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捷信赴港IPO:中国业务量2/3现金贷占七成
捷信赴港IPO:中国业务量2/3现金贷占七成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的IPO招股书,股票面值拟定为每股股份0.05欧元,具体募资金额未披露,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为其保荐人。[详情]

蓝鲸财经|2019年07月15日  21:47
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新京报|2019年07月15日  21:10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7月15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捷信,在港交所披露拟申请在香港上市。申请上市的公司实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为行文方便,简称捷信)。[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7月15日  19:02
捷信递交招股书 冲刺香港上市
捷信递交招股书 冲刺香港上市

7月15日,捷信集团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披露,捷信集团成立22年来,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万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7月15日  18:15

最新新闻

捷信拟赴港IPO 消费金融上市迎破冰
捷信拟赴港IPO 消费金融上市迎破冰

  时代周报记者 罗仙仙 发自深圳 7月15日,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上市。捷信集团提供消费金融产品,展业范围覆盖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并取得当地的消费金融牌照或银行牌照,而中国市场是捷信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上述招股书,捷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PPF Group N.V.),是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投资于金融服务、房地产、保险以及生物科技等领域,捷信集团是其消费金融板块的运作主体。 早在2017年,派富集团就曾透露过推动捷信集团上市想法—“实现捷信集团中国区业务在国际认可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如今,捷信集团将上市地点定在了港交所。易观金融分析师张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港股的成熟稳定是重要原因,“消费金融属创新型金融模式,港股上市之后对品牌会有更好的加持作用”。 捷信集团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主体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2010年开业运营,如今在放贷规模、营业收入表现等已坐稳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头把交椅”;另一方面,中国区就占到捷信集团客户贷款总额的比重在2019年3月末提升至六成以上,为63.9%。 “捷信消金在上市后的竞争力将大增,而其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上市计划,还不会很快开启。”一位不便具名的华北地区消金公司中层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在招股书中,捷信集团尚未披露具体的募资金额,只是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资本基础及扩充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的贷款活动规模”。 打通新的融资渠道 2007年,已成立10年的捷信集团在深圳福田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广州、佛山等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彼时其在俄罗斯展业已有5年。 目前,捷信集团已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其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持有银行牌照。其业务主要为三种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分别为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和循环贷款,在其他业务类涉及应收按揭贷款、营业收入汽车贷款和企业贷款。 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期间进行了资本重组,剥离业务后的总资产2018年年末约为1820.97亿元人民币(实际为235.27亿欧元),贷款总额约为1510.44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指标来看,捷信集团已相当于国内中型规模的区域银行,与A股上市银行中的无锡银行、常熟银行接近。 在营业收入表现方面,捷信集团几乎能与国内大型城商行相媲美。在2018年末,捷信集团实现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约为305.75亿元、38.53亿元,营业收入相当于2018年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营收。 从地区总贷款的占比来看,中国区、南亚及东南亚区已成为捷信集团最为重要的展业地区。中国区在2016年年末的占比就达到了52.7%,至2018年占比提升至63.6%;南亚及东南亚区由2016年的7.4%升至10.9%,其中该区域的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的业务均在2012年才开启;另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两地的合计占比则由2016年末的27.2%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16.6%,中东欧地区的总贷款占比在2018年年末降至10%以下,仅为8.7%。 在新增贷款上,捷信集团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向线上转移的趋势。据招股书披露,其线上发放的新款贷款总额占比,在2016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分别为37%、43%、49%,在2019年3月末更是达到51%。 在业务量增加、新增业务向线上模式推进的同时,捷信集团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其销售点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从2016年年末的22.8%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18.4%;现金贷款的平均收益率则由2017年的35.4%下滑到了2018年的33.3%。 在负债端,捷信集团主要依赖来自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2018年年末约为840.39亿元,该项的平均成本维持在9%―9.5%之间,其次为客户存款、发行债券证券和次级债;利息开支由约50.67亿元增长至约106.04亿元,年平均增速为54.64%,其利息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54.74%。 “积极为消费金融业务寻求各种资金来源,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经纪及资产出售等轻资本融资模式。”对于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商,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称。 对于捷信的此次上市,易观金融分析师张凯认为,这在开创消费金融行业新的融资渠道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为其他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道路”。 消金上市潮远未到来 捷信消金是目前国内24家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中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实际为捷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和其在中国区开展业务的主要运营主体。截至2018年年末,捷信消金的总资产为990.75亿元,占到捷信集团同期总资产的54%。 据近期捷信消金发布的ABS发行文件, 其盈利能力有不错表现,营业收入从2016年末的63.83亿元增长至2018年年末的185.16亿元,是目前唯一在营业收入上突破百亿元规模的持牌消金融公司;净利润由2016年年末的9.31亿元增至2018年年末的13.96亿元,同样位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榜首”。 开业后消金公司的放贷规模、盈利能力上,捷信集团也在国内持牌消金公司中一骑绝尘。张凯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它的关键优势,主要还是捷信规模庞大、执行高效的线下地推团队。” 捷信消金的主要产品为“商品贷”和“自主支付消费贷”,前者为用于从指定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贷款,并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单,合作方包括苏宁、迪信通等连锁企业。这一直销渠道目前已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有超过25万个POS贷款点。 央行、银监会2016年下发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拓宽消费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捷信消金在当年9月就成功发行第一期总额近13亿元的ABS产品,同样在持牌消金公司中做了“先行者”。目前捷信消金共发行12期ABS,累计募集资金284亿元。 联合资信对近期捷信ABS发行出具的评级报告指出:“捷信已建立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内部制度,已完成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曾作为发起机构发起多单资产证券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如果捷信集团顺利在港股上市,也意味着捷信消金将实现间接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上市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此,张凯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其他优秀的、符合条件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未来也可以考虑通过上市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但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内持牌消金公司大规模上市的时机尚未到来。上述华北地区消金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整个行业仍在一个试错阶段,合规成本较高,部分持牌消金公司规模尚小,在目前形势下,做好区域深耕或行业深耕已属不易。” 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称,“在中国持牌消金公司之中在销售点贷款待偿余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8%”,但其重要产品仍面临强劲的对手,其中包括招联消金、中银消金、马上消金、兴业消金、中邮消金等。 除了同业竞争,资产质量恶化也是捷信消金及捷信集团无法忽视的问题。 对于捷信消金处置不良资产处置的措施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联系捷信消金采访,有关负责人以“近期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未予以回复。 “如何持续高效地获得新增用户,如何高效地管理规模庞大的线下团队,是捷信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张凯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详情]

时代周报 | 2019年07月23日 05:17
捷克首富的东方传奇:捷信集团即将上市
捷克首富的东方传奇:捷信集团即将上市

  作者:先声 来源:大摩财经 彼得·凯尔纳,现年55岁的捷克首富,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捷克的私有化大潮,最近十年又出人意料地成为中国最赚钱消费金融公司的拥有者。 捷信集团(Home Credit)日前递交了港交所主板上市的招股书,这家在九个国家开展消费贷款业务的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中国和俄罗斯,其中中国业务(即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资产近千亿、累计客户超过5000万,贡献捷信集团逾60%的收入和贷款额。 在中国刻意低调的捷信,事实上是中国近来迅速膨胀的消费金融市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12年前,捷信集团开始在中国发展业务,并于2010年成立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后者是中国首批四家获得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目前27家持牌消金公司中唯一一家外资独资机构。 捷信消费金融——这家低调潜行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龙头: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压倒了老对手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以13.96亿元净利成为最赚钱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果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相比,捷信消费金融以185.16亿收入压倒蚂蚁金服的借呗、腾讯支持的微众银行,已经成为收入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 招股书显示,2016年到2018年,捷信集团总营收分别为20亿欧元、31亿欧元、40亿欧元,净利分别为2.1亿欧元、2.4亿欧元和4.3亿欧元。 捷信集团由凯尔纳持股98.9%的派富集团(PPF Group)持有91.1%股权(其余8.9%股份由以Jiri Smejc为首的捷信核心高管通过Emma Omega持有)。以2018年底两个股东之间股权转让(2.12亿欧元转让2.5%股权)的价格推算,捷信集团估值约为85亿欧元(约合96亿美元、650亿元人民币)。 综上可发现,捷信集团市盈率约为20倍,远高于趣店、乐信等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目前,趣店市值25亿美元(2018年净利约25亿元)、乐信市值20亿美元(2018年净利约20亿元)。 捷信模式 捷信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赚钱的? 捷信集团招股书显示,其主要用户为收入较低的年轻人群,现金贷和销售点贷款是其主要贷款形式,其中现金贷占比逐年提高、销售点贷款则从占比50%以上逐渐下降,这两者在2018年分别占比为49.6%、44.6%。 所谓销售点贷款实际上是捷信的“POS贷”,即零售分期贷款,主要面向家电、3C产品。现金贷的大头则是装修贷款。 捷信主要通过销售点特别是合作销售点开展业务。目前捷信集团拥有超过42万家销售点,其中中国近24万家。这些销售点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其中仅有13%是捷信派人驻扎,其他均为零售点的员工直接提供服务。 捷信将这些零售点的员工称之为“推介人”,这些“推介人”在中国高达21.3万。简单而言,捷信的模式即推介人在向顾客售卖家电、3C等产品时,推荐顾客使用捷信的分期贷来付款。 捷信最早切入的是家电产品消费分期市场,主要合作销售点即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但此后随着苏宁消费金融的崛起,捷信在家电分期贷款市场的优势被抵消。 手机分期贷款旋即成为捷信的核心业务。过去几年,捷信最重要的渠道变成了遍布三四线城市的OPPO、VIVO手机店。值得一提的是,很多OPPO、VIVO手机店实际上是由当地小贷业务经营者转型而来,消费信贷变相促进了OPPO、VIVO线下渠道的扩张。 但近两年,手机、家电产品分期贷款占比已明显下降,现金贷占比快速上升。 捷信消费金融的公开文件显示,2016年底手机数码产品贷款占比达46.6%,其次为占比26.07%的家电产品贷款,两者合计高达72.67%。现金贷形式的装修贷款2016年仅占16.2%。 但到了2018年,手机数码、家电产品贷款分别下降到20.62%、11.27%,两者合计与装修贷基本持平:装修贷已跃升至32.96%,占到约三分之一。 事实上,捷信集团的商业模式将销售点贷款视为入门的引流产品,以低利率吸引客户,此后再以所谓“交叉销售”向其中的优质客户提供更高利润的现金贷产品。招股书显示,今年头三个月,回头客户占到了新增贷款额的68%。 手续费的奥妙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尽管是持牌机构,但同样频陷高利贷和暴力催收争议。捷信集团招股书称,其拥有超过23000人的庞大催收团队,收款卓有成效。 最近三年,捷信集团现金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和31%。表面看来,现金贷贷款利率已经压到36%以下,但实际上捷信通过手续费变相收取利息。 捷信集团招股书显示,手续费及佣金是其非常重要的收入。手续费主要是客户保障费用收入、灵活服务包等收入。所谓客户保障费用,名义上是现在流行的贷款保险,但按照规定均应该计入综合资金成本折算成年化利率。 招股书也承认,由于监管部门加强对现金贷的监管,导致其通过手续费增加收入变得困难。 捷信消费金融的公开文件显示,最近三年,手续费净收入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76.5%、84.5%、73%,远超利息净收入。比如去年185亿收入中,手续费就高达135亿。 不过,2017年之后,受现金贷行业监管加强的影响,捷信在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从2016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9.7%。2018年中国市场不良贷款结余12亿欧元(约合92亿人民币),占捷信集团当年总额的73%。 最近三年,捷信消费金融资产减值吞噬了大部分营业利润,2018年利润135亿,资产减值损失就达到117亿。这也导致捷信消费金融在2017年、2018年的净利率从之前的约20%大幅下降到约7%,2018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亏损。受此影响,捷信消费金融在2018年大幅裁员,中国员工从最高峰时9万减少了3万多,目前仍有5.8万。 依靠拥有的金融、电信等产业,凯尔纳的最新身价已达到154亿美元。捷信集团成功上市后,这位东欧富豪的财富无疑将进一步暴增。中国是他的福地。[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7月19日 21:11
捷信集团欲香港上市:一年放贷近千亿收入200亿
捷信集团欲香港上市:一年放贷近千亿收入200亿

  原标题:捷克人在中国:一年放贷近千亿收入200亿,欲在香港上市 文 | 燃财经 刘景丰 一家平均年化借款利率达31.3%的荷兰“放贷”公司,于7月15日下午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中国是其开展业务的主阵地,截至2019年一季度,来自中国用户的贷款贡献比例超过六成。 这家公司名为捷信集团,注册地在荷兰,由捷克人皮特·凯尔纳于1997年在捷克创立,主要在包括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欧在内的9个国家提供销售点贷款(在线下销售门店提供贷款服务)、现金贷以及循环贷款等产品。它于2007年进入中国,2010年成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外商独资持牌机构。 左为皮特·凯尔纳,捷信集团创始人和大股东;右为依西·施梅兹,捷信集团CEO 9年间,捷信在中国积累了5030万名客户,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8%。2018年,捷信业务收入达39.52亿欧元,净利润为4.98亿欧元。在中国的总贷款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元;经营收入达25.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6亿元。 高收入、高利润的背后,是高达上万起投诉的“黑历史”。 尽管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一家持牌机构,但捷信的贷款利息居高不下,通过收取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其贷款利率一度超过36%。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其投诉量累计高达10328起,被投诉的主要问题是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典型高利贷”。在其招股书中,也明确称“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捷信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上升。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不良贷款率依次为6.1% 、6.9%、8.4%,而同样持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不超过2%。 未来,伴随着越来越强的法律监管,怎样解决高利率带来的高坏账,是捷信需要面对的问题。 1、高收入:放贷1500亿收入305亿 捷信招股书显示,其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现金贷款是捷信最大的业务,2016年底该业务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50.9%,截至2019年3月31日,上升至70.5%;其次是销售点贷款,截至2019年3月31日占总额的比例为24.1%。 在经营业绩方面,2018年捷信客户贷款总额为196.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509亿元。其中,现金贷款和售点贷款各占比69%和25.5%。其经营收入高达39.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净利润为4.98亿欧元,比上年增长81%。2019年一季度,其经营收入为10.23亿欧元,净利润为1.54亿欧元。 捷信提到,经营收入及利润增长主要由于公司经营所处各国家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尤其是现金贷款)增加;而经营业绩影响最大的项目是净利息收入。招股书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捷信净利息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2018年、2017年、2016年占年度经营收入比例分别是88.0%、81.4%、77.4%及76.6%。 从2016年至今,中国是捷信开展业务的主阵地。与其他地域相比,贷款贡献比例一直处于首位(超过50%)且连年走高,截至2019年一季度该占比已上升至63.9%。 2007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 2009年8月13日,原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捷信当初与中银消费金融等借此时机获得首批颁发的消费金融试点牌照。彼时,捷信中国公司所在地天津滨海新区的管委会主任何树山曾表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标志着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点取得又一重大成果,使天津成为继北京、上海和成都之后的第四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7家机构拿到消费金融牌照,其中24家已经开始营业,捷信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外商独资持牌机构。在这些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20家有银行背景,其中城商行背景的有15家,国有大行控股的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背景的2家,台资银行背景的1家。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称,尽管捷信属于外资机构,但根据现有规定,外资不是消费金融牌照颁发的门槛,而且目前也没有明确不对外资机构颁发消费金融牌照,实际上,后来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有一些有外资股东。 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 目前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28%,在24家中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销售点贷款未归还余额排名第一。这也意味着其在新增贷款业务方面颇具优势。 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在中国的总贷款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经营收入达25.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6亿元;收入净额为1.7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3.82亿元。 此前监管对现金贷业务整顿,对捷信在中国区的业务也产生了影响。捷信表示,在中国的总贷款及经营收入于2016-2018年增长,收入净额于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是因实施多项法律及法规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市场扰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所致。 2、高利率:年化利率超30%,仅手续费年入64亿 捷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资产出售及经纪等轻资本融资模式。从2016年12月31日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有借款或承诺信用额度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量由35家增加到140多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样的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较高的资金成本,必然抬升其贷款利息。根据招股书信息,过往,其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但在中国监管文件之后,其下调有关利息低于36%。自2018年5月30日起,捷信已将其所有产品类型的年化实际利率(包括可选服务费)调整至符合36%上限范围。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其平均年化实际利率下降至31.3%。 这意味着,尽管捷信作为一家持牌正规消费金融机构,但其贷款利率仍然高于现行法律保护的范畴。按照规定,年利率小于24%的借贷属于国家司法保护范畴。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利息,超出部分无效。 实际上,除了利息之外,其收入构成中还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招股书中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产生自客户随发放贷款一同购买的客户保障计划及其他服务等附加产品所专区的佣金,以及较小程度上产生自预期贷款的滞纳金。 张叶霞称,这是行业比较常见的收费方式,目前行业绝大部分的贷款类公司收入来源基本可分为利息收入、服务费以及逾期罚金等。在这种收费情况下,名义借款利率确实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综合借款利率,需要借款人自行计算。 在2018年其39.52亿欧元的经营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就达到8.3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4.5亿元。在这其中,客户保障费用收入占大头,超过5.5亿欧元。 而根据捷信用户的说法,这些客户保障费用在放款时以“砍头息”的方式被扣除,这也是其被用户诟病的地方之一。 3、高投诉:投诉上万起,中国贷款不良率达9.7% 2017年,捷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依西·施梅兹在接受采访时称,捷信集团70%的客户都是从未向银行贷款的首次借款人,捷信中国客户的平均单笔贷款额度为2500元左右,线上申请的平均额度为1500元左右。而对于之前合作过、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通过交叉销售,平均额度可达到1.2-1.4万元。 伴随着业务的扩张,捷信面临的投诉也不少。 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投诉量累计高达10328起,问题集中在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称其为“变相高利贷”。 聚投诉平台的截图 高利率必然伴随着高坏账,捷信也不例外。根据捷信的招股书,其在中国境内的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的4.3%上升至2018年时达到9.7%。 张叶霞表示,根据此前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来看,其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为3.98%,与其招股书披露的不良贷款率有差异,可能是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 “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公布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的公司较少,仅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两家公布相关数据,与中银消费金融公司(3.15%)相比,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处于略高的水平。”她称。 实际上,这一不良率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水平。就在今年7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发布会上称,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两相比较,凸显捷信的“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策略。 招股书中也对该坏账的变化做出解释。捷信表示,这些坏账增加主要由于2017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产生的现金贷款账龄的增长,该等贷款受市场发展导致贷款批次风险增加所影响。此外,还有2018年组合增长速度下跌。 张叶霞认为,相较于其他的消费金融公司,尽管捷信一直在布局线上业务,但其线下业务相对较强,尤其是线下现金贷业务,其拥有诸多装修、3C等领域的场景。这部分不良率相对较高,捷信所准备的风险计提(即不良贷款覆盖率)也相对较多。 捷信不良贷款率上升也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招股书显示,其2016年至2018年总体不良贷款比率分別为6.1%、6.9%、 8.4%,2019年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为7.8%。 尽管如此,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蛋糕已是有目共睹。根据测算,中国消费金融贷款的未偿还结余总额预期由2018年12月31日的12550亿欧元增加至2023年12月31日的2955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预期消费金融贷款渗透率于同期由11%增至17%。 但在日趋严格的国内金融市场上,捷信的“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还能支撑多久?这是其要面临的一大问题。[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7月17日 10:35
捷信集团在港发布招股书 国内客户未偿还贷款额超60%
捷信集团在港发布招股书 国内客户未偿还贷款额超60%

  原标题:捷信集团在港发布招股书国内客户未偿还贷款额超六成 本报记者 徐天晓  7月15日,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在香港联交所披露了招股书,拟登陆港交所。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企业,捷信一直是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重量级选手。而此次捷信集团在港披露招股书,可以暨此一观捷信中国业务在其集团整体业务的相对位置,并了解其中国业务的整体发展状态。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业务正在捷信的业务体系中日益重要,如果按未偿还总贷款的金额算的话,中国区域业务在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团占比已经超过了63.9%。不过,受消费金融大环境影响,去年以来捷信在中国的新增贷款规模微降。 中国及南亚东南亚成为 捷信主要增长点 捷信在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一直是标杆一般的存在。捷信集团通过旗下捷信消费金融在国内开展业务,而后者是国内首批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其业务指标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一直位居前列。 得益于在中国区域的良好发展,中国市场正成为捷信更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捷信集团的招股书,目前,捷信集团的业务领域横跨中国、俄罗斯等9个国家。招股书透露。从客户贷款总额方面,截止到今年3月31日,捷信披露客户未偿还总贷款金额为209.5亿欧元。而如果按照业务区域划分的话,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以及南亚、东南亚正成为捷信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2016年年底时,捷信在中国地区客户的未偿还总贷款的金额为56.43亿欧元,占捷信总额的52.7%。而截至2019年3月末,中国区客户未偿还总贷款的金额达到了133.53亿欧元,在其总额中的占比也达到了63.9%。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占比则从2016年年末的7.4%上升到10.8%。 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其经营业务的增长由多方因素带动,包括消费金融渗透率低,以借款为消费者提供融资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及有力的宏观经济走势等。数据披露,按剥离非核心业务的数据计算,捷信集团截至2019年3月末的资产总额为249亿欧元。经营收入由2016年的20亿欧元增加至2014年的4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4%。其2019年一季度也达到了10亿欧元。 捷信中国业务 信托资金来源占比降低 捷信集团也披露了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在中国的经营情况:服务了5000万名客户,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10亿欧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25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集团此次披露了其国内业务的资金来源中信托资金占比正在减少。捷信作为国内消费金融的龙头公司之一,一直以来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密切。在招股书中,捷信表示,在中国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由2016年年底的53亿欧元增长至2019年3月底的108亿欧元,不过其由信托安排的贷款由2016年的占中国融资总额94.7%下跌至今年3月末的63.2%。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受政策以及经济形势的影响,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也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捷信集团披露在中国市场的新增贷款额,2018年较2017年的133亿欧元减少11.2%至118亿欧元。捷信表示,其在2017年四季度及2018年一季度,采取多项措施管理贷款组合风险,收紧了风险评估标准,并在2017年7月份开始调低对新增贷款的批准率。 苏宁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存在资产质量压力,一方面,由于前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市场达到一定规模,风险也随之聚集;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对于消费金融资产质量也有消极影响。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2018年开始行业整体出现发展放缓以及行业分化。陈嘉宁表示,如果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市场逐步放大,则大家都好,马太效应减弱;但是如果经济形势下行,市场增长放缓,则可能出现激烈竞争,有资源有实力的头部平台势必占据上风,马太效应更加凸显。 不过,尽管消费金融市场在2018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对于国内消费金融市场,捷信集团仍表示乐观,捷信集团认为,国内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庞大的有金融需求的消费人口和较低的消费金融渗透率以及不断扩大的消费金融场景,将带动消费金融的强劲增长。[详情]

证券日报 | 2019年07月17日 04:58
首家持牌消费金融IPO 捷信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首家持牌消费金融IPO 捷信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原标题:首家持牌消费金融IPO 捷信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来源:华夏时报网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陈希婷 北京报道 随着互金平台的纷纷上市,作为“正规军”的捷信消费金融也有了新的动态。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 B.V(以下简称:捷信)的IPO招股书,其也有望成为国内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消息属实!但在招股书披露之前,公司内部也并没有多少消息流出。 国内业务占到六成 招股书显示,捷信成立于1997年,主要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为借款人提供贷款产品。 成立22年来,捷信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万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营收方面,捷信从2016年的20亿欧元增加至2018年的4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5%;按剥离业务基准,于2019年3月31日,资产总额为250亿欧元,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资产回报率为2.2%。2016年至2018年间,捷信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欧元、2.44亿欧元、4.33亿欧元。 从产品来看,捷信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POS)、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其主要的获客工具,提供客户用于其在零售商销售点(实体店及网上)购买商品及服务,且于购买发生时提供。现金贷款通常用于没有销售点连接的消费品或服务,而且(以当地监管要求为前提)无须指定特定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捷信称,其已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但从全球布局来看,中国目前仍是捷信最大的市场。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209.05亿欧元贷款规模中,在中国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63.9%。其次为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信贷占比分别为16.6%、10.8%、8.3%。 而按未偿还销售点贷款结余计算排名及市场份额时,捷信在中国的销售点贷款排名第一位,销售点贷款市场占有率为28%。 净利为同行业首位 在此次上市前,捷信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 数据显示,剥离业务后,捷信2019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期内利润分别为10.23亿欧元、1.54亿欧元,2018年全年两项指标分别为39.52亿欧元、4.98亿欧元。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比上年末增加6.04%。 而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捷信集团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该项指标逐渐上涨,依次为6.1% 、6.9%和8.4% 。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集团的不良贷款比率略有降低,为7.8%。 另据数据披露,2016年至2018年3年间,捷信客户数目增加了4700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30%。截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向回头客户提供的贷款约占新增贷款额的68%。 事实上,对于捷信上市,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捷信消费金融。 公开信息显示,2004年,捷信消费金融正式进入中国,2007年12月在广东省正式启动消费金融业务,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注册资本为70亿元。 记者发现,捷信消费金融作为捷信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已稳居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首位,其净利润也排在24家持牌消费公司首位。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业内排名前三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13.96亿元,排在第一。其次,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2.53亿元,排在第二,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为8.01亿元,排在第三。 不过,不同于其他背靠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外商独资的捷信消费金融也很少利用牌照优势通过同业渠道进行融资。 数据显示,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依然主要依靠信托通道,占总融资额的6成以上。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详情]

华夏时报 | 2019年07月16日 15:11
捷信赴港IPO:中国业务量2/3现金贷占七成
捷信赴港IPO:中国业务量2/3现金贷占七成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的IPO招股书,股票面值拟定为每股股份0.05欧元,具体募资金额未披露,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为其保荐人。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的IPO招股书,股票面值拟定为每股股份0.05欧元,具体募资金额未披露,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为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1997年,主要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为借款人提供贷款产品。2018年,捷信覆盖国家人口规模共计34亿,消费金融加权平均渗透率不足10%。主要通过网上及实体分销网络向客户提供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产品。 业务层面,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新增贷款金额202亿欧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未偿还总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捷信在中国持牌消金公司之中在销售点贷款未偿余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8%。 2019年第一季度老用户复借的贷款占新发放贷款的68%,从2016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用户增加了4700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30%。 业绩层面,2018年度捷信录得年内溢利4.98亿欧元,同比增加81.09%,录得营收39.52亿欧元,同比增加27.11%。 但在资产质量方面,捷信不良资产比率逐年攀升,2016、2017、2018年度捷信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6.1%、6.9%、8.4%,2018年度与2017年相比同比增长了21.74%。截至今年3月31日,捷信的消费分期贷款M3+逾期率为1.71%,现金贷M3+逾期率为1.38%。 具体贷款业务方面,捷信主要提供现金贷款、销售点贷款、循环贷款及其他包括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及企业贷款等业务。2016、2017、2018年三个年度,现金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50.9%、59%、69%,销售点贷款分别占39.8%、35.3%、25.5%,循环贷款分别占5.5%、3.1%、3%。截至2019年3月31日,现金贷款占比已上升至70.5%,销售点贷款占比为24.1%,循环贷款占比为3%。 从地理区域来看,中国目前是捷信消费金融最大的市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中国贡献的贷款金额略有增加占贷款总额的63.9%,2018年中国未偿还贷款总额为124.46亿欧元,同比增加16.48%,但相较2017年89.35%的增速而言明显放缓。另外,独联体贡献的贷款金额占16.6%,南亚及东南亚占比10.8%,中东欧贡献8.3%。 值得关注的是,销售渠道方面,捷信曾经依赖的线下实体门店正在收缩。在风险提示一栏中,捷信指出公司依赖发展及维持实体销售点门店以分销产品和服务。截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拥有约5.7万个由公司员工值班的销售点,及约36.7万个主要由零售商员工值班的销售点,分别占总实体店的13.4%与86.6%。 但从招股书数据来看,2016年至2018年,捷信通过线下发放的贷款金额占比不断降低,2018年线下放贷103.14亿欧元,与2017年同期的118.78亿欧元相比减少了13.17%,占总贷款金额的51%。到2019年3月31日,线下放款数据首次少于线上,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通过实体店铺放款24.45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49%,通过线上放款25.45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51%。 此外,捷信提示其贷款组合与融资组合可能存在期限错配的情况导致公司承受流动性风险。由于捷信主要依赖机构资金来源及客户存款以拨付贷款,本息的兑付及偿还时间可能与借款时间存在差异。捷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包括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及ABS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资产出售及经纪等轻资本融资模式。 今年以来,市场不断传出捷信集团赴港上市的消息,据路透旗下《IFRAsia》称捷信拟融资规模约在10亿美元。[详情]

蓝鲸财经 | 2019年07月15日 21:47
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原标题: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来源:新京报 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为133.53亿欧元。 7月15日,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捷信集团)向中国香港联交所披露了申请版本的招股章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为133.53亿欧元,占总额的比例高达63.9%。期内,捷信集团的不良贷款率略降至7.8%。 2019年一季度未偿还贷款结余为209亿欧元 捷信集团未偿还贷款的地域分布,来自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自一九九七年成立,业务范围触及中国、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域。据介绍,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其主要的获客工具,提供客户用于其在零售商销售点(实体店及网上)购买商品及服务,且于购买发生时提供。现金贷款通常用于没有销售点连接的消费品或服务,而且(以当地监管要求为前提)无须指定特定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自我们22年前成立以来,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000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我们的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捷信集团透露,在2018年,其新增贷款额为202亿欧元,而2019年3月31日的未偿还总贷款结余为209亿欧元。 捷信集团称,其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官网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成立,其股东为捷信集团。 时至今日,中国市场是捷信集团重要的业务来源。招股书显示,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时,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为133.53亿欧元,占总额的比例高达63.9%。 而按未偿还销售点贷款结余计算排名及市场份额时,其在中国的销售点贷款排名第一位,销售点贷款市场占有率为28%。 一季度不良贷款比率降至7.8% 捷信集团介绍称,其于2018年10月及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 捷信集团部分财务数据,来自招股书 数据显示,剥离业务后,捷信集团2019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期内利润分别为10.23亿欧元、1.54亿欧元,2018年全年两项指标分别为39.52亿欧元、4.98亿欧元。 而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捷信集团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该项指标逐渐上涨,依次为6.1% 、6.9%和8.4% 。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集团的不良贷款比率略有降低,为7.8%。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7月15日 21:10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原标题: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辛继召 深圳报道 7月15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捷信,在港交所披露拟申请在香港上市。申请上市的公司实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为行文方便,简称捷信)。 捷信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的9哥国家展业,主要业务是中国和俄罗斯,其中63.9%的信贷投放在中国。 捷信称,上市募资拟用于增加资本基础及扩充贷款活动规模,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 六成业务在中国 捷信在中国是信贷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斯坦及捷克持有银行牌照。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209.05亿欧元贷款规模中,在中国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63.9%。其次为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信贷占比分别为16.6%、10.8%、8.3%。 捷信的控股股东为捷克首富凯尔内尔(Petr Kellner),Petr Kellner通过一串较长的股权结构控股捷信。具体为,Petr Kellner间接拥有PPF Group N.V.约98.9%权益,PPFG透过其全资附属公司PPF Financial Holdings B.V.拥有Home Credit Group B.V.(简称HCG)91.1%权益,HCG BV持有捷信100%股份。 在此次上市前,捷信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剥离业务后,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比上年末增加6.04%。 捷信称,在中国的总贷款及经营收入于2016-2018年增长,收入净额于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乃因实施多项法律及法规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市场扰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所致。 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捷信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 捷信称,除拓宽与零售商伙伴的关系外,还专注于扩大网上业务。零售商伙伴包括迪信通、讯捷、苏宁、九机网、广天、龙翔、中域、中国移动及乐语等零售连锁。客户能够使用二维码支付功能。此外,一直计划将大部分的贷款审批决定全面自动化。自2017年起,于中国逾90%的贷款审批决定为全面自动化。2019年一季度,对于向现有客户提供的现金贷款(构成于中国的大部分贷款组合),审批决定逾99%为全面自动化且约80%贷款申请乃于网上或透过电话作出。此外,捷信于2018年推出推介人计划,拥有约21.3万名推介人。 在融资方面,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乃透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 自2016年末至2019年3月末,捷信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从53亿欧元增长至108亿欧元。来自信托的贷款从94.7%下跌至63.2%。此外,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有三笔未偿付的资产支持证券及一笔债券,总额为9.19亿欧元。 77%为现金贷 根据捷信披露数据,该公司在华业务中,所投放贷款主要是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循环贷款规模极小。 其中,销售点贷款占比连续下降。自2016-2018年,销售点贷款占比分别为52%、38%、25%。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的133.53亿欧元贷款中,销售点贷款规模31.33亿欧元,占比23%。 现金贷款占比相应上升。自2016-2018年,现金贷款占比分别为48%、62%、75%。截至2019年3月末,现金贷款占比为77%。 与之对应,捷信在中国雇员数目由2017年9月月的高峰期90822人下跌至2019年3月末的57835人,这是由于优化销售网络人数、增加使用推介人、加强利用其他分销渠道(包括移动应用程序)以及于后勤营运推行例如语音机器人及对话机器人等措施。 捷信在华的贷款人数不断上升,自2016-2018年,捷信的贷款客户人数分别为2207.2万、3880.8万、4850.2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客户数5027.5万人,测算户均贷款为265欧元(约合2000元人民币)。 不良贷款率9.7% 捷信在中国面临不良压力。 根据捷信披露数据,自2016-2018年,捷信在华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对应不良贷款覆盖率分别为136.0%、124.5%、125.9%。风险成本分比率(即贷款组合减值亏损(年化)除以客户贷款总额平均结余)别为7.8%、11.8%、12.4%。 对于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捷信称,这些增加主要由于2017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产生的现金贷款账龄的增长,该等贷款受市场发展导致贷款批次风险增加所影响。另外,2018年组合增长速度下跌。 从全球看,捷信自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间,不良贷款比率逐年上升,分别为6.1%、6.9%、8.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28.1%、121.7%、127.1%。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占资产总值的比重,近三年分别为5.0%、6.3%、7.7%。但捷信的净息差仍较高,分别为14.4%、14.3%、15.4%。[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7月15日 19:02
捷信递交招股书 冲刺香港上市
捷信递交招股书 冲刺香港上市

  来源:新流财经Pro 7月15日,捷信集团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披露,捷信集团成立22年来,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万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2018年,捷信集团新增贷款额为202亿欧元(约1565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3月31日的未偿还总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约1619亿元人民币)。 从2016年12月3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两年时间捷信集团客户数目增加了4700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30%。 2016-2018年,捷信集团的新增现金贷款平均贷款规模分 别为1418欧元(约10984元)、1792欧元(约13881元)及2278欧元(约17645元)。2016-2018年期间,捷信集团新增现金贷款的平均贷款规模以复合年增长率26.7%增长。 今年一季度,捷信集团向回头客户提供的贷款占新增贷款额约68%。 目前捷信集团在中国、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 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捷信集团在2007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业务,并于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捷信消费金融目前注册资本70亿元。 招股书披露,捷信集团在中国的销售点贷款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达28%。 招股书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在销售点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及兴业消费金融。 在现金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及中邮消费金融。 捷信招股书对财务数据进行了“历史”和“剥离业务”两种口径的阐述,以后者来看,其2018年度利润为4.98亿欧元(约39亿元人民币),2019年前三月为1.54亿欧元(约12亿元人民币)。 原因在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公司进行了资本重组,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而上市主体向母公司偿还贷款,以换取公司股份的溢价增加。 [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7月15日 18:15
捷信拟赴港IPO 消费金融上市迎破冰
捷信拟赴港IPO 消费金融上市迎破冰

  时代周报记者 罗仙仙 发自深圳 7月15日,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上市。捷信集团提供消费金融产品,展业范围覆盖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并取得当地的消费金融牌照或银行牌照,而中国市场是捷信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上述招股书,捷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PPF Group N.V.),是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投资于金融服务、房地产、保险以及生物科技等领域,捷信集团是其消费金融板块的运作主体。 早在2017年,派富集团就曾透露过推动捷信集团上市想法—“实现捷信集团中国区业务在国际认可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如今,捷信集团将上市地点定在了港交所。易观金融分析师张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港股的成熟稳定是重要原因,“消费金融属创新型金融模式,港股上市之后对品牌会有更好的加持作用”。 捷信集团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主体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2010年开业运营,如今在放贷规模、营业收入表现等已坐稳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头把交椅”;另一方面,中国区就占到捷信集团客户贷款总额的比重在2019年3月末提升至六成以上,为63.9%。 “捷信消金在上市后的竞争力将大增,而其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上市计划,还不会很快开启。”一位不便具名的华北地区消金公司中层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在招股书中,捷信集团尚未披露具体的募资金额,只是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资本基础及扩充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的贷款活动规模”。 打通新的融资渠道 2007年,已成立10年的捷信集团在深圳福田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广州、佛山等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彼时其在俄罗斯展业已有5年。 目前,捷信集团已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其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持有银行牌照。其业务主要为三种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分别为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和循环贷款,在其他业务类涉及应收按揭贷款、营业收入汽车贷款和企业贷款。 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期间进行了资本重组,剥离业务后的总资产2018年年末约为1820.97亿元人民币(实际为235.27亿欧元),贷款总额约为1510.44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指标来看,捷信集团已相当于国内中型规模的区域银行,与A股上市银行中的无锡银行、常熟银行接近。 在营业收入表现方面,捷信集团几乎能与国内大型城商行相媲美。在2018年末,捷信集团实现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约为305.75亿元、38.53亿元,营业收入相当于2018年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营收。 从地区总贷款的占比来看,中国区、南亚及东南亚区已成为捷信集团最为重要的展业地区。中国区在2016年年末的占比就达到了52.7%,至2018年占比提升至63.6%;南亚及东南亚区由2016年的7.4%升至10.9%,其中该区域的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的业务均在2012年才开启;另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两地的合计占比则由2016年末的27.2%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16.6%,中东欧地区的总贷款占比在2018年年末降至10%以下,仅为8.7%。 在新增贷款上,捷信集团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向线上转移的趋势。据招股书披露,其线上发放的新款贷款总额占比,在2016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分别为37%、43%、49%,在2019年3月末更是达到51%。 在业务量增加、新增业务向线上模式推进的同时,捷信集团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其销售点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从2016年年末的22.8%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18.4%;现金贷款的平均收益率则由2017年的35.4%下滑到了2018年的33.3%。 在负债端,捷信集团主要依赖来自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2018年年末约为840.39亿元,该项的平均成本维持在9%―9.5%之间,其次为客户存款、发行债券证券和次级债;利息开支由约50.67亿元增长至约106.04亿元,年平均增速为54.64%,其利息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54.74%。 “积极为消费金融业务寻求各种资金来源,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经纪及资产出售等轻资本融资模式。”对于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商,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称。 对于捷信的此次上市,易观金融分析师张凯认为,这在开创消费金融行业新的融资渠道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为其他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道路”。 消金上市潮远未到来 捷信消金是目前国内24家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中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实际为捷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和其在中国区开展业务的主要运营主体。截至2018年年末,捷信消金的总资产为990.75亿元,占到捷信集团同期总资产的54%。 据近期捷信消金发布的ABS发行文件, 其盈利能力有不错表现,营业收入从2016年末的63.83亿元增长至2018年年末的185.16亿元,是目前唯一在营业收入上突破百亿元规模的持牌消金融公司;净利润由2016年年末的9.31亿元增至2018年年末的13.96亿元,同样位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榜首”。 开业后消金公司的放贷规模、盈利能力上,捷信集团也在国内持牌消金公司中一骑绝尘。张凯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它的关键优势,主要还是捷信规模庞大、执行高效的线下地推团队。” 捷信消金的主要产品为“商品贷”和“自主支付消费贷”,前者为用于从指定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贷款,并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单,合作方包括苏宁、迪信通等连锁企业。这一直销渠道目前已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有超过25万个POS贷款点。 央行、银监会2016年下发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拓宽消费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捷信消金在当年9月就成功发行第一期总额近13亿元的ABS产品,同样在持牌消金公司中做了“先行者”。目前捷信消金共发行12期ABS,累计募集资金284亿元。 联合资信对近期捷信ABS发行出具的评级报告指出:“捷信已建立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内部制度,已完成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曾作为发起机构发起多单资产证券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如果捷信集团顺利在港股上市,也意味着捷信消金将实现间接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上市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此,张凯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其他优秀的、符合条件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未来也可以考虑通过上市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但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内持牌消金公司大规模上市的时机尚未到来。上述华北地区消金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整个行业仍在一个试错阶段,合规成本较高,部分持牌消金公司规模尚小,在目前形势下,做好区域深耕或行业深耕已属不易。” 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称,“在中国持牌消金公司之中在销售点贷款待偿余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8%”,但其重要产品仍面临强劲的对手,其中包括招联消金、中银消金、马上消金、兴业消金、中邮消金等。 除了同业竞争,资产质量恶化也是捷信消金及捷信集团无法忽视的问题。 对于捷信消金处置不良资产处置的措施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联系捷信消金采访,有关负责人以“近期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未予以回复。 “如何持续高效地获得新增用户,如何高效地管理规模庞大的线下团队,是捷信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张凯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详情]

捷克首富的东方传奇:捷信集团即将上市
捷克首富的东方传奇:捷信集团即将上市

  作者:先声 来源:大摩财经 彼得·凯尔纳,现年55岁的捷克首富,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捷克的私有化大潮,最近十年又出人意料地成为中国最赚钱消费金融公司的拥有者。 捷信集团(Home Credit)日前递交了港交所主板上市的招股书,这家在九个国家开展消费贷款业务的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中国和俄罗斯,其中中国业务(即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资产近千亿、累计客户超过5000万,贡献捷信集团逾60%的收入和贷款额。 在中国刻意低调的捷信,事实上是中国近来迅速膨胀的消费金融市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12年前,捷信集团开始在中国发展业务,并于2010年成立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后者是中国首批四家获得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目前27家持牌消金公司中唯一一家外资独资机构。 捷信消费金融——这家低调潜行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龙头: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压倒了老对手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以13.96亿元净利成为最赚钱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果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相比,捷信消费金融以185.16亿收入压倒蚂蚁金服的借呗、腾讯支持的微众银行,已经成为收入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 招股书显示,2016年到2018年,捷信集团总营收分别为20亿欧元、31亿欧元、40亿欧元,净利分别为2.1亿欧元、2.4亿欧元和4.3亿欧元。 捷信集团由凯尔纳持股98.9%的派富集团(PPF Group)持有91.1%股权(其余8.9%股份由以Jiri Smejc为首的捷信核心高管通过Emma Omega持有)。以2018年底两个股东之间股权转让(2.12亿欧元转让2.5%股权)的价格推算,捷信集团估值约为85亿欧元(约合96亿美元、650亿元人民币)。 综上可发现,捷信集团市盈率约为20倍,远高于趣店、乐信等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目前,趣店市值25亿美元(2018年净利约25亿元)、乐信市值20亿美元(2018年净利约20亿元)。 捷信模式 捷信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赚钱的? 捷信集团招股书显示,其主要用户为收入较低的年轻人群,现金贷和销售点贷款是其主要贷款形式,其中现金贷占比逐年提高、销售点贷款则从占比50%以上逐渐下降,这两者在2018年分别占比为49.6%、44.6%。 所谓销售点贷款实际上是捷信的“POS贷”,即零售分期贷款,主要面向家电、3C产品。现金贷的大头则是装修贷款。 捷信主要通过销售点特别是合作销售点开展业务。目前捷信集团拥有超过42万家销售点,其中中国近24万家。这些销售点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其中仅有13%是捷信派人驻扎,其他均为零售点的员工直接提供服务。 捷信将这些零售点的员工称之为“推介人”,这些“推介人”在中国高达21.3万。简单而言,捷信的模式即推介人在向顾客售卖家电、3C等产品时,推荐顾客使用捷信的分期贷来付款。 捷信最早切入的是家电产品消费分期市场,主要合作销售点即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但此后随着苏宁消费金融的崛起,捷信在家电分期贷款市场的优势被抵消。 手机分期贷款旋即成为捷信的核心业务。过去几年,捷信最重要的渠道变成了遍布三四线城市的OPPO、VIVO手机店。值得一提的是,很多OPPO、VIVO手机店实际上是由当地小贷业务经营者转型而来,消费信贷变相促进了OPPO、VIVO线下渠道的扩张。 但近两年,手机、家电产品分期贷款占比已明显下降,现金贷占比快速上升。 捷信消费金融的公开文件显示,2016年底手机数码产品贷款占比达46.6%,其次为占比26.07%的家电产品贷款,两者合计高达72.67%。现金贷形式的装修贷款2016年仅占16.2%。 但到了2018年,手机数码、家电产品贷款分别下降到20.62%、11.27%,两者合计与装修贷基本持平:装修贷已跃升至32.96%,占到约三分之一。 事实上,捷信集团的商业模式将销售点贷款视为入门的引流产品,以低利率吸引客户,此后再以所谓“交叉销售”向其中的优质客户提供更高利润的现金贷产品。招股书显示,今年头三个月,回头客户占到了新增贷款额的68%。 手续费的奥妙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尽管是持牌机构,但同样频陷高利贷和暴力催收争议。捷信集团招股书称,其拥有超过23000人的庞大催收团队,收款卓有成效。 最近三年,捷信集团现金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和31%。表面看来,现金贷贷款利率已经压到36%以下,但实际上捷信通过手续费变相收取利息。 捷信集团招股书显示,手续费及佣金是其非常重要的收入。手续费主要是客户保障费用收入、灵活服务包等收入。所谓客户保障费用,名义上是现在流行的贷款保险,但按照规定均应该计入综合资金成本折算成年化利率。 招股书也承认,由于监管部门加强对现金贷的监管,导致其通过手续费增加收入变得困难。 捷信消费金融的公开文件显示,最近三年,手续费净收入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76.5%、84.5%、73%,远超利息净收入。比如去年185亿收入中,手续费就高达135亿。 不过,2017年之后,受现金贷行业监管加强的影响,捷信在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从2016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9.7%。2018年中国市场不良贷款结余12亿欧元(约合92亿人民币),占捷信集团当年总额的73%。 最近三年,捷信消费金融资产减值吞噬了大部分营业利润,2018年利润135亿,资产减值损失就达到117亿。这也导致捷信消费金融在2017年、2018年的净利率从之前的约20%大幅下降到约7%,2018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亏损。受此影响,捷信消费金融在2018年大幅裁员,中国员工从最高峰时9万减少了3万多,目前仍有5.8万。 依靠拥有的金融、电信等产业,凯尔纳的最新身价已达到154亿美元。捷信集团成功上市后,这位东欧富豪的财富无疑将进一步暴增。中国是他的福地。[详情]

捷信集团欲香港上市:一年放贷近千亿收入200亿
捷信集团欲香港上市:一年放贷近千亿收入200亿

  原标题:捷克人在中国:一年放贷近千亿收入200亿,欲在香港上市 文 | 燃财经 刘景丰 一家平均年化借款利率达31.3%的荷兰“放贷”公司,于7月15日下午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中国是其开展业务的主阵地,截至2019年一季度,来自中国用户的贷款贡献比例超过六成。 这家公司名为捷信集团,注册地在荷兰,由捷克人皮特·凯尔纳于1997年在捷克创立,主要在包括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欧在内的9个国家提供销售点贷款(在线下销售门店提供贷款服务)、现金贷以及循环贷款等产品。它于2007年进入中国,2010年成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外商独资持牌机构。 左为皮特·凯尔纳,捷信集团创始人和大股东;右为依西·施梅兹,捷信集团CEO 9年间,捷信在中国积累了5030万名客户,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8%。2018年,捷信业务收入达39.52亿欧元,净利润为4.98亿欧元。在中国的总贷款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元;经营收入达25.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6亿元。 高收入、高利润的背后,是高达上万起投诉的“黑历史”。 尽管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一家持牌机构,但捷信的贷款利息居高不下,通过收取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其贷款利率一度超过36%。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其投诉量累计高达10328起,被投诉的主要问题是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典型高利贷”。在其招股书中,也明确称“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捷信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上升。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不良贷款率依次为6.1% 、6.9%、8.4%,而同样持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不超过2%。 未来,伴随着越来越强的法律监管,怎样解决高利率带来的高坏账,是捷信需要面对的问题。 1、高收入:放贷1500亿收入305亿 捷信招股书显示,其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现金贷款是捷信最大的业务,2016年底该业务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50.9%,截至2019年3月31日,上升至70.5%;其次是销售点贷款,截至2019年3月31日占总额的比例为24.1%。 在经营业绩方面,2018年捷信客户贷款总额为196.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509亿元。其中,现金贷款和售点贷款各占比69%和25.5%。其经营收入高达39.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净利润为4.98亿欧元,比上年增长81%。2019年一季度,其经营收入为10.23亿欧元,净利润为1.54亿欧元。 捷信提到,经营收入及利润增长主要由于公司经营所处各国家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尤其是现金贷款)增加;而经营业绩影响最大的项目是净利息收入。招股书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捷信净利息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2018年、2017年、2016年占年度经营收入比例分别是88.0%、81.4%、77.4%及76.6%。 从2016年至今,中国是捷信开展业务的主阵地。与其他地域相比,贷款贡献比例一直处于首位(超过50%)且连年走高,截至2019年一季度该占比已上升至63.9%。 2007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 2009年8月13日,原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捷信当初与中银消费金融等借此时机获得首批颁发的消费金融试点牌照。彼时,捷信中国公司所在地天津滨海新区的管委会主任何树山曾表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标志着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点取得又一重大成果,使天津成为继北京、上海和成都之后的第四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7家机构拿到消费金融牌照,其中24家已经开始营业,捷信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外商独资持牌机构。在这些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20家有银行背景,其中城商行背景的有15家,国有大行控股的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背景的2家,台资银行背景的1家。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称,尽管捷信属于外资机构,但根据现有规定,外资不是消费金融牌照颁发的门槛,而且目前也没有明确不对外资机构颁发消费金融牌照,实际上,后来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有一些有外资股东。 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 目前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28%,在24家中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销售点贷款未归还余额排名第一。这也意味着其在新增贷款业务方面颇具优势。 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在中国的总贷款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经营收入达25.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6亿元;收入净额为1.7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3.82亿元。 此前监管对现金贷业务整顿,对捷信在中国区的业务也产生了影响。捷信表示,在中国的总贷款及经营收入于2016-2018年增长,收入净额于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是因实施多项法律及法规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市场扰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所致。 2、高利率:年化利率超30%,仅手续费年入64亿 捷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资产出售及经纪等轻资本融资模式。从2016年12月31日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有借款或承诺信用额度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量由35家增加到140多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样的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较高的资金成本,必然抬升其贷款利息。根据招股书信息,过往,其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但在中国监管文件之后,其下调有关利息低于36%。自2018年5月30日起,捷信已将其所有产品类型的年化实际利率(包括可选服务费)调整至符合36%上限范围。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其平均年化实际利率下降至31.3%。 这意味着,尽管捷信作为一家持牌正规消费金融机构,但其贷款利率仍然高于现行法律保护的范畴。按照规定,年利率小于24%的借贷属于国家司法保护范畴。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利息,超出部分无效。 实际上,除了利息之外,其收入构成中还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招股书中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产生自客户随发放贷款一同购买的客户保障计划及其他服务等附加产品所专区的佣金,以及较小程度上产生自预期贷款的滞纳金。 张叶霞称,这是行业比较常见的收费方式,目前行业绝大部分的贷款类公司收入来源基本可分为利息收入、服务费以及逾期罚金等。在这种收费情况下,名义借款利率确实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综合借款利率,需要借款人自行计算。 在2018年其39.52亿欧元的经营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就达到8.3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4.5亿元。在这其中,客户保障费用收入占大头,超过5.5亿欧元。 而根据捷信用户的说法,这些客户保障费用在放款时以“砍头息”的方式被扣除,这也是其被用户诟病的地方之一。 3、高投诉:投诉上万起,中国贷款不良率达9.7% 2017年,捷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依西·施梅兹在接受采访时称,捷信集团70%的客户都是从未向银行贷款的首次借款人,捷信中国客户的平均单笔贷款额度为2500元左右,线上申请的平均额度为1500元左右。而对于之前合作过、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通过交叉销售,平均额度可达到1.2-1.4万元。 伴随着业务的扩张,捷信面临的投诉也不少。 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投诉量累计高达10328起,问题集中在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称其为“变相高利贷”。 聚投诉平台的截图 高利率必然伴随着高坏账,捷信也不例外。根据捷信的招股书,其在中国境内的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的4.3%上升至2018年时达到9.7%。 张叶霞表示,根据此前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来看,其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为3.98%,与其招股书披露的不良贷款率有差异,可能是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 “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公布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的公司较少,仅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两家公布相关数据,与中银消费金融公司(3.15%)相比,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处于略高的水平。”她称。 实际上,这一不良率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水平。就在今年7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发布会上称,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两相比较,凸显捷信的“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策略。 招股书中也对该坏账的变化做出解释。捷信表示,这些坏账增加主要由于2017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产生的现金贷款账龄的增长,该等贷款受市场发展导致贷款批次风险增加所影响。此外,还有2018年组合增长速度下跌。 张叶霞认为,相较于其他的消费金融公司,尽管捷信一直在布局线上业务,但其线下业务相对较强,尤其是线下现金贷业务,其拥有诸多装修、3C等领域的场景。这部分不良率相对较高,捷信所准备的风险计提(即不良贷款覆盖率)也相对较多。 捷信不良贷款率上升也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招股书显示,其2016年至2018年总体不良贷款比率分別为6.1%、6.9%、 8.4%,2019年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为7.8%。 尽管如此,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蛋糕已是有目共睹。根据测算,中国消费金融贷款的未偿还结余总额预期由2018年12月31日的12550亿欧元增加至2023年12月31日的2955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预期消费金融贷款渗透率于同期由11%增至17%。 但在日趋严格的国内金融市场上,捷信的“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还能支撑多久?这是其要面临的一大问题。[详情]

捷信集团在港发布招股书 国内客户未偿还贷款额超60%
捷信集团在港发布招股书 国内客户未偿还贷款额超60%

  原标题:捷信集团在港发布招股书国内客户未偿还贷款额超六成 本报记者 徐天晓  7月15日,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在香港联交所披露了招股书,拟登陆港交所。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企业,捷信一直是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重量级选手。而此次捷信集团在港披露招股书,可以暨此一观捷信中国业务在其集团整体业务的相对位置,并了解其中国业务的整体发展状态。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业务正在捷信的业务体系中日益重要,如果按未偿还总贷款的金额算的话,中国区域业务在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团占比已经超过了63.9%。不过,受消费金融大环境影响,去年以来捷信在中国的新增贷款规模微降。 中国及南亚东南亚成为 捷信主要增长点 捷信在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一直是标杆一般的存在。捷信集团通过旗下捷信消费金融在国内开展业务,而后者是国内首批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其业务指标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一直位居前列。 得益于在中国区域的良好发展,中国市场正成为捷信更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捷信集团的招股书,目前,捷信集团的业务领域横跨中国、俄罗斯等9个国家。招股书透露。从客户贷款总额方面,截止到今年3月31日,捷信披露客户未偿还总贷款金额为209.5亿欧元。而如果按照业务区域划分的话,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以及南亚、东南亚正成为捷信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2016年年底时,捷信在中国地区客户的未偿还总贷款的金额为56.43亿欧元,占捷信总额的52.7%。而截至2019年3月末,中国区客户未偿还总贷款的金额达到了133.53亿欧元,在其总额中的占比也达到了63.9%。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占比则从2016年年末的7.4%上升到10.8%。 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其经营业务的增长由多方因素带动,包括消费金融渗透率低,以借款为消费者提供融资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及有力的宏观经济走势等。数据披露,按剥离非核心业务的数据计算,捷信集团截至2019年3月末的资产总额为249亿欧元。经营收入由2016年的20亿欧元增加至2014年的4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4%。其2019年一季度也达到了10亿欧元。 捷信中国业务 信托资金来源占比降低 捷信集团也披露了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在中国的经营情况:服务了5000万名客户,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10亿欧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25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集团此次披露了其国内业务的资金来源中信托资金占比正在减少。捷信作为国内消费金融的龙头公司之一,一直以来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密切。在招股书中,捷信表示,在中国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由2016年年底的53亿欧元增长至2019年3月底的108亿欧元,不过其由信托安排的贷款由2016年的占中国融资总额94.7%下跌至今年3月末的63.2%。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受政策以及经济形势的影响,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也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捷信集团披露在中国市场的新增贷款额,2018年较2017年的133亿欧元减少11.2%至118亿欧元。捷信表示,其在2017年四季度及2018年一季度,采取多项措施管理贷款组合风险,收紧了风险评估标准,并在2017年7月份开始调低对新增贷款的批准率。 苏宁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存在资产质量压力,一方面,由于前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市场达到一定规模,风险也随之聚集;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对于消费金融资产质量也有消极影响。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2018年开始行业整体出现发展放缓以及行业分化。陈嘉宁表示,如果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市场逐步放大,则大家都好,马太效应减弱;但是如果经济形势下行,市场增长放缓,则可能出现激烈竞争,有资源有实力的头部平台势必占据上风,马太效应更加凸显。 不过,尽管消费金融市场在2018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对于国内消费金融市场,捷信集团仍表示乐观,捷信集团认为,国内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庞大的有金融需求的消费人口和较低的消费金融渗透率以及不断扩大的消费金融场景,将带动消费金融的强劲增长。[详情]

首家持牌消费金融IPO 捷信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首家持牌消费金融IPO 捷信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原标题:首家持牌消费金融IPO 捷信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来源:华夏时报网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陈希婷 北京报道 随着互金平台的纷纷上市,作为“正规军”的捷信消费金融也有了新的动态。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 B.V(以下简称:捷信)的IPO招股书,其也有望成为国内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消息属实!但在招股书披露之前,公司内部也并没有多少消息流出。 国内业务占到六成 招股书显示,捷信成立于1997年,主要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为借款人提供贷款产品。 成立22年来,捷信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万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营收方面,捷信从2016年的20亿欧元增加至2018年的4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5%;按剥离业务基准,于2019年3月31日,资产总额为250亿欧元,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资产回报率为2.2%。2016年至2018年间,捷信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欧元、2.44亿欧元、4.33亿欧元。 从产品来看,捷信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POS)、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其主要的获客工具,提供客户用于其在零售商销售点(实体店及网上)购买商品及服务,且于购买发生时提供。现金贷款通常用于没有销售点连接的消费品或服务,而且(以当地监管要求为前提)无须指定特定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捷信称,其已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但从全球布局来看,中国目前仍是捷信最大的市场。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209.05亿欧元贷款规模中,在中国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63.9%。其次为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信贷占比分别为16.6%、10.8%、8.3%。 而按未偿还销售点贷款结余计算排名及市场份额时,捷信在中国的销售点贷款排名第一位,销售点贷款市场占有率为28%。 净利为同行业首位 在此次上市前,捷信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 数据显示,剥离业务后,捷信2019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期内利润分别为10.23亿欧元、1.54亿欧元,2018年全年两项指标分别为39.52亿欧元、4.98亿欧元。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比上年末增加6.04%。 而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捷信集团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该项指标逐渐上涨,依次为6.1% 、6.9%和8.4% 。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集团的不良贷款比率略有降低,为7.8%。 另据数据披露,2016年至2018年3年间,捷信客户数目增加了4700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30%。截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向回头客户提供的贷款约占新增贷款额的68%。 事实上,对于捷信上市,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捷信消费金融。 公开信息显示,2004年,捷信消费金融正式进入中国,2007年12月在广东省正式启动消费金融业务,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注册资本为70亿元。 记者发现,捷信消费金融作为捷信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已稳居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首位,其净利润也排在24家持牌消费公司首位。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业内排名前三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13.96亿元,排在第一。其次,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2.53亿元,排在第二,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为8.01亿元,排在第三。 不过,不同于其他背靠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外商独资的捷信消费金融也很少利用牌照优势通过同业渠道进行融资。 数据显示,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依然主要依靠信托通道,占总融资额的6成以上。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详情]

捷信赴港IPO:中国业务量2/3现金贷占七成
捷信赴港IPO:中国业务量2/3现金贷占七成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的IPO招股书,股票面值拟定为每股股份0.05欧元,具体募资金额未披露,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为其保荐人。 7月15日,港交所披露了捷信消费金融运营主体“Home Credit”的IPO招股书,股票面值拟定为每股股份0.05欧元,具体募资金额未披露,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为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1997年,主要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为借款人提供贷款产品。2018年,捷信覆盖国家人口规模共计34亿,消费金融加权平均渗透率不足10%。主要通过网上及实体分销网络向客户提供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产品。 业务层面,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新增贷款金额202亿欧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未偿还总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捷信在中国持牌消金公司之中在销售点贷款未偿余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8%。 2019年第一季度老用户复借的贷款占新发放贷款的68%,从2016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用户增加了4700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30%。 业绩层面,2018年度捷信录得年内溢利4.98亿欧元,同比增加81.09%,录得营收39.52亿欧元,同比增加27.11%。 但在资产质量方面,捷信不良资产比率逐年攀升,2016、2017、2018年度捷信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6.1%、6.9%、8.4%,2018年度与2017年相比同比增长了21.74%。截至今年3月31日,捷信的消费分期贷款M3+逾期率为1.71%,现金贷M3+逾期率为1.38%。 具体贷款业务方面,捷信主要提供现金贷款、销售点贷款、循环贷款及其他包括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及企业贷款等业务。2016、2017、2018年三个年度,现金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50.9%、59%、69%,销售点贷款分别占39.8%、35.3%、25.5%,循环贷款分别占5.5%、3.1%、3%。截至2019年3月31日,现金贷款占比已上升至70.5%,销售点贷款占比为24.1%,循环贷款占比为3%。 从地理区域来看,中国目前是捷信消费金融最大的市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中国贡献的贷款金额略有增加占贷款总额的63.9%,2018年中国未偿还贷款总额为124.46亿欧元,同比增加16.48%,但相较2017年89.35%的增速而言明显放缓。另外,独联体贡献的贷款金额占16.6%,南亚及东南亚占比10.8%,中东欧贡献8.3%。 值得关注的是,销售渠道方面,捷信曾经依赖的线下实体门店正在收缩。在风险提示一栏中,捷信指出公司依赖发展及维持实体销售点门店以分销产品和服务。截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拥有约5.7万个由公司员工值班的销售点,及约36.7万个主要由零售商员工值班的销售点,分别占总实体店的13.4%与86.6%。 但从招股书数据来看,2016年至2018年,捷信通过线下发放的贷款金额占比不断降低,2018年线下放贷103.14亿欧元,与2017年同期的118.78亿欧元相比减少了13.17%,占总贷款金额的51%。到2019年3月31日,线下放款数据首次少于线上,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通过实体店铺放款24.45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49%,通过线上放款25.45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51%。 此外,捷信提示其贷款组合与融资组合可能存在期限错配的情况导致公司承受流动性风险。由于捷信主要依赖机构资金来源及客户存款以拨付贷款,本息的兑付及偿还时间可能与借款时间存在差异。捷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包括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及ABS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资产出售及经纪等轻资本融资模式。 今年以来,市场不断传出捷信集团赴港上市的消息,据路透旗下《IFRAsia》称捷信拟融资规模约在10亿美元。[详情]

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原标题:捷信集团拟于港交所上市 未偿还贷款中6成来自中国 来源:新京报 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为133.53亿欧元。 7月15日,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捷信集团)向中国香港联交所披露了申请版本的招股章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为133.53亿欧元,占总额的比例高达63.9%。期内,捷信集团的不良贷款率略降至7.8%。 2019年一季度未偿还贷款结余为209亿欧元 捷信集团未偿还贷款的地域分布,来自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自一九九七年成立,业务范围触及中国、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域。据介绍,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其主要的获客工具,提供客户用于其在零售商销售点(实体店及网上)购买商品及服务,且于购买发生时提供。现金贷款通常用于没有销售点连接的消费品或服务,而且(以当地监管要求为前提)无须指定特定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自我们22年前成立以来,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000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我们的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捷信集团透露,在2018年,其新增贷款额为202亿欧元,而2019年3月31日的未偿还总贷款结余为209亿欧元。 捷信集团称,其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官网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成立,其股东为捷信集团。 时至今日,中国市场是捷信集团重要的业务来源。招股书显示,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时,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为133.53亿欧元,占总额的比例高达63.9%。 而按未偿还销售点贷款结余计算排名及市场份额时,其在中国的销售点贷款排名第一位,销售点贷款市场占有率为28%。 一季度不良贷款比率降至7.8% 捷信集团介绍称,其于2018年10月及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 捷信集团部分财务数据,来自招股书 数据显示,剥离业务后,捷信集团2019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期内利润分别为10.23亿欧元、1.54亿欧元,2018年全年两项指标分别为39.52亿欧元、4.98亿欧元。 而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捷信集团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该项指标逐渐上涨,依次为6.1% 、6.9%和8.4% 。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集团的不良贷款比率略有降低,为7.8%。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原标题: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中国业务不良率9.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辛继召 深圳报道 7月15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捷信,在港交所披露拟申请在香港上市。申请上市的公司实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为行文方便,简称捷信)。 捷信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的9哥国家展业,主要业务是中国和俄罗斯,其中63.9%的信贷投放在中国。 捷信称,上市募资拟用于增加资本基础及扩充贷款活动规模,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 六成业务在中国 捷信在中国是信贷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斯坦及捷克持有银行牌照。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209.05亿欧元贷款规模中,在中国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63.9%。其次为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信贷占比分别为16.6%、10.8%、8.3%。 捷信的控股股东为捷克首富凯尔内尔(Petr Kellner),Petr Kellner通过一串较长的股权结构控股捷信。具体为,Petr Kellner间接拥有PPF Group N.V.约98.9%权益,PPFG透过其全资附属公司PPF Financial Holdings B.V.拥有Home Credit Group B.V.(简称HCG)91.1%权益,HCG BV持有捷信100%股份。 在此次上市前,捷信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剥离业务后,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比上年末增加6.04%。 捷信称,在中国的总贷款及经营收入于2016-2018年增长,收入净额于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乃因实施多项法律及法规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市场扰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所致。 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捷信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 捷信称,除拓宽与零售商伙伴的关系外,还专注于扩大网上业务。零售商伙伴包括迪信通、讯捷、苏宁、九机网、广天、龙翔、中域、中国移动及乐语等零售连锁。客户能够使用二维码支付功能。此外,一直计划将大部分的贷款审批决定全面自动化。自2017年起,于中国逾90%的贷款审批决定为全面自动化。2019年一季度,对于向现有客户提供的现金贷款(构成于中国的大部分贷款组合),审批决定逾99%为全面自动化且约80%贷款申请乃于网上或透过电话作出。此外,捷信于2018年推出推介人计划,拥有约21.3万名推介人。 在融资方面,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乃透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 自2016年末至2019年3月末,捷信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从53亿欧元增长至108亿欧元。来自信托的贷款从94.7%下跌至63.2%。此外,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有三笔未偿付的资产支持证券及一笔债券,总额为9.19亿欧元。 77%为现金贷 根据捷信披露数据,该公司在华业务中,所投放贷款主要是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循环贷款规模极小。 其中,销售点贷款占比连续下降。自2016-2018年,销售点贷款占比分别为52%、38%、25%。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的133.53亿欧元贷款中,销售点贷款规模31.33亿欧元,占比23%。 现金贷款占比相应上升。自2016-2018年,现金贷款占比分别为48%、62%、75%。截至2019年3月末,现金贷款占比为77%。 与之对应,捷信在中国雇员数目由2017年9月月的高峰期90822人下跌至2019年3月末的57835人,这是由于优化销售网络人数、增加使用推介人、加强利用其他分销渠道(包括移动应用程序)以及于后勤营运推行例如语音机器人及对话机器人等措施。 捷信在华的贷款人数不断上升,自2016-2018年,捷信的贷款客户人数分别为2207.2万、3880.8万、4850.2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客户数5027.5万人,测算户均贷款为265欧元(约合2000元人民币)。 不良贷款率9.7% 捷信在中国面临不良压力。 根据捷信披露数据,自2016-2018年,捷信在华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对应不良贷款覆盖率分别为136.0%、124.5%、125.9%。风险成本分比率(即贷款组合减值亏损(年化)除以客户贷款总额平均结余)别为7.8%、11.8%、12.4%。 对于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捷信称,这些增加主要由于2017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产生的现金贷款账龄的增长,该等贷款受市场发展导致贷款批次风险增加所影响。另外,2018年组合增长速度下跌。 从全球看,捷信自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间,不良贷款比率逐年上升,分别为6.1%、6.9%、8.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28.1%、121.7%、127.1%。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占资产总值的比重,近三年分别为5.0%、6.3%、7.7%。但捷信的净息差仍较高,分别为14.4%、14.3%、15.4%。[详情]

捷信递交招股书 冲刺香港上市
捷信递交招股书 冲刺香港上市

  来源:新流财经Pro 7月15日,捷信集团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披露,捷信集团成立22年来,已服务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万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2018年,捷信集团新增贷款额为202亿欧元(约1565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3月31日的未偿还总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约1619亿元人民币)。 从2016年12月3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两年时间捷信集团客户数目增加了4700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30%。 2016-2018年,捷信集团的新增现金贷款平均贷款规模分 别为1418欧元(约10984元)、1792欧元(约13881元)及2278欧元(约17645元)。2016-2018年期间,捷信集团新增现金贷款的平均贷款规模以复合年增长率26.7%增长。 今年一季度,捷信集团向回头客户提供的贷款占新增贷款额约68%。 目前捷信集团在中国、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 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捷信集团在2007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业务,并于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捷信消费金融目前注册资本70亿元。 招股书披露,捷信集团在中国的销售点贷款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达28%。 招股书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在销售点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及兴业消费金融。 在现金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及中邮消费金融。 捷信招股书对财务数据进行了“历史”和“剥离业务”两种口径的阐述,以后者来看,其2018年度利润为4.98亿欧元(约39亿元人民币),2019年前三月为1.54亿欧元(约12亿元人民币)。 原因在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公司进行了资本重组,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而上市主体向母公司偿还贷款,以换取公司股份的溢价增加。 [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