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 打向一股独大的一记重拳?

2001年06月13日 11:30  中国经营报 微博

  吴喻慧 吴子春/文

  2001年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年,一系列旨在加强对市场各方参与者监管的新法规纷纷出台。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中的基石,其质量的高低成为市场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而如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成为市场各方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

  监管催生下的独立董事

  2001年5月31日,中国证监会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上市公司建立独立的外部董事制度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就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提名、选举和更换,独立董事的作用等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应该说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正式步入我国证券市场。

  独立董事指的是在公司董事会中设立的独立的非执行董事,也称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于他可以超然于某一部分股东所代表的小团体利益,在参与公司决策时,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在美国,外部董事已成为董事会正常执行任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从一些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上市公司来看,担任独立董事的一般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因而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与经验为公司的发展和董事会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能够利用其客观标准对公司管理层的绩效进行公正的评价,站在独立的立场监督管理层的工作。应该说,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起到促进作用这恐怕也是监管年的重要措施之一。

  独立董事作用质疑

  我们注意到在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任期做出了规定,即: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六年。但是关于独立董事可以同时任职几家上市公司,指导意见中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我们知道独立董事并不是一个专职的工作,有资格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通常还有自己正常的工作要完成,以一个正常人有限的精力来推断,如果一个独立董事同期受聘于数家上市公司,那么他作为独立董事的作用真正能发挥多少呢?中国人做事情喜欢扎堆,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一旦作为一项部门规章强制推行,以中国目前有限的人才资源,有些名望的市场人士其门槛岂不要被那些求贤若渴的上市公司踢破?而我们又可以拿什么尺度来衡量每一位独立董事是否用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有效地履行其作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职责,难道仅仅是每年不少于十五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吗?

  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我国目前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却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大股东普遍持股在51%以上,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股东大会出席者寥寥,却有着足够达到法律要求的表决权票数。引入独立董事原是为了改变这种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但独立董事却又规定由股东大会来选举,这种具有轮回性质的操作模式在目前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的形式下,究竟会有几分现实意义呢?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假设独立董事们在大股东设宴款待的酒席上喝下杯美酒,试问是否会在发言时有些脚底发软呢?

  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是建立在独立董事能够实际起到有效作用的假设推论之上,但独立董事是否能够全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对全体股东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呢,我们当然应该承认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具有良好的人格和职业操守的,但显然在这个逐利社会中,仅仅依靠个人的人格作为依托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独立董事们以何为武器来抵御利益各方的诱迫,如何捍卫自己宝贵的尊严?

  我们以为独立董事制度是为西方发达证券市场发展经验予以证实的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但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我们以为独立董事的选举权这一根本性问题不应交由股东大会来完成。我们建议由证券交易所储备充足的独立董事资源,建立全国性的人才库,由中国证监会的各派出机构根据自己辖区内的上市公司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派。关于独立董事的津贴由交易所每年向上市公司特别收取的年费中予以支付,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同时我们也认为独立董事可以同时任职上市公司的数目不应超过两家。独立董事——会成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记重拳吗?我们希望会。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