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专栏作家 曹中铭
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以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考量,有必要重塑保荐市场生态。
步入2024年以来,IPO节奏明显放缓。比如从新股网上发行安排看,4月份仅仅安排了两家,分别为4月1日欲在创业板挂牌的宏鑫科技以及25日欲在科创板挂牌的欧莱新材。新股发行节奏放缓,客观上对保荐机构也是一大考验。个人以为,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以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考量,有必要重塑保荐市场生态。
其实,今年IPO节奏放缓早在端倪。比如从网上发行新股数量上看,今年1月份发行新股16只,2月份发行3只(有春节因素的影响),3月份发行12只,4月份安排发行新股2只。前4个月新股发行数量累计也不过33只,而此前新股发行的高峰1个月动辄为36只、37只。因此,与原来相比,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与新股发行数量大幅下滑的,则是挂牌新股数量的大幅减少。而且,据统计,今年至今仅有25家IPO企业上会,而去年同期超过110家IPO企业上会,同比大降约八成。另外,从三大交易所上市委会议看,自2月7日至今,已经两个半月没有安排IPO企业上会。撤单方面,拟上市企业更是掀起了“撤单潮”。
这一切都预示着IPO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既与市场行情密切相关,毕竟目前的沪深市场非常疲弱,在境外主要市场股指频频创出近年来新高的背景下,具有“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却还在3000点左右徘徊,确实有点“掉底子”。
IPO市场发生变化,个人以为也与市场存在众多问题,而挂牌公司已超过5000余家,市场规模排名全球老二有关。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沪深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公司挂牌吗?更何况,新挂牌的上市公司中,真正质地较好的并不多。
“新国九条”提出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显然是值得肯定的。随着注册制的全面铺开,发行上市条件更加包容,毫不夸张地说,在近些年来上市的企业,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格局。甚至不排除某些企业上市,或通过包装粉饰,或通过带“病”闯关,或通过欺诈发行,或成功浑水摸鱼,或蒙混过关。如此,上市公司质量又如何能够保证?投资者利益又拿什么来维护?
新股发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发行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以及上市委的从严审议外,保荐、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作为“看门狗”的保荐机构又是重中之重。
因为在保荐企业上市时未勤勉尽责,被监管部门处罚的保荐机构(券商)并不少。从此前的处罚看,即使是遭遇欺诈发行的案例,相关保荐机构除了赔偿投资者外,“最顶级”的处罚也不过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罚,显然不足以在市场上产生威慑力,事实也正是如此。近些年来,欺诈发行案例时有发生,已经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日前,因涉嫌在企业“金通灵”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项目的执业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江苏证监局决定对华西证券采取暂停保荐业务6个月的监管措施。这是首次有券商被监管部门采取暂停保荐业务6个月的处罚措施,相对于此前的3个月,违规成本明显提高了。而且,该处罚对于华西证券而言,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当年平安证券因保荐万福生科而被暂停保荐业务3个月,结果对其投行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暂停6个月,结果可想而知。
暂停保荐机构的业务资格,显然并非监管的目的,但对于重塑保荐市场生态,却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个人以为,对于不勤勉尽责的保荐机构,特别是保荐企业出现带“病”闯关、包装粉饰甚至是欺诈发行的保荐机构,绝不能罚款了事,而应该拿其保荐机构资质“说事”。个人建议,出现上述情形的,轻则暂停保荐业务资格6个月,重则撤销相关保荐机构的业务资质。对于企业上市来讲,百余家券商,并不缺乏保荐机构。
个人以为,重塑保荐市场生态,在倒逼保荐机构勤勉尽责的同时,也有利于把控上市公司的质量。在从严监管以及提高企业上市标准的背景下,重塑保荐市场生态,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