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近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中银国际控股董事长刘敏从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出发,对未来行业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分享了香港资本市场在ESG实践方面的经验。
刘敏指出,香港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呈现了一定结构化特征。产品类型方面,公募基金占比最高达37%;投资区域方面,中国内陆投资比重上升较快,与第一名香港本地差距明显缩小;投资品种方面,权益类资产依然保持绝对优势,占比49%;投资者来源方面,52%来自于非香港投资者,其中内地投资者占比从14%上升到16%,可以看出香港和内地联系越发紧密;业务类型方面,家族信托业务异军突起,较2018年底,家族办公室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另外,近年来内地背景机构在港资管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占比仍有限。刘敏认为,香港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面临充分的发展机遇:一是资金来源方面,内地财富有巨大增长潜力,在“房住不炒”政策指引下,资产配置呈现更加全球化与多元化;二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并稳健发展;三是中概股回归及资本市场间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投资标的更加多样。
一、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发展现状
过去3年,香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虽然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发展水平仍然较快,规模较2018年三年增幅接近50%,其中65%的资产来自于非香港地区的投资者。截至2021年末,香港资产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5.89万亿,2018~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3%。
图1 香港资管市场近五年规模变化
从产品类型来看:2021年公募基金业务规模最大,占香港资产管理及基金顾问业务的37%;管理账户占比31%,与2018年底相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管理资产规模按年上升8%至7.95万亿港元;私募基金规模扩张最快,同比增长17%至4.44万亿港元,这也迎合了另类投资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投资区域来看:香港市场投资总额位列第一,投资额达29,870亿元,占管理资产规模的23%;投资于中国内地的比例保持第二位。相比2018年时,内地投资占比15%,香港本地投资占比31%,投资于中国内地的比例快速上升。
从产品种类来看:权益类资产特别是股票依然保持绝对优势,占比49%;债券类投资占比有所下降,从2018年的32%下降到2021年的29%;投资集体投资计划(基金)的比例有所上升,从2018年的8%下降到2021年的10%。
图2 香港资管市场结构性变化分析
关于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情况。从静态数据来看,2021年底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总值受市值因素影响略有下降,较2020年底下跌6%至105,830亿港币。但过去几年,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每年基本保持资金净流入趋势,2020、2021年每年保持6,000多亿的资金净流入。
按投资者来源划分: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所管理的资产总值中,52%源自非香港投资者,与2018年底比例相同。其中,来自内地投资者的占比从14%上升至16%,显示出香港和内地联系正越来越紧密。
图3 香港资管市场投资者情况分析
按客户类别划分:源自法团/金融机构/基金的投资者资产占2021年底管理资产规模总值的45%,源自专业个人投资者和家族办公室/信托的资产规模分别占27%和17%。其中家族信托异军突起,家族办公室占比相比2018年大幅上升7个百分点。家族办公室的快速扩张,成为最近几年香港市场、甚至整个亚太市场明显的发展趋势。
按资产结构划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上市股票占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所投资资产的最大比重,到2021年底占管理资产总值的47%。而且股票占比持续提升,相较2018年底比重提升9个百分点。
图4 香港资管市场客户及产品构成分析
从机构情况来看:近几年中资或内地背景的机构在港资管业务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相较2018年,内地资管公司数量净增加59家,占比12%左右;2021年底,由内地相关基金集团管理的证监会认可基金资产净值接近5,000亿港币, 占市场的33%,比重并不高。
图5 香港与内地资管市场互动情况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共同推出“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一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共有3.56万位投资者参与,办理“跨境理财通”业务1.3万笔,金额达14.56亿人民币,发展速度很快,但与预期仍有差距。
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发展不及预期,与很多因素有关。产品关联度方面,南下资金(内地投资者)多习惯于购买银行理财或基金,但在香港市场很难找到同等类型的产品。尽管2019年以来内地市场也开始产品净值化,但总体风险比较稳健,收益相对比较稳定,给内地投资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香港市场类似的产品数量很少,这导致香港资管产品的吸引力相对不足。除市场环境不同以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也有很大差异。目前,内资背景的资管机构在香港的机构数量和发行产品数量都十分有限,这也会影响跨境理财通的发展。
二、香港资管和私人财富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资金与客户来源看: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地产占居民资产配置的比重将逐渐下降,居民资产配置将逐渐从实物产品向金融产品、从单币种向多币种、从单地区向多地区倾斜。内地财富增长潜力和资产配置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从人民币市场中心的地位来看:目前香港拥有中国内地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规模超9,000亿元人民币。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公布优化货币互换协议,规模由5,000亿元人民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这有助于进一步支持人民币的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并将继续稳健发展。
从投资标的的多样化来看:香港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发展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与内地在多层面、多产品上的互联互通机制,包括中概股的回归、股票的互联互通等。这都为未来香港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但与此同时,香港也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其中,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区域内其他金融中心的快速发展,比如新加坡。9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新加坡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3位,取代香港成为纽约和伦敦之后全球排名第三的金融中心,而香港排名下挫1位,名列第四位。在吸引资金的速度方面,新加坡也保持了较快增速。但在总体规模上,香港资产管理余额仍保持了对新加坡的优势。
三、香港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发展需要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展望未来,如果政策空间和市场空间能进行微调,香港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行业仍有较大发展机遇。
一是优化家族办公室税收政策。家族办公室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香港正积极推进家族办公室相关税收政策的豁免,以保持香港地区的优势地位,争取与新加坡的平等竞争关系。这是对新兴资金和新兴家族办公室业务拓展非常有利的措施。
二是扩容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香港的资本市场。过去尽管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有很多互联互通,但在具体机制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中概股回归,目前只针对双重上市的中概股,二次上市不能纳入,这方面可以适当放松限制。再比如目前香港市场的上市企业中,来自内地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建议香港在积极接纳内地企业的同时,更热情地拥抱东南亚市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不断做大投资标的的范围。
三是不断提升香港市场的流动性。一方面要积极吸引海外资金。近期受美联储加息等因素的影响,吸引海外资金可能存在难度。但反过来看,这也是吸引内地资金、拓宽内地资金投资香港渠道的重要机遇。当前,香港市场的股票基本以港元计价,其实可以推动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市场发展,让海外人民币在不兑换港元的情况下,拥有更多投资标的,从而进一步盘活和促进海外人民币市场、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对于回归的中概股来说,香港市场有18A、18C等相对内地更低的门槛,市场环境也比较有竞争力,但在满足企业需求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些方面政策可以适当放松,这有利于推动香港市场的发展,更好发挥香港作为金融窗口,对促进国家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双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是推动ESG业务的不断发展,巩固香港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中心地位。ESG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信息披露,而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就是标准的明确。香港资本市场已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ESG信息披露规范,对于所有已在香港上市或拟赴香港上市的公司来说,ESG的建设和披露已经成为公司治理与合规建设的必要环节。2019年12月,港交所扩大强制披露范围,并将ESG全部事项提升为“不遵守就解释”到新版ESG指引中。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在2020年12月宣布,香港将不晚于2025年前在相关行业强制实施TCFD披露(气候相关财务披露)。为配合这一目标,香港交易所于2021年11月发布基于TCFD建议编写的《气候信息披露指引》。整体来看,香港在ESG技术和信息披露方面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今年以来,上交所也陆续就科创板上市企业的ESG披露等问题提出了系列要求,并也在3月份发布了“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方案。今年,在乌克兰危机造成全球范围特别是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绿色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这更凸显了ESG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这方面香港和内地其实有很大的联动空间。
绿色债券发行是ESG中最重要的内容,香港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尝试,不仅出台了鼓励政策,也积极推进政府绿债的发行。中银集团在这方面也取得较为亮眼的市场佳绩。
人才也是ESG的重要内容。随着ESG业务发展,香港对ESG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已将ESG专才列入香港人才清单,为名单内人员提供现金补贴等支持,希望吸引更多全球优秀的ESG人才进入香港,为提升ESG建设水平和专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