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大波动牛市似乎到尽头 投资者何去何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30日 06:18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记者 袁梅 发自上海 4月金融市场的行情让人印象深刻,牛市似乎一下子走到了尽头,商品期货、股票市场价格大幅下挫。交易员称:“大家不计成本地出货,这样的杀跌行情让人目瞪口呆。”金融市场总是领先于宏观经济,对中国经济见顶回落的预期引领最近的市场行情,但经济学家表示,市场已经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实际上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利于
市场大幅振荡 最近央行控制信贷规模后17个交易日,上证A股指数已跌去200点,自1307点以来的上涨行情已有三分之一“灰飞烟灭”,跌破了1600点 4月,春暖花开,但金融市场却显得寒气逼人。一个月时间里,无论是国内的A股市场、香港的股票市场、还是曾经牛气冲天的商品期货市场都出现了今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下跌行情。 最近短短的17个交易日,上证A股指数已跌去200点,自1307点以来的上涨行情已有三分之一“灰飞烟灭”,跌破了1600点。从4月13日开始,香港股市出现了连续的下跌行情,不断创下新低。恒生指数在15个交易日里跌去了1000多点,跌破12000点。涨幅最大的H股遭到了最为坚决的抛售,4月26日H股指数单日的下跌幅度就超过5%。 商品期货市场这个月的走势更是惊心动魄,各品种连续跌停的状况频现,盘面经常出现一片惨绿。 铜价在一个月里期价狂跌超过5500元/吨,从月初的29000元/吨跌至4月29日的23470元/吨。铝价大跌超过2000元/吨,跌幅超过10%。其余各品种,橡胶、大豆、小麦等品种的跌幅也都超过百分之十几。一个月的时间里把去年以来的涨幅抹去了大半。 德意志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马骏分析认为,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出台给市场带来很强的心理预期,认为经济将放缓增长,而对投资的重点调控将影响到原材料的需求。但我们认为经济因此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很小,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市场的剧烈波动主要是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投资者对所有品种不加区分地抛售。在投资者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市场会出现对这种过度反应的修正行情。 交易员称,除了政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外,央行控制信贷规模后,市场上有一部分资金出现了问题,这部分资金的杀跌出场也对市场产生了负面作用。但当这部分资金退出市场之后,相信接下来的市场走势会更为健康。 宏观调控举措 从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以及采取的系列举措来看,中央对此的担心也更显强烈,要改善投资增长过快的决心十分坚决 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在公开场合发表声明称要坚决抑制投机行为,防止经济过热。4月份以来,中央出台的宏观调控举措可谓是紧锣密鼓。 自从去年9月央行开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来,中央对经济可能出现过热就有了充分的警惕。从今年首季9.7%的GDP增长率和存有隐忧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出现过热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中国经济在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过热现象,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4%,2004年一季度更是到了43%。广义货币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增长,每年的速度都在两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央行不是采取了一些措施,2003年广义货币的增长会超过20%。 从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收紧信贷,到国务院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以及采取的系列举措来看,中央对此的担心也更显强烈,要改善投资增长过快的决心十分坚决。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研究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特别提出,要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将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列在第一位。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要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遏制某些行业中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经济“软着陆” 今年2月起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央行从宏观经济角度,即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总量供应,央行专家经验丰富,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有希望的 对于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到底是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争论不少,但在中央出台了这一系列政策后,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加大表示乐观。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兼A股研究部主管陈昌华称,政府此次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措施早,行动果断,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过快的投资增长将受到抑制。 德意志银行的马骏认为,此次的经济周期和以往不同,货币增长率只有1987-1988以及1993-1994年的一半,通货膨胀率也仅为以前周期的1/7,因此此次的紧缩政策比以往都来得轻微,中央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早地采取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在心理上给了人们很强的预期。我们相信,中国经济某些过热的现象会得到很好的遏制,今年GDP增长率只会轻微下滑,通货膨胀率不会超过5%。 但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却认为,现在的投资泡沫有可能比1992-1994年时候的泡沫还要大。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房地产,原材料价格也因为投资增加而飚升。现在房地产和原材料的高价格可能并不真实,一旦泡沫破灭将造成金融损失。采取何种政策来调整经济是关键问题。 经济学家吴敬琏对中国经济可以“软着陆”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今年2月起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央行从宏观经济角度,即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总量供应。央行专家经验丰富,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有希望的。但他不同意采取行政手段,即对经济过热的行业和部门单独采取限制措施,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话效率损失会很大,改善经济状况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而且会遇到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反对。 长期方面,吴敬琏认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是投资效率太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很差,这就造成一个中国的GDP增长超过9%,经济很快就出现过热。吴敬琏认为要根本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根本问题是推进改革,重点是银行系统的改革。 公司盈利增长 沪深两市共有105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4年一季度财务报告。已公布的季报显示,大部分公司的首季净利润和主营收入双双实现了大幅增长 虽然这个月以来,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减持自己手中的资产,中国的上市公司却交出了漂亮的盈利报告,这与市场的杀跌行情形成了矛盾。 截至4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05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4年一季度财务报告。已公布的季报显示,大部分公司的首季净利润和主营收入双双实现了大幅增长。已披露季报的1050家公司加权每股收益为0.0776元,同比增长42.71%;净利润平均为3027.76万元,同比增长47.86%;平均主营业务为43923.27万元,同比增长34.90%。其中,43家A股公司每股收益超过了0.2元,每股收益在0.1-0.2元之间的有136家,亏损的公司有101家。而去年首季,这些公司中每股收益超过0.2元的仅仅19家,每股收益在0.1-0.2元之间的有104家,亏损的公司则有126家。就行业来讲,钢铁、汽车、石化等公司的业绩排在前列。 就亏损公司而言,其亏损面在大幅缩小,亏损额也大幅减少。亏损面明显下降。在去年首季亏损的公司里,今年已有57家公司扭亏。在亏损额方面,续亏公司实现净利润-3.92亿元,同比减少1.15亿元,主营收入净额30.93亿元,同比增加26.5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一季度主营业务同比有所增长的有728家,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就有252家,净利润实现增长的有558家,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实现增长的有480家,占1050家公司的45.71%,显示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从行业来看,钢铁、汽车两大行业在季报中表现最为突出。 瑞银集团的陈昌华分析认为,预计今年中国公司的业绩还将持续增长,因为中国经济不会这么快慢下来,经济调控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也许会在明年有所反应。但中国的上市公司与宏观经济结合紧密,因此对与投资紧密相关的工业、能源、原材料等板块将受到影响。 商品供求向好 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消费需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撑下,中国市场将继续给铜价以支撑 铜、铝等大宗商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价格暴跌,中国市场的价格已经足以影响全球市场,因为“中国需求”是这波行情的最大发动机。难道这部发动机将就此停转?基本面在一夜之间已经骤然扭转? 业内生产商与分析师近日在智利召开的全球铜会议上表示,在中国市场以及其他地区需求支撑下,长期内铜价将维持在80~100美分/磅之间波动。巴克莱资本公司的分析师斯滕比表示,短期看,由于库存水平较低,第二季度市场供给将保持紧缺,预计到第二季度末,LME铜库存将跌至零,铜价平均水平可达到1.45美元,但由于投资商获利抛盘,第三季度将跌至1.25美元。但进入第四季度后,在市场需求支撑下,铜价将再次上涨触及高点,成为此次周期最后一次上涨,预计全年铜均价将为1.3美元,为1995年以来最高。国际商品研究机构(CRU)的首席咨询师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消费需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撑下,中国市场将继续给铜价以支撑,铜价走势将继续看好。 伦敦标准银行分析师罗宾.巴阿在报告中表示,全球铝市将出现自2000年以来首次铝供应缺口。他还指出,中国的净出口总量逐渐不能满足欧洲及美国愈发强劲的用铝需求,铝价可能进一步走高。 倍特期货上海营业部的总经理黄学庆说,没有想到市场会如此恐慌,我们认为现在的市场有点失去理性了,投资者变成了惊弓之鸟。现在现货月的价格已经高于远月,说明市场上对铜的需求依然旺盛,现货价将对期货价形成支撑。现在国内铜市场在经过大规模的减仓后,市场将会回归理性,需求将重新得到审视,再度合理向上将是必然,不过多方的心理上的修复尚有待时日。 市场走向何方 市场确实反应过度了,现在也许是逢低吸纳的良机,但投资者必须保持耐心,因为市场不会这么快就上涨 望着“跌势凶猛”的市场,投资者纷纷猜测熊市是否已经来临,宏观调控政策对商品价格、某些行业的公司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的基本面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中国需求仍然旺盛,上市公司将继续交出漂亮的盈利成绩单。但受人们心理预期以及可能陆续出台的政策影响,股市、期货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将加大。 德意志银行发布的报告研究认为,和市场进入熊市的方向相反,我们相信今年经济会持续增长,GDP增长率为8.4%。研究结果表明,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涨跌仅有20%传递到了CPI上,在宏观调控政策下,只有房地产、水泥和低端钢铁的需求和价格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对其他商品原材料如铜、高端钢铁等需求的需求并不会因此大幅减少,在今年和明年GDP继续保持8%以上增速的情况下,对原材料的需求仍将十分旺盛。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陶冬分析认为,由于消费和出口旺盛,中央政府采取措施较早,软着陆的机会正在加大,但还是不能忽视了潜在的硬着陆风险。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这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新的冲击。 陈昌华则认为,今年中国企业的盈利表现将是不错的,总体上来自微观的消息为正面,但宏观经济方面却令人担心,这两股力量将在市场上较劲。今年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艰难的一年。港股市场在去年大涨之后,今年的跌势已经确立,A股市场会有更多的机会。 香港大福证券研究部董事称,市场确实反应过度了,我们认为现在是逢低吸纳的良机,但投资者必须保持耐心,因为市场不会这么快就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