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是否被滥用?

2001年06月04日 09:4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朱莉/文

  近期,山东黑豹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对董事会配股事项投了反对票,理由是由于新政策出台,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认为公司不适宜配股,更适合增发要求。之前还有南京中达厦门汽车福日股份等配股预案也遭股东大会否决。这些仅仅只是公开的信息,其实还有私下里把配股改为增发的公司。有的公司此前已经开始着手配股的前期准备工作,但一看有关文件出台,便见风使舵,相继宣布公司准备增发,加入到日益壮大的增发队伍之中。

  据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预计,今年约有三、四百家上市公司计划配股或增发,其中一半以上将采用增发方式,且增发新股融资量将超过配股融资量。而去年,据记者初步统计,增发新股占再融资公司的比例仅10%左右,增发新股所融资金也只占整个再融资总量的1/3。

  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具备配股条件的公司“弃配改增”?据分析,上市公司“弃配改增”并非因为配股方式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按照最新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有关规定,增发与配股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第一、突破了发行对象仅为老股东的限制;第二、突破了对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和发行时间间隔的要求;第三、突破了融资规模及数量的限制。如此一来,上市公司不必埋头苦干三年、调控好相关指标,只要请个会编“故事”的高手,只要“故事”能打动发审委,便可以“圈”到更多的钱了。这极大地激发了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热情,以致于一些原本打算配股的公司在认真学习了有关政策规定后,也毅然否定自我,改配股为增发。

  当然,公司选择增发并非都是冲着“圈钱”而来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某公司大股东称,如果进行增发,将有利于引进外部新股东,进一步优化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正好迎合了管理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但比较该公司再融资前后方案,就可发现,若按原配股方案,即使以原定配股最高价配售,最多只能募得3亿多元,而改为增发后,计划募集资金约8亿元。显然,“配”改“增”的真正实质,是能“圈”到多得多的钱。

  长期以来,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很少现金分红、大多采用转增的股利政策,及包装利润、高价配股的恶意“圈钱”现象已经普遍不满。而现在一些经营能力平庸、管理水平一般的公司也自认为“符合增发条件”,变着法想从股民身上圈钱。不具备配股条件的要求增发,具备条件的要求改增发,那小股东的利益如何保障?这引起了市场对增发新规的争议。

  市场人士担心,增发有被滥用的倾向。这种担心并非多余,首先,一些公司可以为了圈钱,编出脱离实际的项目。等钱到手后,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就可轻松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或归还银行贷款,或收购大股东的劣质资产,或用来炒股,这可能造成有限的市场资源被浪费。有投资者甚至提出,如果可以让平庸的公司增发,为何不让资不抵债的ST、PT公司通过增发摘帽,起死回生呢?

  其次,对增发公司缺乏过硬的监管措施和惩罚机制,将使这些公司无“后顾之忧”。按现行办法,如果发行完成后的资产盈利水平达不到规定或预测的水平,最坏的也不过是发个道歉公告,投资者最多也就得到个精神安慰,而钱是再也回不了腰包的。

  再则,增发新股方式虽然比配股更具市场化特性,但若听任其盲目扩大规模,将引发市场的大规模扩容,加大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共有14家上市公司实施增发,共募集资金146.55亿元,这与同期新股发行募集资金181亿元已相去不远,日益增多的增发将挤压拟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而且,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特殊性,一些股票目前的二级市场价格是扭曲的,以此为基础确定的增发价格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场化定价。一般投资者对这种定价的合理性难以判断,加剧了二级市场的风险。

  对完全市场化的再融资操作方式的期待,可能是管理部门对增发极力推崇的初衷。但是,好事还得好好办,如果整个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就大开“圈钱”之门,最终再弄出第二、第三个红光郑百文来,那就真要让广大投资者心寒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