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问题药至今未被强制召回 亟待建药品召回机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 14:44 广州日报大洋网

  缘起

  去年,龙胆泻肝丸因含关木通成分被证实伤肾,在新西兰被禁。中国国家药监局随后下发《关于加强对龙胆泻肝丸监督管理的通知》,最终明确关木通被禁止入药。

  然而事隔大半年后,市面上仍有含关木通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出售。前日,据长春某媒
体报道,该市市场上出售的6个厂家生产的龙胆泻肝丸仍含关木通成分,并且有的品牌并没标明存在该成分,后在记者追查下厂家才默认存在该成分,而且市民购买时并没有被要求出示医生处方。

  虽然市面上流通的含关木通成分的龙胆泻肝丸是在国家发布禁令前生产的,然而这批药品的流通事实上仍危害着百姓的健康。国家药监局的通知已发布近半年时间,联系过去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药品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汽车等出现问题要召回,药品这样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商品出现问题,为什么却没有及时的强制性召回机制?

  各方说法

  药监部门:

  购销渠道比较多乱杂

  关木通事件后,国家已经规定含该成分的药品要停止生产和流通,按照通知要求,该药品被列为处方药管理,市民购买含该类成分的药品必须持有医生处方。广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流通处李伍茂处长接受采访时指出,按照国家规定,流通企业应循原采购途径退回问题药品,消费者可将已购买药品退回给零售企业,再由后者统一退回,或者通过消委会或药监部门处理。但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问题药品依然难以有效召回?

  药监部门有关人士说,问题药品无法有效召回,主要原因是购销渠道比较多乱杂。同时,国家没有强制的召回期限。而且由于药品问题总是不断出现,药监部门执法力度有限,所以才会出现禁售文件已下发很久而问题药品仍然流通的问题。

  制药企业:同意退货但经销商没要求

  对此,药厂有同样的看法。生产该药品的北方某药厂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发生“关木通伤肾”事件后,国外的经销商很快要求退货,并且由于国外消费者反应强烈,经销商甚至表示将在一定时间内不再进口该厂生产的该类产品。但国内消费者的反应,特别是经销商在这方面的反应要轻微得多。

  据了解,在关木通事件后,该厂龙胆泻肝丸的销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真正退回的产品量只占售出量的两成不到。绝大多数的经销商并没有退回这类药品,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几乎听不到什么反馈。

  接受采访的人士表示,由于并没有强制回收机制,药厂虽然愿意回收药品并退回货款,但由于经销商没有要求,药厂“也不可能硬要去找这个麻烦”,到最后事情往往是不了了之。而且随着事件渐渐平息,药厂也就不愿再去“趟浑水”了。

  流通企业:

  操作困难且会增加成本

  对此,广州某大药房采购部谭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经销商,本来是有义务回收市民购买的问题药品并循原渠道退回药品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由于同一种药品的生产厂家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加上国内的批发商散而小,致使流通渠道很乱。而GSP认证执行不久,不少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的购销记录依然不完整甚至根本没有,加上药品在采购过程中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的因素,一旦追索要耗很长时间,所以循原渠道去退回药品困难很大。

  其次,由于没法统计是哪些人买了药,所以要去收回问题药品简直不可能,如果药店去登广告呼吁退药,肯定会增加很多成本。因此经销商碰到这种事都会选择换取等值药品,而很少向厂家退货的。

  问题药品召回难,消费者本身其实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陈老先生服用龙胆泻肝丸多年,肾脏也出现了一些小毛病,关木通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后,他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开的药里还是有关木通成分,他感到很气愤,在指责医生不负责任的同时,也感到了药品强制召回制度的重要性。

  消费者:

  质量权益意识有待加强

  市民张小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虽然形成了药品质量问题通报机制,但由于各种原因,某种药品出现问题,可能还有相当多的人都不知道。此外,有的人体质好,吃了问题药品短期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也就没在意。再加上药品不像汽车,很多人也懒得为了几块钱的药要求退货。由此可见,公民的质量意识以及权益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强化。

  记者观察

  召回其实没难度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问题药品召回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厂家往渠道发一个召回通知,渠道将产品送回就行了。但为什么厂家和经销商都口口声声叫难呢?那是因为,厂家怕一旦宣布召回产品,会对品牌造成巨大的打击,消费者可能会不再信任这个品牌。而渠道则怕耗费人力物力,增加负担,因此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但我们还是要说,汽车行业并没有因为实行召回制度,就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怀疑,相反,消费者会认为这样的企业是负责任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健全的召回制度,品牌的做大做强才少了很多障碍。

  国际经验可借鉴

  澳大利亚最近发生一起药厂丑闻。全澳规模最大的草药、维生素和矿物质丸剂制药厂PanPharmaceutical公司发生成分造假丑闻,引起当地民众恐慌。主管食品卫生的机构TCA勒令厂家回收千种药品,其中牵涉到上千种非处方药和出口药物。

  澳大利亚政府还取消了PanPharmaceutical出口1650种产品的许可,并勒令其回收219种产品。这291种药品占澳大利亚市面非处方药的七成。澳大利亚政府还下令暂时吊销PanPharmaceuticals药厂的执照半年,原因是这家公司在自行制炼药物和为别人代加工时违反安全和品质规定。

  撰文:周思详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