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正文
 

QDII箭在弦上 证券投资项目首次由顺差转为逆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0:48 《财经时报》

  国际收支报告中的证券投资项目首次由顺差转为逆差。这使得业界揣测,外管局对于QDII制度可能予以通融。推出QDII的重要意义在于,外管局将可通过“放松”外汇管制、“引导”资金流向,达到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目的

  □ 本报记者 牛丽静

  由于对外证券投资大幅增加,中国证券投资项目首次由顺差转为逆差。

  《财经时报》获悉,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此已表示,将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

  这是否暗示外管局对于探讨多年、却迟迟未予实施的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制度有通融可能?相关制度会否很快进入实施?

  几年前,中国证监会强烈呼吁推出QDII时,外管局态度并不积极。外管局的一个很大顾虑是,国内是否有机构具备到海外投资的能力。

  显然,这一顾虑正被逐渐消除。

  消息人士透露,中国保监会上周曾召集保险公司共同探讨QDII事宜。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可能很快成为突破口。

  推出QDII的更重要意义还有,外管局将可通过“放松”外汇管制、“引导”资金流向,达到缓解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目的。

  “睁只眼、闭只眼”

  外管局最近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的证券投资项目由顺差首次转为逆差10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顺差277亿美元。

  从顺差到逆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外证券投资增加。今年上半年,美联储连续4次上调利率,使美国基准利率上升到了6月底的3.25%(现在是4.25%)。美元转为高息货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利差拉大,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亦出现全面反弹。

  境内金融机构受上述因素影响,开始从上年减持境外资产转为增持境外有价证券资产,这带动了证券项目资金流出。上半年,境内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85亿美元,2004年同期则为净流入209亿美元。

  今年下半年,美联储的加息步伐并未停止。截至12月16日,联邦基金利率已调至4.25%。此种态势无疑进一步刺激了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有价证券资产的投资冲动。

  中国政府现在还不允许未经批准的境内机构直接去境外证券市场投资,但为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关的监管似乎不如以前那般严厉。境内的保险机构已可用海外上市融资所得的外汇、境外保费等投资于境外市场。

  业界认为,从顺差到逆差的幕后之手是外管局有意“放松”外汇管制。

  事实上,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境内金融机构早已心照不宣,有很多境内资金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进入香港证券市场。这从香港股市交易量高居不下就可见一斑。

  时机成熟

  几年前,证监会呼吁QDII时,外管局并不积极。

  随着外汇储备的激增、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外管局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今年5月,有外管局官员公开表示,已基本完成QDII制度设计。

  从目前的局势看,外管局对推出QDII的迫切程度甚至比证监会更强。

  央行发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已达769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591亿美元。这促使市场对人民币继续升值形成更为稳固的预期,而QDII被认为是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较之下,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证监会担忧QDII可能引发资金外流、从而对A、B股市场行程不利。有知情者透露,证监会现在的主流意见是,在股权分置改革未完善处理前,不会推出QDII制度。

  券商香港攻略

  其实,相较境内保险机构可用海外上市融资所得的外汇、境外保费等投资于境外市场而言,中资券商在香港的抢滩行为,更使其被广泛视为将是QDII未来的主干。

  弹丸之地的香港,在国际投资银行眼里,是进军亚洲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制高点。同样,对跃跃欲试要在海外觅食的中国本土券商而言,香港是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作为首批获准设立境外机构的内地券商,中信证券不久前刚刚完成其香港公司的注册。不过,在它之前,已有不少捷足先登者。

  此前,中信证券的劲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招商证券等内地券商已悄无声息地展开了“香港攻略”。

  更早些时候,另两家老牌券商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在中国证券市场诞生后不久,即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随后,申银万国在香港的机构还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国泰君安也在积极谋求步其后尘。

  想出海的券商并非只有这些。背靠财政部的银河证券曾多次提出在香港设立公司的申请,均未批准。其他券商也只能充当看客。

  据了解,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内地券商走出去持保守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内地证券市场因此失血,但这种“温室”保护主义的弊端日益明显。

  中国证券行业的激烈竞争已使相当多的中小券商处于生死边缘,但香港证券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期以来,香港绝大部分的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市场已被包括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在内的美资或欧资投资银行分割,香港本地券商虽然数目庞大,但规模普遍较小,且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被动地跟在外资投行后面。

  内资券商要想在此卧虎藏龙之地立足,不仅需要虎口夺食的胆量和实力,更要面对香港监管当局较内地更为严格的监管。

  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看来,香港市场的监管要比内地监管规范和严厉得多。一旦券商违规,不仅是处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失去了信誉,导致客户流失。因此,内资券商想在香港市场立足无异于虎口夺食,但这,将是内资券商“走出去”无法改道的必经之路。

  相关报道:

  社保基金可能力拔QDII头筹 托管银行已有结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