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专家张卫星30日下午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4:38 新浪财经 | ||||||||||||
点击查看上午聊天实录:股权分置专家张卫星30日上午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4月30日,对股权分置问题有深厚研究,著名市场分析人士张卫星先生于上午10点40分至12点和下午13点30分至14点30分分别作客新浪财经聊天,聊天内容主要围绕证监会关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问题的通知,以下为张卫星先生下午现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接着早上的话题继续讨论中国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问题,下午作客新浪的还是早上的嘉宾张卫星先生,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了。今天下午我们主要集中探讨几个问题:首先对网友的问题作出一些回答;另外我们探讨一下对事件整体市场走势的看法。 我刚才看到有一个网友叫“柯岩风景”,他的提问如下: 网友(柯岩风景):请教张卫星,你是否认为让社会中介机构,包括投资公司的参与公司方案设计,会存在中介机构与大股东联手做市的嫌疑? 张卫星:从公正的角度来讲,当政府管理层选择了统一原则、分散决策这条道路的时候,要想避免完全的做市、操纵,甚至可能会存在欺骗,这是不现实的,这些东西肯定避免不了。方案的设计,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有社会力量的监督。如果是证监会系统内部的机构,我认为会出现的是官官相护的垄断改制,导致的问题可能比社会的监督更严重,因为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官商的做市方案,不管好坏,独此一家,我出什么价格,你就必须接受什么价格。我们在中国很多政策的决策过程中,都会发现这种官商行为,比如电信行业、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如果是证监会体系内的券商和保荐人垄断了,那么这个问题会非常复杂,会最终伤害流通股东的利益。我们搞市场经济搞了几十年,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越是充分竞争的东西,价格越合理。购买者利益越容易得到保护,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充分竞争,因为在市场上会有很好的选择,选择到最适合他,价格最便宜的东西,所以我赞同社会力量的解决。任何机构、个人、自然人、法人,都应该有这个权力。因为它是一个产权关系不清的调节方案,这样是有利于我们降低整个改造的成本,选择好的方案。 但是目前看来,这个方案里是存在着政府管理层的漏洞的,因为我看了这个方案以后,再看了看保荐人的制度,保荐人制度里没有规定保荐人有资格做全流通方案,保荐人制度只是IPO、增发和可转债概念,他的业务就是这些,这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保荐人制度里白纸黑字写得非常清楚。所以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里,把保荐人硬性加入进来,我认为这里面有越权执政的嫌疑。我认为如果证监会在以后的方式里规定必须要有保荐人,或者使它成为一种模式,也未尝不可,但我觉得应该先修改保荐人制度,在它的制度里加上“保荐人对全流通方案的采信和保荐承担法律责任”等等,这样的话,我认为才应该推出股权分置试点里的保荐人制度。而没有推出股权分置试点的时候,政府把保荐人强行加在制度里,可能有强行权力设租的行为,使得自己权力体系内的机构享受租金。我们都知道,经济学里讲的权力设租是这种典型的行为,这样会造成高成本,最后的成本承担还是社会,还是上市公司,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所以,对刚才这位网友问题的回答,我的意见是希望能够公开,各方力量加入,进行方案的竞争,上市公司愿意用你的方案,流通股东同意你的方案,你的方案又最便宜,那就最好用你的方案,这样社会成本改革都会降低。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设计:几千种方案,太繁杂了,最后导致选择不出比较好的方案,实际上一直应该建立一个机制、“方案群”--有自己独立思想体系,或是独立的经济学体系产生的方案,我们知道有那么几类或者是几种方案。我认为政府应该建立机制把这几种方案选择出来,让上市公司、大股东来选择,我觉得这样可以降低选择好方案的成本。但是,很遗憾,目前的机制我们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造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目标模糊,很多投资者容易产生恐慌。因为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案会被投资者选中。这样的话,无形之中增加了流通股东巨大的精神压力,不确定因素、忐忑不安,随时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我认为政府在选择方案和出台程序里是有失误的,最好的就是进行一些选择,在很多的方案里先划出一个比较好的能解决问题的侯选,然后让上市公司侯选,然后再投票,我觉得这样可以稳定预期。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我们要建奥运会游泳馆,首先愿意投方案的可能有几万个设计思想,任何社会力量都可以参加,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好的设想,都可以参加,对这个事情贡献智慧,但是有一个评审的机制,先选出几个侯选方案,三个四个,还是五个六个,国家体育馆接受什么样的,这个侯选方案由专家委员会来侯选,最后由业主,比如北京市奥委会来选择最终到底用哪个,是用水立方,还是用鸟巢,由他来决定,形成这样一个比较科学、正确的决策机制。股市的问题比这个问题还要复杂,所以更希望目标方案群。但目前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实际上现在是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况,什么方案都可能,没有一个预选机制,这样的话,对谁最不利呢?我们知道,对流通股股东最不利。在这里面最容易被各种消息、制度设计伤害到他们的利益。我其实也早就提出了方案,但是政府没有采纳,到这里,我没有太多可说的,只能说在选择方案的时候,太差的方案,需要让政府的行政力量排除在外,给市场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预期和示范效应,这样可能可以弥补制度的缺陷。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我们会在几个方案中,或者是大量的方案中来选出最优的方案进行最终的总结性方案出台,但如何去保证证监会,或者是我们的决策机构在筛选这些方案的时候,过程是科学、民主,而且是公开的? 张卫星: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是我们中国证券市场陷入困境和我们很多行业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们的政府决策机制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的决策机制更多体现出的是闭门造车,往往是不知道怎么决策,是哪几个人决策?通过什么程序决策?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近十几年中,越来越严重,暴露的越来越多,包括证监会这几年出台的政策,比如以股抵债,虽然最后被市场的反击停止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是由哪几个人决定的,通过哪几个人决定出了以股抵债的方案。比如C股市场,是由哪些官员、经济学家,通过什么渠道把C股市场的方案决策出来,都没有公开披露。现在暗箱操作在政府决策中体现的非常厉害,我们听到的是政府官员为了保护信息的保密性,为了社会的公正性,但是昨天程序性方案出来以后,我也跟北京的几个经济学家在晚上的时候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我们大家就有点儿不太明白,这个方案有什么可保密的?如果在此之前征求更多的意见,进行学界探讨的话,我认为可能会比现在出来的完善许多。到目前我们感觉到,还是少部分政府官员闭门造车的行为,所以我们发现了不少漏洞,这些漏洞在不久的将来都会体现出来。从我个人的经验,去年证监会出台的那么多方案里,为什么那么多漏洞,为什么那么多的“没想到”,都是跟政府官员内部的决策机制决定一切有极大关联的。 实际上谈中国改革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开会的时候就曾经谈到过,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政府的决策还不如八十年代。因为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决策是在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进行的决策,政府的官员是不管论证过程,只管决策过程。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官员把论证过程也包了,完全是自己小圈子,或者是自己部门内部把过程包了,决策内容也包了,所以政策走偏在这几年看到的越来越多,但是现在我们只能作为旁观者提一些建议,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些存在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办法和力量来改变这一切。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建国五十年了,一直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很多网友非常关心这个方案,这个试点通知本身会对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大部分的网友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节后的走势可能会怎样?张卫星先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张卫星:客观和冷静地说,这个方案出台对大盘的走势影响应该是比较小的。如果我们不自己吓唬自己,不自己制造恐慌的话,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告诉我们怎么看病,怎么挂号,怎么找医生,怎么去做检查,它没有用药方。而我们要明白,这个病治好还是治不好,最关键的是到底吃哪个药方,用中药还是用西药,药方组合怎么样,那是最关键的。但是因为没有出来这些东西,所以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点我首先要提出。但是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却引申了下一个问题,市场会怎么办,应该担心什么?我认为最要担心的就是提防宝钢事件,我觉得这对市场的伤害会更大。也许大家觉得方案还不错,或者说虽然有很多漏洞,但是至少可以打60分,那么很多投资者又重新买股票了,恢复一点儿信心。这个时候如果出现再融资,或者是全流通股票发行,那这对市场的伤害就非常大。所以我个人,不管是对股民、投资者建议,要提防再融资的问题。既要解决股权分置,那就要明确的停掉新股,停掉增发,停掉各种各样的再融资,停掉所有为股权分置制造障碍的政策行为。全流通的方案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市场预期和最终的细节解决方案没有出台之前,不能再搞股票发行,不能再继续发非全流通的股权分置的股票,同时也不能够发行全流通的股票。如果要是不这样,那我觉得可能会比宝钢事件还要恶劣,因为这次宝钢事件对于很多投资者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我最担心的。 第二,投资者除了这部分的担心以后,应该更多的关注于细节方案是怎么出台的,试点公司的细节执行方案可能会真正的决定这个政策是好是坏。也就是说我们最后要关心到底用哪个药方来治病,中药方还是西药方,看病的程序我们已经知道了,但中药方和西药方才是最关键的,这个药方可能就决定了这个程序性方案的成败。所以我个人给投资者一个建议,这个程序性方案从目前来讲是个利好多于利空的方案,虽然它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但是可以打60分,但是最关键的是上市公司试点方案是什么,这个才是真正决定你是卖出股票还是买入股票,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认为,具体方案才识最关键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其实目前这个通知主要是一个程序性的设计方案,那么实质性的方案还需要等待具体的每个试点方案出来,那么你认为最可能成为试点公司的是哪一类公司? 张卫星:首先从程序上看,应该说在程序这个步骤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我们前段时间也提了一些建议,在这个建议里我们发现已经都体现出来了,比如停牌和复牌,方案的公布,类别股东的投票,市场确认以后还要一个停牌和复牌,全流通的公布等等,在这点上我们看到这个方案公布的比较细,也比较可执行。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这个方案比较好的地方。通过这个程序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判断,首先,我认为国资委到目前为止还是有点问题,无论是从国资委的研究部门还是从券商部门,牵扯的利益面都很难达成统一,国资委一些大的公司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把这个方案通过并执行。 主持人:也就是说由国资委直接主管的大型国企,比如宝钢,这次是不太可能参与的。 张卫星:对。因为我感觉到这会导致参与的人员非常多,牵扯利益也非常多,在方案的初始阶段就要过很多关,保密性会很差,因为大型国企的头头非常多,牵扯的部门也非常多,你不把方案本质让上面的头头都看清楚,是不可能实施的,而这么多人经手,一定会走漏消息。那么地方国资委,或者是一些中央的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有可能,如果加上证监会和国资委的一些授意,比如说,我们可以拿一家公司来,这家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简单,可能就一两个大股东,我们拿它做一个试点,做一个尝试,在证监会和国资委的共同配合下,那么它是有可能出来的。但是我更看好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他们特别能理解市场经济是共赢经济,做生意是有钱大家一块儿赚的。只要方案的利益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就可以很迅速的作出决策,关键是他们的决策速度非常快,所以我更看好民营的上市公司。当然前提是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也要保护流通股东的利益,这是前提,不保护流通股东的利益,流通股东可以否决这个方案。所以在这点上说,从整体上来看,民营可能会更快一些。而且我们个人感觉,民营并不是把股民的利益侵吞下来以后就一毛不拔,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接触了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家,大家愿意以一个诚意,以一个双方能够接受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民营企业的大股东里得到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民营企业推崇的方案是给流通股东一个还利的,是非常有诚意和流通股东协商解决的方案。那么这个方案出台以后,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制会有很大的示范效应。民营企业都愿意跟流通股东平等的协商这个问题,平衡这个利益;国营股东就更没有道理不这么做。 所以这几年经走向实践以后,到真正的公司方案设计的层面以后,我觉得突破应该在民营上市公司。 主持人:那么我们刚才谈到了,民营企业最有可能成为第一批的试点公司,那么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试点公司的情况下,我们假设整个市场的全流通已经开始实行了,股权分置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这时候会对旧有的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竞争格局会形成什么冲击?因为深圳交易所提出建立二板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全流通的问题。你认为在这种新的竞争格局下,深交所和上交所将会如何继续往下竞争?因为两家都面临一个资源的争夺问题。 张卫星:这个问题可能就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个人更多的是考虑哪家上市公司的方案怎么解决,整体上全流通的改造方案应该如何推进,这方面考虑得比较多。对于两个交易所,我个人考虑的是比较少的,但是我也提一些个人看法吧。 首先,从世界的交易所发展来看,要引入竞争机制,最好让深圳和上海的交易所充分独立,让他们充分竞争,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够有更低廉的运营成本,但前提是必须妥善的解决股权分置以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妥善的解决了股权分置以后,应该是充分竞争的。证监会在管制上应该放松,许多的权力应该下放交易所,让上海和深圳两家形成良性的竞争,独立性要加强。这样的话,我觉得一是会有很多好的企业上市,我们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原因是只有好的企业在你的交易所上市,你的交易所才有钱,这是全世界的法则,那么交易所就会对企业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第二,交易所是一个服务,这个服务包括信息披露,包括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包括等等方面。那么交易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把包袱全部甩给证监会,压力也给证监会,深圳和上海谁把信息披露做得好,谁保护流通股东的利益,谁把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得好,那么你的交易所就会发展。我觉得不存在什么二板和主板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全国性市场,所以根本分不出二板主板,只有全国性市场和地方股市才是正确的分类,如果都是全国市场根本就不存在主板和二板的区分。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妥善解决股权分置以后,证监会的许多权力应该下放给交易所,让交易所形成良性竞争,这样我们才能有长远的、好的发展。 网友:你认为在证监会没出细则前就会试点,还是出了细则以后才会试点? 张卫星:是这样的,从程序上来讲,中国证监会的通知里也讲得很清楚,要摸索经验,因为确确实实,他们的说法非常正确,解决股权分置,没有中国的经验可摸索,也没有世界的经验可摸索,我们是完全的一次创新,到底会走到哪一步,即使是像我这样研究这个问题这么多年的一个人,我也很难把它看得很清楚,说得很清楚,所以要允许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我个人倒是觉得,不妨都宽容一点,社会投资者、学界、机构投资者,大家都宽容一点,然后让试点出来,我们根据试点的情况再做下一步的判断,然后从试点中出的问题,再弥补漏洞、修改措施,给中国证监会最后的操作细则留有充足的修改空间,这点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也希望市场不要做出太过激的问题,过分的暴涨和过分暴跌都会出现问题。 同样,我认为责任更大的是中国证监会,在获得市场宽容的前提下,中国证监会对于试点细则实施方案就应该倍加慎重。细则方案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向流通股东利益倾斜,要尽可能的考虑到长远的影响,要尽可能的考虑整体市场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责任是在中国证监会身上。如果证监会的细则出来以后,就由此放任,大家随便玩、随便搞,那我觉得全流通改造一定失败,一定会出大问题。最近我们跟学界的一个老师和媒体记者谈这个方案的时候,大家有这么一个感觉,我说出来,希望能够引起中国证监会领导的一些重视,大家认为这个方案是中国证监会责任最小的一个方案,是中国证监会权力最大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推出来以后,不管失败还是成功,或者对这个市场影响很大,我们都会发现,证监会的责任是非常小的。因为是大股东选择的,因为是保荐人选择的,因为是流通股东三分之二投票通过的,没有证监会太多的责任。 但是,这个方案中证监会的权力是最大的,我们会发现,这个方案,非流通股大股东要经过证监会保荐体系,要花很大的代价聘请保荐人、保荐机构,然后还要有其他一些隐性的审批功能,并不是彻底放开,你能不能被列为试点,这个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规则,完全是政府管理层的权力规定。所以在这里面,就有一个制度漏洞,权力很大,决定你到底能不能成为证监会的试点。虽然没有明确的委员会存在,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么一个决策。这个权力是非常大的,实际上就面临了试点和方案的选择权,各种细节方案的选择权在试点这个环节,但是失败的责任却很少。所以,我们昨天晚上在谈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提出这个看法,都说出了这个感觉,所以我觉得,政府管理层的权力很大,同样,责任也应该很大,既然试点的方案是由政府管理层来选择的,那么这个试点的成功与否,责任都在中国证监会。所以希望政府管理层在这点上一定要慎重选择。 主持人:我们还是接着上午的话题。有一个股民提了一个如何鼓励投资者参与投票的方案,当时我们也谈到了,如何让它的操作更具有可行性。下午这位网友又上来了,他做了一个相对更详细一些的方案交上来。 网友:我是学生物的,方案具体如下:证监会规定作为试点的公司必须要拿出一笔钱来用于鼓励投票,这样就会有大量的股民,就像我学生物中看到的蚂蚁或马蜂一样涌向上市公司,那么按照生物学的原理就会自发形成秩序,并且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大多数股民的。 主持人:你能不能谈谈对这个方案的看法呢?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市公司既然掏得起钱给保荐人,给这样那样的方案人提供人一笔钱,那么我想,这位网友早上提到的,通过降低交易手续费,由上市公司来补偿这笔费用实际上是非常低的,这样可以获得一个最大的民意选择,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呢? 张卫星:这个方案我们曾经在研讨会上谈过,当年我记得是曹远征老师提出过费用的问题,因为干这样大的事情,肯定要花钱,不用讲,大家都明白。但是这笔钱让上市公司来出,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讲是有问题的,因为上市公司是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产生关系的一个地方,让上市公司来出,并不是非流通股大股东来出这个钱,这里面有一个歧视大流通股股东的感觉了。曾经有一个观点是政府来出钱,我们知道政府在过去几年收了2000多个亿,你可以用过去收取的税返一部分来支持这个事情,我倒认为这是可行的。当时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曹远征博士提出来由政府来出这个钱,甚至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再进行财政补贴。但是我个人不是太抱希望,我只是觉得,如果政府出钱,比上市公司大股东出这笔钱更合理,因为这个市场,股民交了很多对这个市场的费用,你又没有提供给他相应的服务,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实际上应该政府拿钱。我个人认为政府拿应该更合理一些,大股东拿,或者上市公司拿,都存在着阻碍上市公司去做这个方案的因素。因为大股东在目前这种状态可能更有利,那他就不用让利了,让利的过程中还要出钱,这没有道理了,我还要维持现状,我继续增发、配股,掏空上市公司,可能更合适。所以在利益驱动的角度来讲,让大股东出钱不科学,应该是政府出钱更公平一些。 网友:张卫星,你认为你以前的IPO同股不同价,以及你由此推演的股权分裂说是正确的吗? 张卫星:当然是正确的,在这里回答一下。首先,我在99年发现股权分置这个问题,当时叫股权分裂,最早还不是这个词,这个问题要明白这一点。中国股市是股东溢价问题,不是资产溢价问题,有人说我张卫星不懂资产溢价,这个批评非常多,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任何一个盈利的资产是可以溢价的,做过股票的人都知道,就是股价可以超过净资产,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做了这么多股票,我不可能不懂这个东西,但是中国股市的问题绝对不是资产溢价的问题,也不是西方溢价发行的问题,西方股票的溢价发行,发起人的股票资产是可以溢价的,比如一美金的东西可以到五美金,全世界都是这样,一美金的东西到一百美金都可以,这叫资产溢价;但是,新股东之间不能溢价,股东之间是同价的,比如google公司,老股东的股票值80美元,新发行上市的IPO的市场也是80美元,一定是股东同价。但是中国的经济学,实践搞错了,包括提问题的人,都被中国的经济学和股市给搞糊涂了,没搞清楚,中国股市的问题是股东之间溢价,不是资产溢价的问题,所以中国股市根本不是什么溢价发行的问题,是股东之间出现不同价格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手段证明发起人的股份,比如1.5,社会股东发行的是八块,你用什么证明国有股的股票一块钱的资产等于股价八块?它是不一样的,是不能够在一个市场同时交易的,我们股权分置的特性就在这儿,我们搞出了世界上独有的股东溢价,就是“阶级股东”,我们的股东是有阶级的,有成分的,这在美国就不能想象。在西方,不管是总统的股票,还是扫垃圾的工人,我们买了同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一定是平等的,哪怕是国会持有股票,我们都是平等的。股东之间一定是平等的,但是在中国股市操纵和实践中,我们出现了“阶级股票”现象,我是国有股东,我就可以低价上市,我就可以享受特权,你是社会股东,你就必须高价持股,没有特权。这是所有问题所在,我们出现了阶级股票市场,阶级股东的问题。 所以,刚才这位网友的评论,是他自己就把这个事情全搞糊涂了,他根本就没搞清楚中国股市的问题所在。他是被中国翻译过来的股票经济学的“邪教”给毒害了,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溢价发行在中国股市变成了经济学的邪教。如果有人可以公开辩论,我可以坚决的和他进行辩论,这是所有的问题所在。 那么还有一个疑问,说张卫星历史追溯法的定价,按净资产折股、缩股、或者是按净资产扩股,是不懂溢价发行。其实我想在此解释一下,我历史追溯法的定股方案,是个药方。我们现在确实找不着非流通股发行的那一瞬间,他除了净资产折股的价钱以外,到底是哪个价,没有任何人能找到,因为它没有上市流通,没有市场交易来确定它的价格,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我们能够找到的价格就只能是IPO发行前一瞬间的净资产折价,这是非流通股的价,所以我只能通过这个药方来解决问题,我也想给非流通股溢价,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找不着,用什么方法能够确认非流通股,IPO发行时候的价格?没有,丢失了。所以,对网上朋友的回答,我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个人得病了,胳膊摔折了,让我看病,我看到了,是胳膊摔折了,正确的办法是铝合金、小折板,上石膏,这是正确的办法,但是对不起,我没有那些材料,我用现有的材料解决问题,我可能只用两个木棍把这个胳膊架起来,能够解决问题。这叫药方。这个人的反对意见就是,张卫星,你用木头棍来做解决方案,是不科学的,是把病看错了,你应该用石膏,应该用铝合金的专业夹板。我只能说,我没有那个条件,他是用具体的药方来这个问题,由果反因,我把这个问题看得是非常正确,但是限于条件,限于财务数据的支持,我只能找到上市前的价值,至于它的溢价还是折价,由全流通股市来决定,我不为它做任何多余的操心,所以这是我在此要澄清的一点。 过去这么多年来,许多受了经济学“邪教”溢价发行毒害的人,在这点上一直在反对我,我只能说,对不起,你根本就没看清我的理论体系。我是看明白了这个病症,没有好的药材,这不是我的问题,是我们这个市场缺失了非流通股的价格,我们只能找到上市前的净资产的价格,市场的价格。 主持人:我们还有网友在提问。 网友:请问张卫星,这个方案是不是太有利于机构坐庄了? 主持人:和我们早上谈过的问题比较类似。 张卫星:确确实实,这个股民眼睛很厉害,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问题看出来了,我也感觉这个方案偏向于机构坐庄,甚至给机构炒作股市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第一,程序,机构就容易介入进来,试点,热点的引导,又给它足够的空间;第二,制约条件又非常少,比如非流通股一年以后,才只能卖5%,如果这样,大股东脚踩两只船,操纵就太容易了,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方案操纵投票通过,操纵市场,然后获得超额利润,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我个人也一直这么看,这个方案容易造成机构坐庄炒作,长远来看的话,还是损失股民的利益。因为他可以用很多年来慢慢消化这个炒作。就如同我们过去三五年看到的熊市,很多股票一开盘炒得非常高,炒到一百了,跌到五十,股民就会觉得很便宜,他还会去买,但是呢,这五十块钱以后呢,后面还要跌,他还有很大的利益,所以这个方案的漏洞就在这儿,大股东可以把这个价格炒得非常高,先控股,然后慢慢开发,用足够的时间释放,他就能获得超级利益。所以我非常赞同这个网民的看法,这是这个方案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主持人: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和广大新浪网友的互动就到这里结束,随后我们还会不断地组织讨论,欢迎网友继续参与讨论。今天下午15:00,我们会请水皮先生就通知的问题进行研讨,欢迎大家届时参与,谢谢广大新浪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