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收到邮件就猜到可能会裁员。”陶杰解释道,早在4月份,部分自媒体就发布了甲骨文中国将会裁员约1600人的消息,甚至明确了“官宣”的时间为5月7日。“当时觉得传言不可信,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规模太大了,感觉不太现实。” 很快,靴子落地,甲骨文中国裁员的“传言”变成了现实。在全员大会上,甲骨文亚太区人力资源主管声称,甲骨文正在进行全球性的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据多家媒体报道,甲骨文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整个CDC约1600人,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目前销售等岗位依然保留,但不排除下一步的持续裁员可能。有消息称,第二批裁员将在7月进行。 作为一名云计算团队的技术人员,陶杰一度以为自己足够安全。但直到被HR约谈,陶杰才意识到一直被自己忽略的事实:在一场无差别裁员中,没有人会幸免。 5月12日,甲骨文大厦外新增的通知。 熊大志/摄 “等着被裁员”的觉悟 对陶杰而言,甲骨文是有“光环”的。 作为全球TOP2的软件公司,甲骨文为遍及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应用软件及相关的咨询、支持和培训服务。公司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该公司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2013年,甲骨文已超越IBM,成为继微软之后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目前,甲骨文在中国有14家分公司、5个研发中心,约近5000名员工。研发中心负责云开发、Linux、Oracle Spatial、虚拟化技术、服务器技术和应用开发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甲骨文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为的支持。在2004年版本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资研发中心正式被列为鼓励类项目(第12款11条)。各地方政府更是以其为荣,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并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开出了各种优惠条件。同一时间,微软、IBM、惠普等企业均先后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2017年11月,在民营企业敲了7年代码之后,陶杰搬进了中国程序员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后厂村,在甲骨文大厦里拥有了新的格子间。陶杰从事的云计算业务,不仅是甲骨文致力于转型的新方向,也代表着整个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进入甲骨文工作,陶杰一度以为,自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改变发生在2018年。10月,大洋彼端的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些对中国不太友好的言论”。铺天盖地的新闻让陶杰和同事们忽然意识到,“他完全不在乎中国市场”。陶杰的内心隐隐有了一些担忧。 事实上,从营收上讲,中国的营收在甲骨文的总营收中占比很小,在亚洲区域甚至比不上日本。而在研发分工上,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承担的并非是核心、基础性业务,更多是应用的本地化,相对边缘。 4月初,“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将彻底关闭”的消息开始在TheLayoff上流传,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官宣时间”。TheLayoff是一个以分享公司裁员信息为主的美国论坛。 “应该涉及的范围很小或者还没开始,”在和同事的交流中,陶杰心怀侥幸。“外企的人都有一个觉悟,就是说等着被裁员。”在陶杰看来,公司裁员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某块业务前景不明或者主要负责的高层离职,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业务线被砍掉。有些部门已经半年都没有新任务了,很明显是会被裁掉的。 据外媒CRN报道,美国加州监管文件披露,甲骨文将在该州永久裁员352人,裁员将从5月21日开始,包括255名甲骨文红木城(Redwood City)总部员工和97名圣克拉拉(Santa Clara)办公室员工。 “大部分与我交谈的人都在等待他们的遣散费,因为我们都知道它即将到来,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在TheLayoff上,有甲骨文公司的员工如此表示。 “我们不一样,我们上线了很多新业务,是最忙的一个部门了。”对即将到来的裁员,陶杰一度信心十足。 5月10日,中关村软件园甲骨文专场招聘会现场,有招聘团队打出了“接受团队整体平移”的口号。图片来自网络 “高端产业回流欧美,低端产业流失到东南亚” 全员会后,陶杰终于还是迎来了和HR一对一的面谈邀请,他用了两个字来形容这次谈话:震惊。“之前我们部门一点风声都没透露,都以为我们会坚持到最后。”在陶杰的设想里,即便自己被裁员,也应该是最后一批被裁掉的,“大家都以为我们能坚持到12月份”。 “当时主要谈的就是赔偿,5月份的工资全算,其余部分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或者你的平均工资取低值,还有法定年假。”陶杰表示,和部分媒体报道的一样,HR表示5月22日之前签离职协议,赔偿为N+6(N为入职年限);5月22日之前签字就是N+1;5月31日是上班的最后一天。“没有任何协商,只是通知。” 《劳动合同法》规定,N的计算标准为最近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最高不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每满一年按照一个月计算,不满半年半个月计算,超过半年按照一个月计算。看似慷慨的N+6,背后其实隐藏了不少小心思。2017年,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8467元,最高3倍也只有2万5千余元。 有猎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对外企员工而言,并不算高薪资。“我之前联系的微软3年(工作经验)左右的大概(年薪)25(万元)到30(万元)了。一些小的外企,2至3年给到的薪资大概是15(万元)到25万元。” 据“企查查”公布的Oracle中国招聘统计信息,甲骨文中国员工月平均工资为48959元,约六成中国员工的工作经验集中在5至10年。同时,按照公司文件,员工手上的股票期权一般会在6月份到期,但5月31日的离职时间,无疑让员工被迫放弃了这部分收入。 关于甲骨文公司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的原因,《财经》报道分析称,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受中国的市场、人才与政策红利影响,但自2012年起,外国科技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与规模发展曲线出现掉头向下迹象。 有多位外企研发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IT类外企将研发转移至印度等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目前已经超过印度。并且,印度软件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持续上升,规模效应日益明显。 2017年1月,甲骨文中国裁退了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两条业务线的员工至少170人,其中存储系统业务线被裁人数约占1/4。并且,此次裁员并不完全是人员缩减,存储条线的人员裁减后,部分工作岗位将调整回美国和印度。 “高端产业回流欧美,低端产业流失到东南亚。”陶杰表示,在IT界一直都有这样一个说法:“没错,现实就是这样的。”陶杰有些绝望。 5月10日,中关村软件园甲骨文专场招聘会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Life work balance” 裁员信息发布之后,部分不满的员工在甲骨文大厦的楼下拉起了横幅,要求“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反对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还有部分员工,迅速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据BOSS直聘提供的数据显示,在5月7日的网站上,“甲骨文”“Oracle”两个关键词搜索次数暴增,其中来自招聘者搜索达到近10万次。职场点评网站“看准”提供的信息则提到,裁员消息放出后,网站甲骨文公司的访问量暴增数十倍。 按照BOSS直聘方面的说法,目前在平台活跃找工作的甲骨文前工程师有300多名,在过去的一周,有近万名招聘者向他们发起了沟通。与此同时,甲骨文中国依然还有100多个职位正在开放招聘,技术类岗位不少与云计算相关;5月7日来自求职者的“甲骨文”“Oracle”搜索次数也较前一日上涨了30%左右。 另一个招聘网站拉勾网也在首页上线了专门面向甲骨文被裁员工的招聘入口,当中所提供的基本是各大科技企业的工程师岗位。针对招聘方,拉勾网还推出了“甲骨文人才专场”,聚合甲骨文中国员工简历。 5月8日晚上,陶杰离开办公室,准备下班回家。甲骨文大厦外围的防护栏上粘满了新贴的A4纸,除了公司打印的通知“甲骨文园区已启用门禁控制系统!非甲骨文员工,禁止穿行!”更多的则是其他公司的招聘启事。 5月10日,由中关村软件园、海淀园工会工委主办,中关村软件园人力资源联盟承办的甲骨文专场人才推介会在中关村软件园举行。联想、华为、网易、新浪、360、京东物流、阿里巴巴菜鸟、知乎、美团等知名企业都提供了招聘需求,甚至有公司直接打出了“接受团队整体平移”的口号。 据AI财经报道,在招聘会现场,有BAT子公司企业HR亦表示,甲骨文员工年龄段偏高,像微软、IBM这样比较稳定的大外企,很多人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文化背景和国内有很大差异。有人甚至上来就问:“你们是996吗?” “说实话,如果你很在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其实你是跟社会脱节了的。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如果你关注互联网行业,关注这个社会,你不应该想这些。”上述HR如此说道。 和鼓吹“狼性文化”的中国企业不同,外企大都追求“Life work balance”,甲骨文也是如此。在社交软件脉脉上,有认证为甲骨文员工的网友表示,在甲骨文每工作一年,每周在家工作的时间就增加一天,“也就是说只要你混得好,甲骨文待5年你就不必来公司上班了”。 有甲骨文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在甲骨文中国十几年的老员工即便没有年度调薪、升职,也会愿意留在甲骨文,因为这里“不是拿命换钱,不强制加班,只在产品上线前的几个关键节点需要加班,之后还有机会调休”。 “我接触过一些外企员工,他们的工作时间就是早九晚六,更有生活一些吧,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就是996或者007。”有猎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此情况下,外企员工很难适应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 5月10日,中关村软件园甲骨文专场招聘会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国内互联网公司对30岁以上的程序员不太友好” “如此大批量的人员短时间流入到国内的招聘市场,会造成多大的冲击?20天的时间面对这么多竞争者,能找到称心的工作?”面对现实,陶杰比较悲观。虽然放出来的职位看似很多,要想找到真正匹配的工作,还是很难。“国内互联网公司对30岁以上的程序员不太友好,在企业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据统计,此次甲骨文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与此同时,毕业季来临,一大批新鲜血液将涌入就业市场。部分被裁掉的底层员工,将和这群职场新人正面交锋。 无论国内国外,关于程序员的“大龄歧视”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2018年9月,三名IBM前员工在曼哈顿联邦法院向老东家发起集体诉讼,指控公司在解雇他们的时候对他们有年龄歧视行为。“在过去几年里,IBM一直在系统性地裁减高龄员工,以打造一个更加年轻化的团队,”三名前员工在诉状中声称。该诉状大量借用了ProPublica的报道。该报道发布于3月份,其中称IBM在过去六年中已经解雇超过2万名40岁以上员工。 同为IT从业人员的林波也表示,IT行业是存在大龄恐惧症的。“30岁的时候最恐怖。”林波表示,刚毕业的时候,大家工资从3000块钱起步,感觉自己每年都在学习新知识,工资也会有相应的增长。“这个阶段大家都很自信,觉得这时候不拼什么时候拼。”到了30岁,身体状况和家庭原因会导致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公司也多了很多比自己更努力的晚辈。 “30岁的时候就是你感到了不安,但无力挣扎;35岁之后我觉得就是彻底的咸鱼状态了。”林波有点无奈:“过了30岁就变成了让我拼,我也拼不动了。” 曾在某公司担任软件开发的江伟亦表示,自己在招人的时候,年龄超过30岁的,简历都不会看。“我们招的就是一线干活的。我不需要那么大年龄,年轻人有的是。” 年龄的增长无可避免,难道30岁真的成了程序员过不去的一个坎吗?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赵晓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多关注普适性的技能,不要紧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其次,要多拓展眼界,不能总使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程序员是高智商人群,专注成就了他们过往可以攀到高峰,但专注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去拓展,就很容易走到一个死胡同,在面对变化的时候就容易被动。”赵晓璃表示。 5月11日,陶杰选择迎接变化,参与了某国有银行2019年金融科技社会招聘的考试。末了,陶杰感叹道:“希望这次也有好运气吧”。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陶杰、林波、江伟系化名)[详情]
大败局:硅谷巨头甲骨文败走中国始末 作者/ MissX 来源/MissX(ID:Miss-XY007) 上一次这么激烈的裁员,还是诺基亚。这次轮到Oracle的员工在楼下拉起横幅。 Oracle败走中国,多少有些划时代的意义。肇始于10年前,浩浩荡荡的去IOE浪潮,终于有了一个分明的结果。 这次的大裁员,也被解读为Oracle的断臂求生、刮骨疗毒。在错失云计算发展窗口期之后,它喊出云转型的口号。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这家路径依赖严重的硅谷巨头显得动作迟缓,甚至步履蹒跚。 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老兵不死,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老兵只有凋零。 01 早已发生的“人才空心化” 5月6日晚,一张邮件截图被人扔到了Oracle的员工群里,邮件来自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告知所有人7日早晨要召开一个全员会议。曾经供职于Oracle的李林在这个群里,心里一惊,类似情况此前从未有过,大裁员的疑云笼罩在她心头。 会议开得简短而沉重,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公布了裁员计划,没有提问环节。Oracle 中国区研发中心(CDC)首当其冲,首批确认裁员900 余人,超 500 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没有一丝防备,那些曾以为自己拥有IT界殿堂级职位和薪水的工程师们,跑到北京总部楼下,拉出了中英文夹杂的横幅,不无悲情地呼吁“我们要工作,孩子要吃饭。” 这还不是终点,“现在(赔偿)谈到了北京,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深圳。”李林说。在Oracle员工群里,悲观的情绪持续发酵,整个中国研发中心或面临“一锅端”,包括核心的数据库团队。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年,数据库一直是Oracle的现金奶牛。2002年起,Oracle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继设立研发中心,员工人数达到1600。 Oracle创始人Larry Ellison个性张扬,是乔布斯的好友。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总部位于加州,拥有众多的光环: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微软;数据库市场里的绝对寡头……2019年的春夏之交,它在中国市场踩下了急刹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李林看来,巨头的危机并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在过去三四年,甚至十年前都能找到伏笔。 2008年夏天,李林硕士毕业,那是外企巨头的黄金时代,也是Oracle的黄金时代。 “Oracle的offer是一个毕业生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中国互联网方兴未艾,BAT仍然面目模糊。李林用薪资对比来说明问题,“跟Oracle比,腾讯、阿里根本排不上号。” 两年之后,Oracle数据库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越50%,一时风头无俩。然而,也是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国市场已经显露出衰败的痕迹。在李林的记忆里,2009年开始,奖金越来越少,涨薪越来越难,一些早期的创始团队开始离职。 那一年的9月10日,在阿里著名的“博士”王坚的“忽悠”之下,阿里云宣布成立。2009年春节过后,在北京一间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阿里云的工程师写下了飞天的第一行代码,举起了去IOE的大旗。 鲜为人知的是,阿里当时是Oracle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户,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当时阿里的Oracle集群达到了20个节点,对比亚马逊美国还只是17个节点。 2013年的5月,支付宝最后一台IBM的小型机下线了,同年7月,Oracle的数据库被“赶出”淘宝核心的广告系统。 “去IOE”让中国企业看到了样本,一时间阿里的工程师团队变成了接待部门,各类政企来考察参观,取经“去IOE”。股市上更是出现了“去IOE”概念股,随着EMC被收购和IBM中国的衰败,这个概念股更是一路上涨。 而后,Oracle零星的裁员开始了,一些不重要的销售部门被砍掉。在内部,Oracle开始急速“空心化”。时势变化时,员工用脚投票。大量的骨干离职,很多人去了阿里。留下来的人一部分是养老的,一部分是新招的。李林也是在2013年离开的Oracle,2008年同她一起入职的人已经尽数离开。 今年5月初的大裁员,只不过是十年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发。有意思的是,正因为Oracle的“空心化”,裁员公布后,年轻人对 N+6的补偿大呼“良心”,而一些老员工则充满苦闷和无奈。 02 夹生饭 在美国,Oracle被称为“红色巨头”,它的logo是中国人所熟悉的鲜红。为什么它会在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呢? 回顾Oracle在中国30年的发展史则不难发现,它是一家彻头彻尾的美国公司,本土化乏善足陈。 在Oracle的中国区,绝少有高管是来自于大陆本土,即使有华人,也是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居多。据李林回忆,深圳研发中心刚设立时的负责人是一位法国人。她自己所在的团队则直接向美国的上司汇报。这些职业经理人对于大陆的市场、客户情况均十分陌生,他们在中国几乎全盘照搬美国、新加坡等地的管理模式。 早在2004年前后,Oracle(中国)就曾爆出接二连三的“内乱”,中国区总经理陆纯初与副总经理张书桓相继离职。如果算上之前的,那两年内至少有20位中层带着失望和不满,“抛弃了”甲骨文。张书桓甚至和Oracle闹僵,公开指责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存在问题,“他们离客户和市场都太远,甚至脱节了。” 这些矛盾和冲突看似因为分歧、强硬、不信任和个人利益,但其背后,则反映了一家进入中国10年以上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和中国市场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与龃龉。 人事与管理的问题,落到业务层面,则是僵化的、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策略。 比如服务费政策。ORACLE在全球市场的销售惯例是,客户购买产品后,每年还要交22%的服务费,以提供软件系统维护和升级。但是,中国市场并不成熟,客户对缴纳服务费表示非常不解。Oracle态度强硬,如果出现问题,会立即“拉闸限电”。 后来,虽然服务费率有所调整,但是直到2008年,Oracle还在和联通进行拉锯谈判,试图惩罚联通,让其一次性缴纳6000万的服务费。套用一句话说,“中国企业苦Oracle久矣”,新的替代品出来时,抛弃“O”几乎是一种必然。 除了人事制度之外,更令Oracle前高管们感到头疼的是权限的问题。李林举例说,中国的工程师看不到Oracle数据库的核心代码。那么意味着,中国的程序员只能做一些边缘的优化,根本谈不上迭代。 僵化、守旧、脱离了具体的商业场景,使得Oracle很难跟上千变万化的中国市场,而慢一步,意味着步步慢。 2016年前后,错失了云计算发展机遇的Oracle为了收复失地,放下身段,高调宣布和腾讯联姻。“这或许是Oracle能做的最‘中国化’的事吧,毕竟在美国,每天怼亚马逊的Larry,是绝不可能和任何一家云计算公司合作的。”李林说。 然而,这件事除了存在于公关稿中的声量之外,三年过去了,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03 追不上的云计算 Oracle裁撤中国研发中心可能还传递着新的信号——中国的企业IT系统走出O时代。 在一些Oracle的老人那里,这次裁撤信息中时代终结的意味特别浓厚,“数据库业务还是盈利部门,但总部已经做出了要裁撤掉中国区核心研发岗的决定,这说明他们对业务的前景不乐观。” 这与数据库行业自身面临的深刻变革有关。 自1968年IBM推出了第一代数据库DB1以来,数据库一直是企业IT系统的核心。几十年里由于技术门槛高,这个领域长期处于被少数公司控制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状态,包括Oracle、微软、IBM和SAP等。 但2000年以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变革,开源、分布式和云计算为主导的新数据库时代逐步来临。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喷发,对数据库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其昂贵、高运维难度、以及低扩展性和可用性受到挑战。 阿里巴巴自身的经历就能代表Oracle作为商用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的上限。 据财新报道,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业务快速增长的阿里开始面临世界级难题——数据库太大。2008年,阿里已经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数据库用户。以当时的技术能力,如此大的数据库已经几乎不具备扩展可能。“把全中国最知名的顶尖的DBA(数据库管理员)请到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IBM、微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技术服务。”当时的参与者回忆。 当时的服务商如Oracle无力响应互联网时代的并发式数据需求。2009年底,阿里内部提出了一条去IOE的技术路线:“低成本、线性可控、去中心化(分布式):去IBM,PC Sever替代小型机;去Oracle,用MySQL替代;去EMC,用中低端存储”。第二年,进一步提出用MySQL+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并不再使用高端存储。 去IOE,本质上是用户对此前的企业IT解决方案的反抗,新的数据时代,需要新的解决方案。阿里喊出去IOE的时候,所有人将信将疑。一个普遍的观点是,IBM的小型机和EMC的存储设备并不难解决,难的是数据库,在推进过程中事实也的确如此。 “我相信I跟E已经差不多了,O为什么还继续存在?因为应用的切换和搬迁不是一天两天的,门槛是很高的。” 甲骨文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曾经对媒体表示。 Oracle的自信在中国市场特殊性上碰钉子。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上云的意愿从3%上升到84%,中国政企市场的互联网化进程也非常高,超过了其他区域。仅以蚂蚁金服为例,此前有超过442个城市将政务服务搬上了支付宝平台。这个涵盖了金融、医疗等传统行业的市场曾是Oracle的自留地,现在这里是BAT和华为等国内云计算厂商们的混战之所。 另外,行业里有一种观点认为,IOE代表的是软件时代企业IT解决方案的一套组合生态,它们之间互为支撑。一位数据行业的资深从业者表示,“I和E去掉之后,O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根基。”近几年来IBM所代表的大型机让位于x86基本退出了企业IT领域,企业操作系统从Unix转向Linux,软件时代正在让位于云计算时代。 “中国区的关闭有非常强的节点意义”,Oracle这位前员工评价,这可能是阿里提出去IOE之后时隔五年的一个遥远回响。巨头的衰朽总需要时间,一只鞋子在五年前落地,现在等到了另一只。 04 创新者的窘境 传统软件时代的巨头Oracle在中国市场的变局可能是技术和时代变革里所有巨头终将遭遇的共同宿命,“让你强大的,终将埋葬你。” IOE是软件时代或是”买物理机”时代的产物,到云计算时代,则变成了买“计算服务”的时代。云计算不单单是降低成本,提高计算性能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剧变。云计算的本质是用互联网。 有人打过一个比喻,Oracle今天面临的困境,和当年柯达在数码相机时代遇到的困境一样——现有的数据库业务是现金奶牛,但发展前景逐渐暗淡;但投身云计算,约等于革自己的命。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曾经的创新引领者Oracle甚至占到了新技术的对立面。Ellison始终扮演了一个狂怼云计算的角色。科技圈里流行的梗是,今天开会,Ellison又怼了贝佐斯。“xxx是假云计算。”“亚马逊数据库就像半自动汽车,坐进去必死无疑。” 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料。Gartner 的分析指出,2014年商业数据库市场容量大约300亿美元,到2021年将会衰减到220亿美元左右,它正逐渐被开源数据库和云原生数据库追平。在商业数据库中市场占有率超五成的Oracle自然也很难独善其身。 (红线为需购买License的商业数据库,蓝线为开源数据库及云原生数据库) 面对云计算的攻城略地,Larry Ellison终于还是急了。错失了窗口期之后,Oracle显得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在美国,AWS的高管在公开场合,也能理直气壮地diss了Oracle——毕竟相较于AWS,Oracle基本可以算是二流玩家。 “现在他看到了,也来不及了。云不是一个数据库就能解决的。”一位老员工并不看好它的结果,但她并不感到感伤,“Oracle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以后它也会有自己的自留地,只是从前的王者地位将来不再有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李林想到的是从前Oracle DBA的往事,那时候社区文化发达, Oracle DBA的身份就让人引以为豪,“老兵不死,老兵只是老去。” 在Oracle身后,是中国浩浩荡荡的互联网浪潮。如此不难理解,IOE在中国的衰落,不过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IT厂商的一种体现。 那么,下一个将会是谁?[详情]
甲骨文落寞、SAP跃进:商用软件巨头的突围与宿命 本报记者 杨清清 北京、奥兰多报道 导读 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也为SAP带来了丰厚回报;以传统数据库起家的甲骨文,其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减。 美国的甲骨文和欧洲的SAP,曾是全球齐名的商用软件开发商,旗下拥有数据库、办公软件等多种产品。但时至今日,两大巨头呈现出不同的宿命。 北京时间5月7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多位甲骨文中国员工确认,在当日上午召开的全员大会上,甲骨文正式敲定了中国研发中心(CDC)裁员调整一事。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而整个CDC共约1600人,这意味着首批裁撤人员数额达到近六成。 同日晚些时候,SAP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第30届蓝宝石用户大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采访时,SAP公司CEO孟鼎铭(Bill McDermott)将中国比喻为SAP的第二故乡、“SAP皇冠上的珠宝”。 “我们为SAP生态系统创造了10万个岗位,以支持SAP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去年我们在中国新开设了7个办公室。我们感到很激动,能够‘在中国、为中国’进行创新。”孟鼎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甲骨文与SAP在中国的一退一进,实则折射了两大巨头企业的隐忧与信心。在传统商用软件行业失速之际,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命运。 败退与加速 甲骨文CDC会裁员调整的事情,早自今年3月便有风声,如今靴子落地了。 5月7日上午,首批甲骨文被裁员工被告知,需在5月22日之前确认签字离开,赔偿方案为N+6(N为入职年限),并对涉及到的赔偿工资设置了上限。同时,此前许诺的股票期权部分,也将因未达兑现期而可能化为泡影。 “5月22号前签字N+6,之后签字N+1,5月31日是lastday(最终离职日),没有任何协商,只是通知,任何诉求只会告诉你记录在案,”一位甲骨文CDC研发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HR的行动与签字政策而言,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计划。” 甲骨文的裁员风波已席卷全球,但它在其他地区的裁员幅度与影响力远不如中国。 与甲骨文相比,SAP则在加速中国的布局。今年年初,SAP公布了“中国加速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包括打造新型生态系统、深耕中小企业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加大人才及设施投入。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非常强劲,包括SAP HANA和S/4HANA以及云业务,现在Qualtrics也加入了进来,我们很高兴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孟鼎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明确表示。 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也为SAP带来了丰厚回报。据SAP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云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5亿欧元,同比大增45%。在中国和日本的推动下,一季度SAP亚太云业务收入大增55%。此外,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软件许可业务收入亦增长强劲。 难用的“老数据库” 在过去,数据库被公认为企业IT系统的核心,但是,随着云计算的到来,推动了企业上云的脚步,传统数据库随之被摒弃。 因而,以传统数据库起家的甲骨文,其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减。 面临压力的甲骨文,也在试图向云计算转型,但依然捉襟见肘。事实上,在本次CDC首批裁员名单中,云计算相关研发人员也在其列——要知道,云计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上升期,巨头们不吝于大笔收纳相关人才。 事实上,在甲骨文投资者看来,衡量该股票长期前景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其云业务。但在去年12月底公布的第二财季财报中,甲骨文的收入同比略微下滑,其中最大的业务部门云服务和授权支持收入同比仅增长2.7%。 而在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中,甲骨文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相比下降1%。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 摩根大通去年发布的一份对CIO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的CIO提到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对比之下,27%的CIO认为微软最不可或缺,12%的人认为亚马逊AWS最不可或缺。 亚马逊AWS云服务CEO Andy Jassy此前在公开场合将甲骨文云服务形容为“老数据库”,指其“又贵又不好用”。目前,亚马逊已将大部分基础设施转移到亚马逊AWS部门,或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全停止使用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 “甲骨文没有赶上云计算的第一波浪潮,核心产品数据库又遭遇各种开源产品的巨大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今为了创收,无所不用其极。简单说,甲骨文正处在下坡边缘。” SAP的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SAP最近也在人事动荡期。 去年四季度,SAP宣布对全公司进行重组,重组将裁掉4400名员工,主要在2019年第一季度实施。就在上月,SAP云业务部门负责人罗伯特·恩斯林(Robert Enslin)宣布离职,SAP首席技术官兼云平台业务主管Bjoern Goerke,以及负责全球服务和支持的董事会执行官Bernd Leukert亦在此之前相继离职。 不过与甲骨文相比,SAP看上去从容许多。2019年4月24日,SAP公布了第一季度全球财报。最新财报中,SAP实现总营收增长16%、云业务增长48%。在提高4年预期的同时,SAP亦承诺在未来5年间每年的运营利润增长1%。“以云业务为例,从现在到2023年,我们的毛利润有望提高到75%。”孟鼎铭称。 “我们从非新经济领域中裁员4,400名,也在不断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会在全球招聘顶尖的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专家和企业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孟鼎铭表示。 SAP公司CTO穆悦庚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SAP未来五年内的重点创新方向包括数据管理、分析科技、机器学习和物联网,其中“最大的科技趋势就是机器学习”。 孟鼎铭称,目前有超过两万八千家客户在 SAP HANA 平台上运行,包括 SAP Success Factors解决方案在内的几乎所有 SAP 应用都采纳了 SAP HANA,这也让 SAP HANA 成为了一个超大型的企业应用数据库。 “与Oracle的同类产品相比,HANA平台体验更好的原因有三点。”5月8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SAP智慧企业解决方案与行业总裁Mala Anand表示,关键的原因是HANA的内在架构能够使用户访问大大提升,其次是拥有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此外Leonardo能够为它带来最新的机器学习能力。 不过,从当前整体行业来看,大型企业在转云过程中态度审慎,这也是SAP所面对的挑战。 “一方面,大型企业往往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ERP应用,其中涉及大量二次开发,无法保证在ERP云化过程中顺畅地切换,”长江证券计算机研究团队指出,“另一方面,尽管云ERP供应商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降低安全方面的隐患,但大型企业对核心数据的安全顾虑仍然较强。”[详情]
甲骨文开启“裁员”模式 精兵简政能否换来“云端”进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宗旭 李少婷 每经编辑 梁 枭 几个月前,网络上就在疯传甲骨文(Oracle)中国区准备裁员的消息,现在甲骨文要动真格了。 有甲骨文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5月7日,甲骨文召开了面向中国区的电话会议,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会上简要介绍道,公司正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员工要离开岗位。这一决定是全球性的,并非只指针对中国。 据该员工介绍,中国区将至少分两批裁员,第一批裁员人数约在500人左右。“这次是整个研发中心(裁员),包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所有的研发中心都会涉及,另外甲骨文(在)海外正在组建新的研发团队。” 两周内离职可获“N+6”赔偿 据记者了解,这次被裁撤的员工中,有因为看中甲骨文平台自愿降薪30%来到甲骨文的,但是没想到裁员来得“这么快、这么猛”。更有年龄大的被裁员工担心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我们比不过刚毕业一两年的,而且今年的环境特别差。” 虽然甲骨文给出了“N+6”的赔偿方案(即每名被裁员工可以拿到N+6个月月薪的补偿,其中N是指员工工作年限,N+6即为在N的基础上多拿6个月的工资),但是据另外一位甲骨文员工介绍,只有两周的离职缓冲期,“现在网络上都在传‘N+6’,说甲骨文好有良心,但没有人关注到缓冲期只有两周。” 更何况,还有很多老员工并不满意甲骨文给出的赔偿方案。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虽然甲骨文提出了“N+6”的赔偿方案,但每个月的工资上限只到2.5万元,而很多高级别员工的月薪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尽管如此,如果想要拿到“N+6”的赔偿还有限制条件。“5月22日之前,两周以内自愿离开的赔偿方案是‘N+6’,之后就是‘N+1’,如果到了6月7号还没有离开,到时候公司会单方面解约,这个就有威胁的意味了。”上述员工说。 对于裁员的原因,甲骨文当日也发布内部通知作出了解释:“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势必需要我们从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研发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 “此次研发团队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涉及美国总部以及所有海外的研发团队,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 传统数据库业务备受冲击 过去,企业在搭建IT基础设施时,有3家公司是绕不开的,即IBM、Oracle和EMC。IBM的代表产品是小型机,Oracle也就是甲骨文的代表产品是数据库,EMC的代表产品是数据存储,这3家被合称为“IOE”,因此传统的IT基础架构也通常被称为“IOE架构”,这3家公司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其中,甲骨文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IOE在全球范围内一直都是各自领域的霸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公司崛起,这种状况才逐渐被打破。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增长已经不再是传统公司的线性增长模式,而是呈指数级增长,因此传统的IOE架构不再适应业务的需要。 这迫使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尝试用具有定制化能力的服务器取代IBM。数据库也不例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产生了海量数据,对数据库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如更高的扩展性和可用性。 在这一背景下,云计算厂商纷纷推出自研的云原生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库与甲骨文语法进行深度兼容,即大型企业可以便捷地将甲骨文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上云,这给甲骨文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亚马逊AWS于2014年发布业内首个云原生数据库Aurora,阿里云于2017年9月发布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AWS和阿里云成为数据库市场上的两匹黑马。在Gartner发布的2018年数据库魔力象限中,AWS和阿里云双双入选。 实际上,无论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原先都是甲骨文的坚定拥护者。据阿里云方面介绍,之前阿里巴巴是甲骨文在亚洲最大的客户,后来甲骨文支撑不了“双11”,才开始自研云计算、云数据库,随后才有了飞天操作系统以及POLARDB。 随着自研云原生数据的推出,云计算厂商正在减少对甲骨文数据库的依赖,转而“自食其力”,更多地使用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去年底,亚马逊AWS首席执行官安迪·杰西(Andy Jassy)表示,到2019年底,几乎所有在甲骨文(Oracle)上运行的亚马逊数据都将在亚马逊数据库上运行。 在云原生数据库的冲击下,传统商业数据库日渐式微。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在云上运行。对甲骨文来说,不仅当初最大的客户们流失了,而且其还成为了甲骨文的最大对手,这让甲骨文腹背受敌。 云计算业务进展有些缓慢 甲骨文并非没有想过进行云转型,但其云计算业务的进展显得有些缓慢。 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相比之下,在最新一季财报中,亚马逊AWS收入同比增长了41%,达到77亿美元。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摩根大通就表示不看好甲骨文的转型,将其评级由增持变为中性,并且发布了一份利空甲骨文的(CIO首席信息官)调查。 这份针对154位大型公司CIO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的CIO提到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相较而言,27%的CIO认为微软最不可或缺,12%的人认为亚马逊AWS最不可或缺。 有分析指出,这表明大多数大型公司CIO已减少购买甲骨文的服务。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向云转型的过程中甲骨文可有可无。 于是,甲骨文开始了“精兵简政”的裁员计划。 今年3月,甲骨文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送了一封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Don Johnson在邮件中明确表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从邮件内容来看,除了裁员以外,Oracle将以云计算服务为核心进行业务重组,非主要部门以及缺乏增长动力的部门将是裁员的重点。 此次甲骨文中国区裁员只不过是公司裁员浪潮的一部分,此前甲骨文也宣布,美国研发部门计划5月裁员350人。 相比研发部门大幅度的裁员,据记者了解,甲骨文在中国的另外一个部门——销售部门所受影响并不大,这说明甲骨文并不想放弃中国市场。另外据甲骨文员工介绍,虽然公司各业务线中国研发中心都有参与,但是最核心的内容还是美国总部在负责。 尽管甲骨文亟需转型,但是如此大幅度裁撤中国区研发人员能否取得预期中的效果还有待商榷。毕竟,中国员工对国内的市场环境更加熟悉,而且其他中国厂商也在疾步追赶。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甲骨文的东西是不错,但现在国内厂商进步蛮大,至少从中间件来讲,差距没那么大。没那么大不是说1:1进行比对,而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我们是可以做到可用、好用的。”[详情]
中国区裁员六成,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 随着甲骨文创人过去采访内容的曝光,舆论倒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方向——人们猜测此次裁员与创始人立场相关。 图片来源:Network World.com 记者 | 梁晶晶 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Oracle)一度被视为微软的最强敌手,曾经在全球软件公司中排名第二。近日这家公司传出全球裁员消息后引发热议,紧接着企业形象再次一落千丈——因为甲骨文创始人曾经扬言遏制中国的一番言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确认,5月7日上午,甲骨文召开全员大会上正式确定了中国研发中心裁员调整一事。大会结束后,甲骨文中国立即开始对所涉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此次中国公司将裁减900名研发人员。裁员后,中国区研发中心的部分业务会被流转到其他地区,而CDC早在2018年底,就关闭了校园和社会两条招聘通道。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被裁员工透露,“5月22号之前签解约合同,是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一个月后,即6月7号签是N+1,再往后就只有N了。”无论如何,20天的求职时间还是比较紧张。 对这些将要离开的员工来说,他们大多曾经受到甲骨文公司的美好声誉吸引,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新的难题。部分首批面临调整的甲骨文员工对补偿方案并不满意,另一些员工则对最终离职日期不满意。 不禁让人感慨的是,在中国市场深耕三十年,甲骨文向云计算的转型和增长速度并不如预期。甲骨文今年 3 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 66.62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65.87 亿美元相比增长仅 1%。 此次裁员是甲骨文核心业务掉队、技术变迁中掉队的表现。这是目前大多数媒体报道所持观点。 第一财经和界面新闻的报道认为裁员原因或与甲骨文今年的业务调整密切相关。文中指出了甲骨文目前在中国云服务市场中的尴尬处境:它承受着用友、金蝶、浪潮等多家本土厂商的竞争压力,而且在云计算浪潮之中没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趋势,使得这家传统外资企业服务提供商的整体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甲骨文做出业务重心调整和人员结构调整,可以视为扭转困境的一种尝试。 随着甲骨文创人过去采访内容的曝光,舆论倒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方向——人们猜测此次裁员与创始人立场相关。 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一位甲骨文被裁员工曾经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研发中心一直运转得非常正常,产品也都是赚钱的。他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公司管理策略,猜测可能是甲骨文内部高层管理者的变动,带来了相应业务线的调整。 2018年10月,甲骨文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竞争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云计算合同之际,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的采访中,表达了对中国的态度和中美竞争的立场。 从埃里森对“中美处于竞争关系”的发言和谁处上风的考量中,我们也会发现——尽管他坦诚表示中国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首个严峻对手”以及“中国有很多非常有天赋的工程师,他们贡献出了很多知识产权”,但是这背后仍然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的危机感和美国必争第一的野心。 他说,“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我们的民主资本主义能够取胜,我们可不想居第二”。 此种观点确实是影响埃里森的重要因素。他提出见解并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我们就离军事科技业落后的那天不远了。美国与中国的激烈竞争中,我站美国队。”他认为,美国必须“开发并保护自己的技术”,“投资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样才能打赢严峻对手中国。 其实更早一些时候的裁员也引发了动机猜测。2017甲骨文裁员不低于170人,主要针对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两条业务线的员工。当时正是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硅谷科技大佬的峰会之后一个月,有员工们猜测,这可能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将业务转移回美国的政策有关。后来甲骨文中国公司否认这种猜测,称是甲骨文产品规划的调整。 当然,这次舆论风波不能说是无中生有。创始人作为公司的代言人,他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公众形象必然也会影响公司品牌形象。[详情]
“(你)失去的是一块面包,得到的是一个面包店。” 甲骨文中国裁员的第二天,当员工们拉起横幅高喊High Profit,Why Lay off(高利润为何裁员)”,抓住机会的招聘网站开始隔空喊话了,要给他们办个“甲骨文人才专场”。 有人说,这才是互联网的玩法。 上一次,这么引人关注的抢人是发生在雅虎北京全球研究中心身上,科技企业们甚至直接派HR团队去它楼下“抢人”。 从雅虎北研,到亚马逊中国电商,再到甲骨文中国,科技巨头们折戟中国市场,到底输在哪儿了? 一是关乎企业领导人目光是否长远。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有过解读,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要有耐心,但美国公司在全球的业务通常以盈利为优先考虑,经济不景气时在所有地区缩减业务规模。但是这些举措被证明无一不是丢西瓜捡芝麻。短期看确实是节省了一些钱,但长远看是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线曾两度进入中国市场,都因为自身财务问题退出,但是中国市场此时却在蓬勃发展。”, 二是本地团队没有被充分赋予自主权,全球流程过于缓慢。中国互联网市场一向竞争激烈,狼性的本土创业者不在少数,如果不被充分授权,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熟谙中国市场游戏规则、战斗力强的团队,“兵败”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多年前一位亚马逊员工离职时,曾对记者讲起一个例子,2012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袭击北京,广渠门附近发生了一起司机被困车中无法破窗导致丧生的惨剧。本土电商网站紧急专题上线了逃生应急工具,但亚马逊要想这么做,等走完漫长的流程,“黄花菜都凉了”。 再如,谷歌要求在涉及产品、数据中心、用户界面甚至是Google首页图片标识等等问题,全都需要总部批准。 三是即便跑赢了同类竞争对手,却可能输给了时代。 作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公司的微软,曾和英特尔一起组成“Wintel”联盟,主导了全球PC市场,但二者错过了移动时代。直到CEO纳德拉开始“移动为先,云为先”的全面转型,在近日登顶全球市值第一。对于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面临的挑战并不算小。 一方面,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数据库,最直接的,是价格高、运维难度高的挑战。 还记得去年年底亚马逊AWS re:Invent大会上,AWS CEO Andy Jassy对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那番调侃。他直言,“像甲骨文那样的老数据库和像微软那样的SQL服务器又贵又不好用。”在他眼里,甲骨文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低,已经不是它真正对手,微软、阿里巴巴、谷歌才是。 不久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曾对记者回忆,阿里当年“去IOE”的一个逻辑是:如果要做扩容,一定要一倍一倍地扩容,每增加一倍就意味着几千万的投资进去。但从实现扩容的那一刻到容量用完的那一刻,中间的时间非常长,可能有50%的时间一直是处于容量不足的这个情况,造成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这已经不单纯只是企业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企业对计算的需求难以通过IOE提供的技术来满足了,这将制约企业们的长远发展。 当年的双11,阿里曾是甲骨文亚洲最大的客户。但它在2010年双11遭遇惊魂一刻,数据库差4秒就崩溃的情形让支付宝技术团队意识到,当年使用的IOE商用设备、开源软件,已经完全不能适用于双11交易量指数级增长对技术支持的要求。如果靠堆砌服务器扛过支付洪峰,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过去甲骨文的队友,变成了对手,比如AWS,阿里云,都推出了自己的云原生数据库。而此时,甲骨文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慢了。 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在云上运行。[详情]
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培养这么多工程师还得了 童黎【观察者网讯】 “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我们就离军事科技也落后的那天不远了。美国与中国的激烈竞争中,我站美国队。” 就在国内媒体日前曝出,美国软件甲骨文(Oracle)确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首批裁员900余人,人数达全员近六成,甚至整个CDC将被关闭都成为内部共识时,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去年受访时的言论,也再次引发讨论。 中国区一下裁员六成,或与创始人有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5月7日报道,此次裁员后,中国区研发中心的部分业务会被流转到其他地区,而CDC早在2018年底,就关闭了校园和社会两条招聘通道。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被裁员工透露,“5月22号之前签解约合同,是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一个月后,即6月7号签是N+1,再往后就只有N了。”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在中国仍在盈利,有员工无法理解公司为何突然裁员。 不过,此次裁员并非仅在中国实施。一位甲骨文北京办公室被裁员工称,自己不属于中国研发中心,而是属于运维部门,归属印度团队。他也收到了裁员通知,自己的印度老板对此并不知情。 当越来越多细节被曝光后,有中国网友注意到了甲骨文创始人去年10月接受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时的言论,并质疑其多次渲染中国威胁论,并由此猜测此次裁员背后或有政治动机。 社交媒体截图 “这次甲骨文中国区裁员不单纯是业务因素,可能与其创始人埃里森有关,他之前在美国发表过对中美竞争的看法。”亿欧智库研究员院长由天宇也对《华夏时报》表示。 “如果就这么让中国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工程师……” 在福克斯新闻放出的两段受访视频中,著名财经主播玛丽亚·巴蒂罗姆(Maria Bartiromo)向埃里森问道:“你是2016年选举的大金主,你支持的是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你觉得特朗普做得怎么样?” 而卢比奥被称为共和党派系右派民粹主义运动“茶党运动”的政治新星,曾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会过面,还有个“反华急先锋”的绰号。 埃里森则称:“我还曾是比尔·克林顿竞选时的第二大捐助者,所以我不是民主党人,也不是共和党人,我倾向于中间派,这意味着会非常孤独,因为这个国家现在非常两极化。” 在随后的采访中,埃里森频频就中美竞争发言称,中国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首个严峻对手”,他还暗示不能就这么让中国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工程师,而他“站美国队”: “我认为我们的一大竞争对手就是中国。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的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就离我们军事科技也落后的那天不远了,我们科技方面的经济也会落后。” 视频截图 而美国必须“开发并保护自己的技术”,“投资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样才能与“第一大威胁”竞争。 视频截图 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埃里森还妄称中国“挪用”美国知识产权,为其带来巨大优势。而且中国有非常出色的工程师,他们也开发自己的技术。 他渲染称,重要的是美国“民主资本主义制度”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取胜,“我们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了第二名。” 视频截图 针对这番“恐吓”,有美国网友应和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想保持第二名,但美国担心会把第一名的宝座输给中国,还想彻底摧毁中国。所以,‘害怕失去综合症’毁了我们。” 这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Kiron Skinner)近日谈中美关系时的争议言论:“这是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 视频截图 斯金纳的“中美文明冲突论”随即引来美国各界批评,不但被指“非法且不道德”,还在给中国送“子弹”的同时,令美国失去“道德高地”。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沈逸对此评论道,身为一名出身哈佛的非洲裔女性,斯金纳的表述显示其对中美战略竞争的定位和认知,基本上全盘接受了2017年以来前白宫幕僚长斯蒂夫·班农在多个场合的极端保守主义右翼的观点:中国对美国的挑战,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挑战;其二,是非基督教-犹太教文明对基督教-犹太教文明的挑战;其三,是非白人族裔国家对白人族裔国家的挑战。 这可以看做是自中国崛起的议题引发美方关注以来,华盛顿决策圈内某种焦虑情绪的极端反应:为了应对认知中的来自中国的战略挑战,已经可以到完全无视“政治正确”,彻底说出心里话的时候了。 构成这种焦点的基础,是立论者,即国务卿蓬佩奥、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女士等内心的某种真实的认知:要捍卫的美国,不是作为移民国家以及多种族融合象征的美国,而是以犹太教-基督教文明的捍卫者自居,以盎格鲁萨克逊族裔的精英成员为主体的美利坚帝国,也就是作为霸权的美国。 云转型迟缓,甲骨文“壮士断腕”? 除猜测裁员与创始人立场相关外,第一财经报道认为,此次裁员为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在云转型过程中一直踩不准节拍后的“壮士断腕”。 报道援引专业人士称,甲骨文在北京运营研发中心的成本太大,又无法对甲骨文的业务进行有效支撑,因此短期看来关闭研发中心对甲骨文会有部分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企业的转型是有好处的。 同时,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该季度甲骨文的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了4%至12.5亿美元。 相关报告还显示,甲骨文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远远落后其他竞争对手。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初,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员工收到的美国总部邮件称,由于市场变化,公司开始整合各研发中心资源,公司将在云计算方向发力,而中国公司将会进行裁员。 该员工当时透露,此次裁员主要针对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两条业务线的员工,被裁的人数不低于170人,其中存储系统业务线被裁人数约占1/4。 而2017年裁员正好发生在当时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硅谷科技大佬的峰会之后一个月,员工们猜测,这是不是与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将业务转移回美国的政策有关。 但甲骨文中国公司对此回应表示,裁员系甲骨文全球战略的调整,跟特朗普上台无关,是甲骨文产品规划的调整。[详情]
来源:北京时间财经 记者:梁齐 “这天早上感觉就像是一场屠杀。一个接着一个。身边那些影响我的人,那些帮助我取得成功的人,那些优秀、聪明、能干的人,统统都走了。”今年3月甲骨文公司(Oracle)宣布在硅谷裁员时,一名甲骨文员工感慨道,“这一天太恐怖了。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员工,今天的大裁员让我不禁怀疑甲骨文能否意识到裁掉这些人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 这家以数据库软件起家的全球500强企业,令同样的场景在5月7日早的北京中关村软件园重演,而且规模远超一个月前在硅谷100人规模的裁员。首当其冲的是,拥有1600人的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裁员约900人,其中北京研发中心裁员超500人。 裁员流程与此前一般无二,5月6日晚,员工收到次日召开电话会议的邮件。5月7日早,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面向全中国区通知裁员。随后,甲骨文北京地区便开始了与被裁员工的一对一会面。 时间财经就此事向甲骨文中国求证。甲骨文中国回应,“随着我们云业务的增长,我们不断优化资源,调整开发团队,以确保为中国客户提供最佳的云服务。”此外并未给到更多的解释。 赔偿纠纷 搅动被裁者神经的首先是离职赔偿。据21世纪经济报道,首批被确认在裁员名单中的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职员,被告知需在5月22日之前确认签字离开,赔偿方案为N+6(N 为入职年限),N+6补偿方案生效的前提是在5月22日之前签字,如果不签字,赔偿就只有N+1,再不离职就只能按照N来赔偿。 据网络流出且与内部人士核实过的内部讲话也多少印证了此种说法,“所有受影响的同事,将有机会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因此可以在法定离职补偿金外获得额外的离职补偿,”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在7日的电话会议上说,“除了将提供给您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离职补偿金外,公司将提供一项可靠而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来协助相关同事顺利完成职业转换。” 甲骨文中国还对具体赔偿做了要求。当员工日常工资超过3倍社会平均工资时,将按照N*(3倍社会平均工资)+6*(员工日常工资),这一方案进行赔偿。 “这样的赔偿措施已经相当厚道了。”有法律界人士对时间财经表示。但这样的赔偿措施,仍遭到部分员工的反对。 原因可从两个数据比较中得出。据“企查查”公布的Oracle中国招聘统计信息,甲骨文中国员工平均工资为48959元。而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1599元,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这意味甲骨文中国员工平均工资,远高于北京平均工资水平。采用怎样的工资基准,对最终赔偿影响较大。 2008年实行的《劳动劳动合同法》规定,N的计算标准为最近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最高不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每满一年按照一个月计算,不满半年半个月计算,超过半年按照一个月计算。 网上也有评论说,2008年前在职的员工,N的计算没有三倍当地平均工资的上限限制。上述法律界人士对时间财经表示,主要看裁员行为发生的时间,若是2008年以后,则应遵照《劳动劳动合同法》执行。 同时,据燃财经报道,“这次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在IT圈,这已经是非常尴尬的、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年龄。”据“企查查”数据,甲骨文中国员工,工作经验主要集中在5-10年,约六成。 “35岁+的研发被裁,其实很难找工作,营销还好点,”软件行业人士孙凯(化名)对时间财经表示,“写代码的,压力大,通宵加班,现在都是25的人。” 矛盾纷至沓来,一些被裁员工拉起了写着“裁员时请真情相对”、“我们要工作,孩子要上学”等字样的横幅。 因何裁员? 早在1989年,甲骨文便正式进入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近些年来,甲骨文中国在中国的研发团队持续扩大。譬如,成立于2001年的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占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最初只有数据库国际化支持测试团队,随着甲骨文在全球大量收购软硬件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 如2004年收购人力资源软件Peoplesoft,2006 年收购 CRM软件Siebel,2008 年中间件软件公司BEA,2009年收购企业级服务公司SUN,2014年收购软硬件服务商Micros Systems,2017年收购ERP软件公司NetSuite等等。被收购公司若在中国也设有研发团队,该团队也会被Oracle研发中心接收。 并非甲骨文一家有如此高速增长。事实上,世界500强中的软件公司都曾大力在中国兴建研发中心,譬如IBM中国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就曾高达3000人。 但随着国内软件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向移动、云等技术方向发展。很多传统企业被迫转型、重组,裁员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2014年,全球多媒体软件公司Adobe关闭了在华的研发分公司,约400名员工被遣散。2017年,美国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关闭了在华的研发中心,300人被裁撤。 同样的人员冗余,对重组中的甲骨文也颇为棘手。2017年的甲骨文美国总部便向北京研发中心下达指令,裁减约200个北京研发岗位。其中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的员工被裁不少于 100 人,而这一业务便是甲骨文收购SUN时带来的。 今年三月,甲骨文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布了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明确表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 然而甲骨文向云的转型并不理想,这影响了它的业绩和规模。据2018年7月19日,财富发布的全球500强,甲骨文从上一年的280名下降到302名。 今年3月15日,甲骨文发布了截至2月28日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甲骨文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下降1%。其中,云服务和许可证支持收入增长1%至67亿美元,而云许可证和内部部署许可证收入下降4%至13亿美元。硬件收入下降8%至9.15亿美元,服务收入下降1%至7.86亿美元。 然而,“甲骨文中国这些年的业务也发展差,收购没有多少成功的,云的转型也慢,看看微软的转型力度。”孙凯对时间财经表示。 今年全球裁员开始后,甲骨文发言人Deborah Hellinger在一则声明中表示,“随着我们的云业务不断发展,我们将不断调整资源,并重组我们的开发团队,以帮助确保我们有合适的人员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最佳的云产品。” 这样向云转型和重组的裁员阵痛会持续多久呢?目前唯一预知的事,据媒体报道,甲骨文中国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详情]
文/曾响铃 摘要:从甲骨文开启买买买模式,押注SaaS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败局。如果,只是假设如果,甲骨文一开始就做云计算,一开始摆出“被集成”的姿态…… “酝酿”了几个月的裁员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5 月 7 日,Oracle(甲骨文)召开了面向全中国区的电话会议,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宣布:“公司正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 好坏参半,Oracle这次裁员心慈手快。 心慈是提供了N+6的良心补偿;手快是首批裁员就约900余人,而整个CDC 才1600人,这意味着首批裁撤人员数额就达六成。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深圳、南京、苏州、上海等地的CDC员工或面临一对一面谈。 根据InfoQ的统计,近几年Oracle的裁员事件不断,比如: 2015年,Oracle裁减了Java布道师员工; 2016年,传50%的Solaris员工被裁; 2017年1月,裁撤硬件系统部门450名员工; 2017年9月,Oracle解雇所有Solaris技术员工。 尽管裁员是所有大企业的“必修课”,但这次Oracle关闭中国研发区却被认为是外企时代落寞的标志性事件。我们唏嘘之余,也在寻思甲骨文到底错过了什么。 Oracle大撤退,后浪为何狂赶前浪? 稍微梳理Oracle近几年的裁员史就会发现,其裁员或主动或被动,但这次裁撤中国研发中心,却有几分狼狈。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Oracle难逃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厄运。在响铃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1.财报所累,内忧外患,Oracle需要割股疗伤 尽管Oracle的2018年财报没有具体披露中国市场的营收,但从整个亚太区的营收情况看,割中国市场这块肉是不得不为之。 按照GAAP会计准则计算,2018财政年度,甲骨文总营收为398.31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的377.28亿美元相比增长6%;净利润为38.25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93.95亿美元减少59%。其中亚太区收入为63.33 亿元,只占总收入的16%。相较于其他国际巨头,甲骨文在亚太地区的成绩并不算优秀。 过去30年里,甲骨文依仗在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等核心IT技术上的优势,一直坐享高额利润,对后来者并没有太多提防。 让甲骨文意外的是,后来者很快追了上来,甚至昔日的客户成了自己的对手。比如亚马逊推出Redshift与Aurora、阿里云推出POLARDB等完全构建在云上的数据库。 于是甲骨文不得不丢车保帅,割股疗伤。 2.转型不如预期,错失云计算 2010年前后,凭借强大的销售能力和定价权,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上一骑绝尘,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但很快云计算技术兴起,甲骨文过去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自己破局革新的障碍。 为了弥补自己在云业务上的短板,过去甲骨文花费了超过300亿美元进行收购,包括2004年底以1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的Peoplesoft、2006年以58.5亿美元收购的Siebel、2007年以33亿美元收购的Hyperion海波龙、2008年初以85亿美元收购的BEA、2009年4月底以74亿美元收购的SUN等。 但这并没能改变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落后的地位。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甲骨文云服务和授权支持营收为66.3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4.61亿美元仅增长3%,与其他同行相比(比如百度,在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中,在PaaS层面,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速超过410%),甲骨文转向云计算转型的速度远不如预期。 而且按照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从IaaS+PaaS整体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亚马逊AWS和百度智能云已经牢牢占据前五。所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甲骨文在云计算上翻身的机会都不大。 据媒体爆料,去年11月召开的亚马逊re:Invent大会上,AWS CEO Andy Jassy在演讲时就调戏了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认为甲骨文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低,根本不是对手,AWS只拿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当对手。 3.过度押注SaaS,却跑错了道 今年3月,在裁员前,Oracle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送的邮件中明确指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也就是除了裁员收购业务,Oracle将以云计算服务为核心进行业务重组,非主要部门以及缺乏增长动力的部门会是裁员的重要目标。 但现实证明,在云计算服务上,Oracle摆错了姿势,跑错了道。因为全球巨头攻占云计算的趋势是:赋能SaaS生态,PaaS+IaaS平台化“被集成”。 我们可以看到,Oracle下注的方式,一是通过收购,直接补短板,二是将重点放在SaaS上,比如重金收购的Peoplesoft是HR SaaS,收购的Siebel是CRM SaaS,收购的Hyperion是企业绩效管理SaaS。 而甲骨文的对手们摆出的姿势都是:自己不生产SaaS,只通过服务与赋能扩大SaaS生态。 2017年的re:Invent大会上,AWS宣布对其AWS合作伙伴网络(APN)进行重大投资,其中就包括推出新的AWS SaaS Factory。 微软Azure更早,2016年其重磅打造的“创客先锋——基于WindowsAzure的SaaS应用软件大赛”就是针对传统ISV(彼时它们都在向着SaaS模式转型)。与此配套,微软还推出了“微软创业企业扶植计划Bizspark”和“微软创投加速器”,为优胜的SaaS开发者提供支持。 国内的华为云、阿里云直接提出了“被集成”。比如阿里云在今年3月的“2019阿里云峰会”上提出要“练好内功、被集成”“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 日前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阎力大还公开提出,在坚持“被集成”的基础上,华为企业业务的新定位是“Huawei Inside”,通过“无处不在的联接+数字平台+无所不及的智能”,致力于做数字中国的底座、成为数字世界的内核。 这种“被集成”就是要做一个操作系统,让大家都照着这个操作系统的要求来做软件。 这和甲骨文已经不是在一个战场上PK了,甲骨文还在下注SaaS,对手们已经要从场景上将IaaS、PaaS、SaaS“一网打尽”。甲骨文还在做软件,对手们已经干起了操作系统。 可以说从甲骨文开启买买买模式、押注SaaS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败局。 跨越“不连续性”,巨头要做大槐树 回过头来看,甲骨文作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就因为错断了云计算的趋势,让自己陷入了如此窘迫的境地,实在可惜。 事实上,前有柯达,后有诺基亚,巨头高光之后,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燃烧的平台”。 所以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受此启发提出“非连续性”的概念,指出公司发展是一个S形曲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瓶颈,而如何跨越“不连续性”则影响着公司的兴衰。万维钢在罗辑思维中给出的答案是: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办法改变增长方式、换场地等。比如腾讯从QQ到微信就是转换了场地,阿里从电商to C到云服务to B也是在转换增长方式,而百度在2018年也基本完成了内容生态布局从“超级入口”到“超级接口”的转换。 响铃今日想说的是,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中小创业者,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都要想好用哪样的姿势来画自己。 企业管理学有“椰子树效应”“大槐树效应”之说,大抵意思是企业成长可以像椰子树一样长得很高,但叶子的数量基本不变;成长的特征是每长一枝新叶,就会褪掉一枝老叶。放在企业里就是企业的规模和“年龄”不成正比,科技公司做产品迭代,若只壮大自己的枝干,就会陷入成长怪圈:规模大,但营收、用户、市场都不见增长,品牌就会老化。 也可以像大槐树一样,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树冠大,可覆盖上百平方米,又大又强。技术公司若要如此,就要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能抚育别人,一起做大做强。华为云、阿里云提出的“被集成”就是典型的大槐树姿态。 椰子树、大槐树好坏显而易见,这就要求科技公司在迭代技术的时候,也需要同时迭代自己的用户、市场和合作伙伴。比如过去李彦宏是搜索专家,现在是AI专家;过去百度靠搜索,现在靠“搜索+信息流”;过去百度的合作伙伴有百度联盟等,现在百度的智能+业务已经链接到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开发者。百度大脑已经是服务规模最大的AI开放平台,开放了158项AI能力,24小时快速集成,开发者数量超过100万人,通过提供最先进、最全面的AI能力,不断降低AI应用落地的门槛。 这其实是大企业的一种胸径,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只是假设如果,甲骨文一开始就做云计算,一开始摆出“被集成”的姿态……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详情]
“当时收到邮件就猜到可能会裁员。”陶杰解释道,早在4月份,部分自媒体就发布了甲骨文中国将会裁员约1600人的消息,甚至明确了“官宣”的时间为5月7日。“当时觉得传言不可信,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规模太大了,感觉不太现实。” 很快,靴子落地,甲骨文中国裁员的“传言”变成了现实。在全员大会上,甲骨文亚太区人力资源主管声称,甲骨文正在进行全球性的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据多家媒体报道,甲骨文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整个CDC约1600人,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目前销售等岗位依然保留,但不排除下一步的持续裁员可能。有消息称,第二批裁员将在7月进行。 作为一名云计算团队的技术人员,陶杰一度以为自己足够安全。但直到被HR约谈,陶杰才意识到一直被自己忽略的事实:在一场无差别裁员中,没有人会幸免。 5月12日,甲骨文大厦外新增的通知。 熊大志/摄 “等着被裁员”的觉悟 对陶杰而言,甲骨文是有“光环”的。 作为全球TOP2的软件公司,甲骨文为遍及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应用软件及相关的咨询、支持和培训服务。公司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该公司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2013年,甲骨文已超越IBM,成为继微软之后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目前,甲骨文在中国有14家分公司、5个研发中心,约近5000名员工。研发中心负责云开发、Linux、Oracle Spatial、虚拟化技术、服务器技术和应用开发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甲骨文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为的支持。在2004年版本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资研发中心正式被列为鼓励类项目(第12款11条)。各地方政府更是以其为荣,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并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开出了各种优惠条件。同一时间,微软、IBM、惠普等企业均先后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2017年11月,在民营企业敲了7年代码之后,陶杰搬进了中国程序员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后厂村,在甲骨文大厦里拥有了新的格子间。陶杰从事的云计算业务,不仅是甲骨文致力于转型的新方向,也代表着整个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进入甲骨文工作,陶杰一度以为,自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改变发生在2018年。10月,大洋彼端的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些对中国不太友好的言论”。铺天盖地的新闻让陶杰和同事们忽然意识到,“他完全不在乎中国市场”。陶杰的内心隐隐有了一些担忧。 事实上,从营收上讲,中国的营收在甲骨文的总营收中占比很小,在亚洲区域甚至比不上日本。而在研发分工上,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承担的并非是核心、基础性业务,更多是应用的本地化,相对边缘。 4月初,“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将彻底关闭”的消息开始在TheLayoff上流传,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官宣时间”。TheLayoff是一个以分享公司裁员信息为主的美国论坛。 “应该涉及的范围很小或者还没开始,”在和同事的交流中,陶杰心怀侥幸。“外企的人都有一个觉悟,就是说等着被裁员。”在陶杰看来,公司裁员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某块业务前景不明或者主要负责的高层离职,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业务线被砍掉。有些部门已经半年都没有新任务了,很明显是会被裁掉的。 据外媒CRN报道,美国加州监管文件披露,甲骨文将在该州永久裁员352人,裁员将从5月21日开始,包括255名甲骨文红木城(Redwood City)总部员工和97名圣克拉拉(Santa Clara)办公室员工。 “大部分与我交谈的人都在等待他们的遣散费,因为我们都知道它即将到来,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在TheLayoff上,有甲骨文公司的员工如此表示。 “我们不一样,我们上线了很多新业务,是最忙的一个部门了。”对即将到来的裁员,陶杰一度信心十足。 5月10日,中关村软件园甲骨文专场招聘会现场,有招聘团队打出了“接受团队整体平移”的口号。图片来自网络 “高端产业回流欧美,低端产业流失到东南亚” 全员会后,陶杰终于还是迎来了和HR一对一的面谈邀请,他用了两个字来形容这次谈话:震惊。“之前我们部门一点风声都没透露,都以为我们会坚持到最后。”在陶杰的设想里,即便自己被裁员,也应该是最后一批被裁掉的,“大家都以为我们能坚持到12月份”。 “当时主要谈的就是赔偿,5月份的工资全算,其余部分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或者你的平均工资取低值,还有法定年假。”陶杰表示,和部分媒体报道的一样,HR表示5月22日之前签离职协议,赔偿为N+6(N为入职年限);5月22日之前签字就是N+1;5月31日是上班的最后一天。“没有任何协商,只是通知。” 《劳动合同法》规定,N的计算标准为最近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最高不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每满一年按照一个月计算,不满半年半个月计算,超过半年按照一个月计算。看似慷慨的N+6,背后其实隐藏了不少小心思。2017年,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8467元,最高3倍也只有2万5千余元。 有猎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对外企员工而言,并不算高薪资。“我之前联系的微软3年(工作经验)左右的大概(年薪)25(万元)到30(万元)了。一些小的外企,2至3年给到的薪资大概是15(万元)到25万元。” 据“企查查”公布的Oracle中国招聘统计信息,甲骨文中国员工月平均工资为48959元,约六成中国员工的工作经验集中在5至10年。同时,按照公司文件,员工手上的股票期权一般会在6月份到期,但5月31日的离职时间,无疑让员工被迫放弃了这部分收入。 关于甲骨文公司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的原因,《财经》报道分析称,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受中国的市场、人才与政策红利影响,但自2012年起,外国科技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与规模发展曲线出现掉头向下迹象。 有多位外企研发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IT类外企将研发转移至印度等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目前已经超过印度。并且,印度软件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持续上升,规模效应日益明显。 2017年1月,甲骨文中国裁退了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两条业务线的员工至少170人,其中存储系统业务线被裁人数约占1/4。并且,此次裁员并不完全是人员缩减,存储条线的人员裁减后,部分工作岗位将调整回美国和印度。 “高端产业回流欧美,低端产业流失到东南亚。”陶杰表示,在IT界一直都有这样一个说法:“没错,现实就是这样的。”陶杰有些绝望。 5月10日,中关村软件园甲骨文专场招聘会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Life work balance” 裁员信息发布之后,部分不满的员工在甲骨文大厦的楼下拉起了横幅,要求“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反对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还有部分员工,迅速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据BOSS直聘提供的数据显示,在5月7日的网站上,“甲骨文”“Oracle”两个关键词搜索次数暴增,其中来自招聘者搜索达到近10万次。职场点评网站“看准”提供的信息则提到,裁员消息放出后,网站甲骨文公司的访问量暴增数十倍。 按照BOSS直聘方面的说法,目前在平台活跃找工作的甲骨文前工程师有300多名,在过去的一周,有近万名招聘者向他们发起了沟通。与此同时,甲骨文中国依然还有100多个职位正在开放招聘,技术类岗位不少与云计算相关;5月7日来自求职者的“甲骨文”“Oracle”搜索次数也较前一日上涨了30%左右。 另一个招聘网站拉勾网也在首页上线了专门面向甲骨文被裁员工的招聘入口,当中所提供的基本是各大科技企业的工程师岗位。针对招聘方,拉勾网还推出了“甲骨文人才专场”,聚合甲骨文中国员工简历。 5月8日晚上,陶杰离开办公室,准备下班回家。甲骨文大厦外围的防护栏上粘满了新贴的A4纸,除了公司打印的通知“甲骨文园区已启用门禁控制系统!非甲骨文员工,禁止穿行!”更多的则是其他公司的招聘启事。 5月10日,由中关村软件园、海淀园工会工委主办,中关村软件园人力资源联盟承办的甲骨文专场人才推介会在中关村软件园举行。联想、华为、网易、新浪、360、京东物流、阿里巴巴菜鸟、知乎、美团等知名企业都提供了招聘需求,甚至有公司直接打出了“接受团队整体平移”的口号。 据AI财经报道,在招聘会现场,有BAT子公司企业HR亦表示,甲骨文员工年龄段偏高,像微软、IBM这样比较稳定的大外企,很多人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文化背景和国内有很大差异。有人甚至上来就问:“你们是996吗?” “说实话,如果你很在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其实你是跟社会脱节了的。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如果你关注互联网行业,关注这个社会,你不应该想这些。”上述HR如此说道。 和鼓吹“狼性文化”的中国企业不同,外企大都追求“Life work balance”,甲骨文也是如此。在社交软件脉脉上,有认证为甲骨文员工的网友表示,在甲骨文每工作一年,每周在家工作的时间就增加一天,“也就是说只要你混得好,甲骨文待5年你就不必来公司上班了”。 有甲骨文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在甲骨文中国十几年的老员工即便没有年度调薪、升职,也会愿意留在甲骨文,因为这里“不是拿命换钱,不强制加班,只在产品上线前的几个关键节点需要加班,之后还有机会调休”。 “我接触过一些外企员工,他们的工作时间就是早九晚六,更有生活一些吧,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就是996或者007。”有猎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此情况下,外企员工很难适应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 5月10日,中关村软件园甲骨文专场招聘会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国内互联网公司对30岁以上的程序员不太友好” “如此大批量的人员短时间流入到国内的招聘市场,会造成多大的冲击?20天的时间面对这么多竞争者,能找到称心的工作?”面对现实,陶杰比较悲观。虽然放出来的职位看似很多,要想找到真正匹配的工作,还是很难。“国内互联网公司对30岁以上的程序员不太友好,在企业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据统计,此次甲骨文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与此同时,毕业季来临,一大批新鲜血液将涌入就业市场。部分被裁掉的底层员工,将和这群职场新人正面交锋。 无论国内国外,关于程序员的“大龄歧视”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2018年9月,三名IBM前员工在曼哈顿联邦法院向老东家发起集体诉讼,指控公司在解雇他们的时候对他们有年龄歧视行为。“在过去几年里,IBM一直在系统性地裁减高龄员工,以打造一个更加年轻化的团队,”三名前员工在诉状中声称。该诉状大量借用了ProPublica的报道。该报道发布于3月份,其中称IBM在过去六年中已经解雇超过2万名40岁以上员工。 同为IT从业人员的林波也表示,IT行业是存在大龄恐惧症的。“30岁的时候最恐怖。”林波表示,刚毕业的时候,大家工资从3000块钱起步,感觉自己每年都在学习新知识,工资也会有相应的增长。“这个阶段大家都很自信,觉得这时候不拼什么时候拼。”到了30岁,身体状况和家庭原因会导致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公司也多了很多比自己更努力的晚辈。 “30岁的时候就是你感到了不安,但无力挣扎;35岁之后我觉得就是彻底的咸鱼状态了。”林波有点无奈:“过了30岁就变成了让我拼,我也拼不动了。” 曾在某公司担任软件开发的江伟亦表示,自己在招人的时候,年龄超过30岁的,简历都不会看。“我们招的就是一线干活的。我不需要那么大年龄,年轻人有的是。” 年龄的增长无可避免,难道30岁真的成了程序员过不去的一个坎吗?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赵晓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多关注普适性的技能,不要紧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其次,要多拓展眼界,不能总使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程序员是高智商人群,专注成就了他们过往可以攀到高峰,但专注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去拓展,就很容易走到一个死胡同,在面对变化的时候就容易被动。”赵晓璃表示。 5月11日,陶杰选择迎接变化,参与了某国有银行2019年金融科技社会招聘的考试。末了,陶杰感叹道:“希望这次也有好运气吧”。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陶杰、林波、江伟系化名)[详情]
(来源:北京商报) 抛开文化等主观因素,竞争才是甲骨文(Oracle)日渐式微的真正原因。5月10日,阿里云数据库产品总监曹伟在朋友圈向甲骨文客户喊话,阿里云提供一键数据库迁移服务,欢迎迁移。严格地说,这种新旧企业服务的交替,正是甲骨文裁员、发展受阻的产业原因。 自阿里等企业走“去IOE”化(去IBM、Oracle、EMC)的技术路线后,主营数据库业务的甲骨文就显得有点被动。面对数据库市场份额的不断下降、客户向云计算转移的不可逆趋势,41岁的甲骨文云转型迟缓,单纯的产品输出模式也不再适应场景化、服务与产品结合的竞争环境。甲骨文能否保住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第七的江湖地位,令人担忧。 阿里云“截”客户 与欢迎两位甲骨文高管加盟一样,五年后阿里云希望甲骨文的客户也能进入自己的版图。 5月10日,曹伟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以阿里云去IOE》,并附文:“阿里云POLARDB提供一键数据库迁移服务,如果现在想迁移过来(特别是甲骨文用户),我们的团队always stand by(永远待命)!”在这条朋友圈下,已经有人回复:“想迁,私聊。” POLARDB是曹伟主导自研的、在2018年商业化的云原生数据库,在100TB的数据容量上可以提供优于传统商业数据库的性价比。也就是说甲骨文的客户,在不高的迁移时间成本下,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挖脚。在甲骨文中国区裁员、甲骨文在华前景不明的背景下,其他云计算厂商前来分羹在所难免,更何况云计算目前正是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巨头的必争之地。 不过现阶段的甲骨文,似乎分不出太多精力来管挖脚的事。按照甲骨文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的信息,5月22日是甲骨文员工签署解约合同的最后期限,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 5月7日,媒体大规模曝光甲骨文裁员消息,多位甲骨文员工爆料,“甲骨文中国区首批裁员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CDC(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而整个CDC共约1600人”。 有意思的是,裁员消息曝光的第二天,甲骨文中国在官方微博分享了一篇名为《从四个实际案例,看企业上云的路径选择》的文章,文章中列举了甲骨文的四个云客户:美心集团、联想集团、货讯通、法大大。以四个客户中知名度最高的联想集团为例,它并非仅与甲骨文有业务合作,联想不光自己有云计算业务,还借助阿里云为客户提供智能时代融合云解决方案。 至于这次裁员风波会否影响甲骨文中国客户的业务,北京商报记者多次致电甲骨文中国公关团队,截至发稿始终未接通。 “去IOE”连锁反应 其实,甲骨文裁员的消息已经风传一个月。如报道援引甲骨文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所言,“甲骨文的调整是全球性的”。两个月前,外媒曾报道,甲骨文计划在加州地区裁员300余人。知情人士还向媒体透露,甲骨文在北美地区将有5%-10%的员工失业。不过相比其他地区,甲骨文中国裁员的力度更大。 对于甲骨文此次裁员风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甲骨文转型不利有关。其实“让甲骨文转衰的具体事件是中国企业的‘去IOE’化”,比达咨询分析师李锦清表示。 “去IOE”化是阿里在2009年底提出的技术路线,即“低成本、线性可控、去中心化(分布式):去IBM,PC Sever替代小型机;去Oracle,用MySQL替代;去EMC,用中低端存储”。第二年,进一步提出用MySQL+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并不再使用高端存储。2012年底,淘宝系“去IOE”完成。2013年5月17日,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而EMC存储设备在2013年中全部下线。 阿里只是“去IOE”化浪潮中的一员,“去IOE”本质上则是企业客户对旧的企业IT解决方案的抛弃。也是从那时起,云计算开始在互联网企业内部自生,蓝色巨人IBM逐渐衰落、EMC被戴尔收购、老牌软件品牌甲骨文高管离职频繁。AWS方面更是在2017年公开表示:没有新公司会用甲骨文。 最具代表的高管流动是,2014年,甲骨文原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喻思成、甲骨文产品战略部原高级总监刘松加盟阿里云团队。从全球市场看,则是甲骨文前总裁托马斯·库里安加入谷歌云担任CEO、甲骨文云平台前执行副总裁阿密特·泽弗瑞担任谷歌云工程副总裁。 主营数据库业务的甲骨文向云计算转型,也发生在阿里完成“去IOE”化之后,2015年,甲骨文高级副总裁及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带领中国团队开始向云计算转型,全面推进云产品及云生态战略的落地。不过那时,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微软Azure、亚马逊、AWS和阿里云等玩家已经拿下“半壁江山”,腾讯云、华为云和百度云等TMT的云计算产品均已对外开放。 甲骨文防守显劣势 其实,在甲骨文转型之初,整个云计算市场还未爆发,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优势还在。根据甲骨文副总裁吴承杨披露的IDC的调研数据:甲骨文数据库201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以43.9%占据第一,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则高达56%。 “从甲骨文向云计算转型,就可以看出甲骨文也意识到云计算的趋势不可逆。”智察大数据分析师刘大伟认为,“但是云计算是需要高投入的领域,甲骨文此前的数据库业务利润高,在很多因素之下,甲骨文的转型进展缓慢。” 根据甲骨文2019年3月发布的2019财年三季度财报,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亿美元,与2018年同期的65.9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甲骨文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4%至12.5亿美元。 反观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营收增速均在100%左右,其中阿里云连续12个季度营收翻番,在2018年营收213亿元。腾讯云2018年收入91亿元,同比翻番。百度云2018年四季度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在国际市场,甲骨文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力也不大。2018年11月,AWS CEO安迪·雅西就直言,甲骨文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低,根本不是AWS的对手。根据调研机构Canalys给出的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前十名排名,甲骨文排名第七。前五名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IBM云的市场份额总计64.8%。 值得注意的是,增长乏力的云计算业务目前是甲骨文的营收支柱,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占比69.3%。不仅新业务增长有限,甲骨文发家业务数据库市场也面临着萎缩。Gartner的分析指出,2014年商业数据库市场容量大约300亿美元,到2021年将会衰减到220亿美元左右,它正逐渐被开源数据库和云原生数据库追平。(北京商报)[详情]
大败局:硅谷巨头甲骨文败走中国始末 作者/ MissX 来源/MissX(ID:Miss-XY007) 上一次这么激烈的裁员,还是诺基亚。这次轮到Oracle的员工在楼下拉起横幅。 Oracle败走中国,多少有些划时代的意义。肇始于10年前,浩浩荡荡的去IOE浪潮,终于有了一个分明的结果。 这次的大裁员,也被解读为Oracle的断臂求生、刮骨疗毒。在错失云计算发展窗口期之后,它喊出云转型的口号。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这家路径依赖严重的硅谷巨头显得动作迟缓,甚至步履蹒跚。 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老兵不死,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老兵只有凋零。 01 早已发生的“人才空心化” 5月6日晚,一张邮件截图被人扔到了Oracle的员工群里,邮件来自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告知所有人7日早晨要召开一个全员会议。曾经供职于Oracle的李林在这个群里,心里一惊,类似情况此前从未有过,大裁员的疑云笼罩在她心头。 会议开得简短而沉重,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公布了裁员计划,没有提问环节。Oracle 中国区研发中心(CDC)首当其冲,首批确认裁员900 余人,超 500 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没有一丝防备,那些曾以为自己拥有IT界殿堂级职位和薪水的工程师们,跑到北京总部楼下,拉出了中英文夹杂的横幅,不无悲情地呼吁“我们要工作,孩子要吃饭。” 这还不是终点,“现在(赔偿)谈到了北京,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深圳。”李林说。在Oracle员工群里,悲观的情绪持续发酵,整个中国研发中心或面临“一锅端”,包括核心的数据库团队。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年,数据库一直是Oracle的现金奶牛。2002年起,Oracle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继设立研发中心,员工人数达到1600。 Oracle创始人Larry Ellison个性张扬,是乔布斯的好友。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总部位于加州,拥有众多的光环: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微软;数据库市场里的绝对寡头……2019年的春夏之交,它在中国市场踩下了急刹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李林看来,巨头的危机并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在过去三四年,甚至十年前都能找到伏笔。 2008年夏天,李林硕士毕业,那是外企巨头的黄金时代,也是Oracle的黄金时代。 “Oracle的offer是一个毕业生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中国互联网方兴未艾,BAT仍然面目模糊。李林用薪资对比来说明问题,“跟Oracle比,腾讯、阿里根本排不上号。” 两年之后,Oracle数据库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越50%,一时风头无俩。然而,也是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国市场已经显露出衰败的痕迹。在李林的记忆里,2009年开始,奖金越来越少,涨薪越来越难,一些早期的创始团队开始离职。 那一年的9月10日,在阿里著名的“博士”王坚的“忽悠”之下,阿里云宣布成立。2009年春节过后,在北京一间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阿里云的工程师写下了飞天的第一行代码,举起了去IOE的大旗。 鲜为人知的是,阿里当时是Oracle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户,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当时阿里的Oracle集群达到了20个节点,对比亚马逊美国还只是17个节点。 2013年的5月,支付宝最后一台IBM的小型机下线了,同年7月,Oracle的数据库被“赶出”淘宝核心的广告系统。 “去IOE”让中国企业看到了样本,一时间阿里的工程师团队变成了接待部门,各类政企来考察参观,取经“去IOE”。股市上更是出现了“去IOE”概念股,随着EMC被收购和IBM中国的衰败,这个概念股更是一路上涨。 而后,Oracle零星的裁员开始了,一些不重要的销售部门被砍掉。在内部,Oracle开始急速“空心化”。时势变化时,员工用脚投票。大量的骨干离职,很多人去了阿里。留下来的人一部分是养老的,一部分是新招的。李林也是在2013年离开的Oracle,2008年同她一起入职的人已经尽数离开。 今年5月初的大裁员,只不过是十年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发。有意思的是,正因为Oracle的“空心化”,裁员公布后,年轻人对 N+6的补偿大呼“良心”,而一些老员工则充满苦闷和无奈。 02 夹生饭 在美国,Oracle被称为“红色巨头”,它的logo是中国人所熟悉的鲜红。为什么它会在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呢? 回顾Oracle在中国30年的发展史则不难发现,它是一家彻头彻尾的美国公司,本土化乏善足陈。 在Oracle的中国区,绝少有高管是来自于大陆本土,即使有华人,也是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居多。据李林回忆,深圳研发中心刚设立时的负责人是一位法国人。她自己所在的团队则直接向美国的上司汇报。这些职业经理人对于大陆的市场、客户情况均十分陌生,他们在中国几乎全盘照搬美国、新加坡等地的管理模式。 早在2004年前后,Oracle(中国)就曾爆出接二连三的“内乱”,中国区总经理陆纯初与副总经理张书桓相继离职。如果算上之前的,那两年内至少有20位中层带着失望和不满,“抛弃了”甲骨文。张书桓甚至和Oracle闹僵,公开指责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存在问题,“他们离客户和市场都太远,甚至脱节了。” 这些矛盾和冲突看似因为分歧、强硬、不信任和个人利益,但其背后,则反映了一家进入中国10年以上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和中国市场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与龃龉。 人事与管理的问题,落到业务层面,则是僵化的、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策略。 比如服务费政策。ORACLE在全球市场的销售惯例是,客户购买产品后,每年还要交22%的服务费,以提供软件系统维护和升级。但是,中国市场并不成熟,客户对缴纳服务费表示非常不解。Oracle态度强硬,如果出现问题,会立即“拉闸限电”。 后来,虽然服务费率有所调整,但是直到2008年,Oracle还在和联通进行拉锯谈判,试图惩罚联通,让其一次性缴纳6000万的服务费。套用一句话说,“中国企业苦Oracle久矣”,新的替代品出来时,抛弃“O”几乎是一种必然。 除了人事制度之外,更令Oracle前高管们感到头疼的是权限的问题。李林举例说,中国的工程师看不到Oracle数据库的核心代码。那么意味着,中国的程序员只能做一些边缘的优化,根本谈不上迭代。 僵化、守旧、脱离了具体的商业场景,使得Oracle很难跟上千变万化的中国市场,而慢一步,意味着步步慢。 2016年前后,错失了云计算发展机遇的Oracle为了收复失地,放下身段,高调宣布和腾讯联姻。“这或许是Oracle能做的最‘中国化’的事吧,毕竟在美国,每天怼亚马逊的Larry,是绝不可能和任何一家云计算公司合作的。”李林说。 然而,这件事除了存在于公关稿中的声量之外,三年过去了,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03 追不上的云计算 Oracle裁撤中国研发中心可能还传递着新的信号——中国的企业IT系统走出O时代。 在一些Oracle的老人那里,这次裁撤信息中时代终结的意味特别浓厚,“数据库业务还是盈利部门,但总部已经做出了要裁撤掉中国区核心研发岗的决定,这说明他们对业务的前景不乐观。” 这与数据库行业自身面临的深刻变革有关。 自1968年IBM推出了第一代数据库DB1以来,数据库一直是企业IT系统的核心。几十年里由于技术门槛高,这个领域长期处于被少数公司控制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状态,包括Oracle、微软、IBM和SAP等。 但2000年以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变革,开源、分布式和云计算为主导的新数据库时代逐步来临。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喷发,对数据库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其昂贵、高运维难度、以及低扩展性和可用性受到挑战。 阿里巴巴自身的经历就能代表Oracle作为商用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的上限。 据财新报道,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业务快速增长的阿里开始面临世界级难题——数据库太大。2008年,阿里已经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数据库用户。以当时的技术能力,如此大的数据库已经几乎不具备扩展可能。“把全中国最知名的顶尖的DBA(数据库管理员)请到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IBM、微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技术服务。”当时的参与者回忆。 当时的服务商如Oracle无力响应互联网时代的并发式数据需求。2009年底,阿里内部提出了一条去IOE的技术路线:“低成本、线性可控、去中心化(分布式):去IBM,PC Sever替代小型机;去Oracle,用MySQL替代;去EMC,用中低端存储”。第二年,进一步提出用MySQL+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并不再使用高端存储。 去IOE,本质上是用户对此前的企业IT解决方案的反抗,新的数据时代,需要新的解决方案。阿里喊出去IOE的时候,所有人将信将疑。一个普遍的观点是,IBM的小型机和EMC的存储设备并不难解决,难的是数据库,在推进过程中事实也的确如此。 “我相信I跟E已经差不多了,O为什么还继续存在?因为应用的切换和搬迁不是一天两天的,门槛是很高的。” 甲骨文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曾经对媒体表示。 Oracle的自信在中国市场特殊性上碰钉子。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上云的意愿从3%上升到84%,中国政企市场的互联网化进程也非常高,超过了其他区域。仅以蚂蚁金服为例,此前有超过442个城市将政务服务搬上了支付宝平台。这个涵盖了金融、医疗等传统行业的市场曾是Oracle的自留地,现在这里是BAT和华为等国内云计算厂商们的混战之所。 另外,行业里有一种观点认为,IOE代表的是软件时代企业IT解决方案的一套组合生态,它们之间互为支撑。一位数据行业的资深从业者表示,“I和E去掉之后,O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根基。”近几年来IBM所代表的大型机让位于x86基本退出了企业IT领域,企业操作系统从Unix转向Linux,软件时代正在让位于云计算时代。 “中国区的关闭有非常强的节点意义”,Oracle这位前员工评价,这可能是阿里提出去IOE之后时隔五年的一个遥远回响。巨头的衰朽总需要时间,一只鞋子在五年前落地,现在等到了另一只。 04 创新者的窘境 传统软件时代的巨头Oracle在中国市场的变局可能是技术和时代变革里所有巨头终将遭遇的共同宿命,“让你强大的,终将埋葬你。” IOE是软件时代或是”买物理机”时代的产物,到云计算时代,则变成了买“计算服务”的时代。云计算不单单是降低成本,提高计算性能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剧变。云计算的本质是用互联网。 有人打过一个比喻,Oracle今天面临的困境,和当年柯达在数码相机时代遇到的困境一样——现有的数据库业务是现金奶牛,但发展前景逐渐暗淡;但投身云计算,约等于革自己的命。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曾经的创新引领者Oracle甚至占到了新技术的对立面。Ellison始终扮演了一个狂怼云计算的角色。科技圈里流行的梗是,今天开会,Ellison又怼了贝佐斯。“xxx是假云计算。”“亚马逊数据库就像半自动汽车,坐进去必死无疑。” 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料。Gartner 的分析指出,2014年商业数据库市场容量大约300亿美元,到2021年将会衰减到220亿美元左右,它正逐渐被开源数据库和云原生数据库追平。在商业数据库中市场占有率超五成的Oracle自然也很难独善其身。 (红线为需购买License的商业数据库,蓝线为开源数据库及云原生数据库) 面对云计算的攻城略地,Larry Ellison终于还是急了。错失了窗口期之后,Oracle显得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在美国,AWS的高管在公开场合,也能理直气壮地diss了Oracle——毕竟相较于AWS,Oracle基本可以算是二流玩家。 “现在他看到了,也来不及了。云不是一个数据库就能解决的。”一位老员工并不看好它的结果,但她并不感到感伤,“Oracle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以后它也会有自己的自留地,只是从前的王者地位将来不再有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李林想到的是从前Oracle DBA的往事,那时候社区文化发达, Oracle DBA的身份就让人引以为豪,“老兵不死,老兵只是老去。” 在Oracle身后,是中国浩浩荡荡的互联网浪潮。如此不难理解,IOE在中国的衰落,不过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IT厂商的一种体现。 那么,下一个将会是谁?[详情]
甲骨文落寞、SAP跃进:商用软件巨头的突围与宿命 本报记者 杨清清 北京、奥兰多报道 导读 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也为SAP带来了丰厚回报;以传统数据库起家的甲骨文,其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减。 美国的甲骨文和欧洲的SAP,曾是全球齐名的商用软件开发商,旗下拥有数据库、办公软件等多种产品。但时至今日,两大巨头呈现出不同的宿命。 北京时间5月7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多位甲骨文中国员工确认,在当日上午召开的全员大会上,甲骨文正式敲定了中国研发中心(CDC)裁员调整一事。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而整个CDC共约1600人,这意味着首批裁撤人员数额达到近六成。 同日晚些时候,SAP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第30届蓝宝石用户大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采访时,SAP公司CEO孟鼎铭(Bill McDermott)将中国比喻为SAP的第二故乡、“SAP皇冠上的珠宝”。 “我们为SAP生态系统创造了10万个岗位,以支持SAP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去年我们在中国新开设了7个办公室。我们感到很激动,能够‘在中国、为中国’进行创新。”孟鼎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甲骨文与SAP在中国的一退一进,实则折射了两大巨头企业的隐忧与信心。在传统商用软件行业失速之际,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命运。 败退与加速 甲骨文CDC会裁员调整的事情,早自今年3月便有风声,如今靴子落地了。 5月7日上午,首批甲骨文被裁员工被告知,需在5月22日之前确认签字离开,赔偿方案为N+6(N为入职年限),并对涉及到的赔偿工资设置了上限。同时,此前许诺的股票期权部分,也将因未达兑现期而可能化为泡影。 “5月22号前签字N+6,之后签字N+1,5月31日是lastday(最终离职日),没有任何协商,只是通知,任何诉求只会告诉你记录在案,”一位甲骨文CDC研发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HR的行动与签字政策而言,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计划。” 甲骨文的裁员风波已席卷全球,但它在其他地区的裁员幅度与影响力远不如中国。 与甲骨文相比,SAP则在加速中国的布局。今年年初,SAP公布了“中国加速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包括打造新型生态系统、深耕中小企业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加大人才及设施投入。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非常强劲,包括SAP HANA和S/4HANA以及云业务,现在Qualtrics也加入了进来,我们很高兴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孟鼎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明确表示。 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也为SAP带来了丰厚回报。据SAP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云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5亿欧元,同比大增45%。在中国和日本的推动下,一季度SAP亚太云业务收入大增55%。此外,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软件许可业务收入亦增长强劲。 难用的“老数据库” 在过去,数据库被公认为企业IT系统的核心,但是,随着云计算的到来,推动了企业上云的脚步,传统数据库随之被摒弃。 因而,以传统数据库起家的甲骨文,其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减。 面临压力的甲骨文,也在试图向云计算转型,但依然捉襟见肘。事实上,在本次CDC首批裁员名单中,云计算相关研发人员也在其列——要知道,云计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上升期,巨头们不吝于大笔收纳相关人才。 事实上,在甲骨文投资者看来,衡量该股票长期前景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其云业务。但在去年12月底公布的第二财季财报中,甲骨文的收入同比略微下滑,其中最大的业务部门云服务和授权支持收入同比仅增长2.7%。 而在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中,甲骨文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相比下降1%。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 摩根大通去年发布的一份对CIO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的CIO提到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对比之下,27%的CIO认为微软最不可或缺,12%的人认为亚马逊AWS最不可或缺。 亚马逊AWS云服务CEO Andy Jassy此前在公开场合将甲骨文云服务形容为“老数据库”,指其“又贵又不好用”。目前,亚马逊已将大部分基础设施转移到亚马逊AWS部门,或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全停止使用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 “甲骨文没有赶上云计算的第一波浪潮,核心产品数据库又遭遇各种开源产品的巨大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今为了创收,无所不用其极。简单说,甲骨文正处在下坡边缘。” SAP的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SAP最近也在人事动荡期。 去年四季度,SAP宣布对全公司进行重组,重组将裁掉4400名员工,主要在2019年第一季度实施。就在上月,SAP云业务部门负责人罗伯特·恩斯林(Robert Enslin)宣布离职,SAP首席技术官兼云平台业务主管Bjoern Goerke,以及负责全球服务和支持的董事会执行官Bernd Leukert亦在此之前相继离职。 不过与甲骨文相比,SAP看上去从容许多。2019年4月24日,SAP公布了第一季度全球财报。最新财报中,SAP实现总营收增长16%、云业务增长48%。在提高4年预期的同时,SAP亦承诺在未来5年间每年的运营利润增长1%。“以云业务为例,从现在到2023年,我们的毛利润有望提高到75%。”孟鼎铭称。 “我们从非新经济领域中裁员4,400名,也在不断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会在全球招聘顶尖的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专家和企业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孟鼎铭表示。 SAP公司CTO穆悦庚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SAP未来五年内的重点创新方向包括数据管理、分析科技、机器学习和物联网,其中“最大的科技趋势就是机器学习”。 孟鼎铭称,目前有超过两万八千家客户在 SAP HANA 平台上运行,包括 SAP Success Factors解决方案在内的几乎所有 SAP 应用都采纳了 SAP HANA,这也让 SAP HANA 成为了一个超大型的企业应用数据库。 “与Oracle的同类产品相比,HANA平台体验更好的原因有三点。”5月8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SAP智慧企业解决方案与行业总裁Mala Anand表示,关键的原因是HANA的内在架构能够使用户访问大大提升,其次是拥有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此外Leonardo能够为它带来最新的机器学习能力。 不过,从当前整体行业来看,大型企业在转云过程中态度审慎,这也是SAP所面对的挑战。 “一方面,大型企业往往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ERP应用,其中涉及大量二次开发,无法保证在ERP云化过程中顺畅地切换,”长江证券计算机研究团队指出,“另一方面,尽管云ERP供应商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降低安全方面的隐患,但大型企业对核心数据的安全顾虑仍然较强。”[详情]
甲骨文开启“裁员”模式 精兵简政能否换来“云端”进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宗旭 李少婷 每经编辑 梁 枭 几个月前,网络上就在疯传甲骨文(Oracle)中国区准备裁员的消息,现在甲骨文要动真格了。 有甲骨文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5月7日,甲骨文召开了面向中国区的电话会议,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会上简要介绍道,公司正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员工要离开岗位。这一决定是全球性的,并非只指针对中国。 据该员工介绍,中国区将至少分两批裁员,第一批裁员人数约在500人左右。“这次是整个研发中心(裁员),包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所有的研发中心都会涉及,另外甲骨文(在)海外正在组建新的研发团队。” 两周内离职可获“N+6”赔偿 据记者了解,这次被裁撤的员工中,有因为看中甲骨文平台自愿降薪30%来到甲骨文的,但是没想到裁员来得“这么快、这么猛”。更有年龄大的被裁员工担心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我们比不过刚毕业一两年的,而且今年的环境特别差。” 虽然甲骨文给出了“N+6”的赔偿方案(即每名被裁员工可以拿到N+6个月月薪的补偿,其中N是指员工工作年限,N+6即为在N的基础上多拿6个月的工资),但是据另外一位甲骨文员工介绍,只有两周的离职缓冲期,“现在网络上都在传‘N+6’,说甲骨文好有良心,但没有人关注到缓冲期只有两周。” 更何况,还有很多老员工并不满意甲骨文给出的赔偿方案。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虽然甲骨文提出了“N+6”的赔偿方案,但每个月的工资上限只到2.5万元,而很多高级别员工的月薪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尽管如此,如果想要拿到“N+6”的赔偿还有限制条件。“5月22日之前,两周以内自愿离开的赔偿方案是‘N+6’,之后就是‘N+1’,如果到了6月7号还没有离开,到时候公司会单方面解约,这个就有威胁的意味了。”上述员工说。 对于裁员的原因,甲骨文当日也发布内部通知作出了解释:“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势必需要我们从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研发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 “此次研发团队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涉及美国总部以及所有海外的研发团队,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 传统数据库业务备受冲击 过去,企业在搭建IT基础设施时,有3家公司是绕不开的,即IBM、Oracle和EMC。IBM的代表产品是小型机,Oracle也就是甲骨文的代表产品是数据库,EMC的代表产品是数据存储,这3家被合称为“IOE”,因此传统的IT基础架构也通常被称为“IOE架构”,这3家公司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其中,甲骨文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IOE在全球范围内一直都是各自领域的霸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公司崛起,这种状况才逐渐被打破。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增长已经不再是传统公司的线性增长模式,而是呈指数级增长,因此传统的IOE架构不再适应业务的需要。 这迫使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尝试用具有定制化能力的服务器取代IBM。数据库也不例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产生了海量数据,对数据库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如更高的扩展性和可用性。 在这一背景下,云计算厂商纷纷推出自研的云原生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库与甲骨文语法进行深度兼容,即大型企业可以便捷地将甲骨文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上云,这给甲骨文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亚马逊AWS于2014年发布业内首个云原生数据库Aurora,阿里云于2017年9月发布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AWS和阿里云成为数据库市场上的两匹黑马。在Gartner发布的2018年数据库魔力象限中,AWS和阿里云双双入选。 实际上,无论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原先都是甲骨文的坚定拥护者。据阿里云方面介绍,之前阿里巴巴是甲骨文在亚洲最大的客户,后来甲骨文支撑不了“双11”,才开始自研云计算、云数据库,随后才有了飞天操作系统以及POLARDB。 随着自研云原生数据的推出,云计算厂商正在减少对甲骨文数据库的依赖,转而“自食其力”,更多地使用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去年底,亚马逊AWS首席执行官安迪·杰西(Andy Jassy)表示,到2019年底,几乎所有在甲骨文(Oracle)上运行的亚马逊数据都将在亚马逊数据库上运行。 在云原生数据库的冲击下,传统商业数据库日渐式微。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在云上运行。对甲骨文来说,不仅当初最大的客户们流失了,而且其还成为了甲骨文的最大对手,这让甲骨文腹背受敌。 云计算业务进展有些缓慢 甲骨文并非没有想过进行云转型,但其云计算业务的进展显得有些缓慢。 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相比之下,在最新一季财报中,亚马逊AWS收入同比增长了41%,达到77亿美元。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摩根大通就表示不看好甲骨文的转型,将其评级由增持变为中性,并且发布了一份利空甲骨文的(CIO首席信息官)调查。 这份针对154位大型公司CIO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的CIO提到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相较而言,27%的CIO认为微软最不可或缺,12%的人认为亚马逊AWS最不可或缺。 有分析指出,这表明大多数大型公司CIO已减少购买甲骨文的服务。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向云转型的过程中甲骨文可有可无。 于是,甲骨文开始了“精兵简政”的裁员计划。 今年3月,甲骨文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送了一封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Don Johnson在邮件中明确表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从邮件内容来看,除了裁员以外,Oracle将以云计算服务为核心进行业务重组,非主要部门以及缺乏增长动力的部门将是裁员的重点。 此次甲骨文中国区裁员只不过是公司裁员浪潮的一部分,此前甲骨文也宣布,美国研发部门计划5月裁员350人。 相比研发部门大幅度的裁员,据记者了解,甲骨文在中国的另外一个部门——销售部门所受影响并不大,这说明甲骨文并不想放弃中国市场。另外据甲骨文员工介绍,虽然公司各业务线中国研发中心都有参与,但是最核心的内容还是美国总部在负责。 尽管甲骨文亟需转型,但是如此大幅度裁撤中国区研发人员能否取得预期中的效果还有待商榷。毕竟,中国员工对国内的市场环境更加熟悉,而且其他中国厂商也在疾步追赶。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甲骨文的东西是不错,但现在国内厂商进步蛮大,至少从中间件来讲,差距没那么大。没那么大不是说1:1进行比对,而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我们是可以做到可用、好用的。”[详情]
中国区裁员六成,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 随着甲骨文创人过去采访内容的曝光,舆论倒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方向——人们猜测此次裁员与创始人立场相关。 图片来源:Network World.com 记者 | 梁晶晶 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Oracle)一度被视为微软的最强敌手,曾经在全球软件公司中排名第二。近日这家公司传出全球裁员消息后引发热议,紧接着企业形象再次一落千丈——因为甲骨文创始人曾经扬言遏制中国的一番言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确认,5月7日上午,甲骨文召开全员大会上正式确定了中国研发中心裁员调整一事。大会结束后,甲骨文中国立即开始对所涉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此次中国公司将裁减900名研发人员。裁员后,中国区研发中心的部分业务会被流转到其他地区,而CDC早在2018年底,就关闭了校园和社会两条招聘通道。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被裁员工透露,“5月22号之前签解约合同,是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一个月后,即6月7号签是N+1,再往后就只有N了。”无论如何,20天的求职时间还是比较紧张。 对这些将要离开的员工来说,他们大多曾经受到甲骨文公司的美好声誉吸引,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新的难题。部分首批面临调整的甲骨文员工对补偿方案并不满意,另一些员工则对最终离职日期不满意。 不禁让人感慨的是,在中国市场深耕三十年,甲骨文向云计算的转型和增长速度并不如预期。甲骨文今年 3 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 66.62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65.87 亿美元相比增长仅 1%。 此次裁员是甲骨文核心业务掉队、技术变迁中掉队的表现。这是目前大多数媒体报道所持观点。 第一财经和界面新闻的报道认为裁员原因或与甲骨文今年的业务调整密切相关。文中指出了甲骨文目前在中国云服务市场中的尴尬处境:它承受着用友、金蝶、浪潮等多家本土厂商的竞争压力,而且在云计算浪潮之中没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趋势,使得这家传统外资企业服务提供商的整体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甲骨文做出业务重心调整和人员结构调整,可以视为扭转困境的一种尝试。 随着甲骨文创人过去采访内容的曝光,舆论倒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方向——人们猜测此次裁员与创始人立场相关。 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一位甲骨文被裁员工曾经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研发中心一直运转得非常正常,产品也都是赚钱的。他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公司管理策略,猜测可能是甲骨文内部高层管理者的变动,带来了相应业务线的调整。 2018年10月,甲骨文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竞争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云计算合同之际,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的采访中,表达了对中国的态度和中美竞争的立场。 从埃里森对“中美处于竞争关系”的发言和谁处上风的考量中,我们也会发现——尽管他坦诚表示中国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首个严峻对手”以及“中国有很多非常有天赋的工程师,他们贡献出了很多知识产权”,但是这背后仍然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的危机感和美国必争第一的野心。 他说,“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我们的民主资本主义能够取胜,我们可不想居第二”。 此种观点确实是影响埃里森的重要因素。他提出见解并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我们就离军事科技业落后的那天不远了。美国与中国的激烈竞争中,我站美国队。”他认为,美国必须“开发并保护自己的技术”,“投资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样才能打赢严峻对手中国。 其实更早一些时候的裁员也引发了动机猜测。2017甲骨文裁员不低于170人,主要针对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两条业务线的员工。当时正是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硅谷科技大佬的峰会之后一个月,有员工们猜测,这可能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将业务转移回美国的政策有关。后来甲骨文中国公司否认这种猜测,称是甲骨文产品规划的调整。 当然,这次舆论风波不能说是无中生有。创始人作为公司的代言人,他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公众形象必然也会影响公司品牌形象。[详情]
“(你)失去的是一块面包,得到的是一个面包店。” 甲骨文中国裁员的第二天,当员工们拉起横幅高喊High Profit,Why Lay off(高利润为何裁员)”,抓住机会的招聘网站开始隔空喊话了,要给他们办个“甲骨文人才专场”。 有人说,这才是互联网的玩法。 上一次,这么引人关注的抢人是发生在雅虎北京全球研究中心身上,科技企业们甚至直接派HR团队去它楼下“抢人”。 从雅虎北研,到亚马逊中国电商,再到甲骨文中国,科技巨头们折戟中国市场,到底输在哪儿了? 一是关乎企业领导人目光是否长远。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有过解读,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要有耐心,但美国公司在全球的业务通常以盈利为优先考虑,经济不景气时在所有地区缩减业务规模。但是这些举措被证明无一不是丢西瓜捡芝麻。短期看确实是节省了一些钱,但长远看是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线曾两度进入中国市场,都因为自身财务问题退出,但是中国市场此时却在蓬勃发展。”, 二是本地团队没有被充分赋予自主权,全球流程过于缓慢。中国互联网市场一向竞争激烈,狼性的本土创业者不在少数,如果不被充分授权,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熟谙中国市场游戏规则、战斗力强的团队,“兵败”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多年前一位亚马逊员工离职时,曾对记者讲起一个例子,2012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袭击北京,广渠门附近发生了一起司机被困车中无法破窗导致丧生的惨剧。本土电商网站紧急专题上线了逃生应急工具,但亚马逊要想这么做,等走完漫长的流程,“黄花菜都凉了”。 再如,谷歌要求在涉及产品、数据中心、用户界面甚至是Google首页图片标识等等问题,全都需要总部批准。 三是即便跑赢了同类竞争对手,却可能输给了时代。 作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公司的微软,曾和英特尔一起组成“Wintel”联盟,主导了全球PC市场,但二者错过了移动时代。直到CEO纳德拉开始“移动为先,云为先”的全面转型,在近日登顶全球市值第一。对于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面临的挑战并不算小。 一方面,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数据库,最直接的,是价格高、运维难度高的挑战。 还记得去年年底亚马逊AWS re:Invent大会上,AWS CEO Andy Jassy对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那番调侃。他直言,“像甲骨文那样的老数据库和像微软那样的SQL服务器又贵又不好用。”在他眼里,甲骨文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低,已经不是它真正对手,微软、阿里巴巴、谷歌才是。 不久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曾对记者回忆,阿里当年“去IOE”的一个逻辑是:如果要做扩容,一定要一倍一倍地扩容,每增加一倍就意味着几千万的投资进去。但从实现扩容的那一刻到容量用完的那一刻,中间的时间非常长,可能有50%的时间一直是处于容量不足的这个情况,造成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这已经不单纯只是企业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企业对计算的需求难以通过IOE提供的技术来满足了,这将制约企业们的长远发展。 当年的双11,阿里曾是甲骨文亚洲最大的客户。但它在2010年双11遭遇惊魂一刻,数据库差4秒就崩溃的情形让支付宝技术团队意识到,当年使用的IOE商用设备、开源软件,已经完全不能适用于双11交易量指数级增长对技术支持的要求。如果靠堆砌服务器扛过支付洪峰,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过去甲骨文的队友,变成了对手,比如AWS,阿里云,都推出了自己的云原生数据库。而此时,甲骨文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慢了。 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在云上运行。[详情]
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培养这么多工程师还得了 童黎【观察者网讯】 “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我们就离军事科技也落后的那天不远了。美国与中国的激烈竞争中,我站美国队。” 就在国内媒体日前曝出,美国软件甲骨文(Oracle)确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首批裁员900余人,人数达全员近六成,甚至整个CDC将被关闭都成为内部共识时,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去年受访时的言论,也再次引发讨论。 中国区一下裁员六成,或与创始人有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5月7日报道,此次裁员后,中国区研发中心的部分业务会被流转到其他地区,而CDC早在2018年底,就关闭了校园和社会两条招聘通道。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被裁员工透露,“5月22号之前签解约合同,是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一个月后,即6月7号签是N+1,再往后就只有N了。”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在中国仍在盈利,有员工无法理解公司为何突然裁员。 不过,此次裁员并非仅在中国实施。一位甲骨文北京办公室被裁员工称,自己不属于中国研发中心,而是属于运维部门,归属印度团队。他也收到了裁员通知,自己的印度老板对此并不知情。 当越来越多细节被曝光后,有中国网友注意到了甲骨文创始人去年10月接受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时的言论,并质疑其多次渲染中国威胁论,并由此猜测此次裁员背后或有政治动机。 社交媒体截图 “这次甲骨文中国区裁员不单纯是业务因素,可能与其创始人埃里森有关,他之前在美国发表过对中美竞争的看法。”亿欧智库研究员院长由天宇也对《华夏时报》表示。 “如果就这么让中国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工程师……” 在福克斯新闻放出的两段受访视频中,著名财经主播玛丽亚·巴蒂罗姆(Maria Bartiromo)向埃里森问道:“你是2016年选举的大金主,你支持的是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你觉得特朗普做得怎么样?” 而卢比奥被称为共和党派系右派民粹主义运动“茶党运动”的政治新星,曾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会过面,还有个“反华急先锋”的绰号。 埃里森则称:“我还曾是比尔·克林顿竞选时的第二大捐助者,所以我不是民主党人,也不是共和党人,我倾向于中间派,这意味着会非常孤独,因为这个国家现在非常两极化。” 在随后的采访中,埃里森频频就中美竞争发言称,中国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首个严峻对手”,他还暗示不能就这么让中国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工程师,而他“站美国队”: “我认为我们的一大竞争对手就是中国。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的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就离我们军事科技也落后的那天不远了,我们科技方面的经济也会落后。” 视频截图 而美国必须“开发并保护自己的技术”,“投资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样才能与“第一大威胁”竞争。 视频截图 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埃里森还妄称中国“挪用”美国知识产权,为其带来巨大优势。而且中国有非常出色的工程师,他们也开发自己的技术。 他渲染称,重要的是美国“民主资本主义制度”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取胜,“我们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了第二名。” 视频截图 针对这番“恐吓”,有美国网友应和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想保持第二名,但美国担心会把第一名的宝座输给中国,还想彻底摧毁中国。所以,‘害怕失去综合症’毁了我们。” 这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Kiron Skinner)近日谈中美关系时的争议言论:“这是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 视频截图 斯金纳的“中美文明冲突论”随即引来美国各界批评,不但被指“非法且不道德”,还在给中国送“子弹”的同时,令美国失去“道德高地”。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沈逸对此评论道,身为一名出身哈佛的非洲裔女性,斯金纳的表述显示其对中美战略竞争的定位和认知,基本上全盘接受了2017年以来前白宫幕僚长斯蒂夫·班农在多个场合的极端保守主义右翼的观点:中国对美国的挑战,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挑战;其二,是非基督教-犹太教文明对基督教-犹太教文明的挑战;其三,是非白人族裔国家对白人族裔国家的挑战。 这可以看做是自中国崛起的议题引发美方关注以来,华盛顿决策圈内某种焦虑情绪的极端反应:为了应对认知中的来自中国的战略挑战,已经可以到完全无视“政治正确”,彻底说出心里话的时候了。 构成这种焦点的基础,是立论者,即国务卿蓬佩奥、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女士等内心的某种真实的认知:要捍卫的美国,不是作为移民国家以及多种族融合象征的美国,而是以犹太教-基督教文明的捍卫者自居,以盎格鲁萨克逊族裔的精英成员为主体的美利坚帝国,也就是作为霸权的美国。 云转型迟缓,甲骨文“壮士断腕”? 除猜测裁员与创始人立场相关外,第一财经报道认为,此次裁员为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在云转型过程中一直踩不准节拍后的“壮士断腕”。 报道援引专业人士称,甲骨文在北京运营研发中心的成本太大,又无法对甲骨文的业务进行有效支撑,因此短期看来关闭研发中心对甲骨文会有部分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企业的转型是有好处的。 同时,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该季度甲骨文的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了4%至12.5亿美元。 相关报告还显示,甲骨文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远远落后其他竞争对手。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初,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员工收到的美国总部邮件称,由于市场变化,公司开始整合各研发中心资源,公司将在云计算方向发力,而中国公司将会进行裁员。 该员工当时透露,此次裁员主要针对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两条业务线的员工,被裁的人数不低于170人,其中存储系统业务线被裁人数约占1/4。 而2017年裁员正好发生在当时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硅谷科技大佬的峰会之后一个月,员工们猜测,这是不是与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将业务转移回美国的政策有关。 但甲骨文中国公司对此回应表示,裁员系甲骨文全球战略的调整,跟特朗普上台无关,是甲骨文产品规划的调整。[详情]
来源:北京时间财经 记者:梁齐 “这天早上感觉就像是一场屠杀。一个接着一个。身边那些影响我的人,那些帮助我取得成功的人,那些优秀、聪明、能干的人,统统都走了。”今年3月甲骨文公司(Oracle)宣布在硅谷裁员时,一名甲骨文员工感慨道,“这一天太恐怖了。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员工,今天的大裁员让我不禁怀疑甲骨文能否意识到裁掉这些人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 这家以数据库软件起家的全球500强企业,令同样的场景在5月7日早的北京中关村软件园重演,而且规模远超一个月前在硅谷100人规模的裁员。首当其冲的是,拥有1600人的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裁员约900人,其中北京研发中心裁员超500人。 裁员流程与此前一般无二,5月6日晚,员工收到次日召开电话会议的邮件。5月7日早,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面向全中国区通知裁员。随后,甲骨文北京地区便开始了与被裁员工的一对一会面。 时间财经就此事向甲骨文中国求证。甲骨文中国回应,“随着我们云业务的增长,我们不断优化资源,调整开发团队,以确保为中国客户提供最佳的云服务。”此外并未给到更多的解释。 赔偿纠纷 搅动被裁者神经的首先是离职赔偿。据21世纪经济报道,首批被确认在裁员名单中的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职员,被告知需在5月22日之前确认签字离开,赔偿方案为N+6(N 为入职年限),N+6补偿方案生效的前提是在5月22日之前签字,如果不签字,赔偿就只有N+1,再不离职就只能按照N来赔偿。 据网络流出且与内部人士核实过的内部讲话也多少印证了此种说法,“所有受影响的同事,将有机会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因此可以在法定离职补偿金外获得额外的离职补偿,”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在7日的电话会议上说,“除了将提供给您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离职补偿金外,公司将提供一项可靠而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来协助相关同事顺利完成职业转换。” 甲骨文中国还对具体赔偿做了要求。当员工日常工资超过3倍社会平均工资时,将按照N*(3倍社会平均工资)+6*(员工日常工资),这一方案进行赔偿。 “这样的赔偿措施已经相当厚道了。”有法律界人士对时间财经表示。但这样的赔偿措施,仍遭到部分员工的反对。 原因可从两个数据比较中得出。据“企查查”公布的Oracle中国招聘统计信息,甲骨文中国员工平均工资为48959元。而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1599元,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这意味甲骨文中国员工平均工资,远高于北京平均工资水平。采用怎样的工资基准,对最终赔偿影响较大。 2008年实行的《劳动劳动合同法》规定,N的计算标准为最近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最高不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每满一年按照一个月计算,不满半年半个月计算,超过半年按照一个月计算。 网上也有评论说,2008年前在职的员工,N的计算没有三倍当地平均工资的上限限制。上述法律界人士对时间财经表示,主要看裁员行为发生的时间,若是2008年以后,则应遵照《劳动劳动合同法》执行。 同时,据燃财经报道,“这次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在IT圈,这已经是非常尴尬的、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年龄。”据“企查查”数据,甲骨文中国员工,工作经验主要集中在5-10年,约六成。 “35岁+的研发被裁,其实很难找工作,营销还好点,”软件行业人士孙凯(化名)对时间财经表示,“写代码的,压力大,通宵加班,现在都是25的人。” 矛盾纷至沓来,一些被裁员工拉起了写着“裁员时请真情相对”、“我们要工作,孩子要上学”等字样的横幅。 因何裁员? 早在1989年,甲骨文便正式进入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近些年来,甲骨文中国在中国的研发团队持续扩大。譬如,成立于2001年的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占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最初只有数据库国际化支持测试团队,随着甲骨文在全球大量收购软硬件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 如2004年收购人力资源软件Peoplesoft,2006 年收购 CRM软件Siebel,2008 年中间件软件公司BEA,2009年收购企业级服务公司SUN,2014年收购软硬件服务商Micros Systems,2017年收购ERP软件公司NetSuite等等。被收购公司若在中国也设有研发团队,该团队也会被Oracle研发中心接收。 并非甲骨文一家有如此高速增长。事实上,世界500强中的软件公司都曾大力在中国兴建研发中心,譬如IBM中国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就曾高达3000人。 但随着国内软件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向移动、云等技术方向发展。很多传统企业被迫转型、重组,裁员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2014年,全球多媒体软件公司Adobe关闭了在华的研发分公司,约400名员工被遣散。2017年,美国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关闭了在华的研发中心,300人被裁撤。 同样的人员冗余,对重组中的甲骨文也颇为棘手。2017年的甲骨文美国总部便向北京研发中心下达指令,裁减约200个北京研发岗位。其中北京研发中心Solaris操作系统的员工被裁不少于 100 人,而这一业务便是甲骨文收购SUN时带来的。 今年三月,甲骨文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布了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明确表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 然而甲骨文向云的转型并不理想,这影响了它的业绩和规模。据2018年7月19日,财富发布的全球500强,甲骨文从上一年的280名下降到302名。 今年3月15日,甲骨文发布了截至2月28日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甲骨文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下降1%。其中,云服务和许可证支持收入增长1%至67亿美元,而云许可证和内部部署许可证收入下降4%至13亿美元。硬件收入下降8%至9.15亿美元,服务收入下降1%至7.86亿美元。 然而,“甲骨文中国这些年的业务也发展差,收购没有多少成功的,云的转型也慢,看看微软的转型力度。”孙凯对时间财经表示。 今年全球裁员开始后,甲骨文发言人Deborah Hellinger在一则声明中表示,“随着我们的云业务不断发展,我们将不断调整资源,并重组我们的开发团队,以帮助确保我们有合适的人员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最佳的云产品。” 这样向云转型和重组的裁员阵痛会持续多久呢?目前唯一预知的事,据媒体报道,甲骨文中国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详情]
文/曾响铃 摘要:从甲骨文开启买买买模式,押注SaaS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败局。如果,只是假设如果,甲骨文一开始就做云计算,一开始摆出“被集成”的姿态…… “酝酿”了几个月的裁员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5 月 7 日,Oracle(甲骨文)召开了面向全中国区的电话会议,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宣布:“公司正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 好坏参半,Oracle这次裁员心慈手快。 心慈是提供了N+6的良心补偿;手快是首批裁员就约900余人,而整个CDC 才1600人,这意味着首批裁撤人员数额就达六成。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深圳、南京、苏州、上海等地的CDC员工或面临一对一面谈。 根据InfoQ的统计,近几年Oracle的裁员事件不断,比如: 2015年,Oracle裁减了Java布道师员工; 2016年,传50%的Solaris员工被裁; 2017年1月,裁撤硬件系统部门450名员工; 2017年9月,Oracle解雇所有Solaris技术员工。 尽管裁员是所有大企业的“必修课”,但这次Oracle关闭中国研发区却被认为是外企时代落寞的标志性事件。我们唏嘘之余,也在寻思甲骨文到底错过了什么。 Oracle大撤退,后浪为何狂赶前浪? 稍微梳理Oracle近几年的裁员史就会发现,其裁员或主动或被动,但这次裁撤中国研发中心,却有几分狼狈。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Oracle难逃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厄运。在响铃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1.财报所累,内忧外患,Oracle需要割股疗伤 尽管Oracle的2018年财报没有具体披露中国市场的营收,但从整个亚太区的营收情况看,割中国市场这块肉是不得不为之。 按照GAAP会计准则计算,2018财政年度,甲骨文总营收为398.31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的377.28亿美元相比增长6%;净利润为38.25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93.95亿美元减少59%。其中亚太区收入为63.33 亿元,只占总收入的16%。相较于其他国际巨头,甲骨文在亚太地区的成绩并不算优秀。 过去30年里,甲骨文依仗在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等核心IT技术上的优势,一直坐享高额利润,对后来者并没有太多提防。 让甲骨文意外的是,后来者很快追了上来,甚至昔日的客户成了自己的对手。比如亚马逊推出Redshift与Aurora、阿里云推出POLARDB等完全构建在云上的数据库。 于是甲骨文不得不丢车保帅,割股疗伤。 2.转型不如预期,错失云计算 2010年前后,凭借强大的销售能力和定价权,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上一骑绝尘,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但很快云计算技术兴起,甲骨文过去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自己破局革新的障碍。 为了弥补自己在云业务上的短板,过去甲骨文花费了超过300亿美元进行收购,包括2004年底以1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的Peoplesoft、2006年以58.5亿美元收购的Siebel、2007年以33亿美元收购的Hyperion海波龙、2008年初以85亿美元收购的BEA、2009年4月底以74亿美元收购的SUN等。 但这并没能改变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落后的地位。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甲骨文云服务和授权支持营收为66.3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4.61亿美元仅增长3%,与其他同行相比(比如百度,在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中,在PaaS层面,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速超过410%),甲骨文转向云计算转型的速度远不如预期。 而且按照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从IaaS+PaaS整体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亚马逊AWS和百度智能云已经牢牢占据前五。所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甲骨文在云计算上翻身的机会都不大。 据媒体爆料,去年11月召开的亚马逊re:Invent大会上,AWS CEO Andy Jassy在演讲时就调戏了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认为甲骨文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低,根本不是对手,AWS只拿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当对手。 3.过度押注SaaS,却跑错了道 今年3月,在裁员前,Oracle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送的邮件中明确指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也就是除了裁员收购业务,Oracle将以云计算服务为核心进行业务重组,非主要部门以及缺乏增长动力的部门会是裁员的重要目标。 但现实证明,在云计算服务上,Oracle摆错了姿势,跑错了道。因为全球巨头攻占云计算的趋势是:赋能SaaS生态,PaaS+IaaS平台化“被集成”。 我们可以看到,Oracle下注的方式,一是通过收购,直接补短板,二是将重点放在SaaS上,比如重金收购的Peoplesoft是HR SaaS,收购的Siebel是CRM SaaS,收购的Hyperion是企业绩效管理SaaS。 而甲骨文的对手们摆出的姿势都是:自己不生产SaaS,只通过服务与赋能扩大SaaS生态。 2017年的re:Invent大会上,AWS宣布对其AWS合作伙伴网络(APN)进行重大投资,其中就包括推出新的AWS SaaS Factory。 微软Azure更早,2016年其重磅打造的“创客先锋——基于WindowsAzure的SaaS应用软件大赛”就是针对传统ISV(彼时它们都在向着SaaS模式转型)。与此配套,微软还推出了“微软创业企业扶植计划Bizspark”和“微软创投加速器”,为优胜的SaaS开发者提供支持。 国内的华为云、阿里云直接提出了“被集成”。比如阿里云在今年3月的“2019阿里云峰会”上提出要“练好内功、被集成”“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 日前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阎力大还公开提出,在坚持“被集成”的基础上,华为企业业务的新定位是“Huawei Inside”,通过“无处不在的联接+数字平台+无所不及的智能”,致力于做数字中国的底座、成为数字世界的内核。 这种“被集成”就是要做一个操作系统,让大家都照着这个操作系统的要求来做软件。 这和甲骨文已经不是在一个战场上PK了,甲骨文还在下注SaaS,对手们已经要从场景上将IaaS、PaaS、SaaS“一网打尽”。甲骨文还在做软件,对手们已经干起了操作系统。 可以说从甲骨文开启买买买模式、押注SaaS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败局。 跨越“不连续性”,巨头要做大槐树 回过头来看,甲骨文作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就因为错断了云计算的趋势,让自己陷入了如此窘迫的境地,实在可惜。 事实上,前有柯达,后有诺基亚,巨头高光之后,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燃烧的平台”。 所以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受此启发提出“非连续性”的概念,指出公司发展是一个S形曲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瓶颈,而如何跨越“不连续性”则影响着公司的兴衰。万维钢在罗辑思维中给出的答案是: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办法改变增长方式、换场地等。比如腾讯从QQ到微信就是转换了场地,阿里从电商to C到云服务to B也是在转换增长方式,而百度在2018年也基本完成了内容生态布局从“超级入口”到“超级接口”的转换。 响铃今日想说的是,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中小创业者,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都要想好用哪样的姿势来画自己。 企业管理学有“椰子树效应”“大槐树效应”之说,大抵意思是企业成长可以像椰子树一样长得很高,但叶子的数量基本不变;成长的特征是每长一枝新叶,就会褪掉一枝老叶。放在企业里就是企业的规模和“年龄”不成正比,科技公司做产品迭代,若只壮大自己的枝干,就会陷入成长怪圈:规模大,但营收、用户、市场都不见增长,品牌就会老化。 也可以像大槐树一样,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树冠大,可覆盖上百平方米,又大又强。技术公司若要如此,就要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能抚育别人,一起做大做强。华为云、阿里云提出的“被集成”就是典型的大槐树姿态。 椰子树、大槐树好坏显而易见,这就要求科技公司在迭代技术的时候,也需要同时迭代自己的用户、市场和合作伙伴。比如过去李彦宏是搜索专家,现在是AI专家;过去百度靠搜索,现在靠“搜索+信息流”;过去百度的合作伙伴有百度联盟等,现在百度的智能+业务已经链接到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开发者。百度大脑已经是服务规模最大的AI开放平台,开放了158项AI能力,24小时快速集成,开发者数量超过100万人,通过提供最先进、最全面的AI能力,不断降低AI应用落地的门槛。 这其实是大企业的一种胸径,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只是假设如果,甲骨文一开始就做云计算,一开始摆出“被集成”的姿态……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详情]
作者: 刘畅 昨日,甲骨文召开全员大会 , 正式敲定了中国研发中心裁员计划:首批裁员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内部员工透露最终的补偿方案是N+6。 整个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CDC)一共1600人左右,这第一刀就裁掉了将近六成。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关于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即将被整个关闭的消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CDC将被整个关闭已成为内部共识,第二批裁员或将在7月进行,中国区研发中心的部分业务会被流转到其他地区。接近公司的人士表示,这一消息虽尚未在中国区内部“实锤”公告,但来自美国总部的声音,和中国公司内部的各种“暗示”,都显示出可信度较高。 此外,CDC近期在人员招聘、工作量上均出现异动。2018年底,CDC就关闭了校园和社会两条招聘通道,至今未开启。 A 实际上,这并不是甲骨文第一次大规模在中国区裁员,而本轮大规模裁员也并非仅限于中国研发中心。 早在2017年初,甲骨文中国北京研发中心就曾大面积裁员,被裁职位将转移回美国,当时就有传闻说整个北京研发团队都将被裁撤。 而今年3月,有美国媒体爆出甲骨文大规模裁员,其中墨西哥有50人,新罕布什尔州有50人,印度100人,硅谷至少有100人。 当时的情况是,甲骨文公司副总裁Don Johnson向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主题为“架构重组”的邮件,表示公司将会“精简产品及服务,专注投入最优先策略重点,更高效、更快地使甲骨文Gen 2 Cloud早日落地”,几个小时后裁员就开始了。 被裁的员工有的被告知当天即是其在甲骨文的“最后一日”,并且限定半个小时内收拾东西,离开办公大楼。还有的一整个团队的人被集体召进办公室,一起听被解雇的消息。 据Register消息,公司位于红木城及圣克拉拉的两个加州办公场所,共有350名雇员被告知5月可以不用再来上班了。 甲骨文公司在确认裁员的公告中表示:“随着云业务的增长,我们将会平衡资源,对研发队伍进行重组,确保手下员工合适公司发展,为全球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云产品。” 在layoff.com上,有评论猜测整一轮裁员波及人数加起来可能会有几千人。还有评论表示,全世界范围内可能会有两轮以上裁员,总人数大概在2500到5000人左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的这波裁员似乎也只是大势所趋。 另据相关报道,有前甲骨文云业务研发者表示,公司内部西雅图及硅谷两派之间存在权力斗争,结果西雅图一派赢了,引发了裁员。 而这一切,都要从老牌数据库大牛甲骨文在转型云服务道路上的阵痛说起。 B Don Johnson群发的那封电子邮件中说,将来甲骨文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 而此次遭解雇的工程师多与基础版本的OCI,Oracle CloudInfrastructure Classic (OCIC)有关。2016年,甲骨文推出OCI(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后,便开始淘汰OCIC。 而OCIC项目的负责人正是2018年第四季度离职的产品研发部门总裁托马斯·库里安(Thomas Kurian)。 据悉,由托马斯·库里安带领的OCIC团队开发人员主要分布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及中国北京。而新一代OCI则正是由甲骨文在西雅图的研发团队带头负责。 消息人士透露,OCIC团队人员在2018年底就已经获悉部门将面临调整,“在2018年底,相关工作的开展就已经缺乏明确目标,并且从总部传来了许多不确定的人员调整计划。” 当前,云计算的兴起给传统硬件、软件行业带来猛烈的冲击。IBM、微软、戴尔等传统IT厂商早已风光不在,巨头们不得不加大筹码“下注”云计算市场,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而甲骨文拥有着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数据库作为资本,并没有像谷歌、微软那么快向云转型。尽管拥有OCI,但因其收费高昂等因素,市场反响一直不理想。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2018年8月发布的数据,当时在云计算市场领域,亚马逊市占率为51.8%;微软为13.3%,阿里巴巴占4.6%,谷歌占3.3%。而甲骨文则未能进入市占率前五。亚马逊AWS云服务CEO Andy Jassy曾在公开场合将甲骨文云服务形容为“老数据库”,指其“又贵又不好用”。 此后,甲骨文在去年的OpenWorld大会上,宣布推出第二代Cloud云服务(Gen 2 Cloud),并称第二代云服务更注重“安全性及自动化性”,足以应对愈加频繁及智能的网络攻击。有意思的是,Gen 2 Cloud的研发人员也都主要位于西雅图。 从此次裁员来看,未来甲骨文的业务重心或将会放在OCI及第二代云服务上,这也意味着将来企业内还会有更多的传统部门走向“死亡”。 例如2017年9月,甲骨文裁掉了Solaris和SPARC团队的核心人才,意味着这个产品系列未来只剩下维护,没有研发可言。这就是典型的Oracle“悄悄关停项目”的做法。这也很符合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不养闲人的性格。埃里森在业界对员工出了名的“抠门”,全美最佳雇主的荣誉,甲骨文从来没有得到过。 但即便是乔布斯也曾说过:“当上父亲之后,裁员的时候会感到于心不忍。但作为CEO不得不这么做。” C 裁员事宜有了答案,关于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疑问却依然存在,为什么是中国? 这就要说到国内巨头们近年来的多元化布局。去年开始,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BAT都将云业务的优先级提到了新高度。 从去年开始,腾讯开始谋划转型,游戏收入的占比逐渐下降,不再是腾讯营收的唯一核心来源。 2018年第四季度,腾讯网络游戏收入下降6%至241.99亿元人民币,而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至242.12亿元,其中支付和云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29%,其中云服务收入增长至91亿元,涨幅超过100%。2018年第4季度,腾讯云服务的付费客户也同比增长逾一倍。云服务成为了总收入超预期的关键原因之一。 而腾讯也在努力改变外界对其作为“游戏公司”的印象,在业绩发布会上,云业务也成为腾讯高管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马化腾直言,这么做的目标并不只是想做简单的云业务,而是为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的大浪潮做积极的准备,迎接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中国互联网民已经进入下一阶段,因为整个网民数量红利已经没有太多。互联网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需要更多地与实际的产业结合,以寻找更多的利润突破口,而不仅仅是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娱乐模式。 另一方面,阿里云作为三大巨头中最早布局云计算的平台,其业务增长一直保持着高速的曲线,而全面进军物联网也推动了云服务高速增长。五年来,其营收从2014年的10.9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13.6亿元,同比增长91.2%。 阿里云服务承担着阿里To B、To G输出技术与服务的重任,并且逐渐渗透到了金融业、零售业、制造业和城市交通等场景,这也是马化腾希望腾讯云能够做到的。 腾讯在9月宣布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百度升级智能云事业群组,提升“ABC智能云”业务战略,推进产业智能化进程。在BAT的努力下,甲骨文云服务竞争不过是最现实的情况——你平时听到大家用阿里云、腾讯、百度云多,还是甲骨文云多? 就连甲骨文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对手已经不一样了。2018年11月,在2018甲骨文云大会上,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及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表示,甲骨文现现在竞争对手跟之前不太一样,以前是IBM、SAP,现在面对的是阿里等不同的云厂商。 此外,中国近年来对数据安全方面的强化,“去IOE”与设备采购国产化、自主研发趋势等等,也让甲骨文中国区业务面临更强的竞争。 去IOE即在自身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是最先由阿里巴巴提出的概念。 2008年阿里提出去IOE时,很多人觉得是痴人说梦,但经过多年运营,阿里云已经彻底完成了去IOE工作,并且经历了几次双十一的考验。有媒体猜测,这或许是12306选择阿里云的重要原因。 鞭牛士也从公司前员工处获悉,甲骨文一直不看好中国研发,早有计划进行裁撤。 事实上,当BAT不惜代价招揽人才,跨国企业如果无法吸引并留住人才,那么未来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都会面临类似问题。[详情]
甲骨文中国裁员的“冰山一角”:转攻云端艰难仍是行业“others” 云计算业务涨幅仅1% 近日,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Oracle)在中国员工大会上宣布将对中国区研发中心进行裁员。据悉,总共约1600名员工中会裁去900人,北京研发中心占500人。除此之外,7月将执行第二批裁员。 据了解,此次甲骨文对离职员工的补偿方案,最高达到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签解约合同越晚的人补偿越少。但由于公司把(月)工资上限设置为2.5万元,很多工资远高于该标准的老员工对补偿方案并不满。 在一张网上流传的甲骨文现场图片中,被裁员工在公司拉起横幅,提出了诉求:“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High Profit,Why Layoff(高利润为何裁员)”、“反对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对于此次裁员的原因,《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了甲骨文中国,工作人员回复:“这件事我不清楚,要问别人。” 据了解,此次甲骨文在全员大会上表示,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探索云技术模式下最好的客户体验,不断扩展运营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甲骨文公司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2018年财报则显示,甲骨文实现收入398.31亿美元,美国为220.88亿美元,业绩贡献达55%;亚太区(包含日本)仅63.33亿美元,占比约16%,且这是包含了日本收入的表现。 目前云计算是各大互联网公司转型的重点,甲骨文公司也紧随其后,但业绩并不突出。今年3月甲骨文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该季度甲骨文的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了4%至12.5亿美元。 此外,统计机构Gartner发布的2018年世界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的报告显示,亚马逊AWS、微软Azure以及阿里云分列全球云计算业务前三甲。而甲骨文的云业务直接被归入“其他”。 “这次甲骨文中国区裁员不单纯是业务因素,可能与其创始人埃里森有关,他之前在美国发表过对中美竞争的看法。”亿欧智库研究员院长由天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详情]
延伸阅读: 员工评价甲骨文创始人:他使用人 然后唾弃之 甲骨文大裁员: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 总共约1600人 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裁员 N+6补偿方案是“良心价“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云转型过程中一直踩不准节拍的数据库巨头甲骨文终于壮士断腕,开启裁员大幕。最先受到波及的是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 据多家媒体报道,7日上午,甲骨文召开了面向全中国区的电话会议,其亚太区人力资源主管声称,甲骨文正在进行全球性的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没有任何提问环节,会后甲骨文北京地区便开始了一对一裁员面谈,赔偿方案为N+6(N为入职年限)。 被裁员工抗议 5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甲骨文大厦,在具有标志性的甲骨文品牌标识前,记者看到已经有些许员工在合影留念。一位甲骨文中国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OCM(Oracle Certified Master)部门“铁定”被裁撤了,整体裁员力度很大。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少婷 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本次全员大会上,甲骨文中国方面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甲骨文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研发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确保持续为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我们此次研发团队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涉及美国总部以及所有海外的研发团队,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探索云技术模式下最好的客户体验,也不断扩展我们的运营业务。” 同时,甲骨文方面宣布,除了将提供补偿方案之外,还将提供职业规划服务,帮助相关同事顺利完成职业转换。 据澎湃新闻,一位被裁员工透露,“5月22号之前签解约合同,是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一个月后,即6月7号签是N+1,再往后就只有N了。” 较为年轻的员工对这样的赔偿条件还算满意,“比国内其他企业好很多。” 但是一些级别高、年龄大的员工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他们表示,N+6的赔偿条件看似很高,但对资深员工来说,并不公平。 北京中关村甲骨文大厦 每经记者 李少婷 摄 一位甲骨文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次裁员主要涉及的是研发中心人员,按照时间分批次进行,涉及的区域主要是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研发中心。他同时告诉记者,今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同事也约谈了他自己,全程10分钟,“谈判态度很好,但不同意协商,大家都不怎么满意裁员的赔偿方案。”对于裁撤的原因,该员工对记者表示,业务业绩不理想是原因之一,相关业务可能要转移到东南亚。 另外,该员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甲骨文今日也发布了内部通知。通知表示,“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势必需要我们从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研发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这个决定这次将会影响到中国研发部门的部分同事们,会议结束后,我们的人力资源同事将与此次受到影响的团队成员单独会面。”“此次研发团队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涉及美国总部以及所有海外的研发团队,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 裁员或因转型不力 据北京商报,此次主要裁撤的是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CDC)相关人员,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而整个CDC共约1600人,意味着首批裁撤人员数额达到近六成。 甲骨文是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Redwood City),其核心产品为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占率多年来全球排名第一。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少婷 摄 本世纪的头十年,跨国公司掀起了一波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的风潮,当时IBM、惠普、微软、甲骨文等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IBM中国开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曾高达3000人。 但自2012年起,外国科技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与规模发展曲线出现掉头向下迹象。例如,软件公司Adobe(2014年)与CA(2017年)相继关闭在中国的研发中心,IBM近年来也缩减了IBM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此次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关门更是创下近年之最。 北京甲骨文公司员工通勤车 每经记者 李少婷 摄 据《财经》杂志,一位中国SAAS公司CEO表示,“甲骨文是全球化开发模式,很多项目都是由美国、印度、中国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发,中国不做了,可以转给印度,而且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被分配的业务通常比较边缘,并非核心业务。” 事实上,关于甲骨文将在全球大范围裁员并可能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消息近两个月来已经开始盛传。此前Oracle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送了一封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该邮件告知员工,将来甲骨文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 据第一财经,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仍不足以缓解投资者对于甲骨文推动客户转变为云订阅模式的担忧。 最新财季中,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该季度甲骨文的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了4%至12.5亿美元。Constellation Research分析师Holger Mueller认为,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甲骨文企业转向云计算速度缓慢的事实。 甲骨文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远远落后其他竞争对手。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2018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时在云计算市场领域,亚马逊市占率为51.8%;微软为13.3%,阿里巴巴占4.6%,谷歌占3.3%。甲骨文则未能进入市占率前五。 据第一财经,一位了解甲骨文业务的业内人士表示:“甲骨文八九十年代是数据库起家,给企业做应用,涵盖很多内容,采购,财务等,但在云时代,不需要本地部署,使用的是SAAS,软件及应用,这种遍布全球的部署性的业务对甲骨文的转型而言太过沉重。”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每经APP(记者 李少婷)、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第一财经、北京商报、澎湃新闻等[详情]
甲骨文回应为云业务增长调整团队,未对裁撤细节表态 新京报讯(记者 梁辰)5月8日,甲骨文中国官方回复新京报记者称,“随着我们云业务的增长,我们不断优化资源、调整开发团队,以确保为中国客户提供最佳的云服务”。但是,甲骨文方面并未对裁撤研发中心和裁员的具体细节做出回应。 5月7日,有知情人士和甲骨文员工向记者确认,该公司将于近日关闭中国研发中心,裁员范围波及上千人。 微信公众号“艺术设计与人工智能”7日发文称,甲骨文近日正式关闭中国研发中心,裁员范围波及上千人。目前上述公众号内容已被删除。同时,有知情微博网友表示,研发中心确实在裁人,但销售岗位并不受影响,此项决定由美国总部下达。 早在2019年3月,根据美国法律要求,甲骨文曾向加州就业监管机构致信称,其重新评估后,决定永久性解雇部分员工。此后,甲骨文曾发布声明称,随着云业务的发展,将不断平衡资源并重组开发团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区是此次调整的一部分。 就在甲骨文计划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消息传出的同时,有媒体报道称,5月7日上午甲骨文召开全员大会。会后,对所涉及的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据悉,补偿方案为N+6(N为入职年限),而首批被裁员工数量约为900人左右,其中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 甲骨文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红木城,销售数据库软件和技术、云计算和企业软件产品,其核心产品为关系型数据库软件。2018年,以收入来看,甲骨文为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财报显示,2018财年甲骨文营收为398.31亿美元,同比增长6%。 公开资料显示,甲骨文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10月在深圳成立中国研发中心,服务于技术开发、产品认证和本地化、技术支持等领域;2003年10月在北京成立第二个研发中心。此后,甲骨文在上海、苏州和南京等地也相继成立研发中心。 记者查询一份到来自甲骨文的招聘简历显示,甲骨文在南京研发中心的业务领域包括电信软件产品和云计算两个业务。其中云计算研发团队是全球研发的布局之一,成立于2016年7月。 2014年,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宣布辞去CEO一职,转任CTO,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产品研发和战略制定。他在2011年至2016年陆续收购了15家创新公司补全自有业务的不足,随后进行集成整合、产品标准化和自动化,最终向客户提供包括完整的云计算服务。 2016年9月,拉里·埃里森在甲骨文的发布会上宣布将全力进军云计算领域,决定与云计算市场份额最高的亚马逊AWS直面开战,直接表态 “亚马逊独占鳌头的时代要成为过去式了”。2017年甲骨文再度改变销售策略,希望彻底改变用户购买和使用云的方式。 不过,2018年年中甲骨文却遭遇了一场危机。摩根大通根据对154位大型公司CIO(首席信息官)进行的调查分析称,只有2%的CIO认为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而微软是27%,亚马逊AWS是12%。摩根大通将甲骨文的评级从增持变为中性。 就在这份报告发布后不久,甲骨文公布了2018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虽然营收和利润双双超过华尔街预期,但因为其不再披露云计算业务收入,导致其股价在财报发布当天下跌7.46%。甲骨文因业务重组,将云计算与其他业务整合,但云计算收入仍成为财报电话会上的热点。 不仅如此,甲骨文负责云产品研发的总裁Thomas Kurian也在2018年离职,其随后加入谷歌,担任谷歌新的云业务CEO。据悉,Thomas Kurian曾带领的研发团队包括中国北京。Thomas Kurian在谷歌的首次露面,就表态要改进总体规划,与大公司合作,追赶亚马逊AWS。 在这场全球裁员行动开始前,甲骨文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曾在一封邮件中表示,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云基础设施业务展开。这将简化产品和服务,重点放在最重要的战略上,并帮助甲骨文更有效、更迅速地实现第二代云的承诺和覆盖范围。 事实上,甲骨文并非第一个因向云计算转型而对公司进行组织重组的公司,IBM曾因此对30%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以及裁员一万名员工;微软也曾先后裁员近万人,并对企业客户部门和中小企业部门进行调整。 新京报记者 梁辰 编辑 王宇 校对 卢茜[详情]
甲骨文创始人:他使用人,然后唾弃之 来源:燃财经 5月7日,甲骨文(Oracle)中国员工向燃财经表示,公司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整个CDC约1600人,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目前销售等岗位依然保留,但不排除下一步的持续裁员可能。 这家老牌IT巨头,曾是全球排名仅次于微软的第二大软件公司,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曾经还非常喜欢挑衅微软和比尔·盖茨,“我和盖茨之间的战争不是个人的事,是全世界的事。”“罗马帝国都会垮掉,凭什么微软不会?” 但如今它却在自己的核心云业务上转型迟缓,逐渐掉队,不知拉里·埃里森心中又会如何作想? 狂怼客户与伙伴 1988年11月,Oracle公司推出了数据库产品第6版,这款产品问题一大堆。纽约的一个Oracle产品用户托尼·津巴说:“你什么事也干不了。只有坐在那儿,盯着屏幕,或者出去喝一杯咖啡。”他给Oracle打电话,告诉他们产品根本不能运行。“但他们说:‘噢,不,没问题。’” 我们将镜头回拉一下: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这篇论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了关系数据库软件发展之先河。然而IBM却没有进行这种数据库软件的研发,因为当时的IBM研究人员关注的是学术研究,对于直接面向市场的产品开发并不感兴趣。 埃里森曾将IBM选择微软的MS-DOS作为IBM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比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超过了上千亿美元。”而IBM发表这篇论文后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的错误可能仅仅次之。 埃里森阅读了这篇文章并进行了认真的揣摩,他对同事说:“我们可以做这个。”随后他和两位伙伴合伙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开发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他们将第一个产品命名为Oracle,这个名字源自他们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做过的一个项目,随后他们将公司的名称也正式改为Oracle(甲骨文)。 在Oracle发展的初期,公司产品技术乏善可陈,早期版本程序经常出错,引来了客户密集的投诉。 为什么客户不抛弃甲骨文公司呢?那是因为一旦选定某种数据库产品,如果在应用过程中改用其他厂商的产品,迁移成本会很高。埃里森利用了客户对其产品的依赖性,加快跑马圈地的速度,他对销售人员说,“处理和客户的纠纷可以交给我们的法律顾问。” 埃里森回忆,“当时公司规模很小,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快速发展,要么死亡。”他制定了销售为王的政策,“公司确立了一切以销售为目标的政策,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销售额,至于销售人员们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不是管理层所关心的问题了。” 有一次,一名记者到甲骨文公司采访埃里森和另一名高管杰夫·沃克。据沃克回忆,记者问:“拉里,我们从你对手那里听到许多有关你的议论,说Oracle销售的软件只是个空架子,是空口白话。” 艾利森俯身向前,靠近记者说:“你知道,的确如此。我们实际上没有任何软件。今年,我们的销售额有10亿美元,但我们从来没有交付过什么软件。这实在是极妙的生意。” 沃克怕引起误解,转身对这名记者说:“他在开玩笑。” 无论如何,埃里森认为抢占市场是最重要的,产品质量则可以慢慢提升。从1977年到1984年,甲骨文的销售额保持了每年高于100%的增长率,然而它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留下了技术和客户服务上的巨大空隙,这让其竞争对手有了在数据库市场赶超的信心和勇气。 1985年,姗姗来迟的IBM发布了自己的关系数据库DB2。埃里森迅速给IBM的数据库技术研发人员写了一封信,称:“如果你能提供你们设计的数据库细节,我来复制,那么我们的系统就是一致的了。”IBM根本不理会埃里森的“妄想”。 埃里森告诉手下“跟着IBM,永远不会错。”80年代的甲骨文虽然无法像微软那样幸运地成为IBM的贴身舞伴,但这不妨碍埃里森让甲骨文的舞步跟上大象的节奏,甲骨文紧随IBM的数据库标准。聪明的埃里森看透了IBM和甲骨文当时的关系,80年代的IBM是个用硬件思维考虑问题的“大象”,不会踩着当时像“牛虻”一样活跃而犀利的软件厂商甲骨文。埃里森到处宣传自己与IBM的兼容性,给人的感觉甲骨文和IBM在一条战线上。 甲骨文后来成为可与IBM大象匹敌的“巨鲨”,并开始挑衅这个当年引自己上路的老师,埃里森曾说“现在应该把IBM DB2(数据库)丢到垃圾箱里面,因为它们的大部分程序都是祖辈和父辈编写的,谁会选择它们?” IBM软件事业部全球销售副总裁迈克•鲍曼回应说,“我们会尽快拔掉甲骨文的牙齿。”愤怒的大象一度还发起了针对甲骨文的“破甲计划”。 在应用软件领域,SAP公司曾是甲骨文的合作伙伴,双方视对方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抱团打天下。但当埃里森发觉自己有能力侵蚀伙伴的市场时,就毫不犹豫地开发自己的ERP、CRM应用软件,把合作伙伴变成了主要对手。 埃里森怼上的最大对手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 和盖茨成为宿敌 起初,盖茨似乎想交埃里森这个朋友。 埃里森回忆说:“盖茨打电话给我,想见面聊聊。盖茨不仅注意收集情报,也不断地分析着收集到的信息。” 盖茨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后,坐上埃里森高级的法拉利轿车,来到了他豪华的日本京都桂花园式风格的住宅,埃里森是有意向盖茨炫耀这一切的。 埃里森的助手詹尼·奥弗斯特里特回忆说:“见面以后,埃里森知道,他必须小心,不能透露什么。他意识到盖茨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侧着头,仔细地倾听着。埃里森暗想:‘闭嘴!笨蛋,闭上你的嘴!这不是你可以滔滔不绝、夸夸其谈的对象……’对方是一个相当令人敬畏的人物,这是埃里森知道的。这是一次两颗心的交锋。” 双方在商海正式的交锋发生在数据库领域。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甲骨文在市场上攻城略地,它曾设计了这样一则广告:驾驶着甲骨文喷气式战斗机的驾驶员坐在机舱里高竖大拇指,机翼上写着一些甲骨文对手的名字,这些名字都被划去,寓意这些是被其击落的对手。广告上还有一行小字:“Oracle是甲骨文公司的注册商标。但我们在广告上使用竞争对手的商标,将不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影响。”也许,对埃里森来说,那个驾驶员就是自己的化身,他最渴望的是在机翼上刻下并划去微软的名字。 “微软的每一个人,以及公司之外的很多人对埃里森的夸夸其谈烦透了。而且甲骨文公司高调强势、费用高昂而又非常有效的公关活动和广告宣传也让我们嫉妒。我们已经有了一种很棒的新产品,成本也比他们低很多。我们知道我们会竭尽全力去支持它,营销经费更不在话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他们硬碰硬?我们是微软,我们一定能够获胜。”时任微软高管的约翰·查古拉曾这样回忆微软数据库项目小组起初的想法。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埃里森:“你和盖茨两人说话吗?” “多年以前我们俩是说话的。”埃里森回答,但他声称不愿意再和盖茨说话,因为盖茨窃取了他的创意。他曾语带讥讽地说:“盖茨没有因为产品不是本公司首创的而感到受挫折,正是这让他们成了‘伟大’的追随者:接受并推广之。” 1995年有一期《商业周刊》的标题就是“埃里森能够打败盖茨吗?” “我不介意驾驶着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微软总部扔下一枚导弹。”埃里森这样夸张地说,“我的目标是击败微软”。 “拉利,我们听说最近你一直在对盖茨的垃圾筒探头探脑,果真如此吗?”2000年6月底,在甲骨文公司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这样问埃里森。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在司法部对微软反垄断诉讼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有媒体称微软的某些对手落井下石。当时,与微软有密切往来的企业与机构,频频传出物品神秘消失的事件,包括机密文件与笔记本电脑,不久后这些资料却又忽然在媒体上曝光,而且内容均对微软不利。微软怀疑,有股反微软的势力在暗中资助这些商业间谍活动。 随后,《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家私人侦探公司的一名女子出价1200美元,打算收购“与微软有关”的垃圾,这笔交易最后遭到清洁人员的拒绝,并让此事曝光。媒体顺藤摸瓜,查到这家侦探公司受雇于甲骨文公司。 记者抓住机会问埃里森,如果竞争对手也来偷偷地翻甲骨文公司的垃圾,他会作何反应。他面无表情地回答:“我们会把垃圾运给他们,我们会把所有的垃圾都送给他们。” 把股东和员工变成敌人 埃里森曾这样介绍甲骨文公司的肇始,“当我创立公司时,我想建立一个让我喜爱工作的环境,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但没想到会成为现在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真的是想和我喜欢或者佩服的人一起工作。” 但是事情的发展不能如人所愿。 “Oracle公司夸张它的金融状况,误导民众以抬高其股价的断言是值得深究的,许多律师和股东都希望对此做进一步的调查。”《Oracle软件系统公司的秘密》一书的作者迈克·威尔逊这样写道。 事情发生在1990年下半年,股东们联名提出诉讼。官司好几年后才达成和解,甲骨文公司总共赔偿了2410万美元。 埃里森精力充沛,员工说他“脑中的点子永远比别人至少快18个月”。甲骨文公司前销售副总裁说:“为埃里森工作就象骑着老虎,不管路程如何危险艰难,你必须紧贴老虎背,如果你掉下来,老虎会把你吃掉。其他人对他而言,只有两种人:朋友和敌人。” 埃里森不仅在公司层面上为甲骨文培养大量的竞争对手,其内部的竞争机制也将大量的前甲骨文员工变成敌对者。埃里森自己曾表示,“任何一笔生意,都可能有5个竞争者,其中3个可能是甲骨文公司内部的。” 甲骨文的顾问艾格·西尔说,“埃里森比硅谷任何人创造的百万富翁都要多,但这些人非但不感激他,反而最终都成了他的仇家。” 仁科CEO康可为就是这样一位“仇家”,他曾在甲骨文工作过8个春秋,在1993年负气离开了甲骨文。此后,他和埃里森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敌对观点。 “康可为错以为我要射杀他的狗。我爱动物,如果他和狗并排站在一起,相信我——当我只有一颗子弹——我不会射击那条狗。”埃里森2003年7月10日这样说。 Siebel CEO汤姆·赛伯原是甲骨文驻华盛顿地区的销售经理,他后来称离开甲骨文公司的时候,埃里森少付了他几千美元的销售提成,而埃里森却说赛伯当时的销售业绩存在着水分,有作假嫌疑。赛伯离开甲骨文公司后成立了Siebel公司,和甲骨文公司一度交恶。 “专门提供一种软件的供应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被淘汰。我认为Siebel就属于这一类型的企业。提供系列化产品的公司将会最终获胜。”2002年,埃里森这样说。 “拉里自1995年以来一直这样宣称,” 赛伯反驳道,“甲骨文现在全球范围内却依然没有一个大规模的CRM用户群。它有1500个程序师从事CRM的研究,至今却拿不出一种好的CRM产品。” 甲骨文树敌无数,埃里森的好友乔布斯曾建议甲骨文的电话录音应答应该改为:“控告甲骨文,请按3。控告埃里森,请按4。” “成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所有人都失败了。”这是埃里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竞争使人感到焦虑,竞争是我们文化中焦急成分的根源。你永远不可能完全放松地说:哟,终于结束了!总是还有另外的竞争。一旦你成了胜者,别人就想打败你,所以你只有保持竞争。你爬得越高,竞争就越激烈,你的处境就越艰难,你就越有可能失败。”管理专家阿拉弗·库恩这样说过。 一位同事曾这样评价埃里森:“他使用人,然后唾弃之。” 新音 进入云时代,甲骨文曾被媒体评价为云转型过程中一直踩不准节拍。它开始裁员,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最新受到波及。 据多家媒体报道,甲骨文公司于2019年5月7日上午,召开了全员大会,正式宣布了中国研发中心裁员调整一事。首批裁员补偿方案为N+6 。 有员工公开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裁员时请真情相对。” [详情]
甲骨文大裁员 来源:燃财经 ID:rancaijing 作者 | 刘素宏 刘景丰 在确定自己被裁员之前,身为技术专家的Andy还在工位上进行产品测试、排除bug。 一年前,她放弃了其他公司双倍的薪水和管理岗位,进入光鲜的外企做技术专家。甲骨文的平台加上蒸蒸日上的云计算业务,这本该是日后简历中的闪光点,但突如其来的裁员让一切破碎。 Andy是此次被裁的900多位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的员工之一。根据燃财经了解,该公司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整个CDC约1600人,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目前销售等岗位依然保留,但不排除下一步的持续裁员可能。 “我甚至不记得到底是N+5还是N+6的赔偿,脑子完全是懵的,HR谈话不会超过15分钟,我的HR还算nice,更多同事的HR根本连听他们抱怨的时间都不给”,Andy说,“无法想象,上个月还在加班,这个月就被通知裁员,而且我们有几个细分产品排名和市场占有率还不错”。 总部在美国的甲骨文公司,是全球排名仅次于微软的第二大软件公司。1989年,甲骨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 但到了2018年,甲骨文的云服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直接排到了十名之外,在世界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占比甚至直接被归入“其他”类。甲骨文真的老了吗? 900余人同时被裁 两周缓冲期难以找到工作 正式被通知裁员的前一天晚上,下班前,Andy和同事们收到了邮件形式的会议邀请。5月7日上午9点,接通会议后,他们收到了来自美国总部的正式裁员通知。 “是远程会议,很严肃地通知我们被裁掉了。话筒是屏蔽的,我们没有机会说Yes or No,也没有机会去问任何问题,只是被动的听到一个录音”,Andy回忆,这次会议甚至被动到没有显示参会人员信息,只知道对方是一个VIP账户,以往呈现在办公软件上的list都被隐去了。 电话会议之后,是HR的逐一面谈,对条款进行解释,每个人控制在15分钟以内,谈话内容要求保密。不在离职协议上签字的,无法拿走协议,不能录音和拍照。“我很多同事的HR,连听他们抱怨的时间都不给”。 对于外界盛传的“N+6”赔偿方案,甲骨文员工似乎并不满意,“可能有的人还觉得这个赔偿方案很厚道,但实际上缓冲期真的太短了,比此前亚马逊中国的裁员缓冲期要短很多”,在Andy和她的同事们看来,这个方案充满了“威胁和期望你在5月财报季到来之前迅速走掉”的意味。 N+6补偿方案生效的前提是在5月22日之前签字,如果不签字,赔偿就只有N+1,再不走只能按照N来赔偿。“快刀斩乱麻,这很像是为了让即将到来的财报季好看,节省员工开支”,Andy说。 公司对涉及到的赔偿工资设置了上限。当员工日常工资超过3倍社会平均工资时,将按照N*(3倍社会平均工资)+6*(员工日常工资),这一方案进行赔偿。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1599元,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 “这样的做法真的罕见。乍看起来N+6是不错的赔偿方案,但细看则不然”,一位IT行业从业者对燃财经如此评价。 “我们知道裁员势在必行,但两周缓冲期太让人难以接受”,一位甲骨文中国员工告诉燃财经(ID:rancaijing)。 5月7日下午,有员工拉起条幅对这次裁员进行抗议。 Andy称,此前人力统计过,这次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在IT圈,这已经是非常尴尬的、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年龄。更让Andy们恐慌的是,有近1000人同时投放到市场,刚刚过去金三银四的黄金期,在很多互联网公司HC(人员的预算计划)都冻结的情况下,两周内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员工担心离职之后社保、公积金都会断掉。 云计算业务全面掉队 在全球都处于上升期的云计算业务却是甲骨文裁员的重灾区。 裁员波及云计算部门,让某员工倍感意外。在他看来,他所负责的云计算业务还有几个新产品在测试中,两周前能感受到公司业务节奏有些放缓,尽管传言不断,但裁掉一个如此重要的业务部门,让人意外。 不得不承认的是,甲骨文的云计算业务几乎停滞不前,其增速与国际巨头和国内市场相比,都相形见绌。 亚马逊云业务在今年第一财季的收入同比增长了41%,达到77亿美元,营业收入增长59%,达到22.2亿美元。阿里云2018年营收213.6亿元,相比2017年的111.7亿元几乎翻了一倍,成为亚洲最大服务商,腾讯云服务收入在2018年增长超过100%。 早在2018年6月,摩根大通将甲骨文股票的评级从增持变为中性,并且发布了一份利空甲骨文的CIO(首席信息官)调查。 这份对154位大型公司CIO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的CIO提到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对比之下,27%的CIO认为微软最不可或缺,12%的人认为亚马逊AWS最不可或缺。 大多数大型公司CIO减少购买甲骨文的服务,甚至认为向云转型的过程中甲骨文可有可无。当天,甲骨文股价下跌4.9%。 甲骨文甚至在财报中刻意避开公布云计算单项业务的营收。2018年6月20日,甲骨文在发布的截至5月31日的2018财年第四季度财报中,通过“业务重组”的方式,将云计算业务的营收跟以往的业务进行了整合,而不像前几个季度那样,把云计算业务的营收单列出来。 尽管该财季营收和利润都超过华尔街预期,但是因为公司不再详细披露云计算业务的具体营收,甲骨文股价当天下跌7.46%。 这样的变化显然没有被股东放过,在财报电话会上,甲骨文的高管们被追问云计算业务最新的营收数据。高管们称,公司在第四财季创造了17亿美元的云收入,跟第三财季15.66亿美元的营收相比差别不大。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根据全球权威统计机构Gartner在2018年8月发布的世界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的报告,亚马逊AWS、微软Azure以及阿里云分列全球云计算业务前三甲。而甲骨文的云业务直接被归入“其他”。 难怪2018年11月的亚马逊Re:Invent大会上,亚马逊AWS的CEO安迪·雅西在发布旗下重磅产品时还顺带嘲讽了一番甲骨文,直言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微不足道。 而在中国,甲骨文的云服务市场份额直接排在十名之外。根据IDC统计2018年1月到6月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数据,排在第一的阿里云占43%的市场份额,其次为腾讯云占11.2%,排在第九名的华为云市场份额仅占到2.3%。 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外企,除了政策限制,甲骨文还有难以克服掉的外企综合征。“外企不轻易降低身段,把美国核心的技术完全放到中国,不做适配和本地化,就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一位云行业从业者表示。 另外,甲骨文一向崇尚工作生活平衡的文化。Andy说,很多在甲骨文中国十几年的老员工即便没有年度调薪、升职,也会愿意留在甲骨文,因为这里“不是拿命换钱,不强制加班,只在产品上线前的几个关键节点需要加班,之后还有机会调休”。但这样的工作节奏显然要败给“拿命换钱”的本土IT公司们。 有人略带惋惜地称:“甲骨文这么快就在云计算市场掉队了?” 业务停滞增长,裁员“后患无穷” 甲骨文的调整是全球性的。在印度、美国,甲骨文也在裁员,但幅度和影响力远没有在中国大。两个月前,外媒曾报道,甲骨文计划在加州地区裁员300余人,甲骨文在北美地区将有5%-10%的员工失业。 此次中国地区裁员,云计算相关研发人员在首批名单之中,背后是甲骨文迟滞的业务增长。 甲骨文今年3月发布了2019第三财季财报(截至2019年2月28日),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相比下降1%。 甲骨文这家昔日巨头,曾经在企业服务领域仅次于微软,如今靠什么业务赚钱? 根据三财季报显示的各部门业绩来看,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1%,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9%,高于去年同期的68%。云授权和现场授权业务营收为12.5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2.99亿美元相比下降4%,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3%,低于去年同期的14%。硬件业务营收为9.1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94亿美元相比下降8%,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0%,与去年持平。服务业务营收为7.8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96亿美元相比下降1%,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与去年持平。 也就是说,掉队的云计算业务,依然是甲骨文业务的大头。 在一位云计算行业从业者看来,甲骨文的云计算落后了,转型速度太慢,也是很多传统IT企业的通病。在数据库领域,增量市场基本都在用云上的数据库了,而存量市场不断在萎缩。 像亚马逊、阿里巴巴,以前都是甲骨文的老客户,但是现在他们不但“去IOE”(在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而且自己开发了适合互联网的数据库,抢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人才流动也从甲骨文开始外流。2016年两位甲骨文中国区高管加入阿里云,包括原甲骨文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喻思成,原甲骨文产品战略部高级总监刘松。 在业内人士看来,甲骨文这次裁员的影响会比较长远,国内很多企业依旧在用甲骨文的数据库,如果彻底放弃中国市场,客户心理会受影响,甲骨文的数据库服务以后还能不能持续,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文中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详情]
甲骨文裁员:技术变迁引发的小人物沉浮 文|周天财经 在传闻几个月之后,张伟(化名)5月7日一早得到了甲骨文研发中心要关闭的确切消息。 “此前的传闻已经为今天做好了铺垫。” 张伟对周天财经记者说,自己并不感到意外。“N+6个月的补偿可以接受,但是最终的离职时间是在5月底,有点仓促。现在这个经济形势,新工作并不好找。” 张伟是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的研发工程师,在首批数百名被裁员工之列。他在北京已经工作了5年多时间。虽然过往有过几次跳槽机会,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 跳下燃烧的平台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张伟说,甲骨文公司这几年整体形势并不好,尤其在云计算领域存在感很低,而调整对于公司而言也一直是常态。 在张伟看来,如今的甲骨文就像是当年的诺基亚一样,已经成为了一个“燃烧的平台”。 “燃烧的平台”这一说法为科技圈的人所知,是因为前诺基亚CEO埃洛普曾写了一份内部备忘录,激励员工们加快创新,做出改变。这份热血的备忘录,没能激活押宝Windows Phone系统的诺基亚,最终退出了智能手机市场。 如今的甲骨文公司,所面临的境况跟当年的诺基亚差不多,只不过这次它面临的是一股云计算浪潮。 过去几十年里,凭借在数据库软件上近乎垄断的表现,甲骨文成为了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但是在最近10年,它错误判断了云计算的趋势,让自己陷入了一种窘迫的状态。 为了做好云计算,甲骨文过去几年曾展开了数十次收购,但是收效甚微。更残酷的是,甲骨文一直以来的占据优势地位的数据库市场,也在面临云计算的冲击,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云端数据库。 “如果不尽快调整战略,今天的裁员可能还不是最坏的时刻。”张伟说,“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自己能掌控得是,赶紧跳下这个燃烧的平台,去试试新的机会。” 错失云计算浪潮 甲骨文是靠着软件起家的,非常有个性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也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挚友,在1977年创立了甲骨文,核心是数据库软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泡沫让甲骨文受益匪浅,因为所有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对数据库的需求增加,使得甲骨文的生意非常火爆。 2010年,依靠强大的销售能力和定价权,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50%,成为该市场的绝对寡头。也就是在那一年,埃里森开始退居幕后,将主要的管理工作转交给别人。 也许是过往太过成功,让甲骨文蒙蔽了双眼,并没有注意到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而当它反应过来的时候,则已经有点跟不上节奏。 虽然凭借数据库等产品产生的利润,甲骨文有充足的资本去进行收购,弥补在云业务上的短板,但是过去8年多累计超过300多亿美元的收购,并没能改变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落后的现状。 过去几年,埃里森也不甘寂寞,通过大怼亚马逊频频登上科技头条,但是嘴上不饶人的他,在面对甲骨文的市场份额时则可能没有一点心气。 去年11月召开的亚马逊re:Invent大会上,AWS CEO Andy Jassy在演讲时调戏了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认为甲骨文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太低,根本不是对手,AWS真正的对手是,微软,阿里巴巴以及谷歌。 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甲骨文转向云计算转型的速度确实不如预期。 产业变迁的必然 甲骨文今天的处境,放大了看,是产业出现技术变迁的必然。 过去20多年里,甲骨文、IBM等老牌IT企业,靠着在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等核心IT技术上的垄断,享受着高额的经营利润。但在外界经营环境出现重大改变之时,这些厂商因为原有业务的太过成功,而不敢自我革命。 实际上,就甲骨文这家企业而言,它应该早有警觉。因为阿里巴巴在2010年左右喊出去IOE的时候,它就应该警醒地认识到云数据库将会是未来趋势。当年阿里巴巴曾是甲骨文在亚太市场最大的客户,但是丢掉这个客户似乎并没有让甲骨文有所思考。而现在,亚马逊也宣布今年年底前彻底放弃使用甲骨文的数据库。 吊诡的是,正是当初最大的客户们却在云上成为了甲骨文的最大对手。亚马逊推出Redshift与Aurora、阿里云推出POLARDB等完全构建在云上的数据库。加上面对旧恨SUN公司(被甲骨文收购了)遗存的MySQL极其变种不断的蚕食,可以说,甲骨文既面对增量市场的失速还要面对存量市场的不断流失,新仇旧恨一起来,早已是满头包。 而这种场景也是传统IT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状:Gartner发布的2018年云基础设施魔力象限中,甲骨文和IBM是传统IT厂商的仅有的2家企业代表。去年年底,IBM宣布转向混合云,而甲骨文新的动作,可能也预示着它战略上有新的变化。在面对云计算的冲击之下,疲态尽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科技发展史上,多数从业者的命运都会随着技术的变迁而起伏。这次云计算所掀起的技术浪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来,置身其中的人不得不面对新技术对职业生涯带来的潜在影响。 也许今天对于那些甲骨文的员工们而言并不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开始,离开这样燃烧的平台,积极拥抱风起“云”涌 的IT变革,可能反而是一次职业生涯的新开始。[详情]
裁员风暴下的甲骨文:部分员工不满补偿方案,期盼延长离职缓冲期 记者 | 于浩 饶文怡 甲骨文中国区的裁员传闻终被证实。 5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称,甲骨文召开全员大会,确定对中国研发中心进行裁员调整,被裁退的员工将普遍获得“N(工作年限)+6”的补偿;而首批被裁的员工数量大约在900人左右。 界面新闻记者前往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甲骨文大厦发现,已经有部分被辞退的员工陆续离开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提到,首批被裁的员工需在5月22日之前确认签字离开,但这意味着他们将错过6月份公司下发的股票期权。 一位被辞退的甲骨文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外界已经公布的裁员消息基本上是准确的,但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能接受现有的赔偿方案。 “每个员工和HR都有15分钟的商谈时间,约谈大概在下午四点左右结束。如果在5月22日之前签字,就能拿到N+6的补偿,然后要在5月31日前离开公司;如果不签,还是可以来公司,但补偿可能就只有N或者N+1了。”她透露道。 为此,部分员工已经建立了讨论补偿的群聊,进行下一步商讨。除了表达对现有方案的不满之外,他们讨论的另一个焦点是,由于今年的就业环境整体不好,很多人都向HR提出,希望甲骨文方面能够给予3个月的缓冲期。由于北京推行了积分落户政策,外地员工一旦社保断缴会很麻烦。如果缓冲期较长,这些员工就有时间找到新工作,保证社保顺利续缴。 很多员工都无法面对突如其来地裁员。“我所在的部门3月份还在加班,就算被裁也想不到会裁到我们部门头上来。”上述员工感慨道。 其实甲骨文要在中国区进行裁员早有迹象。 2017年1月,有消息称,甲骨文将裁减约200个北京研发岗位,并要求员工在3月31日前离职。甲骨文将整合研发业务到云计算方向,个别市场的部分产品团队将被裁减。今年4月开始,又曝出了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即将关闭的传文,涉及人数大约1600人。 而在海外,甲骨文也已实施了裁员。2017年9月,据TheLayoff网站和其他来源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甲骨文已裁减了大约2500名员工,涉及该公司在加州圣克拉拉和圣迭戈办事处的人员,以及在德克萨斯州、科罗拉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员工。 对于裁员的原因,另一位被裁员工向界面新闻记者推测,或与甲骨文的管理策略有直接关系。 通常甲骨文研发中心内部会按照业务线来分部门。当美国高层发生变动,对应负责的业务线也会有调整。例如某位高管离职,其所负责的业务线很可能会被放弃。 在他看来,研发中心一直运转得非常正常,产品也都是赚钱的。直到去年年底印度研发中心开始大规模招聘,招聘的职位和技能要求都和中国这边一样。 “也许公司是在用印度员工取代我们。”这名被裁员工如此推测。 但抛开公司内部问题来看,作为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时代的核心厂商,甲骨文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当下云计算普及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 2018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超40亿美金,其中IaaS市场增速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8.4%,PaaS市场增速更是高达124.3%。另一份报告则提到,在2018年,中国SaaS市场增速是传统应用软件市场的8倍。 在国内的企业之中,去IOE化的进程已经基本完成,大多数企业也都能够接受将自己的业务或者数据部署到云上。相比于传统的IT架构,云服务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灵活,可以实现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甲骨文在中国市场还要面对来自用友、金蝶、浪潮等本土厂商的竞争。在这些趋势的共同作用下,传统外资企业服务提供商的整体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为了扭转这种困局,甲骨文近年不断尝试调转船头,朝云技术方向进一步发展。自2015年起,甲骨文在中国的重心已经转向云服务业务。 为了进一步强化竞争力,2016年,甲骨文以9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云ERP厂商NetSuite。此外,甲骨文与腾讯云合作在中国市场开拓业务的传闻也多次出现。 但这些动作也只能表明甲骨文正在不断尝试各种可能,至于最终效果如何,依然是个未知数。 来自IDC的调研数据可以表明甲骨文在中国云服务市场中的尴尬处境。2018年下半年,前五大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被阿里、腾讯、中国电信、AWS、百度相继占据,而甲骨文的云服务仍处于“Others”的分类之中。 尽管转型前路不明,但甲骨文不得不从人员结构上开始同步调整。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甲骨文在7日发布的内部通知提到:“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势必需要我们从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研发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 这或许算是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一次断臂求生。只是裁员之后,甲骨文要想继续回到前进的轨道上,还要看未来新业务推进的情况究竟如何。 [详情]
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大裁员:离职赔偿N+6,资深员工不满 澎湃新闻记者 承天蒙 张宁 美国软件巨头、数据库产品供应商甲骨文突然在中国大举裁员。 5月7日,多位被裁员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确认,甲骨文北京公司上午召开会议,宣布参会员工均已被裁员。被裁员工早上收到的会议通知中,也没有说明会议内容,因此这一消息显得十分突然。 多位被裁员工表示,这次裁员,甲骨文在中国有研发中心的城市均有涉及,包括北京、上海、苏州、深圳、大连等。 有被裁员工称,甲骨文中国这次裁员主要裁的是研发中心人员,首批将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 一位了解甲骨文裁员情况的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整个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都要关闭,并称这是甲骨文美国总部的决定。甲骨文在中国的研发人员约1600人。 对此,甲骨文中国的一位公关经理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个我们现在没有回应。” 甲骨文北京公司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宁 图 本月内离职的员工补偿N+6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此次甲骨文对离职员工的补偿方案,根据签解约合同的时间,分为三个等级。解约合同签得越早,补偿越多。 一位被裁员工透露,“5月22号之前签解约合同,是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的赔偿,一个月后,即6月7号签是N+1,再往后就只有N了。” 较为年轻的员工对这样的赔偿条件还算满意,“比国内其他企业好很多。” 但一些级别高、年龄大的员工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他们表示,N+6的赔偿条件看似很高,但对资深员工来说,并不公平。 一位资深员工说,“现在公司把(月)工资上限只打到2.5万元,很多级别高的员工,工资远远超过这个数。”更有年龄大的员工担忧,短时间内可能找不到工作。 员工表示公司仍在盈利 甲骨文同事在安慰被裁员员工,被裁员员工坐在地上。一些老员工对裁员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是,甲骨文在中国仍在盈利。 一位老员工表示:“不理解公司为什么突然裁员,产品线上还在盈利。正常情况下,如果公司财报连续三年盈利,是不允许裁员的。” 甲骨文被裁员工在公司现场提出的诉求包括:“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High Profit,Why Layoff(高利润为何裁员)”,“反对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 也有多位员工表示,自己对公司即将裁员的消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一位员工称:“这次宣布并不突然,去年开员工大会时就已经有这个(裁员)打算了,只不过没有官宣,我们等了一年了。” 现在,甲骨文正在与员工进行一对一对谈,对解约条件、诉求等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甲骨文全球裁员背后有何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正在推进的裁员计划并非仅在中国实施。 一位甲骨文北京办公室被裁员工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自己不属于中国研发中心,而是属于运维部门,归属印度团队。他也收到了裁员通知,自己的印度老板对此并不知情。 而在1个月前,甲骨文在美国加州办公室产品研发部门就已经向监管部门提交了裁员文件。 据外媒CRN 3月26日报道,美国加州监管文件披露,甲骨文将在该州永久裁员352人,裁员将从5月21日开始,包括255名甲骨文红木城(Redwood City)总部员工和97名圣克拉拉(Santa Clara)办公室员工。 文件中,甲骨文表示,公司“重新评估了其产品重点和技能组合的差距,由于这些原因,公司决定解雇产品研发部门中的特定员工。”文件中还提到,这一批被裁的员工绝大多数是软件开发人员。 裁员同时,甲骨文也在招聘新员工。裁掉软件开发人员之后,甲骨文新招的员工很多是云服务领域的工程师。 一位前员工告诉CRN,很多甲骨文新进公司的工程师是来自微软Azure云部门和亚马逊AWS云部门,他们被付以高薪,试图改善甲骨文陷入困境的云服务部门。 甲骨文发言人Deborah Hellinger此前曾发布声明称:“由于我们云业务的发展,我们将不断平衡我们的资源,重组我们的开发团队,以确保我们有合适的人员,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好的云产品。” [详情]
深耕三十年后,甲骨文因何裁撤中国研发中心? 《财经》记者 周源 5月7日,多位甲骨文(Oracle)中国员工向《财经》记者确认,该公司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整个CDC约1600人,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7日上午,甲骨文召开了面向全中国区的电话会议,其亚太区人力资源主管声称,甲骨文正在进行全球性的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没有任何提问环节,会后甲骨文北京地区便开始了一对一裁员面谈,赔偿方案为N+6(N为入职年限)。 甲骨文是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Redwood City),其核心产品为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占率多年来全球排名第一。 1989年,甲骨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该公司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 一位中国SaaS公司CEO对《财经》记者说,裁撤研发中心对甲骨文在中国的业务不会有太大影响。该SaaS公司的业务与甲骨文的某一类云服务有直接竞争关系。 “甲骨文是全球化开发模式,很多项目都是由美国、印度、中国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发,中国不做了,可以转给印度,而且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被分配的业务通常比较边缘,并非核心业务。”该SaaS公司CEO如此说道。 甲骨文的销售团队在中国依旧保留。 目前,部分被裁员工对裁员表示不满。社交媒体微信上流传的一则短视频显示,部分甲骨文员工拉横幅抗议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呼吁“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 有行业人士评价,甲骨文关闭中国研发中心或许和当年微软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一样,都暗含某种时代转折点的意味。 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在北京成立,是跨国科技公司在中国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开始。 中国政府对此类行为表示高度支持。在2004年版本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资研发中心正式被列为鼓励类项目(第12款11条)。各地方政府更是以其为荣,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并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开出了各种优惠条件。 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在建设中国研发中心的高峰期。那些位列世界500强的巨头往往多城市布点,人员规模一扩再扩。例如,IBM中国开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曾高达3000人。 尽管跨国公司们是奔着中国的市场、人才与政策红利而来,但受益是双方的。IBM、惠普、微软、也包括甲骨文某种程度上都曾是中国科技人才的“黄埔军校”。例如“阿里云”之父王坚、原金山软件CEO张宏江、百度副总裁张亚勤、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均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 但自2012年起,外国科技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与规模发展曲线出现掉头向下迹象。例如,软件公司Adobe(2014年)与CA(2017年)相继关闭在中国的研发中心,IBM近年来也缩减了IBM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此次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关门更是创下近年之最。 有多位外企研发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IT类外企将研发转移至印度等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目前已经超过印度。并且,印度软件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持续上升,规模效应日益明显。例如,CA在印度的研发中心有两千多位员工,在中国最好时期才三百多名。 亦有行业人士表示,另一关键原因是,老牌IT外企受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冲击,自身业务成长乏力甚至下滑,所以更关注成本控制,更频繁地进行战略性人事调整。 甲骨文虽然近年来全力向云计算转型,但仍然只能说是“在路上”。 该公司季度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相比下降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3%,净利润为27.45亿美元,去年同期则净亏损为40.47亿美元。 前不久,甲骨文亦发表过一份简单的声明:“随着云业务的发展,甲骨文将继续不断调整我们的团队和资源,确保公司能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出色的云产品。” 相比之下,向云转型比较顺利或者自身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的外国科技公司依旧保持对中国的投资力度。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运转良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2018年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微软亚洲研究院仍然这两所高校毕业生青睐的工作单位。 2016年,甲骨文副总裁吴承杨曾在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披露过IDC的调研数据:甲骨文数据库201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以43.9%占据第一,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则高达56%。作为一家在中国享有高知名度和高市占率的科技公司,如此彻底关闭在华研究中心总是令人感到些许意外,一位前外企高管甚至向《财经》记者评价称,“这是放弃中国市场的表现”。 截止发稿前,甲骨文中国未向《财经》记者回应上述裁员信息。[详情]
甲骨文中国裁员 被裁员工呼吁“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裁员时请真情相对 传了许久的甲骨文中国裁员,这次真的来了。 今日(5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甲骨文大厦,在具有标志性的甲骨文品牌标识前,记者看到已经有些许员工在合影留念。一位甲骨文中国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OCM(Oracle Certified Master)部门“铁定”被裁撤了,整体裁员力度很大。 甲骨文此次被裁员工们,也拉起了横幅反对。横幅上书写了“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裁员时请真情相对”、“我们要工作,孩子要上学,为何如此下狠手!”等内容。 另外一位甲骨文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次裁员主要涉及的是研发中心人员,按照时间分批次进行,涉及的区域主要是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研发中心。他同时告诉记者,今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同事也约谈了他自己,全程10分钟,“谈判态度很好,但不同意协商,大家都不怎么满意裁员的赔偿方案。”对于裁撤的原因,该员工对记者表示,业务业绩不理想是原因之一,相关业务可能要转移到东南亚。 另外,该员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甲骨文今日也发布了内部通知。通知表示,“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势必需要我们从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研发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这个决定这次将会影响到中国研发部门的部分同事们,会议结束后,我们的人力资源同事将与此次受到影响的团队成员单独会面。”“此次研发团队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涉及美国总部以及所有海外的研发团队,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 实际上,从今年4月开始就有消息传出,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将要关闭,涉及1600名工程师。此外,甲骨文此前也宣布美国研发部门计划5月裁员350人。 [详情]
《财经》记者 周源/文 谢丽容/编辑 5月7日,多位甲骨文(Oracle)中国员工向《财经》记者确认,该公司将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CDC)。整个CDC约1600人,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7日上午,甲骨文召开了面向全中国区的电话会议,其亚太区人力资源主管声称,甲骨文正在进行全球性的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没有任何提问环节,会后甲骨文北京地区便开始了一对一裁员面谈,赔偿方案为N+6(N为入职年限)。 甲骨文是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Redwood City),其核心产品为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占率多年来全球排名第一。 1989年,甲骨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该公司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研发中心,随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成立研发中心。 一位中国SaaS公司CEO对《财经》记者说,裁撤研发中心对甲骨文在中国的业务不会有太大影响。该SaaS公司的业务与甲骨文的某一类云服务有直接竞争关系。 “甲骨文是全球化开发模式,很多项目都是由美国、印度、中国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发,中国不做了,可以转给印度,而且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被分配的业务通常比较边缘,并非核心业务。”该SaaS公司CEO如此说道。 甲骨文的销售团队在中国依旧保留。 目前,部分被裁员工对裁员表示不满。社交媒体微信上流传的一则短视频显示,部分甲骨文员工拉横幅抗议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呼吁“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 截图来源于网络视频,作者不详 有行业人士评价,甲骨文关闭中国研发中心或许和当年微软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一样,都暗含某种时代转折点的意味。 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在北京成立,是跨国科技公司在中国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开始。 中国政府对此类行为表示高度支持。在2004年版本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资研发中心正式被列为鼓励类项目(第12款11条)。各地方政府更是以其为荣,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并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开出了各种优惠条件。 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在建设中国研发中心的高峰期。那些位列世界500强的巨头往往多城市布点,人员规模一扩再扩。例如,IBM中国开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曾高达3000人。 尽管跨国公司们是奔着中国的市场、人才与政策红利而来,但受益是双方的。IBM、惠普、微软、也包括甲骨文某种程度上都曾是中国科技人才的“黄埔军校”。例如“阿里云”之父王坚、原金山软件CEO张宏江、百度副总裁张亚勤、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均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 但自2012年起,外国科技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与规模发展曲线出现掉头向下迹象。例如,软件公司Adobe(2014年)与CA(2017年)相继关闭在中国的研发中心,IBM近年来也缩减了IBM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此次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关门更是创下近年之最。 有多位外企研发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IT类外企将研发转移至印度等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目前已经超过印度。并且,印度软件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持续上升,规模效应日益明显。例如,CA在印度的研发中心有两千多位员工,在中国最好时期才三百多名。 亦有行业人士表示,另一关键原因是,老牌IT外企受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冲击,自身业务成长乏力甚至下滑,所以更关注成本控制,更频繁地进行战略性人事调整。 甲骨文虽然近年来全力向云计算转型,但仍然只能说是“在路上”。 该公司季度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6.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6.76亿美元相比下降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3%,净利润为27.45亿美元,去年同期则净亏损为40.47亿美元。 前不久,甲骨文亦发表过一份简单的声明:“随着云业务的发展,甲骨文将继续不断调整我们的团队和资源,确保公司能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出色的云产品。” 相比之下,向云转型比较顺利或者自身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的外国科技公司依旧保持对中国的投资力度。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运转良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2018年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微软亚洲研究院仍然这两所高校毕业生青睐的工作单位。 2016年,甲骨文副总裁吴承杨曾在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披露过IDC的调研数据:甲骨文数据库201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以43.9%占据第一,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则高达56%。作为一家在中国享有高知名度和高市占率的科技公司,如此彻底关闭在华研究中心总是令人感到些许意外,一位前外企高管甚至向《财经》记者评价称,“这是放弃中国市场的表现”。 截止发稿前,甲骨文中国未向《财经》记者回应上述裁员信息。[详情]
云转型迟缓,甲骨文裁员大幕开启 在云转型过程中一直踩不准节拍的数据库巨头甲骨文终于准备壮士割腕,开启裁员大幕。最先受到波及的是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 据多家媒体报道,甲骨文5月7日上午召开全员大会,正式宣布关闭中国研发中心,预计裁员规模近千人。公司已经宣布N+6的补偿方案。甲骨文美国盘后股价未受影响。 运营成本大人才发展滞后 第一财经记者向甲骨文公关部人士联系,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应。不过一位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之一的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甲骨文裁员的事情已经确认,赔偿方案也已公布。 上述人士表示,在北京运营研发中心的成本太大,又无法对甲骨文的业务进行有效支撑,因此短期看来关闭研发中心对甲骨文会有部分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企业的转型是有好处的,毕竟进入到云时代后,对人才和业务的要求都与过去几十年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科技公司原有的人才可能无法满足技术进步带来的需求。 “甲骨文没有像谷歌、微软那么快向云转型,很多裁员涉及的都是传统技术的人员。”他补充道,“甲骨文现在做第二代云,将来企业内的很多部署都要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未来跨国巨头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在BAT这些中国科技巨头不惜代价招揽人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留住人才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如果无法吸引好的人才,那么很多企业的研发中心都会面临甲骨文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上述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关于甲骨文将在全球大范围裁员并可能将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消息近两个月来已经开始盛传。此前Oracle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发送了一封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该邮件告知员工,将来甲骨文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甲骨文Oracle云基础设施(OCI)业务展开。 云业务转型缓于竞争对手 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尽管业务整体增长不错,但仍不足以缓解投资者对于甲骨文推动客户转变为云订阅模式的担忧。最新财季中,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该季度甲骨文的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了4%至12.5亿美元。Constellation Research分析师Holger Mueller认为,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甲骨文企业转向云计算速度缓慢的事实。 不过对此,甲骨文创始人、首席技术官Larry Ellison指出,甲骨文新推出的Autonomous Database在市场中取得了成功,该数据库是甲骨文主要数据库产品的一种云版本,目前已经累计拥有近1000家付费客户,而且还有大约4000家客户正在测试该软件。 甲骨文负责云产品研发的总裁托马斯·库里安(Thomas Kurian)也已于去年离职加入谷歌,担任谷歌新的云业务CEO。此前库里安带领的OCIC团队开发人员主要分布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及中国北京。而第二代OCI由甲骨文在西雅图的研发团队带头负责。据了解,在2018年底,相关工作的人员调整计划就已经开展。 相关报告显示,甲骨文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远远落后其他竞争对手。目前,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领跑云市场。在核心产品Oracle与EBS之外,甲骨文急需在云计算市场上有所突破。 一位了解甲骨文业务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甲骨文八九十年代是数据库起家,给企业做应用,涵盖很多内容,采购,财务等,但在云时代,不需要本地部署,使用的是SAAS,软件及应用,这种遍布全球的部署性的业务对甲骨文的转型而言太过沉重。”[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