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北京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雄安新区新增单独章节
北京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雄安新区新增单独章节

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更好地衔接,本轮规划期限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总规还新增单独章节,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安排。[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30日  01:22
新版北京总规这些目标如何实现? 六部门亮底牌
新版北京总规这些目标如何实现? 六部门亮底牌

提出人口规模控制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将采取哪些举措?北京在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等方面有哪些做法?如何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交通拥堵有没有新思路?[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30日  01:47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新版北京总规“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如何围绕“四个注重”,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增”、“减”、“建”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30日  05:5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 50条干货带你了解20年后北京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 50条干货带你了解20年后北京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29日  10:15
住建部部长:北京总规划编制工作是习近平亲自指导的
住建部部长:北京总规划编制工作是习近平亲自指导的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29日  10:51
北京城市新总规发布 约三成新建住房将用于租赁
北京城市新总规发布 约三成新建住房将用于租赁

e公司|2017年09月29日  10:22

规划亮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亮点:在更大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亮点:在更大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

业内专家指出,北京以更高站位、更远目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总规紧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迈进。[详情]

新华网|2017年09月29日  16:49
北京新总规发布 42项指标勾勒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新总规发布 42项指标勾勒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新版城市总规共6万余字,包括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且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7年09月30日  05:25
新北京总规严守人口总量 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1085万
新北京总规严守人口总量 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1085万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30日  01:47
北京新总规发布规划期延长 与两个一百年目标衔接
北京新总规发布规划期延长 与两个一百年目标衔接

相比草案,本轮规划期限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29日  10:14
北京新总规发布 至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超7成
北京新总规发布 至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超7成

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29日  10:23
职住平衡纳入北京政策目标: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职住平衡纳入北京政策目标: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总体规划》明确,到2020年北京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2015年的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业内有分析认为,未来北京将注重引导就业岗位布局和居住人口布局合理分布。[详情]

澎湃新闻|2017年09月29日  11:23
90条干货精读北京新总规 关于住房说了这些(脱水版)
90条干货精读北京新总规 关于住房说了这些(脱水版)

今后五年全市计划供应建设150万套住宅的用地。在这150万套中,70%为产权类住房,30%为租赁类住房。[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29日  11:03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新区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新区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将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09月29日  10:59

权威解读

多部委解读北京新总规:增加一核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多部委解读北京新总规:增加一核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原来“一主”即中心城区的内部将“一核”强调出来,突出核心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30日  01:22
两院院士吴良镛谈北京新总规:纲举目张 文清才美
两院院士吴良镛谈北京新总规:纲举目张 文清才美

作为见证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70年发展走向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老多次参与北京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他用“言简意赅、纲举目张、文清才美”12个字,来评价这一版新总规。[详情]

澎湃新闻|2017年09月29日  12:47
北京规土委总规划师解读新总规:舍弃白菜帮留住菜心
北京规土委总规划师解读新总规:舍弃白菜帮留住菜心

施卫良表示,这一次总规就是要实现减量减负。通过减量减负来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通过舍弃白菜帮留住白菜心,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详情]

央视新闻|2017年09月29日  10:25
十问北京新总规:解决住房方面有哪些新提法
十问北京新总规:解决住房方面有哪些新提法

先,要扩大居住用地,并且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关于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包括商品房、共有产权住房、棚改安置房、租赁住房等在内的多种类型。[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29日  10:47
北京新总规解读:严守人口总量上限和城市开发边界
北京新总规解读:严守人口总量上限和城市开发边界

要治病,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减重、减负、减量。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29日  11:00
北京新总规前后较大修改有16稿 专家研讨会开40余次
北京新总规前后较大修改有16稿 专家研讨会开40余次

  新总规公众意见采纳率达88% 较大修改有16稿;30天的公告期征集民意1.15万条;召开40余次专家研讨会 历经3年酝酿,前日,篇幅6万余字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这份规划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205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写就?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昨日介绍,在编制过程中,全市40余个相关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作为工作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合作开展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另外,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对公众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意见采纳率约达88%。  前后较大修改有16稿 据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北京启动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4年4月,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和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组织方案。2014年8月,首规委第33次全体会议研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随后,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组织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支持北京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在新版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专题研究和重点内容的汇报,统筹组织和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市40余个相关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作为工作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合作开展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 2017年2月23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下,北京迅速组织力量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反复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较大的修改前后已16稿。 5月17日,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审议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致同意将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30天公告期市民建言1.15万条 市规划国土委介绍,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网络、电话、调查和公示等不同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其中,30天的公告期间里,仅直接前往规划馆现场参观的团体就有193个,参观的市民高达25849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5岁。市民通过现场留言、网络留言、发送邮件、信件等方式提出1.15万条意见,总计达百万字左右。 经过大数据统计,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交通、市政、住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跟规划直接相关的有效意见约3600余条。 另外,30家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规划编制,还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家研讨会,吴良镛、徐匡迪、周济、傅熹年、钱易、邬贺铨等院士、权威专家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总体规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和首都之窗上全文公开。 ■ 焦点 哪些公众意见被采纳了? “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对公众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意见采纳率约达88%。”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在交通方面,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绿色出行和自行车、步行出行的指标;增加了加强轨道交通车站最后一公里接驳换乘通道和设施建设,共享单车等新兴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写进新版总体规划,以鼓励、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在城市环境改善方面,规划更加重视“留白增绿”,提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不断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刻钟社区服务覆盖率、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检合格率等指标,都写进了新版总体规划。 “为了使整个规划变得更有温度,在文本表达上,我们也更注重亲民性”,相关负责人说。在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问题时,规划尽量采用通俗易懂、亲切温暖的文风,力求更好地回应市民对城市规划发展的期待,使规划从枯燥的技术文件转向社会大众能读懂和响应的社会共识。 新京报记者 邓琦[详情]

新京报 | 2017年10月01日 01:26
北京新总规出炉记:征集超万条公众意见 采纳率88%
北京新总规出炉记:征集超万条公众意见 采纳率88%

  新版总规出炉记 征集公众意见1.15万条  采纳率达88% 来源:北京晨报 阐述“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经过3年酝酿、总共6万余字、规划期到2035年并远景展望205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如何写就?昨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对新版总规出炉记进行“解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次编制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来,国务院批复和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指标已突破了2020年的控制目标,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凸显。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目标和对策?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北京更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角度,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考虑,寻求综合解决方略。 “与此同时,首都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以及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将对首都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谋划和回答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北京开展了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七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专家领衔汇聚顶尖智慧在此 新版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的智慧。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总体规划编制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研究单位牵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近30家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参与。 在编制过程中,本市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家研讨会,吴良镛、徐匡迪、周济、傅熹年、钱易、邬贺铨、谢克昌、江亿、施仲衡、陆大道、贺克斌等院士、权威专家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总体规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要弘扬首都的气魄和特色,塑造北京的总体空间布局艺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严格保护生态绿地,塑造首都的建筑特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有三条红线不能动,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不能动,城市功能要明确,规划要以人为本,建设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北京的规划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更加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这样的建议,最终汇成了新版总体规划中的专门一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容进行阐述。 “正是有了这些专题研究和专家的智慧,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全面,让规划编制成果更加科学。”相关负责人说。 征集公众意见1.15万条 一本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自然需要市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网络、电话、调查和公示等不同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今年3月29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在众人的期待中,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和市民首次见面。30天的公告期间里,仅直接前往规划馆现场参观的团体就有193个,参观的市民高达25849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5岁。市民通过现场留言、网络留言、发送邮件、信件等方式提出了1.15万条意见,总计达百万字左右。一位市民在公告展览留言台一字一句写了满满17页的留言,阐述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经过大数据统计,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交通、市政、住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跟规划直接相关的有效意见3600余条。 “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对公众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意见采纳率约达88%。”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在交通方面,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绿色出行和自行车、步行出行的指标;共享单车等新兴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写进了新版总体规划,以鼓励、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在城市环境改善方面,规划更加重视“留白增绿”,提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不断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时间表 2014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启动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15年4月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工作,对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进行深化,形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成果。 2017年2月23—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下,本市迅速组织力量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反复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较大的修改前后已16稿。 5月17日 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审议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致同意将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6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9月13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审定后,正式批复,成为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 他们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雪梅 王雪梅说,从她刚参加工作时的1993版总规“分散集团式”布局到2004版总规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到新版总规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结构,作为一名在首都城乡规划战线工作近三十年的规划管理工作者,她有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六次编制工作中的三次。“蓝图已经绘就,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朝阳的生动实践等着我们去奋勇开拓,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门头沟浅山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的王宏 看到总规中提到,“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与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王宏感到十分开心,“今年年初,我们开始了浅山拆违,我家后面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场,如今变成了遍布花草的休闲公园,现在村里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坐在广场上晒晒太阳。这回看了新总规说还要对北京的浅山进行生态修复,我觉得特别激动” 。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柯焕章 柯焕章表示,提出减量发展是总规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新的突破。以往的总规,都是增量的规划,没有减量规划,特别是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的规模都是增量的,总规修编一次规模扩大一次,城市边界不断被突破,确实很难承受。希望通过这次总规的修编,能够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把划定的“三条红线”守住,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10月01日 00:09
北京城市规划出炉记:曾组织召开40余次专家研讨会
澎湃新闻 | 2017年09月30日 13:35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 “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本报记者 宋兴国 北京报道 导读 新版北京总规“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如何围绕“四个注重”,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增”、“减”、“建”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2017年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全文发布。 据了解,此次规划强调了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定位,同时划定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新目标——“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建立了42条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规划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国务院对此次规划的批复指出,新版北京总规“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如何围绕“四个注重”,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增”、“减”、“建”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三庚认为,此次规划深刻领会了中共中央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要求精神,制定了涉及人口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环境问题、产业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的规划意见,多规合一的全面性得到了很好体现。 减:控制规模,疏解功能 蒋三庚认为,作为北京首份“减量”总体规划,如何有序疏解核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是此次规划关注的核心重点之一。 规划提出,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北京将大力调整空间结构。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规划将城市空间结构最终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 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另外,“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而“一区”,是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此外,在蒋三庚看来,另一个重要的“减法”,是包括人口和建筑用地面积在内的城市规模的控制。 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在规划发布会上表示,要缓解困扰北京多年的“大城市病”这一顽疾,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减重、减负、减量。新版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其中,第一条红线是人口总量上限。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水定人,将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争取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第二条红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水耗、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别降低15%、17%和20.5%。 第三条红线是城市开发边界。规划提出,要实现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的“三下降”。到 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而中心城区则分别是910平方公里、860平方公里和818平方公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宜居”的实现条件是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现“三条红线”的划定,有利于实现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终极目标。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等的做法,将成为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范例。 增:提升服务,注重“绿色” 据上述北京市相关负责人的表述,新版总体规划更加直面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难点,提出破解难题的综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具体而言,在交通方面,规划提出,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不低于80%。 住房方面,规划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使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其中,租赁住房将占到30%,保障性产权住房将占到21%,商品住房约为49%。 环保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30处,小微绿地200处。同时,将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力治理大气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一个明显的改动是,在规划最终版中,将此前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改为了生态涵养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这代表规划主张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各区将坚决做不破坏环境、不破环生态、不浪费资源的发展。 在医疗教育方面,规划提出,要做到各区都有高等学校、各区都有三甲医院。 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秘书长程林表示,规划涉及传统市政交通类基础设施、海绵城市为代表的水资源管理类基础设施、空气治理等环境类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利用开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北京城市功能追求和发展方向的转变。 程林认为,一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难以匹配城市人口集聚速度和城市规模发展速度,使得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此次规划的相关表述,代表着未来北京将会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 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与之前相比,此次北京总体规划的另一大亮点,是其首次将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单独部分呈现。 规划提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比翼齐飞。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方面,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同时支持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到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指出,规划的五大安排之一,就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谋划人口调控工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镇体系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强跨省市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引导人口在更大区域空间有序流动。 李国平指出,京津冀地区不缺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但缺乏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地区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和环境联动治理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协同,这也对各地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求。 他表示,首都的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已经规定了北京在下一阶段要做什么,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则更加具体规定了如何实现纲要赋予北京的任务,以及怎么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突出北京的核心作用。(编辑:包芳鸣)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9月30日 05:54
北京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雄安新区新增单独章节
北京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雄安新区新增单独章节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来源:北京晨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 备受期待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昨日正式发布。新版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到2035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提高到75%。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 相比此前的草案,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更好地衔接,本轮规划期限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总规还新增单独章节,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安排。 在介绍编制背景和过程时,市规划国土委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大城市病”问题凸显。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角度,寻求综合解决方略。2014年,北京启动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 2017年2月23、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下,本市迅速组织力量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反复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较大的修改前后已16稿。 总规看点 人口规模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生态红线 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城市开发 减少平原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 建设用地 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 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空气 到2020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生态 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建设森林城市,重点实施平原造林,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1.6%提高到44%,2035年不低于45%。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远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京津冀 要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北京、天津双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主要引擎作用,强化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区域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文保 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 房价 未来5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未来5年新供应住房中,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交通 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20年新建地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2035年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2035年不低于80%。 到2020年小客车出行比例和车均出行强度降幅力争达到10%—15%,到2035年降幅不小于30%。 水资源 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提高到约185立方米,2035年提高到约220立方米。到2018年年底全面消除全市黑臭水体。2020年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 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万—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雄安 一是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构建便捷通勤圈和高效交通网。二是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三是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等。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30日 01:22
多部委解读北京新总规:增加一核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多部委解读北京新总规:增加一核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人口调控目标符合承载能力 来源:北京晨报 多部门解读《总规》  昨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行了解读。 总规解读 问:“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为何调整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增加一核和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市规划国土委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总规编制组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城市空间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原来“一主”即中心城区的内部将“一核”强调出来,突出核心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明确“一核”应充分体现“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同时更好地辐射带动“两翼”发展。“一区”即生态涵养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原来十一个新城的定位,划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多点”和“一区”,强调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问:2020年控制人口在2300万人以内,如何实现? 调控目标符合资源承载能力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调控目标的安排,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相适应的,也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特大型城市人口变化演进的规律。 为支撑这一目标的完成,《总体规划》同步作出了系统的安排。一是要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定不移地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二是要落实减量发展的要求,从规划土地的源头上控制住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挂钩算账。三是要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采取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同时,加快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承接产业、功能和人口。四是要突出创新发展牵引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五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谋划人口调控工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引导人口在更大区域空间有序流动。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聚焦四个重点领域,一是坚持“先公交、严标准、促淘汰”的技术路线,以重型货运车管控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等综合手段,使全市机动车结构向更加节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二是推进形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助的能源供应体系,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5%以上,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三是在推进产业低排化方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为引领,结合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严格控制扬尘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氨排放。 问:为实现空气质量目标,下一阶段污染防治将采取哪些举措? 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 问:北京在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方面有哪些做法? 加快推进50万套租赁房建设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在产权住房方面,在深入分析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供地计划,不断加大住房用地供应,满足市场基本需求,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购房需求,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近期,北京正式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导则,规范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同时综合施策大力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坚持严格的住房限购政策不动摇,不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认定标准,实行“认房又认贷”,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严格执行个人转让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挤压投机投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在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方面,进一步发挥租赁市场解决市民居住问题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立法工作,努力推动尽快进入立法审议程序。同时结合北京实践加快完善住房租赁政策措施,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即将发布。特别是加快推进50万套租赁房建设,规范开发企业自持商品房建设和管理,尽快形成供应,稳步推进公租房的精准化分配,促进职住平衡。 问: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如何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35年官厅水库恢复饮用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工作。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未来将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多调水,按照“喝存补”的顺序用好用足,缓解北京本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在节流方面,要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在控制全市人口总量不超过2300万人、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总体规划》提出2020年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2035年符合国家要求。 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要达到12亿立方米。将山地、森林、河流湖泊和水源保护区划入生态控制线。增加密云水库蓄水(目前已超过19亿立方米)。实施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压采保护本地地下水,加大回灌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问:《总体规划》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有什么新思路? 综合交通承载力成为约束条件 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就是要将治理交通拥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治理城市病的重大举措。 交通承载力约束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改变交通发展被动适应城市发展的局面,在规划层面向交通引导城市发展转变,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特别是注重提升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供给能力的同时,对城市规划布局、人口规模和分布、就业岗位配置、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开发强度、配套设施建设等形成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交通供需的匹配。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30日 01:22
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突出首都功能 严控城市规模
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突出首都功能 严控城市规模

  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规划国土” 导读 9月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本期内容规划国土小编送出发布会的权威解读内容。 一问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重点、方法都有新突破,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有示范作用。三分规划,七分落实,下一步北京市在实施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维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成为了首都发展的法定蓝图。《批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工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是指导我们今后做好首都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依据、总纲领。我们将深入学习,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部署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全面部署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这本总体规划设定的目标很高,任务很重,指标约束很严,实施落实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四个意识”抓好总体规划的实施,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三是严守“双控”“三线”; 四是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五是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六是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七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等。 同时要创新规划实施体制机制,抓好到2020年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落实,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体检评估,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不断开创首都城市发展新局面! 二问 本次总规公告时,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而最终版本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请问作出这一调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施卫良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 总规编制组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城市空间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最终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 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原来“一主”即中心城区的内部将“一核”强调出来,突出核心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明确“一核”应充分体现“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同时更好地辐射带动“两翼”发展。 一区即生态涵养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原来十一个新城的定位,划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多点”和“一区”,强调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以平原地区新城为主的“多点”,作为主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地区,应加强综合承接能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引领区域发展。而“一区”则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首都的生态屏障、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将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 三问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六区常住人口也有明确的规模控制目标,请问提出这一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李素芳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中央对《总规》的批复中明确,首都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提出全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六区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远期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明确的人口调控目标是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体现。人口调控目标的安排,经过了科学的测算和平衡,综合考虑了首都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供应以及绿色生态空间等多方面硬约束因素,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相适应的,也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特大型城市人口变化演进的规律。 为支撑这一目标的完成,《总体规划》同步作出了系统的安排。 一是要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定不移的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加强对疏解腾退空间利用的引导,注重腾笼换鸟、留白增绿、补充便民服务短板,促进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 二是要落实减量发展的要求,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平原地区开发强度要同步实现“三下降”,从规划土地的源头上控制住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挂钩算帐。 三是要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采取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同时,加快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承接产业、功能和人口。 四是要突出创新发展牵引作用,以结构优化提升发展质量,依靠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五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谋划人口调控工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镇体系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强跨省市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引导人口在更大区域空间有序流动。 四问 北京在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方面有哪些做法? 邹劲松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室主任 市住建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中央批复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方向,围绕政府和市场、供给和需求、当前和长远、新房和存量房四个关系,深入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一方面,在产权住房方面,在深入分析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供地计划,不断加大住房用地供应,满足市场基本需求,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购房需求,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近期,我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导则,规范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同时综合施策大力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坚持严格的住房限购政策不动摇,不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认定标准,实行“认房又认贷”,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严格执行个人转让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挤压投机投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在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方面,进一步发挥租赁市场解决市民居住问题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立法工作,努力推动尽快进入立法审议程序。同时结合北京实践加快完善住房租赁政策措施,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即将发布。从加大租赁住房供应、建立监管平台、规范租赁关系、落实租赁赋权、加强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具体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先租后买的梯次消费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50万套租赁房建设,规范开发企业自持商品房建设和管理,尽快形成供应,稳步推进公租房的精准化分配,促进职住平衡。 五问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重点、方法都有新突破,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有示范作用。三分规划,七分落实,下一步北京市在实施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进怀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新版《总规》本身就是在“四定原则”下编制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工作,另外就是要做好水源保护。 开源主要是增加外调水量。《总规》提出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按照《总规》的要求,我们未来将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多调水,按照“喝存补”的顺序用好用足,缓解北京本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节流总体要求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具体措施包括: 1 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总规》提出要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医疗机构、调整优化传统商业区(不再新增商业功能)、推动传统平房区保护更新(人口减量、密度降低)。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严禁再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疏解。疏解部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培训机构和具备条件的文化团体。这些疏解工作都有利于降低用水量。 2 控制用水总量。在控制全市人口总量不超过2300万人、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由2015年现状2921k㎡减少到2020年的2860 k㎡和2035年的2760 k㎡)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总规》提出2020年控制在43亿方以内,2035年符合国家要求。 3 进一步提高节水水平。强化农村、园林绿地、城乡结合部节水管理。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和雨洪水。《规划》提出2020年万元GDP水耗比2015年下降15%,2035年比2015年下降40%以上。 4 加大再生水利用量,以再生水替代清水。《总规》提出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要达到12亿方。 水源保护方面,《总规》提出加强水源保护区保护,控制水土流失,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山地、森林、河流湖泊和水源保护区划入生态控制线。严管生态控制区内建设行为,保障生态空间只增不减。 严格保护两库一渠,涵养地下水源。增加密云水库蓄水(目前已超过19亿方)。实施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引用水源功能。压采保护本地地下水,加大回灌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六问 《总规》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有什么新思路? 容军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北京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三年多来,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区域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道路设施及运行、停车设施与管理、交通管理、物流运输、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十大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高度衔接和融合,结合五年规划分阶段推进实施。 缓解交通拥堵需要治标治本两手硬。治标措施坚持不懈,大力推进年度缓堵行动计划,每年都有新目标、新举措、新成效、新感受。治本方面,此次总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就是要将治理交通拥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治理城市病的重大举措。 交通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时空范围内,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在特定服务水平下所能承受交通需求的极限。其影响因素既包括设施规模、结构布局、运营组织等交通系统自身因素,又包括用地性质、开发规模、开发时序、出行频率和出行方式选择等交通系统以外的因素。 交通承载力约束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改变交通发展被动适应城市发展的局面,在规划层面向交通引导城市发展转变,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特别是注重提升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供给能力的同时,对城市规划布局、人口规模和分布、就业岗位配置、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开发强度、配套设施建设等形成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交通供需的匹配。 要以轨道交通为骨架,注重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混合功能开发、高容积率开发,引导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把握地铁已经成网、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新变化,以更高目标追求谋划交通治理和发展,健全完备交通法律制度,更加注重交通精细化管理的精治、共治、法治,更好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七问 为实现《总规》确定的空气质量目标,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将采取哪些举措? 张大伟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总规》专门就“着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设定一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的决心和信心。 下一步,本市将坚持依法治理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相结合、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管齐下,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推动污染物大幅减排,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生态环境。 从治理思路上来看,体现法治、精治、共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污染物减排领域上进一步拓展,向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其他污染物转变,向生活、农业等领域拓展;二是在污染技术路线上进一步统筹,坚持聚焦PM2.5治理,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三是在管理手段上进一步创新,从以工程减排为重点,向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转变,向环境管理精细化要效益;四是在防治思路上进一步突破,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向政府、企业,特别是公众共同参与转变,提升全社会环境意识,使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从具体措施来看,聚焦四个重点领域,一是在推进机动车排放绿色化方面,坚持“先公交、严标准、促淘汰”的技术路线,以重型货运车管控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等综合手段,使全市机动车结构向更加节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二是在推进能源清洁化方面,推进形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助的能源供应体系,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5%以上,到2035年全市实现基本无煤化。三是在推进产业低排化方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为引领,结合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严格控制扬尘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氨排放。 八问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到,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现状的67.2%提高到85%,到2035年提高到95%。这种跨越式增长将如何实现的? 高大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实现公园绿地跨越式增长北京正在行动。一是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留白建绿。二是通过代征绿地腾退和棚户片区整体改造,规划建绿。三是实施中心城楔形绿地建设,加宽加厚道路、水系两侧绿带厚度,建设带状公园绿地, 线性加绿。四是利用边角地、废弃地,建设小微公园,见缝插绿。 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将建设公园绿地30处,新增小微绿地200处,形成大中小搭配合理、布局均匀的公园绿地服务网络,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原题为《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落地 如何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详情]

澎湃新闻 | 2017年09月29日 19:47
两院院士解读北京城市总规:有最严厉的管理制度
新华网 | 2017年09月29日 19:39
媒体:以中央和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新总规为史上第2次
媒体:以中央和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新总规为史上第2次

  从6个“新变化”读懂北京城市总规 半年前,北京城市总规草案曾对公众公示,今天,新总规正式出炉。与草案相比,变了啥?读懂这6个“新变化”,才能看明白新总规。 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7次编制总规。 总规草案,曾于3月29日到4月27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对公众公示。之后进行了修改,并上报中央。 (草案详情,请戳这里:北京总规极简版,5句话揭秘未来首都什么样)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历史上是第二次,在全国是唯一的。 半年来,总规又修改了啥? 1规划期延长!从2030年变为2035年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城市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 但是,此次更改为2035年。 总体规划明确了三个阶段目标。近期到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承上启下,远景展望到2050年。 近期规划年限呼应建党一百周年。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2035年,北京将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远景展望新中国建国一百年。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2空间布局增“一核”和“一区”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但此次明确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而言,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注重“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秩序,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要将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28日,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表示:“生态涵养区是总规最大亮点,基本定位是保障首都生态安全。” 他说,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编制好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实施要点;尤其加强浅山区、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加强浅山区与城市接壤地区河湖建设和生态湿地建设,继续大尺度植树造林。 3中心城、副中心人口调控有新目标 此前草案明确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新版总规对中心城人口调控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总规,将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中心城区将完善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降低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针对副中心人口,此前草案要求,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2030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新总规对此进行了微调,提出: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微信 4增加支持雄安建设 在新版总规中,专门增加了“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总规提出,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同时,新版总体规划也强调要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专家评论,新版总体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规划北京的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微信 5“旧城”变“老城” 在草案中,第四章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提出诸多举措,要求积极推动旧城的整体保护,并附上了旧城传统空间保护示意图。用的概念为“旧城”。 新总规中,旧城改为老城。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 来源:北京规划国土委官方微信 新总规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提出,通过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明清皇城、保护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严格建筑高度管控、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使老城的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 6未来5年住房,30%为租赁类住房 针对住房体系,草案称要“实现住有所居”,将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具体提出健全和优化住房供给体系、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提升住房建设质量等内容。 新版总规中,对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进行了更详细说明。 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 其中,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约占70%; 在产权类住房中,30%为保障性住房,70%为商品住房; 在商品住房中,70%为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共有产权房; 在共有产权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来源:北京规划国土委官方微信 记者:曾鼐 编辑:顾浩楠 [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09月29日 18:45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亮点:在更大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
新华网 | 2017年09月29日 16:49
北京新总规前后较大修改有16稿 专家研讨会开40余次
北京新总规前后较大修改有16稿 专家研讨会开40余次

  新总规公众意见采纳率达88% 较大修改有16稿;30天的公告期征集民意1.15万条;召开40余次专家研讨会 历经3年酝酿,前日,篇幅6万余字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这份规划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205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写就?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昨日介绍,在编制过程中,全市40余个相关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作为工作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合作开展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另外,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对公众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意见采纳率约达88%。  前后较大修改有16稿 据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北京启动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4年4月,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和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组织方案。2014年8月,首规委第33次全体会议研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随后,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组织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支持北京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在新版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专题研究和重点内容的汇报,统筹组织和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市40余个相关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作为工作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合作开展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 2017年2月23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下,北京迅速组织力量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反复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较大的修改前后已16稿。 5月17日,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审议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致同意将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30天公告期市民建言1.15万条 市规划国土委介绍,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网络、电话、调查和公示等不同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其中,30天的公告期间里,仅直接前往规划馆现场参观的团体就有193个,参观的市民高达25849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5岁。市民通过现场留言、网络留言、发送邮件、信件等方式提出1.15万条意见,总计达百万字左右。 经过大数据统计,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交通、市政、住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跟规划直接相关的有效意见约3600余条。 另外,30家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规划编制,还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家研讨会,吴良镛、徐匡迪、周济、傅熹年、钱易、邬贺铨等院士、权威专家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总体规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和首都之窗上全文公开。 ■ 焦点 哪些公众意见被采纳了? “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对公众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意见采纳率约达88%。”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在交通方面,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绿色出行和自行车、步行出行的指标;增加了加强轨道交通车站最后一公里接驳换乘通道和设施建设,共享单车等新兴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写进新版总体规划,以鼓励、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在城市环境改善方面,规划更加重视“留白增绿”,提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不断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刻钟社区服务覆盖率、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检合格率等指标,都写进了新版总体规划。 “为了使整个规划变得更有温度,在文本表达上,我们也更注重亲民性”,相关负责人说。在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问题时,规划尽量采用通俗易懂、亲切温暖的文风,力求更好地回应市民对城市规划发展的期待,使规划从枯燥的技术文件转向社会大众能读懂和响应的社会共识。 新京报记者 邓琦[详情]

北京新总规出炉记:征集超万条公众意见 采纳率88%
北京新总规出炉记:征集超万条公众意见 采纳率88%

  新版总规出炉记 征集公众意见1.15万条  采纳率达88% 来源:北京晨报 阐述“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经过3年酝酿、总共6万余字、规划期到2035年并远景展望205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如何写就?昨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对新版总规出炉记进行“解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次编制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来,国务院批复和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指标已突破了2020年的控制目标,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凸显。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目标和对策?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北京更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角度,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考虑,寻求综合解决方略。 “与此同时,首都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以及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将对首都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谋划和回答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北京开展了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七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专家领衔汇聚顶尖智慧在此 新版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的智慧。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总体规划编制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研究单位牵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近30家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参与。 在编制过程中,本市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家研讨会,吴良镛、徐匡迪、周济、傅熹年、钱易、邬贺铨、谢克昌、江亿、施仲衡、陆大道、贺克斌等院士、权威专家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总体规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要弘扬首都的气魄和特色,塑造北京的总体空间布局艺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严格保护生态绿地,塑造首都的建筑特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有三条红线不能动,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不能动,城市功能要明确,规划要以人为本,建设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北京的规划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更加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这样的建议,最终汇成了新版总体规划中的专门一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容进行阐述。 “正是有了这些专题研究和专家的智慧,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全面,让规划编制成果更加科学。”相关负责人说。 征集公众意见1.15万条 一本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自然需要市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网络、电话、调查和公示等不同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今年3月29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在众人的期待中,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和市民首次见面。30天的公告期间里,仅直接前往规划馆现场参观的团体就有193个,参观的市民高达25849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5岁。市民通过现场留言、网络留言、发送邮件、信件等方式提出了1.15万条意见,总计达百万字左右。一位市民在公告展览留言台一字一句写了满满17页的留言,阐述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经过大数据统计,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交通、市政、住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跟规划直接相关的有效意见3600余条。 “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对公众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意见采纳率约达88%。”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在交通方面,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绿色出行和自行车、步行出行的指标;共享单车等新兴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写进了新版总体规划,以鼓励、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在城市环境改善方面,规划更加重视“留白增绿”,提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不断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时间表 2014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启动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15年4月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工作,对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进行深化,形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成果。 2017年2月23—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下,本市迅速组织力量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反复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较大的修改前后已16稿。 5月17日 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审议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致同意将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6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9月13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审定后,正式批复,成为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 他们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雪梅 王雪梅说,从她刚参加工作时的1993版总规“分散集团式”布局到2004版总规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到新版总规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结构,作为一名在首都城乡规划战线工作近三十年的规划管理工作者,她有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六次编制工作中的三次。“蓝图已经绘就,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朝阳的生动实践等着我们去奋勇开拓,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门头沟浅山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的王宏 看到总规中提到,“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与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王宏感到十分开心,“今年年初,我们开始了浅山拆违,我家后面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场,如今变成了遍布花草的休闲公园,现在村里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坐在广场上晒晒太阳。这回看了新总规说还要对北京的浅山进行生态修复,我觉得特别激动” 。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柯焕章 柯焕章表示,提出减量发展是总规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新的突破。以往的总规,都是增量的规划,没有减量规划,特别是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的规模都是增量的,总规修编一次规模扩大一次,城市边界不断被突破,确实很难承受。希望通过这次总规的修编,能够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把划定的“三条红线”守住,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详情]

北京城市规划出炉记:曾组织召开40余次专家研讨会
北京城市规划出炉记:曾组织召开40余次专家研讨会

  北京2035出炉记:你我共同编制北京未来 来源:微信公号“ 北京规划国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终于在这个秋天呈现在你眼前 3年酝酿, 6万余字 除了满满的规划亮点之外 您是否知道 这个规划究竟是怎么来的 本期内容,规划国土小编和你来聊一聊 北京2035出炉记 01 为什么要编制北京2035?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批复以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但部分之前设定的2020年发展指标已经被突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与此同时,首都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 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以及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将对首都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对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作出指示,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开始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编制。 在规划编制的三年多时间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起草组始终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当成案头卷,认真学,反复学,不断深入理解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内涵,并落实具体规划内容中。可以说,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 02 北京2035的编制历程 以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规划编制工作于2014年启动。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开展了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和16各区的规划实施评估。市人大组织10余次调研,市政协组织撰写了多篇重要调研报告,提出100余条宝贵意见。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对前期研究进行深化。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开展了大量深化研究和编制完善工作。期间,向住房城乡建设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中央单位进行了汇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2017年5月,总体规划送审稿上报党中央、国务院。 2017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03 专家的意见,让我们更科学 此次总体规划编制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研究单位牵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近30家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围绕城市发展目标、人口和建设用地调控、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内容展开了专题研究,每一项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都汇入了新版总体规划中。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家研讨会,吴良镛、徐匡迪、周济、傅熹年、钱易、邬贺铨、谢克昌、江亿、施仲衡、陆大道、贺克斌等院士、权威专家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总体规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提出: 要弘扬首都的气魄和特色,塑造北京的总体空间布局艺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严格保护生态绿地,塑造首都的建筑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提出: 有三条红线不能动,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不能动,城市功能要明确,规划要以人为本,建设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 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北京的规划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更加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最终,我们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拿出了专门一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容进行阐述。 正是基于这些专题研究和专家的智慧,让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谋划首都的未来。 04 你们的意见,让我们变更好 一本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自然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我们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你们的意见。 2017年3月29日—4月27日,我们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组织开展了为期30天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现场公示工作。30天的公示期间里,仅直接前往规划馆现场参观的团体就有193个,参观市民多达25849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5岁。市民通过现场留言、网络留言、发送邮件、信件等方式提出了11500余条意见,总计百万字左右。其中,一位市民在公告展览留言台上一字一句写了满满17页的留言,阐述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经过大数据统计,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交通、市政、住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跟规划直接相关的有效意见约3600余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群众最关注的问题都是与其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问题,也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对你们的意见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最终,意见采纳率约达88%。 例如,在交通方面,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绿色出行和自行车、步行出行的指标;增加了加强轨道交通车站最后一公里接驳换乘通道和设施建设,共享单车等新兴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写进了新版总体规划,以鼓励、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在城市环境改善方面,规划更加重视“留白增绿”,提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不断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刻钟社区服务覆盖率、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检合格率等指标,都写进了新版总体规划。 为了使整个规划变得更有温度,在文本表达上,我们也更注重亲民性。在涉及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时,我们尽量采用通俗易懂、亲切温暖的文风,力求更好地回应你们对城市规划发展的期待。 05 好规划要靠好实施 所谓“三分规划、七分实施”,好的规划必须要靠有效的规划实施来保障。9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同时将进一步对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未来还将定期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问责,并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形成全市上下共同维护和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面。 按照相关法定程序规定,经请示北京市委、市政府同意,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已经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和首都之窗上全文公开。市民可登录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www.bjghw.gov.cn或首都之窗网站www.beijing.gov.cn查阅规划文本内容和附图、附件。 规划建设管理好首都,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共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将首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希望全体市民与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家园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让我们一起,将首都变得更美好! 是的 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 北京2035终于出现在你面前 很开心 未来的路有你同行 很幸运 与我们的城市一起前进![详情]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北京总体规划绘20年蓝图: “增减建”治理大城市病 本报记者 宋兴国 北京报道 导读 新版北京总规“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如何围绕“四个注重”,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增”、“减”、“建”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2017年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全文发布。 据了解,此次规划强调了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定位,同时划定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新目标——“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建立了42条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规划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国务院对此次规划的批复指出,新版北京总规“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如何围绕“四个注重”,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增”、“减”、“建”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三庚认为,此次规划深刻领会了中共中央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要求精神,制定了涉及人口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环境问题、产业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的规划意见,多规合一的全面性得到了很好体现。 减:控制规模,疏解功能 蒋三庚认为,作为北京首份“减量”总体规划,如何有序疏解核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是此次规划关注的核心重点之一。 规划提出,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北京将大力调整空间结构。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规划将城市空间结构最终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 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另外,“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而“一区”,是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此外,在蒋三庚看来,另一个重要的“减法”,是包括人口和建筑用地面积在内的城市规模的控制。 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在规划发布会上表示,要缓解困扰北京多年的“大城市病”这一顽疾,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减重、减负、减量。新版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其中,第一条红线是人口总量上限。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水定人,将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争取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第二条红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水耗、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别降低15%、17%和20.5%。 第三条红线是城市开发边界。规划提出,要实现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的“三下降”。到 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而中心城区则分别是910平方公里、860平方公里和818平方公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宜居”的实现条件是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现“三条红线”的划定,有利于实现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终极目标。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等的做法,将成为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范例。 增:提升服务,注重“绿色” 据上述北京市相关负责人的表述,新版总体规划更加直面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难点,提出破解难题的综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具体而言,在交通方面,规划提出,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不低于80%。 住房方面,规划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使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其中,租赁住房将占到30%,保障性产权住房将占到21%,商品住房约为49%。 环保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30处,小微绿地200处。同时,将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力治理大气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一个明显的改动是,在规划最终版中,将此前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改为了生态涵养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这代表规划主张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各区将坚决做不破坏环境、不破环生态、不浪费资源的发展。 在医疗教育方面,规划提出,要做到各区都有高等学校、各区都有三甲医院。 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秘书长程林表示,规划涉及传统市政交通类基础设施、海绵城市为代表的水资源管理类基础设施、空气治理等环境类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利用开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北京城市功能追求和发展方向的转变。 程林认为,一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难以匹配城市人口集聚速度和城市规模发展速度,使得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此次规划的相关表述,代表着未来北京将会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 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与之前相比,此次北京总体规划的另一大亮点,是其首次将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单独部分呈现。 规划提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比翼齐飞。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方面,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同时支持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到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指出,规划的五大安排之一,就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谋划人口调控工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镇体系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强跨省市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引导人口在更大区域空间有序流动。 李国平指出,京津冀地区不缺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但缺乏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地区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和环境联动治理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协同,这也对各地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求。 他表示,首都的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已经规定了北京在下一阶段要做什么,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则更加具体规定了如何实现纲要赋予北京的任务,以及怎么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突出北京的核心作用。(编辑:包芳鸣) [详情]

北京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雄安新区新增单独章节
北京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雄安新区新增单独章节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来源:北京晨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 备受期待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昨日正式发布。新版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到2035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提高到75%。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 相比此前的草案,新总规呈现三大变化,为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更好地衔接,本轮规划期限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总规还新增单独章节,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安排。 在介绍编制背景和过程时,市规划国土委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大城市病”问题凸显。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角度,寻求综合解决方略。2014年,北京启动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题研究。 2017年2月23、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主持下,本市迅速组织力量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反复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较大的修改前后已16稿。 总规看点 人口规模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生态红线 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城市开发 减少平原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 建设用地 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 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空气 到2020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生态 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建设森林城市,重点实施平原造林,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1.6%提高到44%,2035年不低于45%。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远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京津冀 要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北京、天津双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主要引擎作用,强化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区域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文保 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 房价 未来5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未来5年新供应住房中,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交通 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20年新建地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2035年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2035年不低于80%。 到2020年小客车出行比例和车均出行强度降幅力争达到10%—15%,到2035年降幅不小于30%。 水资源 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提高到约185立方米,2035年提高到约220立方米。到2018年年底全面消除全市黑臭水体。2020年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 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万—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雄安 一是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构建便捷通勤圈和高效交通网。二是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三是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等。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详情]

多部委解读北京新总规:增加一核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多部委解读北京新总规:增加一核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人口调控目标符合承载能力 来源:北京晨报 多部门解读《总规》  昨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行了解读。 总规解读 问:“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为何调整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增加一核和一区更突出首都功能 市规划国土委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总规编制组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城市空间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原来“一主”即中心城区的内部将“一核”强调出来,突出核心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明确“一核”应充分体现“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同时更好地辐射带动“两翼”发展。“一区”即生态涵养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原来十一个新城的定位,划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多点”和“一区”,强调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问:2020年控制人口在2300万人以内,如何实现? 调控目标符合资源承载能力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调控目标的安排,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相适应的,也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特大型城市人口变化演进的规律。 为支撑这一目标的完成,《总体规划》同步作出了系统的安排。一是要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定不移地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二是要落实减量发展的要求,从规划土地的源头上控制住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挂钩算账。三是要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采取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同时,加快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承接产业、功能和人口。四是要突出创新发展牵引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五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谋划人口调控工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引导人口在更大区域空间有序流动。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聚焦四个重点领域,一是坚持“先公交、严标准、促淘汰”的技术路线,以重型货运车管控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等综合手段,使全市机动车结构向更加节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二是推进形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助的能源供应体系,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5%以上,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三是在推进产业低排化方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为引领,结合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严格控制扬尘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氨排放。 问:为实现空气质量目标,下一阶段污染防治将采取哪些举措? 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 问:北京在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方面有哪些做法? 加快推进50万套租赁房建设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在产权住房方面,在深入分析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供地计划,不断加大住房用地供应,满足市场基本需求,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购房需求,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近期,北京正式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导则,规范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同时综合施策大力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坚持严格的住房限购政策不动摇,不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认定标准,实行“认房又认贷”,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严格执行个人转让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挤压投机投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在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方面,进一步发挥租赁市场解决市民居住问题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立法工作,努力推动尽快进入立法审议程序。同时结合北京实践加快完善住房租赁政策措施,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即将发布。特别是加快推进50万套租赁房建设,规范开发企业自持商品房建设和管理,尽快形成供应,稳步推进公租房的精准化分配,促进职住平衡。 问: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如何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35年官厅水库恢复饮用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工作。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未来将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多调水,按照“喝存补”的顺序用好用足,缓解北京本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在节流方面,要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在控制全市人口总量不超过2300万人、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总体规划》提出2020年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2035年符合国家要求。 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要达到12亿立方米。将山地、森林、河流湖泊和水源保护区划入生态控制线。增加密云水库蓄水(目前已超过19亿立方米)。实施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压采保护本地地下水,加大回灌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问:《总体规划》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有什么新思路? 综合交通承载力成为约束条件 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就是要将治理交通拥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治理城市病的重大举措。 交通承载力约束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改变交通发展被动适应城市发展的局面,在规划层面向交通引导城市发展转变,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特别是注重提升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供给能力的同时,对城市规划布局、人口规模和分布、就业岗位配置、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开发强度、配套设施建设等形成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交通供需的匹配。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详情]

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突出首都功能 严控城市规模
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突出首都功能 严控城市规模

  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规划国土” 导读 9月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本期内容规划国土小编送出发布会的权威解读内容。 一问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重点、方法都有新突破,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有示范作用。三分规划,七分落实,下一步北京市在实施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维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成为了首都发展的法定蓝图。《批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工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是指导我们今后做好首都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依据、总纲领。我们将深入学习,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部署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全面部署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这本总体规划设定的目标很高,任务很重,指标约束很严,实施落实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四个意识”抓好总体规划的实施,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三是严守“双控”“三线”; 四是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五是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六是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七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等。 同时要创新规划实施体制机制,抓好到2020年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落实,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体检评估,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不断开创首都城市发展新局面! 二问 本次总规公告时,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而最终版本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请问作出这一调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施卫良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 总规编制组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城市空间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最终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首都功能、疏解导向与生态建设。 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原来“一主”即中心城区的内部将“一核”强调出来,突出核心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明确“一核”应充分体现“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同时更好地辐射带动“两翼”发展。 一区即生态涵养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原来十一个新城的定位,划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多点”和“一区”,强调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以平原地区新城为主的“多点”,作为主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地区,应加强综合承接能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引领区域发展。而“一区”则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首都的生态屏障、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将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 三问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六区常住人口也有明确的规模控制目标,请问提出这一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李素芳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中央对《总规》的批复中明确,首都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提出全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六区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远期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明确的人口调控目标是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体现。人口调控目标的安排,经过了科学的测算和平衡,综合考虑了首都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供应以及绿色生态空间等多方面硬约束因素,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相适应的,也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特大型城市人口变化演进的规律。 为支撑这一目标的完成,《总体规划》同步作出了系统的安排。 一是要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定不移的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整治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加强对疏解腾退空间利用的引导,注重腾笼换鸟、留白增绿、补充便民服务短板,促进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 二是要落实减量发展的要求,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平原地区开发强度要同步实现“三下降”,从规划土地的源头上控制住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挂钩算帐。 三是要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采取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同时,加快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承接产业、功能和人口。 四是要突出创新发展牵引作用,以结构优化提升发展质量,依靠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五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谋划人口调控工作,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镇体系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强跨省市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引导人口在更大区域空间有序流动。 四问 北京在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方面有哪些做法? 邹劲松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室主任 市住建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中央批复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方向,围绕政府和市场、供给和需求、当前和长远、新房和存量房四个关系,深入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一方面,在产权住房方面,在深入分析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供地计划,不断加大住房用地供应,满足市场基本需求,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购房需求,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近期,我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导则,规范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同时综合施策大力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坚持严格的住房限购政策不动摇,不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认定标准,实行“认房又认贷”,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严格执行个人转让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挤压投机投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在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方面,进一步发挥租赁市场解决市民居住问题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立法工作,努力推动尽快进入立法审议程序。同时结合北京实践加快完善住房租赁政策措施,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即将发布。从加大租赁住房供应、建立监管平台、规范租赁关系、落实租赁赋权、加强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具体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先租后买的梯次消费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50万套租赁房建设,规范开发企业自持商品房建设和管理,尽快形成供应,稳步推进公租房的精准化分配,促进职住平衡。 五问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重点、方法都有新突破,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有示范作用。三分规划,七分落实,下一步北京市在实施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进怀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新版《总规》本身就是在“四定原则”下编制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工作,另外就是要做好水源保护。 开源主要是增加外调水量。《总规》提出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按照《总规》的要求,我们未来将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多调水,按照“喝存补”的顺序用好用足,缓解北京本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节流总体要求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具体措施包括: 1 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总规》提出要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医疗机构、调整优化传统商业区(不再新增商业功能)、推动传统平房区保护更新(人口减量、密度降低)。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严禁再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疏解。疏解部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培训机构和具备条件的文化团体。这些疏解工作都有利于降低用水量。 2 控制用水总量。在控制全市人口总量不超过2300万人、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由2015年现状2921k㎡减少到2020年的2860 k㎡和2035年的2760 k㎡)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总规》提出2020年控制在43亿方以内,2035年符合国家要求。 3 进一步提高节水水平。强化农村、园林绿地、城乡结合部节水管理。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和雨洪水。《规划》提出2020年万元GDP水耗比2015年下降15%,2035年比2015年下降40%以上。 4 加大再生水利用量,以再生水替代清水。《总规》提出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要达到12亿方。 水源保护方面,《总规》提出加强水源保护区保护,控制水土流失,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山地、森林、河流湖泊和水源保护区划入生态控制线。严管生态控制区内建设行为,保障生态空间只增不减。 严格保护两库一渠,涵养地下水源。增加密云水库蓄水(目前已超过19亿方)。实施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引用水源功能。压采保护本地地下水,加大回灌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六问 《总规》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有什么新思路? 容军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北京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三年多来,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区域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道路设施及运行、停车设施与管理、交通管理、物流运输、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十大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高度衔接和融合,结合五年规划分阶段推进实施。 缓解交通拥堵需要治标治本两手硬。治标措施坚持不懈,大力推进年度缓堵行动计划,每年都有新目标、新举措、新成效、新感受。治本方面,此次总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就是要将治理交通拥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治理城市病的重大举措。 交通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时空范围内,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在特定服务水平下所能承受交通需求的极限。其影响因素既包括设施规模、结构布局、运营组织等交通系统自身因素,又包括用地性质、开发规模、开发时序、出行频率和出行方式选择等交通系统以外的因素。 交通承载力约束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改变交通发展被动适应城市发展的局面,在规划层面向交通引导城市发展转变,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特别是注重提升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供给能力的同时,对城市规划布局、人口规模和分布、就业岗位配置、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开发强度、配套设施建设等形成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交通供需的匹配。 要以轨道交通为骨架,注重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混合功能开发、高容积率开发,引导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把握地铁已经成网、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新变化,以更高目标追求谋划交通治理和发展,健全完备交通法律制度,更加注重交通精细化管理的精治、共治、法治,更好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七问 为实现《总规》确定的空气质量目标,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将采取哪些举措? 张大伟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总规》专门就“着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设定一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的决心和信心。 下一步,本市将坚持依法治理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相结合、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管齐下,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推动污染物大幅减排,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生态环境。 从治理思路上来看,体现法治、精治、共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污染物减排领域上进一步拓展,向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其他污染物转变,向生活、农业等领域拓展;二是在污染技术路线上进一步统筹,坚持聚焦PM2.5治理,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三是在管理手段上进一步创新,从以工程减排为重点,向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转变,向环境管理精细化要效益;四是在防治思路上进一步突破,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向政府、企业,特别是公众共同参与转变,提升全社会环境意识,使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从具体措施来看,聚焦四个重点领域,一是在推进机动车排放绿色化方面,坚持“先公交、严标准、促淘汰”的技术路线,以重型货运车管控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等综合手段,使全市机动车结构向更加节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二是在推进能源清洁化方面,推进形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助的能源供应体系,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5%以上,到2035年全市实现基本无煤化。三是在推进产业低排化方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为引领,结合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严格控制扬尘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氨排放。 八问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到,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现状的67.2%提高到85%,到2035年提高到95%。这种跨越式增长将如何实现的? 高大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实现公园绿地跨越式增长北京正在行动。一是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留白建绿。二是通过代征绿地腾退和棚户片区整体改造,规划建绿。三是实施中心城楔形绿地建设,加宽加厚道路、水系两侧绿带厚度,建设带状公园绿地, 线性加绿。四是利用边角地、废弃地,建设小微公园,见缝插绿。 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将建设公园绿地30处,新增小微绿地200处,形成大中小搭配合理、布局均匀的公园绿地服务网络,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原题为《八部门解读:北京新总规落地 如何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详情]

两院院士解读北京城市总规:有最严厉的管理制度
两院院士解读北京城市总规:有最严厉的管理制度

  “优美文字”的背后,有最严厉的管理制度——两院院士吴良镛解读北京城市总规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这里面既有科学理性的分析,又有感性的交织和意境的创造。”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和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良镛先生拿出了此前反复阅读的新版总规文本,他为此做了细致的笔记。吴良镛先生今年已经95岁高龄,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吴良镛表示,这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符合北京的现实特点。“优美文字”的背后,有最严厉的管理制度。 新版总规言简意赅、纲举目张 问:请对新版北京总规做一个整体评价? 答:对于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我想先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个是言简意赅,文字简单清楚,并不啰嗦;另一个是纲举目张,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几个大的方面都已体现。 总体规划要落实,有各种专项规划,城乡规划法对编制内容也有具体要求,内容庞杂。这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强调规划瘦身,条理清晰,内容系统,针对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科学配置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治理“大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安排,这一点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新版总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问:新版总规如何体现党中央要求? 答:这次规划很特殊,中央直接抓。作为首都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了这样的要求就有了这次规划的大方针,意志更加坚定。 北京是国家施政的核心地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体现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安排,这次规划做到了这一点。这一版总体规划继承了2004版总体规划的格局,经过减法、加法,以后北京的绿地会更多,空间布局会更有序,人居环境会更优化。 北京总规将成为推进空间规划改革的示范 问:作为首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答:北京作为首都,既有个性,也有作为一般城市的共性。北京规划的复杂性也来源于这种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北京规划的实施关涉到中央事务与地方事务,从空间层次看,有国家的、有京津冀的、也有北京本身的。规划编制出来,在实施上要进一步考虑怎么分清楚责任和义务。北京总规将成为推进空间规划改革的示范,也是推进空间治理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 新版总规“文清才美” 问:新版总规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答:这里面我想用一个词是“文清才美”,文字写得清楚,很有才华。作为纲领性文件,新版总规分析得很清楚。这里面既有科学理性的分析,包括纲要、战略等等,又有感性的交织和意境的创造。这两个方面是在一起的。 以往大家认为城市总体规划都比较虚,很抽象,对普通人而言有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而这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却很“实”,不仅内容丰富,又通过意境的创造,便于理解。 整体的纲领有了之后,新的空间格局、城市副中心、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内容逐步展开,一步步分析也就顺理成章。 新版总规充满着人文情怀和真挚情感 问:新版总规在表述方式上呈现了哪些特点? 答:新版总规中充满着人文情怀和真挚情感,也体现了人文修养。新版总规提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这些词都很美、很大气。 讲到生态空间时,用了“山清水秀”这个词,这个词在以往的规划里并不常见。在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这样正式的文件里,用到“山清水秀”这样的文字显得十分优美,很有诗意。当然,优美的文字背后有核心的概念,也有最严厉的管理制度。(记者梁相斌、涂铭、孔祥鑫、张超)[详情]

媒体:以中央和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新总规为史上第2次
媒体:以中央和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新总规为史上第2次

  从6个“新变化”读懂北京城市总规 半年前,北京城市总规草案曾对公众公示,今天,新总规正式出炉。与草案相比,变了啥?读懂这6个“新变化”,才能看明白新总规。 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7次编制总规。 总规草案,曾于3月29日到4月27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对公众公示。之后进行了修改,并上报中央。 (草案详情,请戳这里:北京总规极简版,5句话揭秘未来首都什么样)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历史上是第二次,在全国是唯一的。 半年来,总规又修改了啥? 1规划期延长!从2030年变为2035年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城市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 但是,此次更改为2035年。 总体规划明确了三个阶段目标。近期到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承上启下,远景展望到2050年。 近期规划年限呼应建党一百周年。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2035年,北京将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远景展望新中国建国一百年。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2空间布局增“一核”和“一区”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但此次明确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而言,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注重“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秩序,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要将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28日,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表示:“生态涵养区是总规最大亮点,基本定位是保障首都生态安全。” 他说,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编制好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实施要点;尤其加强浅山区、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加强浅山区与城市接壤地区河湖建设和生态湿地建设,继续大尺度植树造林。 3中心城、副中心人口调控有新目标 此前草案明确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新版总规对中心城人口调控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总规,将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中心城区将完善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降低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针对副中心人口,此前草案要求,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2030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新总规对此进行了微调,提出: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微信 4增加支持雄安建设 在新版总规中,专门增加了“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总规提出,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同时,新版总体规划也强调要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专家评论,新版总体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规划北京的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微信 5“旧城”变“老城” 在草案中,第四章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提出诸多举措,要求积极推动旧城的整体保护,并附上了旧城传统空间保护示意图。用的概念为“旧城”。 新总规中,旧城改为老城。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 来源:北京规划国土委官方微信 新总规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提出,通过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明清皇城、保护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严格建筑高度管控、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使老城的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 6未来5年住房,30%为租赁类住房 针对住房体系,草案称要“实现住有所居”,将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具体提出健全和优化住房供给体系、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提升住房建设质量等内容。 新版总规中,对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进行了更详细说明。 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 其中,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约占70%; 在产权类住房中,30%为保障性住房,70%为商品住房; 在商品住房中,70%为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共有产权房; 在共有产权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来源:北京规划国土委官方微信 记者:曾鼐 编辑:顾浩楠 [详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亮点:在更大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亮点:在更大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在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聚焦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八大亮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29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公布。业内专家指出,北京以更高站位、更远目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总规紧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迈进。 亮点一:更加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规划原文: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专家点评: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表示,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都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指导下开展工作,都是在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不变的主题,变的是随着时代背景不同,首都城市的性质定位、发展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路径会有所不同。这轮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第七版规划,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并从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城乡统筹、疏解整治提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力求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 亮点二: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 规划原文: 怎样建设首都?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表示,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拘泥于北京的范围,专门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章节阐述和论述,是一个创新和突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的生态保护、区域交通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分门别类给予了安排和考虑,非常具体和明确。 亮点三: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原文: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表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延续上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结构,符合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情况,也符合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协调处理“都”和“城”的关系,也体现出今后北京规划分区管理的思路。 亮点四:用单独章节阐述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规划原文: 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积极作为,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动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向河北雄安新区疏解集聚,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形成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表示,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为北京的两翼,这种空间结构既解决了北京自身的问题,也带动了区域的发展。在规划中,“一核两翼”结构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组织的、有序的,最终实现高品质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举多得的结果。 亮点五:提出“减量发展”,划定三条红线 规划原文: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全市生态控制区比例提高到75%,2050年提高到80%以上。 专家点评: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表示,以往的总规,都是增量的规划。提出减量发展是总规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新的突破。新版总规划定三条红线,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措施可以制约和管控。希望通过这次总规的修编,能够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把三条红线守住。 亮点六: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规划原文: 加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 专家点评: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之前的总规,强调了点面的保护,像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等。这次视野更宽,包括4个层次,从北京的老城、中心城区、扩大到16410平方公里的市域,再放眼到京津冀这样一个格局,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确立了更大范围可以落实的重要支点。 亮点七:以问题导向,分析治理首都“大城市病” 规划原文: 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叶裕民表示,规划对首都的发展起到战略引领和管控的作用,是城市治理的核心抓手。新版总规契合了公共管理中“整体性治理”的理论,针对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源头治理、整体优化,符合大都市治理的一般规律。 亮点八:规划与实施并重,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规划原文: 城市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全市上下和在京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应坚持依法办事,涉及空间规划的事情自觉接受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坚决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认为,新版总规强调一张蓝图绘到底。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及各级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新版总规要求把规划确定的各种指标考核和各个区县领导干部的考核紧密挂钩,这在全国来讲是开先河的。(记者梁相斌、涂铭、孔祥鑫、张超)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 北京发布新版城市总体规划 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详情]

北京发新版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
北京发新版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北京发布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 新华社记者 29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联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住建委、交通委、环保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实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问题。 据介绍,对外公布的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有6万余字,由8个章节组成,紧扣城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历史保护、城乡统筹、区域协同等核心内容,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力破解“大城市病”。 新版总规在第一章指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个中心’的定位已日渐深入人心,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也随之明确——‘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总规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 新版总规提出,建设首都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发展、疏解与协同的关系,大力调整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版总规的一大特点,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规划北京的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此,新版总规主动对接,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作出安排,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同时,新版总规也强调要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新版总规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总规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内容,建立了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新版总规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针对治理“大城市病”,新版总规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第一条线是人口总量上限:坚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第二条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第三条线是城市开发边界: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腾退减量后的用地要更多地用于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相关负责人说,新版总规更加直面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难点,提出破解难题的综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北京要求,全市和在京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精心组织实施,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创首都城市发展新局面。”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梁相斌、涂铭、孔祥鑫、张超)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详情]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炉 单霁翔等七专家点评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炉 单霁翔等七专家点评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炉 单霁翔等七专家点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凤玲 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公布,总体规划由8个章节、6万余字组成,内容包括城市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历史保护、城乡统筹、区域协同等,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其中“一核”指的是由东城、西城区组成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9月28日,北京市已经召开了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 据悉,这轮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第七版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有一个前提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即北京、天津和河北“地缘相接、人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只能从区域协调的角度解决,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必然。将北京的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结合起来,符合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世界级的城市,其发展一定会和周边区域紧密相连。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之一是协调发展,即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和它的周边地区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发生紧密联系,因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必然是一体的。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表示,新版总规明确了北京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继承、发展、提升的基本逻辑。“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延续了上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结构,符合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情况,也符合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协调处理“都”和“城”的关系,“一核一主一副”这三者的关系就是在首都和城市的发展之间所做的一种协调和平衡,也体现了舍与得的关系。关于新城和生态涵养区的关系,新版总规提到了多点一区,即对于平原地区的五个新城,连同副中心要重点发展,对于生态涵养区要实现有机的保护。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也体现出今后北京规划分区管理的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表示,如何对接和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河北雄安新区定位的第一条是承接非首都功能,要把它培育成一个京津冀协同地区新的增长极。北京发展的“两翼”,“一翼”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翼”就是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一个更加深远的思考。着力在北京、天津以外培养新的增长点、新的创新性的地区,同时起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由此产生了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为北京而生、为北京而建,北京也必须关注雄安新区的发展。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柯焕章表示,提出减量发展是总规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新的突破。以往的总规,都是增量规划,没有减量规划,特别是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的规模都是增量的,总规修编一次规模扩大一次,城市边界不断被突破。新版总规提出了划定三条红线,并提出要有明确的措施可以制约和管控。希望通过这次总规的修编,能够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把划定的三条红线守住,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之前的总规强调了点面的保护,像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等。这次视野更宽,包括4个层次,从北京的老城、中心城区扩大到16410平方公里的市域,再放眼到京津冀,这样一个格局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确立了更大范围的、可以落实的重要支点。把“三山五园”整体突出,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中作为一个完整保护的对象,和北京老城相映成辉,在过去很少能够将其放在这样的高度来进行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裕民表示,解决首都“大城市病”是国家和全体居民最大的利益诉求,体现了最大的公共利益。规划对首都的发展起到战略引领和管控的作用,因此是城市治理的核心抓手。城市规划就是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评估和分析,只有针对问题,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新版总规契合了公共管理当中的一个新型的理论——“整体性治理”,即针对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源头治理、整体优化,符合大都市治理的一般规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新版总规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及各级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把规划确定的各种指标考核和各个区县领导干部的考核紧密挂钩,这在全国来讲都是起引领作用的,这版总规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更加密切地结合,从底图叠合、指标整合等方面来讲,完全实现多规合一。[详情]

两院院士吴良镛谈北京新总规:纲举目张 文清才美
两院院士吴良镛谈北京新总规:纲举目张 文清才美

  两院院士吴良镛谈北京新总规:言简意赅、纲举目张、文清才美 耿诺/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 “这版总体规划,继承了2004版规划的格局,经过减法、加法,以后北京的绿地会更多,空间布局会更有序,人居环境会更优化。” 这段话,来自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和规划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 他见证过百废待兴的北京,经历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急速扩张的全过程,30余年前开始呼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如今吴老已95岁高龄,仍旧关心着北京的未来。 “总规不是一本书,而是纲领。”新总规发布前,吴老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建筑和规划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接受采访。 问:请问您认为,新总规中是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 答:新总规充分体现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了重要讲话。北京市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随之拉开。 3年前的9月,本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连续两天召开工作会,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与吴良镛院士等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研讨。 吴老亲自出现在会议上,他有话要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安排。北京是国家施政的核心地区,总体规划要体现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政策安排,这次规划做到了这一点”。 3年以来,吴老始终关注着北京新总规编制的进展。就连他举起的提纲文本,都都很多批注,还分别贴着用红蓝两色笔标注的鹅黄便签。 “新总规开头就有总书记的话。作为首都的总体规划,当然要体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说。 他认为,北京是国家施政的核心地区,城市总体规划要体现出国家政策、战略安排,这次新总规也做到了这一点。 问: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一版新总规? 答:我总结了12个字——言简意赅、纲举目张、文清才美。 吴老办公室的墙上有一组壁柜,柜门上用不足一指宽的口取纸贴着标签,上书“总规修编(北京)”。 作为见证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70年发展走向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老多次参与北京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他用“言简意赅、纲举目张、文清才美”12个字,来评价这一版新总规。 言简意赅,就是新总规里的话简单清晰,不啰嗦。 纲举目张,则是指规划中提出了北京城市未来规划发展几个大方面。新总规的核心纲领是城市规划,还有空间方面的创造,以及对规划设计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这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强调了瘦身,针对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城市治理水平治理大城市病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安排。”他说。 吴老表示,文清才美,则是指总规文字写得清楚,很有才华。 “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这些词很美、很大气。”吴老说,新总规中既有包括纲要、战略等理性的分析,又有感性的交织;既有科学的分析,又兼顾了意境的创造。 他特意说到了“山清水秀”这4个字。“这个词在以往规划里用得不多,在这样的文件里,让人看到这样的文字,给人的感觉非常美。” 问:请问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怎么看? 答:首都的总规,不是一般的城市总体规划。北京新总规将成为推进空间规划改革的示范。 “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注定会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太一样。北京规划的复杂性来源于这种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吴老说。 18年前,吴老为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拟定《北京宪章》,并在会上作出“大北京”研究报告。他将目光从北京16410平方公里投向了更广阔的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大北京计划”应运而生。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雏形之一。 而在这一版新总规中,更专门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进行描述。 针对城乡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吴老认为,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最大的促进作用。 “北京总规将成为推进空间规划改革的示范。”他说。 问:请问北京应该如何保证这张蓝图顺利实现? 答:规划是纲领,还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这本规划写得很实,分析得很清楚,教你如何去做。” 谈到如何实现总体规划中的目标,吴老说。 新总规中的最后一章,是“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 他举例说,读完总规,能感受到窗外明川尽现,很有诗意。但(真要实现),背后是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 规划是一张蓝图,成为现实,还需要“施工图”。吴老说,实现总规,还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历史上,伦敦、华盛顿、东京的规划改变,都有一个过程,这过程都是要花心思的。北京新版总规,是一本不错的总体规划。”他说。 (原题为《“这是北京发展的新纲领”——专访两院院士吴良镛》)[详情]

北京城市新总规发布:未来五年新增45万套租赁住房
北京城市新总规发布:未来五年新增45万套租赁住房

  北京城市新总规发布:未来五年新增45万套租赁住房 9月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相比草案,本轮规划期限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成为最大亮点。 “四个中心”明确首都定位 据了解,此次总规再次强调“四个中心”的定位,同时划定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新目标——“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其中,政治中心建设,就是坚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 文化中心建设,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新产业引领区建设,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着力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 “一核一主一副”疏解非首都功能 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总规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 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注重“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示范带动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秩序,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要将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三条红线治理“大城市病” 此外,为了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新总规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难点,提出破解难题的综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第一条线,是人口总量上限。坚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第二条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第三条线,是城市开发边界。到 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腾退减量后的用地要更多地用于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具体而言,交通方面新总规提出,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不低于80%。 住房方面,新总规要求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使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计算,其中租赁住房45万套,产权住房105万套;105万套产权住房中,保障房31.5万套,商品住房73.5万套;70.5万套商品住房中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占70%,而其中的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北京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环保方面,新总规透出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力治理大气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新总规提出,要做到各区都有高等学校、各区都有三甲医院。 此外,新总规还提出,要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并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与河北雄安新区简历便捷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疏解,同时促进双方在公共服务上的合作。[详情]

90条干货精读北京新总规 关于住房说了这些(脱水版)
90条干货精读北京新总规 关于住房说了这些(脱水版)

  来源:微信号京房子 各位粉丝, 刚刚,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新总规获得批复之后,很多粉丝在问其中的细节。【京房字】团队梳理官方已经披露的88条内容,带您一起精读。 PART  1   关于“四个中心”。 1.“四个中心”是指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建设,就是坚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 3.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建设,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新产业引领区建设,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4.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着力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5.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 多说一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PART 2   关于2020、2035、2050三阶段目标。 6.新版总规设下三个阶段目标,分别是2020年,2035年和2050年。 7.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8.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9.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PART 3   关于城市空间布局。 10.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11.“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12.“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注重“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 13.“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示范带动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 14.“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秩序,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15.“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16.“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要将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PART 4   关于人口总量上限2300万等三条红线。 17.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切实保护好生态涵养区。 18.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9.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平原地区人口规模有增有减,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20.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21.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切实保护好生态涵养区。 22.加强首都水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确保首都水安全。 PART 5   关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3.压缩生产空间规模,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24.要确保核心区建筑规模负增长,中心城区规划建筑规模动态零增长。 25.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形成城乡职住用地合理比例,促进职住均衡发展。 26.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实现城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27.优先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幅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28.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与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 29.提高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 30.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PART 6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 31.严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选址布局。 32.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要长期抓,打持久战。 33.核心区切实把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降下来。 34.要严格执行控增量疏存量两个政策意见。 35.城六区工厂和全市工业大院、一般制造业和散乱污企业要坚决退出。 36.按计划继续腾退区域性批发市场。 37.列入疏解计划的高校、医院要鼓励整体搬迁。 38.要坚定不移拆违,把安全隐患突出、人口无序聚集、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作为重点,对违法建设一拆到底,同时确保新生违建零增长。 39.“开墙打洞”整治要毫不动摇继续推进。地下空间、群租房、城乡结合部等整治,都要打好阵地战,治理一块,巩固一块。 40.要加紧研究疏解腾退空间利用问题。核心区的腾退空间应优先保障中央机关办公需求。 41.注意补充完善居民身边的菜场、便利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新增业态要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 PART 7   关于老城 42.老城不能再拆了。 43.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明清皇城、要保护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严格建筑高度管控、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 44.保护好13片文化精华区。 45.打造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 46.推动二环路外8个片区优化发展。 47.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 48.制定街区城市设计导则。 49.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打造精品胡同,再塑街区生态。 PART 8   关于南北均衡 50.制定新一轮南部地区发展行动计划。 51.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房山创新城等功能区为依托,推动一批新项目在南部布局,提升发展水平。 52.南部相关区注重打好交通市政生态等基础,补好教育医疗短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PART 9   关于城乡一体化 53.提高农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54.促进农民增收,营造美好家园。 55.稳步推进小城镇尤其是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靠的是产业特色,而不是房地产堆出来的。 56.农村建设要避免大拆大建,要留住田园风光。 57.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组织制度改革,发展租赁住房及文化创意、旅游度假等融合性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58.要打破区与区之间的“一亩三分地”,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PART 10   关于轨道交通和住房 59.生活空间则要宜居适度。其中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60.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不低于80%。 61.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使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 62.今后五年全市计划供应建设150万套住宅的用地。 63.在这150万套中,70%为产权类住房,30%为租赁类住房。64.在产权性住房中,商品住房占70%,保障性住房占30%。65.在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占70%。66.在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67.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力治理大气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 68.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69.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到2035年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社区,都能享受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带来的便利。 70.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 71.全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72.更加重视消防、防洪、防涝、防震,增强城市韧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放心。 PART 11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73.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74.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把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功能定位细化并落实到空间布局与要素配置上。 75.副中心设立多个组团。各组团都要制定城市设计导则。 76.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紧凑集约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 77.城市副中心将没有“城市病”。 78.有序推进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等重点功能节点建设。 79.优先安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好公共文化设施。 80.统筹好副中心与通州区、副中心与北京东南部地区、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 PART 12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81.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82.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构建北京新“两翼”。 83.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包括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促进公共服务合作。 84.北京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85.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 86.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87.抓紧推进京张高铁、延崇高速等项目建设,以及三个赛区的交通、水利、市政、住宿、无障碍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PART 13   关于加强规划管理 88.多规合一。全面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 89.城市体检。 90.投票!![详情]

北京新总规解读:严守人口总量上限和城市开发边界
北京新总规解读:严守人口总量上限和城市开发边界

   新总规亮点解读 | 北京2035,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来源:北京国土规划 作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如何谋划好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 作为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如何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面对治理“大城市病”的艰巨任务,如何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中,又将如何承担好历史的责任? 这些问题,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了答案。 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 “四个中心”在北京落地生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 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首都”二字,北京的发展建设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总体规划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政治中心建设,就是坚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 文化中心建设,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新产业引领区建设,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着力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 【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对北京全市人民来说,“四个中心”的定位已日渐深入人心,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也随之明确——“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总体规划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 近期规划年呼应建党一百年。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规划目标年承上启下。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远景展望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2 疏解非首都功能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怎样建设首都? 北京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 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 疏解与发展、疏解与协同的关系 大力调整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 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科学统筹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空间格局】 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注重“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示范带动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秩序,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要将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专家评论,新版总体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规划北京的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 相关负责人指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新版总体规划主动对接,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作出安排,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同时,新版总体规划也强调要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3 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 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 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相关负责人说,“新版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内容,建立了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通过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明清皇城、保护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严格建筑高度管控、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使老城的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路线、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将老城建设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规划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新版总体规划也特别重视城市设计,建立了特色风貌分区。“留住北京壮美的天际线,北京未来要严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选址布局。要加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建筑设计要体现多样性,把控总基调,避免贪大、媚洋、求怪”相关负责人指出。要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和保护提升,让北京拥有富有文化魅力的历史建筑、令人赏心悦目的现代建筑、舒适整洁的街道、清新怡人的绿色开放空间和美观清澈的河流,成为一个令人愉悦的美丽的城市。 4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划定三条红线 着力治理“大城市病” 让城市更宜居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 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 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 是制约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 要治病,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减重、减负、减量。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严守三条红线 第一条线,是人口总量上限。坚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第二条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 第三条线,是城市开发边界。到 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腾退减量后的用地要更多地用于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市域永久基本农田规划示意图 市域两线三区规划示意图 “新版总体规划也第一次提出,聚焦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 相关负责人介绍。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 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腾退低效产业用地,以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来支撑,促进更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发展。 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职住均衡。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加强平原地区植树造林,让森林进入城市;建设成网络、高品质的公园、绿道和蓝网水系,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 坚持均衡发展 新版总体规划也更加重视均衡发展,针对北京南北、内外、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规划提出,要带动优质要素在南部地区聚集,加快南部地区发展;明确各区功能定位,促进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全面推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城乡一体化。 以“大城市病”治理为突破口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相关负责人说。新版总体规划更加直面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难点,提出破解难题的综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不低于80%。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使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 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力治理大气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到2035年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社区,都能享受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带来的便利。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全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更加重视消防、防洪、防涝、防震,增强城市韧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放心。 这样美好的蓝图 未来将如何能保证扎实落地呢? “全市和在京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精心组织实施,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创首都城市发展新局面。”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 一座充满生机、活力与梦想的大都市 一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大都市 一座令人向往的大都市 大家一起携手 为了她更美好的未来 努力 [详情]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新区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新区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新区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9月29日讯 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新总规新增两章,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对接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单独成章。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包含在第七章“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内。其提出,要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将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另外,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据悉,本次北京新总规首次“跳出北京看北京”、单设章节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是一大亮点和创新。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详情]

住建部部长:北京总规划编制工作是习近平亲自指导的
住建部部长:北京总规划编制工作是习近平亲自指导的

  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 以“四个意识”抓好总体规划实施 蔡奇王蒙徽讲话 陈吉宁吉林出席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徐飞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标志着总体规划已经成为首都发展的法定蓝图。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全面部署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市委书记蔡奇、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讲话,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宣读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市政协主席吉林出席会议。 王蒙徽讲话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北京市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要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王蒙徽指出,北京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下完成的,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落实了党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要求,在理念、重点、方法上都有新突破。当前,全国正在开展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试点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表率作用,也是首都对全国的贡献。 王蒙徽希望北京市像抓规划编制一样,举全市之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使总体规划实施过程成为进一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的过程。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来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民生保障服务水平,继续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王蒙徽说,规划建设好首都,人人有责。中央国家机关大多在北京,我们工作、生活在北京,北京是我们的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支持北京市工作,共同努力,把首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蔡奇从总体规划实施中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基本方针、基本格局、基本底线、历史责任、工作导向、必由之路、主体责任八个方面阐述了批复的核心要义。他强调,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历史上是第二次,在全国是唯一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批复》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未来,对首都规划建设管理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版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就是建设伟大祖国首都、大国首都、强国首都的历史进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契合。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四个意识”抓好总体规划的实施,一环扣一环,一茬接一茬,把宏伟蓝图步步变为现实。 蔡奇强调要抓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总体规划实施。 一是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四个中心”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总体规划实施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来展开。“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都要分别编制完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 政治中心主要是做好服务保障。空间保障上,总体规划明确了政治中心空间格局,重点地区都要做专项规划,把各项要求落实落细落到位。环境保障上,重点地区都要组织专项实施方案,努力创造安全优良政务环境。 文化中心着重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是“一核一城三带两区”。要坚决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做到“保”字当头。要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包括传统中轴线、明清皇城、历史河湖水系等十方面重点,都要精雕细琢,用心打磨。“三条文化带”要统筹做好传承、保护和利用。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 国际交往中心着重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要抓好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设。要加强涉外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还要抓好软件建设,打造一流的专业服务保障队伍,建立常态化的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服务,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三城一区”之间要加强互动、错位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发展带。要以“城”为载体,加强公共服务配套,注重职住平衡,营造宜业宜居创新发展环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统筹16园坚持创新发展,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一个都不能掉队。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都要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深化细化,编制好规划实施要点、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控规层面“多规合一”,实现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要强化规划统一、实施统筹,推进功能重组。要进一步疏解非首都功能,切实把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降下来。要把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作为核心区规划实施的重要任务,保护好13片文化精华区,打造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推动二环路外8个片区优化发展,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要加强环境建设,实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景象。制定街区城市设计导则,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打造精品胡同,再塑街区生态。 “一主”即中心城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在总体规划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把中心城区的规划实施要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制定好,统筹好降低人口密度、严控建设总量、调整用地结构、严控建筑高度等任务。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制定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留白增绿”。着力推进绿隔地区规划实施,科学建设绿道、通风廊道和生态蓝网系统,全面推进减量、提质、增绿。 “一副”即城市副中心,这是北京新的“一翼”,是总体规划的城市新节点所在,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要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把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功能定位细化并落实到空间布局与要素配置上,各组团都要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清楚,把副中心规划做成全市样板。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紧凑集约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努力使城市副中心成为新城建设的典范、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要集中力量拉开城市框架,有序推进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等重点功能节点建设,优先安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好公共文化设施。要统筹好副中心与通州区、副中心与北京东南部地区、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 “两轴”即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这是体现大国首都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是宝贵的城市发展资源,一定要坚持总体规划要求,发挥好组织空间格局和功能秩序的作用。传统中轴线要以申遗为目标加强保护。延长线北段要结合奥林匹克中心区提升国际交往功能,南中轴延长线要为未来留出空间,南端结合北京新机场成为连接新两翼的关键节点。长安街是神州第一街,要服务保障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要提升沿线纵深街巷的品质,加强延至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生态化建设。首钢地区应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 “多点”是城市集团式分散发展的重要节点,是疏解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枢纽。要加强5个平原新城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承接好中心城区的适宜功能和人口,同时提高本地城镇化水平,提升环境品质,促进产城融合。 生态涵养区是总体规划最大亮点,基本定位就是保障首都生态安全。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编制好生态涵养区分区规划实施要点、各区分区规划和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尤其要加强浅山区、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引导绿色发展。加强浅山区与城市接壤地区河湖建设和生态湿地建设,继续大尺度植树造林,要林成片、湖相连,绿满京华,水映京城,鸟语花香。 三是严守“双控”“三线”。 总体规划实施要牢牢攥紧这根标尺。由于北京是个严重缺水城市,这决定了必须控制人口规模,这是首当其冲的硬任务,也是难点所在。总的要求就是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平原地区人口规模有增有减,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路径就是人跟功能走,人跟产业走,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调控人口规模与建设规模直接相关。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规划期内城乡建设用地要减少,还要调整用地结构,把握职住比例。办法就是增减挂钩、多减少增,并具体量化到拆占比、拆建比。要确保核心区建筑规模负增长,中心城区规划建筑规模动态零增长。其他区也要合理安排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挂钩算账。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根本上在于守住三条红线。要把人口调控、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城市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等底线约束指标细化分解落地,确保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和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落到实处。 四是抓好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就是有效抓手,要长期抓,打持久战。要排出三年行动计划,现在就要把明年的方案制定好。要严格执行控增量疏存量两个政策意见。城六区工厂和全市工业大院、一般制造业和散乱污企业要坚决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要按计划继续腾退,列入疏解计划的高校、医院要鼓励整体搬迁。要坚定不移拆违,把安全隐患突出、人口无序聚集、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作为重点,对违法建设一拆到底,同时确保新生违建零增长。“开墙打洞”整治要毫不动摇继续推进。地下空间、群租房、城乡结合部等整治,都要打好阵地战,治理一块,巩固一块。要加紧研究疏解腾退空间利用问题。核心区的腾退空间应优先保障中央机关办公需求。注意补充完善居民身边的菜场、便利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新增业态要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 五是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北京南北不均衡的特征比较明显。要制定新一轮南部地区发展行动计划,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苑-大红门地区、房山创新城等功能区为依托,推动一批新项目在南部布局,提升发展水平。南部相关区也要自我加压、乘势而上,注重打好交通市政生态等基础,补好教育医疗短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以往总体规划突出的是“城市”,这版总体规划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是规划的一大转变。落实好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应作为重点。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制度,提高农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营造美好家园。稳步推进小城镇尤其是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靠的是产业特色,而不是房地产堆出来的。农村建设要避免大拆大建,要留住田园风光。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组织制度改革,发展租赁住房及文化创意、旅游度假等融合性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要打破区与区之间的“一亩三分地”,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六是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要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是三场攻坚战,要细化分解任务,实施好专项行动。改善首都空气质量要锲而不舍抓,河长制要持之以恒抓。要改革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方式,居住小区附近规划有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的,宜先建再开发,避免“邻避效应”。 要标本兼治治理交通拥堵。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调节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强度。大力推行绿色出行,加强自行车专用路建设,推进慢行系统建设,鼓励规范共享单车发展。 要高度重视城市运行安全。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机制,形成全天候、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并积极推动落实,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式,改变单一由开发商代建的模式,建立政府统筹主导的机制。重点解决安居问题,逐步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 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普遍推行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制,在精治、共治、法治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将控规与城市设计融合,制定街区设计导则,管控城市建筑风格的基调与多元化。重要区域、重要节点、重要路段、重要功能区都要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城市天际线、建筑高度、色彩、公共空间、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牌匾标识等也必须编制设计导则。要建立综合执法平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把“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志愿者、监督员力量运用好,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管理城市,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 七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继续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天津、河北共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积极对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绝不含糊。要把第一批交钥匙工程落实好,共同推进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要将京津、京雄(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廊道作为加强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推动京津雄(保)率先联动发展。通州区和廊坊北三县地区、北京新机场周边等交界地区整合规划要编制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要向纵深推进。交通一体化要借势突破,建成环首都地区高速公路网,推进铁路外环线建设及大型货运站功能外迁,支持保障北京新机场建设,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转化,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入落实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对口帮扶等任务。 八是全力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加强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筹办工作协调,确保主要竞赛场馆和基础设施在2019年底前建成。抓紧推进京张高铁、延崇高速等项目建设,以及三个赛区的交通、水利、市政、住宿、无障碍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场馆规划建设要注重赛事需求、环境保护和赛后利用,把所有场馆设施都建成精品工程,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要动员广大市民群众参与,把普及冰雪运动贯穿筹办工作始终,扩大冬季运动覆盖面。 蔡奇强调,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抓好总体规划落实。实施过程中,总体规划明确的功能定位、主要目标任务不能改变,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不能走样,红线、底线约束指标不能突破,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总体规划经过相关程序后要向社会公开,控规、专项、导则也要公开,要把规划晒在阳光下,使广大群众了解总体规划、遵守总体规划、参与规划实施,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规划的自觉性。要严格按规划办事,对违反规划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对没有执行规划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依法依规进行清理。市规划国土委、市住建委等部门一定要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在北京就是要讲“王法”!市纪委市监委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一旦发现违纪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首规委、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领导出席会议。[详情]

十问北京新总规:解决住房方面有哪些新提法
十问北京新总规:解决住房方面有哪些新提法

  十问新总规①:新版总规首提“减量发展”,如何平衡舍与得? 邓琦 新版总规言简意赅、纲举目张、文清才美。“山清水秀”这个词在以往规划里用得不多,这次在总规里用“山清水秀”,文字非常美。在这个大的环境之下,窗户外头,名川尽现,很有诗意。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 我希望市政府能够组织更大的队伍来实现这个规划。规划毕竟就是一个文本,要把它变成现实,需要更多的人力,我希望北京能够在2035年成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代表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一个示范城市。如果我们中国的首都是生态城市了,那么我们中国就可以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系统谋划和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 记者梳理发现,新版总规有不少“首次”。首提“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贯穿始终。首次跳出北京一亩三分地,单设章节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支持雄安建设作出安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较以往总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另外,首次提出“老城保护”的概念。 同时,总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集中聚焦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治理。 为什么会有这些突破?未来的北京什么样?会发生哪些变化?如何保障总规的严格执行?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 新京报:新版总规首提“减量发展”,如何平衡舍与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我们治理“大城市病”,必须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手段调节,这是全世界共同的经验。从这个意义说,北京做减量规划、对人口和土地进行控制,我认为是完全符合北京当下发展规律的,也是针对中国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大城市过度膨胀当中政府因素的反思和反过程约束。北京城市总规在增和减方面把握得非常好,北京这次控人口总量、减总建设用地、减城乡建设用地、减城六区人口、减平原地区的开发强度,至少有5个减。与此同时,增绿、增生态、增文化设施、增基础设施、增公共服务。这些增和减,反映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价值取向,就是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向全面发展,转向生态、历史、文化的保护,转向民生需求的满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就是到底减什么?一个是剥掉“菜帮子”,北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利用效率不高的产业,尤其是农村集体的产业,现在大约500平方公里。这些用地本身的产出效益可能只是国家级开发区的1/20,是市级开发区的1/5左右,所以这样一批比较低效的产业用地,也导致了北京建设用地的产出在四个一线城市里面排名靠后。第二是要“减包袱”。这些年我们经常会说北京有一些小产权房,还有各种不合法、不合规的用地,这些成为北京历史遗留问题,不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好,我们就很难谈得上叫“强身健体”。另外,我们考虑要“挤水分”。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开展,北京这么强大的吸引力,仍然有许多的增量试图要挤入北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恰恰要做的是在减量化的大背景下,要拒绝那些不符合首都功能、不走高精尖的路子、用地效率又比较低的这些产业,真正从招商走到选商的过程。 新京报:为什么后来加入了“一核”和“一区”? 市规划国土委(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规划师施卫良:规划修改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表述的修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告时,城市空间结构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最终版本增加了“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最终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另外,从“生态涵养发展区”到“生态涵养区”的变化,体现了新版总规针对山区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深刻转变。这不是不再重视山区发展,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北京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很好的体现了继承、发展、提升的逻辑。首先是继承,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两轴始终能够体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这也是进一步延续上一轮北京总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想法。另外,发展提得非常明确,突出体现在如何处理“都”和“城”的关系,在首都和城市的发展之间所做的一种协调和平衡,可以称为“一揽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相应的提升,这里面实际上解决了舍与得的关系。 减量化的大背景下,要拒绝那些不符合首都功能、不走高精尖的路子、用地效率又比较低的这些产业,真正从招商走到选商的过程。 新京报:未来北京将如何治理“大城市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石楠:“大城市病”是一种成长的烦恼,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在青春期可能出现很多的情况,每个国家城镇化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只不过这样的问题可能随着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技术进步、社会共识、大家认识提高以后,会有一些解决的办法。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由于规模非常大,所以它的城市病往往可能会症状相对更严重一些,解决的难度会大一点,需要我们下的力度更大一些。所以总规作为城市的纲领性的文件,必须要针对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才能找到来破解这些问题的钥匙,才有可能使得我们的城市走向一个健康发展的方向。所以这版总规还是抓住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在战略定位当中怎么处理经济发展和其他的社会问题,怎么处理北京市老百姓的需求以及为中央和党政军服务的问题,怎么处理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还是作为国内一个一般的大城市,这些重大的问题对总体规划会有重要的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城市病的解决,光靠一个城市规划很难,尤其光靠一个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很难,人口的集聚、经济活动的集聚、有非常强大的区域的促进和带动,有着国家的促进和带动,它需要在国家层面、在区域层面进行统筹安排,所以也十分感谢中央、尤其总书记做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安排,使得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能够不仅仅从北京市来考虑,还能够从京津冀的协同来考虑,能够从天津、河北和北京的合作来考虑,使得“大城市病”的解决有一个更好的背景。当然北京人口和功能能够适当疏解,那么北京中心城和整个市域的发展就有一个能够调整的空间。有些过于集聚的问题、区域功能过于集中等问题就能缓解。另外,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的能力,有强大的政府运作、政府管理能力,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绿地系统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想“大城市病”的问题肯定能解决,北京市民生活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 新京报:相较此前,新版总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篇幅最大,有什么意义?应该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这一轮城市总规把北京文化遗存的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总规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了规划和规定。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04年总规我都有参与,相较而言,这次总规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比如2004年总规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有8条,这次增加到18条左右,并且在城市性质、布局等方面都有阐释,应该说站位最高、具有前瞻性,内容也非常完整、全面。特别是对于整体保护方面做了非常宏阔的规划。2004年和之前的总规,重点强调了点面的保护,像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保护等。这次视野更宽,包括4个层次,从北京的老城、中心城区、扩大到16410平方公里的市域,再放眼到京津冀这样一个格局,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确立了更大范围可以落实的重要支点。这次非常欣慰,总规提出要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加大对传统民居四合院的保护。因为这种历史街区、传统四合院是北京的地域文化,它的生命力很强,从元代开始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后来我们经历了很多的住宅类型,70、80住宅这些都昙花一现,很快被新的住宅所取代。但是今天人们发现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居住形式,这就是它的生命力。 新京报:为什么要设置42项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各个城市最近的几版规划,似乎都把经济发展、经济指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一轮的北京总规恰恰不是这样,尤其是提出以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和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北京总规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明显跟过往总规有非常大的差别。它关注环境、社会、公平、民生的改善,反映我们发展多元的价值观,摆脱了单一追求规模的传统城市发展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裕民:这42个指标当中没有GDP的指标,这说明总规的编制秉承了新的发展理念,不再以GDP来论英雄,而是以创新作为基本的动力,以创新谋发展。这是理念创新带动城市创新的一个最核心的表现。其次,这42个指标当中又隐含了GDP的指标。一些GDP的指标作为一些指标的分子或者分母,隐含在结构性指标当中。比如说居民收入弹性,是指居民收入的速度要跟上GDP增加的速度,如果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这个指标很难达到目标、反而会降低,就是难以做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要完成这样的一个目标,不是快速增长GDP,而是要重视改革分配制度,把经济增长的好处更多分享给社会、分享给老百姓,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分配手段,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赢得更多的好处,这是共享理念在这个指标上的体现。 新京报:新总规首次提出“老城”,过去叫“旧城”,有什么意义? 单霁翔:“老城”这个词,是在这次总体规划中第一次出现的,过去叫“旧城”。长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于旧城、特别是“旧城改造”这个词是有意见的,认为它不科学,甚至有的专家说,这样的提法没有文化。因为把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城区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有需要保护和继承的东西在里面,这是片面的。也就是把“旧城”作为过去时的东西、它是陈旧的、破败的,这样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老城保护是非常不利的。这次改为老城,是把它作为一个战略层面需要进行整体保护的对象看待,是一个突破。 北京文物局研究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世仁:很明显,“老城”是个空间概念,也就是62.5平方公里,基本上二环内的范围是叫做老城。“旧城”是个含糊的概念,“新”和“旧”,什么叫新、什么叫旧,那么老城里面也有不少新建筑,新区里头也有很多残留的老建筑,所以它是不科学的。 吴唯佳:老城的保护和发展,不完全是保护的事,也不完全是修复的事。因为环境在变化,我们对历史、对文化的认识也在变化。另外我们跟世界交流也很多,我们认识到许多新的好的理念和方法。所以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新的理念,创新发展,我想对我们子孙交这个答卷,不完全是把祖宗留下的保护好,还得要把我们新的理念、把我们新的文化认识更好地发挥传承下去。这也是老城保护的一个要完成的使命和任务。 新京报:总规如何扎实落地,不再出现实际发展和总规相悖的情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城市规划师王凯: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一定是全市共同遵守的一个规划的原则,一定需要全市达成共识,大家共同遵守一个准则,这个才能叫全市的一个总体规划。但是过去很多年以来,我们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就是一个部门、就是城市建设,无非是管一管房子盖高了,或者街道窄了,或者生活品质低了,这个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另外,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过去有点倒着来,我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技术指标的测算、人口测算、布局好看不好看,其实规划很重要的是实施。新一轮的北京总规有部分章节专门谈到规划的实施。为什么出现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是缺少设计的管控,这个都需要有制度保障,比如说我们对整个城市的天际线、北京的色彩、高度、建筑形式、胡同四合院改造的具体要求,有很清晰的法律和技术规章的要求,颁布下去、严格执行,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规划的实施非常重要,领导重视、社会重视,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也要健全。另外,就是严格地督察,不合适的就要拆。 李晓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比它的编制更重要。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会有变化,加强社会管控并不是把规划当作一张生硬的蓝图,应该是能够随着时代变化、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一个规划。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总体规划要进行体检、年度和阶段的评估,所谓的体检和评估,就是不断优化规划对社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在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城市的长远利益、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它是调整优化的底线,不能动摇。 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我干了好几十年规划,一路走来,确实看到有些方面规划的实施难度很大。当然要把握的要点也是很多,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怎么能够使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规划,真正具有法定效力、能够依法依规进行实施。 新京报:新版总规如何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吴唯佳:按照目前城乡规划的要求,或者地方政府对城市总规的认识,通常把总规限制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所有的城市都是如此,北京这版总规在这方面作出巨大的创新和突破,专门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章节来阐述、论述,同时也考虑到在这个过程中间北京应该承担什么,北京和周边区域应该进行怎样的合作、有怎样的一些战略安排,这是一个创举、是一个大亮点,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呼吁的一个期望。这么多年的变化,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的变化,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北京的发展、北京的未来,就建立在区域协同上。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的生态保护、区域交通建设和科技创新角度,这次都分门别类给予了安排和考虑。 王凯:首先在空间体系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比如提出北京叫做一核,一核就是首都,在空间上是有空间载体的。其次,提出京津双城,总书记提过京津要唱双城记,在北京、天津的协同发展上,总体规划在产业、基础设施的空间上有系统的策划。第三,总体规划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要比翼齐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理念。这次规划内容扩展到了北京以外,这是很重要的区域协同思想。河北雄安新区,中央提出来叫集中承载地,所以在这次规划里“一核双城、比翼双飞”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新体现。另外,总规在京津冀全域的范围里面,在生态、基础设施、交通、公共服务上,也是采取了一个全面协调的体系。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或者指导思想,在空间上是落地的。为什么把北京的规划和京津冀的规划揉在一起,有一个前提,就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有句话叫做“地缘相接、人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说句大白话,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的再彻底点,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只能从区域协调的角度解决,北京总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必然。 新京报:为什么在总规中特意加上了河北“雄安”的内容,用单独章节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李晓江:北京发展的“两翼”,“一翼”在北京境内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翼”就是河北雄安新区,一个在北京境内、一个在北京境外,我觉得恰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一个更加深远的思考。我个人认为河北雄安新区是为北京而生、为北京而建,北京有非常丰富的优质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不一定都要待在北京,或者说聚集在北京,这从区域范围来讲是不合理的。河北雄安新区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吸纳一部分北京的人口、机构,一定需要北京的参与,因为只有北京最了解北京往外疏解有什么样的需求,也是北京最了解北京如何通过跟雄安的互动强化北京的创新功能、强化北京的辐射带动功能。同时在区域层面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优化我们整个京津冀核心地区的人口、经济、创新、产业、空间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也确实需要北京的深度参与,需要北京的全力支持。在总体规划当中写进河北雄安新区的章节,其实对北京本身发展内在要求来说,它不仅是一个愿望,而是责任和担当,所以北京的总体规划在讨论雄安的时候,在一定程度是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对待的。 王凯:新版总规有专门章节论述雄安新区的功能,包括和雄安新区的交通联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和必然的结果。因为北京的规划,与其他地方的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它是首都规划,所以有两个概念在里面,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特大城市,这两个叠加在一起,必然是多元复杂的,在解决它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这两个层次的不同。北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首都功能的高品质、安全、有效的发挥,在保证这个前提之下,才能说到北京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发展。所以要保证首都功能的话,一定要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上、非首都功能的空间组织、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上下功夫,才能让一都一城的辩证关系得到良性的互动。 新京报:新版总规在解决住房方面有哪些新的提法? 吴唯佳:住房,确实是市民最关心的事。首先,总规在用地上给予充分关注。城乡居住用地到2035年左右要增加到110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说城乡建设用地的1/3以上,要作为住房。原来是先生产、后生活,所以城市用地相当部分主要保证生产用地,住房用地确实量不大。如果住房用地有充分的保障,显然房地产开发的这种土地紧张方面,就能解套。另一个亮点,就是租购并举。除了考虑到老百姓购房的需求,也考虑到有些老百姓因为能力的问题等等,安排一部分租房、公租房等来解决住房需求。这么多年的住房改革,确实相当一部分的市民都自己拥有住房,有房的比例比较高。但是确实有很多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这版规划里面把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加起来达到50%,也是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的。我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贯彻,绝大部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 叶裕民:有两条可以特别关注。首先,要扩大居住用地,并且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关于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包括商品房、共有产权住房、棚改安置房、租赁住房等在内的多种类型,一、二、三级市场联动的住房供应体系。扩大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所谓有效供应,就是让老百姓买得起的供应和与老百姓的需求相对接的供应。因此,要通过增加共有产权住房和中小型普通商品房供应来增加供应的有效性,满足普通老百姓住房的需求。同时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研究扩大租赁住房的赋权,公共租赁住房向在京非京籍人口放开。规划提出要增加住房用地供应量,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其中有4个结构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规划中提出4个层级的“七三”结构,4个70%,每一个层级都可以看到面向中低收入居民和非京籍人口都有住房供应的一个空间。因此,很多住房面对的服务对象很清晰,直接就是界定面向中低收入居民和非户籍居民的。大量住房的供给条件和价格,将有可能和北京的普通老百姓的可支付能力越来越接近。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体现了我们住房规划的包容性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如果这样的规划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我觉得在京居民可以买得起、或者租得起自己的健康住房,不是梦。[详情]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

   【北京新总规为雄安设章节 首次提跳出北京看北京】今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新总规新增两章,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对接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单独成章。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包含在第七章“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内。其提出,要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将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另外,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据悉,本次北京新总规首次“跳出北京看北京”、单设章节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是一大亮点和创新。(新京报)[详情]

北京城市新总规:约三成新建住房将用于租赁
北京城市新总规:约三成新建住房将用于租赁

  中国证券网讯 9月29日从人民日报获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规划指出,约三成新建住房将用于租赁,每区都会有三甲医院和高校,这些资源将向雄安转移疏解。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比翼齐飞。[详情]

北京规土委总规划师解读新总规:舍弃白菜帮留住菜心
北京规土委总规划师解读新总规:舍弃白菜帮留住菜心

  北京城市新总规今日发布 围绕“控”“减”“增”实现减量减负 今天上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发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国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中取得平衡?新版北京总规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新版北京总规围绕“控”、“减”、“增”做足了文章,如,明确了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首次提出减量发展,明确了北京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平原区开发强度三下降。在做增量上,新版北京总规围绕增绿、增服务、增获得感的理念也做了具体安排。 北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 施卫良:这一次总规就是要实现减量减负。通过减量减负来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通过舍弃白菜帮留住白菜心,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 此轮总规编制从2014年正式启动以来,历时3年,先后组织开展了38项专题研究、40余次专家研讨会、200多名各领域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意见、历经16稿大改,2017年9月27日正式获批,并于今天(29日)正式对外发布实施。 (央视记者 王小节 王丰 张伟泽 张景 胡亚利 于晶晶 姚春晨)[详情]

北京城市总规发布 至2020年中心城常住人口1085万
北京城市总规发布 至2020年中心城常住人口1085万

  北京城市总规发布 至2020年中心城常住人口1085万 邓琦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今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七次编制总规。规划提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另外,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规划提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实施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严格守住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 人口总量上限方面,将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中心城区将完善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降低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另外,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详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 50条干货带你了解20年后北京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 50条干货带你了解20年后北京

  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 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 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 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 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 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 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 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 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 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 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12、 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 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全域空间管制 14、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 15、 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原则上不超过市域面积的20%。 16、 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17、 加强城乡统筹,把握好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三种形态的新型城镇建设。 缓解交通拥堵 18、 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 19、 大幅增加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里程。 20、 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21、 建立停车资源登记制度和信息更新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停车位使用效率。 22、 积极引导共享自行车、网约车、分时租赁等新兴交通模式健康发展。 提升环境品质 23、 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24、 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17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到2035年达到95%。 25、 中心城区建设两道一网(绿道系统、通风廊道系统、蓝网系统)。 26、 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 27、 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与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28、 研究扩大租赁住房赋权,公共租赁住房向非京籍人口放开。 29、 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其中,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约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30、 到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2015年的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31、 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32、 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 33、 做到各区都有高等院校和三甲医院。 34、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35、 2020年城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1千兆比特/秒(Gbps),移动通信实现4g网络全覆盖,成为5G首批试点商用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6、 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 37、 推进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利用。 38、 老城原则上不再拓宽道路,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 39、 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名、戏曲、音乐、书画、服饰、技艺、医药、饮食、庙会等老字号文化资源。 40、 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 41、 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色彩管控。 42、 建筑设计要把控基调,体现多样性。建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制度。 43、 建立街巷长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 44、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比翼齐飞。 45、 全力支持央属高校、医院向雄安新区疏解。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 46、 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在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47、 借助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48、 加强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防止城镇连片开发。 规划实施保障 49、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对总体规划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 50、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划和落实规划不力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一图看懂北京城市规划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朱竞若 王昊男  本期编辑:王坎、王威、田丰、杨翘楚[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