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大公“掉线”9个月 细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
大公“掉线”9个月 细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

虽然大公资信已经回归,但是评级行业的困境仍然没有改变,如果这种模式不改变的话,评级市场也难以做到真正客观公正。[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4月29日  17:57
国资巨头杀入信用评级行业 大公资信迎新生?十问十答
国资巨头杀入信用评级行业 大公资信迎新生?十问十答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9日  06:37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

中国证券报|2019年04月19日  04:48
大公资信借助国资焕新生 与中国国新正式签约
大公资信借助国资焕新生 与中国国新正式签约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4月18日  18:42
大公资信易主 评级独立性是关键
大公资信易主 评级独立性是关键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19日  07:35
大公评级被央企中国国新战略重组 此前被暂停业务1年
大公评级被央企中国国新战略重组 此前被暂停业务1年

澎湃新闻|2019年04月18日  15:55
本土巨无霸亮相 优秀评级公司该是怎样的
本土巨无霸亮相 优秀评级公司该是怎样的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8日  18:04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 未来将“出海”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 未来将“出海”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4月18日  14:36
去年遭重罚的大公资信被国资重组!中国国新首度回应
去年遭重罚的大公资信被国资重组!中国国新首度回应

中国证券报|2019年04月18日  14:33
中国国新回应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十大原因
中国国新回应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十大原因

经济观察网|2019年04月18日  13:37
中国国新收购大公资信
中国国新收购大公资信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4月18日  10:52

最新新闻

大公资信新任董事长到位 评级业务三个月后可展业
大公资信新任董事长到位 评级业务三个月后可展业

  原创: 向导 夏欣 资管中国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内部重大人事变动已经获得确认,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财务部总经理吕柏乐正式履任大公资信董事长,大公资信官网目前已经更新,大公资信原董事长关建中名字也已从高管团队介绍中消失。 记者注意到,此次人事变动是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以来的一次重要高层更替变化。 图片来源:Google 大公资信官网显示,吕柏乐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历任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总经理、中国华电集团所属中国华电香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中国旅行社总社董事、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现任大公资信总裁,全面统筹公司的管理工作。 于2018年9月接任大公资信的董事兼总裁吴广宇,被任命为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分管评级、评审、技术、数据、合规及法务工作。 财务部总经理李红也是于2019年5月正式加入大公资信。信息显示,李红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公司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日常财务核算活动监督管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成本管控、风险防控等工作。 此外,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松敏分管人力资源、综合行政、信息化工作;副总裁周笃高(周大惟) 负责推动评级行业技术研究和市场拓展;合规负责人史淑梅统筹管理公司合规、评级报告质量审核、法律及内控事务。 工商资料显示,中国国新、北京仕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国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目前为大公资信股东,其中,中国国新持股58%。 2019年2月,大公资信计划引入国资委全资控股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见诸报端。 4月18日,中国国新正式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资料显示,中国国新是目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大公资信成为了国有企业控股公司。 中国国新曾表态,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 记者注意到,5月15日,大公资信曾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中国国新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学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公资信董事长、总裁吕柏乐主持了会议。 刘学诗在会上表示大公资信是一家有价值的公司,与中国国新的发展战略是高度契合的。大公资信一定要以专业、规范、国内一流为目标,分析行业动态,理清发展思路,实现华丽转身。[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5月22日 07:46
大公“掉线”9个月 细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
大公“掉线”9个月 细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

  文:火潋滟 新浪财经讯 4月29日,在被处罚9个月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控,4月18日上午双方举行签约仪式。 九个月前发生了什么? 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双双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并作出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以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处罚。 根据当时的报道,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债券评级市场这9个月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从CRM的推出,到外资的进入,“掉线”9个月的大公,能跟上脚步再创辉煌吗? 下面笔者带您细数这9个月债券市场的“变”还有“不变”。 债券市场“变了” 一、信用缓释工具推出 2018年10月,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随后呼之欲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主要包括,(1)信用违约互换(CDS);(2)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3)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WM);(4)信用联结票据(CLN)。其中,CDS和CRMA可归为合约类产品,CRWM和CLN可归为凭证类产品。 二、外资评级抢滩登陆 2018年10月,惠誉评级宣布在中国成立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为中国在岸债券市场提供服务。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惠誉博华全称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注册时间为2018年7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是惠誉评级的全资子公司。 2019年1月28日,标普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获央行备案;交易商协会亦公告称接受标普中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而此前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持有中诚信国际30%股份的穆迪,有意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中诚信国际控股权,进而获得银行间债市牌照。此举尚待监管部门批复。 根据统计,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家公司占领了全球评级业90%以上的市场份额。至此,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在中国市场“登陆”。 三、中国债券纳入彭博指数 2019年4月1日,彭博公司宣布正式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彭博巴克莱指数全球综合指数是国际主流债券指数之一,创建于1973年。这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里程碑。 虽然中国债市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依旧没有改善,下面来看债券市场的“没变”。 一、“AA”评级起评依旧 根据统计,2018年共有123只债券违约,在大量违约的同时,业内对债券评级虚高,没有起到预警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评级机构的客观公正性收到了强烈的质疑。 此前IMF驻中国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坦言称,“目前中国在岸发行的债券中95%是AA评级,而相比之下,美国AA评级的债券占比仅为6%,因此很多时候,中国在岸债券的评级与其表现出现背离。” 虽然如此,但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到2019年4月23日,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债共发行债券3902只,其中AAA评级1350只,AA+评级894只,AA评级689只,无评级912只,AA及以上评级占新发债券有评级的比例达到98.09%。 (来源:WIND 新浪债券整理) 回顾2018年,信用债市场一共发行债券10296只,其中AAA评级3458只,AA+评级2269只,AA评级1533只,无评级2877只,AA及以上评级占新发债券有评级的比例达到97.85%。AA级依然为“最低评级”,评级虚高现场依然存在。 二、评级公司依然处在“生理需求”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我国大多数债券评级仍然是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公司在面对衣食父母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固然属于失职。但是一些硬性的规定也不尽完善。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债券评级达到AA或AA+级,才可以进行发行。因此评级公司只有给出了AA以上的评级才能赚钱。甚至有基金经理称“我们现在买债都看内评,外评大多虚高,参考价值不大”。 债券评级虚高,评级公司自然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单靠评级公司自身是无法做出有效改变的。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评级公司正处在需求层次的最底层,也就是“生理需求”阶段。由于国内评级行业兴起时间较短,加之评级公司数量较多,为了生存需要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如果你不给客户好评级,不仅仅是这一次,以后的生意人家也不会再来找你做了。 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主导和AA起评等多重压力下,评级公司可以说是弱势群体,在生存压力下很难100%做到客观公正。 虽然大公资信已经回归,但是评级行业的困境仍然没有改变,如果这种模式不改变的话,评级市场也难以做到真正客观公正。 历史相关: 垃圾债评级也AA 人造债灾呼唤打破评级公司道德陷阱 [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4月29日 17:57
处罚期内得国资加持:国新控股接盘大公资信 能否重生
处罚期内得国资加持:国新控股接盘大公资信 能否重生

  《财经》记者 韩笑 | 文 袁满 | 编辑 4月18日,目前仍在整顿中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资信)正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控股),国新控股将持股58%。 大公资信是国内老牌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拥有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而且长期主打民族品牌,自称是第一家向全球提供主权评级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2011年,大公资信曾因给予铁道部AAA的主体信用评级引发广泛质疑。当时,大公资信对中国的主权评级为AA+,对美国的主权评级则刚刚从A+下调至A。 此次接手大公资信的国新控股是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央企,也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之一。国新控股表示,在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去年8月,大公资信因违规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遭遇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的双重顶格处罚,被暂停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一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银行间市场评级业务规模约有几十亿元。但是,国内评级行业市场公信力较低、评级虚高等问题一直为业内所诟病,“以级定价”、“以价定级”备受债券投资人批评,去年大公资信被处罚事件也被认为只是揭开了行业乱象的一角。 多年以来,中诚信国际、联合评级和大公资信三家评级机构瓜分了中国评级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在银行间市场发债的企业提供评级是他们的主要业务来源。在大公被暂停评级业务后,市场份额迅速被另外两家抢占,仅剩少量存量业务,人员流失严重。 对此,国新控股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整改期内,大公资信虽然人员和业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仍然在正常经营。 对于仍在处罚期的大公资信来说,此时迎来国新控股这样拥有国资背景的大股东,能否借此迎来重生?有评级业人士认为,“有国资身份加持应该会是件好事,但重建市场信任还任重道远”。 目前在国内评级行业中,拥有国资背景的还有大股东为天津泰达国际控股的联合评级、东方资产控股的东方金诚,以及交易商协会全资控股的中债资信。联合评级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中诚信国际,东方金诚起步较晚、市场份额也较少,而中债资信是中国评级市场上仅有的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 国新控股重组后的大公资信不仅要面对市场份额流失的困境,还要面临国际评级机构入华的激烈竞争。今年1月,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正式获准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目前穆迪和惠誉也在积极寻求以独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可参见《财经》报道:标普获准进入中国评级市场,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吗?) 虽然监管部门希望引入国际评级机构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质量改善,但对于此轮外资评级机构独资入华,此前某国内评级公司前高管对《财经》记者表达了一些忧虑。他认为国内评级行业尚不成熟、市场公信力较低,评级公司之间也因恶意竞争彼此缺乏互信,担心外资进入后会依靠强大的声誉很快抢占市场。 据了解,在面对外资评级机构入华竞争之际,国内评级行业也在积极寻求整合,但由于机构内部阻力较大,进展仍然缓慢。去年9月,央行联合证监会发布14号文,在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业务资质逐步统一的同时,还鼓励同一实际控制人下不同的信用评级机构法人,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方式进行整合,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做大做强。 (本刊记者龚奕洁对此文亦有贡献)[详情]

《财经》杂志 | 2019年04月18日 19:23
大公资信新任董事长到位 评级业务三个月后可展业
大公资信新任董事长到位 评级业务三个月后可展业

  原创: 向导 夏欣 资管中国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内部重大人事变动已经获得确认,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财务部总经理吕柏乐正式履任大公资信董事长,大公资信官网目前已经更新,大公资信原董事长关建中名字也已从高管团队介绍中消失。 记者注意到,此次人事变动是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以来的一次重要高层更替变化。 图片来源:Google 大公资信官网显示,吕柏乐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历任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总经理、中国华电集团所属中国华电香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中国旅行社总社董事、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现任大公资信总裁,全面统筹公司的管理工作。 于2018年9月接任大公资信的董事兼总裁吴广宇,被任命为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分管评级、评审、技术、数据、合规及法务工作。 财务部总经理李红也是于2019年5月正式加入大公资信。信息显示,李红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公司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日常财务核算活动监督管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成本管控、风险防控等工作。 此外,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松敏分管人力资源、综合行政、信息化工作;副总裁周笃高(周大惟) 负责推动评级行业技术研究和市场拓展;合规负责人史淑梅统筹管理公司合规、评级报告质量审核、法律及内控事务。 工商资料显示,中国国新、北京仕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国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目前为大公资信股东,其中,中国国新持股58%。 2019年2月,大公资信计划引入国资委全资控股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见诸报端。 4月18日,中国国新正式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资料显示,中国国新是目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大公资信成为了国有企业控股公司。 中国国新曾表态,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 记者注意到,5月15日,大公资信曾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中国国新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学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公资信董事长、总裁吕柏乐主持了会议。 刘学诗在会上表示大公资信是一家有价值的公司,与中国国新的发展战略是高度契合的。大公资信一定要以专业、规范、国内一流为目标,分析行业动态,理清发展思路,实现华丽转身。[详情]

大公“掉线”9个月 细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
大公“掉线”9个月 细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

  文:火潋滟 新浪财经讯 4月29日,在被处罚9个月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控,4月18日上午双方举行签约仪式。 九个月前发生了什么? 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双双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并作出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以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处罚。 根据当时的报道,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债券评级市场这9个月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从CRM的推出,到外资的进入,“掉线”9个月的大公,能跟上脚步再创辉煌吗? 下面笔者带您细数这9个月债券市场的“变”还有“不变”。 债券市场“变了” 一、信用缓释工具推出 2018年10月,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随后呼之欲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主要包括,(1)信用违约互换(CDS);(2)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3)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WM);(4)信用联结票据(CLN)。其中,CDS和CRMA可归为合约类产品,CRWM和CLN可归为凭证类产品。 二、外资评级抢滩登陆 2018年10月,惠誉评级宣布在中国成立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为中国在岸债券市场提供服务。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惠誉博华全称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注册时间为2018年7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是惠誉评级的全资子公司。 2019年1月28日,标普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获央行备案;交易商协会亦公告称接受标普中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而此前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持有中诚信国际30%股份的穆迪,有意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中诚信国际控股权,进而获得银行间债市牌照。此举尚待监管部门批复。 根据统计,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家公司占领了全球评级业90%以上的市场份额。至此,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在中国市场“登陆”。 三、中国债券纳入彭博指数 2019年4月1日,彭博公司宣布正式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彭博巴克莱指数全球综合指数是国际主流债券指数之一,创建于1973年。这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里程碑。 虽然中国债市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依旧没有改善,下面来看债券市场的“没变”。 一、“AA”评级起评依旧 根据统计,2018年共有123只债券违约,在大量违约的同时,业内对债券评级虚高,没有起到预警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评级机构的客观公正性收到了强烈的质疑。 此前IMF驻中国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坦言称,“目前中国在岸发行的债券中95%是AA评级,而相比之下,美国AA评级的债券占比仅为6%,因此很多时候,中国在岸债券的评级与其表现出现背离。” 虽然如此,但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到2019年4月23日,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债共发行债券3902只,其中AAA评级1350只,AA+评级894只,AA评级689只,无评级912只,AA及以上评级占新发债券有评级的比例达到98.09%。 (来源:WIND 新浪债券整理) 回顾2018年,信用债市场一共发行债券10296只,其中AAA评级3458只,AA+评级2269只,AA评级1533只,无评级2877只,AA及以上评级占新发债券有评级的比例达到97.85%。AA级依然为“最低评级”,评级虚高现场依然存在。 二、评级公司依然处在“生理需求”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我国大多数债券评级仍然是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公司在面对衣食父母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固然属于失职。但是一些硬性的规定也不尽完善。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债券评级达到AA或AA+级,才可以进行发行。因此评级公司只有给出了AA以上的评级才能赚钱。甚至有基金经理称“我们现在买债都看内评,外评大多虚高,参考价值不大”。 债券评级虚高,评级公司自然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单靠评级公司自身是无法做出有效改变的。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评级公司正处在需求层次的最底层,也就是“生理需求”阶段。由于国内评级行业兴起时间较短,加之评级公司数量较多,为了生存需要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如果你不给客户好评级,不仅仅是这一次,以后的生意人家也不会再来找你做了。 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主导和AA起评等多重压力下,评级公司可以说是弱势群体,在生存压力下很难100%做到客观公正。 虽然大公资信已经回归,但是评级行业的困境仍然没有改变,如果这种模式不改变的话,评级市场也难以做到真正客观公正。 历史相关: 垃圾债评级也AA 人造债灾呼唤打破评级公司道德陷阱 [详情]

处罚期内得国资加持:国新控股接盘大公资信 能否重生
处罚期内得国资加持:国新控股接盘大公资信 能否重生

  《财经》记者 韩笑 | 文 袁满 | 编辑 4月18日,目前仍在整顿中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资信)正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控股),国新控股将持股58%。 大公资信是国内老牌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拥有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而且长期主打民族品牌,自称是第一家向全球提供主权评级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2011年,大公资信曾因给予铁道部AAA的主体信用评级引发广泛质疑。当时,大公资信对中国的主权评级为AA+,对美国的主权评级则刚刚从A+下调至A。 此次接手大公资信的国新控股是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央企,也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之一。国新控股表示,在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去年8月,大公资信因违规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遭遇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的双重顶格处罚,被暂停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一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银行间市场评级业务规模约有几十亿元。但是,国内评级行业市场公信力较低、评级虚高等问题一直为业内所诟病,“以级定价”、“以价定级”备受债券投资人批评,去年大公资信被处罚事件也被认为只是揭开了行业乱象的一角。 多年以来,中诚信国际、联合评级和大公资信三家评级机构瓜分了中国评级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在银行间市场发债的企业提供评级是他们的主要业务来源。在大公被暂停评级业务后,市场份额迅速被另外两家抢占,仅剩少量存量业务,人员流失严重。 对此,国新控股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整改期内,大公资信虽然人员和业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仍然在正常经营。 对于仍在处罚期的大公资信来说,此时迎来国新控股这样拥有国资背景的大股东,能否借此迎来重生?有评级业人士认为,“有国资身份加持应该会是件好事,但重建市场信任还任重道远”。 目前在国内评级行业中,拥有国资背景的还有大股东为天津泰达国际控股的联合评级、东方资产控股的东方金诚,以及交易商协会全资控股的中债资信。联合评级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中诚信国际,东方金诚起步较晚、市场份额也较少,而中债资信是中国评级市场上仅有的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 国新控股重组后的大公资信不仅要面对市场份额流失的困境,还要面临国际评级机构入华的激烈竞争。今年1月,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正式获准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目前穆迪和惠誉也在积极寻求以独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可参见《财经》报道:标普获准进入中国评级市场,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吗?) 虽然监管部门希望引入国际评级机构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质量改善,但对于此轮外资评级机构独资入华,此前某国内评级公司前高管对《财经》记者表达了一些忧虑。他认为国内评级行业尚不成熟、市场公信力较低,评级公司之间也因恶意竞争彼此缺乏互信,担心外资进入后会依靠强大的声誉很快抢占市场。 据了解,在面对外资评级机构入华竞争之际,国内评级行业也在积极寻求整合,但由于机构内部阻力较大,进展仍然缓慢。去年9月,央行联合证监会发布14号文,在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业务资质逐步统一的同时,还鼓励同一实际控制人下不同的信用评级机构法人,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方式进行整合,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做大做强。 (本刊记者龚奕洁对此文亦有贡献)[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