断,“这个结局让人难过,我每次看到都想掉眼泪”。 金庸去世后,读者纷纷抢购他的书。几家书店表示,部分金庸作品的库存量已见底。11月4日,香港新亚图书中心举行拍卖会,18套金庸的绝版小说等全部拍出。泛黄的纸页,成为行家追捧的宝贝。邝拾记报局出版的《素心剑》,起价3000港元,高出7.7倍成交。香港无线翡翠台从11月7日开始重播由刘德华、陈玉莲主演的《神雕侠侣》,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鹿鼎记》等。 江湖宛然 金庸离世消息传出后,香港的明星们纷纷表达痛惜之情。曾在电视剧《神雕侠侣》中饰演杨过的刘德华说:“金庸老师是一个武侠小说世界的奇人,我一直以来都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离世是武侠世界的一个大损失,舍不得他走!” 艺人李若彤曾在《神雕侠侣》饰演小龙女,她在微博发文:“忽然收到消息,感觉茫然,金庸先生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此生有幸扮演过。” 曾在《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中饰演主角的吕良伟发文悼念:“金庸先生的江湖世界里有我最深刻的青春记忆,激荡着年轻热血的心,两个主角的重情重义,对我影响至深。情义无价,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金老先生一路走好!” 在1998年版连续剧《鹿鼎记》中饰演韦小宝的陈小春发出微博:“小宝就此别过,查大侠走好!”有网友表示“本来还憋着,看到这条就泪崩了”。 1982年拍摄的连续剧《天龙八部》中,主题曲《俩忘烟水里》有一句歌词:“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风远去!”人们更愿意相信,此刻的金庸,只不过是“带着武侠梦睡着了。” 大侠仍在,江湖宛然。 (本报香港11月12电)[详情]
日暮黄昏话金庸 作者:张五常 金庸谢世,追悼、评论的文字无数。是应该的。十八年前,为了响应北京写手王朔对金庸的批评,我发表《我也看金庸》,提到“说金庸作品畅销,不大正确。金庸是一个现象……总销量达一亿,看来毛语录的世界纪录将来可能被老查破了。”今天看真的是破了:一个英语电台报道,查先生小说的总销量达三亿! 一位广州的同学说她没有看过金庸。我促她赶紧买些看。过了一天,她说新版有售,但旧版被抢购一空,问我何解。我说自己喜欢旧的,认为新的有些地方改得不好。我历来认为可能自己以先入为主,看到新版有异,就看不惯,但今天的市场抢旧弃新,可能真的是改差了。不能说最原始的完全不要改。例如《碧血剑》初出现时,袁承志的大师兄名为林大可,到后来却变作黄真。 一九五四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出现,我和西湾河太宁街的朋友就开始跟进了。查老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深远。约十年前一位朋友要求我替他的马匹起个名字,我问他该马是怎么样子的。他说有灰白色的毛,我就建议用“雪山飞狐”这个名。不久前该友买了新马,再要求起名,指定要与航空有关,我想两分钟就建议用“天池怪侠”。建议与接受皆容易,可见查老小说的普及,自成一家。 说起来,我算不上是个受过正规中文教育的人。皇仁书院最低的第三级也没有过关。八二年回港任教职后,林山木邀请我写专栏,我勉为其难地尝试,虽然初时有朋友代为修改一下,但过了不久就写成今天这个样子。来得那么容易,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抗日战争在广西逃难时,有一位跟着一起逃的是国文老师。他带着几本诗词古文的书,在夜间要我给他用树枝生火,他就着火光朗诵,我在听。年幼时过耳不忘是母亲传给我的。其二是开始用中文动笔时,先有林山木后有舒巷城替我修改一下文字。其三,最重要的,是当年多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我是从香港读到加拿大读到美国那边去。 说金庸的中语文字上佳当然没有疑问。但他是浙江人,对平仄的音律处理得不够好。例如在《碧血剑》中有一个回目,起为“怀旧斗五老,仗义夺千金。”二四六分明,上下联的第二个字皆仄音,违反了中国的文字规格。不单是对联回目,文章内也往往有平仄规格的要求。这方面,浙江、上海一带的人是比不上广东或四川的了。 我见过金庸三次。第一次是一九九〇年的春夏之交,凌晨二时多,我正在睡,收到梁凤仪的电话,说查先生要见我。起初我以为是査济民,但听下去却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查良镛。我当然乐意,叫梁凤仪替我安排时间。殊不知凤仪说:“查先生要你现在去,在山顶道一号,他在家等你。” 那么奇怪。约凌晨三时我驾车到查宅,是一间独立房子,进门后见到一排一排的线装书,在书架上放得很整齐,彷佛没有人翻过。有女佣款待上佳的茶。我游目四顾,什么都很整齐,一尘不染,跟我自己的书桌历来乱七八糟,只余约两平方呎的空位写文章,要找什么则大声求救,差太远了。 查先生出现,给我看一封英文信,记得是《南华早报》的信笺,内容是说要购买《明报》,出价可观。查先生说,他老了,要退下来,因为见到我的中语文章写得生动可读,希望我能转到《明报》去替代他。这么突如其来,我不知怎样回应。他知道我是港大的经济系主任,不容易离职。大家倾谈了约一个小时,约好日后再谈。 大约过了两个月,我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在比利时看牙医,回港后会再跟我讨论过档《明报》的事。后来遇到一位熟知比利时的人,问他该国是否精于牙术,他说不知道。 再过几个月,我邀请了刚来香港的刘诗昆到港大的一间音乐室演奏琴技,请了数十位知音人,查老也来了。诗昆演奏后我见到查老小心地扶着胡菊人下梯级,心想,外间传说查、胡两人有过节,应该不严重。前几天查老谢世后,想起故交,我挂个电话给蒋芸,问她菊人与戴天怎样了。蒋芸说,两位皆在加拿大,生活写意。我嘱蒋小姐向胡、戴二兄问好,也要说我常想念他们。 诗昆演奏后,在香港大学特别为我们安排的自助餐晚宴中,我见不到查老,想来他是先行离去了。跟我同桌的当然有诗昆,也有我第一次见面的林燕妮。我这个人永远是本性难移,美人一定记得,何况燕妮是个才女。香港的确是奇人云集,以人口的比例算,内地输了几条街。才女是一回事,她的弟弟林振强是另一回事的天才了。若干年前在台湾跟振强同桌晚宴,我直对他说他是个天才。 查先生再没有跟我联络关于任职《明报》的事,而过了不久大家知道于品海接手了该报。二〇〇〇年一月,为了回应北京作家王朔写《我看金庸》对查先生的严厉文字批评,我发表了《我也看金庸》。《明报》的朋友说,查老当时在英国,读到我的文章很高兴。 大约二〇〇二年,在杭州的一次晚宴中,查老跟我坐在一起。他提到我写的《也看金庸》,要求我让他放进一本文章结集中。我当然同意。该文结尾时我写道: 我认为在多类小说中,新派武侠最难写得好。作者的学问不仅要博,而更重要的是要杂——博易杂难也。历史背景不可以乱来,但正史往往不够生动,秘史要补加一点情趣;五行八卦要说得头头是道;奇经穴道、神药怪症,要选名字古雅而又过瘾的;武术招数、风土人情,下笔要像个专家;诗词歌赋,作不出就要背他一千几百首。 杂学不容易,要加起来更困难。风马牛不相关的事,要有超凡的想象力才能合并得顺理成章。武功本身多是虚构,并之以杂学是另一重虚构了。一般小说的虚构可信,但武侠小说是不可信的。事实上,可信的武侠不好看。但太离谱的——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也不好看。新派武侠小说的成功之处,就是读者明知是假,但被吸引着而用自己的想象力,暂作为真地读下去。 打打杀杀的故事,像美国的牛仔片那样,是不容易有变化的。引进旁门左道的杂学,加之以想象力,而又把故事人物放在一个有经典为凭的历史背景中,从而增加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小说发展。然而,能如此这般地写得可以一读再读的作者不多。梁羽生在《白发魔女传》之后的变化就越来越少了。 金庸舞罢歌台;我自己日暮黄昏。回想二十八年前跟他的简短交谈,感受上是在跟他对弈,因为他感染着我要推敲他是在想什么。不是舒适的感受。我平生遇到过的学问高人无数,查先生是其中一个。只他一个给我那样要推敲的不舒适的奇异感。从我的视名头如粪土的个性选择,查先生是个不容易交为朋友的人。[详情]
当今的商业写作有可能超越金庸吗 □邓新华(媒体人) ▲金庸 图/视觉中国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朋友圈被整齐划一地刷屏。其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一个时代结束了。 确实,金庸非常成功,他从事的虽然是商业写作,但是文学性也得到很多人的赞扬。但是,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说这句话的人,大概是不怎么看当今的商业写作——主要是网络文学的。实际上,今天的商业文学写作依然极为繁荣。 最近,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7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网络文学驻站创造者数量已达1400万,签约量达68万,其中47%为全职写作,并且,20岁以下的新一代创作者群体已经崛起,占比已经超过10%。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文学读者规模已经突破4亿,人均消费30.9元。2017年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同比增长35.1%。 从数字上看,网络文学一片繁荣。那么,从内容上看又如何呢? 首先,网络文学分类更加精细化,比如,宫斗、都市、玄幻等等。每一个分类下又有很多子分类,不同的读者群体,都有一大堆作者试图来满足他们,“长尾效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次,从内容深度来看,固然大部分网络文学走的是“爽文流”(目的就是满足读者的白日梦想),但也有很多网络文学试图加入一些人生、人性的思考。毕竟,即便在网文读者中,也有很多人愿意一边娱乐,一边思考一些问题的。 网络上有句话说,金庸去世,“35岁以上撕心裂肺,30岁以下无人问津”。有人总结,这是因为,武侠一次最多打几十人,而现在的魔幻、玄幻小说中的修炼者,可以打几千人甚至打一支军队,更加刺激,自然更能吸引年轻人;但是,武侠小说中的那股侠义精神、对人性的描写等等,则难以寻觅了。 其实并非这样。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不仅继承了金庸们的传统,并且,其表现出的世界也更加丰富了。比如,在金庸的小说里,大侠都是不用操持生计的,也不知道他们的钱是哪来的,而现在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则考量商业上的成败,人性也得到比金庸世界更多维度的展现。又比如网络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世界,各门派争夺势力范围、小人物如何在门派中往上爬,都是传统武侠小说中看不到的。 很显然,这些作品更加贴近现在的年轻读者的生活,所以,他们不看金庸而看网络小说,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作者们对各种商业写作技巧也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比如,人们夸《红楼梦》时,有一句话,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这样的技巧在网络小说中一点都不少见。至于多线叙事、悬念设计等等,也是常见的技巧。 在过去的时代,全民都是男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女看琼瑶亦舒。如今,虽然不再有金庸、琼瑶这样的人物了,但这并非意味着商业文学的衰落。 就像演艺界,以前周星驰周润发、四大天王老少皆知,而今天的演艺明星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每个“小鲜肉”都只能依赖自己的细分粉丝,但是,细分的市场繁荣其实是超越前一阶段的繁荣的。 网络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商业的力量。如果你问,今天的商业写作固然整体上是繁荣的,但具体到作品,可能出现超越金庸的作品吗?我的回答是:很有可能,这几乎是未来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编辑:李冰冰 校对:郭利琴[详情]
国务院港澳办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哀悼 图片来源: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网站。 中新网11月2日电 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网站消息,11月2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电文如下: 唁 电 查良镛先生亲属: 闻悉查良镛先生仙逝,谨致哀悼。 查先生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查先生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 哲人其萎,侠风长在。 望节哀珍重。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2018年11月2日 [详情]
金庸们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共性 优秀作家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为整个区域增光,点醒这片土地,从此这片土地就与众不同了。 余胜良(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社会学家从这些不同故事中就能看出不同民族的区别。我们说孔子、老子的思想根植到我们基因里,对我们有影响的还有诸子百家包括法家、墨家思想,包括《史记》这样的作品,里面记载的历史持久地影响我们的判断甚至思考方式,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是故事,也是价值观,也是谋略。在主流之外,又不断有小河流汇入,包括佛家思想,宋儒理学等。 金庸的作品,也有这样的特质,传播范围广,影响人群多,持续时间久,而且有意思的是主要辐射的是华人群体,根据金庸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电影也主要在这个群体里流行,换一个群体,就很难读懂这里面的背景和乐趣。 阅读时没有障碍,情感上共鸣相通,这是因为金庸作品打造的基础,是中国文字、中国地理、食物、中国名字和中国诗歌,背后是共同的伦理道德和共同的价值观。 金庸不仅提供了一种消遣方式,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剑客的侠义精神,从墨子开始一直在民间暗涌不息,通过寻仇和报复,描述了因果必有报应的循环逻辑,巴比伦记载的以牙还牙是全球行为,但中国人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人们沿着主人翁的路一路走下去,会看到很明确的对错,尽管阴暗面经常会占优势,或者甚至最终占了优势,但是可以看到很明确的作者好恶,这些好恶最终会变成国民好恶。金庸丰富了伦理道德的表现方式,也加入了自己的价值观。 人们喜欢风清扬的飘逸,讨厌岳不群的伪,喜欢令狐冲的潇洒,赞赏郭靖的忠厚和侠义,为黄蓉的古灵精怪会心一笑,觉得萧峰才是绝世好男儿。 金庸也描写了很多无奈情节,各种阴差阳错,好事难成,倒也投映了现实世界,最后一篇作品《鹿鼎记》,几乎把之前的侠客形象都扫荡一空,一位投机者成了绝对主角,武功很少起到核心作用。 这是一个个经不起推敲的江湖,尽管大多数人喜欢做主角,但往往会成为旁边被杀的蝼蚁,但无碍于我们喜欢金庸打造的巧合故事,以及认同金庸小心埋藏起来的个人好恶。 阅读者很少不受作品影响,一旦被灌输了什么,同意了什么,就会在行动上遵循什么。比如年幼时都喜欢练习武功,以求行侠仗义。 不仅是人物,金庸还塑造一些名山大川,比如对少林寺武当的塑造令人感觉此两处武功绝顶,对华山论剑的描写就对华山增色不少,对大漠的描述又增加了人们对北疆的向往。叫花鸡让人觉得有种鸡真那么好吃。 不仅是金庸,古龙一样有很多贡献,打造了西门吹雪、花无缺、李寻欢、小鱼儿这样的形象,令人觉得沱牌大曲很好喝。 还有不少小说作品有这样的作用,比如琼瑶也通过小说和电视剧深深影响很多人,即使不是引导,仅仅是共鸣也会强化阅读者的固有观念。 大陆有不少作家也已产生很大影响,他们有的影响区域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提到这些作家,人们总是觉得他们描述的地方有了新的形象,比如余华笔下的江南小镇,莫言笔下的高密红高粱家族,还有路遥笔下的陕北,贾平凹笔下的商洛,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李佩甫笔下的河南中部区域,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地区。 到各处旅游除了看各种漂亮景点,重要的还有这个景点在古代发生过什么,这就是和历史的联结,如果有著名诗人留下过作品,那么联结就打通了,景色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喜欢去看西湖,跟西湖的传说关系很大。 景色当然有不同,各处都有各处的特点,但看完了也就那样子,到处都有人的烦恼,各家的生活都不那么容易,大多是乏味和重复。但是优秀作家就能提炼出不同之处,他们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为整个区域增光,点醒这片土地,从此这片土地就与众不同了,人们觉得哪个地方有吸引力,往往是这个地方有特别优秀的作家,有了好的作家,这片土地就像狮子点了睛,就有了灵气,再不是旧时光景,有了包打天下的魂魄,好的作家,或者名人,就是这个地方的魂。[详情]
企业家缅怀金庸:侠道亦商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10月30日下午,著名作家、传媒人查良镛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查良镛,笔名金庸,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金庸被称为“文坛圣侠”,不仅是武侠小说界的“武林泰斗”,更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他左手办报纸,右手写小说,一生经历家族兴衰、山河破碎,以及新中国的诞生、成长与壮大。金庸一生涉猎广泛,从政治到商业,从文学到传媒,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武侠小说领域,虽然金庸称自己“是个小人物”,但是他铸造出了一个瑰丽妖娆的武侠世界,用 15部武侠经典,不仅奠定了其在文学与文化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企业家。 >> 华人世界IP之王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这是金庸曾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从1955年出版的《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封笔的《鹿鼎记》喜爱金庸的人们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来描述他的作品。 金庸用妙笔生花的文字,曲折离奇的情节,不仅描绘出纷纷扰扰的江湖,更写出了汪洋恣肆的气魄和爱国奉公的民族情怀。 死守襄阳数十载的郭靖、一生捍卫宋辽两国和平的萧峰、带领六大门派抗元的张无忌、胡一刀和苗人凤惺惺相惜、风流倜傥的韦小宝……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历久弥新。 北大学者严家炎这样评价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的光彩篇章。” 抛开文学上的成就,金庸作品的IP价值在华人文化圈当居首位。 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签下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内地出版权,合同为期10年。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将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进行捆绑销售,金庸的作品开始在市场风靡起来。2000年“口袋本”金庸全集出版,在半年时间里印数就达到56000套。 在内地获得版税收入之前,金庸作品在香港和海外一直高居畅销榜榜首。1996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单是台湾从1985年到1995年,金庸作品就发行了470万册以上。 “知乎”上有人粗略计算过,金庸小说发行上亿册,如果算上盗版和海外华人群体中的一些发行,这个数字远不止这么多。 事实上版税只是金庸作品收入的一部分,金庸的作品是华人世界商业化程度最高、涉及领域最广的。1976年,《射雕英雄传》就被搬上香港的电视屏幕,掀起影视改编热潮。金庸早前自称,他每年从港、台得到的版税(包括电影、电视)为1000万元左右。截至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华语电视圈加起来,已经拍了9部《神雕侠侣》,8部《射雕英雄传》,7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书剑恩仇录》,5部《天龙八部》《雪山飞狐》,4部《碧血剑》《侠客行》。 此外,随着电视、电子游戏的兴起,这些武侠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子游戏风靡街头巷尾。 在A股上市公司中,完美世界(002624,SH)、富春股份(300299,SZ)、星辉娱乐(300043,SZ)、宝通科技(300031,SZ)、山东矿机(002526.SZ),均曾和金庸武侠小说有所渊源。他们有的拿到授权,根据金庸武侠小说IP开发游戏,有的则运营这些游戏。 因此,有网友评论称,金庸是上世纪最牛的内容产品经理,他用一己之力,创造了武侠版“漫威电影宇宙”,14 部小说笑傲文坛江湖。 >> “侠客”办报 人们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说,但对金庸来说,“只是一种副业”。 “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金庸在北大演讲时如是描述自己的职业。 1948年,作为《大公报》记者,金庸从上海奔赴香港,当时的上海远比香港发达,但金庸欣然前往,他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此后他在《大公报》下属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 1955年,梁羽生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刚刚结束连载,他想让金庸顶上去,金庸没多想,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答应推出了处女作《书剑恩仇录》。 谁也没有想到,《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而且洛阳纸贵,但金庸认为这仅仅是赚稿费的手段。1997年他在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得到读者的盛大欢迎,就继续写下去,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说来惭愧,一直没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样伟大的动机。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 1959年,他离开《大公报》,和友人一起创办了《明报》。之所以要自己办报的原因是,金庸认为当时的报纸都在说假话、放卫星,连篇累牍地报道亩产四五万斤粮食,“经过这个‘大跃进’之后,很多讲假话的事情都暴露出来了,我就觉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老欺骗没意思的。”他在《杨澜访谈录》里说。 从创业伊始,《明报》的办报宗旨就体现他的武侠观:侠气,干预社会,对好的人和事件进行赞扬和表彰,对坏的人和事情进行批评和反对。 他回忆初创时压力很大,每天一睁眼,就欠2000字的稿子,小说和社论各占一半。“我的写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1000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 这是金庸最艰苦的三年。报纸每天发行不到6000份,为了省钱,咖啡也只敢一次喝一半, 每天晚上约10点到11点,排字房副领班就来敲门,大喊“你的‘肠粉’搞掂未?”这时,金庸才开始下笔,写社评。稿件到排字房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剪肠粉。 据统计,在33年间,金庸亲笔撰写了社评7000多篇,持续在公众面前发声。上世纪60年代政治动荡,主打武侠小说的《明报》严肃起来,金庸在社评中提出“公正与善良”的办报理想,不再提“美丽、活泼”。 说真话是冒着勇气的。曾经有人放话: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明报月刊》40周年时,金庸自己感慨说:“我当时是拼着性命来办的,准备给打死的,结果没有打死,还好。他们觉得我很勇敢,我说在香港做事情,勇敢一点也不奇怪。香港这个环境中,要勇敢很容易的。” 1992年2月,《明报》准备转移股权。在众多人选中,金庸选择了出价不是最高的于品海。金庸表示,《明报》是他毕生的事业和荣誉,是他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责任。“如果和于先生年纪一样大,我绝对不会退下,给我10倍价钱也不会出售股权。” 更值一提的是,金庸从1985年起,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为保证“一国两制”顺利实施,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曾这么说:“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导师 利他、冒险、信守承诺,这些是侠客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在金庸去世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非洲通过官方微博发文悼念。 金庸的小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到内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企业家。 2000年马云在香港第一次拜会金庸,叙谈3小时,临别金庸为马云手书“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并送马云别号“天行”。其后一个月,马云邀请金庸赴杭州主持互联网CEO论坛,成为中国互联网一大盛事,被称为“西湖论剑”。 淘宝早期员工花名多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办公室也都以武林圣地的名字命名,比如光明顶、桃花岛、达摩院、聚贤庄、侠客岛等,金庸影响马云和阿里之深可见一斑。马云对于金庸的狂热,还表现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六脉神剑,其中包括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等六条价值体系。六脉神剑的典故则出自金庸的《天龙八部》,是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学。 不只马云,一众企业大咖都是金庸的粉丝。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媒体采访中自诩为“洪七公”,他笑称:“丐帮贫贱不能移,只有这样创业才能成功。”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也在被媒体问及小米争议问题时,采用《九阳真经》中的经典句子作为回复: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对外界那些纷纷扰扰的口水战,我早就‘清风拂山岗’了”,雷军说。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其朋友圈悼念已故武侠小说家金庸称,当时在为Foxmail取名时,其采用令狐冲之“狐”,以此来致敬金庸。 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通过官方公众号发文悼念金庸先生,称“再敬一碗酒,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直到去世,这个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大侠”都没有写下自传,在构建了一个个瑰丽的江湖之后,金庸先生像自己笔下的侠客一样“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也许他日江湖再见,大侠必当把酒言欢。[详情]
金庸逝世,武术江湖的经济学解读 蔡恩泽 侠骨柔情,剑胆琴心。阔别了刀光剑影的快意江湖,只道一声“金老爷子,走好”!金庸逝世,意味着“一代人的武术江湖已经结束”,人们酸楚中夹杂着惋惜。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总教头”,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庞大的武术江湖,其影响力也渗透到经济领域,光怪陆离的经济现象中也闪烁着武术江湖的刀光剑影。 武侠人物形象繁荣IP经济。所谓IP经济,是指知识产权中可以被改编为电影、动漫、影视剧的“文学财产”,通过一系列商业运作后产生新的市场价值。其中庞大的粉丝量,是IP经济走俏的关键因素。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公开资料显示,金庸小说发行1亿册。多少年来,一本又一本武侠小说伴着读者们长大,金庸这个辉煌的名字也成了几代人心中的“大侠”。金庸小说塑造了数以百计的武侠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一个IP资源,拥有众多粉丝,为IP经济撑起门面。当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大量改编为电影、电视等可视化衍生品,将IP经济推向一个高峰。郭靖、黄蓉、梅超风等武艺高超、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影响几代人的生活,也为IP经济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资源,飙升了影视衍生品的票房价值。 武侠精神助推商业竞争。金庸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武术江湖,其大力推崇的武侠精神也影响到商业竞争。市场如战场,商业竞争既需要诚信,也需要胆量,武术精神不可缺。在阿里巴巴公司,上自董事长,下至业务员,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武侠人物代号,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武侠氛围——“阿里自创业以来追求的为商家侠义相助、打抱不平,为那些去不了广交会甚至连路费都出不起的商家提供贸易平台”。马云外号叫“风清扬”,意即像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人物风清扬一样云淡风轻,谈笑之间赢得胜利;也是一种亲昵的称呼,用来形容马云这样的高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武术精神一直在商业竞争中发挥着潜在作用,是对手更是朋友,打不过对手就投靠对手,变竞争为竞合。这样的故事,在商战中屡见不鲜。 金庸小说中那些侠肝义胆的英雄们在刀光剑影中,为了家国舍生忘死,为了爱人奋不顾身,执念正义,心怀真诚,人间大爱在这里痛快淋漓地挥洒,这就是武侠小说的魅力。毫不夸张地说,武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敢为人先、百折不挠、风雨兼程等,无不是当代企业家精神的写照,也是武侠精神的传承。 武术市场化表现渐入佳境。金庸把中国武术文化推向一个高峰,也为武术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武术仍是一项重要的体育竞技项目。不过,武术江湖也越来越市场化。比如佛山武术名扬天下,然而几年前,唯一将武术市场化并且取得成功的赛事,不是广为人知的咏春、洪拳、蔡李佛拳等,而是以散打为主要格斗形式的中国功夫对阵泰拳。如今每场赛事都有企业赞助或冠名,或可看作余鸿坚推动的中泰功夫争霸赛市场化运作成功的一个标志。如今这种市场化模式已经成熟定型而被复制。 斯人已逝,江湖依旧。一代武侠奇才寿终正寝,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融入中华文明,在经济领域则是武侠精神的迭代传承。[详情]
马云悼金庸: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马云10月31日撰文悼念金庸,回忆两人因一侠字结缘半生,阿里以金庸所描绘的少年心英雄梦而创立,并愿金庸所推崇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溶入阿里血液。 忆及金庸对阿里巴巴创业和成长的影响,马云写道:“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马云还抒发说:“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2000年马云在香港第一次拜会金庸,叙谈3小时,临别金庸为马云手书“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并送马云别号“天行”。其后一个月,马云邀请金庸赴杭州主持互联网CEO论坛,成为中国互联网一大盛事,被称为“西湖论剑”。 2004年,金庸淘宝网手书“宝可不淘,信不可弃”。同年,阿里提出企业价值观“六脉神剑”,名称源于金庸名著《天龙八部》。淘宝早期员工花名多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办公室也多以光明顶、桃花岛、达摩院、聚贤庄、侠客岛等命名,金庸影响马云和阿里之深可见一斑。 这也是马云在悼念文字中对金庸始终执弟子礼以学生自称的原因,在文章结尾马云写道: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附马云悼念金庸全文 只因一个“侠”字,结缘半生。 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爱先生之文,爱它侠肝义胆,光明涤荡;我爱先生之人,爱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初见先生,我如话痨,一人絮叨三小时,先生只笑着听,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此情此景,再难重现!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要有,也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几万人一起痴痴颠颠——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 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一群有情有义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之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后经年,去挑战,去抗争,浑身是伤,屡败屡战,忍别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别人不愿成之事,唯不愿忍江湖不平正气不彰,少年心,英雄梦,惟愿我们能如先生书中侠客,以肝胆豪情行走于这天地之间。 了却侠骨柔情,快意江湖恩仇。 先生含笑,已然远去。 先生赐字“天行”于我,学生终身铭记;“信不能弃”的告诫,一刻不敢忘;郭靖,黄蓉,行颠,逍遥子,奔雷手,苏荃,语嫣……满满十五部书的花名,托先生之福,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正直,情义,担当,洒脱……我们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望先生,九泉之下首肯。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湖路远,侠义长存! 马云(天行)10.31.非洲[详情]
金庸身后的财富江湖 业内:天龙八部游戏版权费可过亿 1959年创办《明报》时,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 但由于金庸在《明报》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1962年7月,《明报》销量跨过3万份。 到1963年,《明报》平均日销量是5万。金庸还曾与沈宝新创立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1991年上市时市值8.7亿元,金庸从1992年开始卖出自己的股份,估计可套现10亿以上。 2010年,金庸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登上作家财富榜12位 据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军介绍,“按照金庸先生著作的市场价值和国民影响力来算,一部由天龙八部改编的游戏,需要付给金庸先生方面的版权相关费用可能过亿。” 新京报记者统计,金庸著作衍生作品包括电影36部、电视剧66部、动画1部、漫画11套、电脑游戏33部。 作品翻拍电影票房最高的是笑傲江湖(东方不败):3446万元 记者 林子 任娇 实习生 陈诗怡 编辑 张瑞杰 协作编辑 李霞玲 [详情]
新浪财经讯,10月30日,金庸大侠仙逝,享年94岁。当当董事长俞渝女士追忆金庸,称“十几年前,当当网五周年,金庸为当当题词:将中国好书网罗入网,供天下人士精神食粮。金大师,当当人会永远这样做。” 当当成立19年,累计把超过30亿册图书送到全国2亿读者的手中。俞渝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当当已经成为一家从责任感驱动变成使命感驱动的企业。当当的使命是,用商业的力量,去引领全民阅读。 吴晓波曾赞美当当,“一缕书香入万户,曾忆当年雕版人。”也有业内人士批评,当当19年一直躲着资本走,无法依靠资本的力量发展壮大,如今只能固守图书版图,被曾经一起创业的对手阿里、京东甩出几条街。 当当则认为,图书和别的产品不同,具有文化和社会使命,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当躲着资本,因为资本总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当内部做了一个统计,19年随着规模的扩张,当当图书的销售价格在逐渐下降。如果被资本控制,那一定是利润最大化。 金大侠对江湖看的如此透彻,十几年后再回味当时送给当当的这份寄语,可谓心心相惜,情深意切! [详情]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10月31日下午消息,昨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著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 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众多互联网企业和企业家纷纷发文悼念。今天,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以示纪念。 [详情]
新浪财经讯,10月31日消息,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病逝,终年94岁。李开复微博发文悼念:“我从小到美国,中文没丢下,重要的理由是金庸的全套读了五遍。金老师,走好。” [详情]
怎样的家世,才能造就一个金庸? 来源:红星新闻 海宁查家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是清朝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被收入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查慎行是浙江海宁人,有清一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也是金庸的同族先祖,金庸称他为“初白太公”。金庸后来写封笔之作《鹿鼎记》时,全书五十回的回目都用的是查慎行《敬业堂诗集》。 海宁望族 文气鼎盛 海宁有五大家族,查祝许董周,五族以查氏居首。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查氏先人查瑜为避兵祸,携族人从安徽婺源来到海宁定居。从1357年开始,查氏就在此地耕读为家,那时甚至连明朝都还要再过十年才会建立。到金庸出生时,查家已在海宁繁衍生息了五百六十七年。 海宁人杰地灵,文气鼎盛。唐代诗人顾况,十六岁的白居易一到长安就把“离离原上草”拿去拜见请他点评;明朝史学家谈迁,写了二十六年的巨著《国榷》被盗走,五十三岁的他痛哭一场之后发愤重写,新稿五百万字相当于五部《西游记》;近代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甲骨文学者王国维,也是出身于海宁的书香世家。 金庸故居 查家也并不止一个查慎行。清代查氏科举成绩斐然,中进士如探囊取物。查慎行和两个弟弟都是翰林、查的堂兄和侄儿也都是翰林,当时被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如此家世,浸濡出一个文笔如掾的金庸,理所宜然。 金庸(1924-2018 ) 书香门第 家世显赫 查家到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时,祖上留下的田产仍有三千六百余亩,佃户有百户之多。查枢卿毕业于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在西学东渐的大潮流中接受洗礼,知道外面有很大的一个世界。 金庸的母亲徐禄,也出身于海宁的名门望族徐家,她毕业于杭州女子学校。金庸清楚地记得,母亲最爱与姊妹姑嫂们一起读《红楼梦》,比赛背诵回目和书中的诗词。徐禄是提倡“实业救国”的近代著名实业家徐申如最小的堂妹。徐申如有一个儿子,名叫徐志摩。 徐志摩 因此,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还未出生时,徐志摩已年少成名,发起成立了著名的新月社。金庸两岁的时候,徐志摩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凭借《再别康桥》声名鹊起。1931年,空难夺去了徐志摩年轻的生命。第二年当他的灵柩迎回海宁安葬时,九岁的金庸曾跟随母亲前往吊唁。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一个采花贼云中鹤,但金庸对这位表兄是很佩服的。他的《书剑恩仇录》中潇洒的陈家洛,就有徐志摩的影子。1992年金庸回到海宁故乡,专程前往徐志摩墓前鞠躬、默哀、献花。而金庸的另一位表哥、徐志摩的表弟蒋复骢,年轻轻轻就成了中央图书馆馆长,后来更长期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金庸同宗的远房姑姑查品珍,嫁给了海宁人、民国的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时,结识了日本籍看护佐藤。两人婚后佐藤改名左梅,二人之女蒋英既算是金庸的表姐,也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5岁时,蒋英过继给了蒋百里的好友钱均夫,从小与钱均夫的儿子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结为连理。钱均夫这名儿子名叫钱学森,后来的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夫妇 金庸的另一个堂姐查良敏,嫁给了衡阳袁氏的袁行云。袁行云的姊妹袁行恕嫁给了陈致平,两人生有一女陈喆。金庸的这位外舅甥女陈喆后来从事写作,堪称最成功的言情小说家之一,笔名为琼瑶。 查家同辈 才俊竞出 金庸本名查良镛,海宁查家跟他同一辈的还有教育家查良钊、法学家查良鉴、诗人查良铮(穆旦)等等,可谓英才竞出。 查良钊是金庸的堂兄,自小赴美留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回国后出任北师大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等;查良鉴是查良钊的四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拿到法学博士后回国。 著名诗人穆旦 而查良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绝不比金庸低。他6岁发表习作,11岁考入南开中学并开始诗歌创作。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再取同音,得“慕旦”或“穆旦”之名,16岁第一次以“穆旦”为名发表随笔《梦》。 24岁那年,穆旦参加杜聿明的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参加过著名的野人山行军,差点就丧命在热带雨林里。抗战胜利后,穆旦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文学。回国后,穆旦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一边创作诗歌、一边翻译普希金的作品。无论作为诗人还是翻译家,穆旦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所以海宁查家,并不只是出了一个写武侠小说的金庸。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类似无锡钱氏、湘潭黎氏这类的书香世家为中国文化、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虽然中国历史上天赋异禀的文化巨匠不胜枚举,但文化的传承需要深厚的积淀,若海宁查家这般的书香世家若能累世而起,培植文化巨匠的土壤无疑会更为丰厚。 毕竟,要有参天大树,就不能缺少培植参天大树的土壤。[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病逝,享年94岁。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以示纪念。 [详情]
10月30日下午,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病逝,终年94岁。金庸先生逝世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纷纷悼念。经济学家郎咸平发文称,金庸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汗颜。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思念。 以下为全文: 【追思金庸杂记】 郎咸平 金庸(查良镛)过世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金庸毫无疑问的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海峡两岸三地中国人几十年。对他的逝世同感哀思之余,我刚刚和他的家人也是我的高中和大学同学查竞传联系了,他的父亲查良鉴是金庸的亲堂哥,两人关系极其亲密。 金庸在抗战时期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校长就是汪精卫。金庸为了脱离汉奸的教育,在时任上海特区法院院长以及后任国府司法部长查良鉴的帮助下,进了苏州的东吴大学。 在查良鉴的安排下,金庸在1973左右被蒋经国邀请第一次赴台,下飞机就直接去堂兄家拜访,还送了亲笔签名的金庸全集,那个签名全集我还亲眼目睹过。他的家人说他这一生成就非凡,在世期间就名满天下,享尽了各种殊荣。但是他也带着诸多遗憾离世。 金庸在三、四年前就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这几年基本不见客了。其实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他总以忙为借口,没有花时间开导他失恋的长子,从而酿成了19岁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跳楼自戕的悲剧。 金庸写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之时,他的极端思亲的痛苦让人为之动容,我深深相信金庸愿意用他一生的成就换回他的长子。金庸长子过世之后,他精读佛经来舒缓失子之痛,而这也是金庸后续小说经常谈论佛经的原因。他的另外一个儿子还随侍在侧,两个女儿嫁的也很好,鹣鲽情深。 金庸1999年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首任院长,2004年自动离职,他在任期间作风严厉,批评学生学术水平不够而闹的满城风雨,他于2004年自动离职。但是最让人感动和意外的就是离开浙大之后,他以80多高龄拒绝了剑桥的荣誉博士的殊荣,而坚持攻读正规的历史博士学位。他研究了盛唐东宫太子继承皇位制度,在86岁的高龄拿到了剑桥的博士。 金庸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汗颜。金庸一生结婚三次,第一任夫人没有生育,第二任夫人生了两子两女。第三任夫人小金庸27岁,为了和金庸结婚,她接受了二夫人的要求做了手术,因而一生无子女,这个也是金庸和其三夫人为了追求爱情的遗憾。三夫人虽出身服务员,但是让人感动的是三夫人自修提升自己,并且辅佐金庸处理各项版权事务,陪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也随侍金庸在侧照顾金庸的健康,这种追求卓越的爱情及毅力让人感动。 金庸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而他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思念,金庸大侠,请您一路走好。[详情]
张五常:我也看金庸 本文是张五常教授写于2000年1月13日的文章,为了回应作家王朔对金庸的批评而写,今天旧文重读,依旧感慨万分! 而于我看来,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不仅有纷繁复杂的江湖争斗和高深莫测的绝世神功,更有读书和为学之道,在我前面的多篇文章里多少都有涉及,读者朋友们可以自己翻阅之前的旧文学习。 来源:Mr. Why说数学 张五常 北京作家王朔,于去年十一月一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看金庸》一文,痛骂“老金”,称其武侠小说为“四大俗”之一(其它三俗为成龙、琼瑶、四大天王)。文坛谩骂历来无足轻重,但查大侠竟然下笔响应,而且是两次。戴天等高手群起而出,拳打脚踢,文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查先生的两篇回应写得好——我是写不出来的——但我还是同意朋友的观点,认为查先生不应该回应。他应该像自己所说的:“八风不动。”王朔的文章没有什么内容——“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我翻为:胡说八道的话,不足深究。)查老在文坛上的地位,比我这个“大教授”高一辈。但他显然六根未净,忍不住出了手。前辈既然出了手,作为后辈的就大可凑凑热闹,趁机表现一下自己在武侠小说上的真功夫! 首先要说的,是王朔之文大有“葡萄是酸的”味道。“四大俗”畅销,赚大钱——王先生说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批评赚钱作品不容易自圆其说:收入多少与欢迎程度之间是有一个等号的。“俗”有数解,其中“通俗”这一解是好的。说金庸作品通俗,是对的。王先生所说的“俗”不知何解,但肯定大有贬意。另一方面,要找到四个大受市场欢迎的“不是好东西”,绝不容易。 说金庸作品畅销,不大正确。金庸是一个现象。他的小说平均每本超过一千版(最多是二千一百二十四版),总销量(连收不到钱的)达一亿!然而,金庸现象的重点,不单是一亿这个数字,而是他的作品几历半个世纪而不衰。有好事之徒作过统计,在文革期间,《毛语录》的销量,竟然比圣经历来的总销量还要大。于今看来,老毛的世界纪录将来可能被老查破了。 我对王朔先生的主要批评,是他不懂武侠小说。他捧出一本《水浒》,但看来不知道还珠楼主那类作品,评武侠小说就不免少了一点基本功。 说金庸,我们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说起。“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当时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社会,今天不论明天事,过得一天算一天。市场的取向,是在不知去向的日子中找点刺激。黄色刊物大行其道。广州出了一个雷雨田,其漫画刻划时代,也因为够“抵死”而销得。 还珠楼主乱放飞剑,牙擦苏与黄飞鸿斗个不休,而写到外国,我们有《陈查礼大战黑手党》。老外当时的文化也差不多。从美国运到香港的电影,要不是《原子飞天侠》,就是《铜锤侠大战铁甲人》。 在上述的文化环境中,好些到香港来的外江佬要写稿为生。其中两个比较特别:一个是梁羽生,另一个 是金庸。他们谈历史,说艺术,论诗词;为了生计他们发明了“新派”武侠小说。 大概是一九五二年,梁羽生在报章上连载《龙虎斗京华》,跟着是《草莽龙蛇传》。一九五四年左右,当梁羽生推出他最好的《七剑下天山》的同时,一个叫金庸的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七剑》与《书剑》各擅胜场,打个平手,而又因为面目全新,有故事,我们就不再看还珠楼主或黄飞鸿了。 想当年,金庸为了糊口下笔,争取读者是重要的。但一九五八年我在多伦多追读他的《射鵰英雄传》时,就对文学专家王子春说:“如果《水浒》是好文学,那么金庸的作品也是好文学了。” 我认为在多类小说中,新派武侠最难写得好。作者的学问不仅要博,而更重要的是要杂——博易杂难也。历史背景不可以乱来,但正史往往不够生动,秘史要补加一点情趣;五行八卦要说得头头是道;奇经穴道、神药怪症,要选名字古雅而又过瘾的;武术招数、风土人情,下笔要像个专家;诗词歌赋,作不出就要背他一千几百首。 是的,像金庸那类武侠小说,高人如钱钟书是写不出来的。你可能说钱大师不屑写武侠,但“不屑”是一回事,要写也写不出来是另一回事了。 杂学不容易,要加起来更困难。风马牛不相关的事,要有超凡的想象力才能合并得顺理成章。武功本身多是虚构,并之以杂学是另一重虚构了。一般小说的虚构可信,但武侠小说是不可信的。事实上,可信的武侠不好看。但太离谱的——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也不好看。新派武侠小说的成功之处,就是读者明知是假,但被吸引着而用自己的想象力,暂作为真地读下去。 打打杀杀的故事,像美国的牛仔片那样,是不容易有变化的。引进旁门左道的杂学,加之以想象力,而又把故事人物放在一个有经典为凭的历史背景中,从而增加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小说发展。然而,能如此这般地写得可以一读再读的作者不多。梁羽生在《白发魔女传》之后的变化就越来越少了。 王朔大事抨击金庸的文字,使我莫名其妙:“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 古今并用的文字是最好的文字,中外皆然。我认为查先生的中语文字,当世无出其右! [详情]
马晓光:对金庸先生逝世深感痛心,他是两岸共同尊敬的作家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查文晔赵博)“我和大家一样,惊闻金庸先生逝世,深感痛心。”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31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金庸先生是海峡两岸共同尊敬的作家,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学拓展了另一片审美天地,拓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两岸同胞纪念他,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当天发布会上,有台湾记者问: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受到两岸民众关注。请问发言人如何评价金庸先生的文学作品在两岸的影响?马晓光作了上述回答。 发布会上,马晓光还应询介绍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情况。此届文博会将于11月2日至5日在厦门举办,将开设省市与文化名企强企、工艺艺术品、创意设计、数字内容与影视、文创旅游5个展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设展位将近3500个。首次设置了台湾生活馆,其中台湾企业参展数量近千家,较往年持续增长。 他说,海峡两岸文博会2008年创办至今,在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共创双赢,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以及投资交易方面,已成为重要平台,取得积极成效。本届文博会将推出40余场活动和30多个分会场,呈现出诸多新亮点。 有记者问:日前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民间圆桌论坛上,两部两岸合拍的影视剧签订了协议。请问今后在促进两岸影视文化交流方面还会出台哪些举措? 马晓光回答说,我们一贯积极支持加强两岸影视界合作。“31条惠及台胞政策措施”中就包含3条为台湾影视界人士来大陆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内容,已相继落地。我们继续鼓励两岸影视界加强合作,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鼓励合拍两岸影视剧,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促进两岸民众相互理解,达到心灵契合。 有记者问:近日由两岸4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8年多合编的《妈祖文化志》宣布编撰工程告竣,这是首部两岸合编的妈祖文化专志,共计4卷357万字。请问如何评价该著作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马晓光表示,妈祖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的信仰,也是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强有力纽带。这部文献的出版,必将为促进两岸妈祖信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情感契合,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应有作用。(完)[详情]
马云领衔企业家悼念金庸: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澎湃新闻记者 杨鑫倢 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病逝,享年94岁。10月31日下午,金庸生前好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非洲通过官方微博发文悼念金庸:“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马云在文中这样写道: “只因一个‘侠’字,结缘半生。 “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爱先生之文,爱它侠肝义胆,光明涤荡;我爱先生之人,爱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初见先生,我如话痨,一人絮叨三小时,先生只笑着听,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此情此景,再难重现!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要有,也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几万人一起痴痴颠颠——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 “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一群有情有义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之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后经年,去挑战,去抗争,浑身是伤,屡败屡战,忍别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别人不愿成之事,唯不愿忍江湖不平正气不彰,少年心,英雄梦,惟愿我们能如先生书中侠客,以肝胆豪情行走于这天地之间。 “了却侠骨柔情,快意江湖恩仇。 “先生含笑,已然远去。 “先生赐字“天行”于我,学生终身铭记;‘信不能弃’的告诫,一刻不敢忘;郭靖,黄蓉,行颠,逍遥子,奔雷手,苏荃,语嫣……满满十五部书的花名,托先生之福,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正直,情义,担当,洒脱……我们努力活出先生教会我们的模样。 “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望先生,九泉之下首肯。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湖路远,侠义长存!” 本文图片均来自淘宝网官方微博(署名的除外) 马云与金庸有着近二十年交情。马云从小痴迷两件事:一是英语,一是武侠。他熟读金庸的武侠小说,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深受金庸武侠小说影响,阿里巴巴办公室以金庸小说的武林圣地命名:马云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先后被称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2017年10月11日,作为阿里巴巴技术研究院的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在金庸小说中,达摩院作为武学最高研究机构,代表了修为的最高境界。 阿里巴巴每个员工都有个“花名”,出自武侠或玄幻小说中的正面角色。在阿里巴巴,大家相互之间都直呼花名,创造了一种公司里人和人之间平等的氛围。马云选的是“风清扬”,正是出自金庸的《笑傲江湖》里独孤九剑的传人,无招胜有招的世外隐者。马云接班人、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的花名是“逍遥子”,原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彭蕾的花名是“林黛玉”,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陆兆禧叫“铁木真”,原天猫总裁王煜磊的花名是“乔峰”。 马云曾透露喜欢风清扬的原因:“第一,他是个老师,他自己不愿意出去却培养了令狐冲;第二,他是无招胜有招,他是基本上打穿了整个剑法,我觉得特别好,当然无招胜有招,无招本来也是招,至少在公司里我这么觉得。” 10月30日晚,阿里巴巴通过官方微信发文悼念金庸:“江湖仍在,永失我爱……” 阿里在社交媒体账号晒出满满回忆:2004年金庸到访淘宝办公室,马云、彭蕾、金建行等阿里“十八罗汉”请金庸题字,金庸写道:“宁可淘不到宝,决不能弃诚信。宝可不淘,信不能弃。” 彭蕾微博截屏 10月30日晚,彭蕾也发布微博追忆金庸,她写道:“知道他已经很老了,老到随时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但似乎从没想过他会真的离开。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看他的书,射雕英雄传。此后岁月,多了一个令我心驰神往的辽阔世界。塞外大漠,江南烟雨,快意恩仇,侠骨柔肠。18年来,阿里人早已习惯了在摩天崖开会,在光明顶见客人,在侠客岛或是桃花岛培训..……小宝阿珂双儿无忌赵敏破天郭靖段誉语嫣曲洋...他们有的走了有的还在。有人说阿里有江湖气,是的,这是我们的江湖。您从来以及永远都是阿里不可缺失无可替代的一部分。谢谢您。” 与此同时,10月30日晚,手机淘宝在App客户端悼念金庸,用户搜索“金庸”时,淘宝会弹出金庸先生的照片,并配上《神雕侠侣》中的一段话:“你瞧这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马云和金庸相识于2000年。7月29日,香港,庸记酒家,一个记者托朋友代马云约来金庸。3小时后,两人成了忘年交。金庸以“神交已久,一见如故”相赠马云。金庸还曾送马云别号“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 据马云此前发布的微博,有一年冬天在澳洲,正好听说金庸也在墨尔本过年,于是马云飞去与他见面。马云只见老先生家的书房里全是各类的书,整整齐齐。晚饭时,马云很好奇地问他,“这些书你都看过吗?”金庸说:“没有。我书看得不多”。 马云写道,“我心里大喜,感觉和我一样,买些书只是放在架子上而已。晚饭后,我又开吹了。我从一战史,二战史……一直侃到未来互联网的影响。让我目瞪口呆的是老先生居然门儿清,讲一战,二战澳洲士兵的布防到战况……还说在哪个书架上有哪本书说了那次战事!他还说他不看书,我汗颜得一塌糊涂。”马云写道。 马云还曾提到,自己2013年去看望金庸,近九十高龄的他,坐在躺椅上,手里捧着一套明史。马云感慨,读书越多的人越觉得读书不够啊! 马云还曾在微博透露,自己曾给朋友做过几次“婚姻红娘”,有一对朋友结婚生子后犹豫孩子的名字,于是马云请金庸帮孩子取了名。 2016年3月10日,金庸先生92岁寿辰,马云特别录制了祝寿视频。马云说,金庸武侠精神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觉得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说。 “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马云说,“金庸小说里的很多人物我都特别喜欢,但最喜欢的是侠客行里的石破天,他简单,他执着;另外比较喜欢的风清扬,他是个优秀的老师”。 不仅是马云,雷军、余承东、张小龙、郭广昌等商界大佬们,同样是金庸的“迷弟”。 10月30日晚,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晒出了金庸的书法作品“笑傲江湖”,并写下“从此再无江湖。大侠走好!” 据了解,雷军也异常喜爱金庸的作品。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雷军引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原话,来回应外界对小米的争议。“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表示,对外界那些纷纷扰扰的口水战,他早就“清风拂山岗”了。 张小龙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追思金庸 10月31日凌晨,“微信之父”、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兼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追思,自己曾经开发的Foxmail邮箱的取名,正是受到《笑傲江湖》的启发。“取令狐冲之‘狐’,叫foxmail。以此纪念金庸。” 10月31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以示纪念。 10月31日,马云好友、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发文追思金庸。他写道:“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大多都有一个武侠梦。而这个梦,大多就来自于金庸先生。记得我大学毕业那会儿,有同学去美国留学,一定要带套金庸的小说。哪怕行李超重了,可以舍弃其他东西,唯独金庸的小说不能丢下。当时,我只是觉得他真执着,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他的青春……而对于我,先生营造的武侠世界里,除了豪情千里,除了快意恩仇,除了儿女情长,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份家国情怀最金庸。追忆先生,感谢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江湖的大门,更感谢他教给了我们何处是吾乡。” 郭广昌 郭广昌引用《天龙八部》中所写:“进得城去,行人熙来攘往,甚是繁华,比之大理别有一番风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热肉的气味。他大半天没吃东西了,划了这几个时辰的船,早已甚是饥饿,当下循着香气寻去,转了一个弯,祗见老大一座酒楼当街而立,金字招牌上写着“松鹤楼”三个大字。招牌年深月久,被烟熏成一团漆黑,三个金字却闪烁发光,阵阵酒香肉气从酒楼中喷出来,厨子刀杓声和跑堂声响成一片……”他说,“这段讲的是在段誉在松鹤楼初识乔峰,拼酒结义。现在松鹤楼已是豫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应是我和先生最近的一个连接了。我想,如果段誉、乔峰再来,我们还会好酒伺候,先生走好,勿念……” 商业业界,又何尝不是一个江湖,充满着侠骨柔情。[详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宋杰)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金庸大侠转身,互联网江湖目送,众多互联网企业和企业家纷纷发文悼念。 10月31日,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通过官方公众号发文悼念金庸先生,称“再敬一碗酒,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同日,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其朋友圈悼念已故武侠小说家金庸称,当时在为Foxmail取名时,其采用令狐冲之“狐”,以此来纪念金庸。 腾讯公司微博截图 阿里巴巴官方发布微博缅怀金庸先生称,“江湖仍在,永失我爱……”并晒出了马云与金庸先生的合影,以及金庸为淘宝的题词。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了解到,马云自幼便崇尚武侠,也是金庸的铁杆粉丝,其花名“风清扬”来源于《笑傲江湖》。在2016年2月,马云曾专门给金庸录祝福视频说,金庸小说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这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马云的办公室叫“光明顶”、会议室也叫“桃花岛”。 阿里巴巴官方微博截图 金庸在1924年3月10日出生,曾经创作《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传户晓的小说。对于许多人来说,“金庸”二字承载着青春记忆,也给了无数人一个江湖英雄梦。 金庸大侠“转身”,或许就像小米雷军说的那样:从此再无江湖。大侠走好! 雷军微博截图 郭广昌官方公众号原文如下: 昨夜看到金庸先生离世的新闻,一时还没法接受。今天早上起来,才明白先生是真的离开了我们。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大多都有一个武侠梦。而这个梦,大多就来自于金庸先生。记得我大学毕业那会儿,有同学去美国留学,一定要带套金庸的小说。哪怕行李超重了,可以舍弃其他东西,唯独金庸的小说不能丢下。当时,我只是觉得他真执着,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他的青春。 当然还有一个狂热的金庸粉丝,大家很熟悉,就是马云。他给自己取了个花名,叫“风清扬”,而且在阿里,“郭靖”、“乔峰”等等,也比比皆是。 而对于我,先生营造的武侠世界里,除了豪情千里,除了快意恩仇,除了儿女情长,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份家国情怀最金庸。 追忆先生,感谢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江湖的大门,更感谢他教给了我们何处是吾乡。 刚刚同事发来一段《天龙八部》文字,“进得城去,行人熙来攘往,甚是繁华,比之大理别有一番风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热肉的气味。他大半天没吃东西了,划了这几个时辰的船,早已甚是饥饿,当下循着香气寻去,转了一个弯,祗见老大一座酒楼当街而立,金字招牌上写着“松鹤楼”三个大字。招牌年深月久,被烟熏成一团漆黑,三个金字却闪烁发光,阵阵酒香肉气从酒楼中喷出来,厨子刀杓声和跑堂声响成一片……” 这段讲的是在段誉在松鹤楼初识乔峰,拼酒结义。现在松鹤楼已是豫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应是我和先生最近的一个连接了。我想,如果段誉、乔峰再来,我们还会好酒伺候,先生走好,勿念……[详情]
金庸。来源:视觉中国 金庸与查良镛:一手理想,一手商业 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不如意时,转身扎进金庸的江湖里,那里既是庇护所,也是乌托邦。 综合编辑 | 李佳 金庸一走,江湖故事难再续。 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的《鹿鼎记》,再加一部短篇《越女剑》,金庸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写下十五部武侠小说,形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武侠小说畅销半个世纪,作品几十年间不断翻拍,“金庸”不仅被视作大家,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在他94年的人生中,金庸只是一部分,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创办了《明报》的商人查良镛。 左手办报纸,右手写小说;一脚文学,一脚商业,金庸和查良镛共同创造了两大江湖王国,而他本人也不断在侠与隐、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平衡。 盛名之下,金庸反而称自己“是个小人物,一生经历极复杂”,从政治到商业到文学,他被时代左右的同时也影响了几代人。 最大IP 金庸的小说最近一次引发关注还是在今年8月份,当时他起诉《此间的少年》作者江南著作权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后金庸胜诉,获赔188万元。 就在2016年第十届作家榜上,江南还以《龙族》3200万元的版税登上榜首,已经封笔多年的金庸仍然凭借《神雕侠侣》850万的版税进了同一榜单,位列第17名。 登上作家榜对金庸来说并不稀奇,他还曾以一介文人的身份登上过香港亿万富豪排行榜。 金庸的小说在1984年就被引入内地,但当时盗版猖獗,最初金庸并未从自己的作品中获益。他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写道,“1994年以前在内地得到正式授权的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其余都是盗版。” 1985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应李瑞环的要求出版了《书剑恩仇录》,他收到过一笔约1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这是正式签约给北京三联书店前他收到的唯一一笔版税。 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签下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内地出版权,合同为期十年。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将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进行捆绑销售,金庸的作品开始在市场风靡起来。2000年“口袋本”金庸全集出版,在半年时间里印数就达到56000套。 等到十年合约到期后,续签时金庸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版税由原来的15%提高至18%;第二,出版社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最低销售;第三,《作品集》的销售每年要以10%的速度递增。 当时三联接受不了这个条件,双方合作终止,金庸的作品出版权花落广州出版社。 在大陆获得版税收入之前,金庸作品在香港和海外一直高居畅销榜榜首。1996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单是台湾从1985年到1995年,金庸作品就发行了四百七十万册以上。 版税只是金庸作品收入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是影视改编。金庸早前自称,他每年从港、台得到的版税(包括电影、电视)为1000万元左右。 1976年,《射雕英雄传》就被搬上香港的电视屏幕,据《看天下》报道,那时的香港电视产业才刚刚兴起,虽然制作粗糙,布景简陋,但剧集依旧十分卖座。在接下来的八十年代至千禧年,是金庸作品的第二轮改编潮。正是这段时间里,经典频出,金庸作品一度成为香港电视台的收视利器。 第三轮改编潮则是从大陆开始,张纪中翻拍了《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虽然评分不高,但是捧红了不少明星。 之后,金庸作品的改编更具商业色彩,尽管遭遇了争议和吐槽,但依然挡不住影视圈对于金庸经典翻拍的热情。 据新京报统计,截至2017年,华语电视圈加起来,已经拍了9部《神雕侠侣》,8部《射雕英雄传》,7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书剑恩仇录》,5部《天龙八部》、《雪山飞狐》,4部《碧血剑》、《侠客行》。 不可否认,一次次的翻拍使得金庸的作品成为影视圈的最大IP,不仅让金庸和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家喻户晓,也源源不断的给金庸带去商业上的收入。 商人查良镛 南下香港第11年,金庸在36岁时创办了《明报》。在这之前,他就在杭州《东南日报》有过从业经验。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掀起了武侠热潮,新派武侠小说受到欢迎。查良镛也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在1955年写下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最初,金庸的小说在《新晚报》、《香港商报》上连载,每天刊出千字,七天就有人盗印单行本,这让原本要结集出版的图书公司惊讶不已。 这时金庸的同学、经营印刷业务的沈宝新建议他,与其给别人盗印作品,不如自己来发行赚钱。 后金庸出资三万港币,沈宝新出资两万港币,共同创办了《明报》。当时香港报业竞争激烈,金庸并不被看好。果然《明报》第一天印了8000份,没有卖完,最低时跌到了6100份,发行了四个月才开始回升。 金庸说,出《明报》主要是一种生意上的考虑,当时谁都觉得是一件冒险的事业,旧同事、老朋友在背后都说:“小查这次非倾家荡产不可!”他却想,反正没有多少家产,就是“倾家荡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此后三年,金庸经历了创业的艰难期。最早的员工只有几个人,金庸是社长兼总编辑,由于人手不够,金庸的妻子朱玫还在《明报》跑过香港新闻,成为《明报》最早的女记者。 《明报》创立后,查良镛就把名字里最后一个字拆成“金庸”,以武侠小说作者的身份每天写连载。 正是金庸的连载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他的老友倪匡就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也表示:“我们的半张小报,经半年时间便收支平衡,我的武侠小说可有一定读者啊!” 为了读者不流失,金庸在写小说时就得迎合读者口味。比如写《神雕侠侣》时,杨过和小龙女都很惨了,但还得以喜剧结尾,不然读者万一不满了,这部分人群也会流失。 无心插柳,金庸的武侠小说越来越受欢迎,《明报》也向新闻、评论为主的大报转型,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严肃报纸,之后明报集团也开始初具雏形。 随后金庸扩大经营范围,创办了多家报纸:《新明日报》、《武侠与历史》、《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后来,业务进一步多元化,涉及到出版、旅游等。 据第一财经报道,到《明报》1991年上市时,其市值已达8亿7千万港币,金庸独占六成。1992年,《明报》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一亿港币,金庸以12亿港币的资产,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上世纪90年代,金庸已经是香港报业大亨,香港新闻界乃至传媒业界“报刊帮主”一般的存在。 企业界粉丝众多 金庸的企业家“粉丝”中,最推崇他的大概就是马云了。 深受金庸小说影响的马云不仅自称“风清扬”,也给阿里巴巴烙上了武侠文化。不仅有十八罗汉,阿里公司的很多地方命名也出自金庸的小说。 马云曾回忆,有一年冬天得知金庸在墨尔本过年,特意飞过去和他见面。看到金庸家里的书房摆满了各种书,出于好奇便问:“这些书你都看过吗?”金庸说没有。马云听后心里还大喜,“感觉和我一样,买些书只是放在架子上而已。” 但交谈时,他发现金庸从一战到二战居然都门儿清,还指出哪个书架上有哪本书讲了这些。 2013年马云又去看了金庸,只见近90岁的金庸坐在躺椅上,手里还捧着一套明史,“读书越多的人越觉得读书不够啊!” 李开复也是金庸的粉丝,还自诩为“洪七公”。李开复在自传里曾说过,在美国上学期间,他一直在看金庸小说,“我没有忘记中文,还要归功于大哥大嫂家成套的金庸小说和琼瑶小说,那个时候,中文小说是我放松神经的一种方式,在哥哥嫂嫂家里住了6年,我居然把金庸和琼瑶的每一本书都读了,金庸的小说还读了整整5遍。” 金庸的作品启发了企业家,他自己在经营上也有一套方法。 对待金钱时,金庸也会显得很“抠门儿”。 在《明报》工作多年的吴霭仪评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视钱财如粪土。“现代的现实生活不容许我们一掷千金,办报的金庸恐怕不会赞成手下当报社资产的钱财如粪土。经营一家成功的报社,金庸自然很知道钱银的用途。” 金庸也曾透露:“我办报办了几十年,对于一磅白报纸的价格、一平方英寸广告的收费、一位职工的薪金和退休金、一篇文章的字数和稿费等,长期来小心计算,决不随便放松,为了使企业成功,非这样不可。” 女作家亦舒也在《明报》开过专栏,她因为稿费低还在专栏里提出过抗议,说金庸是“爬格子动物”。文辞尖刻,但金庸看了,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 晚年的金庸也不改商人本色,一次《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前,金庸还在和一些文化商人谈小说的版权:熟人可以打九折,不熟悉的按原价。 《金庸传》的作者傅国涌曾在书里写过:“查良镛谈吐温文,但性格可说刚多于柔,强多于弱。明报系列是他的王国,他的作风有点像帝王,永远礼数周到,但休想影响他的决定一分一毫。他是个天生便有权术的人。在他的王国内,没什么人能逃得出他的五指山。” 《南方人物周刊》采访金庸时曾问过他:“听说您对待工作、对待《明报》,也是一个非常全权的、类似帝王的统治”,金庸回应:“我不大喜欢跟人家讨论,我自己很有自信。(小声地)这样是不太好的。” 那篇采访里,金庸描述过自己的性格,强调自由,天生反叛,这也映照了他的作品: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亦正亦邪,有反叛精神的,这也是为什么金庸的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那些快意恩仇、侠骨柔情的人物共同交织成了一个众生百态的江湖,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不如意时,转身扎进金庸的江湖里,那里既是庇护所,也是乌托邦。 参考文献: 《金庸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 傅国涌 《金庸作品出版权易主的背后》,中华读书报,赵艳红[详情]
郭广昌:再敬一碗酒,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广昌看世界 昨夜看到金庸先生离世的新闻,一时还没法接受。今天早上起来,才明白先生是真的离开了我们。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大多都有一个武侠梦。而这个梦,大多就来自于金庸先生。记得我大学毕业那会儿,有同学去美国留学,一定要带套金庸的小说。哪怕行李超重了,可以舍弃其他东西,唯独金庸的小说不能丢下。当时,我只是觉得他真执着,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他的青春。 当然还有一个狂热的金庸粉丝,大家很熟悉,就是马云。他给自己取了个花名,叫“风清扬”,而且在阿里,“郭靖”、“乔峰”等等,也比比皆是。 而对于我,先生营造的武侠世界里,除了豪情千里,除了快意恩仇,除了儿女情长,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份家国情怀最金庸。 追忆先生,感谢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江湖的大门,更感谢他教给了我们何处是吾乡。 刚刚同事发来一段《天龙八部》文字,“进得城去,行人熙来攘往,甚是繁华,比之大理别有一番风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热肉的气味。他大半天没吃东西了,划了这几个时辰的船,早已甚是饥饿,当下循着香气寻去,转了一个弯,祗见老大一座酒楼当街而立,金字招牌上写着“松鹤楼”三个大字。招牌年深月久,被烟熏成一团漆黑,三个金字却闪烁发光,阵阵酒香肉气从酒楼中喷出来,厨子刀杓声和跑堂声响成一片……” 这段讲的是在段誉在松鹤楼初识乔峰,拼酒结义。现在松鹤楼已是豫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应是我和先生最近的一个连接了。我想,如果段誉、乔峰再来,我们还会好酒伺候,先生走好,勿念…… [详情]
昨日晚间,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迷,他曾在微博中写过与金庸老先生切磋”学识“的一幕,自嘲实在金庸老先生面前,班门弄斧。 而阿里的另一位高管彭蕾和淘宝官方微博,也发微博,悼念金庸。 01 马云与金庸的往事 有一年冬天在澳洲,正好听说金庸先生也在墨尔本过年,于是飞去那里与他见面。 老先生家的书房里全是各类的书,整整齐齐。晚饭时,我很好奇的问他,这些书你都看过吗?他 说:“没有。我书看得不多”。我心里大喜,感觉和我一样,买些书只是放在架子,上而已。 晚饭后, 我又开吹了。我从一战史,二战史。 直侃到未来互联网的影响。让我目瞪口呆的是老先生居然门儿清,讲一-战,二战澳洲士兵的布防到战况。。。还说在哪个书架.上有哪本书说了那次战事!他还说他不看书, 我汗颜得一塌糊涂. 去年我还去看了先生,近90高龄的他,坐在躺椅上,手里捧着一套明史。。。啊呀,读书越多的人越觉得读书不够啊! 02 彭蕾:您永远都是阿里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知道他已经很老了,老到随时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但似乎从没想过他会真的离开。 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看他的书,射雕英雄传。此后岁月,多了一个令我心驰神往的辽阔世界。塞外大漠,江南烟雨,快意恩仇,侠骨柔肠。 18年来,阿里人早已习惯了在摩天崖开会,在光明顶见客人,在侠客岛或是桃花岛培训...小宝阿珂双儿无忌赵敏破天郭靖段誉语嫣曲洋...他们有的走了有的还在。有人说阿里有江湖气,是的,这是我们的江湖。您从来以及永远都是阿里不可缺失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谢谢您。 03 淘宝:江湖仍在,永失我爱 淘宝也发布微博缅怀金庸先生称,“江湖仍在,永失我爱……”。并晒出了马云与金庸先生的合影,以及金庸为淘宝的题词。 [详情]
金庸影响了哪些企业家 作者/姚赟 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在杨过力敌金轮法王,并在酒楼上与乱石阵中救了黄蓉、郭芙和武氏兄弟后,郭靖告诉了他这八个字,希望他日后在名扬天下后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段关于“大侠”的讨论,出现《神雕侠侣》第二十回。故事中,郭靖用百余字感染了杨过,告诉了他“行侠仗义、济人困厄”的侠之小者与“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的价值观。 故事外,金庸用了15部小说、1427个人物、约1000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了豪气柔情、爱恨情仇的武侠江湖,成为数代人侠客情结的启蒙者。而这个犹如平行世界般存在的武侠江湖,承载了多少躁动难熬的青春和挣扎孤独的中年。 10月30日下午,金庸去世,享年94岁。噩耗传来,“轰”一声,不知多少人感受到了无形的震晃,在一瞬间意识到了某个空间里正在逐渐崩塌的世界。 任我行说:“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而对于江湖中事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便是对“侠”一字的理解,也是对侠文化的应用和解构。而金庸的影响力渗透进了每个行业,甚至不少企业家是金庸先生的粉丝,试着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获得灵感、习得章法。 马云:“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说” 30日晚,向来以“我的主业是读金庸的”作为开场的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发了一篇名为《我再也没有后台了》的文章,文中毫无顾忌地表达了对马云的羡慕。他羡慕的到不是马云的身家或财富,他只是羡慕马云曾经见过金庸,并为金庸翻过画册。 实际上,主业读金庸的六神磊磊和再登福布斯首富的马云一样,都只是一个被金庸老爷子折服的武侠迷。而马云比六神磊磊幸运的是,六神磊磊无缘见金庸,而马云与金庸有着近二十年的交情。 在阿里巴巴有一份花名册,核心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花名”。马云的花名就叫风清扬。对就是那个指点令狐冲“独孤九剑”,出场没多久就一直活在台词中的的华山派剑宗高手。 逍遥子、铁木真、郭靖、行癫、东邪等“花名”在阿里巴巴核心团队成员又分别对应了张勇、陆兆禧、邵晓锋、张建锋、吴泳铭。 甚至连会议室、厕所都以赋有武侠气息的名字命名,比如听雨轩、观瀑亭对应的是女厕和男厕,“光明顶”是会议室,而“桃花岛”则是马云的办公室。就连阿里的价值体系,被马云称之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 “独孤九剑”是指: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激情、开放、创新、专注、服务与尊重,而“六脉神剑”则是: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1999年,马云事业遭遇低谷决定从北京撤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便是受了《天龙八部》中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启发——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这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或制度战略层的“侠文化”。 18年前,马云干了一件事,这件事让中国互联网行业江湖化、浪漫化。2000年7月29日,马云与金庸有过一面之缘。也因为这一面之缘,马云给老爷子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甚至金庸亲自为马云书写“神交以久,一见如故”,成为一对名副其实的忘年交。 几周后,马云忐忑地打电话想请金庸坐镇主持一场互联网行业的“华山论剑”——西湖论剑,没想到金庸痛快答应。 9月10日这天,74岁的金庸来到西子湖畔,前来赴会的有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8848的王峻涛、加拿大驻华大使、英国驻沪总领事及50多家国际跨国公司在华代表。 第一次“西湖论剑”,不仅奠定了马云在中国IT行业的影响力,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阿里巴巴的品牌效应。从2000年第一届“西湖论剑”开始,此会议便慢慢成为一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 2016年3月10日,金庸先生92岁寿辰。淘宝众筹公布了一段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特别录制的祝寿视频。马云说,金庸武侠精神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觉得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说。 “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马云说,“金庸小说里的很多人物我都特别喜欢,但最喜欢的是侠客行里的石破天,他简单,他执着;另外比较喜欢的风清扬,他是个优秀的老师”。 直到2018年10月30日下班前,高朋满座、妙语连珠的“西湖论剑”、众明星微博纷纷加入祝寿大军的盛况似乎离我们不远。 3 0日晚,企业文化深受金庸武侠小说影响的阿里巴巴通过官方微博发文悼念——江湖仍在,永失我爱…… 丁磊:“我最喜欢段誉和王语嫣” 参加了第一届“西湖论剑”的金庸,在2001年举办的第二届活动中又来了。在台上致辞时,金庸自称是个老派人、对网络半窍不通。说到这里时,坐在马云边上的丁磊,迷弟一般笑呵呵地盯着在台上讲话的老爷子,脸上的酒窝在模糊的影像中也能依稀看到。 实际上,不懂网络的金庸提到了一个至今都困扰互联网行业的问题。 金庸说:“你们很忙,也不收钱。从国外调集资本,上市筹钱,规模做得很大也很成功。但是钱花光了怎么办?维持不下去了怎么办?”同时他还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还有一个比方不是很恰当,武侠小说中有一些邪派武功可以把人家的功力吸过来,网络公司要扩大也需要引入国外资金,把资金拿过来就不还给他了,所以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吸收一些外资也是需要的,将来还需要还给他的。张无忌受伤了,遇到张三丰治一治伤,就是有借有还的。” 丁磊在活动现场回应到:“大家不要觉得网络就等于网站,网络背后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近15年来网络对其他的硬件厂商有很大影响,网站不仅仅是网络,服务性的硬件产业在背后有支持,这种局势不会局限在其中的4种赚钱方式当中。任何一个发展起来都要花一定的钱,盈亏平衡以后才是赚钱的真方法。” 不清楚金庸是否同意这样观点,但与丁磊缘算是这么结下了。 2006年,金庸为一座位于西湖边上、名为“江南会”的宅子题字。8个意气相投的“江南侠客”在这座以原先贤堂旧址及周遭6间房子作为“江南会”的根据地。 他们还定下规矩,若遇非常难事,只要发出“江湖令”,八位发起人无论身在何地,均亲自赶来出手相助。每个江南会会员都拥有一块“江湖令”。这8个人中,有金庸的唯粉马云,有盛大集团的陈天桥,还有网易的丁磊。 与阿里巴巴相比,丁磊的业务似乎距离金庸、距离武侠更近一些。 游戏版块作为网易的核心业务,从《大话西游》《武魂》《天下》《大唐豪侠》《逆水寒》《楚留香》《花与剑》等等游戏名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武侠风,更能感受到丁磊的武侠梦。但与马云张扬的武侠梦相比,“丁三石”这个胖子属于低调一派。 而丁磊这份“低调”和非主流,似乎也受到了金庸的影像。 丁磊曾坦言,最喜欢金的小说《天龙八部》,诸多人物中又最喜欢段誉和王语嫣。“网络首富只是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副产品。在他看来,只有亲身感受生活,才能触摸到普通人的快乐,才能使自己的创意更具生活的真实性。” 曾被吴晓波称为极少数“快乐富豪”的丁磊,如今还在养猪采茶、做跨境电商、玩云音乐、请互联网大佬吃“味央猪肉”。 确实,2000年网易上市、2003年他成为福布斯和胡润两大富豪榜上的“首富”,他在互联网的曝光量也不多,外界对这个人的了解也并不多。 与陈家洛、郭靖、乔峰等“正统”的大侠相比,在金庸中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了不一样的“侠”。比如对权力淡漠,对生命来去坦然,不拘小节,成天喊着“一见尼姑逢赌必输”“格老子”的令狐冲;比如出生“扬州丽春院”,见钱眼开,满嘴跑火车,甚至取了七个老婆的韦小宝。 令狐冲也好,张无忌也好,还是韦小宝也好,虽说“异类”,但他们也都是金庸武侠世界中承载着重要侠客精神的主人公。而中国互联网行业中,丁磊也算是这样一个“非主流”的存在。 不过也因此,到处怼人、树敌的“红衣教主”周鸿祎对丁磊的评价非常高:“做互联网的企业,除了丁磊,没一个干净的”。 伴着武侠小说长大的丁磊,在第一届“西湖论剑”时见到金庸,便对老子调侃地说到:“金大侠,你把我们一代年轻人的时间给耽误了呀。” 被“耽误”的何止是时间。 李开复:“金庸小说是我的教材” 被金庸“耽误”时间的不止是国内的年轻人。 成长于美国的李开复,也将《金庸全集》列为最早影像他的作品,没有之一。 1973年11月,11岁的李开复随家人离开台湾去了美国上学。但他的母亲依旧要求他学习中文,规定每周用中文给家里写一份家书,然后再回信把其书信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一一纠正,以此提醒他不要忘记中国文化。这样的要求对当时中文水平停留在小学6年级的李开复而言是十分严格的。 而当时,他的哥哥有一套《金庸全集》,嫂嫂有一套琼瑶的书,金庸小说成了李开复最好的“教材”。 他在自传中表示:“我那么小出国还没忘了中文,真得感谢金庸先生。” 新华社也曾撰文报道过李开复对金庸小说的痴迷。在美国上学期间,阅读金庸小说也成了他放松神经的一种方式。“在哥哥嫂嫂家里住了6年,我居然把金庸和琼瑶的每一本书都读了,金庸的小说还读了整整5遍。” 打下金庸武侠“童子功”的李开复,在微软、谷歌等企业任职后,开始将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融会其中。 曾经,他自诩为“洪七公”,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有志于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支了5招。 “一是刻骨铭心,即选择真爱的事情创业,‘《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为什么会为了小龙女跳下悬崖?就是因为真爱啊’;二是一统江湖,即追求高用户量、高频次、高使用时间和高排行;三是十年磨一剑,即深度理解市场、用户、产品和竞争对手,‘郭靖资质愚笨,但花了很长时间,终于练就降龙十八掌,就是十年磨一剑’;四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重视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五是一代宗师,即产品自身有流量增发能力,再运用最有效的渠道推广,‘你要让全部的人都知道你,就像张三丰一样成为一代宗师’。” 马云、丁磊、李开复以及我们,应该都时不时会出现在平行的武侠江湖中,传承着其中的嬉笑怒骂和快意江湖。 可惜斯人已乘白鹿去,神侠倚笑武林中。 2003年7月,金庸在央视《新闻夜话》中说,他的墓碑上将会写着:“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寻梦环游记》讲的是关于墨西哥亡灵节的故事,但其中关于“死亡”的观点,跨越了文化和语言,戳中了所有人。影片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消亡,第二次是被世人彻底遗忘。 金大侠未离开,江湖依旧在。[详情]
金庸往事,马云偶像塑造阿里文化 静静 创业家 据香港多家媒体消息,10月30日下午,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于香港养和医院病逝,终年94岁。 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武侠小说印刷上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代表作《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等家喻户晓。 金庸的小说,虚实相间,空间极为辽阔,从蒙古草原至回疆戈壁,从江南风光至中原江湖,从帝都至大理,想象驰骋万里江山。侠客在朝与野、涉政与隐退、向心与离心、顺从与背叛、大义与私情之间寻求平衡,也呈现着对人性和中国古代历史规律的思考。 文武双全之人向来不多,但金庸却是“能文能武”。他不仅有着令人艳羡的文字才华,还具备出色的生意头脑。他是千百年来以写作致富的第一人,他创办《明报》集团,可谓中国版的“默多克”。 金庸一生写了很多小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IP大家,拥有着众多粉丝。金庸的小说发行1亿册,仅次于毛选。1992年,香港百富榜金庸以12亿港币的资产,名列百富榜第64位。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金庸的小说又被改编成各种影视版本,而这些影视作品也让其收入颇丰。据了解,香港最早对金庸小说进行影视制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作品被制作成影视化作品,一经翻拍便广受欢迎。而每被翻拍,金庸的版权费便又多了一笔。即使仅使用一下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金庸也会收获一笔版权费。据悉,当年周星驰拍《功夫》时候仅使用了一下“小龙女”的名字,便支付了金庸6万元知识版权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陈平原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金庸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报人和商人,他比别人经营更为得法。当年,他以1元人民币将《笑傲江湖》的电视剧改编版权卖给了央视,这是非常精明的手法。他的作品进入日本市场时,也采用过类似手法。这不是一般书生可以做到的。金庸在原创核心完成后,在转移成电影电视游戏等衍生品的过程中,非常有经验,所以会被不断关注和提及。 《中国新闻周刊》也曾报道过金庸在与一些文化商人谈小说版权时,讲点人情又坚持原则,他会明确表示:熟人可以打九折,不熟悉的按原价。在温和、满脸笑意的后面,是金庸的精明和决断,文人和商人的特质很好地融合在了他的个性之中。 金庸在成功开创自己的武侠小说之后,还成功地创办了《明报》,成为一名优秀的报人。在办报时,他不仅大策略旗帜鲜明,在实际运营中更是滴水不漏。 1959年《明报》初创时,资本仅10万元港币,金庸出8万,另两万为他的中学同学沈实新所出。 《明报》刚出版时,销量仅6000份。为扩大销量,金庸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在《明报》上继续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运用粉丝效应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则用社论时评来打名号。《明报》的社论也开始对社会产生影响,不仅备受当时的港英当局关注,甚至受到内地和台湾的重视。作为选题策划者,金庸就像写武侠小说一样,给《明报》设计了大侠之风,塑造的形象真诚而勇敢。 在报社实际经营中,金庸也一直秉承一个宗旨:办报,不能过分浪漫。所以,《明报》内部一直实行“微薪制”。他对年轻的记者说,在《明报》工作是他们的光荣,别看就这么一点工资,还有人排队想进来!同时,金庸给作者的稿费也不高。不过,即使稿酬较低,也吸引了不少专栏作家,如张小娴、亦舒等。 而这些策略也在短时间快速见效,发行量飙升至4万份。90年代初期,《明报》盈利高达1亿元,1991年3月22日,《明报》挂牌。 当《明报》影响力越来越大后,金庸还扩大了经营范围,先后创办了《新明日报》《武侠与历史》《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多家报纸,后来业务进一步多元化,甚至涉及出版业、旅游业等。 2004年,金庸在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被问及内地新闻业市场化过程中,该如何应对金庸在五六十年代创办《明报》时遇到的“商业化对报纸品质的影响,该如何解决?”金庸回答称,商业化、广告压力是一直有的。有些大广告商有意见,打个电话给他,他如果不同意发表其意见,广告商可能下次几十万的广告就不登了。“但你要有勇气拒绝,苦一点就苦一点算了。收入来源少了,大家的薪水就加不了了,只好请大家原谅,我自己也苦得很呢!” 金庸的个性,以及他所创造的江湖,也让一众商业大佬为之着迷,马云便是金庸的头号迷弟。 从小酷爱武侠小说的马云在日后的创业中,连同金庸笔下的武侠气息,通通将这些烙进阿里巴巴的战略、战术和管理中。 阿里的创立正是得益于金庸小说给予马云的启示。1999年,受到《天龙八部》中虚竹通过弃子破珍珑棋局一事的启迪,马云主动离开北京到杭州,才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后来的阿里巴巴,从各个业务板块的布局,到过去几年阿里的到处投资参股,全都纵横交织于马云的棋盘上,构成了一个珍珑,也建起马云商业世界里的武林。 2016年,在金庸先生的92岁寿辰当天,马云在微博上向金庸拍片祝寿:“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像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平人间不平之事。”马云直言,“金庸武侠精神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说。” 更为众人所知的是,在阿里巴巴,马云以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独孤九剑的传人“风清扬”自居。不止马云自己,阿里巴巴每个入职员工都有个“花名”,典故几乎都出自武侠小说。办公区的取名也是同样的风格,从光明顶、桃花岛、达摩院,到聚贤庄、侠客岛等。 马云曾透露他喜欢风清扬的两个原因:第一,他是个老师,自己不愿意出去却培养了令狐冲;第二,他基本上打穿了整个剑法,做到了无招胜有招。 “金庸的每部武侠书我都不止看过一遍,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武林高手。”书里的风清扬,是一位无招胜有招的世外隐者,继承了古代剑侠独孤求败的剑术,独步武林,却仅在第十回传剑中登场,一直隐居华山思过崖。 这些几乎都被马云写进了阿里的基因里。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先后被命名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在《笑傲江湖》里,孤独九剑是风清扬的独门秘诀,遇到令狐冲后才传授出去。而后者借自《天龙八部》,小说中的六脉神剑其实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兵刃,而是一种汇聚武者自身内力来击败对手的招式。 这样的“招数”似乎与马云在商业中的战略和重大抉择不谋而合。今年教师节,马云以公开信的形式公布了此前对于他“退休”的传闻。他宣布从2019年9月10日起,自己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接棒者是现任集团CEO张勇。 在《天龙八部》里,金庸创造了两位武功极高的高手,扫地僧和逍遥子。后者在小说里,着笔并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的人,却受到众多金庸迷的追捧,甚至被评为金庸小说中,武功最为高强的一个。而在2007年,外表儒雅,取花名为“逍遥子”的张勇加入阿里巴巴,并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成为阿里巴巴江湖中的传奇人物。 马云曾回忆,自己学生时期与偶像金庸见面的情形,“激动了几天,上街买了他的书,兴冲冲的期待着见面和签字。”但他们真正的相识开始于2000年7月29日,香港的镛记酒家。金庸以“神交已久,一见如故”相赠马云。后来,他送马云别号“马天行”,寓意“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 相识后的金庸,还曾在这位“忘年交”发展之初,为其站台。2000年的阿里巴巴,创立仅一年,并无什么名气。为了扩大影响力,马云想到效仿武侠小说中的“华山论剑”,将互联网行业里的创业者聚在一起,举办一场“西湖论剑”。9月10日这天,74岁的金庸赴约来到西子湖畔,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和数十家公司的代表都来到现场。 在十八年前的那次活动上,马云谈起自己对于金庸笔下笑傲江湖的理解。“‘笑’,有眼光、有胸怀才能笑;‘傲’,有骄傲才能傲;网络就是江湖。”在他那时的网络江湖里,他觉得自己学会的是,要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坚持自己是对的就要做下去。 金庸曾说,“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十八年过后,头号迷弟马云,连同浸润着金庸武侠精神的阿里巴巴,早已不需要他名气的助力。 但对于金庸的武侠情怀,马云却始终如一。今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取名达摩院。小说中,作为武学最高研究机构,达摩院代表了修为的最高境界。 斯人已逝,江湖已远。先生一路走好![详情]
金庸身后的财富江湖 10月30日,金庸陨落。 作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为后辈所留下的文化价值和集体回忆远无法用金钱衡量,但他确实仅凭自己的一笔之力,撬动了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 金庸离去,由其作品而衍生出的产业和行业仍在四面开花,而借由“金庸剧”出道或成名的艺人中,也不乏登上明星富豪榜或身家不菲者。 以文致富 据估算衍生游戏版权费过亿 1959年,金庸等人在香港创办《明报》。公开资料显示,1959年创办《明报》时,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但由于金庸在《明报》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这份报纸逐渐拥有了稳定受众。到了1962年7月,《明报》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平均日销量是5万。 此前据媒体报道,金庸还曾与沈宝新创立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创建时,金庸占60%股权,沈宝新占15%股权,公众人士占25%股权,这家公司于1991年在港交所上市。在上市2年后,金庸把控制权移交给他人。资料显示,1993年4月,金庸采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 记者在港交所查阅发现,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出版、印刷等,旗下刊物包括《星洲日报》、《中国报》等,上市时间为1991年3月22日。目前,该公司1998年之前的资料已无法查询。根据公司最早一份财报显示,在1997年4月1日至1998年3月31日之间,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营业额达到12亿港元。 据《壹周刊》报道,该公司1991年上市时市值8.7亿元,金庸从1992年开始卖出自己的股份,估计可套现10亿以上。该报道称,金庸所拥有两个豪宅物业与明河社在北角的万二迟写字楼,价值合共八千万。 资料显示,1992年,香港一家名为《资本》的杂志评出“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翁”,金庸以12亿资产列第64位。 2010年,金庸小说在内地重新集结出版,当年在作家财富榜上,金庸就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12位;2011年的作家财富榜上,金庸仍以220万位居第19名。到2014年,金庸在第九届作家榜以330万版税位居第27名,2015年的第十届作家榜中以850万版税位居第17名。仅这四年的版税收入合计已超千万。 金庸逝后,其版税仍可“造富”后人。 据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军介绍,版权保护期的范围是从个人在世期间直至其过世50年后,即如果从2018年金庸过世开始计算,直到2068年的12月31日之前,由金庸作品衍生的影视剧作、动漫、游戏等,都需要征得金庸继承人、版权代理人或者经纪公司的同意,随后再向法律规定的上述一方付版权费用。 “按照金庸先生著作的市场价值和国民影响力来算,一部由天龙八部改编的游戏,需要付给金庸先生方面的版权相关费用可能过亿”,王军表示,此外,虽然著作财产权是金庸过世50年内有效,但署名权没有期限。 猫眼电影等网站刊载文章称,2016年,金庸曾公开表示,周星驰在电影《功夫》拍摄完成后,曾因电影中使用了小龙女等金庸武侠小说中原创的名字,向金庸付了6万元版权费。 而近两年,金庸也曾因版权引起纠纷。今年8月,国内首例同人作品案宣判,《此间的少年》构成不正当竞争,金庸获赔168万元。据了解,在这本书中,郭靖、黄蓉、乔峰等武侠人物成为作家杨治(笔名:江南)作品中的大学生,为此,金庸以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为由提起诉讼并要求赔偿500万。 广州天河区法院对该案一审宣判,认为杨治不构成侵犯著作权,但构成不正当竞争,赔偿金庸经济损失168万元。 金庸剧走出影视圈富豪 相关主题园区各地开花 新京报记者统计,作为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一代宗师,金庸著作衍生作品包括电影36部、电视剧66部、动画1部、漫画11套、电脑游戏33部。而这百余部影视作品中,不少都曾将当年的“小生”提携至今日大咖。 2003年,刘涛因在金庸武侠剧《天龙八部》中饰演阿朱而收获万千粉丝。如今的刘涛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排名第九,总收入为1.8亿元人民币。 如今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多部影视剧担任主演的杨幂,是因出演金庸剧《神雕侠侣》中的郭襄而崭露头角,进而一步步成为如今的流量担当,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杨幂排名第三,总收入为2亿元人民币。 继李若彤之后,刘亦菲版的小龙女深入人心,此后更连续七年登上福布斯榜单。 而在电影票房方面,据新京报记者粗略统计,电影《东邪西毒》票房2700.4万元,《笑傲江湖》票房1605万港元,《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票房1125万港元,《笑傲江湖(风云再起)》票房3446万港元, 《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票房2346万港元,《新碧血剑》票房151.7万港元,《飞狐外传》票房686万港元,《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票房1044万港元,《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票房653万港元,《飞狐外传(1993)》票房686万港元。 影视剧之外,由金庸武侠剧衍生出的一系列“武侠歌曲”也成为唱片工业的传奇。 实际上,由金庸衍生出的产业链在现实中也落地开花。鄣山峡谷位于上饶市婺源县,也叫大鄣山卧龙谷,这个景点打出的名号就是“金庸笔下的世外桃源”。根据景点介绍,景点门口巨石上刻的“大鄣山卧龙谷”字样是金庸亲手所题。金庸祖籍是婺源人,在武侠小说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就是以婺源卧龙谷为原型。该景点门票为60元。 山西婺源以金庸祖籍为卖点,浙江海宁就以金庸出生地为吸引游客的宣传点。 浙商网2014年5月报道,浙江省宁海经济开发区诞生于1994年8月,是省级经济开发区,金庸武侠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已列入开发区重点对接项目名单上。项目负责人介绍,金庸武侠文化主题公园,其项目负责公司已多次来宁海进行实地考察,2014年2月份已初步确定选址在长街伍山石窟景区,近期确定最终选址。 2018年9月,一篇宣传文章称,海宁侠客小镇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海宁举行座谈会并成功签约。大型歌舞巨作《侠·影》签约落户侠客小镇。该文章称,“侠客小镇”坐落于金庸先生的出生地海宁市袁花镇,中国武侠故事的原点,而且这个“侠客小镇”,正是以金庸侠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特色小镇。 早在2002年,云南大理就建设了天龙八部影视城,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在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取景的有电视剧《天龙八部》《西游记》等作品。资料显示,天龙八部影视城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占地达700余亩。 新京报记者林子 任娇 校对郑厚今[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30日晚间消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著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 淘宝发布微博缅怀金庸先生称,“江湖仍在,永失我爱……”并晒出了马云与金庸先生的合影,以及金庸为淘宝的题词。 与此同时,在淘宝App搜索金庸也会弹出悼念图片,并配上了《神雕侠侣》中的一段话,“你瞧这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