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妍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信托业开始担心小年即将到来。
7月26日,在北京金融街举办的一次信托业高峰论坛上,现实增长与预期下降的矛盾心情普遍存在。多位信托公司负责人对全年的增长预期持保守态度,而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也预计,下半年信托资管管理规模增长将放缓,“年底到不了十万亿”。
悲观的预期,也促使各大信托公司逐步开启转型计划。
下半年预期悲观
面对上半年信托业务收入超过70%的喜讯,高成程仍然保持高度冷静。对于全年增长的预期,这位长安信托董事长仍然维持年初定下的30%的目标不变,他还预计“今年,整个信托行业收入增长会低于规模增长”。
大资管时代初期的恶性竞争、产业形势不明朗、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开放、自身建设的滞后……都成为信托保持高速增长的门槛。虽然上半年的成绩斐然,但和高成程一样,很多信托公司负责人对于下半年的预期都采取保守态度。
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离职两个月里,也感受了信托行业背景的巨大变化。他在任的最后半年里,暴增的信托规模让他非常担忧。数据显示,在一季度,信托业以1.23万亿元的规模增长再创下单季增长历史新高。截至3月末,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8.73万亿元。
“4月份我一看报表,傻了,信托公司一季度业务做出四万多亿。再看5月份,业务做了五千亿,我当时就说“不想活了,什么东西支撑着这么多的规模。”蔡锷生说。而现在,他预估信托资管管理规模年底到不了十万亿,估计会保持现在的水平。他认为,“这是好事,信托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线的产品设计人员感受更加明显。一位信托公司副总表示,“下半年在产品开发上面对的局面非常复杂,又要风险可控、又要收益高很难。”他选择的业务重点仍然是基建类、房地产类,只能在风控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把控。不过,公司今年的思路是固本、创新,而在实际操作中,固本不容易、创新更难。
转型寻路中
毕竟有现实业绩支撑,因此悲观的程度也并不深刻。去年下半年开始流行的信托“拐点说”逐渐被“转型说”所代替,然而如何转型,目前仍然是寻路阶段。
长安信托的对策是加强自主管理能力,设计一些基金化的产品。高成程认为,将来信托牌照的优势越来越弱化,但是市场化比较高,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信托公司会突出。另外,品牌价值也会成为吸引客户的一大因素。2011年开始,这家地处西部的信托公司就开始进行品牌宣传和业务拓展,目前在22个地区都有业务开展。
来自信托、银行、保险、券商、基金四大类资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在圆桌论坛上,显得各有态度。不过共识是,在大资产管理时代中,各自都有优势,初期难免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但是终究会走向合作。
此次信托业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也指出,与其他分支深入合作,持续创新,开辟新型的业务模式,才是信托公司未来的发展之道。报告预计,信托公司未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基金化信托业务、家族财富管理与公司治理、PE型信托服务、公益与社会事务等业务领域将大有作为。
华润信托总裁路强的判断是,要在大资产管理时代中获胜,关键是看谁能做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信托公司的差异化程度最高,几乎每家信托都不一样,所以未来转型的方向也不同,具体包括:专项资产管理方面、比如对冲基金、房地产;成规模的受托管理服务;拥有客户优势的财富管理模式。
作为金主的银行,在大资产管理时代的态度尤为重要。光大银行[微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的建议是,通过投行业务试点,把信托产品变成可交易的、有价值的金融产品,然后放到相应市场,再通过组合投资、动态管理把单一产品的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