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食品标签的国际惯例看,国内市场进口食品中文标识不明确、不完善的比比皆是:地位在角落、面积一小块——
前几天,上海锦江麒麟公司收到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各项指标全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检测报告,沸沸扬扬的午后红茶事件究其实质,恰恰只是标签惹了祸。
进口食品应当符合进口国的标签要求,这一标签义务已是国际惯例。按照道理,中国市场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当然也应该加贴完善规范的中文标签,可昨天经记者调查下来发现,进口食品中文标签不明确不完善的比比皆是,消费者要靠贴在外包装上的这一小条中文标签识别手中的进口食品,还真有点难。
找中文标签有点难
比利时巧克力、澳大利亚乳酪、法国纯净水、美国玉米粒罐头、日本乌冬面、韩国泡菜、泰国榴莲……现在,在一般的超市卖场,上海市民也能轻易找到这些进口食品了,但要辨清楚这浑身外文标示的手中物,恐怕不是经常逛超市的阿姨大伯能完成的事了。
进口食品上的中文标签总是被处理得很“低调”。记者昨天在沪上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卖场看到,虽然几乎所有的进口食品都有中文标签,但通常只能在饮料瓶底、奶酪封口处、酱菜瓶沿等角落里才能找到,且总是一小块。
标签内容常常缺失
虽然进口食品外包装盒上都贴着中文标签,但内容却繁简不同。一般来说,品名、净含量、原产国、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总经销商等都能找到,但同样重要的配料表、食用方法往往会被省略。
记者昨天在淮海路陕西南路城市超市看到,一瓶意大利产的“宝利牌油浸干番茄”中文标签上就缺失了很重要的配料成份和食用方法;另一种放在冷藏柜中、美国产的“蓝威洋葱圈”有一包竟周身找不到中文标签。在徐家汇港汇广场的“联华超级生活馆”,记者发现一包澳大利亚产的“乐斯人造奶油”,背面有着详尽的英文配料表,中文标签上却单单缺了配料成份。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在选购进口食品的消费者,不少顾客提出,中文标签太简单,所以不敢乱买。
标签规矩10月实施
事实上,很多进口食品名称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食品。某超市经理杨小姐告诉记者,进口食品如有“水果原汁”与“水果汁”两种标签说明,表示其产品还是有所区别,水果原汁是指原料水果经加工得到的具有水果特征的食品;而水果汁则是用水果原汁经糖液、酸味剂等调制成直接饮用的饮料。
进口食品中文标签将有“规”可循。记者获悉,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新的食品标签标准将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与原标准对比,新标准在强化食品标签的真实性、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自身利益方面做出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有规定:“应注意食品标签中所用的文字是否为规范的文字。若同时使用外文,要求必须与汉字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且外文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本报记者 皇甫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