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量子位
金磊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曾被估值12亿美元,如今仅以2.3亿美元被抛售。
甚至,在调整和支出后,谈妥的最终价可能只有1.95亿美元。
这是Yoshua Bengio、Jean-FrancoisGagné等人联合成立的公司Element AI,曾获来自微软、英特尔、麦肯锡、加拿大政府等大型机构约2.6亿美元的4轮融资。
作为2016年10月才成立的AI独角兽、曾经最大的AI初创公司之一,Element AI的最终价值却只有预估的2折。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获得的机密文件显示,这家公司在出售自己时已“身无分文”:
资金和期权都用光了。
即使有着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Yoshua Bengio的名声加成,也无法挽回这家AI公司的价值消融。
从12亿美元跌落至2.3亿美元,期间发生了什么?
AI人才收购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获得的机密文件显示,Element AI将自己出售给硅谷软件公司ServiceNow时,不仅没能履行早期承诺,也难以再筹集资金。
而且从ServiceNow这次收购的目的来看,它们想要的并不是Element AI的业务。
这次收购的重点,仅仅在于获得技术人才和AI能力。
一位ServiceNow的发言人证实,这次的全面收购,会保留Element AI的大部分人才,包括AI科学家和从业人员,但整合需求后将关闭其现有业务。这位发言人表示:
我们希望在交易完成后,减少大部分Element AI的客户。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环球邮报》认为,这家公司大肆招聘顶尖人才、大量进行宣传投资的行为,与它建立软件业务的初衷背道而驰。
为了建立起创始人所宣称的“超级信誉”,Element AI曾经招聘了一大批加拿大和国外的顶尖人才,并开设了全球办事处,甚至包括一家用于实现“AI向善”(AI for Good)的英国公司。
目前,这家提供无偿服务的英国公司,员工人数已扩大到500人。
不仅如此,Element AI在宣传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它仅仅在成立9个月后,就筹集了1.0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不到4年时间里,这家公司已经融资约2.6亿美元。
与拿到融资后踏实做业务相反,这家公司背后却在偷偷地推销自己。
《环球邮报》表示,这家公司除了发起私募以外,还曾于2018年12月,要求财务顾问Allen&Co LLC帮助其寻找潜在买家。
相比于大肆招聘和宣传,这家公司的实际盈利也并不可观。
据德勤统计,到今年11月下旬,Element AI的年收入仅为1000万至1200万美元。
德勤在估值Element AI的时候甚至认为,这家公司在2019年融资时的价值仅为7600万美元,今年更是缩水至4500万美元。
那么,Element AI的实际业务,究竟是什么呢?
Element AI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Element AI于2016年10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立人工智能企业(微软等领衔创投),至今已有4年之久。
根据其官网发布的消息,它要做的事情就是:
让人类和机器更加协同地工作。
然而比起使命来说,更让人吸睛的,是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的融资速度。
根据Chrunchbase数据显示,仅在成立半年多后,即2017年6月,便揽获了腾讯、英特尔、Data Collective等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拿到高达1.02亿美元的A轮融资。
随后还有加拿大政府提供的500万美元的支持,以及2019年9月的2亿加元的B轮融资。
这让Element AI迅速跻身“全球最大独角兽”之一,估值一路飙升至12亿美元。
为什么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融到这么的资金?
明星团队是核心的原因。
首先其创始人之一,是我们熟知的“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Yoshua Bengio。
他的存在,无疑对Element AI的科研能力,打上了一个“硬核”标签。
此外还包括人工智能专家Nicolas Chapados、Jean-François gagné、Anne Martel等众多大咖的加盟。
加之Bengio除本人之外,其领导的蒙特利尔MILA实验室,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深度学习学术社区。
如此看来,团队实力、拥有的智库,这块是拿捏到位了。
其次,是业务方向。
从官网所提供的公司能力来看,主要聚焦在了“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匹配”和“AI-as-a-Service”(AIaaS)。
换言之,Element AI要做的事情,像是人工智能领域界的“麦肯锡”。
例如目前已经提出的一个产品Knowledge Scott,其目的就是将“数据转换为知识”,以此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包括其他两款产品Document Intelligence和Access Governor,也是基于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来应对业界的需求。
嗯,是有点“数字化转型”的味道了。
……
但实际结果,刚才也讲到了,其实是失败的,毕竟连Bengio本人都否定了Element AI的价值。
更有Reddit网友评论说,“能在如此驾驭炒作的浪潮,让人震惊”。
但这件事情令人唏嘘的一点是,竟然连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Bengio带头,也能让其公司走至今天这一步:
这些人得到了世界上所有的资源,拥有疯狂的早期融资,有背后的顶级人才库(MILA),有世界上最支持风险投资的政府之一。但却成为了一个笑话。
然而,细想一下,类似Element AI这样的事情,还真并不少见。
AI炒作巅峰已过去?
“三年半亏损23亿”、“四年亏损73亿”、“研发投入偏低”、“毛利率低”……
这是部分AI独角兽公司在披露招股书后,外界对于AI公司营收难的感叹。
自2019年以来,即使当初的“AI四小龙”,已有3个正式启动了IPO计划,但市场对于AI独角兽们“估值过高”、“盈利能力不足”的质疑仍然存在。
现在,即使是昔日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所成立的公司Element AI,也逃不过被抛售的命运。
据亿欧智库统计,自2012年起,中国人工智能创业热潮启动,至2016年达到顶峰,随后创业数量逐渐降低。
到2020年,AI新创企业仅为2019年的12.5%,AI窗口期正在迅速关闭。
从投资角度来看,中国AI私募投资热度在2017-2018年达到顶峰后,投资频次和额度也开始逐年回落。
亿欧智库预测,2020年全年投资频数,将回缩至2019年全年水平的50%~70%。
随着窗口期的缩窄、私募投资趋于饱和,AI行业的“冷静期”也悄然而至。
现在的AI公司,也正面临“重估”和“清算”的命运。
再回看“AI四小龙”,从最初一同进军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到如今早已细化向不同的赛道,寻找差异化的商业落地模式和发展空间。
依图自研芯片“求索”的正式商用、落地,此后提出“算法即芯片”的概念,在造芯之路上前行。
旷视在招股书中,屡屡提及“解决方案”、“AIoT”等物联网概念,致力于在这一方向走出新道路。
商汤已被贴上了“算法工厂”的标签,将自己的AI能力推及到千行百业中。
而云从,则已经演变成了一家操作系统公司,专攻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
面对AI公司商业化落地难、盈收难的问题,吴恩达就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
团队建设不能仅依靠明星工程师,而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跨学科、跨职能的团队。
而Element AI的先例,也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人工智能企业,已经逐渐从早期技术驱动,逐渐向商业化驱动发展。
而场景的适配性,也将成为AI落地的关键环节。
参考链接:
https://techcrunch.com/2020/11/30/servicenow-is-acquiring-element-ai-the-canadian-startup-building-ai-services-for-enterprises/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khin4c/n_montrealbased_element_ai_sold_for_230million_as/
https://mp.weixin.qq.com/s/00R101eK0OFC0GVNyapZDw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