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裁员的瓜,脉脉吃撑了

2022-06-28 19:24:11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市界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李楠

  来源/市界(ID:ishijie2018)

  2013年年底,快手的命运差点被改写——面对投资人提出并购快手的建议,脉脉创始人林凡思来想去,在敲定并购协议的最后一刻,给否了。他还是想继续专注于职业成长领域。

  如果当年完成这起并购,那么,脉脉的命运极有可能也被改写。现实是,脉脉没有搭上短视频的超级快车,却成了各种职场“秘闻”的发源地,甚至被称为“大厂公敌”。

  尤其是近半年,互联网大厂一波接一波的裁员事件,在网络上已经形成固定的传播链条:先是脉脉上出现爆料,再被媒体报道,或由职场博主扩散,最后在转发评论中登上热搜。

  一个知名度并不高的社区,却频频成为一些大厂八卦与舆论的集散地。

  然而,习惯于送“大厂”上热搜的脉脉,近期也因裁员登上了热搜,但其职言区却静悄悄。

  爆料、吃瓜、招聘

  字节、腾讯、阿里,是脉脉上被讨论最多的三家公司。要吃大厂的瓜,去脉脉,可能最高效。

  然而最近,因为种种爆料让大厂头疼的脉脉,这一次因为关于自己的“爆料”头疼了。

  6月23日,脉脉因被曝裁员30%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评论道:天天看别人裁员,没想到它自己也有这么一天。

  其他大厂裁员,脉脉上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不过,23日当天,市界在脉脉检索其自家裁员消息,能看见的讨论不多。对此,脉脉方面向市界表示,在脉脉的“社区”版块,“同事圈”内部,都有关于“脉脉裁员”的相关帖子。

  脉脉称,之所以给外界“看不到这些信息”的印象,可能因为脉脉的员工数量本身就不多,再具体到不足15%的优化比例,人数比较少。

  “不会对裁员相关帖子删除、屏蔽。和脉脉同体量的公司,公司结构优化也没有许多帖子,也是这个原因。”

  可以明确的是,脉脉的确进行了人员调整。在经历2021年的扩张后,脉脉开始收缩。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脉脉积攒下超过1.1亿注册用户,但如何变现盈利,仍然是其面临的问题。

  社区生态的构建非一日之功,脉脉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做护城河。但社区类产品的通病,就是难盈利。

  知乎、B站,都在亏钱。不过两家都已上市,不缺钱,而脉脉最近一笔融资仍停留在2018年。

  其实关心脉脉自身命运的人并不很多,聚集在这个平台上的,要么是为爆料、吃瓜而来,要么是为拓展人脉而来。

  某头部互联网企业的运营人员李洪,前阵子就常刷脉脉。因为之前网上流传过公司裁员的消息,焦虑之下,李洪忍不住去脉脉上搜搜相关帖子,担心哪一天,裁员的大刀会忽然砍到自己身上。

  爆料当然不能改变企业已经制定的裁员方案,反而越逛脉脉,越会觉得“人心惶惶”。但对裁员风波中的打工人而言,看看大家的讨论,会得到一种命运共浮沉的抚慰

  按照常理,公关人员可能更关注脉脉上的内容。不过据市界接触的多位公关人员反馈,除非自己公司遇上问题,否则并不怎么关注。

  “会看脉脉上的舆情,反馈给公司上级,但对员工爆料也没办法。”某互联网社区公关人员向市界表示。另有某电商平台前公关人士提到,曾对脉脉“比较烦”,因为出现过很多谣言。

  更在乎脉脉的,另有其人。

  华为软件工程师于杰,把脉脉做成了一项“副业”。许多企业会设置内推奖励,华为自然不例外。于杰最近一个月开始重度使用,帮公司找5G应用方面的人才。

  为此,他还专门开了售价88元的脉脉月度商务会员,用来浏览个人主页的所有来访者信息,以便“从中间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去加好友”。

  于杰发现,米哈游、华为OD(华为和外企德科联合招聘)、各种量化投资公司也在脉脉上找人。

  不过要说招聘体验,于杰眼下的总结是:感觉一般,看热闹的多,有效投递比较少

  在从事HR工作的朝朝看来,脉脉的优势在于可以查看二度三度人脉,也就是“好友的好友”,以及“好友的好友的好友”,但是不能指望通过脉脉,在三天或者是一周内招到合适的人。

  即便加了好友,发起聊天也很难立即得到回应,在这一点上,脉脉招聘效率不高。

  就脉脉自身发展来看,招聘业务如今是其收入大头,贡献占比约一半。

  不过对多数用户而言,它的价值仍要回到各种爆料帖子上。就像于杰之前给脉脉的定位——“职场版微博”。

  如果娱乐圈的八卦有价值,那么职场圈的八卦自然也有价值。

  话语是一种权利。八卦,也是一种权利。

  从“职场版微信”到“职场版微博”

  想要颠覆微信,却只抢了微博一点市场。

  脉脉最初的定位,是职场版微信。现在看,则是做成了职场版微博。

  互联网创业者中,林凡并不是多么知名的人物,但也是一员老将。在创立脉脉前,林凡长期在搜狗工作,做过技术总监。2012年,林凡将算法与社交关系结合,开始创业。试水几款产品后,2013年10月,脉脉App正式上线

  起初发展都还顺利,用户增长迅速。到2014年8月,脉脉拿下了由IDG领投、晨兴创投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

  脉脉当时的广告语尤其吸引人:生活用微信,工作用脉脉。

  很长时间里,微信好友数量限制在5000人,其实早先没有这种限制,于是微信成了营销人士重点进攻的阵地。

  当年5月,微信发布公告,强调微信朋友圈是由熟人关系链构成的小众、私密圈子,不是营销平台,将对从事营销的个人微信号进行联系人数量限制。

  营销人士对朋友圈的侵扰,反映了当时线上社交环境的混乱,也证明了人脉网络的价值。而脉脉的口号,正契合了大家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心理。

  遗憾的是,愿望多么美好,打击往往就有多残酷。

  用前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的话来总结:中国商业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定是加微信。微信像一个黑洞,扼杀了中国职场社交几乎所有社交属性。

(沈博阳)(沈博阳)

  被微软以262亿美元高价收购的领英,是职场社交领域最成功的范例,而领英旗下针对中国本土的职场社交App赤兔,曾快速积攒下数百万用户,但最终以下线收局。

  对脉脉而言,它成为中国职场社交领域的最大玩家,可是,即便脉脉能帮用户拓展工作上的人脉网络,要留住用户并不容易。

  促成脉脉成长的,很大程度是依靠另类社区内容的构建,也就是关于职场的各种故事。于杰回忆,最开始了解到脉脉,就是一个职场树洞属性的App

  这也符合很多老用户对脉脉的印象。脉脉树洞中存在感最强的故事,就是各种关于公司内幕的爆料。

  2017年5月,脉脉因为匿名用户发表的“贪腐爆料”帖子,被ofo起诉。

  当时脉脉回应,一方面澄清自己并非完全匿名,而是基于“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经过实名验证的用户,可在前台选择实名或匿名形式展示。

  另外,脉脉强调自己拥有数千万用户,覆盖互联网、地产、金融、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成为各种职场独家消息的第一发源地,名副其实的职场社交第一平台”

  显然,脉脉很乐于做职场圈第一吃瓜阵地。此前陆奇离职百度、美团收购摩拜的一些细节内容,都是脉脉上最先曝光。

  虽然脉脉的匿名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匿名,但已经足够刺激用户的表达欲望。不过自由要有度,话不能乱说。

  最终,因为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等问题,脉脉被监管单位约谈,并被责令全面整改。

  于是匿名版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职言。但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

  事实与谣言难平衡

  按照一般逻辑,要想赚谁的钱,就不能打谁的脸。

  对脉脉来说,一大困扰是,作为职场爆料密度最大的一个平台,脉脉上的用户爆料具备很强的影响力。用户对企业的负面爆料,会损伤企业形象。可就商业化路径来看,脉脉又需要从企业招聘和服务中获取收益。

  假如用户发表了针对大客户的负面言论,脉脉删还是不删?

  在界面新闻采访中,林凡表示,“确实跟很多公司之间是有摩擦的,因为这个丢过1000万的单子。”

  此外,一些职言爆料涉及的裁员信息可能是企业保密信息,更重要的是,职言版块并不能保证戒除谣言。

  法务人士颜爽向市界指出,根据《民法典》,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6月20日,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一份民事判决书显示,脉脉App运营主体——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因“用户造谣作业帮已售卖”,被判赔承担连带责任。

  脉脉担责的原因,就是没及时删除用户的“谣言”。

  另外,大量爆料还给脉脉的社区氛围带来负担。李洪最近减少了刷脉脉的频次,理由是“负能量”太多了。这也是不少用户的共同感受。

  在林凡看来,脉脉职言区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可以和企业“平等对话的平台”。他曾说,当所有公司都有平等对话的内网,职言就可以关掉了。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版块的设置未必划算。这正是脉脉商业模式的矛盾之处。

  目前看,脉脉觉察到调整职言版块的必要,正考虑将职言降至App的二级菜单。客观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帮助脉脉规避风险。

  但这也意味着,用户爆料得到的关注,将会大大降低:谣言自然会减少热度,一些真实爆料得到的关注也会减少。员工对企业评议的传播,将受约束。

  打工人想要扩散自己的声音,依旧困难。

  (文中李洪、于杰、朝朝、颜爽为化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