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莉谢 潞锦)
上海消息 日趋红火的法人股拍卖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事实上的场外交易市场,其规范问题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2000年以来,在沪市挂牌的上市公司发生的除国家股、国有法人股以外的其他法人股过户转让3817笔、共34.3亿元,其中通过拍卖转让的比例约60%,目前已上升至90%。而从事此类业务的拍卖行,光上海一地就有60多家。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拍卖已经越过了过去范围的司法拍卖。首先,拍卖成交价格、成交金额高得离奇。在前不久的一场法人股拍卖专场上,国泰股份法人股以1.75元/股价格起拍,最终成交价为4.35元/股,涨幅达148.57%,而今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也只不过这个水平。特别是进入4月后,月成交金额一下子飚升至3亿元以上。由于成交金额放大往往是建立在高度换手的基础上的,因而很难判断目前法人股拍卖市场一片繁荣的真实性。
其次,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一般理解上的法人股拍卖主要是以抵偿债务为目的,并不取决于企业法人的意愿。但是,现在的法人股拍卖已经超越了抵债的内涵,演变为企业在短期内套现获利的手段。而目前在拍卖会上购买法人股的投资者主要是来“跑差价”的。在这样的市场中,很容易形成“博傻”气氛,越是高价位购买的投资者,其承担的风险和损失也就越大。
再者,从法人股拍卖的一些特点来看,竞拍对象是多数,拍卖价格带有竞价性质,对拍品买卖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因而使得目前法人股拍卖市场已经成为法人股的流通市场。
对此,一些专家指出,由于目前对法人股的交易没有制订具体的法规,没有明确谁是监管部门,没有对股权交易机构进行资格审查,没有颁布具体的交易细则,这样就无法保证交易行为的合法性和定价的合理性,不能保证法人股的权益和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更有一些人士指出,如果不及时抓紧规范,法人股拍卖这类场外交易将有可能冲击证券市场,甚至可能引发部分国有资产流失。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