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管涛
11月初以来,在美联储连续两次停止加息、财政部国债发行低于预期及美国多项经济数据走软的共同影响下,金融市场终结了8月份以来的“股债双杀”,美股反弹、美债收益率回落伴随着美元指数转跌。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周期已近尾声,2024年年中将开启降息。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1月份议息会议发布会上表示,仍需要时间来判断政策是否足够紧缩,目前完全没有考虑降息;11月9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年会上又重申如有必要仍有可能继续加息,未来抗通胀的进展可能来自货币紧缩而非供给侧。
美国经济有所放缓,但不足以让美联储松口气
美国劳动力市场再平衡取得新进展。10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5万人,低于市场预期的18万人;失业率升至3.9%,创2022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这引发了关于美国劳动力市场是否会触发“萨姆规则”的担忧,即当失业率三个月移动均值较前一年失业率低点上升超过0.5个百分点时,意味着美国经济正处于或即将进入衰退,过去11次衰退周期均有应验。过去三个月,美国失业率均值为3.83%,较2023年4月的低点3.40%上升了0.43个百分点(见图1)。
不过,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偏紧。10月份,美国劳动参与率62.7%,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结束了11个月的回升,且仍低于2015~2019年62.9%的均值,表明劳动力供给修复偏慢。9月份,美国每个失业人数对应1.5个职位空缺,虽然较2022年3月高点2.01有所回落,却远高于2015~2019年0.93的均值。美国薪资增速也处于高位,10月份亚特兰大薪资增长指数同比上升5.3%,远高于2015~2019年3.4%的均值;三季度,美国劳工成本指数(ECI)同比上升4.6%,环比上升1.2%,均远高于2015~2019年2.6%和0.6%的均值。
多项“软数据”也指向美国经济走弱。供应管理协会(ISM)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46.7%,环比回落2.3个百分点,连续十二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其中就业分项为46.8%,环比回落4.4个百分点,为2020年9月以来次低;服务业PMI为51.8%,环比回落1.8个百分点。11月份,美国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0.4,环比回落5.3%,连续4个月下降。9月份,美国大型企业联合会领先指数同比、环比分别下降7.8%和0.7%,较8月降幅分别扩大0.1和0.2个百分点,已连续一年半时间回落,降幅接近历史衰退区间水平。
然而,鉴于本轮美国经济周期的“非典型性”,软数据(信心调查与领先指标)与硬数据(实际公布的经济数据)可能出现背离。三季度,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月均值为47.7%和53.6%,较二季度均值分别小幅回升1.0和1.6个百分点。但实际公布的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率增长4.9%,较二季度加快2.8个百分点,为2021年三季度以来最高。截至11月8日,亚特兰大联储GDP Now预计美国经济四季度环比折年率增长2.1%,虽较上季有所放缓,却仍高于美联储预测1.8%的潜在增速。这不符合美联储一直强调的需要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低于趋势值,以保证通胀回落至目标水平。
此外,虽然美国通胀接连回落,美联储的抗通胀之路却未走完。11月9日,克利夫兰联储的Inflation Nowcasting显示,预计10月份美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3.3%,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但预计核心CPI同比增长4.2%,环比反弹0.1个百分点。11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一年期通胀预期4.4%,较上月反弹0.2个百分点,远高于2015~2019年2.65%的均值;长期通胀预期3.2%,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正如鲍威尔在11月9日会议中所提到的,通胀回落之路是崎岖的,几个月的数据改善并不足以证明通胀会稳步回落。之前,美联储在这方面曾“栽过跟头”。2021年5月起,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月度环比增速连续五个月回落,结果10月份大幅反弹,迫使美联储快速转向收紧政策。
金融市场反弹不利于美联储的抗通胀任务
2023年9月份议息会议结束后,美债长端收益率曾经快速上行,冲击5%的关口。根据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提出的10年期美债利率的分析框架,将其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实际利率预期,主要是短期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及长期经济前景的影响;二是通胀预期,市场参与者认为中长期的通胀水平;三是期限溢价,是指持有长期债券的债权人所要求的额外回报,主要受市场风险偏好、国债供需结构变化及美联储政策等影响。据此,如果近期长端利率上升是外生因素主导,如美债供需结构变化导致期限溢价上升,抑或是市场定价美联储加息预期,那么的确会起到“类加息”的效果;如果是经济内生因素主导,如财政扩张驱动中性利率上升,或者通胀预期上升,政策利率则需要相应上升以达到相同的限制性水平。
10月中下旬以来,多位美联储官员频频发声表示,美债长端收益率上升、整体金融条件收紧,可以起到“类加息”的效果,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必要性降低。11月初议息会议二次暂停加息,鲍威尔在发布会上依然表示,需要看到金融条件持续收紧,在此之前会谨慎行事,来评估货币政策是否足够紧缩。市场却将此解读为“鸽派”,认为美联储加息终点已至,开始定价2024年年中将开启降息,到年底累计降息75个基点。当周(10月30日~11月3日),市场风险偏好再度转暖,美国重现“股债双升”:标普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上涨5.9%、5.1%和6.5%,为2022年11月以来最好单周表现;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回落16和27个基点,前者再度回落至5%以下。同期,美元指数单周下跌1.4%至106以下。
然而,长端利率上升传导至金融条件收紧效果尚不明显。根据芝加哥联储公布的经调整金融条件指数(指数越低,金融条件越宽松),9~10月周均水平为-0.28,低于过去五个月-0.25的水平,且远低于3月份美国金融动荡时的-0.12。11月3日,当周金融条件指数为-0.33,负值较上周上升0.05,这或反映了议息会议之后美债收益率转跌和美股反弹的影响。美联储公布的贷款标准调查(SLOOS)显示,三季度银行收紧小企业、大中型企业及商业地产贷款标准的净比例分别为30.4%、33.9%和64.9%,虽均处历史高位,但环比分别回落18.8、16.9和6.8个百分点。11月9日,鲍威尔在前述IMF研究年会上再度给金融市场泼了不确定货币政策是否足够紧缩,如有必要将进一步加息的“冷水”。当日,美国三大股指俱跌,美债收益率再度上扬,10年期和30年期美债单日分别上行13个基点。
金融条件持续转松可能导致货币紧缩半途而废。9月份,IMF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56个经济体的100次大通胀时期,发现只有60%的时期通胀能够在五年内回落,但平均耗时超过三年。失败的控通胀大多是由于过早庆祝胜利,通胀短暂回落后保持高位甚至反弹,而成功的控通胀保持了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名义薪资增速并维持了稳定的币值。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在IMF研究年会上警告称,在很多国家,抗通胀的任务尚未完成,无论是实际行动还是与市场沟通,央行需要避免过早放松货币政策。
此外,紧缩政策的滞后影响可能已经大大缩短。从美联储构建的金融条件指数来看,拖累作用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如果使用1年的时间窗口(计算过去1年的金融条件变化),金融条件收紧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最大时期为2022年12月份,达到1.6个百分点,随后逐渐减弱,到9月份已转为-0.04;如果使用3年的时间窗口,2023年9月份金融条件收紧较为明显,为经济增长拖累作用升高至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22年12月的高点1.0个百分点(见图3)。
市场与美联储的博弈将放大资产价格波动
自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以来,市场和美联储开启了“你追我赶”的博弈模式。前期美联储落后于市场曲线,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带来超预期紧缩冲击,2022年美国“股债双杀”(美国以外地区大都是“股债汇三杀”)。随着美国通胀见顶回落、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市场认为美联储最鹰的时刻已经过去,开始交易降息预期,2022年四季度风险资产触底反弹。2023年以来,美联储一再强调年内降息不是基准预期,9月份点阵图加息终点中位数再度提高,市场重新定价,“股债双杀”重现。近期,美联储表示需要谨慎观察紧缩政策效果,市场则又抢跑2024年将大幅降息。当市场跑过头,美联储官员便发声来打压乐观情绪。
债券利率对货币政策的变动最为敏感。近年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大收大放对应美债利率容易出现快涨快跌,过去几个月日内波动十几个基点更是成为“新常态”。2022年以来,衡量美债波动率的MOVE指数均值为121个基点,是2015~2019年平均水平66个基点的1.9倍;衡量风险资产波动率的VIX指数均值为22,是2015~2019年均值66个基点的1.4倍(见图4)。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安全资产的美债价格波动放大程度甚至超过了风险资产。美债收益率作为“全球资产价格定价之锚”,其波动加大也会带动全球其他资产价格波动加大,而且经常性地出现同涨同跌,这可能加剧全球金融不稳定性,又反之加大了央行政策制定的难度。
金融市场的预期超调是常态,市场参与者希望从政策制定者那里获得确定性。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主要央行采取的策略是提高透明度、发布经济预测并释放前瞻指引来管理市场预期,确保走在市场曲线前面。然而,在当下高度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之中,甚至处在潜在宏观范式转变的转折点上,央行在经济预测上屡屡犯错,难以给出可靠的前瞻指引,只能宣称自己数据依赖、边走边看。11月8日,鲍威尔在美联储研究和统计部门成立100周年的会议上表示,过去几十年经济模型可以很好地把握的经济运行情况,但即使有最先进的模型,在相对平静的时期,经济情况也时常会出人意料。当经济遭受不可预测的冲击时,预测者必须跳出模型思考。对此,市场也只能在不同的猜测之间来回切换。最终无论哪方正确,双方找寻平衡的过程总是颠簸的。
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介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