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十年 十大新名词

2000年12月16日 10:16  北京青年报 

  十年,中国人面对股市,从恐慌到尝试到狂热到平和,经历的太多太多。“申购”、“委托”、“套牢”、“红利”……十年中,我们新听到的名词远不止十个、百个。我们只选择这些,记录一段历史……

  国有股减持

  所谓“国有股”,是由于当初企业改制时为避免国有资产被买来卖去造成流失而形成的,并规定其不能流通。但这也成为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社会资源功能合理配置的阻碍。截至2000年中期,我国的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竟有62%的市值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这始终是悬在广大股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为此,国家决定减持国有股。但由于其数量过于庞大,全部上市无疑将冲垮现有市场,国家即采取了分步骤减持的方式。财政部确立的国有股减持第一步目标是将目前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重由当前的62%降至51%。1999年12月,中国嘉铃(600877)、黔轮胎A(0589)的部分国有股分别以4.5元、4.8元的价格通过配售的方式开始上市流通,虽然实践证明这次国有股减持的方法并非完全成功,但这毕竟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的序幕。

  转配股上市

  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有产物。由于国有股、法人股持有者缺乏资金而放弃配股权,将其有偿转让,由社会公众出钱认购,形成转配股。我国首只转配股是珠江实业(600684)在1994年5月产生的。由于转配股是由国有股、法人股派生出来的,因此也不能流通,这就形成了不能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并带来股权结构的混乱;转配股的出现也引出了如国家在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下降等问题。尤其是1995年至1997年间,转配股大量涌出,后因其中问题太多,1998年证监会要求停止转配股。然而当时两市已积淀了尚未流通的34亿股转配股,占流通A股的4%,涉及170家上市公司。2000年3月,中国证监会宣布从4月份起用两年时间逐步安排转配股流通上市。2000年4月3日,珠江实业东方明珠(600832)、外高桥(600648)、南京新百(600682)、诚成文化(600681)5家公司转配股首批上市流通,转配股上市工作正式启动。

  一级半市场

  它指的是法人股单独流通的市场,这个别称是相对于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和公众股流通交易的“二级市场”而得来的。法人股流通市场是根据当时中国股份制改革的特点,在多种非流通股份并存的情况下,选择了既可上市流通又不至于影响深沪两市正常交易的法人股作为交易品种而建立的市场。

  1990年12月5日和1993年4月28日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NET系统)分别开通,成为法人股单独流通的市场。1993年8月,法人股交易达到了顶峰,STAQ系统的10只股票竟创下了日交易额17亿元的纪录。

  1993年11月,有关部门通知STAQ市场暂停新股上市。此后,STAQ交易几近名存实亡。目前,STAQ仍在交易,NET已经关闭。

  内部职工股

  当初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为使企业经营真正与职工利益挂钩,许多公司在首次股票发行时把其中一定比例的股票单独发行给内部职工,即内部职工股。1993年4月22日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内部职工股发行比例不得超过10%。根据当时规定,上市公司职工持有这些股票满3年即可上市交易,绝大多数公司职工都因股票上市后的溢价而获得了暴利。

  后来由于利益的驱动,一些公司开始超比例发行职工股,甚至把其当做一种特权赠给非本企业人员,完全失去了当初设立职工股的意义。为此1998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停止发行公司职工股的通知》,从此再没有新的内部职工股出现了。但已发行的仍按3年后上市的规定逐步上市流通。

  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即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控股重组上市公司,从而取得上市地位,这比起常规途径上市应算是一条捷径,是企业兼并收购的一种方式。1993年的“宝延事件”算是中国证券市场真正开启了对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先例。截至当年10月4日,宝安通过收购延中16%的股票,做了其大股东。这在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绝对是一个新事物,成为中国股市中实践超前理论的生动事例。此后,沪深股市的创智科技(0787)、托普软件(0583)、阳光股份(0608)、兰陵陈香(600735)、科利华(600799)以及最近的三联集团入主郑百文都成为这种借壳上市的经典案例。同时,借壳上市也使中国股市出现了独特的“壳题材”。许多财务状况奇差,连年亏损的公司竟被市场追捧,就是因为它是“壳资源”,甚至一度出现“壳”比“珠”贵的怪现象。

  ST和PT

  1998年,沪深交易所宣布对两年来连续亏损和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实行“特别处理”,并制定了相应的上市规则:每日涨跌幅限制为5%,并在股票名称前冠以ST(“特别处理”的英文为SpecialTreatment)。当年4月28日,当时的辽物资成为首家被实行“特别处理”的股票。按这一规则,当年两市共出现了27家ST,1999年则扩大为54家。按照《公司法》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的股票应暂停上市,1998年9月14日,ST苏三山成为首家被暂停交易的股票。此后,人们以为这些ST终于该退出中国股市了,然而1999年7月,中国股市又新“创造”了为暂停交易的股票设置的“特别转让”(ParticualrTransfer)市场。PT苏三山、PT双鹿PT农商社PT渝钛白成为中国股市首批因连续亏损而被暂停交易、实行特别转让的股票。

  增发

  增发与配售都是股票二次发行的手段,是上市公司的一种筹资方式。增发在国外早已经出现,一般选择在上市公司业绩突飞猛进、赢利能力骤增而急需融资时采用。1998年6月26日至7月24日,我国股市上的深惠中、龙头股份(600630)、申达股份(600642)等5家公司先后增发新股,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批增发股票的公司。这种方式在1999年更多地出现了,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增发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发行,这势必就摊薄了老股东的权益,也不利于稳定上市公司的股东队伍和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另外,股票增发一般也不受发行比例限制,因此常有高额增发,通常都会超过100%,吉林森工(600189)还曾进行过1∶6的大规模增发。而且增发股票的价格也无严格限制,有许多高价增发股,像东大阿派(600718)曾增发过市盈率为50倍的股票。

  战略投资者

  为使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少一些缺少理智的暴涨暴跌,降低股市的投资风险,中国股市先后建立了十大基金以及两只总金额为30亿元的指数基金,这都为稳定中国股市起了积极作用。但股市的平稳还需要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机构投资者加盟。为此,有关方面采取了募集战略投资者的方法。所谓战略投资者是指与上市公司有相对密切联系,又打算长期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法人。

  目前,企业法人不仅可以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市参与股票买卖,而且还可以享有定向发行的优势。这些庞大的入市资金从根本上撼动了以往股票价格由某一强庄任意操纵的弊端,对保证股市的理性投资环境和价值大有益处。

  “五·一九”

  “五·一九”原来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是指1999年5月19日,中国股市在沉寂了两年多后突然开始了井喷式的上涨行情。从1999年5月19日至6月30日的31个交易日中,沪综指从1058点升至1750点左右,深成指从2530点升至4890点左右,两市交易也一度创下天量,形成了中国股市一段最辉煌壮烈的行情。《人民日报》也对此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进行了全面肯定和嘉许。

  而此后,“五·一九”已不仅仅是一次行情的概念,而被看作是中国股市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因为,“五·一九”使证券市场在中国重新确立了地位,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需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的领域。而更多的普通百姓则通过“五·一九”对中国股市从陌生到关注到熟悉,最终成为投资者。因此,“五·一九”使从管理层到普通百姓都对股市有了重新认识,功不可没。因此,尽管这波行情已经过去很久,但人们已经把“五·一九”当做了历史性大行情的代名词,同时也代表着中国股市的希望。

  创业板

  这是近两年才风靡中国股市的新名词。目前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大都开设有这个领域,多称为二板市场,这是相对于常规证券交易的主板市场而言的。二板市场最初是20年前美国专为高风险的新兴中小企业融资而建立的证券市场,即人们熟悉的纳斯达克[微博]。上面曾提到过的STAQ系统就是我国对二板最早的尝试。近年来国内对建立二板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以此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人们习惯称其为“创业板”。我国创业板明确定位于为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与两个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的上市企业标准和条件都相对较低,有利于那些难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上市筹资。(文/本报记者张钦)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