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开春即遇风寒,使得沉浸在正月喜庆中的股民们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春节后第一周股市即连拉了4条阴线,至2月8日,沪市创下1926点的新低,两市最大跌幅分别达139.2点和339.7点。一周内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缩水1000亿元,由年前的1.6万亿元下跌到1.5万亿元。蛇年第一周,中国股市出人意料地来了硬着陆。
恐慌中的硬着陆
2月10日,股市在连阴4天后终于拉出第一根阳线。沪深两市大盘均全线飘红,但股民脸上仍未见喜色。一位股民说,跌了10点,涨上来两点又能怎样?
就整个市场成交量等因素来看,投资观望气氛甚浓。有关股市开春大跌更引来众多猜测。东方趋势投资顾问公司证券分析师赵笑云[微博]说:“不算春节休市,近几年的2月8日左右一直是个敏感时期,是一个时间窗口。1995年以来,除一年外,其余年份均呈跌势。因而今年在这一时间段出现股市回调本来是正常现象,但一周内下跌如此之多透着极不寻常。一周内市值跌幅超过5%,在10年股市中排在前5位。此次下跌是诱发性恐慌下跌。”
年初证监会集中查处了中科系等庄家操纵股价问题,一时间引动庄家纷纷跳水。继而又准备启用证券自营与经纪业务实时监控系统、颁布谈话提醒制度。2月5日郑百文发布2000年预亏公告。2月6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郑百文重组发表谈话,明确指出“方案中有关股权过户的内容规定不适当”。2月7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推出《奇怪的郑百文重组现象》,历数郑百文重组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一时间强化监管的风声日紧。
伴随着强化监管信号的显著增强,一场与之同步的论战也正步入高潮。今年1月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关于“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的说法,正随着股市的走低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差不多所有有头有脸的经济学家均被请上前台。证券界人士更是摩拳擦掌,据说有人一连写了18篇文章与吴敬琏商榷。
引人关注的是,在证券界主流媒体对吴敬琏的观点口诛笔伐之际,一场来自部分股民的“倒吴运动”也正在兴起。一直为中小股东利益代言的吴敬琏竟成了一些股民眼里大盘下跌的始作俑者。有人感慨地说:“别人迎合庄家赚了钱,就认为不道德,自己赚了钱就可以不计手段。中国股民就是这样的理性?”吴先生因为断人财路,正承负着他所为之呼号的阶层的指责。
吴敬琏不过是个靶子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这场论战的背景。吴敬琏只不过是一个靶子。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微博]强调,人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股市下跌。而股市下跌并非因吴敬琏而起。其更深刻的背景在于有关将采用非常手段整肃证券市场的传言,并由此引发的对于监管的恐慌心理。
刘纪鹏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政策导向的市场中,人们愿意相信这样的传言,但传言终究是传言,而吴敬琏却是实实在在说了话的。”很多人把一个经济学家的直言复杂化了,实际上,吴敬琏对于中国股市的看法正如其所说并非始自今日,但此次却引发狂澜,是因为有人将吴先生只代表个人的观点与有关高层整肃市场一类的传言联系在一起。于是吴先生就成了股市下跌的焦点人物。
刘纪鹏认为,证券界针对吴的这场论战以及诸多股民的参与似有小题大做及炒作之嫌。但理论研讨是有意义的,尤其在中国股市正处于关键时期之际,如何正确评价证券市场,如何强化监管?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
股市会否陷入怪圈
值得深思的是,人们不满是因为大盘下跌,而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加大监管力度的种种猜测与恐慌。没有人说监管不好,但吴敬琏却成了众矢之的,在利益面前一些人充分表现出其叶公好龙的一面。都强调监管,而一旦监管触到了人们的痛处,就会群起而攻之。别人跟庄赚了钱,心里就气,自己赚了钱就万事大吉,这就是一些人的心态。
可怕的是中国股市是否会陷入一种怪圈:一管就跌,一跌就托(市),一托就涨,一涨又管,以致投鼠忌器。长痛与短痛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我们似乎正越来越难以取舍。
刘纪鹏担忧地说:“目前中国股市由于市场化导向机制尚未确立,政策市的趋向十分明显。此番股市波动即是例证。重要的是今后不能让这种倾向继续主导市场。”由于体制性的因素,中国的股市一直不能摆脱行政性的干预。于是相当多的人乐于探寻所谓的内幕消息,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寻找行政的力量。“中国股市要发展,就必须摆脱行政干预,真正依靠市场的力量,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要遵循市场自身的规律,加强技术手段与制度性建设,这是股市走出政策导市误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