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薛洪言
在去杠杆周期中加杠杆,务必要坚守普惠金融领域。资金退出的领域,都是重灾区。市场充分竞争,信息也足够透明,很多时候主观上想捡漏,捡的通常是雷。
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顺应趋势是一个基本原则。不过,前提是要找对趋势。东边日出西边雨,很多时候,这边的天是晴的,那边的天却在下雨,站在不同的地方,所采取的战略也就截然相反。
实体经济去杠杆,反映在金融体系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便是去杠杆的典型代表,但就互金机构而言,非但不应当跟随,可能加杠杆才是正确的策略。
(一)
2015年以来,国内首提供给侧改革,去杠杆成为宏观层面的新趋势。从数据上看,2015-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依旧保持上涨,2018年1-5月,强监管加持下去杠杆快速见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1.47万亿元,降幅15.63%。
从社会融资的内在结构上看,去杠杆是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清理实现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同比均为负增长,随着表外业务回归表内,银行表内贷款占比从72.1%提升至89.6%,成为社会融资的绝对主力。
2018年1-5月社会融资结构变化
第一个问题来了,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去杠杆,互金是不是可以趁虚而入,加杠杆、抢客户呢?
一般来讲,影子银行体系覆盖的客户有三个特点:
一是不受监管待见,多属于调控类行业客户,如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等,所以不得不依赖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支持。
二是能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多为理财产品,资金成本高,高来高去,给到借款人的利率也高。
三是信用风险相对可控,这个是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理财产品的刚兑属性决定的,投资者端不承担风险,倒逼理财产品发行机构把控实质风险,对于真正高风险的客户,也会避之不及,不是什么客户都敢做。
上面这三个特点,其实很契合互金平台的客群定位。一旦传统金融机构退出,互金平台是否可以捡个漏呢?
胆子大的(指不在乎合规性的平台)当然可以,现在不少平台仍在发行大标产品,产品类别公然标注为“定向委托投资”、“收益权转让”等被互联网资管新规点名的产品模式,反正P2P行业处于整改期,平台乐意打擦边球,敢于承担后果就可以。近期,监管机构再次提示整改期间的“双降”要求,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提示此类捡漏的平台,莫要顶风作案,更不要做接盘侠。
对于多数平台而言,尤其是市场各方重点关注的巨头,捡漏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传统金融机构有资管新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有互联网资管新规,传统金融机构做不了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做不了,各种变相发行理财产品的大标模式都被叫停了。
第二个问题来了,既然不能捡漏,那么银行去杠杆,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作壁上观么?反正也没啥影响。
错了。金融体系去杠杆的背后还有一句话,就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所以,去杠杆,实则是调结构,有退更有进,退的只是影子银行体系客户,是为脱虚;其他的实体经济企业,则要加大扶持,是为向实,尤其是普惠金融客群。
所以,普惠金融客群里的优质用户,既是互金机构的核心客群,也已经成为去杠杆阶段银行业的目标客群,一场硬仗是避不开了。
(二)
前几日,和某国有大行的朋友聊天,据他所说,因为2017年“三个不低于”指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完成得好,获得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了千亿规模的资金,2018年,全行打算继续发力“三个不低于”,争取再获奖励。
普惠金融,有些银行在喊口号,更多的银行则在发力探索。最明显的变化,是这些年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重视。
信用卡业务已经覆盖了金字塔顶端的用户。截止2017年末,信用卡覆盖了约2.8亿人,待偿还余额5.56万亿元,其中,计息结欠余额约为2.03万亿元。以至于,消费金融领域专门有一个场景,叫做信用卡账单代偿,数百亿的市场规模,已经孵化出了一家上市公司。
信用卡现金分期利率较高,为了满足核心客群的现金贷款需求,银行普遍加大了对消费贷的投入力度。通过借鉴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无抵押、纯线上、利息低,产品体验有了质的提升。在客群选择上,聚焦于“有数”客群经营,该类客群在银行内部有明确可查的资产、代发等信息,根据历史数据表现,具有较优的信用及稳定的还款能力。
由于银行的一贯稳健风格,银行发力消费金融并未对互金机构带来太大的震慑。相反,互金平台普遍把自己定位为“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的客群”,言外之意,要与银行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
不过,在我看来,有点一厢情愿了。
互金机构口中所谓的“银行看不上的次级群体”,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什么是次级群体?
我们习惯于根据收入水平来给客户分层,默认高收入群体为优质客户,中低收入群体为次级客户。银行服务高收入的优质客户,互金机构服务中低收入的次级客群,井水不犯河水,其乐融融。是这样吗?
当所谓的次级客户,既能承受较高的利率,又有良好的还款记录时,不就是优质客户吗?至于收入的高低,与还款能力有关,可通过借款额度进行调节,与还款意愿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互金机构的核心客群,即所谓的次级群体,银行之所以服务的积极性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数据,也不愿意做小白鼠。现在这些客户在互金平台上产生了征信记录,清清楚楚地表明自己是个好客户,银行还有什么理由拒之门外呢?
2017年,银行业新发行信用卡1.23亿张,其中约14%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发行。说明了什么?银行已经对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用户张开了怀抱。
不要再说什么高收入、低收入,按时还款的都是好客户。
(三)
当银行携资金成本优势,进入互金机构的核心客群挑选用户时,对互金机构而言,留住核心用户便不能再是一句空话,应当在战略层面予以重视。
怎么留呢?银行用低利率抢人,互金机构可以用高额度留人,对核心客群加杠杆。
真正优质的用户,不必担心额度给得太高,因为在消费金融产品过剩的今天,这些客户不缺额度。你不给,有人给,你给了,客户也未必足额使用,但敢于给额度本身对客户而言是加分项。
记得有一段时间,同事们争着办一家城商行的信用卡,我也办了一张。这张卡除了额度高——是同期其他银行所给额度的3倍以上——之外,实在没啥亮点。后来,陆续办了不少信用卡,也注销了不少信用卡,唯独这一张,很少用到,但也会一直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对贷款类产品而言,额度本身也是核心竞争力。当你不能拼利率、拼优惠时,可以尝试拼额度。
其实,除了对优质客群加杠杆之外,从整体发展策略上,也应保持加杠杆的姿态。实体经济在去杠杆,金融体系也在降杠杆,但作为定位普惠金融的机构,互联网企业或许应该反其道行之,继续加杠杆。
一方面,普惠金融群体一直存在融资难问题,不存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本就不是降杠杆的对象;另一方面,对互金平台而言,增长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本手段。
关于中国GDP增长,一直有一个“增速不能低于8%(后来是7%,现在是6%)”的说法,认为增速低于8%时,就业会出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反过来,一旦经济能保持快速增长,很多难题自然可以化解,毕竟,蛋糕在扩大、收入在增长,每个人都很满足。
其实,互金机构当前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不良的问题、融资(或IPO)的问题、转型的问题、人才的问题等等,统统都可以通过高增长化解。持续地保持高增长并不容易,但起码在主观意愿和战略层面,要有保持增长的意愿,要敢于加杠杆。
(四)
投资学中有句话,叫永远不要和趋势作对。逆势而行,需格外小心。逆信贷周期而行,最大的坑就是做了接盘侠。
所以,在去杠杆周期中加杠杆,务必要坚守普惠金融领域。资金退出的领域,都是重灾区。市场充分竞争,信息也足够透明,很多时候主观上想捡漏,捡的通常是雷。
当然,P2P并不在建议范围之内。P2P行业仍处于整改期,受“双降”要求的限制,规模不能增长。只不过,不能增长,终将不是长久之计。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