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近年可以说运气欠佳。3月7日,公司产品又险些惹事。
玻璃(1439, -10.00, -0.69%)瓶破碎
原来,可口可乐法国公司当天在检查瓶装产品时,发现工厂的瓶装流水线上有玻璃瓶破碎的现象,这令公司的领导立马紧张起来。因为,前年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就曾在比利时惹过事。近百名消费者在喝了罐装可乐后莫名其妙地出现头疼以及肠胃不适等反应,闹得满城风雨。当时的事件不仅涉及比利时,还波及到法国、荷兰与卢森堡。法国政府下令在10天内禁止销售可口可乐;比利时当时也在市场上停止了可口可乐的销售,直到查明事故的原因后才逐渐恢复销售。这次事件使公司销售额大幅下降,遭受不少经济损失。这对具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生产厂家来说,遭受到的打击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
当年的一幕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生产线上又发现玻璃瓶破碎现象,公司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于是公司领导紧急动员,采取措施,下令仔细检查生产线上的产品,将所有可能有问题的瓶子统统淘汰。这还不够,为保险起见,公司决定将所有这批已经投放市场的可口可乐产品全部收回。
7000多箱可乐被收回
据报道,这批编号为E12P和E13P的可口可乐产品共有7362箱。为了充分表明公司的谨慎,使消费者放心,公司在一项公报中指出,此次事故发生在法国附近的克拉马尔工厂,碎瓶的比例为万分之三。不过,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可口可乐公司虽然决定收回这批产品,但并没有说明这批产品是在何时检查出来的,产品后来又发到了哪些地区。
事故发生后,法国消费国务秘书佛朗索瓦·巴特里亚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决定表示满意,认为这是一种“负责的”做法,他同时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消费者与此有关的投诉。他同时表示,工业生产的程序比较复杂,在某一环节出点差错“并非不正常”。
努力维护形象
可口可乐公司已就此事向消费者进行了公开的道歉。此间舆论认为,从公司处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说是反应相当“迅速”,措施也很坚决,确实大有进步。但这同可口可乐公司近年的处境不无关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可口可乐近年来之所以连受挫折,很大原因在于公司不能适应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主要表现是对市场的反应迟钝,官僚主义较严重。据悉,这种官僚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如果可口可乐公司要在第三国生产新产品,必须将申请报告打到美国亚特兰大公司总部所在地,由根本没有到过这个国家的人员进行裁决。这种集权主义的做法影响了可口可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可口可乐的首席执行官达夫特为重振可口可乐的雄风,上台后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革新、聘用新人及权力下放等,并制定了未来10年发展的目标,承诺实现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的业绩。但人们对该目标能否实现颇表怀疑。据可口可乐公司公布的数字,2000年公司的利润比1999年增长7%,但净赢利约为22亿美元,只有1997年的一半。
有分析认为,可口可乐公司目标难以实现还有另一因素,那就是目前饮料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非碳酸饮料如咖啡水和健康饮料、运动型饮料等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可口可乐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该公司在处理此次破瓶事件中之所以如此果断,除了维护公司的声誉外,更主要的还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近日又进行了大调整:其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戴士杰离职;成立四个业务部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新业务项目)。可口可乐还宣布要同雀巢和宝洁等公司合作发展咖啡、茶以及果汁和小食品等市场,看来,可口可乐此次是下了决心改革,它的改革动作确实非常大。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姚立《环球时报》(2001年03月16日第十四版)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