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群众反映天津市蓟县大量销售翻新的报废车,给附近市县的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此记者进行了一次暗访。
乘车从蓟县县城出发,向东行驶约25公里,进入宋家营乡淋河村和官场乡的李阁庄境 内,就到了号称“京东第一拆”的蓟县报废车交易市场。记者看到,公路两侧一个个拆车户紧紧相连,绵延达3公里。刚刚经过翻新的平板车、自卸货车、吊车、挖掘机、以及农用车辆,整齐地停放在路旁,等待买主。一辆八吨的自卸货车要价2万元,经过讨价还价后,这位老板同意以1.8万元出手。
记者:“这车没问题吧?”
老板:“绝对没问题。”
记者:“一打就着火?”
老板:“对了。”
然而,几个师傅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这辆车也没能打着火。
记者在现场看到到,一辆辆等待拆解的报废车,横七竖八地趴在院子里,拆卸下来的零件,堆积如山:锈死的方向机,断裂的大架子,变形的前后桥,严重磨损的发动机,然而只需一个星期,几个工人就会把一堆堆废铁重新拼装成整车。
在这里已经被交警判了死刑的报废车,经过涂脂抹粉后竟然又神奇地复活了,又重新行驶在公路上,然而这堆废钢烂铁,又怎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呢!
老板:“有的(大架子)是断的,给你接上,给你焊上,然后一蹭就啥事也没有了,你也看不出来,反正使不住。你在市场里挑一台车,也许就挑个大梁折的,这个事不新鲜。”
记者:“车跑一跑会出现什么情况?”
老板:“梁断了,跑一跑断了。”
报废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马路杀手”和“流动的定时炸弹”,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它的价格只有新车的1/8,所以生意依然红火。
老板:“你要翻斗车啊,早来半个月,我有四台翻斗,全卖完了。”
拆装车的老板告诉记者,这里的报废车有相当一部分来路不明。
记者:“这些车是不是有偷来的?”
老板:“偷不偷我就不管了。反正工商所可以开证明。”
就是这样,拆装报废车的市场又为盗车罪犯消脏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最保守的估计,去年这个市场收购的报废车有2万多辆,组装的拼装车3000多辆,整个市场的销售额至少在1亿元以上。
记者在蓟县采访时了解到,这里拆解报废车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公开地大规模地收购、翻新和出售报废车还是近两年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蓟县倒卖报废车的非法活动如此猖獗呢?
记者在蓟县报废车市场暗访时看到,许多个体拆车户的墙上挂着工商局发的营业执照,执照的经营范围是:拆卖报废车。
老板:“我们有营业执照。咱们不是瞎干,这个瞎干还不行。”
记者:“报废车不是不让交易吗?”
老板:“一开始上面管了一段,后来不知到怎么又不管了。”
据了解,为了加强对报废汽车的管理,国家明确规定:报废汽车由各级物资再生利用公司负责回收,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收购、拼装、倒卖。令人不解的是,记者看到官场乡工商所就设在市场里。
老板们普遍反映,在这里做生意,环境很宽松,对收购、拆解和倒卖报废车,相关部门一律开绿灯。记者以买车为由,前往官场乡经济综合治理办公室,希望能给开一张购车证明。
工作人员:“你那里原则上是不许卖整车,但是你把大架子号登记清楚了,你从那里买的,给登记清楚了,给开个证明也是未尝不可的。”
记者交了50元的手续费后,顺利地拿到了一张购车证明,随后又同陆老板一起来到蓟县国税局出头岭所,记者按一万元的购车款交纳了400元的税后,税务所马上开了一张购车完税证明。
税务所工作人员:“入帐没问题。”
记者:“咱们是拿钱就开票。”
税务所工作人员:“对。”
据了解,这里的拼装车绝大部分没有手续,来买车的主要是从事修路、采矿和农村短途运输的个体老板。只要有钱,手续是很容易买到的。
记者:“(车)架子号跟手续不一样怎麽办?老板:没事,打上啊,到车辆管理所就给打了。”
记者:“他们给打吗?”
老板:“100多元钱,就给打一下。”
记者:“不违法吗?”
老板:“不违法。”
就这样,这种非法交易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庇护和纵容下竟然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致使倒卖报废车的非法活动愈演愈烈,蓟县个体拆车户由1999年的不足30户,迅速膨胀到目前的近2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