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早报记者 沈雁飞
金融危机迫使金融巨头花旗集团开始拆分出售旗下资产。
“从不歇息”的花旗集团(Citigroup)终于顶不住金融危机的折腾,迈出了“瘦身”分拆的步伐。这家创立于1812年、一度占据全球银行业头把交椅的金融巨头由此开始艰难转型。
当地时间1月13日,花旗集团与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简称“大摩”)同时宣布,旗下经纪业务部门正式合并。交易一旦完成,这家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超过刚刚收购美林的美国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公司。
这可能仅仅是花旗集团重组计划的开始。有消息称,花旗集团即将宣布一项将自身规模缩小三分之一的业务剥离计划,将业务重点缩至仅面向大型企业和富裕个人。
此举或标志花旗传奇人物桑迪·威尔(Sanford Weill)创立的“金融超市”模式宣告终结。
花旗进账58亿美元
根据花旗集团和大摩的合并计划,将进行合并的部门包括花旗的经纪业务部门美邦(Smith Barney)、Smith Barney Australia、英国的Quilter业务,以及大摩的全球财富管理部门(Global Wealth Management Group)。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和私人银行业务不在合并之列。
大摩将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现金,拥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花旗将有约95亿美元进账,税后约58亿美元。
成立合资公司可以为上述两家公司节省约11亿美元的成本。
合资公司名为摩根士丹利美邦(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旗下管理的客户资产约为1.7万亿美元,经纪人超过2万名。大摩联席总裁詹姆斯·高曼(James Gorma)将担任合资公司的董事会主席(Chairman);花旗全球财富管理部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总裁查尔斯·约斯顿(Charles Johnston)将担任合资公司总裁。
该协议已经获得两家公司董事会批准,将于2009年三季度完成。
根据两家公司签订的协议,两家公司目前的存款仍各自保留,合资公司吸收到的新资金将按照股权比例分配。双方的协议还表明,摩根士丹利有权在3年后将持股比例增至65%,4年后可增至80%,5年后则可以100%控股。花旗则称在至少5年内会维持“相当数量”的持股比例。
“非卖品”美邦
美邦是花旗集团全球理财业务的两大组成部门之一,亦是该集团旗下难得的“健康”资产。
金融风暴中银行业虽然遭受重创,但其经纪业务相对稳定。花旗集团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去年前9个月,美邦的盈利依旧保持了2%的同比增长率,为花旗创造79.38亿美元收入,而花旗集团同期的总收入同比下滑了23%。
美邦还在花旗集团全球理财业务中占据了逾八成份额。2007年全年,美邦创收105.29亿美元,对集团利润的贡献率仅次于美国信用卡业务和国际零售银行业务。
即使撇开花旗集团,美邦本身在华尔街历史上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邦是一家全球性的、全方位服务的投资银行及证券经纪公司。其主要的前身是1873年Charles D. Barney在费城成立的证券经纪公司,以及1892年Edward B. Smith在费城成立的一家证券公司;其另一重要前身是曾叱咤债券市场的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 Inc.)。1997年,上述三家公司合并成为所罗门美邦控股公司,归入旅行者集团,一年后,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合并,组成了如今的花旗集团。2003年,花旗集团将“所罗门”字头从该公司名称中抹去,只留下美邦这一名称。
正因此,一个半月前的2008年11月21日,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还曾在董事会坚决地称,“我没有出售美邦的意愿,我爱这项业务。”
然而,刚刚进入2009年,潘伟迪就不得不食言出售“非卖品”美邦。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