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针织业有长足的发展,1999年年产量只有8亿件,到2003年就达20亿件,占中国毛纺出口的1/3,占世界毛针织贸易总额的1/6。中国已具备进入国际主流产品的加工条件。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获悉的。
加入世贸组织后,针织行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WTO成员之间分阶段取消针织品配额限制后,贸易壁垒的取消无疑会刺激针织产品的出口量。同时国外资本及产品也
会进入中国市场,加剧本已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针织行业的质量和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国外针织业的到来,也能够带入新的信息、设计与技术,可以促进国内针织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全国针织生产能力、销售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广东省,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5省1市是针织行业高度发达地区,其销售收入比重超过全行业的87%,出口交货值占行业的90.5%。广东大朗镇、南海盐步镇,浙江海宁马桥镇、绍兴杨迅桥镇,山东青岛即墨市等一些城镇均是以针织产品产量巨大而称誉全国的。
同时应该看到行业发展的不足,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艳丽说,目前国内低档针织品总量过大,附加值不高,这既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我们国内品牌很多,但在国际上没有叫得响的。据了解,目前有40%是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即贴牌。这严重制约了中国毛针织业的发展。
特别是目前一些针织企业技术还较落后。由于小企业数量较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较为落后。据对浙江省针织行业的调查显示,除海宁、绍兴等地的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外,多数地区主力机型总体水平不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圆机数量不足3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袜机数量只占12%,而且不少企业的先进设备使用率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工艺深度开发或硬件、软件配套滞后,造成了生产能力的严重浪费。
针织产品在创新、研制、设计开发能力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在面料结构、后整理效果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有些地区和企业重生产、轻开发,一些产品设计雷同,甚至是简单仿制。浙江几个针织品产销基地的针织内衣、服装及袜子等产品,产销量已经减少、库存增加。
产品档次低。小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方式,直接后果就是加粗原料、减少密度以降低成本。这就造成低档针织品所占比重较大,总量过剩,使全行业处在低水平产品过度竞争的状态之下,不利于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彭艳丽认为,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首先要在原料上有所突破,广泛采用有特色的新原料,在面料结构设计上有所突破,提升面料的质量和功能。同时注重设计水平的提升,适应针织服装外衣化、时装化的发展形势。但是提升产品档次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大企业要做强,小企业要做专。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推行品牌战略、创建名牌产品,利用目前产品品种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寻找新的外销增长点。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境外注册、海外生产、品牌输出等手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产品档次的提升,进一步扩大我国针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量。针织行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还应该凭借其机制、技术、资金等优势,与国内针织行业落后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
作者:本报记者 王 辉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