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大赦”违规券商 传欠库国债清还押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30日 11:31 经济观察报 | ||||||||||
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胡克 朱昆锋 上海、深圳报道 一则来历颇为蹊跷、仍待进一步证实的消息开始在业内悄悄流传。 “管理层已经给了一个‘喘息机会’,欠库的国债可以延期18个月清还。”5月22日,某证券公司一位部门负责人透露,这样“对于部分违规进行国债回购的证券公司来说,至少可以暂时缓口气了”。 该人士透露,为了减少在解决国债回购欠库问题时给证券业带来的冲击,管理层近日特意向相关证券公司下发了一份允许券商延期清还欠库国债的内部文件。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债券市场的两轮大跌造成了不少券商欠库。至于金额,一直没有官方的正式说法,但问题严重性却为市场所了解。坊间流传,券商欠库金额在200亿元左右,如果马上清还,有券商会因此破产。 此前的4月27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刚刚发布了《关于加强债券回购业务结算风险管理的通知》。 《通知》“警告”各结算参与机构,不得擅自将其客户证券账户进行回购登记,不得挪用其客户债券进行融资,并明令T+3日起将变卖回购违约机构的待处分证券。 由于违规进行国债回购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此前已有多家券商因为深陷国债回购旋涡而最终走向衰亡,《通知》的出台前后,国内债市和股市同时萧条。 传言? 有着应时而生的政策背景、存在可供参照的时间描述,这则来历蹊跷的消息在多家券商中层人员及国内权威证券类媒体记者中已经流传开来。但求证却非常困难,截至发稿时记者一直未能证实消息的确切来源及其准确程度。 在本报采访到的相关管理机构那里,记者得到的几乎是口径一致的答案,“没有见到过这一文件,也不清楚是否有类似的文件”。 上海证券交易所主管信息发布的副总经理董国群先生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他没有见到过这份传言中的文件,“我认为如果真的有类似的文件,也应该在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那里,你可以先去询问一下上交所会员部”。 记者致电上交所会员部,得到的答复是“不接受有关此类事件的采访”。记者随后联系到交易所办公室一位姓陈的先生,他表示,目前上交所也没有得到类似的文件或者通知,也不清楚近期是否会有这样的文件出台。记者向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几位研究员,求证消息的真实性,同样无功而返。 从几家证券公司高层的回答中记者了解到,他们虽没有明确表示见过这一文件,但并不否认该文件的存在,也有人认为不排除存在的可能,甚至有人希望有类似文件的出台。 德邦证券一位中层和开业时间不长的一家券商的资金清算部老总都表示,“我们真的不太清楚是否有这样一份文件或通知,可能只是一些有问题券商得到过类似的文件,我们是新设立的证券公司,不存在国债违规操作的问题,即使真有文件,对我们来说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而以前有过这样的先例。这位资金清算部老总透露,前几年,监管层针对当时国债操作中的违规现象,也曾经给予违规机构两年的宽限期限。 “不排除监管层出台类似文件的可能性。” 一家券商的自营部总经理认为,“毕竟券商违规比较普遍,甚至一些券商欠库规模过百亿,监管层有可能给违规券商一次喘息的机会。” 德恒证券一位副总裁以“手机转接,并非本人”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汉唐证券、国信证券两位高层均因“已不负责资金运营方面的事务”表示对券商欠库国债可延期清还之事并不知情。 难施“重手” 之所以难以求证,毕竟欠库问题太过敏感。分析人士认为,管理层只能低调行事,范围只会局限于存在欠库问题的券商,而在券商内部,除高管外,只有清算、经纪业务等部门才能了解,“谁承认就表示谁存在欠库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因存在国债回购问题而出现生存危机的券商不断被媒体披露,其中部分券商已经被停业或者托管。 2003年12月5日,新华证券被证监会关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20多亿国债回购违规为百科药业的庄家接盘。紧随其后的南方证券、云南证券的折戟,以及在此前后大连证券、富友证券、爱建证券、佳木斯证券及珠海证券的沉沦多多少少都与违规进行大量国债回购有关。 “其实现在已经没有几家‘好’券商了,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监管层真的马上狠下心来铁腕整肃,并且让问题券商马上清还欠库国债,那么将会出现更多的新华、更多的南方,整个中国证券行业都将面临巨大风险!”一位证券界人士如此说。 已被媒体公开披露的信息表明,目前交易所国债回购总额达到5356.97亿元,违规国债回购资金高达1000多亿,黑洞套牢券商为数不少。 面对这样的问题,监管层该如何解决?“下‘杀手’,全面严格整顿,这样处理的结果很可能将会使更多的证券公司倒闭,不排除有引发证券市场持续暴跌的可能。”另一家券商高层表达了与前述业内人士类似的担忧。 毋庸置疑,类似的局面肯定是监管层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由证券公司倒闭而引发的问题还在不断延伸。 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也开始担心银行陷入这一风险旋涡而受到牵连。毕竟,券商如果出现资金头寸上的紧张,一般会通过银行借款来解决,这样就可能导致银行的巨额资金不断掉进国债回购黑洞。 “实际上的影响还不会到此为止”,一位证券业界人士认为,如果相应的违规券商被铁腕整治,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相关部门也不得不为违规券商的大量亏空买单。“即使这些亏空迟早都要解决,但从风险角度考虑,一次性处理不如分阶段执行”。 据了解,新华证券被撤销时亏空高达18亿元,央行一次性拨付14.5亿元填补该公司窟窿,吉林省政府拿出4亿元现金替该公司委托理财亏空买单。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通过拍卖新华证券的回购债券余额偿还客户,不足的只有用证券登记结算风险基金来填补。业内普遍的说法是,目前30亿元左右的风险基金已经全部用完,而亏空仍很庞大。 对于其他问题券商而言,一旦东窗事发,其亏空的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类似的途径。 “温和派”占据上风? 券商频频违规,巨大的利益诱惑其实只是一个方面,交易制度的漏洞也为其违规提供了方便之门。记者在采访中也同时了解到券商的普遍心态,多家券商认为纯粹铁腕的“堵杀”一方面加大了短期市场风险,同时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某券商固定收益部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债回购机制中隐藏着的若干系统性漏洞,作为交易所会员的券商席位上托管的国债,都被自动统一折算成可用于回购的标准券并实行席位二级托管。在这种机制下,券商完全有机会将客户持有的国债申报融资回购,而融入资金划入同一席位下的另一资金账户投资股票。 “交易所很难分辨同一席位下的回购融资是自营还是客户所为。”该人士表示,只要主账号不存在欠库行为,交易所一般不会追究子账户是否欠库。这种席位清算制,使得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可以轻易地挪用客户的国债,也导致营业部的负责人可以和相关客户里应外合,大肆挪用,进行虚假回购,最终使证券公司和其他客户利益受到损害。 针对券商国债回购存在的严重违规操作,有业内专家建议,如果交易所改变现行机制,将国债的二级托管(先托管给券商,再由券商统一对交易所)改为一级托管(直接托管到交易所),国债回购改为开放式回购,即资金拆出方和拆入方一一对应的回购的话,这条资金曲线流入股市的通道就可能不复存在。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方面透出的消息也表明,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办法,将重新规范国债回购管理。研究的变革重点在于改变原有“席位联合制”的交易和清算模式,由单一席位各子账户分别进行交易和清算。 实际上,上述业内人士的观点以及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的解决办法,已经显示出“温和派”的意见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一些券商的国债回购规模与实际持有的国债数量差距甚远,有些甚至高达百亿,因此一旦要求违规券商及时清还欠库国债,多数公司将无力达到要求。 “我们还是应该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不能‘医了驼背丢了命’!”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证券公司违规进行国债回购的确应该治理,但是也有一些历史原因和体制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券商欠库国债允许延期18个月清还的消息属实,至少证券市场短期内将不会有太大的震荡。”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违规券商手上的资产主要还是套牢在证券市场上,如果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走势能够配合,违规券商就有望度过这场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