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中国经济,加油!

2022年07月18日00:00    作者:任泽平  

  意见领袖丨任泽平团队

  中国经济,加油!两层含义:一是给中国经济打气,给地方打气,给企业打气,给投资者打气,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加油;二是经济刚刚走出低谷,露出复苏的苗头,但基础仍不牢固,需要公共政策继续加油,不可盲目乐观,不可过早转向,财政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稳增长仍是当前首要任务。

  这是公布数据的日子,是无数个平凡日子的一天。照例,会有很多的点评、解读和分析。

  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想写点什么,写在时代的黑板上,写在厚重的大地上,写在所有经济学者、科学家、媒体人等的良心上。以此,来记录一代人的沉思。

  做了20年的研究,越来越感到,经济形势不简单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枯燥数据,宏观经济也不简单是微观的抽象集合。

  它们的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家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影。

  经济数据如果好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可能追逐自己的梦想,建筑工人就能给家乡的老人孩子邮寄生活费,大厂的码农就能继续编出创新的代码,小酒馆的老板就能喜迎八方来客。

  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

  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无数人的汗水、泪水、奋斗、失败、梦想、希望和光!

  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我深信这些数据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

  当下这个形势,建议经济学者、科学家、媒体人等,尽可能实事求是,尽可能建设性,尽可能为稳增长、复产复工和民生建言或实际做点什么,以不负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士大夫精神。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危机、瘟疫和萧条,在人类社会的至暗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建立愿景,经营希望,点燃未来,激发勇气。

  相信大家一起努力,定能共渡难关。

  我们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这片土地。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从今天起,继续乐观:战略级看多中国。

  最新的数据显示,继5月经济金融数据回升之后,6月社融、信贷、基建投资、生产、汽车销售、物流等继续回升,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保持高位韧性,房地产销售、消费、就业等也低位略有改善。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一季度GDP增速为4.8%;

  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3.9%,5月同比0.7%;

  6月社会固定资产当月投资同比5.8%,5月投资当月同比4.5%;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1%,5月同比-6.7%;

  6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当月投资同比8.2%,5月投资当月同比7.2%;

  6月房地产开发当月投资同比-9.4%,5月投资当月同比-7.8%;

  6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18.3%,5月同比-31.8%;

  6月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20.8%,5月同比-37.7%;

  6月制造业投资当月投资同比9.9%,5月投资当月同比7.1%;

  6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17.9%,前值16.9%;6月进口(以美元计)同比1.0%,前值4.1%;

  6月M2同比增11.4%,前值11.1%;

  6月CPI同比2.5%,前值2.1%;

  6月PPI同比6.1%,前值6.4%。

  易纲行长7月15-16日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通胀较低,预期保持稳定,受疫情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这一表态传递了通胀温和、货币政策处于宽松区间的信号,回应了近期市场的担心,今年底之前暂时不必担忧通胀所带来的货币政策转向。

  孙春兰副总理在7月14日2022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严格落实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加强培训,提高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坚决制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

  李克强总理在7月12日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经济恢复重要窗口期,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推进改革开放,齐心协力在三季度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应对好两难多难问题,既稳增长,又防通胀、注意防输入性通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既要有力,尤其要加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实施力度,又要合理适度,不预支未来。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实施时间才一个多月,还有相当的实施空间,要继续推动政策落地和效果显现。

  6月29日国常会提出,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值得注意的是,受美联储加息、高通胀等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近期新低,美国房屋销售大幅回落,这将缓解前期的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利好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中美双周期特征明显。

  我们维持此前判断,继5月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后,从6月开始,三季度中国经济将迅速恢复,满血归来,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引领全球。类似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6.8%,但是二季度迅速复产复工以后经济大幅反弹至3.2%,并领跑全球。随着国务院推出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重新恢复产业链供应链,2022年三季度经济有望大幅反弹

  总的来看,6月数据显示基建带动作用明显;房地产销售有所改善、但仍然低迷,近期局部停贷现象对投资和市场信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消费有所恢复,但仍在低位、还需发力;制造业和出口韧性强一定程度反映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优势、但也面临挑战。

  从公共政策来看在经济复苏早期,由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下半年新基建还需持续发力,扛起年内稳增长的大旗。除了政府投资,未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是实现宽信用和投资乘数效应的关键。通胀温和上涨,货币政策仍需继续宽松以支持稳增长。加大对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支持力度,长短兼顾妥善应对局部停贷现象,重点是保交楼保复工保民生。

  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的决胜局,是战略时刻,是转折点将直接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排位以及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经济复苏,股票先行。随着经济恢复,市场走出一波行情。

  中国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

  最近很多泽平宏观会员朋友积极留言,最近的经济形势和这一轮行情再次验证了专业的分析框架重要性,比如“经济周期与投资时钟”“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掌握专业的财经分析框架——实战经济学,专业战胜非专业在长期是必然的。

  从今天起,开始乐观

  事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凡事否极泰来。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从今天起,开始乐观。

  近期由于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叠加,资本市场开年调整,投资者对一些短期负面因素出现了过度反应。

  在市场的低迷之际,怎么看?怎么办?风险还是机会?

  每临大事有静气。自律和理性是投资者与经济形势分析人士最珍贵的品质,在泡沫时克制欲望,在低谷时克制恐惧。

  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当时资本市场出现了极度恐慌性抛售。由于中国政府在抗击疫情方面走在全球前面,迅速复产复工,政策对市场十分友好,经济快速回升,一季度成为“黄金坑”,随后2020年A股竟然走出了小牛市行情。2020年初我们倡导 “新基建”。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18年底,由于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叠加,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十分低迷,投资者十分悲观,市场上流行“2018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自嘲段子。但是,2019年政策转向友好,经济恢复性增长,A股走出了结构性牛市行情。2018年底我们提出《否极泰来》。

  历史告诉我们,投资者总是夸大短期因素,忽视长期因素,这就是动物精神和非理性。站在当下,我们或许应该看的更长远,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前市场是否对短期的悲观负面因素过度反应了呢?是否对长期的乐观积极因素忽视了呢?

  我认为未来长期有十大乐观的因素:

  第一大乐观的因素: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十年内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8.1%同期,美国GDP同比5.7%、德国2.8%、英国7.5%、日本1.7%。IMF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速5.9%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21年中国GDP规模达114.4万亿元(17.7万亿美元),美国GDP为23.0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约77.0%。2000-2021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快速缩减至5万亿美元。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之巅,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

  中国提前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以美元计价,我国2021年人均GDP 1.26万美元,人均GNI 1.24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446美元。

  第二大乐观的因素:中国经济潜力大,空间广阔,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而且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

  中国城镇化率(64.7%)距离发达国家仍有15个百分点的潜力;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2021年大学毕业生近10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

  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

  新国潮兴起,本土消费品市占率大幅提高、中国符号走向国际舞台、科技品牌出海。

  第三大乐观的因素: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

  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7年10月19大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注册制改革,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如果选择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改革总是有成本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代价是短期的,长期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992年分税制、2001年入市等都有改革成本,没有十全十美的措施,不能叶公好龙,不能因为改革有短期阵痛就患得患失、迷失方向。

  以金融去杠杆为例,过去几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去杠杆精准拆弹,提前为预防风险扎下了制度的篱笆,保障了我国的金融安全。虽然过去金融去杠杆的争议较大,反对声音不少,但是当金融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才凸显出此前去杠杆稳杠杆的重要性,凸显出改革家的专业素质和重压下推动改革的可贵意志。当看客评头论足容易,打硬仗比打嘴仗难。

  曾国藩说过:“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第四大乐观的因素:今年稳增长是头等大事,宏观政策对经济和市场更加友好。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一个核心,八大举措”,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一个核心: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八大举措主要是,疫情: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政策:退税减税降费+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投资: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适度超前建设;消费: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是关键,一揽子纾困;物价:做好能源和粮食保供稳价工作;房地产:适度放宽,因城施策,促进平稳,软着陆;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支持规范健康发展,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股市: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国务院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

  根据历史经验,传导的顺序是:政策底、情绪底、市场底、经济底。

  第五大乐观的因素:新经济、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产业快速增长。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2.9%,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32.4%;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达367.7万辆、3594.3亿块,分别较上年增长152.5%、37.5%。全年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1%和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3.5和8.7个百分点。

  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2021年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4%,已接近OECD国家2.47%的平均水平。

  未来中国的消费前景将体现在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质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新国潮成为年轻人的潮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迎来“黄金十五年”。

  第六大乐观的因素:新基建成为政策重要抓手,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022年《政府报告》提出:“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1)科技新基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东数西算、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2)民生新基建,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重大民生领域;3)制度新基建,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

  第七大乐观的因素: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仍是现阶段第一大支柱行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房地产税改革试点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表示,房地产税改革试点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一些城市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初步研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2022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开展救市,全国已有90多个地区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求端政策调整较频繁,包括下调住房贷款利率、放松公积金贷款条件、降低首付比、对新房购买发放购房补贴、放开落户限制。

  第八大乐观的因素:市场均值回归是不变的规律。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均值回归就像地心引力一样。经济在衰退期的自发出清将孕育复苏,资本市场在悲观预期的底部将孕育新生。

  经济和市场总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

  我们应该在炮火中挺进,在烟花中撤退。

  2014年中,刚刚经历了2013年的钱荒,经济不振,A股仅有2000点。但是,随后由于宏观政策转向宽松和积极,改革步伐加快,A股竟然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我2014年5月下海,预测“5000点不是梦”,由于观点少数派,2014年底市场各大评选中颗粒无收,失意北飞。但是,在2015年市场即将到达 “5000点”时,我再度成为少数派,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我理性了市场疯了”,下海仅一年获得中国证券分析师大满贯冠军。

  第九大乐观的因素:有些好资产已经超跌,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是长期投资者进场的时机。

  涨上去的是风险,跌下来的是机会。价值投资,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做时间的朋友。买的便宜是硬道理,在市场过度悲观的时候,能够找到被误杀的好公司好资产,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克服内心的恐惧。

  我2007年博士毕业,打算2008年底在北京买房,当时售楼处门可罗雀,投资者被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景象吓坏了。在2009年初交易完成后,赶上四万亿出台,当年涨了一倍,赚了人生第一个百万,带杠杆一年五倍收益,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了理性思考、逆势投资和相信未来的巨大意义与价值。

  第十大乐观的因素: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我们应该做长期的理性乐观主义者。在顶部理性,在底部乐观。如果不是乐观主义者,你就不会对未来有信心。现在是时候看长远的时候了。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危机、瘟疫和萧条,在人类社会的至暗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建立愿景,经营希望,点燃未来,激发勇气。

  在这个全球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你问我站谁?我当然站伟大的祖国。

  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美国逆全球化,欧洲日本人口老龄化,中东战火纷飞,非洲尚未开启现代之旅。虽然历经曲折,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在这片我们深爱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史诗般展开。

  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爱这个国家,深爱所从事的事业。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梦想的力量。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前行。经历过改革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圆满实现“双过半” 银保监会: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下一步将陆续启动“村镇银行事件”5万元以上客户垫付工作 全球工业国都是逆差,为啥只有中国是顺差? 滴滴支付被央行营管部罚款427万,两名时任总经理同步被罚 英媒透露:蓬佩奥要参选美国总统,并准备和特朗普竞争 胡锡进评城镇失业率:中国目前5个16-24岁的青年人中就有1人不上学也没有工作,这是个真问题 “热”字当头,全球电力危机将成下一只“黑天鹅”? 烧光170亿后,“中国特斯拉”走向破产 应莹:只要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没变,反弹还将持续 热搜刷屏!商品房预售制会取消吗?网友:我赞成取消预售制,不应把风险转嫁给购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