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9月14日上午消息 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信托业高峰论坛”于2013年9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繁荣与再造:中国信托业价值再发现”。以上为信托业年度报告媒体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加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发布会和信托高管见面会,下面以热烈掌声有请三位嘉宾,一个是兴业国际信托总裁林静林女士,华融国际信托郭继平先生,以及长安国际信托的总裁助理黄立军先生。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这么一个组织,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是去年九月份由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和信托的50个行业领袖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跨行业和跨领域的交流组织。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术的研究组织,它是由50名理事和50名的成员共同组织,希望能够推进这五大资产管理行业之间的一些经验的交流,以及推进一些经营的创新,同时也希望进行一些学术课题的研究,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言和建议。
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是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四家信托公司,分别是兴业国际信托、长安国际信托、华宝信托、华融信托四家信托公司进行的一项对信托行业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观察整个信托行业,能够看到信托行业每年产生的一些变化,以及它在财富管理中的一些作用。我们也希望去展望一下整个信托行业发展前景,大家都知道从09年开始,整个中国信托行业是一改过去沉闷的局面,每年以非常高的速度发展。在过去的12年之前,可能每年基本上资产都会是翻倍,到12年、13年之后速度稍微慢了一点。
从09年、10年开始的一万亿到三万亿到五万亿再到今年6月份接近十万亿的资产规模,这十万亿的资产规模包括两块,一块是主动管理的资产,一块是通道业务,如果把这个都算作信托公司资产的话,它应当是目前中国第二大金融行业,已经远超保险行业,保险行业到现在大概七万多亿。如果只算作主动管理资产的话,这个也有三万亿,这个规模也相当大。所以大家会看到信托行业最近几年受到的关注是非常大的,信托行业虽然本质上看是一个私募行业,但是它受到的关注却远超了一般的私募行业。这几年快速发展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包括券商、基金等等其他行业对信托公司非常羡慕,有很多客户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也对信托行业有很多很高的评价。但是在这几年过程之中,信托行业也遭受了一些疑问、质疑,有这样一些声音。比如有些经营同业他可能对信托行业在几年时间快速崛起,他希望寻找他崛起的逻辑,但是同时他对崛起的原因又不甚了解,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在前一段时间我们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行了一次闭门会议,有一个从公募基金跳槽到保险公司担任高管,他当时在会上讲,很明确的把信托描述成一个后来者,描述成一个监管的套利者,这个是因为沟通不畅,大家本身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造成的误解。同时对公众来说,公众购买信托收益在前几年平均可以达到11%、12%,即使去年整个信托收益率下降,也仍然可以达到9%以上,整个信托行业大家看到违约是非常少的,基本上9是一个无风险的收益,这个对目前整个金融行业来说,这个无风险的收益是明显偏高于其他行业的。在银行里面收益大概就是5%,这个和信托产品的投资者、持有人带来很高收益,但是对持有人来说,虽然他有不菲的收益,但是他对行业的一些前景是否完全充满信心,这个也有一定的疑问。 这些都促使我们用严谨的方法,公正的立场或者还有一些易懂浅显的文字,向公众、媒体、投资者、金融同业去描述整个信托行业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同时我们希望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去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言,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当然大家知道这个工作是一个非常细碎的繁杂的工作,甚至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希望不闭门造车,我们希望能够发挥整个行业的智慧,去共同完成这份报告。 这份报告除了我们自己部分的研究员,还与四家信托公司包括产品部门,包括研究部门、创新部门都进行了广泛的参与。同时对将近20家信托公司的高管进行了系统性的访问,最终凝结智慧,形成了这么一份报告。同时四家合作伙伴,四家信托公司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案例、数据的支持,这样使我们这份报告更专业。同时,我们认为在四家信托公司之中本身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总共向四家信托公司发放了大约400份的客户调研问卷,我们希望能够研究客户的特征。另外四家信托公司大家都知道,四家信托公司各具特色,比如兴业国际信托是典型的银行性的信托公司,在这几年时间发展的非常非常快,到目前为止应该资产是排名第二的公司,华融信托是一个资产管理性的信托公司,他做的业务跟很多信托公司不同,长安国际信托在财富管理方面的探索可能能为其他一些信托公司进行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华宝信托作为一个央企性的信托公司,他对于很多央企性的公司也有一定的借鉴,所以总的来说,四家信托公司各具特色,我们希望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研究,能为整个信托行业或者是其他的信托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去提供一些借鉴或者启示。 整个报告的特色上面,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希望把信托公司放在整个大资产管理市场或者大财富管理市场来观察整个信托行业的价值,以及它在同业之中的定位。第二块是我们不仅来研究整个行业,我们也希望能够研究具体的案例和个体公司,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案例的剖析,来发掘信托公司差异化发展方面一些成功的因素。当然第三个方面,我们要研究信托公司的客户它的投资者的特征,我们总共是发了将近400份问卷,总共有331份有效的问卷,去系统研究了包括投资者的分布,投资经验、产品的投资行为、资产配置的趋势和渠道等几个领域,这里面也会呈现出来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过去我们认为信托产品是不是男性的投资者居多,这是我们过去直观的印象。但是经过调查问卷会发现,男性在投资信托产品里面也只有51.6%,比女性多一点点,大家发现很多时候家庭钱的掌管还是由女性掌管的。另一方面,比如对产品投资行为的研究,我们也得出了一个调研有趣的结论,对于投资信托产品的人士来说,他取得了比较高的收益,这个在我们整个投资行为分析里面会有非常详细的数据,基本上是在9%以上,高的可以达到18%的投资收益,它里面有个区间的分布。这个收益率相对来说在整个金融产品里面是非常高的,但是对客户来说明显表现出来的是风险厌恶,能够接受产品本金亏损的人只有不超过12%的数据,这个就为我们未来的信托公司打破一些刚性兑付或者进行一些投资者教育,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渠道方面,我们过去可能以为在渠道方面信托公司的产品销售大部分的消息来源于银行,但实际调查这个并不完全准确,超过一半以上的信息来源反而是来自于信托公司的理财经理向客户提供的信息,这个达到56%。而通过朋友熟人之间的介绍所获得的产品信息大概是47.8%,而通过银行渠道去了解到信托产品的信息大概只有36.97%,这个跟我们直观上的印象并不完全相符。所以这里面对投资行为的研究,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特征值得我们去关注。
最后一个,我们要对整个研究报告,它总共分了十个章节,我们希望对整个研究报告进行一些系统性的概念化的总结,能够简短的向大家去阐述整个公众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第一个章节里面就提出了公众最为关注的十个问题,我们把它叫做信托十大猜想,这个里面包括信托规模是否已经到底的问题,如何看待在过去一两年时间发生的信托风险事件,还有信贷资产流转平台的产生是否会影响到或者是否会推翻整个信托的通道业务,还有信托公司出现风险之后如何化解问题,以及信托项目的收益率走低的情况下,作为信托公司如何获得便宜的资金,以及信托产品如何继续保持吸引力,在它的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吸引力,以及信托公司是否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渠道,摆脱银行渠道的依赖,以及证信合作到底要不要做的问题,还有下一个信托投资的蓝海是什么,这十个问题,我们在第一章做了系统性的概括阐述。我们也给出了我们课题组的观点,这个我就不一一说了,在座的媒体都是专业人士,大家看到这份报告应该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下面的时间我们希望把它交给我们的几家信托公司,我们的合作伙伴华宝信托的钱总临时有紧要的事务没赶到北京,现在就请其他三位信托公司的高管和我们的媒体朋友有一个互动。
提问:我是来自中国证券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三位业内人士,也是高管,最新的数据,就是在6月份已经到了十万亿,信托行业这个规模,你们有没有一个预期,到今年底或者到明年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的规模,你们觉得比较高速的增长来源于哪些因素的支撑,或者它能支撑几年这么一个高速的增长态势?谢谢!
林静:我先说个数据,因为到6月30号,我们管理的资产95400亿,作为要预测这个数据,我觉得不合适去预测,它的数据来源是来源于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融资规模的需要,所以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形。但作为信托行业来讲,现在整个大金融体系当中,刚才秘书长也说了,他管理的资产规模跃居第二位,所以也就证明了这个信托在整个经济运行当中它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我想大家也一直感觉到,觉得信托未必是个好孩子,但是实际上我们给社会经济作出的贡献,用这个数据就能体现我们在经济活动当中的表现,所以我想我先做这么一点说明,抛砖引玉。谢谢!
郭继平:关于行业规模,刚才林总发言非常好,但总的来讲,应该是2013年跟2012年相比,确实还是增加了不少,总体还是增加的很快,但是也应该看到从3月份以后,实际上环比增速在逐步放慢,这是第一。第二从这个绝对规模来讲,九万多亿,一方面大家认为它很大了,属于金融市场里面第二大行业,实际上你是第二大行业,看怎么比,应该来讲我感觉与其说信托行业发展过快,倒不如说保险行业发展过慢。因为对于保险行业从寿险财险等等,这么好一个行业,发展速度过慢。这是第二个感觉。第三个从这些数据里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变化,现在信托行业九万亿,保险业达不到八万亿,大家不要忘记了,光商业银行的理财这一部分已经接近九万亿,这个不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是商业银行的理财,还不是一个行业,只是商业银行里面一类产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九万多亿不算大,还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九万多亿的基础扎不扎实,应该按照目前这个市场不同的环境,也应该重新做一些谈判,以我个人的判断而言,按照目前这个宏观经济,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宏观金融市场环境,信托行业这个规模的基础不够扎实。如果我们简单跟保险比是不够扎实,保险这么大一个产业现在还不到八万亿,不是胖子多,是瘦子多,下一步还会增加多少,我个人的感觉是增速可能会逐步放慢,规模也会趋于稳定,但我感觉这个意义不大,意义大的在于什么呢?这个规模结构会越来越优化。你们先开发哪些产品,先开发哪些领域,以后发展什么,以后把这个结构优化。我感觉这个规模的增速会逐步放慢,但结构会越来越优化。 黄立军:两位老总发言都比较精彩,我比较同意两位的观点,信托这个行业增速这块实际上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谈这个事情,现在在放缓这个增速,相应的金融行业增速放缓,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不放缓反而是不正常的一个现象,因为整个实体经济是下滑的,回到一个正常的增长速度,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金融格局的竞争,包括券商、资管还有其他金融机构向类系统的发展,增速下滑,第三个,到了这么一个规模以后,实际上大家看到9.45万亿,真正信托公司自己控制的规模有多少呢?我们报告里面讲了,也就两万多亿左右,实际是虚胖的,信托公司或信托行业也存在主动撬动人们的需求,调结构,逐渐把虚胖的局面改善一下,把其中自己主导的产品提高比例。第四个就是未来也存在一些新的领域是可以去发展的,比如信托还有一些优势没完全发挥出来,比如财产管理信托,这是信托相对于其他机构来说都有的一个优势,这块也在探索,这块如果探索清楚了,相应的配套制度能够跟上的话,还是有一定成长空间在里面的。也不用太去关注这个数据的变化。 提问:课题组认为这种集合信托的收益率下降是不是不可逆转的,刚才刘总也介绍了,四家信托公司所涉及的这个业务领域和业务产品各不相同,能不能请问一下现在四家信托公司怎样去利用创新的产品重新去吸引客户,能不能举一些实际业务中的例子?谢谢。 黄立军:是这样的,收益率下行我们认为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果,实体经济往下走的情况下,对资金的需求会减少,因为投资这块的收益率在下降,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下行,但实际上能不能这么认为呢?也不一定,如果利率市场化的话,反而又会使得客户收益率预期往上走。如果银行存款市场化的话,反而会使得存款收益率往上走,这块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情况,我们是不能简单去定论的,取决于实体经济发展还有制度这块的改革,很难说。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信托公司应该是练内功的,不应该简单从收益率还有从风险去看问题,开发出一些差异化的产品,我们每个公司以某个见长,开发这种产品,去满足客户需求。比如长安国际信托我们在研发,固定收益这块的产品,我可以像类似7天、14天,把我客户一部分需求延伸过来,把我的产品体系能够完善,这是一个。再比如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嘉德信托的业务,给客户做一些量身定制的服务,这样的话,体现我们差异化、个性化,甚至我在项目端也可以做一些有控制力的业务。比如我们对类似基金化的房地产业务,这样的话,我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以后,可以降低风险结构,降低我的经营风险,这样的话,客户在收益率不增的情况下他也愿意买,因为风险减少,产品几个特征,一个是收益率,一个风险,还有流动性,我提供7天、14天是提高了流动性,我去增加我对项目的控制力,包括我可以跟一些地方政府统谈一些项目,这样风险的控制力会增加,我觉得文章做的不一定是收益率,其他也可以做文章,这是我们的想法。 林静:我同意黄总的说法,实际信托产品,我觉得它有这么几个要素,当然客户投资信托产品要求的是高回报,但是这个高回报是在风险控制底下的一个高回报,这个是首先信托产品的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它的收益,实际它的收益要跟当期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联,所以这个收益也是有个度,所谓的高收益是一个相对性的指标。所以这个我想是它的第二个特征,第三个特征就是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我们现在也在打造信托产品流动性的一个环境和氛围。所以单纯来谈论信托产品的高收益,放弃它的风险或者是只强调这么一个指标,对信托这个行业来说不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姿态,所以我想谈一点个人的认识。谢谢! 郭继平:刚才两位谈的我就不说了,除了实体经济以外,实体经济发生环境,当然实体经济现在在下行,像收益率为什么下降,其中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信托公司信托行业回归行业理性的一个体现,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它的收益一定是与其他的金融行业的产品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大市场下,不同类的金融产品它的收益率、风险、流动性之间出现不合理套利的话,肯定要回归的,回归是应该的,作为信托行业本身来说也是理性的。结合我对一些信托公司的了解,包括对华融信托自己的感受,怎么来应对,我感觉也谈不上应对,既然这个东西是合理的,只不过就是说在这个收益率变化的同时,怎么样来提高其他方面的竞争力。一方面我认为可以做的就是信息披露,应该来讲,相比较股票市场,相比较基金市场,甚至保险市场,信托行业的信息披露相对来讲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完善性、及时性、准确性,咱们虽然不能像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一样保证长三性,还有公开、透明,它是公开市场。但比较适当的信息披露应该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吸引投资人,我们现在也有,按照行业规范,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也都有,但我个人认为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还是格式化的东西多一些,主动披露有待加强。这方面提高之后,我认为也是对投资者很大的一个吸引力。 另外一个是对于这类产品以后的服务,恐怕网络化、互联网化也是一个趋势。现在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包括其他金融行业,对大资产管理时代来了之后,怎么想办法去竞争,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收益率的下降是不是一个因素,是,但如果在这些服务方面,除了信息披露之外,我们如果交易更加简洁,甚至逐步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流转,虽然不能公开交易,这些我觉得完全可以弥补仅仅收益率下降这么一个单一因素带来的冲击。 李振华:我稍微补充一点,在信托报告里面我们对信托产品收益率的下降有一个非常系统的阐述,简单来说,过去信托产品取得很好的收益率,我们要看这类信托产品投资的标的物资产是什么,过去大量是房地产、能源这些领域,其次后来是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和能源在过去经济上行周期的时候,它的价格上涨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这些行业里面它的利润率非常高,它完全可以吸收那些利率很高的融资方式,而恰恰这些行业在过去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压抑,导致他不能获得商业银行系统内比较廉价的资金,所以信托公司恰恰填补了这一部分人的融资需求,所以它能够为客户提供很高的收益。第二在报告中我们也讲到,信托产品实际上违约的概率现在是非常低,基本上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为类无风险的收益率,一个信托公司类无风险收益率长期偏离银行体系的无风险收益率,这个偏差还这么大,我觉得这种事情也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所以它的收益率的拉低也非常正常,再加上其他券商、基金、保险资管进一步的进入,另外一块如何保持吸引力,我们报告提到,你要寻找下一个高收益的基础资产是什么,这个需要各个信托公司进行探索,比如并购业务是不是一种高收益的基础资产,家族信托是不是一种等等,在报告中可能也有所阐述。 提问:大家好,我是新华社金融世界杂志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各位老总,今年以来信托行业的监管形势和竞争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信托行业会有怎样的影响?各家信托公司有没有什么应对的方法?谢谢。 郭继平:今年总体上信托行业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平缓的,如果往前往后错上几年看,会更加明显一点。在监管方面,我个人感觉,从现在到以后的变化趋势会有这么几个特点,以往监管机构对信托公司的监管,首先主体优先,这是第一个特点,首先监管你的主体,业务种类的比例等等,这是第一。第二业务和产品的报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种监管的措施和手段,什么业务需要到我这报备,实际成为监管措施的手段,这是我认为以往的监管特点。但以后我感觉不会这样了,逐步发展趋势会以产品类型为监管重点,这是第一。第二职责行为规范为监管重点,第三信息披露为监管重点,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从12年、13年逐步在往这个方向走,但我所谓的这个监管仅仅是指监管机构出于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如果再往更高的层次看,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前面几年的发展,包括更高层的甚至包括人民银行对信托行业,我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个货币政策调控部门角度来讲,以后对信托行业的监管也会有,未来在这方面有什么特点呢?逐步会把信托行业也要纳入政策调控的范围之一,或者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也会把信托行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考虑因素,我认为这是好事。这是对行业监管和政策监管的理解。作为行业竞争,一方面是行业内部的,但更多的从2013年行业也好,监管机构也好,甚至新闻媒体也好,关注更多的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等,由于大资产管理时代来了之后,对信托行业造成了压力,一方面是行业内部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竞争,是这两方面的竞争。我个人感觉行业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差异化,行业和其他行业比如商业银行的一些产品,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一些产品的竞争,我认为也会出现变化。在前面五六年基本上是纵向的竞争,就像食物链一样,在某种业务类型上可能有些金融机构在上面,在前端,有的金融机构在后面,是纵向的,谁掌控资源,谁掌控市场,谁就是这个食物链条里面的控制者。这是以往,但我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可能不是这样,会变成横向的分工和合作。首先建立在横向的分工合作基础上,然后进行竞争,以往上信托公司做一些通道业务,认为项目也是我银行的,资金也是我银行的,我愿意给你行业做就做,他就变成上游的,变成食物链的上端,对于某一类业务,不是全部。以后绝对是分工,包括所谓大资管时代来了,仍然以分工为主,各自创造价值,各自提供交易效率的前提下,也各自获取市场利润,承担市场责任,这是在监管和竞争方面未来的一些特征和变化,我个人的理解。 林静: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我也是认为这两年信托在整个监管体系当中没有太多的政策变化,有的只是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倒是有一些政策上的引导。当然同属于金融监管体系下的两个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多多少少会有些影响,这个是目前的现实情况。但是这个影响至于说是不是对信托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我是觉得更多增加的是一个互补性。所以这个就是我对整个信托监管制度变化的一个理解。谢谢! 黄立军:我觉得两位老总讲的很精彩,郭总觉得监管可能会向行为监管进一步细化,林总是说对监管的形势还是比较乐观一点。我补充一下,我觉得是有这么一个现实,监管层对非标这块的限制,对平台这块的一些关注,确实是会产生一些冲击。但是如果我们从大背景看问题的话,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有利因素的。第一个要把信托放在财富国内居民理财这块需求的增长去看问题,这个市场还是有潜力的。第二个就是从整个实体经济融资体系看的话,目前还是银行主导的这种所谓的间接融资占比过高,未来直接融资应该要提升,从这两个角度看,实际我认为监管反而是好的,这样的话能够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良性发展。你说财富有很多国外的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做研究,未来说中国几大行业比较好呢?认为财富管理这个行业很有潜力,这块确实我们看到有很多居民钱被通货膨胀侵蚀,这个确实有。我们能提供什么样服务的问题,能不能提供让他跑赢通货膨胀的问题,另外企业融资太依赖于间接融资,让他通过直接融资这块怎么满足的问题,我觉得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我觉得监管反而好,免得鱼龙混杂,出了问题,反而不利于健康的发展。我觉得这样的话,反而要倒逼我们自己,要问一下我们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两个形势的发展,能不能为居民理财服务,能不能为直接融资服务,我们的定位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提供更合适的切合这两个需求的产品,或者说更大一点叫服务,国务院克强总理讲,我们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看通了。大的背景,我觉得这个监管是好事情。 另外,我比较同意郭总和林总的观点,它是竞合的一个关系,是互补的。比如资产证券化,这块实际是几个机构合作的形式,比如在资产证券化中,信托可以做承销或者发起人,都可以做,和券商合作,和银行合作等等,我们在里面参与,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我们可以发起,券商也可以发起,我们可以参与其中的环节,比如做风险隔离等等,这块我觉得未来应该是发挥各自优势,互补,然后做一些横向的合作,我们认为挑战跟机遇是并存的。 提问:您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李总介绍了信托公司的背景不同,我想问一下咱们在未来创新业务的重点在哪些地方?咱们在利用股东背景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如何利用? 郭继平:我们是华融信托有限公司,大股东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占公司97.5%,属于绝对的第一大股东,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一点,我们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跟大股东这方面,华融信托在08年成立以来,有相同的一些特点,我个人理解有这么几个,第一依托但不依赖,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有32个分公司和办事处,确确实实给系统类的金融机构包括华融信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市场空间,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劳动资源,但是信托行业有信托行业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竞争的特点,所以我们自己还是依托不依赖。在充分利用他这些东西,但不依赖,他这个东西跟我们还是有些差异的,第一个特点依托不依赖。 第二个特点,我们母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华融信托在某些阶段是一样的,在两三年都在转型,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也面临市场化转型,我们华融信托在08年5月重组成立,我们也是逐步起步到发展阶段,也在转型,要说创新,我感觉对于华融信托来讲,结合大股东的转型和华融信托自身的转型,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双方一个市场资源,一个专业性,发挥大股东的市场资源,发挥华融信托的专业性,结合起来。具体一点,在某些方面我认为是可以做的,大家都讲资产管理,我相信真正以后如果资产管理里面要做主动的基金化的管理,离不开对基础资产的管理。我认为这是监管高层都会非常关注的,也是从08年国际金融危机应该吸取的教训之一,说白了国际金融危机不是实体经济,就是金融衍生产品基础资产不清晰,金融产品出了问题,不知道基础资产是什么,在泛资产管理,大资产管理时代来了以后,我认为华融信托在资产管理方面做主动管理,完全可以发挥华融32个分公司和办事处的优势,也可以发挥他的专业优势。 黄立军:我简要发表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创新这块始终要坚持社会、企业跟个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细分看的话,从几个方面看,第一从产业看问题的话,我觉得未来像养老、医疗还有环保这几个产业是有潜力的,而且符合国家方向,包括养老因为跟我们人口结构有关,再过几年会变得非常清晰。现在大家还在探讨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去拭目以待。医疗也是同样的,医疗体制改革这块,还有环保这个局面,下一步会不会进一步要求增长。 另外就是从体制改革看问题的话,也有一些领域是有机会的,比如铁路,铁道部改为经营实体,我关注到最近有几个地方在修民营铁路,真正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民营铁路,这块需要大量的融资。再比如说像农村的土地流转这块的制度改革,已经有些新公司在探索了,这是从体制改革上看问题。 第三个我觉得从模式上看问题,刚才李总也讲到了并购,这是一个模式。比如信托参与到整个并购这一块的体系里面去,因为中国经济到这样一个地步以后,后续确实需要资源重组,过剩产业是不是要并购,新的产业需要升级,现在也有一些模式,比如现在中国企业到海外去并购,一个是技术,像东欧有很多小厂其实技术很好,国内研发比较慢,直接并购过来。另外品牌,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很强的,其实服装做的很好,贴牌,比如去意大利并购一些品牌。再比如像资源,这些并购是需要资金的。我想信托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我觉得应该介于投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这样一种定位,提供一些服务说没有风险吗?还有一点风险,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收益比银行的要高一点,比投行要低一点,风险和收益是介于它两个之间的,这两个定位就决定了这个行业应该处于老二的地位。我觉得可能从模式上讲,金融并购也是合适的,做一些过桥,夹层融资,从三个方面就是从产业,从改革,从模式可以做一些创新。 林静:兴业信托作为银行控股的信托基金,本身兴业银行在兴业信托的股份当中占了73%,也算完全控股的一个信托公司。虽然兴业银行控股兴业信托整个重组,到今年是第三个经营年头,所以在这么一个股东背景的基础上,我想我们也在探索一条兴业信托自己发展的道路。我很赞成刚才郭总说的,我们依托股东但是不依赖股东,这也是我们的经营策略之一。所以我们吸取了银行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吸取了他们的风险管理文化,但是我们在信托整个相关法律以及管理规章的框架底下,我们始终是在探索信托业的一个成长道路。所以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参照了兴业银行的一些网点布局的思路,所以我们在一些中心城市也布局了我们的经营团队,这是我们在跟投资主体合作的一方面。但是同时我们更加关注兴业银行同业业务的优势,所以我们探索出银信合作的一条道路,正是有这条道路,也让我们在这个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在创新业务上,当然我们也探索信托业自己的功能特征,目前在证券方面以及中小企业基金发展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思路。当然我也很赞成前面两位老总提到的各种创新思路和建议,我是觉得在创新,可以在模式上,在行业上,最关键的还必须是引领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因为信托业跟银行有很大的区别,在于信托业的制度灵活性,以及信托风险隔离机制,都给我们在创新上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所以我也觉得信托这个行业在今后成长会有自己更好的一个空间。谢谢!
提问:我想了解一下今年至今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接盘的规模是多少?如果整个规模三位老总不大清楚,能否各自说一说你们信托公司的。谢谢!
郭继平:我们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确实不知道,华融虽然是大股东,到具体业务数据层面,恐怕涉及到三十多个分公司,但肯定他说的有一点是对的,从信托行业还是收入不少资产,这是第一个,对这个数据我不是很清楚。我也想纠正一点,大家认为出了问题才收购,现在直观的判断,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信托公司收购所谓的不良贷款里面,实际最多不好超过三分之一,只有大家了解目前四家信托公司的运营模式才了解,甚至四分之一都不到。从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资产里面,真正有问题的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实际上包括下一步,我感觉以后也不会沿着这方面,信托公司出了问题,不会,甚至会越来越打破这个东西,信托行业的发展一定会真正按照信托行业自身的规律,至于其他外围因素,包括资产管理公司的收入,我认为只是在某个阶段有些个案,而不是总体和以后的趋势。这个具体数字我确实不太好说,估计行业协会也没有作出这个统计。但我认为即使按照目前的情况,某些阶段有些个案,但肯定不是总体也不是说趋势。 提问:我是当代金融家的,我有两个问题想跟嘉宾交流一下,一个就是转型和差异化是今年金融业的热词,你认为中国信托业现有68信托公司在转型发展道路上有几个可以选择,另外是大投行还是大资管,更对信托公司发展有价值?最后一个问题是很多信托公司把财富管理中心作为战略重点来发展,未来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中心和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之间,两者竞争,信托胜出的优势在哪里?谢谢。
黄立军: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差异化的问题,你要做个SWOT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郭总讲华融做资管,做不良资产处理肯定是他的优势。像我们做一些证券类的信托是有优势的,刚才讲大股东优势,我们第一大股东是西安市财政局,我们跟西安这块统谈的一些项目是可以做的,跟西安可以谈养老,谈铁路,谈轻轨,城镇化改造,大的方向有很多,但落地的话要看各个公司的优势。 至于大投行还是大资管,仁者见仁,你是走专业化道路还是走多元化道路的问题,这两个从经济学看问题都是可行的。你看国外也是这样的,一个是范围经济,一个是效率,是不一样的,做专业化的话,像国外公募始终是有人做的,做的很好,因为它会使得这个团队的效率非常高。投行这块大资管大投行就是多元化的,这两个都可以去做。像长安我们可能偏重于,未来可能考虑多元化多一点,每个公司定位不一样。 至于财富中心跟银行私人银行,这块我觉得会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这个不可否认,因为你毕竟建渠道的时候大家会有一些重叠,但我觉得也存在一些合作的空间。比如像现在说的家族信托,家族信托银行是需要信托的,信托他有一个制度安排是信托固有的,利益分割,代际传承,包括破产隔离,私人银行的大客户有这种需求,双方可以合作。由信托来运营,然后私人银行来承揽,他俩之间做相互配合,这方面也是有很大合作空间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我简要说说。
郭继平:我觉得这个财富跟商业银行的竞争,我这么看,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有的信托公司不一定把财富中心作为重点方向,但永远离不开,这是财富中心对于信托行业。但私人银行部对商业银行我不这么看,什么概念呢?中国商业银行在现在可以看到预测的五六年之内,仍然是以真正的信贷为主,私人银行业务也好,其他的投资业务,甚至包括资产管理业务,他仅仅是用来充分发挥信贷资产的优势,也是用来增加新的一类信贷传统业务的使用工具,所以我感觉它的投行业务,资管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在商业银行属于从属地位,我们不能说个案,部分商业银行实际上对公业务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相对来讲发展比较慢。但是通过私人银行业务反过来带动传统业务,也有这样的商业银行,也不能说这个思路不对,但我认为总体行业来看,仍然是反过来的,所以你说能不能竞争,我觉得他们目的不一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真正以后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可能逐步都会摆脱具体的产品竞争,不管财富中心还是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首先都是拿产品来竞争,以后会以服务为主。两周前左右看了一篇招商银行田总的一篇文章,他提出招商银行二次转型,其中私人银行业务改成以服务为中心,原来可不是这样,原来的提法都是产品,招商起家通过一卡通,通过私人银行业务来带动它的商业银行业务,恰恰现在在最优势的地方,他反而改为服务。当然对信托公司来讲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商业银行以后逐步对私人银行以服务为中心之后,信托行业怎么能够把更多的私人银行业务吸收过来,改造成符合自己资产管理需求的端口,这个需要信托公司自己做。
林静:关于转型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本身信托公司的经营就是差异化的经营。在信托行业有一个大框架,但是每一家信托公司对自己都有一个相对明晰的定位。所以这个也很难笼统去描述,应该要看各自公司在自己公司运营规划上,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至于大投行和大资管哪个价值更大,这个也是延续上面的观点,也是看自身的内功,更具有哪方面的人才,自己经营着眼点是哪一块。
第三个就是关于财富中心和私人银行两者竞争的顺序问题,我认为银行的私人银行部应该是寻找新的产品,银行吸引他的理财计划很难和信托产品收益率去相抗衡,这个有它的特征。但是私人银行有更大的是它的一个客户群,所以我想信托跟私人银行不矛盾,应该可以作为一种互补姿态,在经济体系当中去运营。刚才我们郭总也说了,我同意他的观点,今后私人银行提供更多的是服务,信托提供更多的是产品。谢谢!
郭继平:我再补充两句,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管是五百万、一千万,它的基础不是理财,首先基础功能是支付,作为储蓄可以随时支付,这是银行最基本的功能。然后根据我的需求可以做一些理财,做一些投资,同时在这几方面我可以随时转换,银行帐户划拨等等,所以他这方面的服务可能是以服务为主,甚至于我个人感觉,随着网络金融,包括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越发达,越会促使传统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服务。你没有这方面的服务,作为商业银行基本的功能就丧失了,单纯竞争产品未必真的就有优势。我一直感觉商业银行真正的优势在于哪?创造基础资产,国内现在包括信贷资产,整个金融市场最大的金融资产就是贷款,真是商业银行真正的优势所在。凡是有这些的,不管是个人储蓄还是发放贷款,都取决于支付功能,如果他把这个功能丧失了,对每家银行来讲肯定会面临巨大的竞争,所以他肯定以后以基本功能服务为主。
提问:我是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信托整个产品可能有一些风险区间的暴露,我关注刚性兑付这个问题,刚性兑付包括10%面临一定风险,但是信托产品却有零风险市场的这样一个认识,我想问一下各位领导,整个行业刚性兑付从哪些方面来打破,打破之后,会对整个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郭继平: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敏感,没关系,谈谈个人的理解。几年以来所谓的刚性兑付,我想谈几个个人向,首先产生的背景,我认为刚性兑付产生的第一个背景,并不是信托行业本身,而是由于特殊产品形态,涉及到众多的自然人,这点我觉得大家应该客观的去看待。只要是这一类大众的自然人,总会有类似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信托行业本身的问题,这是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涉及到太多以私募形式存在的私人投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信托行业起步发展阶段,作为信托行业刚起步的时候,每家信托公司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没有得到金融市场的检验,这是一点,我甚为刚性兑付,即使在过去四五年也是隐性的,也并不是合同里面可以约定,不是的,监管机构承认吗?也不承认。第三个是真正自身的问题,这方面我认为是值得我们自己以后去完善的,就是刚才前面谈到信息披露,我认为有两方面,第一信息披露的完备程度、充分程度、及时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你做什么产品事先告诉你,但是产品背后比较详细的能够揭露他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等相关的因素是不是披露清楚,信托行业里面有一句话,包括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都有,信托的职责和外延,信托的职责和外延界定不清楚,如果投资者跟原来的预期收益出现差异之后,怎么来界定这个风险也好,收益也好,这部分的差异,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托机构不尽职导致的,信息披露越来越完善化,越来越透明化,第二信托机构职责内部外延逐步清晰化,这些都做到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掉了。
林静:我非常赞成刚才郭总说的,我就不再重复了。至于说刚性兑付这个问题,我想 黄立军: 李振华:我稍微补充一点,因为大家都很关心刚性兑付的问题,我们在报告里面专门有一章节提到,我觉得需要有三个方面去着手,第一个方面对于每家信托公司来说,要尽到他的尽职责任,这个依赖于比较完整的信息披露,一旦出现风险的话,作为信托公司不兜底的情况下,你要告诉公众为什么不兜底。
你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果自己的职责完全尽到了,而产生的损失,那这个作为信托公司可以不负。但是因为在项目或投资管理过程中未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个时候让客户承担这个损失是没办法讲过去的。 第二点要对投资者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作为投资者拿到比较高的收益率,而完全不承担风险,这个在行业之中是不可永远持续下去的。如果是无风险的利润极高和另外一个行业之间有巨大的落差,这个完全可以套利,这个状况是不可能持续的。你既然有高的收益,可能就要承担较高的损失。在过去信托行业里面之所以产生很高的收益率,而损失比较低,那是因为国内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包括利率的管制,额度的管制等等这些状况,它造成了不同市场里面收益率不同。所以可以产生在过去某一个市场一段时间之内的收益率比较高,而且风险比较低,但长期以来这个市场打通的情况下,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市场慢慢打通,这种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个是政府要有免疫力,我们目前很多行业里面所谓刚性兑付很大原因是政府如何处理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果不刚性兑付,就有人闹事,作为政府机构来说极为敏感的情况下,这个可能导致行业无法按照市场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
第三个是政府要有免疫力,我们目前很多行业里面所谓刚性兑付很大原因是政府如何处理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果不刚性兑付,就有人闹事,作为政府机构来说极为敏感的情况下,这个可能导致行业无法按照市场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来处理问题,政府机构要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角色,慢慢可以让大家能够接受一些理念。在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有一个课题,马上要做的一个课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财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