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把握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谱写金融工作新篇章

2022年12月06日15:19    作者:温彬  

  意见领袖 | 温彬、孙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报告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新安全格局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将是未来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讨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等多个维度中思考和谋划。对于金融业来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继续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谱写金融工作新篇章。

  把握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机遇期窗口逐渐关闭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就具有了新的内涵。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密切关注:

  一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多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内需的要求明显提升。如报告所提,“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外需不确定性上升时,内需作用将会更加凸显,这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扩大有效需求,又能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二是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当下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际循环可能面临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大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所以,一方面,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尤其要重视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另一方面,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开放对拓展循环空间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

  三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于“量”和“质”的关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述。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量在质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质的要求更高。此次报告改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质要求更加迫切,这实际上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如何实现质提量增,则要做到三个着力,即“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要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这也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五大方向。

  一是助力创新发展。由于“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要实现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与充分转化,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和金融科技赋能机制。

  金融业需要将服务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紧跟创新链产业链布局,完善科创金融产品、组织和风控体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动能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打造敏捷高效、体验极致、价值成长的数字化金融机构,提高综合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助力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金融业需要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和融资结构,推动实现更加平衡、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加大信贷资源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做好稳投资、促消费、惠民生等领域金融服务,助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坚持“立足整体谋局部”与“做强局部促整体”相结合,积极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和扶贫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县域和乡村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

  三是助力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所以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金融业需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绿色产业发展能力,积极稳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产业以及绿色低碳技术、碳捕捉、碳封存等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支持钢铁、煤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管理提升、产品优化和兼并重组,帮助其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四是助力共享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

  近年来,金融机构着力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需在可持续、加强普惠性上下功夫。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不断拓宽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普惠群体提供与其风险程度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更多普惠群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持续增强对新市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型人身保险,更好满足居民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居住等需要。持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为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五是助力开放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金融机构应厚植开放发展,持续提高服务外贸外资能力。聚焦畅通跨境贸易往来、稳定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服务国内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外资企业高质量“引进来”。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打通跨境联动,实现内外互促。大力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及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将传统领域优势向新兴领域拓展。全力服务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平台,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分别对应了金融深化改革开放的三个重点。

  其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要素市场改革基本完成,下一步将重点转向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而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关键在于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中央银行必须要管好货币总闸门。要通过不断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有力推动国民经济运行实现较高增长、较低通胀和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通过持续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深化利率定价和传导机制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

  其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不仅在支持科技创新、实现资本退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客观要求。所以,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均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资本市场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但资本市场功能有待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下一阶段,应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发挥好资本市场融资和财富管理功能,并着力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适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债券市场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有序互联互通。

  其三,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就人民币国际化作出部署,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从探索和累积经验的稳慎阶段步入制度设计与行动的有序推进阶段。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逐渐破解货币错配难题,降低储备资产风险,这是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多极化调整的需要。下一阶段,我国要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增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提高人民币在当地市场的支付、结算和储备功能;整合并优化金融开放渠道,推动在岸、离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审慎设计开放工具,完善跨周期调节机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巨大威胁。鉴于金融风险的突发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大的系统性金融动荡,必然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涉及到金融领域,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为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一直是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下一阶段,金融风险防控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宏观审慎、微观审慎、行为监管三支柱调控框架。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架构和政策工具,完善逆周期调节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注重防范跨市场跨区域跨国境风险传染。提高微观审慎监管能力,健全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努力做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强化行为监管,严厉打击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扎实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推动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为重大风险处置提供充足的储备资金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公共财政负担,规范风险救助方式,助力“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的制度安排。健全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建立省级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

  三是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财政、产业、就业、区域等经济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部门间、央地间监管协同合作;完善监管法律法规框架,持续健全资本管理、公司治理、监管评级等审慎监管规则;加快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对金融运行和风险状况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监测。

  四是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稳妥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持续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推动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常态化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和金融诈骗,对各种违规变相投融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华时评:优化防控措施 树立抗疫自信 “王德明”实名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不准,华大基因:造谣! 北京:2022年12月6日起,我市核酸检测查验实行新措施 任泽平深夜回应恒大经历:因谏言降负债在大会上受批 漩涡中的华大基因:营收净利双降 曾曝出“假阳性”事件 张兰,对韭当割! 人民币兑美元升破7.00!经济学家热议人民币汇率:2023年或迎来反转 刚刚,重磅发文来了!奥密克戎导致肺炎或重症比例比流感低!新华社:抗疫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 杭州健康码取消3天倒计时 入杭报备暂停登记 南极人、奥康国际、拉夏贝尔,不约而同卖“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