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指案陷落口水战背后:证监会开始为制度失语买单

2014年04月14日 09:46  新金融观察报  收藏本文     

  作者:智梦寻

  证监会[微博]的这趟被告席之旅,为此前种种“不作为”一次性买了单。

  现在最滑稽的局面是——240天过去了,乌龙指案的视线焦点仍未回归乌龙指本身。监管层追究的并非是错单如何形成,而是“处理错单的方法”;事发半年,受罚当事人诉诸法律质疑的,是证监会对“处理错单方法的定性”;庭审过后,司法界以及金融圈儿又掀起了一场口水战,都在探讨原告和被告“谁更专业”……视线愈发“跑偏”。

  一根乌龙指何以变成一场口水战?庭审后,主流财经媒体无一不为此案所辩焦点撰文,所持观点五花八门;而作为杨剑波[微博]的发声平台,其新浪微博的粉丝在4月11日达到33万,他本人上周更作为“意见领袖”转身为专栏作家。

  面对当事人各执一词,市场没有制度来做“主心骨”和“仲裁人”,连参照的法律标准都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必为“制度失语”买单,反而能借力制度空白大展拳脚,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持续并远远跟不上市场本身的发展节奏。二者严重失衡,酝酿的是一场系统性危机,包括乌龙指案、IPO触礁、券商创新难在内的问题,只不过这场危机的信号罢了。

  历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失去“指南”的市场,注定会迷航。伴随乌龙指的出现和杨剑波的叫板,之前20多年“制度失语”所酝酿的矛盾,集中爆发了……

  风控体系双双缺失

  10天前,杨剑波起诉证监会一案开庭。在此之前的2013年11月,针对8·16乌龙指事件,证监会认定午盘对冲系内幕交易,对包括杨剑波在内的4人给予终身证券市场禁入的行政处罚。

  截至目前,此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早盘乌龙指形成,午盘对冲交易,证监会核查并处罚,以及杨剑波起诉。现在,让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

  “证监会最不专业的地方,并不体现在对内幕交易性质的认定,而是压根‘抓错了人’,整个事件是由光大证券风控体系缺失造成的。”西南证券研究与发展中心总监许维鸿告诉记者。

  乌龙指之所以形成,不在于实施了量化交易,而在于量化交易软件出现问题,且光大证券没有强大的中后台及风控隔离墙去拦阻“乌龙”。与此同时,上交所[微博]又允许机构席位盘中买入,盘后甚至隔日结算,造成光大在没有足额资金的情况下发出200亿元买单,最终成交72亿元。——在软件提供商、光大证券风控体系和上交所“三方合力”之下,乌龙指形成了。

  这个过程同时暴露了国内投资机构和交易所均没有完善的风控体系,但凡二者之一“早有准备”,8·16早盘也不会以乌龙指告结。

  至此,制度的首个“失语”点出现了。但令人捉摸不透的是,作为乌龙指的始作俑者,光大风控部门和上交所都没有成为处罚对象。

  交易所应急机制留白

  乌龙指出现后,慌了的不止是光大,从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当日午间的反应可以看出——对股票二级市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至今仍然空白。

  这也给杨剑波的起诉留下了话柄——光大证券当日14点后才信息披露,是因为监管层要审查公告;对公告发布前的对冲行为,监管层在知情的情况下,并没有拦阻。

  从字面上看,“不拦阻”并不等于“鼓励”或“允许”,没有表态本身暴露的是——或许监管层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假设,上交所提前储备了针对乌龙指的应急处理办法,启动特殊情况下的快速信息披露机制,甚至由交易所自己来发布异常交易信息,且书面载明错单交易是否允许对冲,或者干脆效仿成熟资本市场,直接取消交易……任何一种办法当时被实施,事情都不至于演绎至此。

  这便是“制度失语”的又一个重点。

  记者从知情人处了解到,其实事后监管层就相关问题专门咨询过纽交所,但至今都没有下文。如今200多日过去,市场仍热衷讨论对冲是否得当,却无人追究交易所和上海证监局当日午间的职务行为是否得当。

  证监会法制建设滞后

  若干“失语”才让乌龙指案发展到如此地步,证监会其实是自己一步步走上了被告席。

  庭审结束一周来,针对“内幕信息是否与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关”、“对冲是否为既定的中性策略”、“兜底条款是否该有底线”、“被媒体披露的信息是否为公开信息”等原则性问题,专业律师们各执一词,且都能自圆其说。那场面堪比一轮“全民真理大讨论”。

  众说纷纭的情形,正好暴露了包括资本市场相关法案修订何其滞后,法制建设被金融创新远远抛在了身后。

  在强调监管转型的当下,如斯信号是极其危险的。证监会目前处境非常尴尬——在IPO审批等“轻车熟路”的事前监管端,它要“奉命撤兵”;到了“人地两生”的事后监管端,它又“手无寸铁”,各项制度都不健全。这让证监会如何立足?怪不得肖钢满头乌丝变白发。

  局面何以至此,这是更深层次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往往只能“用问题去倒逼”,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有实质性改革,譬如当下的IPO市场。但每一次问题爆发后,并没有机制追究监管层本身在制度建设上的不作为或不得当,相反,所暴露的问题却为下一次改革提供了“著书立说”的良机。

  不必为“制度失语”买单,反而能借力制度空白大展拳脚,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持续并远远跟不上市场本身的发展节奏。二者严重失衡,酝酿的是一场系统性危机,包括乌龙指案、IPO触礁、券商创新难在内的问题,只不过是这场危机的信号罢了。

  如果制度建设缺乏问责机制,未来会有更多类似乌龙指的事件发生。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国科考船在冲绳海槽作业遭日舰阻挠
  • 体育桑兰微博确认产子:男婴5斤7两 母子平安
  • 娱乐文章外遇门后首次与马伊琍一起现身(图)
  • 财经陕北煤田私有化套利百亿 周姓商人牵线
  • 科技特斯拉至今未获工信部新车销售许可
  • 博客封闭体系是公务员调薪最大障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北京择校黄牛叫卖幼升小指标 最高31万元
  • 易宪容:沪港通的核心及所面临的问题
  • 张庭宾:A股“诱多陷阱”更加幽默
  • 朱大鸣:全世界为何都讨厌中国炒房团
  • 叶檀:马云与史玉柱联手目的是什么?
  • 海啸希望:四万亿刺激究竟刺激了什么
  • 杨剑波:海外适用816事件的法律案例
  • 陶冬:希腊债受欢迎 日本政策惹争议
  • 海啸希望:政府还能救起房地产?
  • 张捷:从日本商社成功体悟微观调控
  • 连平:人民币难以出现趋势性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