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罗超频道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阿里巴巴代表互联网企业,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标志着脱贫攻坚战收官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吹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农业“新基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2021年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年。结合国家政策方针来看,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将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到文件标题,空前强调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文件指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
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2021年连续十八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明晰了基础设施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自大禹治水,千百年来水利灌溉系统都是我国农业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堪称其中典范,今天仍在防洪灌溉,灌区多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不过,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
正如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涂圣伟所言:“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
换言之,面向乡村振兴阶段的农业基础设施,更要紧贴“现代化”三字内涵,顺应新时代要求的数字化农村新型基础设施,是接下来的建设重点。这一概念看上去很眼熟:一年前,被称为“新基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备受关注,“新基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将驱动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在乡村振兴阶段,“新基建”将向农村延伸。除了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等传统乡村基建外,“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发展智慧农业”等“新基建”成为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农业“新基建”,势在必行。
科技企业成农业“新基建”核心承建商
农业“新基建”范畴广泛:
1、现代农业科技设备。如自动化农机设备、自动化滴灌系统、智能大棚系统等农业科技,特别是与AI等新技术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
2、信息化基础设施。如4G/光纤网络基础设施,智能手机,智能监控设备,无人机,无人车等,以移动网络为例,当前4G网络已覆盖98%的行政村,接下来5G网络将会城乡同步推进。
3、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截至2020年底,我国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快递,公路里程与高铁里程世界第一。不过,农村物流发达程度远不如城市,农产品上行离不开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流通基础设施,这被行业称为“最先一公里”,即农产品出村进城所需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广义则可涵盖整个农村流通体系,并可延伸至最源头的育种研发与种植养殖。
随着“快递下乡”工程、农产品产后初加工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启动,“最先一公里”建设一直在推进中,2020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又补助50亿元,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产地农产品就地尽快进入冷链,打造集散中心冷链设施。
2021年,“最先一公里”建设提速。一个月前农业部提出要大力建设“最先一公里”,鼓励社会建设数字化仓配体系。日前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表示,当前我国在流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冷链物流是短板当中的短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腐损率不到10%,而我国肉类的腐损率约12%,果蔬更高,约18%。这些都表明“最先一公里”即建设的当务之急。
4、现代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产业支持体系,特别是人才、资本、产业园、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均可属于广义上的基础设施。
从古至今,基础设施不论是运河、高铁还是高速,均是政府主导,再集合社会力量建设。如今的新基建更多是“社会化共创”,比如云计算/数据中心、5G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政府负责顶层规划、政策支持、监督管理。
不过,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均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征,涉及产业链长,因此不可能纯靠政府财政和几家企业建好,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已相当紧迫与必要。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大方向,农业将与互联网、大数据、AI、5G等新技术,以及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经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摆脱低、小、散的现状,实现“工业化发展”,农产品将像工业产品一样被生产与销售。因此农业新基建核心特征是“数字化”,其底色不再是“水泥+钢筋”,而是“互联网+大数据+AI”,基于此,农业“新基建”的主力一定是科技企业。
农业“新基建”谁将成为关键承建商?
农业新基建的建设者会以科技公司为主,打头阵的大概率会是电商巨头,“长周期、系统化与重投入”的阿里农业新基建模式,更具竞争力。
首先,“最先一公里”是农业新基建核心的核心,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电商巨头一直扮演关键角色。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也是中国农产品电商的鼻祖,早在2014年就已启动“千县万村”项目,系统布局农村电商,现已成为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阿里平台最近8年助力农产品销售额破万亿。
阿里不只是简单地帮忙农民们卖货,同时早已深入田间地头,打造开放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科技与数字技术融合。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就是阿里助农的独特模式,数字农业基地整合产地零散土地与劳力资源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因地制宜进行种植规划、提高人均和亩产效率、打造品牌形成溢价能力。
其次,科技巨头更有意愿大力投资农业新基建,阿里有过多次打持久战且打赢的经历。要承建新基建就要有足够的资金与魄力去投资。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科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更能接受“长期投资、短期亏损”。
阿里有面向未来做长期投资的传统,阿里云、菜鸟、达摩院等等无不如此,比如2008年在中国率先布局云计算的阿里云,经历10多年的大规模、长周期与持续性投入,稳居市场第一,但一直到近年才实现盈利。
在数字农业上,阿里同样是高举高打地投资,周期长、模式重,死磕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出奇迹”:2020年全国5大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盒马冷链物流体系已接入全国550多个农产品基地,孵化出超过120个盒马村;菜鸟乡村的物流共配中心落地了900多个县域。
这些为期数年、投资巨大的项目,一般企业很难有实力与耐心参与。
最后,阿里巴巴做业务一直是“基建优先”的思维,做数字农业同样先做基建。
阿里巴巴做零售,花了很大力气建设支付(蚂蚁)、物流(菜鸟)、技术(阿里云)等基础设施。阿里巴巴做数字农业,同样是基建优先。
农业是慢且重的产业,在资源整合、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上均难点重重。阿里在农村深耕8年,对中国农村现状理解深刻,2019年设立大农业办公室,聚合20多个涉农业务,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当成重点系统建设,涵盖生产、流通与销售三大环节:
生产环节阿里云提供农业数字科技,数字农业事业部打造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网商银行/支付宝提供农业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末,全国累计超过1700万涉农县三农用户获得网商银行无接触贷款。
流通环节依托菜鸟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建设模式独特的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让农产品实现智能预处理转化为标准“农商品”,降低损耗、提高附加值;
销售环节利用淘宝、天猫、盒马、饿了么、大润发等生态内外终端帮助农产品销售,打造100个10亿级的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直接增加单位亩产价值。
在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涉及到的技术、金融、物流与销售等维度,阿里均拥有核心竞争力。
对于阿里来说,农业新基建既是业务战略落地的需要,同时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至上而下数十个涉农BU深入参与在互联网巨头中只此一家。就连阿里生态的企业、商家、卖家与主播也已全面参与其中。2020年,淘宝主播薇娅、淘宝农产品店主赵海伶、付凡平、为贫困户开淘宝店的村支书裴春亮等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都江堰水利工程只有在洪涝灾害这样的非常时刻,其价值才会全面凸显,这体现出基础设施的“韧性”至关重要。2020年疫情,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础设施的“韧性”体现了出来,正是因为有多年积累且将点变为面建设基础设施,因此在疫情期间,阿里的助农成绩分数最高,农产品供应链快速恢复,淘宝村淘宝镇数量逆势上扬。当年3月2日,阿里成为第一家挺进湖北农村的大型电商平台,将秭归脐橙从湖北发往全国;截至当年4月25日,淘宝天猫平台累计为全国农民售出超过25万吨滞销农产品。
在脱贫攻坚阶段,阿里农业新基建模式效果显著,被社会认可。2019年阿里巴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含金量都很高。商务部等官方报告中,同样将阿里助农模式当成标杆案例,对其给予高度认可。正如我此前在一篇文章所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基础设施:
它们无一例外地都直接影响了当代民众的生活与生产;
它们无一例外地体现出当时最领先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
它们无一例外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使用价值往往会延续成百上千年;
它们无一例外地深刻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硬实力与软实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阶段的农业新基建,一定会发挥出上述价值,我们乐见其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