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宏建
悬念之一 成批退市 危言耸听?
有了水仙、粤金曼的前车之鉴,投资者们在问,会不会再有第三家乃至一批PT族同时退市。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家胡坚教授的回答是,成批退市的前景“不能简单预测”,因为现在摘牌对于各方面的利益影响很大,涉及的面较广,有关方面在摘牌问题上会持谨慎态度。
而华天博禹证券公司总经理刘枫则从另一角度谈了他的看法,认为在已有两家PT退市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再有退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壳”就是一笔资产,PT类公司虽然经营困难,但是还在“硬扛”,“待价而沽”,一心要把“壳”卖个大价钱。现在既然看到证监会已坚决采取行动,稍有迟延,重组不成就会被摘牌,那样一来,“壳”的资源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因此,面对迫近的退市威胁,PT公司们就会干脆不再挑三拣四,而是廉价出卖,换回现金。这样一来,重组就能顺利进行,摘牌关暂时躲过。
北方同济投资中心的袁光却认为,从目前证监会的态度来看,大量摘牌有可能出现。其他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公司被集体摘牌。
悬念之二 证监会在动真格吗?
“证监会目前采取的行为,是尝试性的还是真下猛手,我们不能去进行猜测。”袁光表示。
的确,对于证监会断然推出摘牌措施,其真实态度如何,人们仍在揣摩之中。有的人认为,目前这两家公司的下市,只不过是管理层“杀鸡给猴看”,起着一种威吓作用,促使其上市公司无论被PT与否赶紧自强自立,以免重蹈两家的覆辙。
但更多的人认为,管理层这次真的是下了决心坚决推进退市制度。2月份证监会推出有关条例不久,3月份人大会议通过了“十五”规划,其中便把退市制度列为完善规范资本市场、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难道不是有力的证据吗?
无论如何,揣测终归为揣测,一切尚待时间证明。
悬念之三 谁是下一个?
对此,袁光认为,在PT股中指出哪些最可能成为下一批“刀下鬼”,由于搜集分析信息的工作量太大,其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得出结论。企业要想避免摘牌,重组必须成功。但当前很多重组纯粹是基于行政命令,当地政府对之采取的具体措施,力度大小,何时奏效,一切都是未知数,这里头“有太多的政府行为”,难以把握。
刘枫则分析道,那些债务关系较为简单的企业,重组易于成功,退市的可能性较小。像PT金田、PT网点都是这样。反之,那些债务关系复杂的企业,重组难度大,较有可能退市。粤金曼就是因为债权人很多,包括大量的自然人与法人,故而才难以重组。他还以为,牵涉到B股的个股退市机率也不大以及上海本地的小盘股亦是如此。
悬念之四 三板市场还有多远
上市公司退市后,并不意味着公司消亡,它们仍旧存在和运营着。但是,在中国,一旦退市,公司股票便无处转让,从而“死”在了股民手中,这对他们的利益是重大的损害。正是基于退市公司的股票没有出路,管理层在推出退市机制与实际执行上才表现得很谨慎。
在国外,情况则不是这样。胡坚教授告诉记者,国外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可以退到次一级市场进行交易。比如在美国,从Nasdaq退下的公司股票,可以在场外市场或称柜台市场(OTC)进行交易。日本的东京证交所也是“一所两部制”,凡不符合继续上市要求而退市的证券,可以转到交易所下设的第二市场转让,也可以直接在场外进行流通。
她主张:借鉴国外的经验,开设中国的三板市场,让退市公司的股票能够有转让的渠道,股民仍可出手套现,减轻损失。
随着退市制度浮出水面,与之相联系的“三板市场”建设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月前曾有媒体预测中国股市十大趋势,其中三板市场便赫然在列。按照目前管理层的安排,以后会让下市公司之股票在各地大券商的柜台实现交易,这可被视为向“三板市场”过渡的先声。
三板市场有望出台,下市公司好像又捞到一根稻草。刚与主板告别的粤金曼便宣称,尽管公司已退市,但没有放弃重组。若重组成功,粤金曼的投资者可以在柜台交易中以较高的价格转让,尽量少受损失。
刘枫却对为下市公司设立三板市场抱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他认为,经过PT之后被迫退市的公司,往往都是亏损大户,严重资不抵债,有的早该破产了,“它们的股票一钱不值”,在三板市场上投资者只要稍微冷静就不会购买,也就谈不上流通转让了。
“危墙”之下的抉择
“作为专业人士,你们对于PT股兴趣如何?”袁光的回答是:“很少有人做PT股”,因为耗费精力太大,除非能够深入地了解有关公司的重组情况,否则风险太大。至于只通过公共媒体获得信息的普通股民,则更应当谨慎从事。
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做T类股的组合,即选择一个全部由PT、ST股组成的股票“篮子”,期望仅有少部分“不幸”被摘牌,其余的能顺利重组成功,股价飙升,持仓者便可获得巨额利润。这种看法其实是基于以往中国股市的经验。重组一贯是市场上的重要题材,资本市场“壳”稀缺,地方政府始终力保,摘牌对于证监会、地方政府、企业、股民均有重大损害,人们才普遍相信企业既已上市,能不退便不退。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证监会完全有可能态度坚决地把大批公司逐入退市行列,这样做,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要知道,如果只有少量T类退市,就不足以起到警示股民规范市场的作用。”袁光如是说。那样一来,即便是股民对PT股进行“组合投资”,风险与损失也会很大。至于不作组合单作个股风险更高,要么所持股票被摘牌一切化为乌有;要么,由于重组成功咸鱼翻身,一夜暴富,“那纯是赌博”。
“总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对于PT类股票千万要谨慎投资,最好避开。”袁光最后提示道。
普通股民应当谨慎,那么机构大户对于PT族又是什么态度呢?据业内人士讲,不少机构对于PT股兴趣很大,原因是他们本身就属于较大股东,作为内部人有把握推动重组成功,能左右重组的进程,掌握确实信息,所冒风险并不大。其实,现在还投资于PT股的,往往都是能获取内幕的重组消息,才敢压宝于其上。
“壳”的荣耀 市场的悲哀
没有上市的拼命往股市钻,已上市的即便濒临破产也死死不肯退出,地方政府更是全力相救,死保上市席位,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市公司的资格——那个“壳”在当今的中国属于稀缺资源的缘故。而这背后是中国股市功能定位的问题。
随着股市的功能被定位于为国企脱困服务,即吸收社会资金给国企输血,资源配置日益向国企倾斜。只要企业上了市,就能通过募股圈到钱,难怪“壳”为人所重视,何况上市门槛高,使得上市资格难于获得,更使壳资源“物以稀为贵”,“惜退”也便是人之常情了。
由此可见,只要“壳”在中国一天是稀罕物,股市就一天不能算完全健康成熟。在国外,根本没有所谓“壳资源”这种事,上市下市都是很平常之举,有的业绩良好的公司还不愿意上市,因为那样会稀释股权,二会被迫向公众披露信息。美国的纳指,每年都有上百家公司退市,上上下下,大家都视为平常。正如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所言,等到以后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无论是主板,二板,只要符合资产、业绩条件的都能顺利上市,稀缺的“壳”资源就将成为历史上的名词。
水仙走了,粤金曼又走了,还呆在“PT集中营”中的18支股票下一步的命运将是如何?要知道即暂获6个月或12个月的宽限期,也不过是“斩监候”而已,如不努力改善业绩,任其继续亏损,短短的宽限期转瞬即逝,摘牌危机始终存在。在这把高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PT股们在“集中营”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管理层最后只是虚张声势,期待着自己能够成功重组,扭亏为盈……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所属专题:退市专题沪深交易所:三家PT公司获一年宽限期
深沪证交所发布公告:五家PT公司有退市风险
证监会再做“死刑”宣判 PT粤金曼15日起退市
死则死矣有何惧哉 八PT公司不提宽限直面退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