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经济学家们关于股市的争论沸沸扬扬,经济学界看起来是热闹了,股市上的广大投资者却找不着北了,尤其是关于股市交易不创造价值的所谓权威论点,更让许多中小投资者惶惶然不知所措。既然股票买卖不过是一个人这个兜里的钱挪到了另一个兜里而已,其伦理逻辑便自然是赔钱者无能,赚钱者可耻。如此下去,股票市场发展只是不断地培 养出更多的无能者和可耻者,这能是政府所允许的吗?
事实上,这种观点本身并不新鲜,早在10多年前股票市场建立之初,这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那时的工薪阶层谁要买卖股票,不用别人说,自己内心都有些“不务正业”之感。以至在香港回归问题上,股票市场能否继续存在也曾是千万港人心中最为担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郑重承诺“股照炒”。然而在10多年后的今天,当股票市场的发展开始深入地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时候,我们的一些看来很“市场”的经济学家却仍用这种计划经济下带有强烈小农意识看待和评论股市。一向受尊重的经济学界出现这种惊人的奇怪现象实在令人悲哀。
的确,股票交易是不创造实物价值,但所有的金融交易以至商品交易、服务业的交易也都不创造实物价值,我们能因此而否定这些行业和市场的存在吗?
如果所谓价值是指广义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说股票交易不创造价值,就是一种缺乏常识的谬误。众所周知,股市的功能是为企业筹资,这一点恐怕没有什么异议。但市场只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个交易场所,其筹资功能必须通过交易来实现。来这里交易的人越多,换句话说,买卖股票的人越多,市场的筹资功能就越强。这一点从我国股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可直观地看到。哪个时期股市交易活跃,股指上升,哪个时期企业从股市筹集到的资金就更多些,反之就会少些。许多人买卖股票的出发点虽然是短线投机,但却使企业从这种交易中筹集到了发展资金,而筹集的资金进入企业,必定进入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这就是股票交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然,既是交易就一定有利润也有亏损,无论谁盈谁亏,都是市场行为,做为投资者那是愿打愿挨,而确定地能从中得益的是企业(筹集了资金),是国家(得到了税收)。反过来说,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投资者也会整体从中受益。所以在现代经济中,股票市场发展对投资者、企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三赢的良性循环过程。当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国内外经济情况以及社会政治各方面的变化都会对这一过程有所影响,市场不可能时时都向所有的人馈赠面包,有时还可能是惩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股市与生具来的交易特点和筹资功能。
在现代经济中,什么是价值?不仅物质财富有价值,服务有价值,凡是有经济效益和功能的交易都有价值。认为仅仅物质财富有价值,那是小农经济的观念。在落后的小农经济中,由于生产效率很低,物质财富稀缺,当人们还在为肚皮奔波的时候,在观念上最重视的是物质财富的价值,其它社会服务既不会有多少发展,其价值也不容易被认可。但在生产力突飞猛进、物质财富大大丰富的现代经济中,不仅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使许多服务的价值得到了实现,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使许多新的服务和交易不断出现,形成各种形式的创新。或许有人会说,我并不是否定整个市场,而是说股票交易行为不创造价值。要知道,市场和交易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没有交易的市场,因此否定了市场交易活动的价值,势必也就否定了整个市场的存在价值。(据《人民日报》)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