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事件的成因及启示

2023年06月07日13:30    作者:左前明  

  文/中国信达研究部  陈曦明

  随着美欧央行持续加息,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今年3月以来美欧银行业出现动荡,从3月10日到5月1日,美国三家银行先后倒闭。在此期间,有着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银行(以下简称“瑞信”)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家倒闭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3月14日至19日,瑞信历经承认财务报告存在“重大内控缺陷”、审计机构对其内控有效性给出“否定意见”、第一大股东拒绝提供流动性救助等打击,在瑞士政府协调支持下,被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以下简称“瑞银”)收购。6月5日,瑞银发布声明称,预计对瑞信的收购将于近期完成,瑞信股票最早将于下周退市。瑞信事件后续影响仍有待继续观察,但从瑞信事件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在外部环境动荡的背景下,外因和内因形成风险共振,特殊事件引爆内在风险,对我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一、瑞信事件是内外风险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瑞信长期粗放式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瑞信(Credit Suisse)1856年创立于瑞士苏黎世,最初业务是为欧洲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以推动国家工业化。瑞信为追求业务扩张,通过收购第一波士顿、瑞士第四大银行Volksban,以及摩根士丹利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财富管理业务等一系列并购活动,形成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等多元化业务线,成为覆盖全球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提供商。2004年至2007年,瑞信连续四年荣获“全球最佳私人银行”称号。作为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成功穿越2008年金融危机,被誉为“全球富豪托付财产的最佳伙伴”。

  然而,多元化业务模式虽然能够带来收入和利润增长,但也增加了复杂性和风险。粗放式的发展,如快速扩张、大规模并购等,导致内控系统无法及时适应新的业务和市场环境。此外,过度扩张也导致财务状况受到压力。2009年至2023年,瑞信投资银行业务在多个领域表现不佳,同时还被卷入一系列丑闻和法律纠纷,包括违反美国对伊朗等国经济制裁、帮助美国客户逃税、协助日本黑帮和保加利亚毒贩洗钱、参与莫桑比克金融欺诈行为、前员工对前格鲁吉亚总理长期欺诈以及领导层间谍活动等,不仅对瑞信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其声誉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损害。

  (二)外部环境巨变增加瑞信的脆弱性

  2020年3月,美联储推出“零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以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然而,仅仅两年后,为了遏制持续通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启动了激进的加息政策,连续多次加息(美联储9次加息,累计475个基点;欧洲央行6次加息,累计350个基点)。美欧货币政策急剧变化导致市场利率剧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加剧,进而引发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连锁反应。

  由于金融全球化、社交媒体信息快速传播,最初看似孤立的事件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地的银行和金融市场。资本自由流动使得金融市场间风险传导更为容易。美国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倒闭导致银行市场信心崩溃,引发风险资产抛售,进一步冲击了瑞士等国的金融市场。

  (三)多重因素叠加引起风险集中爆发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瑞信投行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各国避免接触的防疫政策冲击全球供应链,实体经济受损,投行业务需求减少。瑞信2021年以来业绩大幅下滑(图1),2021年和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下降13.9%和19.5%,净利润分别下降342%和161.82%。瑞信和瑞银股价此前几乎同频变动,但今年3月以来,瑞信股价大幅下跌,二者股价走向出现明显分歧(图2)。瑞信各业务板块包括财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企业中心业务亏多盈少(图3)。

  图1 瑞信净利润(亿瑞郎)

  图2 瑞信和瑞银近3月股价走势

  图3 瑞信业务板块亏损规模

  与此同时,瑞信投行业务能力受到质疑。其中,近年来两起标志性事件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是2021年3月26日瑞信由于与家族办公室Archegos签订收益互换,向其提供超过300倍杠杆,在Archegos爆仓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迅速清空与Archegos相关头寸,损失并不重大。相比之下,瑞信止损速度最慢,直接导致55亿美元巨额亏损。二是2021年3月8日Greensill倒闭,瑞信持有该公司用现金垫款打包成债券类证券的100亿美元四只供应链金融基金(SCFF),因底层债务人违约,瑞信终止四只基金认购并启动清算,累计分配现金约67亿美元,投资人遭受约30亿美元损失,瑞信自此诉讼缠身,面临大额赔付风险。

  瑞信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存款人大规模挤提。2022年10月,瑞信存款业务现金储备不足,储户对此作出持续提款的反应,仅在第四季度存款就流失了1110亿瑞郎。与此同时,瑞士政府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计划,相关个人和机构在瑞信的资产被冻结,进一步加快瑞信存款流出。2022年末,瑞信存款规模已萎缩至2332亿瑞郎,较2021年末减少1381亿瑞郎,下降37.2%。存款的快速流失,导致瑞信资产负债表急剧缩表(图4)。

  图4 瑞信资产负债情况(亿瑞郎)

  3月14日,瑞信在2022年年报中承认其2021年和2022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内控缺陷”,瑞信财务报告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出具“否定意见”进一步放大风波。尽管瑞信在2022财年亏损73亿美元,但真正推动其陷入危机的是其第一大股东,持股9.88%的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提供救助,使得市场对瑞信彻底失去信心。

  二、辩证看待瑞信事件的影响

  (一)瑞信救助过程反映了当前金融机构救助和处置的基本特征

  2022年10月,为扭转困境,瑞信实施“新瑞信”战略转型计划。重组投行业务方面,一是剥离SPG证券化业务,关闭大部分大宗经纪业务,停止为对冲基金提供资金来源,降低证券化产品风险敞口;二是复兴“第一波士顿”品牌,将咨询和杠杆金融业务分拆成一个独立部门,更名为“瑞信第一波士顿”,将投资银行转型为轻资本、咨询主导的精品投行业务;三是裁员和关停分支机构,关闭本国109家分支机构,到2025年减少9000名员工,整体支出减少15%。优化资本结构方面,提升一级资本(CET1)比率,重新配置资本,聚焦核心业务。加速成本转型方面,降低成本、精简复杂架构,力争削减至少15%支出。瑞信在经济下行期执行转型战略,期望改进业务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组织结构和人员变动影响了员工士气和稳定性。

  2022年11月至12月,瑞信共增发股票募资40亿瑞郎,其中沙特国家银行对瑞士信贷的持股比例达到9.88%,成为第一大股东。瑞信陷入危机后,希望获得大股东救助。然而,瑞士法律限制了沙特国家银行股权不得超过10%,沙特国家银行试图通过拒绝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向瑞士金融监管当局施压,以期放宽持股比例限制,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3月15日,沙特国家银行表示将不再对瑞信注资,瑞信失去了最后的市场化救助机会。

  在上述救助手段失效的情况下,为避免危机恶化,3月19日,瑞士政府宣布,瑞信将被瑞银收购,并将为此提供最高90亿瑞郎损失担保;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表示,在瑞士政府支持瑞银收购瑞信后,面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瑞银公告称,瑞银以30亿瑞郎收购瑞信(22.48股瑞信换一股瑞银),两家银行都可以通过瑞士国家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5月25日,瑞银收购瑞信获得欧盟反垄断批准。6月5日,瑞银发布声明称,预计对瑞信的收购将在近期完成,瑞信股票最早将于下周退市。

  由此可见,瑞信救助历经自救、股东注资、政府部门处置等环节,反映了问题金融机构风险演化和从内到外恢复处置的完整过程。

  (二)瑞信事件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

  瑞信事件影响可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安全三个层面来观察。

  从金融机构层面来看,目前瑞银收购瑞信后仍在整合过程中,尽管短期内瑞信倒闭事件基本平息,但长期看,瑞银可能需要面对与此次收购相关的整合风险。市场竞争力方面,瑞银和瑞信均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各自都有着庞大客户群体和不同业务领域,合并后瑞银可能会在一些市场取得竞争优势。雇员和文化方面,两家机构企业文化不同,合并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文化融合,同时,裁员方案可能会影响员工士气和效率。财务表现方面,合并导致短期内产生潜在重组费用,但长期来看合并也可能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改善财务表现。监管方面,欧盟为促成交易通过了此次合并的反垄断审查,但由于新的金融集团规模更大,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瑞士政府也可能要求瑞银缩表。客户反馈和战略方面,合并可能会影响银行投资策略、市场定位等战略方向,进而客户可能会持观望态度。

  从金融市场来看,瑞信倒闭导致AT1债权人资产减记为零,将影响全球金融机构相关资本补充工具的发行。3月19日,为增厚瑞信核心资本、减轻收购方瑞银部分债务,瑞士联邦委员会颁布《紧急法令》,授权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行使AT1债券“损失吸收机制”,将瑞信面值约150亿瑞郎的AT1债券核销为零。补充一级资本债券AT1是最常见的可转换债券之一。当银行的CET1资本比率低于预先确定阈值时,“损失吸收机制”被触发,而通常该阈值在CET1的5.125%或7%,但瑞信AT1债券被完全减记,却保留了股东的部分利益,与清偿顺序相悖。这主要是由于AT1减记触发无法生存触发事件的条款(FINMA认为有必要减记,或如果银行需要公共部门注资以阻止其资不抵债、破产或无法支付巨额债务或其他类似情况)。此次瑞信全额减记AT1债券,就是按照无法生存触发事件来减记的,符合债券发行条款的约定。瑞信事件发生后,市场对AT1债券信心骤降,瑞银五年期信用违约互换扩大,东亚银行AT1债券创下20%最大跌幅。目前,市场对AT1债券信心有所恢复,但事件已至少关联到120起诉讼,涉及大约1300名个人债券持有人,市场情绪仍然脆弱,欧洲银行业面临资本补充工具发行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困扰。

  从金融安全来看,瑞信事件反映当前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首先,金融机构天生具有资产与负债的错配特征,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下,部分金融机构由于业务特殊和内控机制不完善显得更加脆弱。其次,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和金融工具复杂性、各国监管目标的多元化、金融市场监管能力和协调不足等多种因素,难以预防像瑞信这样的事件发生。最后,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对于“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依赖性也使得金融体系对这些机构的行为和健康状况非常敏感,增加了市场脆弱性。目前,美欧加息周期可能尚未结束,金融机构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时承压,大部分国家针对美国加息的应对措施和能力有限,全球金融机构和商业地产面临较大风险。

  三、瑞信事件对我国维护金融安全的启示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我们要从瑞信事件、硅谷银行事件中汲取教训,坚持底线思维,及早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原则,加大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力度,对国外风险因子和风险事件及早预警,有效阻断或降低外溢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全面强化金融企业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强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督促银行真实披露、及早出清不良资产,防止包括核销类资产在内的不良资产在银行体系内滞留和风险积聚。三是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独特功能,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守正创新,及早介入风险处置,提高不良资产和问题金融机构处置速度,降低处置成本。四是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发挥市场约束、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分工和协作,形成金融风险防控合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蔓延。

  (本文作者介绍:围绕经济金融和不良资产领域热点问题,发布中国信达系统最新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