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彬
增发不仅正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流,而且也成为从证券市场吸取资金的“大户”。据上海证券信息公司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6家公司实施了增发,筹资总额162.4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通过增发筹资10.15亿元,这一数字与36家新发行上市公司和65家配股公司平均每家筹资6.06亿元和3.67亿元相比,已遥遥领先。面对“你追我赶”的增发势头和“水涨船高”的增发价格,有市场人士呼吁增发应尽快由市场说了算。
中国证券市场实施增发融资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发展步伐很快。1998年以纺织为主的几家重组公司拉开了增发的帷幕,1999年沪深两市仅有5家上市公司进行增发融资,筹资总量50亿元左右,但到了2000年,增发新股的公司迅速达到了23家,总筹资额近200亿元,而今年不到半年的时间,已有16家公司完成了增发。尤其是,今年3月《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这一比较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政策出台后,意味着完全打开了上市公司大规模增发融资的“闸门”。
有市场人士担心,今年增发将在上市公司中大面积并大规模展开,而上市公司资金来得容易,用得便宜,往往不知珍惜。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尚存在供需不平衡,上市公司还不完全成熟,这一致力于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办法,是否过于超前从而造成“拔苗助长”?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事实上,增发后就变脸的公司已经产生,去年增发新股的吉林化工,当年年报即为亏损。
不过,也有资深人士却颇为深刻地指出,当增发真正由市场说了算的时候,一大批公司增发新股自然会无人“接盘”,上市公司圈钱也将变得异常困难,而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会比市场预想的快得多。
目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规范力度越来越大,如对未达到赢利预测公司规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新近推出的季报制度、券商回访报告制度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如果有增发公司真的出了问题,监管部门能给予应有的严厉处罚,对市场及上市公司的警示作用将十分有效。
与规范增发并重的,则是市场化金融工具的创新,尤其是类似于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一旦推出,将大大加速证券市场回归应有价值的进程。届时,即使对增发没有条件限制,一大批股票也会发不出去或很难发出去。因为券商不愿也不可能承担亏损的风险,那时一贯不变的包销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拒销”。而证券市场如果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做空机制,资源配置将自然趋向合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也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种种迹象表明,监管部门在这一方面已是紧锣密鼓,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证券市场统一指数呼之欲出。
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最终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增发也不会演绎出滥发,但在这中间必定会产生巨大的深层次的变革。如果上市公司现在不充分珍惜通过增发募集资金的机会,加快公司的规范与发展,反而急功近利一味拼命圈钱,总有一天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