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麦
中秋月饼的话题仍在继续升温,尤其关于“穿金戴银”类的“天价”月饼,更是舆论的焦点,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紧盯的对象。
其一,成都清白江区工商执法人员到城郊某食品厂时,工人正在加工月饼,许多苍
蝇停留在月饼上;和面团儿的工人双手指甲又长又黑,并不时用手撵苍蝇、抠鼻子;“包装”车间不到两米处就是臭味扑鼻的茅厕(见9月15日《四川质量报》)。
其二,阆中市日前捣毁的一个劣质月饼加工作坊,其生产环境肮脏不堪:玻纤瓦搭成的作坊里苍蝇乱飞,月饼库房又是工人的卧室,四周墙上挂着洗脸毛巾、内裤等杂物,痰盂、尿壶也摆在屋中,地上到处是头发。大塑料桶和脸盆盛放的猪油中还有死苍蝇(见9月15日《四川日报》)。
从这些隐蔽于城镇郊区的“地下作坊”做出的劣质月饼,由于原料质量低劣,制作程序和外包装简单,更无卫生、质量等检测设施的投入,因而价格也就比较低廉,很“适合贫困人群的消费能力”。每年,这样的劣质月饼会大量流入农村和城镇的部分贫困家庭。如此低劣和不卫生的月饼,造成的危害面之广、危害性之大,可想而知。
政府和社会专注于“天价月饼”,不外乎关注这种月饼显露的多重意义。笔者以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只要产品质量没问题,愿打愿挨都是买卖双方的自由权利;而劣质月饼本身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就并非小事了。更何况那些贫困的农民和贫困的市民,他们本就生活维艰,过个传统节日,吃上几块月饼,已相当不容易。让贫困人群能够吃上保质保量的低档月饼,同样过上一个放心、开心的传统节日,应该是政府质量管理部门的责任。
总之,每年的中秋前后,一些昧良心的商家都会瞄准低档月饼的广大消费市场,而将低劣得令人心寒的产品推向贫困阶层,尤其是经济拮据的农民。
所以,无论出于保障节日食品安全的需要,还是出于对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的需要,抑或规范月饼生产销售市场的需要,政府都应在注意城市中、高档月饼质量的同时,在紧盯正规食品厂家的同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低挡月饼生产、销售、质量、价格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