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王小星
-问:书商赚钱的招数都有哪些
-答:逃税和高定价是关键
低价批发,绝不意味着书商让利给图书销售者。大家都要赚钱,还要争取尽量多赚钱,结果就是:千方百计降低出版成本并提高书价。
书商赚钱的第一招是把书价定高。一是把按成本计算出的理论书价直接提高一定比例,定出书价;二是对于发行10万册以上的畅销书,虽然印制成本已经大大降低,定价时却就高不就低。在国外,发行量大的图书定价会相对低些;而在国内,越是畅销的图书反而越贵,因为贵也有人买,正好趁机赚钱。另外,盗版也是导致目前畅销书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有一次,为了避免盗版,我几乎把所有的招儿都用上了:封面印刷与文字印刷以及最后装订全都交由不同工厂完成,而且在发行前两天才开始图书的装订。成书后,我立即监督工人将图书封装,第二天即运往十几个大城市的书店。我的十几个工作人员分散在各地等书全部到位后,他们在同一时间打开包装,一周内几十万册图书全部售出。再过一周,我便在市面上发现了可以乱真的盗版书。所以,对于畅销书,我只能以定高价和迅速销售两种办法弥补盗版损失。
书商赚钱的第二招就是降低成本。相对于出版社来说,我们少了很多管理费用和人员工资、福利方面的支出,因此出书成本本来就较低。我们还通过逃税降低成本。
我常常拎着一箱子现金亲自跑到印刷厂交印刷费。一不要发票、二不走银行,工厂无须缴纳17%的增值税,就能少收印刷费。现在给你算一下书价的水分到底有多大:逃掉增值税意味着成本下降2到3个百分点;书价提高20%意味着再下降5个百分点;印数超过10万,成本就又下降了5到8个百分点。一般来说,由书商运作的图书,出版成本占书价的比例大约在三成。
书商,就是书价中的这些“水分”滋养起来的。
-问:区区书商何以影响整个书价
-答:至少两成的畅销书都是书商运作的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的发行都是由新华书店承担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个体、集体书店,开始涉足图书批发领域。于是圈子里逐渐有了“书商”的称谓。我就是从那时起进入这个圈子的。
最初,我和其他书商还只是做二级批发和零售。到80年代末期,我们中一些人开始介入图书的出版。那时还多以盗版为主—一种盗版是非法复制印刷他人的合法出版物;还有一种,则是未经著作权人授权就出版境外出版物。后一种“盗版”从图书的印刷和发行程序上讲,当时都是合法的,但它引发了一个新问题:买卖书号的现象开始出现。我就是靠这种“盗版”起家的。
那时出版社已经开始注重利润。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出版社获利:图书如果滞销,出版社无疑要承受损失;但很多本应畅销的图书,新华书店的发行量却上不去。而书商买卖书号,不论图书赚赔都会向出版社支付管理费,所以出版社愿卖。我们买了书号后,靠自己的发行渠道却能保证图书最大量地发行。
后来,无论是盗版还是买卖书号都被明令禁止了。于是,书商摇身一变成了出版策划人,与出版社合作出书,其实就是变相买卖书号。从图书选题到印刷发行,仍都由书商负责,必需的费用支出和付给出版社的“管理费”则以预付书费的形式先行支付,这样,从账目上看,印刷、稿费等就是由出版社支出的,审稿流程和财务流程也都无懈可击。
出版社受书号定量限制,与我们合作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运作”的图书品种并不多,但发行量大。以我了解的情况,市面上至少有两三成的畅销书是书商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