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加坡总部经济的成功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0: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邱敏、王希怡

  开篇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一定要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只有树立世界眼光,甘当学生、当好学生,才能变成“先生”。

  有鉴于此,在冰雪消融、春回大地之际,本报正式启动了以“解放思想,走向世界,寻找差距,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大型跨国、跨地区采访。由一批精兵强将组成特别报道组,分赴新加坡、韩国和我国香港等中国当年要超越的亚洲四小龙,以及越南、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实地深入探访,希望能为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提供最鲜活的素材和经验。

  本报报道组聚焦的对象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已经完成产业升级换代并且基本解决了诸多社会问题的四小龙,二是正在进行这个过程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一种类型,相信对广东甚至全国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篇(上)

  当工资低廉的竞争者进场时,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引进高附加值的投资。

  转型之路并不平坦。而新加坡转型路上最大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文 本报特派记者邱敏、王希怡

  “我们一直在检讨自己,新加坡是一个小国,我们只能不断求新求变,一面搞一面学。”这句充满了危机感的话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俊祥面对本报记者的开场白。从新加坡标志性建筑莱佛士广场28楼的会议室望出去,新加坡CBD建筑直插云霄。新加坡,这个面积704平方公里相当于广州中心城区,人口450万相当于广州一半的弹丸之地,云集着约7000家跨国公司和10万个中小型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超过4000家在新加坡建立了企业总部。这是一连串显赫的名字:葛兰素史克、埃克森美孚化工、日立、摩托罗拉、通用电子、惠普……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被称为新加坡经济的建筑师,从1960年成立至今的48年里,新加坡实现了十年一次的产业升级:从最初的蚊香、假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制药、造船、化工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目前的晶圆、水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从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到制造业、服务业并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商务中心,新加坡创造着奇迹。

  今天,在珠三角面临着第一轮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本报记者前往新加坡采访各界人士,考察新加坡的曾经走过及正在前进的道路。

  1985年的重大决策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工业而言,新加坡仍然还只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链条中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在海外设计,只是借用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来生产。当时的新加坡有点类似目前的珠三角,制造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而制造业的繁荣几乎完全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增长。

  “在邓小平宣布中国的经济改革方针后的那几年,新加坡争取外资的行动变得压力大增——有哪个跨国公司抗抵得了提供产品或服务给中国这个亚洲甚至可能是全球最大市场的诱惑。”这是新加坡经发局对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回忆。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转移成为自然并且现实的选择。新加坡的思路很明确:“当工资低廉的竞争者进场时,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引进高附加值的投资”。新加坡展开了政府所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运动,朝着研发、工程设计以及电脑软件服务等一系列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迈进。

  “1985年,那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中最大的一个关口。”陈俊祥告诉记者,“当时,政府采取了一项高薪政策,也就是给工人加薪水,希望通过这个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政策加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脱离,同时吸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但是工资的膨胀适逢世界经济滑坡,于是新加坡出现了第一次经济衰退。“我们意识到应该先把技术提上去,再来增加工资”。

  面对这个局面,新加坡在引入弹性工资体系,恢复竞争力的同时,作出一个重大的决策:将新加坡作为一个全面的商业中心推向国际市场,新加坡经发局开始积极地吸引金融、教育、生活、医药、IT和软件等领域的国际性服务公司。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