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贾浩楠
来源:智能车参考(ID:AI4Auto)
你说离谱不离谱,50大几万买个奔驰,还被看不起???
一位刚刚提了奔驰纯电车型EQC的车主,被特斯拉销售一顿冷笑白眼。
气不过的他发抖音吐槽,效果出奇的好,全网超过600万播放。
但是,本来是想吐槽特斯拉让网友评理,没想到大家99.99%一边倒,各种刀子嘴“诛心”之论:
现在,车主本人从被特斯拉销售嘲笑,变成了被全网嘲笑,成为知名“开奔驰EQC的大冤种”。
奔驰EQC,品牌、做工、豪华配置,咋看都甩特斯拉好几条街。
花50多万买,真的有错吗?
特斯拉嘲讽还不算,网友都看不起
整个事件经过很简单。这位老哥不是车圈的人,之前创作以日常吃喝Vlog为主。自己也直言不讳对车不很精通,买车的时候试了特斯拉,也试了EQC。
一位普通的用户,试完以后以后感觉奔驰EQC在各方面做得不错,于是就买了。
但是,特斯拉销售在电话回访时得知他提了EQC,一句“诶呀妈呀”,然后冷笑一声直接挂了电话。
买新车本来是件高兴事,他怎么也想不通为啥买个奔驰EQC要被人瞧不起,于是发抖音吐槽。
后面的事,就是全网几乎一边倒的嘲讽,普通用户留言、车媒二次创作,加上车主本人之后又发数条视频解释辩护,“买奔驰电车被嘲笑”演化成了车圈的联欢会。
嘲笑他大冤种的不计其数:
随后车主说车开着感觉没问题,“是不是冤种言之过早”,又被嘲讽“不仅是冤种,还是犟种”:
再后来,车主发声说,核心不是讨论车的好坏和被割韭菜,而是吐槽特斯拉销售不恰当的行为。
特斯拉销售的确不专业不礼貌,但此时,已经没人能听进去任何解释了:
连他发的其他与车无关的吃喝视频,底下也全是被嘲笑冤种的留言:
再到现在,这位老哥似乎自己也明白过来了:
在人均劳斯莱斯、键盘车神横行的互联网汽车圈,好久没出现这样大一统的和谐气氛了。
动辄上纲上线针锋相对互喷充值的戾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金句频出的相声大会。
这位老哥花50多万买奔驰电车,靠一己之力弥合网络分歧,几乎没有一个人为厂家站台洗地。这样的情况在车圈前所未有。
大家在笑什么?是他不懂车?
其实不是,不懂车没啥可嘲笑的。汽车工业在中国市场化发展也不过就30年左右,一代人尚未退场。但这不妨碍任何人买车用车。
嘲笑他花50万就为奔驰标?
也不本质。品牌需求本来就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和性价比、质量、性能等等标签本无高下之分。
有一位网友道出了核心:
大家的嘲笑其实不是冲这位车主来的,而是冲着背后的厂商。
就是那些把落后的油改电车型“精装修”一番推向市场,有意迷惑欺骗消费者的主机厂。
包括但不限于BBA。
这背后的现象是,在电动化、智能化新浪潮下,合资品牌在技术储备、产品竞争力上后知后觉,而且全面落伍。
油改电,低人一等?
没错,就是低人一等。
不过只局限于技术方案、产品体验,背后的主体是车厂。车主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车,永远没错。
所谓“油改电”,就是在原有的燃油车平台上,粗暴地扯掉发动机变速箱,硬塞一套电池和电机。
能不能开?当然能。甚至多花一番成本,油改电也能在操控、质量上做的很好。
但为什么油改电落后?
是因为纯电车型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底层逻辑、中层方案和上层功能完全不同,给用户开辟了许多全新体验。
这些东西,无论一辆油改电卖多贵、挂什么标都无法给你。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3个层面,我们可以结合正向研发的纯电平台比较来看。
新能源车最基础的部分:电
就以奔驰EQC为例,搭载80度大电池,标称续航却只有443公里。
算上无法避免的衰减,奔驰EQC真的开起来,只能有300多公里续航,这还是新车阶段。几年使用之后,这个数字会进一步下降。
对比之下,同级别纯电SUV搭载80-90度大电池的蔚来ES系列、比亚迪唐、小鹏G9等等,续航至少能到600公里。实际使用,续航也能超过500公里。
至于400公里续航,如今国内10万级入门电动车仅用一块40度左右的电池就能达成,参看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系列。
原因在于,纯电车型在三电系统的匹配性、能源利用效率、电池热管理、车内其他用电系统上遥遥领先,完全不需要为燃油车架构做任何妥协。
一个例子是,纯电平台的电机安装在两轮之间的车墙上,可以轻松在机舱内里安排热泵空调,以此减少对电池的消耗,提升续航。
而油改电车型,机舱原先放发动机的空间内只能勉强塞进一个电机,而剩余的变速箱空间因为独特的形状,难以安排其他部件而被浪费。
奥迪e-tron系列电车,就是因为没法将驱动电机集成在燃油车车桥上,搞出了用2AT变速箱连接电机和车轮的的尴尬方案,一块90度大电池只能实现400公里出头的续航。
这里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电机天生就能通过算法实时调整转速和输出功率,完全不需要任何形式变速箱传动。
奥迪此举,就好比一个就快渴死的人用手捧水喝,这时有人给了他一个杯子,但他竟然还用杯子舀起水,倒在手里捧着喝……
用车体验:油改电差在哪?
首先是车内可用空间的差别。
机舱部分前面已经说过。
油改电的机舱空间本来是为发动机变速箱预留,车企即使有集成化电驱技术,也根本不可能塞进燃油车机舱,所以想拥有纯电车型上的“前备箱”储物空间,是不可能的:
底盘方面,因为燃油车底盘布置需要考虑油箱、排气管、传动轴等等部件,所以是不平整的。
而要把平整的电池布置进底盘,只有两个方案。
要么一整块电池硬塞进去。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座舱地台被抬高很大一截,通常是5-10公分。车内乘坐空间被大大压缩。
要么把一块大电池分成几块串联,底盘哪有位置就“镶嵌”在哪。但是这样系统既复杂,可靠性又降低,企业采购成本还增加。
目前除了保时捷Taycan,没有其他企业用这个方案。
操控体验上,油改电做不到像纯电平台一样的体验。
纯电车型前后50:50的完美载荷分配、避免车底乱流的平整底盘、车身电池一体化的操控响应灵敏度…这些都是油改电实现不了的。
而且,就连新能源车很轻松就能实现的3s、4s超强动力,油改电也没有。
奔驰EQC,零百加速6.9秒,“油”得很。销售会告诉你这是照顾油车用户的驾控取向。
但是大马力谁不想要?油车用户要是不喜欢动力,奔驰为啥还要搞AMG?
而且电车做大马力,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程序员就能搞定。
所以,开起来很油的油改电,其实核心就是没有集成化的电机直驱技术。
安全和智能:油改电弱在哪?
其实前面的说明,已经透露出了新能源车型关键:
底盘电池一体化。
电池本身需要周全的保护,所以在结构设计、材料强度上,以一整块电池包作为底盘的车身,强度远远高于布置乱七八糟各种零件的燃油车。
另外纯电车型在车身设计上,会利用电池包的抗压特性,针对性的做整车传力受力结构。
“传统燃油车车身强度的上限,是纯电车型车身强度的下限”。
这话是王传福说的。比亚迪海豹给出的数据是底盘扭转刚度超过40000 N·m/°,超过百万级燃油车。
这样的安全特性,油改电其实能做到。只不过因为没有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只能投入大量成本优化原本的燃油车底盘结构。
最终的结果,还是回到一个“百万级燃油车”的老路,终端售价大大提高,安全性却和20万的纯电车型没有差别。
智能化方面,油改电其实也和纯电车型有巨大差距。
自动驾驶功能上,油改电车型的转向、刹车、油门等等,响应速度远低于纯电架构,不但体验不好,而且要在已有结构上设计自动驾驶必要的转向、刹车冗余,成本也大大提高。
另外在开发阶段,传统燃油架构参数多,数百个ECU控制不同对应功能,这就造成整个车辆数据的接口繁多、类型复杂,要实现同样的功能,付出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远高于纯电车型。
所以,油改电车型呈现的智能化水平现状,就是远远落后于特斯拉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
尤其是BBA这样豪华定位的油改电,成本中相当一部分还要花在内饰氛围的营造上。
那么,这些厂商不知道油改电的缺点吗?为什么还硬着头皮推向市场,甚至花重金找一众车评人洗地?
市场上BBA、日系的纯电销量,也说明合资车仅靠一个车标就能忽悠广大中国用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产品差在哪。
但是面对的局势是这样的:
中国智能车、新能源革命极度内卷,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偏好,纯电智能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新势力还在步步紧逼。
合资车企的转型,一步慢了,步步就慢。
别人都已经跨过电动阶段,进入智能化竞赛时,你连能量产发售的电车都没有,说不过去吧?
所以,油改电也罢,必须得赶快上市,先占个一席之地,至少也是表个态度。
否则在今后的浪潮中,市场份额全被被新势力吞下,可能连名字都留不下,真的成为“诺基亚”。
不过,这些老牌车企并不是完全没机会。尽管今天还用油改电应付市场,但纯电平台的开发,已经在路上了。
奔驰纯电平台MB.EA,2025年公布,量产时间可能是2030年左右。
宝马纯电平台Neue Klasse 2025年量产。
奥迪倒不用自己努力,大众集团的MEB平台很快出第二代,拿来就能有。
美系品牌、大众集团领先一步。大众、通用和福特都已经有纯电平台车型量产,海外成绩很亮眼。电动层面都过关,只不过智能层面上刚刚起步。
至于日系、韩系…和BBA同病相怜,还在鼓捣油改电,但也在为电动化门票私下努力。
总之,一句话总结:
油改电在同等成本和价位下和纯电车型相比,技术落后、体验打折、可靠性不高、不智能。
买油改电付出的成本,绝大部分花在了根本无法提升获得感、对日常使用毫无帮助的燃油车架构上。
相当于给这些品牌的油车用户分担成本。
除非你看重品牌,否则不推荐买。
One more thing
买电车小tips:如何分辨出混在新能源中的油改电?
1)看车内空间。座椅头部视野明显高出前排一大截的、后排中央地台有一块凸起的、车头机盖下乱七八糟没有储物空间的,不用多说,都是油改电。
2)看车身姿态。明显抬高车身,视觉比例不协调的,肯定是油改电。
3)看底盘平整度。当然有的车企会用覆盖件遮掩。
4)最简单的,查一查有没有对应燃油车型号就完了。比如奔驰EQC对应GLC,宝马i3对应3系的等等。
其他的方面,还包括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匹配是否合理、车身重量(油改电往往重于纯电车型)、驱动结构、是否有热泵空调等等。
可千万别信销售说的什么“油电混用架构”、“都兼容”之类的营销话术。
你想想,油车能改电,但你听说过哪个纯电车型改回油车的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