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外管局精准把控 QFII抄底四抄四中

2012年12月13日 02:01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元

  又到反弹时,QFII又抄底了。

  12月4日,市场迎来久违的上涨,至12月12日,沪指反弹超过6.45%,反弹幅为下半年之最。

  而此前,不断有QFII入市的传闻,于是市场又一次惊呼,QFII再次精准抄底。这并非第一次,在2009年的反弹中,2007年的大涨中,乃至2003年的那一小波行情中都有重复的惊叹传出。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QFII投资水平高。

  真的吗?

  今年11月,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披露了QFII的投资业绩:“外国投资者非常愿意投资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QFII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16%。”

  官方数据似乎也证明QFII的厉害。

  “一派胡言。”一位和QFII机构经常打交道的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负责人称,QFII抄底都是被动的。

  事实上,QFII成功“抄底”功劳很难归功于自己,而在于政策。

  四次成功抄底

  “我们接触到的QFII机构都一个习惯,一进入A股市场,就会立刻建仓,往往是几天时间。”上述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说。

  这是因为证监会和外管局对QFII机构的遴选造成的。管理层放进来的QFII机构集中在公募基金、养老金、主权基金等长期投资者,操作灵活的对冲基金则一个都没有放进来。而公募基金、养老金、主权基金这些机构投资的特点是追求长期收益,并不择时。因此一旦进入A股,便立刻入市,给市场输送流动性。

  这也被动的促使QFII成功抄底。

  QFII的第一次抄底源自2003年。

  当时,共有瑞士银行等12家海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10家机构获得外管局的外汇额度。瑞士银行、野村证券在2003年6月4日分别获得外管局3亿美元、0.5亿美元的额度;花旗环球金融6月18日获得0.75亿美元额度、摩根士丹利在7月1日获得了3亿美元额度、高盛于7月24日获得0.5亿美元的额度、汇丰和德意志银行在8月26日分获0.5亿美元额度,荷兰安智银行、摩根大通、瑞士信贷分别在10月16日、11月4日、11月28日获得0.5亿美元的额度。换句话说,外管局总共批准了17亿美元的QFII额度。

  而观察当年的市场,上证指数从2003年4月份开始连连下跌,至当年11月13日已经跌去接近20%。而后,A股迎来一波大涨,从2003年11月14日至次年4月8日,指数涨幅超过34%。

  可以说,QFII第一次入市就实现了抄底。

  2004年,外管局对QFII的额度批复并不大。但2005年,市场创下998点新低时,外管局批复了22亿美元的额度;2006年,外管局再批复QFII额度34亿美元。而2006年、2007年两年A股迎来大牛市,区间最大涨幅接近500%。

  换句话说,QFII又一次成功抄底了。

  2007年,外管局仅仅批复了9.5亿美元的QFII额度,甚至一度停批。这使QFII逃过了2008年的劫难。

  而到了2008年,外管局再次松开水龙头,把34亿美元的资金放进来,而且大部分是下半年放进来的。于是QFII又抄到了2009年上半年的大涨——这是QFII第三次成功抄底。

  此后两年,外管局对于QFII的额度控制较为平稳,2009年为32.27亿美元、2010年为30.5亿美元,2011年萎缩到了14.2亿美元。

  但是今年开始,尤其是下半年,外管局大幅放开QFII额度。中国证监会在4月初宣布,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底,近200家QFII机构已经共计获得360.43亿美元额度。今年的10月份,外管局单月新批27.5亿美元,创下单月新批额度最高纪录。11月份再批25亿美元额度。

  11月30日,大盘转头向上——QFII第四次抄底。

  而从QFII历次抄底过程来看,所谓抄底并不是QFII主动所为,而是外管局对QFII水龙头的把控。

  外管局的水龙头

  那么,为何政策又能做到让QFII抄底呢?

  “这并非外管局的初衷。”深圳某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称。在他看来,当市场不好、成交量低迷时,管理层需要更多的水流入市场;而当市场好甚至出现泡沫的时候,管理层又不希望资金进来将泡沫吹得更大。

  “在各路资金中,QFII是管理层最容易把控的水龙头。”这位国际业务部负责人称。

  一个巴掌拍不响。QFII之水之所以能够获得管理层的把控,在于其方向的单一性——对中国市场的配置渴求。

  而国内的投资者则不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即便管理层暗示入市,国内的投资者也不愿意入市。

  QFII的这种天性来自其资产配置的投资逻辑。

  国内的投资者很多以为,QFII愿意投资A股在于其看好中国股市,但在QFII机构看来,这并非主因。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A股是我们必须要配置的。”新加坡一家投资机构表示,这是其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看好A股则是次要原因。

  而前述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也认为,资产配置才是QFII愿意涌入A股的最核心因素。

  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全球资本对A股的配置远远低于其应有的地位。

  博时基金[微博]总经理何宝就介绍,在新兴市场中,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外资机构对其配置比例均占到了这些国家市值的30%之上,而中国市场这一比例只有1%。

  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QFII投资A股的四次抄底成功和骄人战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发射卫星
  • 体育莫里斯41分北京擒新疆 阿联27分广东险胜
  • 娱乐李阳被曝曾重婚 F字粗口骂妻录音曝光
  • 财经西部多省提居民五年收入倍增计划
  • 科技谷歌2012年搜索热榜: 江南Style入围
  • 博客强奸门女主播还有猛料 少女杀死性侵大叔
  • 读书莫言授奖词:他以俏皮口吻揭示阴暗面
  • 教育学子期末开启学霸模式 图书馆一座难求
  • 育儿老人与孕妇抢座6成网友称孕妇应优先
  • 曹凤岐: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陶冬:猪肉正在关闭降息窗口
  • 陈序:美国人开始过得比父母差
  • 熊鹭:多管齐下建设美好新农村
  • 西向东:为啥现在很多男人还没女人高
  • Kingsley:伯南克眼中的全球化
  • 林园:我投资茅台的故事
  • 吴玉慈:印度经济会超过中国吗
  • 黄鸣:为商就该如此卑鄙吗
  • 如松:通胀与通缩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