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看

【回放】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厉以宁田国立朱光耀等演讲
【回放】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厉以宁田国立朱光耀等演讲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09:31

致辞

王博:以敢当精神前行勇气 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王博:以敢当精神前行勇气 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09:31

主旨演讲

郑建邦:新一轮改革开放需注重回应民意诉求
郑建邦:新一轮改革开放需注重回应民意诉求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09:36
厉以宁:结构性改革加上改革开放 经济才能走上新路
厉以宁:结构性改革加上改革开放 经济才能走上新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09:46
厉以宁为民营经济代言:“无民不活” 民富是国富之源
厉以宁为民营经济代言:“无民不活” 民富是国富之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3:17
厉以宁强调土地确权重要性 可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厉以宁强调土地确权重要性 可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3:21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3:57
邮储银行徐学明:呼吁给影子银行留有适度发展空间
邮储银行徐学明:呼吁给影子银行留有适度发展空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4:15
邮储银行徐学明:银行要让利小微企业 但不能办成财政
邮储银行徐学明:银行要让利小微企业 但不能办成财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4:41
宋葛龙: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宋葛龙: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中国改革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宋葛龙[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4:59
王小兰:企业家要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王小兰:企业家要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5:11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5:27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

海马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景柱[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5:44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6:24
白云峰:中国基础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白云峰:中国基础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6:36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主动健康优于被动治疗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主动健康优于被动治疗

美年健康董事长、天亿集团董事长俞熔[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6:51
中联基金合伙人周芊:房地产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中联基金合伙人周芊:房地产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中联基金合伙人周芊[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2月23日  17:05

日程安排

09:00-09:15 开幕致辞
      邱水平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09:15-09:35 主旨演讲
      郑建邦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
09:35-09:55 主旨演讲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光华提问: 马化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09:55-12:00 主题演讲及年度对话
      田国立 建设银行董事长
      朱光耀 财政部原副部长
      吴红波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建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
      刘 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光华提问:陈玉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13:30-13:50 主旨演讲: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宋志平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杰出管理实践教授
      光华对话:武常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年度对话:弘扬企业家精神,致敬改革开放40年
13:50-14:05 视频:致敬企业家精神
      宋葛龙 《中国改革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14:05-15:05 主题演讲及年度对话
      王小兰 时代集团董事长
      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景 柱 海马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工商联主席
      光华对话: 张志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15:05-15:10 视频: 光华思想力 —— 智库平台贡献中国方案
15:10-16:30 主题演讲及年度对话
      白云峰 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
      光华对话:马 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周 芊 中联基金合伙人
      光华对话: 张 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俞 熔 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
      光华对话: 翟 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最新新闻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主动健康优于被动治疗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主动健康优于被动治疗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美年健康董事长、天亿集团董事长俞熔出席并演讲。 俞熔分享了自己对健康行业前景的预测,他认为:未来10年、20年,全球医疗健康的重大挑战还是老龄化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健康需求升级始终是医疗健康领域探索的核心趋势。此外,指数型技术提升带来行业的变革,比如说: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组、远程医疗这些技术的重大突破,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除了老龄化,俞熔认为:慢性病和预防,也是将长期影响健康产业的关键词。他说:“美年健康今年服务了接近3000万的体检客户,我们的数据分析发现,主流的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趋势仍然不容乐观,这些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挑战,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因此他判断,未来预防医学端口面临重大的机遇。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疾病早期筛查,智能诊断、精准预防等技术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产业以及社会的关注重点。 俞熔介绍,美年健康的服务体量,将在数年后达到1亿人次。美年健康已经成为中国预防医学重要的数据入口,将为国家承载更多生命科技领域的创新。他透露,美年已经把老年痴呆等脑健康领域的早期预警,乳腺、眼底、超声、癌症早期筛查及预防等,作为未来几年技术突破的重点,也是美年健康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主持人:接下来的嘉宾是预防医学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他是美年健康的董事长、天亿集团的董事长俞熔先生。有请。 俞熔: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跟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各位伙伴们去汇报我们在健康领域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也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刚才云峰同学讲到教育,教育和医疗、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领域和课题。我们在未来对20年、30年的期待当中,健康始终是大家终极研究的一个课题。有哪些问题,我觉得可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在接下去的短短10分钟跟各位老师同学作一个汇报。 老龄化、慢性病、预防仍是未来健康产业关键词 从行业来看,我们先看别人在担心什么,期待什么。除了国人关心的健康问题之外。可以看到未来的长期趋势,全球的重大挑战还是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趋势都无法阻挡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也就是说全球的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挑战,是未来10年、20年乃至将来始终影响我们在这个领域探索的重大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技术的提升,这些年看到医疗行业的变革,有很多有意思的变化,我们称之为一些重要的指数型技术的出现。比如说人工智能,还有大数据、AI、基因,这些技术的重大突破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我们认为,有三个关键词可以反映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老龄化,第二个是慢性病,第三是预防。并不是因为我们从事预防医学,而是在这三点上找抓手。美年健康的数据分析发现,我们今年服务的3千万专业体检客户中,主流的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没有看到有效的遏制的趋势,这些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控费背景下医疗检测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所以有一个小小的结论,大家原来对医疗的理解是医院、药物,是被动医疗和被动健康。我们认为,未来的趋势是主动健康多于被动医疗。我们要在预防医学领域主动做一些努力,我们希望改变大家对医疗的传统认知,让更多人理解,医疗并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被动解决方案。所以有一个小小的趋势预测,就是未来健康人群的消费升级,来自医疗场景的控费升级,以及生命科技的创新升级。这里所说的控费,包括医保局的成立,对医疗场景的的费用控制是贯穿长期的政策,也就是公共开支当中如何有效把资源更好用在更具效率和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场景当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可以看到,未来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和场景。 还有一点要跟大家汇报的是普惠,我们称之为政策和市场的选择。我刚刚谈到医药和器械,已经看到了政策导向,服务则是下沉和限利。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大型三甲医院门诊量下降了10%,社区和基层服务机构增长了30%,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我们说分级诊疗有了明显的成效,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涌到大医院去,未来公立的大型三甲医院注重于疑难重症,把慢病和健康管理下沉到基层,所以这决定了医疗服务不可能是一个超额利润的行业,普惠,透明,渠道分化、服务下沉是未来值得大家关注的。 未来预防医学端口面临重大的机遇 还有一点是健康数据,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阶段看到医疗大数据对行业的影响和重要性。所以还可以看到说,医疗创新领域从场景、流量、技术、人才,给医疗创新创业领域带来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初步的结论,未来预防端口面临重大的机遇。现在美国投资在预防医学,疾病筛查,早期诊断,人工智能等等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技术,商业模式成为资本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 质量和创新,是美年发展核心的驱动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的预防预防入口,美年健康有两个基本的定位,一个是专业的、优质体验的医疗服务机构,一个是数据驱动的生命科技公司。目前我们的服务量可能在三、四年之后会达到1亿人次,这是重要的预防医学的数据入口,能承载更多的健康和科技方面的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有点小突破。大家知道老年痴呆未来将超过肿瘤成为健康第一大危害的慢性病,今年美年健康把老年痴呆、脑健康领域的早期预警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包括乳腺、眼底、超声、癌症早筛等领域,也是美年健康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 另外在公共卫生科研方面,也希望汇报一下我们去年跟北大医学部合作成立了北医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基于全国的海量数据,基于北大的专业的学术能力,给国家提供比较高质量的大数据和公共卫生、慢病防控方面的学术支撑,这是这方面的一些努力。 AI方面在影像、眼底、还有中医的布局等,这里有一个案例,胶囊胃镜机器人今年在美年的平台上售出了10几万粒,大大提升了胃部疾病的检出效率,我们和创始团队一起将这家企业快速培育成为独角兽企业,这就是典型的流量带动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这是未来预防领域的范例和突破点。 长期看来,我们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希望这个平台上帮助更多的健康领域的创新企业成长起来。 最后是我们医疗和预防,大家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医疗领域强调有时治愈,常常帮助,预防是定期发现,常常教育。未来我们会持续的把对预防医学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也希望为国家的公共卫生做我们小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健康意识薄弱造成慢性病得不到有效防控 主持人:接下来请俞熔董事长、刘宏举教授进入舞台中央对话区。 刘宏举:谢谢俞熔董事长的精彩分享,我很赞同您对未来的思考。随着我们消费升级,医疗健康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医疗产业在DGP占的比例大概是5%上下,在发达国家一般是在10%以上,在美国是接近18%。所以今天由于时间关系,问您一个问题,也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您觉得医疗健康市场在中国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国家在医改方面不停有政策出台,您觉得在今天的医疗市场上最大的痛点有哪些?要解决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什么条件,包括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基础层面等等。 俞熔:感谢刘教授。医疗和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课题大家的期待度蛮高的。我个人观点,中国现有的资源和财力下能提供的医疗服务,总的来说我觉得在全球范围比较来讲,还是在中高区间的。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有效和成本,这三个要素当中,中国的指标并不差。大家都体验过欧美的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成本,其成本非常高,也是被大家垢病的。中国现在三甲医院的门诊量下来了,大家见一位专家也未必有那么难,但是现在的痛点是基础的医疗架构还是比较薄弱,以及全民的健康意识还比较薄弱。我们的数据发现血糖异常人群超过30%,健康意识薄弱造成慢性病得不到有效防控,成为未来国家公共卫生的挑战。这方面需要政策产业更多支持加上加强健康素养教育,重点进行前端预防及慢病管理,这是全社会要关注的问题。 刘宏举:希望美年健康成长,变得更大更强。 俞熔: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6:51
白云峰:中国基础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白云峰:中国基础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出席并演讲,其表示中国基础教育主流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历史来看,文明的三次演化过程与传播方式的特点:在农业文明时代,教育是个体化的,以师徒传承为基础,是一对一,在工业文明时代,强调教育的标准化,以规模效率为目标,是1对N;在信息文明时代,教育的特点应该是个性化,以数据智能为驱动,N对N的模式。 白云峰称,从学生时间的维度看,仍然维持着最传统的学科、课表设置。现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课表, 和三十年前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从老师时间的维度看,9小时在校时间中,近6小时用在事务性工作上。 他认为,未来教育应该是数据+智能,是从“千变一律”到“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分工+协作,是从“以教为本”到“育人未来”的核心。 以下为演讲实录: 白云峰:亲爱的光华校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好未来的白云峰,今天很高兴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跟大家交流,因为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和所有校友交流的机会,感谢光华管理学院,感谢刘俏院长! 我是目前在光华读博士,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说白云峰你作为一个创业者和从业者,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光华读博士?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概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我在大学没毕业的时候就创业并进入教育领域了。其实我身边的很多亲朋好友认为我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是坏学生的行为。我2000年左右上大学,那时候社会没有那么开明,当你大学没毕业开始创业,身边的人不太理解。当回到家乡见到我母亲,她从没问你挣了多少钱、你多挣了多少钱?而是问我你的学问到哪儿了? 第二个原因是六个字:因思想、而光华。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故事。他在很多场合赞誉过自己的老师,但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发生了很多的争论,被很多人认为是背叛。亚里士多德回了一句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光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仅光华是一个传承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思想者凝聚的地方,是思想者的舞台。 我今天的题目是叫:面对学习的探索。大的主题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所以我还是想我从所从事的行业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和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我想表达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如果经济是社会发展速度,那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有人说经济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底层建筑,教育和文化是上层建筑。但其实可能教育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可能也是生产要素。改革开放40年来,用几个简单的数据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历程,有这样几个数据跟大家简单回顾和分享一下。 4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1.8%,到了4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中国的人均GDP,40年前大概是340元人民币左右,到了40年之后到了9480美元,这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基本衡量标准。40年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63.9%,40年之后到今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30%以下。40年前,中国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到40年之后,有1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包含25家民营企业。40年前,中国的中产阶级近于0,40年之后有2.5亿。这是简单的数据,远远不能涵盖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进步和伟大的成就,即使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的变化。 比如说我去澳洲的墨尔本,我去小吃一条街的一家越南河粉。老板说我这家店在这条街上有30年的历史了。可是你看北京的中关村每天有无数的企业诞生,每天有无数的企业倒下,这代表的是社会的日新月异。 回过来看中国经济4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素主要是什么?不同学者专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毫无疑问有两个要素是大家共同感受到并且共同承认的。一个是40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的边上画了一个圈叫“制度的变革”,第二个要素是技术的创新。我觉得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和人的因素密切相关,是可逆的;后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的。 回到教育的维度。过去40年在教育领域有很多重要的时刻。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有570万的年轻人或者年长者从工厂、农村、部队走进考场,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去参加当年的高考。高考的恢复不仅仅改变了这几百万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与此同时,因为希望工程的诞生,多年来,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一共捐助了19814所学校,帮助了575万的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募集的善款到2017年为止累计是140亿余元。 后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做一些变革,如教育部提出来的211工程、985工程、高考扩招等。高考扩招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刘俏院长曾经在课堂上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如果从中国知识资本的角度来看,到2030年,90后将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4.3亿人当中将有2亿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这么多的高等教育人群投入到生产要素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我讲了这么多,可能很多校友会说这是不是都正面的?大家可以思考。回到我自己的领域是基础教育。我想现场做一个互动,有多少社会的精英满意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请举手,我看到一位老师,你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周边我看到都没有人举手。很正常,我如果问身边的朋友,绝大部分人都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满意,但是这个结论不必争论,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己的教育不满意。 基础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基础教育体制变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人类能从万物当中,动物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主宰,两件事情有质的变革。一个是很久以前人类产生了语言,后来又产生了文字。语言和文字推动了教育的产生,教育本身是把经验传承给人类的下一代,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现在正在进入的信息文明。 农耕文明中,知识的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为主,特点是个体化,所以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变革慢。工业文明阶段,效率为追求目标,工业革命出现之后,缺少大量的技师、标准化的蓝领工人,现代学校制度诞生的背景就是西方工业革命时代。但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对N为前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对N。第三个阶段,今天到信息文明的当下,从逻辑来说,应该是以数据和智能为驱动,是N对N的方式,获取知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来看中小学当中,主要的教育单元和主体依然是1对30或者是40的载体。无论学生的高矮胖瘦,他们所学的课程是一样的,学习的路径也是一样的,所布置的作业也一样。在座的很多人为人父母,或者自己经历过基础教育,你们有没有怀疑过自己9年基础教育是怎样走过来的?而且也没有真正质疑。这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 从结果来说,包括大学的教学在内,我们很多人走进社会的时候,所用非所学。所以从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学和用的脱节。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 所以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制度的变革是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 第三个观点是,教有余而育不足。这是一张2017年的北京重点小学的第一学期的课表,请仔细看一看。我想请问,这和我们曾经在小学阶段的课表,在九十年代、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小学课表有什么不同?好像没有什么不同。在这样一个5×8小时的课堂主体时间里面,主体的中小学生依然是沿袭着30年前的基础课表进行常规学习。 如果从时间维度来看,老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单位的主体,一般来说是从早上7:20分开始,一直到下午4:30分,大概工作时长是9小时10分左右。但是我想说9小时的工作时间当中,有多少是花在基础教学这个核心维度上? 我们教育的主体形式和教育的主体跟30年前没有本质的区别,可是我们的孩子们有没有跟30年前有本质的区别?我给大家放一段录像。 (播放视频) 这是一个9岁孩子的思考,跟我们30年前的思考有本质的区别。 针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两点思考跟大家分享。第一是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变革,核心要落在数据和智能上,这件事情是真正有可能实现从千变一律的教学到因材施教。第二是,和其他行业一样,中国在教育领域生产力变革的缓慢是因为分工和协作没有充分发挥。换句话说,任何行业在迭代生产力的时候,分工是最重要的根基,但是教育的领域上,教和育在一个老师身上的时候,这件事情很难大幅度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平均水平和生产要素。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从2018年11月份从公立学校得到的两个学生的试卷,都取得了67分的分数,考卷没有区别。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背后的要素是不是真的都一样?如果我们做过学习过程分解的话,从6个维度看到这两个学生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就像人得了感冒,是因为病毒感冒还是风寒,其实对症下药的方式不太一样,这就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方向。我会认为这个行业会有四代企业在不断迭代和变革。第一代是以运营为生,第二代是以研发为核心,第三代是以数据为核心,第四是人工智能环节,我们真正有能力去解决在教学过程体系当中因不同人的教学初始化的数据不一样,实现不同的教学路径,给予不同的反馈,这件事情是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 因此,第三个观点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不仅仅依赖于教育理念和情怀,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变革,就是数据,算法和算力;情怀也许只能解决5千人和5万人的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1.8亿人的问题。好未来在四个方面探索过程中的黑箱问题,无论技术怎么改变,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变,中国基础教育终极的目标是培养我们的孩子们拥有正直、善良、诚信的品格,拥有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工具,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具备独立的判断力和思考的精神。这件事情我们将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对话实录 马力:非常感谢云峰总裁介绍了教育的未来,以及好未来集团在这方面的探索。我想问两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像好未来这样的教育机构,它的产品、服务跟很多典型的制造业有巨大的差别,您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战略上有哪些跟商业公司的异同,对台下的校友有什么分享?谢谢。 白云峰:感谢马老师。各行各业都存在本质的共性。教育文化产业从我自己的探索来说,我觉得有很多老师和校友给我非常多的建议和帮助。但是我觉得好未来自己的基因是内部追求长期因果和平衡,这指导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做取舍,做什么、不做什么。 从外部来说,教育企业不仅仅有商业的创新能力和价值,教育企业还需要具备社会价值,这件事情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创业者和企业的发展。因为有很多人说,教育不应该挣钱,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教育挣钱不可耻,教育的商业化价值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根本性要素,但是不仅仅只具有商业价值,还应该具有社会属性。 马力:我还想问另外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绝大多数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我们都是家长。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我们都在纠结孩子应不应该上课外班,马上要做2019年的计划了,您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建议?谢谢。 白云峰: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觉得无论怎么回答,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原因是因为公立教育体系大,可能无法满足尤其是在座的很多精英的家长,我觉得来到光华的大部分是精英人士和行业领袖,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特的认知。在公立体系下没有满足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要素的时候,会选择进行课外的补充。我有三个建议,第一是符合你自己认同的教育理念,这件事情很重要。第二件事情是区别于课内的课程。第三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6:36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海马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景柱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民营企业的根与魂”,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其实民营企业最大的困难、最终的困难是传承的问题。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富贵不过三”“崽卖爷田心不疼”,所以创业者都很厉害,能不能继续厉害下去就要靠根和魂。如果把民营企业比作一棵大树,有“根”和“魂”还不行,还需要有太阳,太阳就是党的领导。前一段时间民营企业头上乌云密布,这段时间阳光灿烂。下面,围绕新时代民营企业的根与魂我讲三个问题: 一、民营经济大发展需要党的理论创新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规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的“56789”提出了最新的权威解释。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在数据上已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主力地位。因此,党的理论对民营经济发展需要设计“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11.1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不仅是对当前打着马克思理论旗号“消灭私有制”极左思潮的正面回应,也是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二、民营企业“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需要深层次改革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需要深层次改革。原因如下:第一,国有企业长期充当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体角色,而民营企业则长期充当这些项目的分包商。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企与民企是分包关系,而非竞争关系。第二,国有企业已占据产业链上游,因为掌控国家经济安全而更被国家重视,自然会和国家政策相互正向叠加,充当政策的食利部门。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下游,充当搞活经济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企与民企是上下游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第三,国有企业替国家管人与管事为主,实际是“相对市场经济部门”,国企管理者和公务员的轨道也是互通的。而民企只是市场化的商品经营者,必须是“超级市场经济部门”,民企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体现的是“民间性、经济性、统战性”。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企与民企是体制内外关系,根本无法竞争。第四,对于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国家仍按大股东属性延伸管理,甚至不经董事会同意,直接任免经理层。审计部门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审计,常常延伸到民营股东,长期对民营股东“全面体检”,让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 因此,“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需要深层次改革。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的国有企业应该回归为“国营企业”,不参与市场竞争;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都应该回归现代企业制度,在同一负面清单下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三、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五项修炼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一是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二是因为中华大地诞生了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家精神。 中国社会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企业家就是富人或商人,是企业主或老板,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其实,企业家不是一种身家,不是一种身份,也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永远追求更高效率资源配置并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讲,富人是有钱的人,商人是赚钱的人,企业主或老板是企业的所有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是企业的经营人。而企业家本身无关乎财富多少、身份高低,只关乎创新多少、创造多大。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规模和性质无关、与所有权无关、与人格特征无关。 防右但主要防“左”,民营企业的根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主张的不偏不倚且恒久不变、不能太过且不能不及,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最高哲理,这其实就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昨天刘俏院长讲到,我们不需要冷嘲热讽的智者,也不需要居高临下的俯瞰者。在喧嚣繁杂之中,光华的教授们能保持定力,潜力研究思想力,就是母校北大的文化自信,对此,我们必须给光华的老师们点赞。 民营企业的魂是创新,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八个字:创新、实干、坚忍、担当。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升中国经济的活力、韧性和创新力有赖于企业家群体,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要把中庸之道转化为企业前行的辩证法,“不是做多大,而是做多好;不是走多快,而是走多远。”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五项修炼: 一是政治修炼: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事业修炼:不行贿、不偷税、不侵权、不欠薪、不搞假冒伪劣。 三是三观修炼:富贵不求兼得,名利不求双全。 四是定力修炼:本我实我化他人,一念抱持度自己。 五是精神修炼:创新、实干、坚忍、担当。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6:24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海马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景柱出席并演讲。 景柱强调,要重视人力资源储备。“00后比90后少了2700万,90后比80后少了8700万,老龄化又突飞猛进”。他感慨道,孩子越来越少了,有一些去出国留学,农民工的孩子也不会再做农民工,所以用工难用工贵会加剧,“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5:44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出席并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5:27
王小兰:企业家要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王小兰:企业家要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出席并演讲。  王小兰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与此同时,身处新技术向产业落地的新时期,市场面临发展、裂变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拥有广阔机遇。 她说,企业家就是为应对不确定性而生。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是整合资源的主体,是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动力。与其担心,不如担当,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企业家要应对不确定、拥抱新变化,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刘俏院长,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朋友: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刚才主持人和宣传片对我的情况作了介绍,不管是什么职务和头衔,我永远是光华的学生,而且是永远毕不了业的学生。 2018年对于做企业来讲,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正如网上的段子所说:“也许是至今最差的一年,也许是未来最好的一年。”但是我觉得2018年是对企业家精神有着巨大考验的一年。今年如此,今后也是如此,因为经济走到拐点,拐点的本质就是新技术。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带给全球的红利呈爆发式上升,虽然最近这个趋势在减缓,互联网带来的“独角兽”也在减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处在产业前期,大量的投入还没有商业红利,一旦产出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将给消费者领域带来增量,将会对现有的工业体系、社会体系带来巨大的颠覆。比如,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将来会在谁手里?是汽车制造商还是有大量用户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又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是会上路取代交通工具?还是会成为集办公、娱乐、会议的移动场所?再比如,当AI成功“上位”,能模仿人类的声音、情感、情绪动作,能感知、识别、决策,当它成为人类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一个部分,这种技术会给商业经济社会甚至宇宙带来怎样的认知革命?我们到那个时候该如何应对? 因此,产业界在恐慌等待。建立在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也正在受这种新技术革命挑战。全球经济新秩序会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而重新改变。美国对华为的不择手段的封锁说明这一点。我们正处在极不确定的时代,是新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落地的阶段,处在发展带来裂变的前夜。 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我认可周其仁老师说的话,他说企业家就是为应对不确定性而生。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就是整合资源的主体,是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动力,为此,我们应该首先从新技术的跟随者逐步成为新技术的驱动者,向华为学习,在无人区探索,占据未来技术的制高点。 第二,是不断围绕个人、企业、行业、社会痛点出发,通过不断试错、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第三,要么做成针尖公司、要么做成赛道公司、要么做成平台公司,总之要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基础,用新技术、新理念,每个行业确实都可重新做一遍。 第四是向AI一样学会深度学习。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创新,这其中需要理解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比如说互联网的价值取向是开放共享自由传播使用,而知识产权是闭合、专享、有偿使用,回报。两者在文化层面是两点,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促进成果转化。如果这样两种文化能相向而行,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精神财富,反之是阻力和困难。传统产业和新经济的融合也一定会有交集点,就是效率和质量。 总之,应对不确定、拥抱新变化,做成一个融合创新的人,是给进入2019年的企业家出的一道新题目。与其担心,不如担当——我们能答好题,交好卷。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5:11
宋葛龙: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宋葛龙: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改革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宋葛龙出席并演讲。 宋葛龙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 谈到如何让企业家用心创造财富、公平获得财富、安心享有财富、放心传承财富,宋葛龙认为,必须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新时代,呼唤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优秀企业家精神。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企业家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最早提出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的特殊才能和精神的集合。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企业家就是开拓者、创新者,企业家就是把科学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活之中,把经济推向前进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一直高度重视对企业家的培育和鼓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十余次对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部署。 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总书记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需要众多的具有开拓精神,能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爱国敬业的企业领导人、带头人。我国既有公有制企业,也有非公有制企业,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更有无数中小微企业,所有这些企业都在朝着追求卓越、开拓市场的方向前进,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为国家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出发,于2017年9月8日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发〔2017〕25号),对激发与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意见》明确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改革措施。 第一,营造环境,可以概括为“三营造”:首先是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包括财产权保护、创新权益保护、自主经营权保护等内容。其次是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包括公平竞争权益保障、建设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等内容。第三是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包括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正向激励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等内容。 第二,弘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弘扬”:首先是弘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强化企业家的自觉遵纪守法意识、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等内容。其次是弘扬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强调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家追求卓越等。第三是弘扬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强调引导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家干事担当、引导企业家更好服务社会等。 第三,发挥作用,可以概括为“三加强”。首先是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包括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完善涉企政策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对企业家的帮助扶持力度等。其次是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包括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规划引领、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等。第三是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包括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的领导、发挥党员企业家先锋模范作用等。 一般认为,上述《意见》与2016年11月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发〔2016〕28号)是“姊妹篇”。《保护产权的意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层面作出了保护产权的政策部署。 在落实中,上述两个《意见》又与2015年9月23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三个文件联动推进。 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相关工作。我们理解,当前的重点: 一是完善法治体系。推动完善财产权保护法律规定。推动在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上取得更大突破,解决一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问题。 二是强化政务诚信。推动地方政府强化诚信履约意识,切实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据公开报道,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共同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以切实推动解决一批因政府失信导致企业权益受损的问题。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修订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对侵权者形成有力震慑。 四是加强政商沟通。据公开报道,有关方面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政策文件,推动各地方、各有关方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家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位居100名“改革先锋”的“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先生去年9月曾在《中国改革报》以《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为题撰文指出:“在中国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征程的时刻,对于企业家群体来说,《意见》是方向和标准,更是契机和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更是激励。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面对中国企业在世界‘异军突起’的时代契机,我们谁都没有理由错过!” 我愿以鲁老先生的这段话,向改革开放40年、向100名改革先锋致敬!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4:59
邮储银行徐学明:银行要让利小微企业 但不能办成财政
邮储银行徐学明:银行要让利小微企业 但不能办成财政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出席并演讲。 “在破解融资难之前谈融资贵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事,还是提供信贷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贷款涉及到风险定价,其利率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三大成本。据其测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综合成本在7%-8%左右。 他也呼吁,银行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在有效控制风险,保持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让利小微企业。但他同时强调,不能把银行办成财政。 他也指出,民营企业要稳健经营。当前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除了外部环境的因素外,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盲目多元化、铺摊子等原因也不能被忽视。 “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正渐次落地,民营小微企业将会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学明:尊敬的刘俏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以“敢当与前行”为题,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关切。这次论坛召开的时点非常好,恰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际,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面我谈两点思考。 首先,我想从另外一个侧面谈谈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提到民营企业贡献,大家通常会用“56789”这几组数字来概括,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一,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一个时期以来,民营企业遇到的流动性困难,主要是再融资和股票质押出现了问题。我认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遇到了困难。这里,我举一个汽车制造业的例子:近两年来,钢铁价格上涨,这一状况必然向下游传导,由此导致汽车制造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再加上市场需求疲软,最终车企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数据显示,今年大部分车企都是负增长。短期看,市场表象为车企不景气,从长周期看,它一定会再反向向上游传导。刚才,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董事长做了精彩演讲,他是业内公认的优秀企业家,拿中国建材来看,它的上下游应该有很多中小微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他们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也是在救国有企业,更是在救中国经济。 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在经济潮起潮落中,我们能否不再按所有制来划分,能否不再给企业贴上特殊标签?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将来对企业类别的划分能按着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这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是阶段性、周期性、体制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由于渠道不畅,一旦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债券、信贷,甚至资本市场。这里,我列举一组债券违约数据:截至今年12月,在19.8万亿元的信用债中,已经出现违约的债券共236只,涉及的债券总额为2050亿元,违约率为1.04%。其中,2018年新发生的违约债券114只,违约金额1190亿元,在这里,民企占比76.9%,接近八成。 民营企业信贷不良率攀升、债券违约、再融资困难、股票质押爆仓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该如何破解呢?我认为,这需要政府、监管、银行和企业四方协同发力。 第一,政府要着眼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于刚才讲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产业链的关系,我们就需要从传统固化的观念里走出来,转向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借鉴竞争中性原则,要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要以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降低营商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快推进减费降税;要有效约束央企、国企举债行为,避免挤出效应。我们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做出全面部署。 另外,还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执行政策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忽左忽右的局面。比如对民营企业债务纠纷,最近个别地方出现了司法部门打着保护民营企业的旗号,不允许债权人依法开展资产保全,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典型的“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 针对政府如何做好中小企业服务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一些做法,该局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成立于1953年,其主要职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获取贷款融资、获取政府补贴、获得政府采购公平份额等。这一机构对帮助占全美企业总数95%以上的2300多万家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监管部门要坚持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两手抓”,促进商业银行把源头活水引向民营企业 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统筹使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定向降准、扩大抵押品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力度。12月19日,央行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TMLF资金可以使用三年,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优惠15个基点,目前为3.15%。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化手段。其利率低,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同时期限长,可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特别是定向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以说目标靶向非常精准。 在引导银行资金流向民营企业方面,监管部门既需要适当强化窗口指导,对金融机构有硬约束;同时也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放松行政管制,推进监管创新,减少政策执行及市场运行的摩擦成本,实现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强调的,“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独木难支,应加强多层次融资市场建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非标融资和非银融资的依赖性更强,所以,要充分发挥银行表外融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社保等多种融资模式的作用。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必要补充,近年来,对民营企业融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建议在规范的前提下,要给影子银行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目前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落实资管新规,着眼于打破刚兑,推进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希望监管机构对理财非标资产给予一定豁免或政策支持,引导理财资金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打造一个规范、透明、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三,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毫无疑问,目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商业银行是主体,我们要勇于挑起大梁。银行服务民营经济,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体经济好,银行才能好,所以银行必须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 在确保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让利给企业。二要重构评价标准。银行评价一个企业,要不惟所有制、不惟规模大小、只看优劣,好的企业应该是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聚焦实业、专注主业、竞争力强、负债合理、公司治理健全规范、企业前景良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要敢于给它贷款,敢于买它的债券,敢于通过投贷联动为企业提供金融组合服务。三要健全风险定价机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信用风险加大,这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是个考验,所以就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四要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其核心要义是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要给信贷人员落实尽职免责。 这里,再谈一下融资贵的问题。我觉得,在破解融资难之前,讨论融资贵没有前提基础,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先解决民营企业能融到资的问题,然后再谈如何降低融资价格。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一手托两家”,一方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效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贷款,就涉及一个风险定价问题,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要能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目前,大、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不良率分别为1.19%、2.55%、3.39%,单户授信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已超过4%,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大体在2--3%,运营成本2%左右,这样算下来,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成本在7--8%。这里,我还有一个关于美国大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数据,它的区间在5--11%,完全采取风险定价。应该说,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风险成本快速上升问题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理解,其要义是不能把银行办成财政,在这方面,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 第四,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型、稳健经营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既要看到有客观的外部因素,更要从企业自身查找原因。比如,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野蛮生长,盲目铺摊子,盲目多元化经营,冲淡主业;有的在企业经营情况好的时候过分加杠杆;有的信息透明度低,等等。 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呵护有加,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渐次落地。我相信,接下来,广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一定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阳光雨露。 在此,我也向民营企业发出呼吁:一要坚定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出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部署中,很多措施对民企、小微企业都是利好;二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来开展工作,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等,企业发展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脉搏,要学会伴着音乐节拍跳舞。三要专注主业,行稳致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主业经营,民营企业家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四要合理控制杠杆。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杠杆有如“魔杖”,用的好可以“撬动地球”,用不好可能会把企业推向万丈深渊。同时还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珍视自身信用,坚持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谢谢大家! 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控制自身风险,应从三个维度平衡 主持人:有请徐学明副行长、刘晓蕾教授进入舞台中央对话区。 刘晓蕾:徐行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刚才从政府、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民企,四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怎么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说实话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谈了很多年,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好像到今天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个疑问,因为中小微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天然是风险比较高,如果我从不良率来看,大的企业可能是1%,中小微可能要达到3%甚至是更高,面对这么高的不良率您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怎么能够平衡,一方面有融资需求,国家也倡议给他们融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确实面临贷款风险比较高的问题呢? 徐学明:刘教授,您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的确是小微企业的风险相比于大企业是比较高的。作为银行怎么平衡好,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自身有效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或者说是尽量降低它的风险成本。比如说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贷款的三查,要选好行业、选好企业,贷前检查,精细一些,还要做好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我们过去常讲叫“查三品、看三表”,“三品”是人品、产品、押品,我们看人品就是看企业、看老板有没有还款意愿,你的信用状况怎么样。看产品,是考察第一还款来源;看押品,是第二还款来源。当然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押品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创新一些产品,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地控制或者是降低它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我知道您实际是想问一个风险定价的问题,的确我们要优化风险定价模型。 第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强运营管理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习惯讲ABCD技术,要通过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以及信贷工厂等流程优化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银行要把融资和融智结合起来,帮助他去管理风险,邮储银行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我们会帮助企业做资产负债表,做行业分析等。 期待进一步放松融资渠道 刘晓蕾:感谢您!另外咱们谈银行融资,多少年来银行资金是企业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为银行的资金属于债权融资,有没有可能股权融资,比如说股权众筹这样的融资方式,目前还面临一些限制,比如说200人的上限,您觉得国家有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放松融资渠道呢? 徐学明:您的这个观点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和小微企业主关注的问题,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独木难支的。现在老百姓的存款有理财化趋势,这里,我们可以从投资和融资两端来看: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层快速上升,现在是4个多亿了,全社会财富管理或者说是大类资产的规模,大概在110-120万亿,如果剔除重复计算也有六七十万亿。老百姓需要增加财产性收入,要找到更好的投资出口。另外一方面,从融资方看,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觉得他们既缺资金,更缺资本,从这个角度看,您的观点非常正确,尽快扩大股权融资问题值得全社会来深入探讨。银行机构、监管机构两者如何架起一座桥,让我们通过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来帮助百姓投资,帮助企业融资。客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选择存款则利率较低,风险也小;理财产品收益会高一些,客户风险等级从PR1到PR5,不同客户可以对应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产品。如何搭起这座桥呢?我们热切地期待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够有所放松,这一点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刚才您提到的众筹上限是200人,邮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平均单人购买的金额大概在20万元左右,一个人20万,200人是4000万,这对于很多规模以上企业可能不解渴。所以,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适当放宽标准,以及创新产品来解决两端都找不到出路的问题。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徐学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趋势一定会向好 刘晓蕾:我再想问一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今年无论是因为外部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内部的经济下行压力等等,今年整个经济确实是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困难,不知道您对未来,明年的经济形势有什么样的预期和展望呢?能不能好一些呢? 徐学明:实际上,前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国际形势较为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第二个判断,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感觉能够给全社会提振信心是七项工作的安排,比如深化改革方面。刚才我用了一个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中央已经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安排,像国企改革,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等。我感觉我们应该对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 信心在哪里?信心在于我们全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上。下一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昨天是冬至,大家都吃饺子了,昨天太阳移到南回归线,接下来该往北走了,可是今天比昨天还冷,但我觉得随着太阳一步一步往北移,未来我们一定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我想中国经济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一定会向好的! 刘晓蕾:感谢徐行长!借您吉言,我们深化改革能够一步一步的向好。谢谢您![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4:41
徐学明:银行业贷款评估要一视同仁 不能惟所有制论
徐学明:银行业贷款评估要一视同仁 不能惟所有制论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出席并演讲。 徐学明强调,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目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商业银行是主体,我们要勇于挑起大梁”。 他认为,银行服务民营经济,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体经济好,银行才能好,所以银行必须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 在确保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让利给企业。 二要重构评价标准。“银行评价一个企业,要不惟所有制、不惟规模大小、只看优劣,好的企业应该是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聚焦实业、专注主业、竞争力强、负债合理、公司治理健全规范、企业前景良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要敢于给它贷款,敢于买它的债券,敢于通过投贷联动为企业提供金融组合服务”,徐学明表示。 三要健全风险定价机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信用风险加大,这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是个考验”,他认为应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 四要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其核心要义是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要给信贷人员落实尽职免责。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学明:尊敬的刘俏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以“敢当与前行”为题,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关切。这次论坛召开的时点非常好,恰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际,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面我谈两点思考。 首先,我想从另外一个侧面谈谈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提到民营企业贡献,大家通常会用“56789”这几组数字来概括,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一,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一个时期以来,民营企业遇到的流动性困难,主要是再融资和股票质押出现了问题。我认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遇到了困难。这里,我举一个汽车制造业的例子:近两年来,钢铁价格上涨,这一状况必然向下游传导,由此导致汽车制造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再加上市场需求疲软,最终车企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数据显示,今年大部分车企都是负增长。短期看,市场表象为车企不景气,从长周期看,它一定会再反向向上游传导。刚才,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董事长做了精彩演讲,他是业内公认的优秀企业家,拿中国建材来看,它的上下游应该有很多中小微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他们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也是在救国有企业,更是在救中国经济。 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在经济潮起潮落中,我们能否不再按所有制来划分,能否不再给企业贴上特殊标签?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将来对企业类别的划分能按着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这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是阶段性、周期性、体制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由于渠道不畅,一旦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债券、信贷,甚至资本市场。这里,我列举一组债券违约数据:截至今年12月,在19.8万亿元的信用债中,已经出现违约的债券共236只,涉及的债券总额为2050亿元,违约率为1.04%。其中,2018年新发生的违约债券114只,违约金额1190亿元,在这里,民企占比76.9%,接近八成。 民营企业信贷不良率攀升、债券违约、再融资困难、股票质押爆仓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该如何破解呢?我认为,这需要政府、监管、银行和企业四方协同发力。 第一,政府要着眼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于刚才讲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产业链的关系,我们就需要从传统固化的观念里走出来,转向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借鉴竞争中性原则,要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要以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降低营商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快推进减费降税;要有效约束央企、国企举债行为,避免挤出效应。我们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做出全面部署。 另外,还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执行政策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忽左忽右的局面。比如对民营企业债务纠纷,最近个别地方出现了司法部门打着保护民营企业的旗号,不允许债权人依法开展资产保全,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典型的“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 针对政府如何做好中小企业服务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一些做法,该局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成立于1953年,其主要职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获取贷款融资、获取政府补贴、获得政府采购公平份额等。这一机构对帮助占全美企业总数95%以上的2300多万家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监管部门要坚持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两手抓”,促进商业银行把源头活水引向民营企业 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统筹使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定向降准、扩大抵押品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力度。12月19日,央行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TMLF资金可以使用三年,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优惠15个基点,目前为3.15%。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化手段。其利率低,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同时期限长,可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特别是定向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以说目标靶向非常精准。 在引导银行资金流向民营企业方面,监管部门既需要适当强化窗口指导,对金融机构有硬约束;同时也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放松行政管制,推进监管创新,减少政策执行及市场运行的摩擦成本,实现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强调的,“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独木难支,应加强多层次融资市场建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非标融资和非银融资的依赖性更强,所以,要充分发挥银行表外融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社保等多种融资模式的作用。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必要补充,近年来,对民营企业融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建议在规范的前提下,要给影子银行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目前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落实资管新规,着眼于打破刚兑,推进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希望监管机构对理财非标资产给予一定豁免或政策支持,引导理财资金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打造一个规范、透明、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三,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毫无疑问,目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商业银行是主体,我们要勇于挑起大梁。银行服务民营经济,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体经济好,银行才能好,所以银行必须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 在确保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让利给企业。二要重构评价标准。银行评价一个企业,要不惟所有制、不惟规模大小、只看优劣,好的企业应该是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聚焦实业、专注主业、竞争力强、负债合理、公司治理健全规范、企业前景良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要敢于给它贷款,敢于买它的债券,敢于通过投贷联动为企业提供金融组合服务。三要健全风险定价机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信用风险加大,这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是个考验,所以就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四要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其核心要义是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要给信贷人员落实尽职免责。 这里,再谈一下融资贵的问题。我觉得,在破解融资难之前,讨论融资贵没有前提基础,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先解决民营企业能融到资的问题,然后再谈如何降低融资价格。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一手托两家”,一方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效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贷款,就涉及一个风险定价问题,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要能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目前,大、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不良率分别为1.19%、2.55%、3.39%,单户授信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已超过4%,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大体在2--3%,运营成本2%左右,这样算下来,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成本在7--8%。这里,我还有一个关于美国大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数据,它的区间在5--11%,完全采取风险定价。应该说,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风险成本快速上升问题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理解,其要义是不能把银行办成财政,在这方面,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 第四,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型、稳健经营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既要看到有客观的外部因素,更要从企业自身查找原因。比如,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野蛮生长,盲目铺摊子,盲目多元化经营,冲淡主业;有的在企业经营情况好的时候过分加杠杆;有的信息透明度低,等等。 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呵护有加,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渐次落地。我相信,接下来,广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一定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阳光雨露。 在此,我也向民营企业发出呼吁:一要坚定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出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部署中,很多措施对民企、小微企业都是利好;二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来开展工作,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等,企业发展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脉搏,要学会伴着音乐节拍跳舞。三要专注主业,行稳致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主业经营,民营企业家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四要合理控制杠杆。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杠杆有如“魔杖”,用的好可以“撬动地球”,用不好可能会把企业推向万丈深渊。同时还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珍视自身信用,坚持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谢谢大家! 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控制自身风险,应从三个维度平衡 主持人:有请徐学明副行长、刘晓蕾教授进入舞台中央对话区。 刘晓蕾:徐行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刚才从政府、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民企,四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怎么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说实话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谈了很多年,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好像到今天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个疑问,因为中小微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天然是风险比较高,如果我从不良率来看,大的企业可能是1%,中小微可能要达到3%甚至是更高,面对这么高的不良率您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怎么能够平衡,一方面有融资需求,国家也倡议给他们融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确实面临贷款风险比较高的问题呢? 徐学明:刘教授,您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的确是小微企业的风险相比于大企业是比较高的。作为银行怎么平衡好,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自身有效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或者说是尽量降低它的风险成本。比如说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贷款的三查,要选好行业、选好企业,贷前检查,精细一些,还要做好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我们过去常讲叫“查三品、看三表”,“三品”是人品、产品、押品,我们看人品就是看企业、看老板有没有还款意愿,你的信用状况怎么样。看产品,是考察第一还款来源;看押品,是第二还款来源。当然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押品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创新一些产品,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地控制或者是降低它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我知道您实际是想问一个风险定价的问题,的确我们要优化风险定价模型。 第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强运营管理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习惯讲ABCD技术,要通过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以及信贷工厂等流程优化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银行要把融资和融智结合起来,帮助他去管理风险,邮储银行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我们会帮助企业做资产负债表,做行业分析等。 期待进一步放松融资渠道 刘晓蕾:感谢您!另外咱们谈银行融资,多少年来银行资金是企业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为银行的资金属于债权融资,有没有可能股权融资,比如说股权众筹这样的融资方式,目前还面临一些限制,比如说200人的上限,您觉得国家有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放松融资渠道呢? 徐学明:您的这个观点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和小微企业主关注的问题,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独木难支的。现在老百姓的存款有理财化趋势,这里,我们可以从投资和融资两端来看: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层快速上升,现在是4个多亿了,全社会财富管理或者说是大类资产的规模,大概在110-120万亿,如果剔除重复计算也有六七十万亿。老百姓需要增加财产性收入,要找到更好的投资出口。另外一方面,从融资方看,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觉得他们既缺资金,更缺资本,从这个角度看,您的观点非常正确,尽快扩大股权融资问题值得全社会来深入探讨。银行机构、监管机构两者如何架起一座桥,让我们通过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来帮助百姓投资,帮助企业融资。客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选择存款则利率较低,风险也小;理财产品收益会高一些,客户风险等级从PR1到PR5,不同客户可以对应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产品。如何搭起这座桥呢?我们热切地期待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够有所放松,这一点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刚才您提到的众筹上限是200人,邮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平均单人购买的金额大概在20万元左右,一个人20万,200人是4000万,这对于很多规模以上企业可能不解渴。所以,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适当放宽标准,以及创新产品来解决两端都找不到出路的问题。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徐学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趋势一定会向好 刘晓蕾:我再想问一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今年无论是因为外部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内部的经济下行压力等等,今年整个经济确实是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困难,不知道您对未来,明年的经济形势有什么样的预期和展望呢?能不能好一些呢? 徐学明:实际上,前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国际形势较为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第二个判断,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感觉能够给全社会提振信心是七项工作的安排,比如深化改革方面。刚才我用了一个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中央已经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安排,像国企改革,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等。我感觉我们应该对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 信心在哪里?信心在于我们全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上。下一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昨天是冬至,大家都吃饺子了,昨天太阳移到南回归线,接下来该往北走了,可是今天比昨天还冷,但我觉得随着太阳一步一步往北移,未来我们一定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我想中国经济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一定会向好的! 刘晓蕾:感谢徐行长!借您吉言,我们深化改革能够一步一步的向好。谢谢您![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4:15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展望发展新愿景。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杰出管理实践教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尽管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企业还是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注重开拓多元市场,注重树立中国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形象。 宋志平表示,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国际化经营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不少心得:尊重国际分工、坚持全球采购;注重与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强化企业市场行为,少打国家旗号,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奉行“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人民做好事”的三项原则。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宋志平:尊敬的刘俏院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大会主题,我来讲关于“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这样一个题目。 贸易摩擦背后的三个原因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们还是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国际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中美贸易摩擦,主要起因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中国形成很大的影响,我觉得根本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适应,俗话讲的“羡慕嫉妒恨”,怎么冒出这么大一个中国。虽然他们口头上称希望看到一个经济繁荣、快速发展的中国,实际心里不一定这样想。其实这点大家都能理解。 第二个原因:贸易不平衡。尽管贸易不平衡并不是中国的错,但是数字毕竟摆在那儿。围绕贸易保护主义,今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看起来似乎更严峻一些,但事实上这些年来的小矛盾、小冲突没有断过,只是现在表达比较激烈,主要原因就是贸易不平衡,其实这并不是中国企业的错,美国人这些年脱实向虚,放弃了很多制造业,他们自己也在反思要重回实业。 第三个原因:对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他们有深层次的误解,认为我们是在争夺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焦虑。 怎样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该怎么做?我个人认为,对待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情。 从宏观来讲,我们要更加开放。第一,用更加开放来吸引外资,促进形成融合的市场氛围,这非常重要。大家知道上个月举行的首届进博会有3600个跨国公司参加了展览,场面极其宏大,摊位一增再增,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明年甚至后年的摊位都定下来了。这说明我们的开放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14亿人口的消费大国,而且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不是谁能挡住的,美国也来了不少家公司参加。因此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大家回想一下,1992年之前,也有不少西方国家要制裁我们,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强调我们要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当时那么大的矛盾很快就化解了。现在我们同样要用改革开放,用更大的开放来化解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讲,“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这是讲给全世界的声音。 第二,我们应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把鸡蛋装在几个篮子里,这是我们现在要立足做的。 第三,在宣传引导上,在全世界树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良好形象。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引发现场热烈的掌声。 在企业微观层面,我们也可以主动做一些事情。 一是尊重国际分工,进行全球采购。作为中国企业要尊重国际分工,进行全球采购,让跨国公司也能够和我们共生发展,这是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二是注重与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因为之前的市场基本都是跨国公司在那儿占着,中资公司来了之后必然会产生竞争,如何处理好和跨国公司关系,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知识产权是我们自身的一件大事,因为要搞自主创新体系,不尊重知识产权肯定做不来。同时,这也可以让一些高科技的跨国公司打消顾虑。 中国建材如何开展国际化经营? 中国建材在国际化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目前,全世界水泥和玻璃的工厂,65%是由中国建材建设的,做的EPC,也就是“交钥匙”工程,用的是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大家想想,一个企业在这么大的领域里市场占有率能到65%,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全球有近400家大型水泥厂,都是中国建材建设的。现在中国建材又在做“六个一”的战略布局,包括10个建材工业园、10个海外仓、10个国际实验室、100个EPC项目、100家建材连锁、100家外包工厂管理。到2020年要完成这“六个一”,这也是国际化很大的一个进程。 中国建材在实践中走了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道路。 第一,中国建材坚持全球采购。中国建材做EPC,在“交钥匙”承包工程里的装备进行全球采购,首先会考虑国产装备,因为其性价比好,但涉及一些关键技术的设备,也会向欧洲、美国的一些大型公司采购,而不是一味地去国产化,这样我们和竞争对手之间就产生了合作。所以我们每次到国外考察,也都会去竞争企业拜访。通过大家的互相交流,一方面巩固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恶性竞争。 第二,联合开发第三方。例如,中国建材近年来和法国水泥、玻璃、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公司,共同在非洲联合开发200多个项目。像非洲很多是讲法语的国家,过去都是法国的老牌公司在那些区域,现在中国公司去了,我们也主张和他们进行合作,大家一起来做,他们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还和日本三菱联合开发东南亚、中亚等市场。 第三,强化企业市场化行为。中国建材是中央企业,刚刚获批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但我们投资的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的国有股份占比在30%以下,尤其在从事国际竞争的公司,国有股占比大都在20%以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尽量少打国家旗号,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我们这些年非常注重的。 第四,在“一带一路”上要奉行三项原则。一是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二是与当地企业合作;三是为当地人民做好事。我去赞比亚参加活动,总统说,“宋先生,我先问您一个问题,您为什么来赞比亚投资。”我把以上三条内容和他讲了,尤其是第二条“和当地企业合作”。他听后说到“其实我们欢迎中资企业,但又有担心当地企业会被挤垮了,您讲到和当地企业合作,我听了特别高兴。”我前不久去埃塞俄比亚时,总统说,“宋先生,我们最希望您能为当地培养人才,转一些技术给我们。”我想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想法,所以能够理解。我们坚持这些做法,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就能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能融合。我们在赞比亚做工业园,做项目之前先给当地打了100口井、援建了1家医院和1所学校。我去学校看望孩子们时,送了10个足球,给每个学生送了铅笔盒,孩子们唱着“手挽手、心连心,我们和中建材一家人”。我听后非常高兴,我们“走出去”的道路就应该是这样的道路,要成为当地喜欢的企业。 第五,努力开发七大市场,“不把鸡蛋装一个篮子里”。“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中国建材锁定东南非、中东、中亚、南亚、中东欧、东盟、南美等7个重点区域,集团几十家做国际业务的企业各有侧重地去开发,按照精耕市场、精准服务、精化技术、精细管理的要求,采用“切西瓜”的模式,打造自己的“根据地”,立足于能够长期“走进去”,能做到长期开发。 第六,在“走出去”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希望进入发达国家,和美日欧的市场也要互相融合。一方面,我们希望和美日欧的企业进行合作、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到他们那里去投资。最近我们在美国南卡州投资约5亿美元建设了玻璃纤维企业,效果非常好。美国公司负责人问到,“为什么到我们这儿来投资”,我说,“你们不也到中国投资吗,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因为美国有我们的客户。”有次一位中国记者采访时问到,“宋总,你们去美国投资的原因是什么?”,我说,“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市场能够融合”。 总之,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还是要用大国开放、包容的心态,尽量缓解矛盾、化解分歧。对企业而言,我们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用市场换技术”,今后可能是“用市场换市场”;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可能是“世界是中国的工厂”;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世界是中国的市场”,今后可能也要讲到“中国是世界的市场”。只有这样相向而行,才能主动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带来的威胁。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光华管理学院也设立了“一带一路”书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语言、宗教、金融体系千差万别,非常复杂。能否分享下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怎么化解的? 宋志平:“一带一路”确实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建材一路走过来,刚才您说的困难至少有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怎么能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接纳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并不是短期做完生意就走,而是做长期开发的市场。所以如何与当地融合、让当地接纳,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刚才讲到了中国建材的一些做法。 第二,处理好与跨国公司的关系。最好是联合开发,不是“我来你走”。实践看来这是能做到的。中国建材过去这几年就是和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在这方面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因为在“一带一路”的不少国家,原来是他们的市场,而且手上有不少的订单、客户。大家联合起来,我们机会也会多。 第三,“一带一路”上要注意防范风险。例如,汇率不稳定、结汇困难等。我最近去非洲某国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也不奇怪。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经历过用外汇券、外汇管制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主持人:中国企业要进入发达国家开拓市场,要面临什么特别的挑战? 宋志平: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搞再工业化,回归实业,这也是很大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美国投资了玻璃纤维的企业。欧洲也一样。我们做企业,也不能放弃这些市场。对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欧美等地整体市场风险要小一点,比如在汇率、结汇方面,就没有“一带一路”那些国家的问题。其实中国建材最近在欧洲做了不少生意,比如说在英国、葡萄牙、法国做的光伏事业很大,最近在西班牙开发了新型房屋事业。在这些国家投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处理好劳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工会很强大,我们得去适应。我们在德国有一家企业的总经理病了,我们中国的董事长去看望他,做了不少这样的工作,使得当地企业的员工和中国建材的股东间的关系处得特别好。每次我去当地公司看望,他们都戴着中国建材的司徽、拿着中国建材的名片。 主持人:从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下跌很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是否影响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来开拓市场? 宋志平:是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德国并购了几家企业,其实开始还是比较容易进去的,但是最近也有一些问题。实际上,在外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中,中资企业并购只占10%,并不是很大的数字,但是他们很紧张。我觉得实施海外并购的时候要注意到一些问题。一是强调企业行为,尽量不打国家的旗号;二是我们并购任何一家企业,其实被并购企业的内心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我们要适当低调点,不要用占领者、胜利者的姿态,而是用一个比较缓和、融合、包容的姿态,这点非常重要;三是跨国经营坚持属地化原则。在用干部的时候尽量用当地人、当地的总经理,这样能缓解很多矛盾。每当遇到海外媒体以及政府部门、议会对我们中国企业收购的一些误解时,我就常常想,其中有他们的问题,也有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我们海外并购还是要坚持市场化,不要让它政治化,我觉得这样更好。[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23日 13:57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主动健康优于被动治疗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主动健康优于被动治疗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美年健康董事长、天亿集团董事长俞熔出席并演讲。 俞熔分享了自己对健康行业前景的预测,他认为:未来10年、20年,全球医疗健康的重大挑战还是老龄化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健康需求升级始终是医疗健康领域探索的核心趋势。此外,指数型技术提升带来行业的变革,比如说: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组、远程医疗这些技术的重大突破,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除了老龄化,俞熔认为:慢性病和预防,也是将长期影响健康产业的关键词。他说:“美年健康今年服务了接近3000万的体检客户,我们的数据分析发现,主流的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趋势仍然不容乐观,这些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挑战,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因此他判断,未来预防医学端口面临重大的机遇。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疾病早期筛查,智能诊断、精准预防等技术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产业以及社会的关注重点。 俞熔介绍,美年健康的服务体量,将在数年后达到1亿人次。美年健康已经成为中国预防医学重要的数据入口,将为国家承载更多生命科技领域的创新。他透露,美年已经把老年痴呆等脑健康领域的早期预警,乳腺、眼底、超声、癌症早期筛查及预防等,作为未来几年技术突破的重点,也是美年健康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主持人:接下来的嘉宾是预防医学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他是美年健康的董事长、天亿集团的董事长俞熔先生。有请。 俞熔: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跟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各位伙伴们去汇报我们在健康领域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也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刚才云峰同学讲到教育,教育和医疗、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领域和课题。我们在未来对20年、30年的期待当中,健康始终是大家终极研究的一个课题。有哪些问题,我觉得可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在接下去的短短10分钟跟各位老师同学作一个汇报。 老龄化、慢性病、预防仍是未来健康产业关键词 从行业来看,我们先看别人在担心什么,期待什么。除了国人关心的健康问题之外。可以看到未来的长期趋势,全球的重大挑战还是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趋势都无法阻挡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也就是说全球的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挑战,是未来10年、20年乃至将来始终影响我们在这个领域探索的重大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技术的提升,这些年看到医疗行业的变革,有很多有意思的变化,我们称之为一些重要的指数型技术的出现。比如说人工智能,还有大数据、AI、基因,这些技术的重大突破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我们认为,有三个关键词可以反映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老龄化,第二个是慢性病,第三是预防。并不是因为我们从事预防医学,而是在这三点上找抓手。美年健康的数据分析发现,我们今年服务的3千万专业体检客户中,主流的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没有看到有效的遏制的趋势,这些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控费背景下医疗检测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所以有一个小小的结论,大家原来对医疗的理解是医院、药物,是被动医疗和被动健康。我们认为,未来的趋势是主动健康多于被动医疗。我们要在预防医学领域主动做一些努力,我们希望改变大家对医疗的传统认知,让更多人理解,医疗并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被动解决方案。所以有一个小小的趋势预测,就是未来健康人群的消费升级,来自医疗场景的控费升级,以及生命科技的创新升级。这里所说的控费,包括医保局的成立,对医疗场景的的费用控制是贯穿长期的政策,也就是公共开支当中如何有效把资源更好用在更具效率和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场景当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可以看到,未来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和场景。 还有一点要跟大家汇报的是普惠,我们称之为政策和市场的选择。我刚刚谈到医药和器械,已经看到了政策导向,服务则是下沉和限利。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大型三甲医院门诊量下降了10%,社区和基层服务机构增长了30%,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我们说分级诊疗有了明显的成效,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涌到大医院去,未来公立的大型三甲医院注重于疑难重症,把慢病和健康管理下沉到基层,所以这决定了医疗服务不可能是一个超额利润的行业,普惠,透明,渠道分化、服务下沉是未来值得大家关注的。 未来预防医学端口面临重大的机遇 还有一点是健康数据,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阶段看到医疗大数据对行业的影响和重要性。所以还可以看到说,医疗创新领域从场景、流量、技术、人才,给医疗创新创业领域带来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初步的结论,未来预防端口面临重大的机遇。现在美国投资在预防医学,疾病筛查,早期诊断,人工智能等等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技术,商业模式成为资本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 质量和创新,是美年发展核心的驱动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的预防预防入口,美年健康有两个基本的定位,一个是专业的、优质体验的医疗服务机构,一个是数据驱动的生命科技公司。目前我们的服务量可能在三、四年之后会达到1亿人次,这是重要的预防医学的数据入口,能承载更多的健康和科技方面的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有点小突破。大家知道老年痴呆未来将超过肿瘤成为健康第一大危害的慢性病,今年美年健康把老年痴呆、脑健康领域的早期预警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包括乳腺、眼底、超声、癌症早筛等领域,也是美年健康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 另外在公共卫生科研方面,也希望汇报一下我们去年跟北大医学部合作成立了北医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基于全国的海量数据,基于北大的专业的学术能力,给国家提供比较高质量的大数据和公共卫生、慢病防控方面的学术支撑,这是这方面的一些努力。 AI方面在影像、眼底、还有中医的布局等,这里有一个案例,胶囊胃镜机器人今年在美年的平台上售出了10几万粒,大大提升了胃部疾病的检出效率,我们和创始团队一起将这家企业快速培育成为独角兽企业,这就是典型的流量带动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这是未来预防领域的范例和突破点。 长期看来,我们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希望这个平台上帮助更多的健康领域的创新企业成长起来。 最后是我们医疗和预防,大家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医疗领域强调有时治愈,常常帮助,预防是定期发现,常常教育。未来我们会持续的把对预防医学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也希望为国家的公共卫生做我们小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健康意识薄弱造成慢性病得不到有效防控 主持人:接下来请俞熔董事长、刘宏举教授进入舞台中央对话区。 刘宏举:谢谢俞熔董事长的精彩分享,我很赞同您对未来的思考。随着我们消费升级,医疗健康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医疗产业在DGP占的比例大概是5%上下,在发达国家一般是在10%以上,在美国是接近18%。所以今天由于时间关系,问您一个问题,也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您觉得医疗健康市场在中国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国家在医改方面不停有政策出台,您觉得在今天的医疗市场上最大的痛点有哪些?要解决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什么条件,包括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基础层面等等。 俞熔:感谢刘教授。医疗和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课题大家的期待度蛮高的。我个人观点,中国现有的资源和财力下能提供的医疗服务,总的来说我觉得在全球范围比较来讲,还是在中高区间的。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有效和成本,这三个要素当中,中国的指标并不差。大家都体验过欧美的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成本,其成本非常高,也是被大家垢病的。中国现在三甲医院的门诊量下来了,大家见一位专家也未必有那么难,但是现在的痛点是基础的医疗架构还是比较薄弱,以及全民的健康意识还比较薄弱。我们的数据发现血糖异常人群超过30%,健康意识薄弱造成慢性病得不到有效防控,成为未来国家公共卫生的挑战。这方面需要政策产业更多支持加上加强健康素养教育,重点进行前端预防及慢病管理,这是全社会要关注的问题。 刘宏举:希望美年健康成长,变得更大更强。 俞熔:谢谢。[详情]

白云峰:中国基础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白云峰:中国基础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出席并演讲,其表示中国基础教育主流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 历史来看,文明的三次演化过程与传播方式的特点:在农业文明时代,教育是个体化的,以师徒传承为基础,是一对一,在工业文明时代,强调教育的标准化,以规模效率为目标,是1对N;在信息文明时代,教育的特点应该是个性化,以数据智能为驱动,N对N的模式。 白云峰称,从学生时间的维度看,仍然维持着最传统的学科、课表设置。现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课表, 和三十年前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从老师时间的维度看,9小时在校时间中,近6小时用在事务性工作上。 他认为,未来教育应该是数据+智能,是从“千变一律”到“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分工+协作,是从“以教为本”到“育人未来”的核心。 以下为演讲实录: 白云峰:亲爱的光华校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好未来的白云峰,今天很高兴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跟大家交流,因为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和所有校友交流的机会,感谢光华管理学院,感谢刘俏院长! 我是目前在光华读博士,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说白云峰你作为一个创业者和从业者,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光华读博士?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概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我在大学没毕业的时候就创业并进入教育领域了。其实我身边的很多亲朋好友认为我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是坏学生的行为。我2000年左右上大学,那时候社会没有那么开明,当你大学没毕业开始创业,身边的人不太理解。当回到家乡见到我母亲,她从没问你挣了多少钱、你多挣了多少钱?而是问我你的学问到哪儿了? 第二个原因是六个字:因思想、而光华。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故事。他在很多场合赞誉过自己的老师,但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发生了很多的争论,被很多人认为是背叛。亚里士多德回了一句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光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仅光华是一个传承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思想者凝聚的地方,是思想者的舞台。 我今天的题目是叫:面对学习的探索。大的主题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所以我还是想我从所从事的行业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和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我想表达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如果经济是社会发展速度,那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有人说经济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底层建筑,教育和文化是上层建筑。但其实可能教育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可能也是生产要素。改革开放40年来,用几个简单的数据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历程,有这样几个数据跟大家简单回顾和分享一下。 4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1.8%,到了4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中国的人均GDP,40年前大概是340元人民币左右,到了40年之后到了9480美元,这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基本衡量标准。40年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63.9%,40年之后到今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30%以下。40年前,中国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到40年之后,有1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包含25家民营企业。40年前,中国的中产阶级近于0,40年之后有2.5亿。这是简单的数据,远远不能涵盖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进步和伟大的成就,即使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的变化。 比如说我去澳洲的墨尔本,我去小吃一条街的一家越南河粉。老板说我这家店在这条街上有30年的历史了。可是你看北京的中关村每天有无数的企业诞生,每天有无数的企业倒下,这代表的是社会的日新月异。 回过来看中国经济4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素主要是什么?不同学者专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毫无疑问有两个要素是大家共同感受到并且共同承认的。一个是40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的边上画了一个圈叫“制度的变革”,第二个要素是技术的创新。我觉得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和人的因素密切相关,是可逆的;后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的。 回到教育的维度。过去40年在教育领域有很多重要的时刻。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有570万的年轻人或者年长者从工厂、农村、部队走进考场,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去参加当年的高考。高考的恢复不仅仅改变了这几百万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与此同时,因为希望工程的诞生,多年来,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一共捐助了19814所学校,帮助了575万的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募集的善款到2017年为止累计是140亿余元。 后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做一些变革,如教育部提出来的211工程、985工程、高考扩招等。高考扩招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刘俏院长曾经在课堂上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如果从中国知识资本的角度来看,到2030年,90后将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4.3亿人当中将有2亿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这么多的高等教育人群投入到生产要素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我讲了这么多,可能很多校友会说这是不是都正面的?大家可以思考。回到我自己的领域是基础教育。我想现场做一个互动,有多少社会的精英满意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请举手,我看到一位老师,你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周边我看到都没有人举手。很正常,我如果问身边的朋友,绝大部分人都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满意,但是这个结论不必争论,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己的教育不满意。 基础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基础教育体制变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人类能从万物当中,动物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主宰,两件事情有质的变革。一个是很久以前人类产生了语言,后来又产生了文字。语言和文字推动了教育的产生,教育本身是把经验传承给人类的下一代,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现在正在进入的信息文明。 农耕文明中,知识的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为主,特点是个体化,所以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变革慢。工业文明阶段,效率为追求目标,工业革命出现之后,缺少大量的技师、标准化的蓝领工人,现代学校制度诞生的背景就是西方工业革命时代。但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对N为前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对N。第三个阶段,今天到信息文明的当下,从逻辑来说,应该是以数据和智能为驱动,是N对N的方式,获取知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来看中小学当中,主要的教育单元和主体依然是1对30或者是40的载体。无论学生的高矮胖瘦,他们所学的课程是一样的,学习的路径也是一样的,所布置的作业也一样。在座的很多人为人父母,或者自己经历过基础教育,你们有没有怀疑过自己9年基础教育是怎样走过来的?而且也没有真正质疑。这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 从结果来说,包括大学的教学在内,我们很多人走进社会的时候,所用非所学。所以从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学和用的脱节。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 所以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制度的变革是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 第三个观点是,教有余而育不足。这是一张2017年的北京重点小学的第一学期的课表,请仔细看一看。我想请问,这和我们曾经在小学阶段的课表,在九十年代、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小学课表有什么不同?好像没有什么不同。在这样一个5×8小时的课堂主体时间里面,主体的中小学生依然是沿袭着30年前的基础课表进行常规学习。 如果从时间维度来看,老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单位的主体,一般来说是从早上7:20分开始,一直到下午4:30分,大概工作时长是9小时10分左右。但是我想说9小时的工作时间当中,有多少是花在基础教学这个核心维度上? 我们教育的主体形式和教育的主体跟30年前没有本质的区别,可是我们的孩子们有没有跟30年前有本质的区别?我给大家放一段录像。 (播放视频) 这是一个9岁孩子的思考,跟我们30年前的思考有本质的区别。 针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两点思考跟大家分享。第一是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变革,核心要落在数据和智能上,这件事情是真正有可能实现从千变一律的教学到因材施教。第二是,和其他行业一样,中国在教育领域生产力变革的缓慢是因为分工和协作没有充分发挥。换句话说,任何行业在迭代生产力的时候,分工是最重要的根基,但是教育的领域上,教和育在一个老师身上的时候,这件事情很难大幅度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平均水平和生产要素。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从2018年11月份从公立学校得到的两个学生的试卷,都取得了67分的分数,考卷没有区别。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背后的要素是不是真的都一样?如果我们做过学习过程分解的话,从6个维度看到这两个学生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就像人得了感冒,是因为病毒感冒还是风寒,其实对症下药的方式不太一样,这就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方向。我会认为这个行业会有四代企业在不断迭代和变革。第一代是以运营为生,第二代是以研发为核心,第三代是以数据为核心,第四是人工智能环节,我们真正有能力去解决在教学过程体系当中因不同人的教学初始化的数据不一样,实现不同的教学路径,给予不同的反馈,这件事情是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 因此,第三个观点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不仅仅依赖于教育理念和情怀,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变革,就是数据,算法和算力;情怀也许只能解决5千人和5万人的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1.8亿人的问题。好未来在四个方面探索过程中的黑箱问题,无论技术怎么改变,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变,中国基础教育终极的目标是培养我们的孩子们拥有正直、善良、诚信的品格,拥有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工具,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具备独立的判断力和思考的精神。这件事情我们将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对话实录 马力:非常感谢云峰总裁介绍了教育的未来,以及好未来集团在这方面的探索。我想问两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像好未来这样的教育机构,它的产品、服务跟很多典型的制造业有巨大的差别,您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战略上有哪些跟商业公司的异同,对台下的校友有什么分享?谢谢。 白云峰:感谢马老师。各行各业都存在本质的共性。教育文化产业从我自己的探索来说,我觉得有很多老师和校友给我非常多的建议和帮助。但是我觉得好未来自己的基因是内部追求长期因果和平衡,这指导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做取舍,做什么、不做什么。 从外部来说,教育企业不仅仅有商业的创新能力和价值,教育企业还需要具备社会价值,这件事情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创业者和企业的发展。因为有很多人说,教育不应该挣钱,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教育挣钱不可耻,教育的商业化价值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根本性要素,但是不仅仅只具有商业价值,还应该具有社会属性。 马力:我还想问另外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绝大多数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我们都是家长。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我们都在纠结孩子应不应该上课外班,马上要做2019年的计划了,您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建议?谢谢。 白云峰: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觉得无论怎么回答,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原因是因为公立教育体系大,可能无法满足尤其是在座的很多精英的家长,我觉得来到光华的大部分是精英人士和行业领袖,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特的认知。在公立体系下没有满足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要素的时候,会选择进行课外的补充。我有三个建议,第一是符合你自己认同的教育理念,这件事情很重要。第二件事情是区别于课内的课程。第三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谢谢。[详情]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海马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景柱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民营企业的根与魂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民营企业的根与魂”,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其实民营企业最大的困难、最终的困难是传承的问题。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富贵不过三”“崽卖爷田心不疼”,所以创业者都很厉害,能不能继续厉害下去就要靠根和魂。如果把民营企业比作一棵大树,有“根”和“魂”还不行,还需要有太阳,太阳就是党的领导。前一段时间民营企业头上乌云密布,这段时间阳光灿烂。下面,围绕新时代民营企业的根与魂我讲三个问题: 一、民营经济大发展需要党的理论创新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规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的“56789”提出了最新的权威解释。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在数据上已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主力地位。因此,党的理论对民营经济发展需要设计“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11.1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不仅是对当前打着马克思理论旗号“消灭私有制”极左思潮的正面回应,也是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二、民营企业“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需要深层次改革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需要深层次改革。原因如下:第一,国有企业长期充当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体角色,而民营企业则长期充当这些项目的分包商。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企与民企是分包关系,而非竞争关系。第二,国有企业已占据产业链上游,因为掌控国家经济安全而更被国家重视,自然会和国家政策相互正向叠加,充当政策的食利部门。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下游,充当搞活经济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企与民企是上下游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第三,国有企业替国家管人与管事为主,实际是“相对市场经济部门”,国企管理者和公务员的轨道也是互通的。而民企只是市场化的商品经营者,必须是“超级市场经济部门”,民企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体现的是“民间性、经济性、统战性”。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企与民企是体制内外关系,根本无法竞争。第四,对于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国家仍按大股东属性延伸管理,甚至不经董事会同意,直接任免经理层。审计部门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审计,常常延伸到民营股东,长期对民营股东“全面体检”,让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 因此,“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需要深层次改革。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的国有企业应该回归为“国营企业”,不参与市场竞争;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都应该回归现代企业制度,在同一负面清单下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三、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五项修炼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一是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二是因为中华大地诞生了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家精神。 中国社会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企业家就是富人或商人,是企业主或老板,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其实,企业家不是一种身家,不是一种身份,也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永远追求更高效率资源配置并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讲,富人是有钱的人,商人是赚钱的人,企业主或老板是企业的所有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是企业的经营人。而企业家本身无关乎财富多少、身份高低,只关乎创新多少、创造多大。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规模和性质无关、与所有权无关、与人格特征无关。 防右但主要防“左”,民营企业的根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主张的不偏不倚且恒久不变、不能太过且不能不及,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最高哲理,这其实就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昨天刘俏院长讲到,我们不需要冷嘲热讽的智者,也不需要居高临下的俯瞰者。在喧嚣繁杂之中,光华的教授们能保持定力,潜力研究思想力,就是母校北大的文化自信,对此,我们必须给光华的老师们点赞。 民营企业的魂是创新,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八个字:创新、实干、坚忍、担当。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升中国经济的活力、韧性和创新力有赖于企业家群体,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要把中庸之道转化为企业前行的辩证法,“不是做多大,而是做多好;不是走多快,而是走多远。”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五项修炼: 一是政治修炼: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事业修炼:不行贿、不偷税、不侵权、不欠薪、不搞假冒伪劣。 三是三观修炼:富贵不求兼得,名利不求双全。 四是定力修炼:本我实我化他人,一念抱持度自己。 五是精神修炼:创新、实干、坚忍、担当。 谢谢大家![详情]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海马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景柱出席并演讲。 景柱强调,要重视人力资源储备。“00后比90后少了2700万,90后比80后少了8700万,老龄化又突飞猛进”。他感慨道,孩子越来越少了,有一些去出国留学,农民工的孩子也不会再做农民工,所以用工难用工贵会加剧,“大城市找保姆比找老婆都难。”[详情]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出席并演讲。[详情]

王小兰:企业家要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王小兰:企业家要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出席并演讲。  王小兰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与此同时,身处新技术向产业落地的新时期,市场面临发展、裂变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拥有广阔机遇。 她说,企业家就是为应对不确定性而生。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是整合资源的主体,是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动力。与其担心,不如担当,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企业家要应对不确定、拥抱新变化,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创新。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刘俏院长,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朋友: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刚才主持人和宣传片对我的情况作了介绍,不管是什么职务和头衔,我永远是光华的学生,而且是永远毕不了业的学生。 2018年对于做企业来讲,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正如网上的段子所说:“也许是至今最差的一年,也许是未来最好的一年。”但是我觉得2018年是对企业家精神有着巨大考验的一年。今年如此,今后也是如此,因为经济走到拐点,拐点的本质就是新技术。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带给全球的红利呈爆发式上升,虽然最近这个趋势在减缓,互联网带来的“独角兽”也在减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处在产业前期,大量的投入还没有商业红利,一旦产出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将给消费者领域带来增量,将会对现有的工业体系、社会体系带来巨大的颠覆。比如,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将来会在谁手里?是汽车制造商还是有大量用户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又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是会上路取代交通工具?还是会成为集办公、娱乐、会议的移动场所?再比如,当AI成功“上位”,能模仿人类的声音、情感、情绪动作,能感知、识别、决策,当它成为人类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一个部分,这种技术会给商业经济社会甚至宇宙带来怎样的认知革命?我们到那个时候该如何应对? 因此,产业界在恐慌等待。建立在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也正在受这种新技术革命挑战。全球经济新秩序会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而重新改变。美国对华为的不择手段的封锁说明这一点。我们正处在极不确定的时代,是新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落地的阶段,处在发展带来裂变的前夜。 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我认可周其仁老师说的话,他说企业家就是为应对不确定性而生。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就是整合资源的主体,是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动力,为此,我们应该首先从新技术的跟随者逐步成为新技术的驱动者,向华为学习,在无人区探索,占据未来技术的制高点。 第二,是不断围绕个人、企业、行业、社会痛点出发,通过不断试错、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第三,要么做成针尖公司、要么做成赛道公司、要么做成平台公司,总之要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基础,用新技术、新理念,每个行业确实都可重新做一遍。 第四是向AI一样学会深度学习。做好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创新,这其中需要理解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比如说互联网的价值取向是开放共享自由传播使用,而知识产权是闭合、专享、有偿使用,回报。两者在文化层面是两点,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促进成果转化。如果这样两种文化能相向而行,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精神财富,反之是阻力和困难。传统产业和新经济的融合也一定会有交集点,就是效率和质量。 总之,应对不确定、拥抱新变化,做成一个融合创新的人,是给进入2019年的企业家出的一道新题目。与其担心,不如担当——我们能答好题,交好卷。谢谢各位。[详情]

宋葛龙: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宋葛龙: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改革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宋葛龙出席并演讲。 宋葛龙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 谈到如何让企业家用心创造财富、公平获得财富、安心享有财富、放心传承财富,宋葛龙认为,必须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新时代,呼唤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优秀企业家精神。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企业家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最早提出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的特殊才能和精神的集合。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企业家就是开拓者、创新者,企业家就是把科学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活之中,把经济推向前进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一直高度重视对企业家的培育和鼓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十余次对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部署。 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总书记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需要众多的具有开拓精神,能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爱国敬业的企业领导人、带头人。我国既有公有制企业,也有非公有制企业,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更有无数中小微企业,所有这些企业都在朝着追求卓越、开拓市场的方向前进,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为国家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出发,于2017年9月8日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发〔2017〕25号),对激发与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意见》明确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改革措施。 第一,营造环境,可以概括为“三营造”:首先是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包括财产权保护、创新权益保护、自主经营权保护等内容。其次是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包括公平竞争权益保障、建设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等内容。第三是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包括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正向激励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等内容。 第二,弘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弘扬”:首先是弘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强化企业家的自觉遵纪守法意识、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等内容。其次是弘扬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强调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家追求卓越等。第三是弘扬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强调引导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家干事担当、引导企业家更好服务社会等。 第三,发挥作用,可以概括为“三加强”。首先是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包括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完善涉企政策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对企业家的帮助扶持力度等。其次是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包括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规划引领、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等。第三是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包括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的领导、发挥党员企业家先锋模范作用等。 一般认为,上述《意见》与2016年11月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发〔2016〕28号)是“姊妹篇”。《保护产权的意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层面作出了保护产权的政策部署。 在落实中,上述两个《意见》又与2015年9月23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三个文件联动推进。 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全方位推进产权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相关工作。我们理解,当前的重点: 一是完善法治体系。推动完善财产权保护法律规定。推动在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上取得更大突破,解决一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问题。 二是强化政务诚信。推动地方政府强化诚信履约意识,切实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据公开报道,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共同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以切实推动解决一批因政府失信导致企业权益受损的问题。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修订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对侵权者形成有力震慑。 四是加强政商沟通。据公开报道,有关方面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政策文件,推动各地方、各有关方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家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位居100名“改革先锋”的“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先生去年9月曾在《中国改革报》以《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为题撰文指出:“在中国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征程的时刻,对于企业家群体来说,《意见》是方向和标准,更是契机和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更是激励。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面对中国企业在世界‘异军突起’的时代契机,我们谁都没有理由错过!” 我愿以鲁老先生的这段话,向改革开放40年、向100名改革先锋致敬!谢谢大家![详情]

邮储银行徐学明:银行要让利小微企业 但不能办成财政
邮储银行徐学明:银行要让利小微企业 但不能办成财政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出席并演讲。 “在破解融资难之前谈融资贵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事,还是提供信贷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贷款涉及到风险定价,其利率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三大成本。据其测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综合成本在7%-8%左右。 他也呼吁,银行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在有效控制风险,保持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让利小微企业。但他同时强调,不能把银行办成财政。 他也指出,民营企业要稳健经营。当前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除了外部环境的因素外,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盲目多元化、铺摊子等原因也不能被忽视。 “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正渐次落地,民营小微企业将会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学明:尊敬的刘俏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以“敢当与前行”为题,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关切。这次论坛召开的时点非常好,恰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际,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面我谈两点思考。 首先,我想从另外一个侧面谈谈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提到民营企业贡献,大家通常会用“56789”这几组数字来概括,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一,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一个时期以来,民营企业遇到的流动性困难,主要是再融资和股票质押出现了问题。我认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遇到了困难。这里,我举一个汽车制造业的例子:近两年来,钢铁价格上涨,这一状况必然向下游传导,由此导致汽车制造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再加上市场需求疲软,最终车企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数据显示,今年大部分车企都是负增长。短期看,市场表象为车企不景气,从长周期看,它一定会再反向向上游传导。刚才,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董事长做了精彩演讲,他是业内公认的优秀企业家,拿中国建材来看,它的上下游应该有很多中小微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他们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也是在救国有企业,更是在救中国经济。 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在经济潮起潮落中,我们能否不再按所有制来划分,能否不再给企业贴上特殊标签?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将来对企业类别的划分能按着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这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是阶段性、周期性、体制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由于渠道不畅,一旦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债券、信贷,甚至资本市场。这里,我列举一组债券违约数据:截至今年12月,在19.8万亿元的信用债中,已经出现违约的债券共236只,涉及的债券总额为2050亿元,违约率为1.04%。其中,2018年新发生的违约债券114只,违约金额1190亿元,在这里,民企占比76.9%,接近八成。 民营企业信贷不良率攀升、债券违约、再融资困难、股票质押爆仓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该如何破解呢?我认为,这需要政府、监管、银行和企业四方协同发力。 第一,政府要着眼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于刚才讲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产业链的关系,我们就需要从传统固化的观念里走出来,转向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借鉴竞争中性原则,要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要以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降低营商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快推进减费降税;要有效约束央企、国企举债行为,避免挤出效应。我们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做出全面部署。 另外,还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执行政策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忽左忽右的局面。比如对民营企业债务纠纷,最近个别地方出现了司法部门打着保护民营企业的旗号,不允许债权人依法开展资产保全,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典型的“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 针对政府如何做好中小企业服务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一些做法,该局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成立于1953年,其主要职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获取贷款融资、获取政府补贴、获得政府采购公平份额等。这一机构对帮助占全美企业总数95%以上的2300多万家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监管部门要坚持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两手抓”,促进商业银行把源头活水引向民营企业 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统筹使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定向降准、扩大抵押品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力度。12月19日,央行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TMLF资金可以使用三年,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优惠15个基点,目前为3.15%。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化手段。其利率低,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同时期限长,可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特别是定向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以说目标靶向非常精准。 在引导银行资金流向民营企业方面,监管部门既需要适当强化窗口指导,对金融机构有硬约束;同时也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放松行政管制,推进监管创新,减少政策执行及市场运行的摩擦成本,实现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强调的,“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独木难支,应加强多层次融资市场建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非标融资和非银融资的依赖性更强,所以,要充分发挥银行表外融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社保等多种融资模式的作用。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必要补充,近年来,对民营企业融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建议在规范的前提下,要给影子银行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目前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落实资管新规,着眼于打破刚兑,推进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希望监管机构对理财非标资产给予一定豁免或政策支持,引导理财资金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打造一个规范、透明、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三,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毫无疑问,目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商业银行是主体,我们要勇于挑起大梁。银行服务民营经济,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体经济好,银行才能好,所以银行必须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 在确保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让利给企业。二要重构评价标准。银行评价一个企业,要不惟所有制、不惟规模大小、只看优劣,好的企业应该是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聚焦实业、专注主业、竞争力强、负债合理、公司治理健全规范、企业前景良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要敢于给它贷款,敢于买它的债券,敢于通过投贷联动为企业提供金融组合服务。三要健全风险定价机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信用风险加大,这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是个考验,所以就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四要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其核心要义是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要给信贷人员落实尽职免责。 这里,再谈一下融资贵的问题。我觉得,在破解融资难之前,讨论融资贵没有前提基础,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先解决民营企业能融到资的问题,然后再谈如何降低融资价格。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一手托两家”,一方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效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贷款,就涉及一个风险定价问题,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要能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目前,大、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不良率分别为1.19%、2.55%、3.39%,单户授信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已超过4%,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大体在2--3%,运营成本2%左右,这样算下来,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成本在7--8%。这里,我还有一个关于美国大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数据,它的区间在5--11%,完全采取风险定价。应该说,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风险成本快速上升问题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理解,其要义是不能把银行办成财政,在这方面,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 第四,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型、稳健经营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既要看到有客观的外部因素,更要从企业自身查找原因。比如,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野蛮生长,盲目铺摊子,盲目多元化经营,冲淡主业;有的在企业经营情况好的时候过分加杠杆;有的信息透明度低,等等。 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呵护有加,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渐次落地。我相信,接下来,广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一定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阳光雨露。 在此,我也向民营企业发出呼吁:一要坚定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出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部署中,很多措施对民企、小微企业都是利好;二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来开展工作,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等,企业发展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脉搏,要学会伴着音乐节拍跳舞。三要专注主业,行稳致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主业经营,民营企业家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四要合理控制杠杆。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杠杆有如“魔杖”,用的好可以“撬动地球”,用不好可能会把企业推向万丈深渊。同时还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珍视自身信用,坚持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谢谢大家! 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控制自身风险,应从三个维度平衡 主持人:有请徐学明副行长、刘晓蕾教授进入舞台中央对话区。 刘晓蕾:徐行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刚才从政府、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民企,四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怎么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说实话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谈了很多年,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好像到今天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个疑问,因为中小微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天然是风险比较高,如果我从不良率来看,大的企业可能是1%,中小微可能要达到3%甚至是更高,面对这么高的不良率您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怎么能够平衡,一方面有融资需求,国家也倡议给他们融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确实面临贷款风险比较高的问题呢? 徐学明:刘教授,您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的确是小微企业的风险相比于大企业是比较高的。作为银行怎么平衡好,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自身有效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或者说是尽量降低它的风险成本。比如说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贷款的三查,要选好行业、选好企业,贷前检查,精细一些,还要做好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我们过去常讲叫“查三品、看三表”,“三品”是人品、产品、押品,我们看人品就是看企业、看老板有没有还款意愿,你的信用状况怎么样。看产品,是考察第一还款来源;看押品,是第二还款来源。当然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押品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创新一些产品,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地控制或者是降低它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我知道您实际是想问一个风险定价的问题,的确我们要优化风险定价模型。 第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强运营管理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习惯讲ABCD技术,要通过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以及信贷工厂等流程优化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银行要把融资和融智结合起来,帮助他去管理风险,邮储银行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我们会帮助企业做资产负债表,做行业分析等。 期待进一步放松融资渠道 刘晓蕾:感谢您!另外咱们谈银行融资,多少年来银行资金是企业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为银行的资金属于债权融资,有没有可能股权融资,比如说股权众筹这样的融资方式,目前还面临一些限制,比如说200人的上限,您觉得国家有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放松融资渠道呢? 徐学明:您的这个观点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和小微企业主关注的问题,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独木难支的。现在老百姓的存款有理财化趋势,这里,我们可以从投资和融资两端来看: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层快速上升,现在是4个多亿了,全社会财富管理或者说是大类资产的规模,大概在110-120万亿,如果剔除重复计算也有六七十万亿。老百姓需要增加财产性收入,要找到更好的投资出口。另外一方面,从融资方看,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觉得他们既缺资金,更缺资本,从这个角度看,您的观点非常正确,尽快扩大股权融资问题值得全社会来深入探讨。银行机构、监管机构两者如何架起一座桥,让我们通过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来帮助百姓投资,帮助企业融资。客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选择存款则利率较低,风险也小;理财产品收益会高一些,客户风险等级从PR1到PR5,不同客户可以对应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产品。如何搭起这座桥呢?我们热切地期待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够有所放松,这一点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刚才您提到的众筹上限是200人,邮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平均单人购买的金额大概在20万元左右,一个人20万,200人是4000万,这对于很多规模以上企业可能不解渴。所以,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适当放宽标准,以及创新产品来解决两端都找不到出路的问题。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徐学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趋势一定会向好 刘晓蕾:我再想问一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今年无论是因为外部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内部的经济下行压力等等,今年整个经济确实是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困难,不知道您对未来,明年的经济形势有什么样的预期和展望呢?能不能好一些呢? 徐学明:实际上,前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国际形势较为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第二个判断,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感觉能够给全社会提振信心是七项工作的安排,比如深化改革方面。刚才我用了一个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中央已经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安排,像国企改革,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等。我感觉我们应该对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 信心在哪里?信心在于我们全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上。下一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昨天是冬至,大家都吃饺子了,昨天太阳移到南回归线,接下来该往北走了,可是今天比昨天还冷,但我觉得随着太阳一步一步往北移,未来我们一定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我想中国经济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一定会向好的! 刘晓蕾:感谢徐行长!借您吉言,我们深化改革能够一步一步的向好。谢谢您![详情]

徐学明:银行业贷款评估要一视同仁 不能惟所有制论
徐学明:银行业贷款评估要一视同仁 不能惟所有制论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出席并演讲。 徐学明强调,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目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商业银行是主体,我们要勇于挑起大梁”。 他认为,银行服务民营经济,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体经济好,银行才能好,所以银行必须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 在确保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让利给企业。 二要重构评价标准。“银行评价一个企业,要不惟所有制、不惟规模大小、只看优劣,好的企业应该是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聚焦实业、专注主业、竞争力强、负债合理、公司治理健全规范、企业前景良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要敢于给它贷款,敢于买它的债券,敢于通过投贷联动为企业提供金融组合服务”,徐学明表示。 三要健全风险定价机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信用风险加大,这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是个考验”,他认为应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 四要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其核心要义是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要给信贷人员落实尽职免责。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学明:尊敬的刘俏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以“敢当与前行”为题,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关切。这次论坛召开的时点非常好,恰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际,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面我谈两点思考。 首先,我想从另外一个侧面谈谈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提到民营企业贡献,大家通常会用“56789”这几组数字来概括,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一,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一个时期以来,民营企业遇到的流动性困难,主要是再融资和股票质押出现了问题。我认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遇到了困难。这里,我举一个汽车制造业的例子:近两年来,钢铁价格上涨,这一状况必然向下游传导,由此导致汽车制造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再加上市场需求疲软,最终车企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数据显示,今年大部分车企都是负增长。短期看,市场表象为车企不景气,从长周期看,它一定会再反向向上游传导。刚才,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董事长做了精彩演讲,他是业内公认的优秀企业家,拿中国建材来看,它的上下游应该有很多中小微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他们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也是在救国有企业,更是在救中国经济。 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在经济潮起潮落中,我们能否不再按所有制来划分,能否不再给企业贴上特殊标签?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将来对企业类别的划分能按着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这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是阶段性、周期性、体制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由于渠道不畅,一旦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债券、信贷,甚至资本市场。这里,我列举一组债券违约数据:截至今年12月,在19.8万亿元的信用债中,已经出现违约的债券共236只,涉及的债券总额为2050亿元,违约率为1.04%。其中,2018年新发生的违约债券114只,违约金额1190亿元,在这里,民企占比76.9%,接近八成。 民营企业信贷不良率攀升、债券违约、再融资困难、股票质押爆仓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该如何破解呢?我认为,这需要政府、监管、银行和企业四方协同发力。 第一,政府要着眼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于刚才讲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产业链的关系,我们就需要从传统固化的观念里走出来,转向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借鉴竞争中性原则,要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要以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降低营商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快推进减费降税;要有效约束央企、国企举债行为,避免挤出效应。我们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做出全面部署。 另外,还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执行政策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忽左忽右的局面。比如对民营企业债务纠纷,最近个别地方出现了司法部门打着保护民营企业的旗号,不允许债权人依法开展资产保全,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典型的“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 针对政府如何做好中小企业服务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一些做法,该局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成立于1953年,其主要职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获取贷款融资、获取政府补贴、获得政府采购公平份额等。这一机构对帮助占全美企业总数95%以上的2300多万家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监管部门要坚持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两手抓”,促进商业银行把源头活水引向民营企业 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统筹使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定向降准、扩大抵押品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力度。12月19日,央行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TMLF资金可以使用三年,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优惠15个基点,目前为3.15%。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化手段。其利率低,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同时期限长,可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特别是定向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以说目标靶向非常精准。 在引导银行资金流向民营企业方面,监管部门既需要适当强化窗口指导,对金融机构有硬约束;同时也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放松行政管制,推进监管创新,减少政策执行及市场运行的摩擦成本,实现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强调的,“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独木难支,应加强多层次融资市场建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非标融资和非银融资的依赖性更强,所以,要充分发挥银行表外融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社保等多种融资模式的作用。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必要补充,近年来,对民营企业融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建议在规范的前提下,要给影子银行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目前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落实资管新规,着眼于打破刚兑,推进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希望监管机构对理财非标资产给予一定豁免或政策支持,引导理财资金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打造一个规范、透明、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三,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毫无疑问,目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商业银行是主体,我们要勇于挑起大梁。银行服务民营经济,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体经济好,银行才能好,所以银行必须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 在确保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让利给企业。二要重构评价标准。银行评价一个企业,要不惟所有制、不惟规模大小、只看优劣,好的企业应该是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聚焦实业、专注主业、竞争力强、负债合理、公司治理健全规范、企业前景良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要敢于给它贷款,敢于买它的债券,敢于通过投贷联动为企业提供金融组合服务。三要健全风险定价机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信用风险加大,这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是个考验,所以就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四要完善内部考评机制。其核心要义是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要给信贷人员落实尽职免责。 这里,再谈一下融资贵的问题。我觉得,在破解融资难之前,讨论融资贵没有前提基础,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先解决民营企业能融到资的问题,然后再谈如何降低融资价格。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一手托两家”,一方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效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贷款,就涉及一个风险定价问题,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要能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目前,大、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不良率分别为1.19%、2.55%、3.39%,单户授信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已超过4%,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大体在2--3%,运营成本2%左右,这样算下来,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成本在7--8%。这里,我还有一个关于美国大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数据,它的区间在5--11%,完全采取风险定价。应该说,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风险成本快速上升问题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理解,其要义是不能把银行办成财政,在这方面,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 第四,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型、稳健经营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困难,既要看到有客观的外部因素,更要从企业自身查找原因。比如,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野蛮生长,盲目铺摊子,盲目多元化经营,冲淡主业;有的在企业经营情况好的时候过分加杠杆;有的信息透明度低,等等。 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呵护有加,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渐次落地。我相信,接下来,广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一定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阳光雨露。 在此,我也向民营企业发出呼吁:一要坚定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出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部署中,很多措施对民企、小微企业都是利好;二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来开展工作,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等,企业发展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脉搏,要学会伴着音乐节拍跳舞。三要专注主业,行稳致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主业经营,民营企业家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四要合理控制杠杆。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杠杆有如“魔杖”,用的好可以“撬动地球”,用不好可能会把企业推向万丈深渊。同时还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珍视自身信用,坚持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谢谢大家! 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控制自身风险,应从三个维度平衡 主持人:有请徐学明副行长、刘晓蕾教授进入舞台中央对话区。 刘晓蕾:徐行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刚才从政府、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民企,四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怎么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说实话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谈了很多年,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好像到今天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个疑问,因为中小微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天然是风险比较高,如果我从不良率来看,大的企业可能是1%,中小微可能要达到3%甚至是更高,面对这么高的不良率您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怎么能够平衡,一方面有融资需求,国家也倡议给他们融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确实面临贷款风险比较高的问题呢? 徐学明:刘教授,您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的确是小微企业的风险相比于大企业是比较高的。作为银行怎么平衡好,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自身有效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或者说是尽量降低它的风险成本。比如说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贷款的三查,要选好行业、选好企业,贷前检查,精细一些,还要做好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我们过去常讲叫“查三品、看三表”,“三品”是人品、产品、押品,我们看人品就是看企业、看老板有没有还款意愿,你的信用状况怎么样。看产品,是考察第一还款来源;看押品,是第二还款来源。当然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押品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创新一些产品,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地控制或者是降低它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我知道您实际是想问一个风险定价的问题,的确我们要优化风险定价模型。 第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强运营管理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习惯讲ABCD技术,要通过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以及信贷工厂等流程优化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银行要把融资和融智结合起来,帮助他去管理风险,邮储银行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我们会帮助企业做资产负债表,做行业分析等。 期待进一步放松融资渠道 刘晓蕾:感谢您!另外咱们谈银行融资,多少年来银行资金是企业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为银行的资金属于债权融资,有没有可能股权融资,比如说股权众筹这样的融资方式,目前还面临一些限制,比如说200人的上限,您觉得国家有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放松融资渠道呢? 徐学明:您的这个观点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和小微企业主关注的问题,光靠银行一张资产负债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独木难支的。现在老百姓的存款有理财化趋势,这里,我们可以从投资和融资两端来看: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层快速上升,现在是4个多亿了,全社会财富管理或者说是大类资产的规模,大概在110-120万亿,如果剔除重复计算也有六七十万亿。老百姓需要增加财产性收入,要找到更好的投资出口。另外一方面,从融资方看,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觉得他们既缺资金,更缺资本,从这个角度看,您的观点非常正确,尽快扩大股权融资问题值得全社会来深入探讨。银行机构、监管机构两者如何架起一座桥,让我们通过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来帮助百姓投资,帮助企业融资。客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选择存款则利率较低,风险也小;理财产品收益会高一些,客户风险等级从PR1到PR5,不同客户可以对应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产品。如何搭起这座桥呢?我们热切地期待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够有所放松,这一点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刚才您提到的众筹上限是200人,邮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平均单人购买的金额大概在20万元左右,一个人20万,200人是4000万,这对于很多规模以上企业可能不解渴。所以,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适当放宽标准,以及创新产品来解决两端都找不到出路的问题。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徐学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趋势一定会向好 刘晓蕾:我再想问一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今年无论是因为外部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内部的经济下行压力等等,今年整个经济确实是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困难,不知道您对未来,明年的经济形势有什么样的预期和展望呢?能不能好一些呢? 徐学明:实际上,前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国际形势较为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第二个判断,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感觉能够给全社会提振信心是七项工作的安排,比如深化改革方面。刚才我用了一个非常欣喜、甚至是惊喜地看到,中央已经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安排,像国企改革,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等。我感觉我们应该对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 信心在哪里?信心在于我们全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上。下一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昨天是冬至,大家都吃饺子了,昨天太阳移到南回归线,接下来该往北走了,可是今天比昨天还冷,但我觉得随着太阳一步一步往北移,未来我们一定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我想中国经济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一定会向好的! 刘晓蕾:感谢徐行长!借您吉言,我们深化改革能够一步一步的向好。谢谢您![详情]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
宋志平:中国企业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展望发展新愿景。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杰出管理实践教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尽管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企业还是要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注重开拓多元市场,注重树立中国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形象。 宋志平表示,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国际化经营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不少心得:尊重国际分工、坚持全球采购;注重与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强化企业市场行为,少打国家旗号,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奉行“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人民做好事”的三项原则。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宋志平:尊敬的刘俏院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大会主题,我来讲关于“坚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这样一个题目。 贸易摩擦背后的三个原因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们还是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道路。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国际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中美贸易摩擦,主要起因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中国形成很大的影响,我觉得根本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适应,俗话讲的“羡慕嫉妒恨”,怎么冒出这么大一个中国。虽然他们口头上称希望看到一个经济繁荣、快速发展的中国,实际心里不一定这样想。其实这点大家都能理解。 第二个原因:贸易不平衡。尽管贸易不平衡并不是中国的错,但是数字毕竟摆在那儿。围绕贸易保护主义,今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看起来似乎更严峻一些,但事实上这些年来的小矛盾、小冲突没有断过,只是现在表达比较激烈,主要原因就是贸易不平衡,其实这并不是中国企业的错,美国人这些年脱实向虚,放弃了很多制造业,他们自己也在反思要重回实业。 第三个原因:对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他们有深层次的误解,认为我们是在争夺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焦虑。 怎样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该怎么做?我个人认为,对待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情。 从宏观来讲,我们要更加开放。第一,用更加开放来吸引外资,促进形成融合的市场氛围,这非常重要。大家知道上个月举行的首届进博会有3600个跨国公司参加了展览,场面极其宏大,摊位一增再增,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明年甚至后年的摊位都定下来了。这说明我们的开放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14亿人口的消费大国,而且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不是谁能挡住的,美国也来了不少家公司参加。因此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大家回想一下,1992年之前,也有不少西方国家要制裁我们,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强调我们要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当时那么大的矛盾很快就化解了。现在我们同样要用改革开放,用更大的开放来化解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讲,“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这是讲给全世界的声音。 第二,我们应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把鸡蛋装在几个篮子里,这是我们现在要立足做的。 第三,在宣传引导上,在全世界树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良好形象。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引发现场热烈的掌声。 在企业微观层面,我们也可以主动做一些事情。 一是尊重国际分工,进行全球采购。作为中国企业要尊重国际分工,进行全球采购,让跨国公司也能够和我们共生发展,这是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二是注重与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因为之前的市场基本都是跨国公司在那儿占着,中资公司来了之后必然会产生竞争,如何处理好和跨国公司关系,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知识产权是我们自身的一件大事,因为要搞自主创新体系,不尊重知识产权肯定做不来。同时,这也可以让一些高科技的跨国公司打消顾虑。 中国建材如何开展国际化经营? 中国建材在国际化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目前,全世界水泥和玻璃的工厂,65%是由中国建材建设的,做的EPC,也就是“交钥匙”工程,用的是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大家想想,一个企业在这么大的领域里市场占有率能到65%,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全球有近400家大型水泥厂,都是中国建材建设的。现在中国建材又在做“六个一”的战略布局,包括10个建材工业园、10个海外仓、10个国际实验室、100个EPC项目、100家建材连锁、100家外包工厂管理。到2020年要完成这“六个一”,这也是国际化很大的一个进程。 中国建材在实践中走了一条开放包容的国际道路。 第一,中国建材坚持全球采购。中国建材做EPC,在“交钥匙”承包工程里的装备进行全球采购,首先会考虑国产装备,因为其性价比好,但涉及一些关键技术的设备,也会向欧洲、美国的一些大型公司采购,而不是一味地去国产化,这样我们和竞争对手之间就产生了合作。所以我们每次到国外考察,也都会去竞争企业拜访。通过大家的互相交流,一方面巩固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恶性竞争。 第二,联合开发第三方。例如,中国建材近年来和法国水泥、玻璃、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公司,共同在非洲联合开发200多个项目。像非洲很多是讲法语的国家,过去都是法国的老牌公司在那些区域,现在中国公司去了,我们也主张和他们进行合作,大家一起来做,他们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还和日本三菱联合开发东南亚、中亚等市场。 第三,强化企业市场化行为。中国建材是中央企业,刚刚获批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但我们投资的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的国有股份占比在30%以下,尤其在从事国际竞争的公司,国有股占比大都在20%以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尽量少打国家旗号,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我们这些年非常注重的。 第四,在“一带一路”上要奉行三项原则。一是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二是与当地企业合作;三是为当地人民做好事。我去赞比亚参加活动,总统说,“宋先生,我先问您一个问题,您为什么来赞比亚投资。”我把以上三条内容和他讲了,尤其是第二条“和当地企业合作”。他听后说到“其实我们欢迎中资企业,但又有担心当地企业会被挤垮了,您讲到和当地企业合作,我听了特别高兴。”我前不久去埃塞俄比亚时,总统说,“宋先生,我们最希望您能为当地培养人才,转一些技术给我们。”我想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想法,所以能够理解。我们坚持这些做法,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就能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能融合。我们在赞比亚做工业园,做项目之前先给当地打了100口井、援建了1家医院和1所学校。我去学校看望孩子们时,送了10个足球,给每个学生送了铅笔盒,孩子们唱着“手挽手、心连心,我们和中建材一家人”。我听后非常高兴,我们“走出去”的道路就应该是这样的道路,要成为当地喜欢的企业。 第五,努力开发七大市场,“不把鸡蛋装一个篮子里”。“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中国建材锁定东南非、中东、中亚、南亚、中东欧、东盟、南美等7个重点区域,集团几十家做国际业务的企业各有侧重地去开发,按照精耕市场、精准服务、精化技术、精细管理的要求,采用“切西瓜”的模式,打造自己的“根据地”,立足于能够长期“走进去”,能做到长期开发。 第六,在“走出去”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希望进入发达国家,和美日欧的市场也要互相融合。一方面,我们希望和美日欧的企业进行合作、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到他们那里去投资。最近我们在美国南卡州投资约5亿美元建设了玻璃纤维企业,效果非常好。美国公司负责人问到,“为什么到我们这儿来投资”,我说,“你们不也到中国投资吗,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因为美国有我们的客户。”有次一位中国记者采访时问到,“宋总,你们去美国投资的原因是什么?”,我说,“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市场能够融合”。 总之,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还是要用大国开放、包容的心态,尽量缓解矛盾、化解分歧。对企业而言,我们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用市场换技术”,今后可能是“用市场换市场”;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可能是“世界是中国的工厂”;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世界是中国的市场”,今后可能也要讲到“中国是世界的市场”。只有这样相向而行,才能主动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带来的威胁。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光华管理学院也设立了“一带一路”书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语言、宗教、金融体系千差万别,非常复杂。能否分享下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怎么化解的? 宋志平:“一带一路”确实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建材一路走过来,刚才您说的困难至少有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怎么能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接纳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并不是短期做完生意就走,而是做长期开发的市场。所以如何与当地融合、让当地接纳,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刚才讲到了中国建材的一些做法。 第二,处理好与跨国公司的关系。最好是联合开发,不是“我来你走”。实践看来这是能做到的。中国建材过去这几年就是和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在这方面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因为在“一带一路”的不少国家,原来是他们的市场,而且手上有不少的订单、客户。大家联合起来,我们机会也会多。 第三,“一带一路”上要注意防范风险。例如,汇率不稳定、结汇困难等。我最近去非洲某国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也不奇怪。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经历过用外汇券、外汇管制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主持人:中国企业要进入发达国家开拓市场,要面临什么特别的挑战? 宋志平: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搞再工业化,回归实业,这也是很大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美国投资了玻璃纤维的企业。欧洲也一样。我们做企业,也不能放弃这些市场。对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欧美等地整体市场风险要小一点,比如在汇率、结汇方面,就没有“一带一路”那些国家的问题。其实中国建材最近在欧洲做了不少生意,比如说在英国、葡萄牙、法国做的光伏事业很大,最近在西班牙开发了新型房屋事业。在这些国家投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处理好劳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工会很强大,我们得去适应。我们在德国有一家企业的总经理病了,我们中国的董事长去看望他,做了不少这样的工作,使得当地企业的员工和中国建材的股东间的关系处得特别好。每次我去当地公司看望,他们都戴着中国建材的司徽、拿着中国建材的名片。 主持人:从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下跌很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是否影响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来开拓市场? 宋志平:是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德国并购了几家企业,其实开始还是比较容易进去的,但是最近也有一些问题。实际上,在外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中,中资企业并购只占10%,并不是很大的数字,但是他们很紧张。我觉得实施海外并购的时候要注意到一些问题。一是强调企业行为,尽量不打国家的旗号;二是我们并购任何一家企业,其实被并购企业的内心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我们要适当低调点,不要用占领者、胜利者的姿态,而是用一个比较缓和、融合、包容的姿态,这点非常重要;三是跨国经营坚持属地化原则。在用干部的时候尽量用当地人、当地的总经理,这样能缓解很多矛盾。每当遇到海外媒体以及政府部门、议会对我们中国企业收购的一些误解时,我就常常想,其中有他们的问题,也有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我们海外并购还是要坚持市场化,不要让它政治化,我觉得这样更好。[详情]

刘俏:中国经济面临七大挑战 需更加彻底的改革开放
刘俏:中国经济面临七大挑战 需更加彻底的改革开放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出席并演讲。 刘俏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可以归结为四点,即政府和市场积极结合以推进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崛起、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持续的制度创新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他认为,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七大长期挑战,包括如何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全要素增长率、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人口老龄化、城乡结构变化、如何提升研发的质量和解决高端人才缺口,以及如何提升投资效率等。他相信依靠中国的智慧,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未来能够找到破解上述问题的答案。 以下为刘俏教授完整观点: 谢谢大家。 今天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一些短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我想讨论一下我们光华思想力课题组这一段时间做的一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分析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所需面对的一些长期挑战。 从过去40年讲起。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短短40年,中国按GDP衡量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35倍;我们同时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崛起。一直都有很多关于中国模式的总结。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有四个元素非常重要。第一是政府和自由市场的有效结合,过去40年非常出色,通过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激发了底层活力,合力建立一个大规模市场,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产业的崛起成为可能,进而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逐渐从价值链的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迈进。第三是持续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了经济主体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宏观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我们做了一个大致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时候,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能达到3.5万(国际元)。这是高收入国家大约在2000年前后达到的水平,大致对应着我们理解的经济现代化水平。 我们面临的七大挑战 实现经济现代化,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长期挑战?今年光华新年论坛的主题是——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魄力去破解我们面临的挑战? 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有七大挑战。第一个是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如何保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速?按各种各样的算法,中国在201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大概是美国的43.3%。发达国家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即达到人均GDP3.5万国际元的时候,TFP大概是美国的80%到90%。我们做了大量的计算,如果2035年我们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要达到美国的65%的话,就需要每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比美国高1.95个百分点,就需要我们有将近3个点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速,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个角度看着这个问题。2035年,若我们希望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假定我们在那时候的GDP增速是4%,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需要至少每年1.6%。如何实现要么1.6%或是3%的TFP年增长,对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是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也做了分析和比较。2035年当人均GDP达到3.5万国际元的时候,中国大概是3%的农业,32%的工业和65%的第三产业。需要指出,我们需要保持一个GDP占比较高的制造业。原因很简单,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保持比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我们需要制造业,不能让产业空心化。服务业提升TFP是很难的。因此,如何从现在的产业结构过渡到十几年之后的预期中的、跟高收入国家类似的产业结构?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长期挑战。 第三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按经济学的规律来理解,农业的就业人口将越来越少;工业的就业人口在工业化过程中是逐渐上升的、但最终会降下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将不断上升。我们预测,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低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分别为4%、26%、35%、35%。这里出现一个挑战,到2035年,农业的GDP占比可能只有3%,只有4%的就业人口。现在占到整个就业人口27%的农业就业人口将不得不向第二和第三产业重新配置,而第二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将上升。我们将如何实现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第四,中国从长期来讲会面临更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到了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会达到33%-36.9%。我们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203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23%以上,达到3.4亿。人口老龄化带来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消费端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等提出很多要求,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同时意味着储蓄率的下降,这对中国未来实现较高水平的投资会带来负面影响。未来我们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去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大家思考。 第五是城乡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这里面最大的变化是城镇化率的上升。我们做了一个谨慎的预测,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5万国际元的时候,城镇化率将达到74.4%。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十几年里,可能将有2.58亿人将由农村迁到城市(净增加)。但是人口的结构变化将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按照这样一种城镇化率,2035年还将有3.69亿的人住在农村,其中2亿以上是60岁以上的人,对应着第一产业大约3%的GDP占比。我们解决城乡差距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长期挑战。 第六是如何应对高端人才缺口,提升研发效率?现在,中国每百万人里研发人员的数量,在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5万国家元时的1/3。我们未来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用什么方式把他们培养出来?以此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使我们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另外我们看研发投入。过去十几年中,我们研发投入规模大,增速快,2015年研发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2.1%,基本上是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5万国际元的时候,他们的研发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像法国在2001年就是2.14%。我们看日本,日本在2016年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要求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例的4%以上。而且日本重视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研究,2001年,日本执行《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提出“日本要在21世纪前50年里获得30个诺贝尔奖。过去十来年,日本基本上每年都有人获得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这展现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带来的收获。我们的研发中对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投入还不够。我们未来怎样提高在基础技术方面的投入?同时提升研发的效率,摆脱产业供应链关键环节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形成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对闭环?我们发现,中国研发的GDP占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90%以上。提升研发的GDP占比,优化其结构非常重要。 最后我想提的是,中国未来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显示,我们的人均资本存量(含建筑),合在一起大概也只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时水平的1/3,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如何提升投资效率,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将是我们不得不长期面对的挑战。这要求我们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 依靠更彻底的改革开放 讲了这七个挑战之后,大家就要问怎么办,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时间关系,我只能简要回答一下。 只有更彻底的改革开放,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才能应对这七个长期挑战。这要求我们在未来以更彻底的体制改革和更有效率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投入,再加上大力发展若干大工业,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以此实现较高水平的TFP增长;与此同时,我们迫切需要进行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资金市场、土地市场、技术要素等的改革,让市场在要素分配中扮演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需要实现国家战略和自由市场更有效的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我们的人口政策、城镇化战略、大力保护企业家精神,大幅降低企业税负等等。 解决这七个结构性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乐观之处在于,中国发展模式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或是思维框架,它是一个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维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成。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它以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发展中的第一性问题,并不断寻求以现实可行的方法去破解这些问题。 展望未来,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我相信我们能够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答案。致敬改革开放最好的方法是更彻底的改革开放。相信到2035年,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这些挑战能被化解,我们能迎来一个更为美好的中国、更为美好的时代。谢谢大家。[详情]

厉以宁告诫民企:不注重“更新” 迟早要被淘汰
厉以宁告诫民企:不注重“更新” 迟早要被淘汰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出席并演讲。 厉以宁表示,为了迎接“一带一路”的新高潮,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快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考察,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调整结构,而且这是长期调整,以迎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需要在结构调整方面有新的思路。结构不合理,迟早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迟早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即使是国有企业也不能忽视结构的变革,何况民营企业呢? 产业过剩之所以不时出现,与短期盈利的决策有关。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不注重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方式的更新,迟早要被淘汰。从这个角度看,民营企业有必要及早懂得设备更新、技术更新和营销更新的重要性,这样在市场上才能不断以新面貌出现,才能以新产品抢夺新市场。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根据近几年的经验,“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带一路”上有越来越多中小民营企业 一旦打开了外资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之路,合作的机会是阻拦不了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会大大加快。根据福建、浙江、山东三省的调研。这三个省的民营经济,由于同外资的接触较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融资问题也较容易得到缓解。在“一带一路”的市场之下,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走上参与跨国合作与竞争的成长道路。此外,“一带一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参与经营和建设,同时还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忙于创业,要知道创业也是不可阻止的,新的市场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也会有更多的小微企业转变为中等规模的民企。民富是国富之源:民富了,国家更富了。 根据我们在福建,浙江,山东三个省的调研,我们还发现一种新情况“无民不活”,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活跃才兴起的。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说其作用是不能轻视的。生产部门的投入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商品流通,经济是不可能活起来的。生产和物流相辅相成。双管一齐下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活跃才兴起的。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能轻视的。 土地确权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从福建、浙江、山东三个省的调研,我们还看到一种新的现象,即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的经营范围大大扩充了。在福建、浙江和山东三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指农村的多种经营。 这种经营活动,通常以农民的土地确定权益为前提。我们在福建林区看到,家庭养殖场实际上都是务农的小微企业。他们都是在林业、养殖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转向规模经营。这些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山区劳动力较多的优势,一方面既保护了林地,又在空闲地段通过养鸡、养牛羊,使得从业人员的收入得到提高,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地的农民把这种经营方式称作家庭农业、家庭林业、农地林地养殖业。外地客商愿意同这样的农家、林家打交道,认为这就是“搞活了”的“新林场”和“养殖场”。 在福建林场这些家庭式的养殖场,实际上是以小林场为主发展起来,但前景确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即使今天还称不上“小养殖场”的名称,但再过几年,它们肯定会发展为“中等规模以上”的民间投资的养殖场。 民营经济结构需要长期调整 为了迎接“一带一路”的新高潮,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快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考察,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调整结构,而且这是长期调整,以迎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需要在结构调整方面有新的思路。结构不合理,迟早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迟早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即使是国有企业也不能忽视结构的变革,何况民营企业呢? 产业过剩之所以不时出现,与短期盈利的决策有关。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不注重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方式的更新,迟早要被淘汰。从这个角度看,民营企业有必要及早懂得设备更新、技术更新和营销更新的重要性,这样在市场上才能不断以新面貌出现,才能以新产品抢夺新市场。 在福建、浙江、山东三省调整时,我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 一是:企业的竞争力,依靠自主创新,价值链的高端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二是:企业的品牌,靠自主创新,创造企业的品牌,也依靠自主创新。 三是,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能忽略自主创新,如产品的设计创新,原材料选择方面的创新,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低碳化方面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等。 “一带一路”道路上应当采取公平竞争模式 此外,民营经济做出成绩的,应当被看成国民的财富。我们在“一带一路”道路上应当采取公平竞争模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走双赢道路,相互交流。这样,“一带一路”实际上既成为公平竞争的典范,也成为相互创新的赛场。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 我们今天再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单纯引进来那些机器设备了,重要的问题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这都涉及到结构性调整的问题。 今天我们不要认为结构性调整很容易做。结构性改革有多难,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结构性改革需要埋头去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一定要把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经济才能够上新路。 谢谢大家![详情]

厉以宁强调土地确权重要性 可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厉以宁强调土地确权重要性 可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出席并演讲。 厉以宁表示:“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厉以宁认为,迎接“一带一路”的新高潮,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快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考察,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调整结构,而且这是长期调整,以迎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他说,“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不注重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方式的更新,迟早要被淘汰。” 厉以宁提醒:“今天再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单纯引进来机器设备了,重要的问题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这都涉及到结构性改革的问题。” “不要认为结构性改革很容易做,结构性改革有多难,看看历史就知道,结构性改革需要埋头去做。”厉以宁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经济才能够上新路。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根据近几年的经验,“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带一路”上有越来越多中小民营企业 一旦打开了外资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之路,合作的机会是阻拦不了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会大大加快。根据福建、浙江、山东三省的调研。这三个省的民营经济,由于同外资的接触较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融资问题也较容易得到缓解。在“一带一路”的市场之下,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走上参与跨国合作与竞争的成长道路。此外,“一带一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参与经营和建设,同时还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忙于创业,要知道创业也是不可阻止的,新的市场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也会有更多的小微企业转变为中等规模的民企。民富是国富之源:民富了,国家更富了。 根据我们在福建,浙江,山东三个省的调研,我们还发现一种新情况“无民不活”,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活跃才兴起的。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说其作用是不能轻视的。生产部门的投入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商品流通,经济是不可能活起来的。生产和物流相辅相成。双管一齐下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活跃才兴起的。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能轻视的。 土地确权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从福建、浙江、山东三个省的调研,我们还看到一种新的现象,即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的经营范围大大扩充了。在福建、浙江和山东三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指农村的多种经营。 这种经营活动,通常以农民的土地确定权益为前提。我们在福建林区看到,家庭养殖场实际上都是务农的小微企业。他们都是在林业、养殖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转向规模经营。这些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山区劳动力较多的优势,一方面既保护了林地,又在空闲地段通过养鸡、养牛羊,使得从业人员的收入得到提高,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地的农民把这种经营方式称作家庭农业、家庭林业、农地林地养殖业。外地客商愿意同这样的农家、林家打交道,认为这就是“搞活了”的“新林场”和“养殖场”。 在福建林场这些家庭式的养殖场,实际上是以小林场为主发展起来,但前景确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即使今天还称不上“小养殖场”的名称,但再过几年,它们肯定会发展为“中等规模以上”的民间投资的养殖场。 民营经济结构需要长期调整 为了迎接“一带一路”的新高潮,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快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考察,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调整结构,而且这是长期调整,以迎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需要在结构调整方面有新的思路。结构不合理,迟早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迟早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即使是国有企业也不能忽视结构的变革,何况民营企业呢? 产业过剩之所以不时出现,与短期盈利的决策有关。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不注重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方式的更新,迟早要被淘汰。从这个角度看,民营企业有必要及早懂得设备更新、技术更新和营销更新的重要性,这样在市场上才能不断以新面貌出现,才能以新产品抢夺新市场。 在福建、浙江、山东三省调整时,我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 一是:企业的竞争力,依靠自主创新,价值链的高端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二是:企业的品牌,靠自主创新,创造企业的品牌,也依靠自主创新。 三是,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能忽略自主创新,如产品的设计创新,原材料选择方面的创新,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低碳化方面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等。 “一带一路”道路上应当采取公平竞争模式 此外,民营经济做出成绩的,应当被看成国民的财富。我们在“一带一路”道路上应当采取公平竞争模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走双赢道路,相互交流。这样,“一带一路”实际上既成为公平竞争的典范,也成为相互创新的赛场。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 我们今天再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单纯引进来那些机器设备了,重要的问题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这都涉及到结构性调整的问题。 今天我们不要认为结构性调整很容易做。结构性改革有多难,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结构性改革需要埋头去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一定要把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经济才能够上新路。 谢谢大家![详情]

厉以宁为民营经济代言:“无民不活” 民富是国富之源
厉以宁为民营经济代言:“无民不活” 民富是国富之源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出席并演讲。 厉以宁表示:“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厉以宁认为,迎接“一带一路”的新高潮,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快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考察,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调整结构,而且这是长期调整,以迎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他说,“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不注重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方式的更新,迟早要被淘汰。” 厉以宁提醒:“今天再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单纯引进来机器设备了,重要的问题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这都涉及到结构性改革的问题。” “不要认为结构性改革很容易做,结构性改革有多难,看看历史就知道,结构性改革需要埋头去做。”厉以宁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经济才能够上新路。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根据近几年的经验,“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带一路”上有越来越多中小民营企业 一旦打开了外资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之路,合作的机会是阻拦不了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会大大加快。根据福建、浙江、山东三省的调研。这三个省的民营经济,由于同外资的接触较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融资问题也较容易得到缓解。在“一带一路”的市场之下,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走上参与跨国合作与竞争的成长道路。此外,“一带一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参与经营和建设,同时还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忙于创业,要知道创业也是不可阻止的,新的市场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也会有更多的小微企业转变为中等规模的民企。民富是国富之源:民富了,国家更富了。 根据我们在福建,浙江,山东三个省的调研,我们还发现一种新情况“无民不活”,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活跃才兴起的。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说其作用是不能轻视的。生产部门的投入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商品流通,经济是不可能活起来的。生产和物流相辅相成。双管一齐下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活跃才兴起的。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能轻视的。 土地确权搞活农村多种经营 从福建、浙江、山东三个省的调研,我们还看到一种新的现象,即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的经营范围大大扩充了。在福建、浙江和山东三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指农村的多种经营。 这种经营活动,通常以农民的土地确定权益为前提。我们在福建林区看到,家庭养殖场实际上都是务农的小微企业。他们都是在林业、养殖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转向规模经营。这些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山区劳动力较多的优势,一方面既保护了林地,又在空闲地段通过养鸡、养牛羊,使得从业人员的收入得到提高,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地的农民把这种经营方式称作家庭农业、家庭林业、农地林地养殖业。外地客商愿意同这样的农家、林家打交道,认为这就是“搞活了”的“新林场”和“养殖场”。 在福建林场这些家庭式的养殖场,实际上是以小林场为主发展起来,但前景确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即使今天还称不上“小养殖场”的名称,但再过几年,它们肯定会发展为“中等规模以上”的民间投资的养殖场。 民营经济结构需要长期调整 为了迎接“一带一路”的新高潮,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快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考察,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调整结构,而且这是长期调整,以迎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需要在结构调整方面有新的思路。结构不合理,迟早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迟早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即使是国有企业也不能忽视结构的变革,何况民营企业呢? 产业过剩之所以不时出现,与短期盈利的决策有关。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不注重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方式的更新,迟早要被淘汰。从这个角度看,民营企业有必要及早懂得设备更新、技术更新和营销更新的重要性,这样在市场上才能不断以新面貌出现,才能以新产品抢夺新市场。 在福建、浙江、山东三省调整时,我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 一是:企业的竞争力,依靠自主创新,价值链的高端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二是:企业的品牌,靠自主创新,创造企业的品牌,也依靠自主创新。 三是,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能忽略自主创新,如产品的设计创新,原材料选择方面的创新,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低碳化方面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等。 “一带一路”道路上应当采取公平竞争模式 此外,民营经济做出成绩的,应当被看成国民的财富。我们在“一带一路”道路上应当采取公平竞争模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走双赢道路,相互交流。这样,“一带一路”实际上既成为公平竞争的典范,也成为相互创新的赛场。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 我们今天再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单纯引进来那些机器设备了,重要的问题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这都涉及到结构性调整的问题。 今天我们不要认为结构性调整很容易做。结构性改革有多难,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结构性改革需要埋头去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一定要把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经济才能够上新路。 谢谢大家![详情]

田国立:用金融的手段助力百姓住有所居
田国立:用金融的手段助力百姓住有所居

   中国网财经12月23日讯 12月23日,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为主题,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展望发展新愿景。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田国立认为,房地产这头体量巨大的“灰犀牛”是否会冲出来引发系统性风险?怎么用市场手段解决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让金融的归金融,市场的归市场,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十九大报告适时确立了‘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方向。近期租赁市场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证明要培育市场、规范发展,大型国有金融企业介入租赁市场非常必要。”他说。 在讲述如何用金融的力量助推“租购并举”,实现百姓安居乐业梦想时,田国立以建行为例进行了阐述。一是打造了一个全国性安全、阳光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二是倡导“长租即长住 长住即安家”等住房新理念。三是探索发展存房业务,激活存量闲置房源。四是打造住房租赁新生态,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发展租赁市场,提升租住品质。五是研发住房租赁指数,促进形成租金合理预期。[详情]

林建海:全球经济至少面临三大不确定性因素
林建海:全球经济至少面临三大不确定性因素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林建海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目前来看,全球经济至少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第一,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重要不确定因素。第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对新兴经济体带来溢出效应影响。第三,国际金融环境收紧,债务负担日益加重。 此外,世界经济还面临多项重大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值得关注。首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第二个中长期重大趋势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联性日趋加深。第三个中长期重大趋势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第四个需要关注的中长期趋势是人口老龄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林建海:尊敬的郑建邦副主席,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荣幸能来参加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今天有机会与很多新老朋友见面,我感到十分高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多年后我们回头看,2018年将是载入世界经济史册上不平凡的一年。放眼全球,世界经济逐渐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中恢复,但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全球经济面临诸多短期挑战和多个重要中长期发展趋势。这些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首先,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经济在恢复,但近期来,下行风险有所加剧。据IMF今年秋季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8和2019年预计和2017年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为3.7%。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状态,继续加速增长的潜力有限。近期,欧美主要股指和油价也面临下行压力。 从大的方面来看,全球经济至少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一,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重要不确定因素。贸易合作在过去70多年里推动世界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繁荣。如今自由贸易进程受阻和贸易摩擦增加,会从贸易、投资者信心、金融市场等多个渠道冲击经济增长。目前来看,这些摩擦会对全球经济前景产生一定的影响。据IMF估计,在严峻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升级可能会在未来两年内降低全球经济增长率0.8%。 第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对新兴经济体带来溢出效应影响。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央行为刺激经济复苏,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使得这些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如今,美联储开始缩减其资产负债表,提高美元基准利率,引导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这一加息缩表过程可能会导致美元利率上升和美元汇率坚挺,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给全球金融环境带来压力。研究估计,未来两年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大约会使流向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减少350亿美元。 第三,国际金融环境收紧,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在金融环境收紧、美元走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债务负担日益加重。2017年,全球债务(包括公共和私人债务)已达到184万亿美元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比2007年增加约60%,为全球GDP的两倍多。IMF利用一个包含57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数据的样本做出分析显示,这些国家的家庭债务占GDP的比率在未来三年内每上升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1.25个百分点。美元汇率走强、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升高会直接加重外债负担,使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国际资本外流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引发融资困难和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这些短期挑战以外,世界经济还面临多项重大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发展迅速。198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只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2018年其经济规模预计上升到全球的约40%。根据购买力平价来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挑战。据IMF预测,在2018年至2023年间,按人均收入计算,超过40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不及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它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变得更加艰难。 第二个中长期重大趋势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联性日趋加深。上世纪80年代时,世界贸易网络非常稀疏,贸易规模也比较小。如今,世界贸易网络几乎覆盖了全球每一个角落,真实贸易量是1980年的三倍。与此同时,全球银行跨境资本流动迅速增长。80年代时,银行跨境资本仅仅存在于少数发达国家。如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逐渐融入全球银行网络,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并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 第三个中长期重大趋势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家也应该是感同身受,进入数字革命时代以来,各种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机器人的普及,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如果更多的新科技能够被充分利用到生产领域,必将提高生产率甚至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数字时代给高技能工人带来好处,也可能迫使一些低技能工种退出市场。因而,数字化趋势对未来发展和就业带来的冲击和摩擦也值得重视。然而,工业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和生产革命重塑并催生了新的行业,提高了生产率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四个需要关注的中长期趋势是人口老龄化。在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是经济长期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它不仅大大增加了对公共资源和社会安全网的需要,也使得贫困人口难以改善生活水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在过去40年间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成就。面临当前世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五个方面,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第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高质量增长的前提。高质量增长是个长期目标,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避免主要经济变量出现过度波动,并降低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政府应采取合适的财政、货币、金融等政策组合,并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机构效率等促进经济转型。 第二,坚持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研究发现,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二十年间,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全球人口的百分比,脱贫人口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期。在发达经济体,国际贸易使高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据IMF分析,贸易自由化也带来显著的生产率增长。譬如,发达国家对某行业资本投入品的关税每下降一个百分点,该行业的生产率可以提高约两个百分点。同时,贸易自由化也将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公司研发动力和前沿技术的溢出效应。 第三,转变发展动力,提高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近年来,中国在诸多领域快速发展,整体经济技术含量上升。然而,从技术学习型增长转变到全面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领先型增长,仍大有可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约8%的GDP增长率,大部分来自资本投资。往前看,中国要保持中高速、高质量增长,不能只依靠投资的数量,更要靠生产效率的提高。 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增长要求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人力资本。上世纪初,美国大力普及高中教育,迅速提高了劳动力技能,抓住了当时工业革命契机,对美国的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的成功需要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第四,完善金融体系,发展服务业是高质量增长的桥梁。健全的金融体系需要完善金融市场信息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中国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丰富金融投资产品,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疏通投资者和需要集资的优良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其金融媒介作用。 第五,推进可持续、普惠、绿色增长,提高人民福利是高质量增长的最终目的。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八亿人脱贫,这是中国的辉煌成就,也是世界经济中里程碑式的发展。如今,中国全面走向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普惠、绿色的高质量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让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时,完善社会安全网对于全面提高人民福利水平,实现普惠的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冬日相聚,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世界经济风起云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可持续、高质量增长需要一个国家作出坚持不懈、务实奋斗的长期努力。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逐渐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不仅是本国的发展战略,也将会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最后,我预祝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圆满成功!谢谢![详情]

田国立喊话"买房是高位接盘"真相:建行发力租房市场
田国立喊话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演讲中直言,“现在买房也赚不了钱了,你现在买不就是高位接盘了吗?” 在他看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非常发达,发达到欧美都远远望尘莫及。据统计,美国住房资产为30万亿美元,但中国住房资产已经达到40万亿美元资产规模了。 他也指出,中国存在住房空置率高的问题。美国次贷危机时,住房空置率不超过10%,日本住房空置率约在13%左右,虽然中国住房空置率数据还未公开,但要比前两者大很多。 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他认为住房租赁是非常好的解决途径。据其介绍,建行搭建的租房平台已有拥有了700多万套房源,预计年底将达到1000万套,“建行是全球最大的房源聚集地。” 田国立称,住房租赁让人变得自由了,“你在财务上不是一个房奴,而且你可以随时到广州、苏州、扬州住,当你以租房替代买房时,你就有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当你不再为买房做抵押金的时候,你就会富裕好多。”[详情]

联想为什么不如华为了?倪光南:联想路线走错了
联想为什么不如华为了?倪光南:联想路线走错了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华为联想这30年来犹如龟兔赛跑,在1988-1995第一阶段,联想的“技工贸”胜过了华为的“贸工技”,在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 从1996-现在第二阶段,华为的“技工贸”胜过了联想的“贸工技”,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联想市值81亿美元,据估值华为价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倪光南称,华为成功很多原因,“但是在前十年,联想未股改前,我们相信,科技的股权是会体现的,但是股改后并没有体现,很多人都不敢来,大量人员都离开了。”但与之相对,这方面华为就做得比较好。 外部环境基本一样,联想和华为差距在什么地方?倪光南认为是路线问题。一方面,华为始终坚持研发投入,此外,华为股权对科技人员产生了激励。“联想现在做得不好,一是因为路线不对,而是知识产权0股权对公司发展没有好处。” 倪光南认为,今后应该尽可能加强科技人员的保护,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 以下为演讲实录: 倪光南: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的题目是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不是搞知识产权的,但知识产权与中国创新能力很有关系,我们的视角是从创新能力来考察。 我们知道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发展知识产权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尤其是“十三五”知识产权规划,有明确的指标,比如说提出了在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等方面达到一些重要的指标。 我这里有一些数据供给大家参考。就是我们国家知识产权经济对GDP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可以看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这些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贡献,但是比重比较小,而发达国家,我们看美国,相应的贡献就大很多,我们看到美国这些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30%以上,所以知识产权经济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大家看到我们PCT专利申请数量在不断的增长,现在日本和中国本差不多。但是由于我们基础差,虽然这几年增加比较快,总的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很大,进口费大大超过出口费。目前来看,1/4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是美国进口的。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 我们要强调一下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我们看到美国高校有一个趋势,目前比较多的是从专利授权转向创业孵化。比如说加州的创业公司,5%来自斯坦福大学,可见美国高校对美国高技术产业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贡献,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总结。 下面我讲一下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国一些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兴衰表明,能否保护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是一个关键。改革开放开始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关村依托高校和研究院所,涌现了一大批高技术企业。正像大家说的,中关村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等,就像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加州大学一样。我们中国第一批高技术企业中最有名的是四通、联想、方正。为什么是这三个?因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创新产品,它们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起家的,从创新产品起家的。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它们的创新能力后来为什么降低了。下面以联想作为例子。 以联想来说,官方的说法是,它是从计算所分离出去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从计算所分离出去的一部分。当时中科院推行“一院两制”,计算所创办计算所公司,不是简单的创办,而是把一个实体分离出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了130余名有经验的科技人员,带着上亿元价值的知识产权,以及带着工资、场地、设备,还有计算所的商誉和贷款担保能力等等,计算所公司是依托这样一个强大创新实体发展起来的,不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这个要讲清楚,联想的前身计算所公司就是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接下来是讲联想公司股权的变迁问题。最关键是2000年左右实行的股改,这是以管理人员为主,通过“职工持股会”持股35%。原来有一个协议,按这个协议,联想公司股权分配,科学院是20%,计算机是45%,员工35%。通过这个股改,科学院变成65%,计算所变成0。 这个股改采取“职工持股会”的“MBO”(Management Buy-Outs)方式,买国家资产,这缺乏法规依据。据称,“职工持股会” 系用未分配的历年利润1.5亿元购得,但在股改前联想公司的利润也是国有资产,如何能用国有资产买到“职工持股会”的股权?另外,当时1.5亿元根本买不到公司35%的股份。更成问题的是,计算所的股权归零,说是计算所的股权归到科学院了,但是计算所股权中包括了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而归到科学院的股权,就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的资产,不包含任何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显然,联想股改的最大问题是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归零。 联想股改结果是高管获得了很大股权,而投入知识产权的计算所科技人员没有股权。联想控股2018年的财报显示,现在公司高管占主要的股份。可见将计算所科技人员投入的知识产权归零,这是联想股改的突出问题。 我们看一下中外的高技术企业的股权变化。苹果股权最初是,投入知识产权和资产的乔布斯为45%,最后他是0.45%。华为股权最初是,投入资产的任正非为80%,现在是1.4%。计算所公司最初是,投入知识产权的科技人员的股权包含在计算所的股权中,但股改后,随着计算所股权的归零,也被归零了。柳传志没投入资产和知识产权,最初是副总经理,是0%。股改后他的股权不断增加,现在是15.9%。一个没投入知识产权和资产的公司高管,拥有那么多股权,这在中外高技术企业中是很特殊的。 我们看联想股改前后的情况,股改之后投入知识产权的计算所科技人员股权为零,没有话语权了,发展路线就从“技工贸”转为“贸工技”,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下降了。联想公司利润过去是靠创新产品,但是现在靠什么?现在它最稳定的利润来源是融科智地房地产,而它是靠获取计算所6万多平米科研用地起家的。如果房地产能带动一些地方的发展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影响科技发展。融科拿了计算所科研用地之后,使计算所发展受到影响,中关村寸土寸金,计算所科研用地被人拿走,影响了计算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和华为比,我觉得华为是很成功的。华为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例如华为对科技人员的股权问题就做的比较好。改革开放之后,外部环境是一样的,华为是坚持研发,再加上给科技人员持股做得好,所以华为的创新能力很强。所以我认为联想股改后的问题,一个是发展路线,一个是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所以我们今后吸取教训,应该尽可能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保护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希望在知识产权体现方面,政策能更加明确,保证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快地增长。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有请吴先生、谢谢陈玉宇教授。 陈玉宇:感谢。您刚才说的问题,一个美好中国,一个现代经济体系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知识和技术创造。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但是大家总是感觉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跟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匹配,跟世界的先进经验差距更多,这个问题主要出在那儿?根据您的观察。 倪光南:知识产权并不是保护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每个国家知识产权有专门的法规,比如说《专利法》《著作权法》都不一样,我们觉得有的方面可以参考欧盟,欧洲的《专利法》就和美国不一样不太一样,不要完全照搬美国的法规,我觉得应该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相关的法规制度。这个很重要。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强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当你知识产权量很大的时候,当你在知识产权拥有量、创新能力方面都很好的时候,你会觉得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难度要小得多。 陈玉宇:第二个小问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入股,我看到现在数字,世界发达国家的财富占GDP(全球GDP总量)的比重,比如说农业市场的价值只占8%,而知识产权比重确实很大。您今天谈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但是这里面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小问题,知识产权入股了、拥有股权了,科技人员不善于管理公司呀? 倪光南:根据目前来看,你可以去看看那些互联网公司搞得比较好的,包括华为等等,我觉得本来这些科技人员只要善于学习都可以都可以变成优秀的管理者。 陈玉宇:感谢您,感谢您让我们来关心、探讨和解决这个重大问题。谢谢倪院士。[详情]

吴红波: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领导者
吴红波: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领导者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出席并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据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能源和资源,我们在本世纪100年至少需要3-4个地球才能满足发展需求。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解决方案。2016年1月1日生效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主要方面高度契合,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绿色产业革命”,而中国有可能成为这一轮绿色工业革命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吴红波表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现行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需纳入本国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加强跨部门协调、严格问责制度、丰富执行手段、完整准确的数据以及制定符合国情的指标。他表示,中国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全部纳入“十三五”规划,为各国做出了表率。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一、  可持续发展有那么重要吗? 让我们看看一组数据吧。 (一)土壤。形成1厘米厚地表土壤需要1000年时间,我们十代人也无法创造出新的土壤。但不幸的是,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壤正处于中度或严重退化状态,我们每年丧失的1200万公顷耕地,可以生产2000万吨粮食。中国国土的52%是干旱、半干旱地区,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所以,我们正面临很严峻的局势。 (二)淡水。世界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目前,20亿人居住在高度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到2030年全球淡水资源缺口将达到40%。更糟糕的是,80%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或再利用就排入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和浪费。我国淡水匮乏且分布不均,人均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三)海洋。海洋覆盖地球表面四分之三,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但是全球40%的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被丢入海洋,每秒钟就有一卡车塑料垃圾被倒入大海。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废物将超过海洋里所有鱼类的总重量,严重危害人类的食物链和生存环境。 (四)空气。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上92%的人类居住地的空气污染高于世卫组织最低标准。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有6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五)粮食。尽管世界仍有8.36亿极端贫穷人口,有7.95亿人食不果腹,但全球每年浪费粮食13亿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3,所耗用水量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三倍。仅发达国家每年浪费的粮食就相当世界最贫困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年产粮食总量。 (六)城市。目前,世界50%的人住在城市。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陆地3%,却消耗了60%以上的能源并产生了75%的碳排放,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由现在的54%增至66%,再有25亿人进城,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 (七)人口。平均每12年全球人口增加10亿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在过去30多年,中国人口从10亿增到13亿,增量相当美国总人口。 据联合国测算,如果按照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能源和资源,我们在本世纪100年至少需要3-4个地球才能满足发展需求。这是绝对不可持续的!我们不能吃着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路!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何意义?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和15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各国代表出席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讨论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那么可持续发展议程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呢? (一)人类发展的唯一选择。人类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不可持续。发达国家10亿多人消耗了全球的能源和资源的一半以上,给其它国家60多亿人留下的发展空间有限。全球化经济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但未有效解决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问题。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才能根本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合理性的有力佐证。联合国193个成员国能就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达成协议,基于一个简单的共识: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家命运相联,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必须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这是各国超越一切政治分歧达成共识的国际基础,也有力地佐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主要方面高度契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之亦然。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是国际社会分歧最少,共识最多,最具共同基础的领域,应该作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和优先领域之一。 (三)催生全球范围的产业革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消耗的地球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此前五千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和。两百年来基于化石燃料的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已走到尽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绿色产业革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新生物等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新产业革命将是国际战略博弈的新制高点,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革命,是人类发展道路的一次根本性转变,其意义和影响将远超前三次产业革命。 (四)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中国曾痛失参与全球产业革命的宝贵机遇。现在中国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不仅可直接参与新的产业革命进程,还可以参与新国际规则的制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唯一国家,面临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必须走出一个自主创新的新发展道路。在此重要历史关头,新经济、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拯救人类的重任,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有可能成为这一轮绿色工业革命的创新者和领导者。我们正迎来新的历史战略机遇。 三、对国家政策和管理有什么新要求和挑战? (一)发展理念的革命性转变。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革命。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条件是,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全体民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度是确保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但是,转变发展理念涉及诸多因素,很难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的长期艰苦努力。 (二)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议程必须纳入本国发展战略方能有效实施。中国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全部纳入“十三五”规划,为各国做出了表率。 (三)加强跨部门协调。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跨领域、跨行业性质,全球普遍适用。因此,全球、区域和国家范围的政策和行动协调就显得十分必要。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跨部委协调机构,中国政府也成立了43家政府部门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尽管如此,条块分割和互不通气仍是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顽疾,有效的跨部门协调仍然是各国政府的重大挑战。 (四)严格的问责制度。“光说不练”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大敌,也是不少国家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绩效管理,把目标落到实处,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没有问责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实行的问责制度,例如,扶贫承包责任制、河长湖长制等,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五)丰富执行手段。全球每年需要5至7万亿美元的投资来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金融系统管理着约30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因此,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和私有资金。贸易、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均是重要的执行手段。但是,到目前为止,资金匮乏、缺少技术、能力不足仍是不少国家的重大挑战。 (六)完整准确的数据。全球100多个国家没有准确的出生和死亡登记;77个国家没有充分的贫困数据。完整准确的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和致贫原因分类数据,是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坚实基础。目前,完整准确的数据仍然是多数国家的瓶颈,特别是统计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七)符合国情的指标。为了测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联合国制定了232个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指导意义,但尚需不断完善充实,并与各国国情结合才有实际意义。例如,全球贫困标准是每人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后来世界银行将该标准提升到1.9美元。而中国的扶贫标准是:“一达标:2300元。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住房、医疗和教育。”单纯按联合国贫困标准衡量,中国的脱贫标准并不高。但综合来看,中国扶贫标准更全面、更实在、更符合中国国情。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对现行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我们一定能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可持续发展议程文件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们可以成为成功消除贫困的第一代人;我们也可能是有机会拯救地球的最后一代人。如果我们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那么世界将在2030年变得更加美好”。 提问:可持续发展有时涉及到地区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美国推出了很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措施,美国人的考虑是什么呢? 吴红波:我没法代表他们来说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对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有影响的,比如说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在2015年达成协议,主要推动力是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现在美国人退群了,现在还没走,三年以后才能退。我想这一点对整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落实是有影响的。但是我认为,刚才我已经讲的很清楚,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的共识。一个大国不愿意做了,并不意味着他能改变整个国际社会形成整体意识,因为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全世界的前途命运。 提问: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有成本的,这里的商业机会大吗? 吴红波:我们的企业家要仔细地判断一下,现在有一些很赚钱的行业和企业,很可能不是朝阳产业,而是夕阳产企;而现在比较艰难的,例如新能源、新技术很可能投入比较大一点,但是它们是朝阳产业。我们刚才看到了很多事实,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走可持续道路。[详情]

朱光耀解读经济工作会议:外部复杂严峻的挑战指什么
朱光耀解读经济工作会议:外部复杂严峻的挑战指什么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出席并演讲。 本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外部环境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在朱光耀看来,所谓挑战来自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第一,全球供应链整体布局面临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朱光耀指出,特朗普当局不顾客观因素形成的全球产业布局,单方面强调美国制造业回归,实际上在经济规律上是很难实现的,但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他提出的政策导向,对供应链将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跨国公司的信心,投资意向,预期方面产生影响。 朱光耀表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供应链对世界稳定、和平有重大影响。当今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布局,拥有联合国定义的产业部门的所有内容,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局面,因此,要认识到制造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保证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全球规则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贸易规则的不确定性。朱光耀强调,多边贸易规则强调公平、透明、包容、反歧视性。在多边贸易当中中,WTO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边贸易原则应该是世界所有国家,特别是WTO的164个成员国共同遵循的原则。但由于特朗普的政策,导致WTO正面临生死存亡。“由于美方的无理阻扰,WTO上诉机构的法官无法得到补充,仲裁机制恐怕将无法运作”。 “要坚持世界的事情,世界各国商量着办,164个成员的利益要得到合理的反映。WTO的前景将关系到世界贸易是否保持稳定增长”,朱光耀表示。 第三,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朱光耀表示,当前,英国和欧盟的谈判非常艰巨,其核心问题是“软脱欧”还是“硬脱欧”。虽然英国政府对两者对经济的影响都做出了评估。特别是“硬脱欧”将会给英国经济带来-9%的影响,“这对世界将会是巨大冲击”。在其看来,“英国脱欧的问题不简单是英国或欧洲的问题,也是世界格局变化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 “希望出现一个稳定、强大的欧洲,期待欧盟和英国谈判能达成最终协议,这符合英国、欧洲、也符合世界的利益”,朱光耀表示。 第四,美联储利率政策走势带来的不确定性。朱光耀强调,这不仅影响美国,其外溢性也将影响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和货币稳定。朱光耀分析称,2014年时,美联储停止量化宽松,并于2015年开启加息进程,最初步伐节奏非常缓慢,从2017年开始,美联储加快了提高利率的节奏。进入2018年,美联储保持加息节奏。 但到2018年下半年,美联储的加息受到特朗普的强烈攻击。“特朗普不尊重行政当局不能干预美联储的政策,美联储是独立机构”,特别是12月19日有消息称,特朗普甚至考虑撤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管怎样,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不仅影响美国,也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本币贬值”。 朱光耀强调,上述四点不确定性集中反映出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的中国外部环境存在复杂、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还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用稳定战胜不确定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 朱光耀:非常荣幸受厉以宁老师和刘俏院长的邀请参加今天的会议。 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程,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四十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但现在我们还有艰难险阻,要克服险关。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明年国际环境特别是对国际经济环境作出判断,结论是:复杂、严峻。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理解中国2019年度经济发展的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尤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相互叠加,使得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严峻。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稳定战胜不确定性。 首先是全球供应链整体布局面临着调整的不确定性。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第一”的口号,要求制造业回归美国,引发全球供应链整体布局的调整。当今世界,产业链布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比较经济利益学说原则的基础上,在资源配置、劳动力素质、市场前景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是国际跨国公司做出的客观选择。 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紧密交融,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有序的联动。供应链为全球经济有序运转提供了保证,保障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有序向前发展。在更广泛意义上来讲,供应链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有重大的影响。不顾供应链布局形成的客观因素,而一味强调美国制造业回归,违背经济规律、很难实现。但是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提出这种政策导向对现有全球供应链布局的稳定性产生冲击,突出表现在对跨国公司企业家信心、投资意向和预期的影响。 在供应链布局存在调整的不确定性的同时,与供应链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价值链也面临着调整的不确定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9年度的工作,明确明年抓好七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制造业。制造业发展十分重要,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保证。当今中国的制造业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布局,拥有联合国所定义的产业部门的所有内容,这一局面难能可贵,但在某些高尖端项上还需通过创新发展来提高能力。 第二个是全球规则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多边贸易规则面临改革的不确定性。多年来,公平、透明、包容、反歧视性的多边贸易规则,即WTO的指导原则一直作为处理全球贸易争端的基本思路。这些原则在全球格局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等多边框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边贸易原则应是世界所有国家,特别是WTO的164个成员共同遵循的原则。但是,由于特朗普总统的政策,WTO前景面临严重的挑战。在WTO最关键的仲裁机制中,通常有7名上诉法官,每名法官任期8年,每项上诉裁决法定至少需要由3名法官作出。现在,WTO的仲裁机制中只有3名法官,其中2名还将于明年12月退休,但是由于美方无理阻挠WTO法官的增补和连任,WTO仲裁机制面临停摆。 现在,欧盟、加拿大都分别提出了WTO改革方案,中国和欧盟也建立了WTO联合工作组,当前的当务之急是解决WTO仲裁机制的停摆风险。但坦率而言,困难很大,主要是因为来自美国的阻力。在WTO改革上的交锋,影响到WTO的前途,影响到多边贸易体系规则,关系到世界贸易能不能够继续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我们怎么应对?我想还是要坚持世界的事情世界各国商量着办,WTO的164个成员的利益都应得到合理的反映。 第三个是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英国和欧盟方面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为了脱欧方案,英国保守党内部此前还进行了对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信任投票。尽管梅首相惊险过关,但是反对党工党已经提出了议会对梅首相不信任案的提议。英国政局的走势关系到英国同欧盟的脱欧谈判,核心问题是“软脱欧”即有协议的脱欧,还是没有协议的“硬脱欧”。英国政府就两种脱欧对经济的影响都作出了评估,尽管脱欧本身对英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硬脱欧”影响更大,预计将给英国带来-9%的影响,那将对英国、欧洲、世界都是一个巨大冲击。除了英国脱欧,欧盟内部还面临着包括意大利债务问题等的其他问题。我们希望一个稳定强大的欧洲,也期待着欧盟和英国谈判能够达成最终的协议,因为这符合英国的利益、符合欧洲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第四个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利率政策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影响美国,其外溢性也直接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影响着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和货币稳定的重要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实行零利率政策,并同时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和有抵押的债券,造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2014年12月,美联储结束美国债券和有抵押的企业债券购买,并在此一年之后开始提高利率,最初的加息步伐、节奏非常缓慢。后来节奏逐步加快,从2015年到2018年的四年间,美联储9次提高利率。但是2018年下半年,美联储加息的政策和节奏受到了特朗普总统的强烈攻击。尽管美联储是独立机构,但是特朗普总统置行政当局不能干预美联储的原则于不顾。在美国当地时间12月19日,美联储再次提息及美国股市持续几天的大跌之后,现在特朗普总统恼羞成怒,甚至要撤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尽管这是非常的具有挑战的。不管怎么样,美联储政策的外溢性,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经济面临挑战的新兴国家的资本外流、本币贬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018年在阿根廷、土耳其已经有所显现。 上述的四点不确定性,集中反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指出的2019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复杂严峻。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用稳定战胜不确定性,是我们在2019年应对外部复杂严峻挑战的重要任务。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造福中国人民,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以下为对话实录 陈玉宇:刚才您谈了四个不确定性,从产业链、贸易规则的不确定性到英国“脱欧”、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每个谈起来都沉甸甸的。接下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能很难科学回答,只能靠您的洞察力。请问这四个不确定性造成2019年或者是2019年全球性衰退的可能性有多大?发源地最可能是谁? 朱光耀: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挑战,要说数据的话,我想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WTO都已经给出他们一个基本的预测。 陈玉宇:我们相信你。 朱光耀:2019年度,全球经济的复苏增长要出现一个基本的拐点。从2015年到今年7月份以前,国际机构均纷纷上调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WTO上调全球贸易增长预期。但是从今年7月份开始,这两个机构的数据都出现了拐点,开始下调对此前的预期,同时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一些其他机构的数据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权威的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3.9%下调0.2个百分点到3.7%,同时对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此前的3.9%下调到3.7%,全球经济增长呈下降态势。WTO方面,对2018年度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此前的4.4%下调0.5个百分点到3.9%,同时对2019年度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此前的4%下调到3.7%。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WTO的2019年度全球贸易增预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19年度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持平,均为3.7%。因为正常情况下,贸易量增速应超过经济增速。这在过去二十多年都非常明显。如果有重大危机出现,贸易增长才会慢于经济增长。现在如果持平,那就证明2019年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都需要高度警惕。而要特别关注的,还包括对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包括石油价格等等。所以,2019年度确实是非常面临挑战,形势是严峻复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陈玉宇:市场确实动荡不安,无论如何如果再添加第五个不确定性,那不得不谈到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请您判断一下,特朗普政府对提出来的谈判条件容易达成吗? 朱光耀:中美的贸易摩擦发展到今天,肯定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历来强调中美贸易关系是一种相互的补充、是一种互利共赢。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四十年中,中美经济关系有这样的发展,去年达到5800亿美元的贸易额,反映中美两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两国人民也从中受益,紧密相连的经济关系把中美两国联系在一起。中美经济关系是整体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至今我想这一论述是正确的。 我们一直说,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美两个国家是伟大的国家,现在出现了这种矛盾、摩擦和争端,我们是要用经济的方法,客观来分析、来判断,而不是单方面的任意施压。中国从来没有在外部压力下屈服,所以我们要通过一种合作的方式、沟通的方式,通过磋商的方式来解决。 12月1日在阿根廷的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的重要会晤,达成了共识,双方用90天的时间来沟通、来解决矛盾。但是这里面既有贸易量(赤字)的问题,也有结构的问题,可能结构的问题更为复杂。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双方相向而行,要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陈玉宇:明年这一年矛盾很多,不确定性很大,我有一个看法,中美经济利益的互补和一致会存在,而且长期存在,我感觉解决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朱光耀:是,我们希望双方相向而行。[详情]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现在买房就是高位接盘 赚不了钱了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现在买房就是高位接盘 赚不了钱了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出席并演讲。 “我搞了一辈子金融,现在买房也赚不了钱了,你现在买不就是高位接盘了吗?”田国立在演讲时说。 其表示中国现在房地产市场太发达了,发达到欧美都远远望尘莫及。据统计,美国住房有30万亿美元资产,中国住房资产已经达到40万亿美元资产。 “房子真的盖够了,”田国立称,据国际统计,人均1:1.1基本就够住了,但为什么大家老觉得住房难?住房贵?田国立认为,现在更多存在的是住房结构问题。他指出,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三分之一的人是租房,德国40%甚至更多的人是租房,这些市场房地产很难炒起来,但在中国最多只有10%的人租房。 而且,中国还存在住房空置率高的问题。美国次贷危机时,住房空置率不超过10%,日本住房空置率约在13%左右,田国立指出,目前中国住房空置率数据还未公开,但中国现在住房空置率比他们都要大很多。 “所以现在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现在居民基本资产配置基本60%-70%都在房地产,当大量货币都进入房地产盖房子后,是没钱干别的,无论是科研也好,市场消费也好。 田国立指出,目前中国房地产信贷总量38万亿,占据信贷规模的28%,而且新增率还在不断升高。虽然中国有制度优势,但田国立表示,这是有天花板的,我们不能碰及那个底线,日本房地产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已经足够了。 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他认为住房租赁是非常好的解决途径。建设银行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租房到建行,要存房到建行。田国立称,住房租赁让人变得自由了,“你在财务上不是一个房奴,而且你可以随时到广州、苏州、扬州住,当你以租房替代买房时,你就有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当你不再为买房做抵押金的时候,你就会富裕好多。”[详情]

厉以宁:没有结构性改革 经济实力再怎么也上不去
厉以宁:没有结构性改革 经济实力再怎么也上不去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如果没有结构性改革,经济实力再怎么也上不去,结构比总量重要得多。厉以宁进一步指出,“当前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一定要跟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走上新路。” 他举例称,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当时,中国GDP总量比英国大很多,但GDP总量大并不足以让中国抵御外辱。英国的代表性产品是军舰、火枪、火炮,而中国则是丝绸、茶叶、桐油、瓷器。 厉以宁由此指出,今天中国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靠引进人家的机器设备,而是要跟上世界的潮流,解决结构性问题。 此外,他还举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例子,他表示,“当时中国的海军实力和日本相比差别不大,甲午战败不在于海军,而在于陆军。陆军见到日本人,一打就跑,从鸭绿江退到把辽宁的大部分拱手相让。” “光引进国外的东西,没有制度的改变跟它相适应相匹配,同样不能够解决缺点、不足。”厉以宁说,“结构性改革一定要跟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走上新路。”[详情]

全国政协副主席:新一轮改革开放需注重回应民意诉求
全国政协副主席:新一轮改革开放需注重回应民意诉求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9.5%,这一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三倍左右。40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 郑建邦指出,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中,需要对如下几方面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好条件。三要坚定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郑建邦称,新一轮改革开放还需注重回应民意诉求,从百姓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背后查找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提升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此外,还必须看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特别是一些改革已经纵深推进到“无人区”领域的问题,是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都没有给出现成答案的,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理论和实践创新。 以下为演讲全文: 郑建邦:尊敬的邱水平书记,尊敬的王博副校长,尊敬的厉以宁教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40年后的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求的深刻体悟。我们还非常高兴的是,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厉以宁老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这是厉以宁老师的光荣,也是北大的骄傲!本次论坛以“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为主题展开讨论,向改革开放致敬、展望发展愿景,是对40年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最好纪念。在此,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9.5%,这一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三倍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导航、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民生显著改善的40年。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经提高到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排名上升到第95位。40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总体小康,正加快向全面小康迈进。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了2017年的76.7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40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社会。如今,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其中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支撑起“半壁江山”。截至2017年末,我国已经有近六成人口生活在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其中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改革,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40年风雨前行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越是环境复杂,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在持续,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尤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令人担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从内部看,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具备很多有利的基础性条件,但解决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一蹴而就”,发展方式转变和动能转换已经进入承上启下、不进则退的关键期。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变化、驾驭变化,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关键在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而在我看来,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如下几方面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0年来,伴随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见证了改革、得益于改革更推动着改革,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必须倍加珍惜。习近平总书记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没有变”的承诺斩钉截铁、振聋发聩。当前十分重要的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切实加强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切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好条件。一方面,要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与市场退出等方面建立公平、透明、开放的规则,通过深化价格体系改革、加快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改革,让市场能更加高效地配置要素和资源,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继续牢牢牵住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权责边界,既要根治放权不彻底、不到位的问题,又要防止监管跟不上、懒政不作为。 要坚定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以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在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中完善体制机制,是我国长期以来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倚重中国。尽管遇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慢下来、停下来甚至走回头路,反而应该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改善贸易便利化条件以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获得加快自身发展的动力。 新一轮改革开放还需注重回应民意诉求,从百姓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背后查找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提升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改革行至深水区,面对时不我待的改革重任,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必须敲钟问响、提升改革效率,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尤其把落地机制做深做细,严防出现改革“空转”或者“合成谬误”的现象。 此外,必须看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特别是一些改革已经纵深推进到“无人区”领域的问题,是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都没有给出现成答案的,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理论和实践创新。在这方面,无论是北京大学,还是光华管理学院,都有着视野广阔、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期待着大家继续弘扬经世济民的传统,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努力做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瞭望者、助推者、守护者。 感谢大家的聆听,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详情]

王博:以敢当精神前行勇气 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王博:以敢当精神前行勇气 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出席并致辞。 他在致辞中表示,问题和矛盾不会因为人们有意或无意忽略就会消失,直视挑战、勇于承担,秉持正气、毅力,前进的脚步不停,奋力探索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北京大学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改革创新、埋头骨干,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以敢当的精神和前行的勇气,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详情]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将于北京举行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将于北京举行

  第20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将于12月23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为主题,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展望发展新愿景。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林建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徐学明,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等多位重磅嘉宾将出席论坛并发言。                 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转换增长动能、防范重大风险成为当务之急。从长远看,中国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目标,这两大目标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量化这些目标,将出现哪些新的场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中国经济如何练好内功抵御外部冲击? 辉煌40年,广大的民营企业家,以及那些秉持创新和奋斗精神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向他们致敬,也是向这段波澜壮阔的40年致敬。40年改革再出发,如何继续发扬企业家精神,发掘企业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如何多方合力,让他们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针对中国经济热点、难点与关键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邀请到政商学界的重量级嘉宾发表独到见解,点亮新年的思想火花。[详情]

往届回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