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22:4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5月16日,一份发给各大媒体的匿名邮件流出数份载有前海人寿请求恢复公司万能险新业务的销售、全面配合万科董事会换届的文件。

  在保监会暂停万能险业务、禁止新产品申报的处罚下,前海人寿压力显而易见。但截至发稿,前海人寿尚未对文件真伪做出回复,只是通过官网发声:目前公司经营正常、现金流稳定,未来一年内公司的流动性指标保持在合理安全的范围。

  一份匿名邮件泄露出的监管文件

  记者了解到,该匿名邮件泄露的监管材料包括:

  1、深圳保监局发给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的《深圳保监局关于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相关问题整改情况的核查报告》,落款时间为1月3日

  2、前海人寿发送给保监会的《关于前海人寿流动性情况及请求支持事项的报告》,落款时间为3月6日;

  3、深圳保监局发给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发送《深圳保监局关于前海人寿深分风险情况的报告》,落款时间为3月16日;

  4、前海人寿发给保监会的《关于请求支持前海人寿正常经营及相关事项请示的报告》,落款时间为4月23日;

  5、5月2日,深圳保监局发给保监会的《深圳保监局建议关注前海人寿现金流风险》。

  在一封向保监会呈送的《关于请求支持前海人寿正常经营及相关事项请示的报告》中,前海人寿陈述了其面临的困难:

  1、万能险占比在80%左右,2017年面临600亿元的集中退保;

  2、万能险全面暂停后,业务现金流持续为负,公司面临的现金流风险呈上升趋势;

  3、受暂停万能险新业务和检查影响,同业趁机挖角,存在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风险;

  4、受新产品暂停申报影响,目前已无新产品出售,渠道合作和现金流水平面临巨大压力。

  在《深圳保监局建议关注前海人寿现金流风险》的文件,称前海人寿经营情况急转直下,面临严峻现金流风险和业务风险的现状。

  文件显示,“前海总公司的经营目前正面临业务大幅下降和退保大幅增加等两大挑战。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前海人寿总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35.33亿元,同比减少69.74%。总退保金额188.48亿元,同比增长145.97%,退保率9.13%,远高于5.04%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还有进一步快速增长势头。”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132.71亿元,同比减少71.62%,现金流出222.85亿元,同比增长118.31%,净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净现金流入365.54亿元转为净现金流出90.14亿元,并且现金流缺口还会持续扩大,给流动性带来极大压力。如果公司业务持续低迷,大幅净现金流出状况得不到改善,相关资产又无法及时变现,则公司可能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在披露的请示报告中,前海人寿向监管层提出了三点请求:

  1、恳请贵会理解我司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赤诚和善意,理解我司投资万科股票的初衷和目的,我们将按照贵会和政府的指示全面配合好万科的董事会换届工作。

  2.请求贵会在一定销售额度范围内尽快恢复我司万能险新业务的销售。2017年我司预计将有600亿元的退保金额,为避免引发客户群体事件、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从而对行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影响。

  3.请求贵会恢复接受我司保险新产品申报。目前我司已近半年无新的保险产品销售,严重影响了原有销售渠道的合作关系、新增保费收入和现金流水平。

  前海人寿回复称:现金流稳定,正引入投资人

  今天前海人寿在官网上发表声明,指出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依法合规、积极稳妥推进整改工作。正在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积极引入有实力的投资人,扩大公司资本实力,建设完善公司管理团队,支持公司稳健转型发展,切实保障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健康平稳运行,并将于近期完成上述工作。

  前海人寿回应称,自去年12月以来,前海人寿一直积极做好现金流监测和客户服务工作,每日监测现金流情况,目前公司经营正常,现金流稳定,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稳定的业务往来。依据前海人寿2017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0.52%及121.04%,均高于监管要求。未来一年内公司的流动性指标保持在合理安全的范围。

  中小险企经历阵痛 回归长期价值经营才是王道

  从前海人寿2017年一季报来看,其现金储备有421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较去年提升,也高于保监会对寿险公司的最低要求50%和100%。

  但其一季度保费收入颇令人担忧。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前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35.33亿元,同比减少69.74%。

  对于监管文件提到的“2017年我司预计将有600亿元的退保金额”,前海人寿并未作出回应。但业内人士普遍指出,随着万能险业务折戟、申报新产品受限,退保问题是包括前海人寿在内的中小险企面临的首要难题。

  而之后,诸如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生命人寿等新型险企还要经历转型阵痛。近年来,随着险资投资限制逐步放开,该类险企在承保端依靠高收益的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产品揽储,借助银保渠道迅速做大规模,再将保费收入投向资本市场,以资产端驱动负债端。这一模式下,保险产品主要依靠利差作为主要利源,一些高成本资金为了获取高收益,倒逼保险机构提升风险偏好,投向高风险资产。

  近年来监管连续发文,为该类险企“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敲响警钟,并试图引导保险公司转向高保障类产品、期交业务。就在最近,保监会近日向人身险公司下发最新通知,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要求切实发挥人身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回归保险本源,防范经营风险。

  在近日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中,对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万能保险、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团体医疗保险等产品的开发设计提出要求:

  对于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

  对万能险、投连险产品,《通知》要求提供“不定期不定额追加保险费、灵活调整保险金额”等功能,且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在多家上市险企一季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其优化产品业务结构,发展个险以及期交业务趋势明显。第一季度各上市险企报表来看,市场上主流保险产品已由理财和储蓄型产品逐渐转变为保障型产品,此类产品在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快速提升。

  其中,平安、国寿、太保、新华第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达37.1%、22.1%、43.1%、-20.0%,除新华主动压缩银保渠道首年趸交保费(同比下降99.8%)使保费增速负增长之外,其余均保持高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新规下,最近几年被中小保险公司侵蚀的市场份额将逐渐回归大型保险公司。对于中小险企来说,应当尽快摆脱依赖利差的模式,回归保障类产品,走上长期价值经营之路。

责任编辑:金黄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