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重估值体系下A股与解禁的潜规则(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9日 06:18 理财周报

  巧合还是必然:大小非与大盘的阴阳谋

  回头来看,市场过往对自己的判断已经到了何种自欺欺人的地步。产业资本的进入对大盘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但是已经被遮蔽许久。

  从解禁股数与指数走势来看,有四个重要时点:一个是2007年4月和5月,4月解禁个股86亿股,金额953亿元,5月解禁数量57亿股,解禁金额1275亿元;2007年10月,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一个解禁高峰,单月解禁113.27亿股。伴随着两个解禁高峰期后的两个月内,市场出现了大调整。此后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两个解禁股200亿级别的单月,也发生了反技术性的反弹走势,并中继下跌。我们有理由相信解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解禁归解禁,减持才叫实质性影响。那么大小非是选择什么时候抽身离场呢?与解禁高峰出现的时点不尽相同,减持高峰出现在2007年4月份和12月份,分别减持74902万股和88966万股,而减持占当月解禁比例的高峰则发生在2007年9月和12月。而减持比率的阶段性最高峰出现在2007年3月、2007年9月、2008年12月和2008年1月。而4月末5月初的的反弹中,也有局部的减持高潮。

  这足以显现,大小非对市场有敏锐的预见性,在见顶的前后都有集中的减持量。无疑,我们相信见顶之前的减持是见顶的一个重要信号,而见顶之后的减持,被广泛视为压垮大盘的最后稻草。

  解禁从两个层面可能影响市场,一个是心理层面上,可能使投资者产生“扩容压力幻觉”,另一个是实际发生的减持对市场产生的直接掣肘。从减持量能看和市场流动性看,如10月份共有53家次大小非股东(其中大非股东17家次)发布减持公告,减持数量2.58亿股,仅占到当时交投量的0.7%左右,并非不可消化,那么解禁是如何左右市场的呢?

  2007年10月份沪深两市共有45家上市公司的28家大非和323家小非股东的限售股份将解禁,合计解禁数量113.27亿股,当时的市值接近2000亿。位列解禁前三甲的是中国石化民生银行上海汽车,合计高达98.62亿股,占当月解禁总股份的87%,涉及到金融、石化、汽车等三大板块。而当月的减持的,并非这三只股票,却是前期解禁的海南航空金地集团吉林敖东等,这三只大盘股套现约150亿。

  表面看来,解禁而未减持,但实际上正是这个错位对当时的市场主力形成了巨大阴影。因为你很难去预测中石化、民生银行和上海汽车的近百亿股会在此后的哪个月开闸。减持不多的乐观看法,实际上是将更庞大的抛压延后。而2007年下半年来,大盘蓝筹相继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解禁,这对市场中枢板块形成巨大的压力。如4月以来,权重基数较大、基金重仓持有的中兴通讯五粮液上海机场等在解禁期间的走势都很呆滞和疲软,加之5月的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就硬生生将红五月葬送。

  所以,解禁股的恐惧感,实际上是通过基金为主的市场主力,对大盘股解禁抛压的恐惧来传导的。此外,还必然有大量不需要公告,或者绕过规定减持的小非,其量能是无法统计的;

  也有言论指出,今年以来的调整中,大小非们并未凸显羊群效应,不计成本疯狂挤兑。此种判断是孤立的逻辑。因为,这严重制约了机构做多的热情,使得不少机构在3000点上试图砸盘到底线才罢手,奈何半路杀出了印花税,被迫反手做多。资金在明,大小非在暗,机构抬轿,限售股剪羊毛,这是没有多少机构愿意承担之重。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