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疯狂逐利的报复:深度剖解华尔街危机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 0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观和经济发展观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明白无误,即应实现全社会的进步,但一具体到具体的行业,问题就会变得莫衷一是,非常复杂。结果是,最后被普遍认为的真理,其实仅仅是垄断行业、垄断阶层的霸权理论。真理变得难以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强势的利益垄断集团、利益垄断阶层垄断了话语权。

  混业经营、做大做强是问题的开始

  混业经营(又称“综合化经营”),是导致金融业无限扩张和垄断性金融集团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金融机构一开始都为分业经营,日本和美国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混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初始理论和动机是增加盈利渠道,分散单一业务产生的经营风险。然而,结果并未导致金融机构整体效益的增加,更未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更加强烈,机构内部的股权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一个集团旗下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单向持股或互相持股,各项业务的风险不仅不能实现对冲,反而会使风险互相转移,产生叠加和放大。专业分工的消失,金融风险不论对金融公司,还是对于监管当局,或是对于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都变得更加不可控。

  中国在经济上一直都向美国看齐,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后,中国相关理论和依据开始出现,一进入21世纪,即打开了混业经营的大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金融机构不仅没有丝毫的警惕和犹豫,反而将危机形势视作扩张的良机,许多机构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雄伟的混业收购和兼并计划。

  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是导致金融乃至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呢,根本的一点是金融企业,尤其银行是负债经营,要无限扩张,就要不断增加负债规模,此后又要无限增加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到一定程度,受资本金比例的限制,又要用各种行外或社会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由于急于扩张、快速扩张,银行几乎从来不采用自我补充资本金这一稳健的形式),如此循环无尽,这对社会贷款增量、证券市场的态势、社会经济的走势产生了一波波影响。由于银行上述行为的动机是使自己做大做强,所以社会效益如何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在资本金比例上,中国的银行奉行的是最低标准,即以8%的底线运作,欧美和亚洲的一些银行,底线则在12%左右。仅此一点,风险就大了很多。

  银行的扩张在市场争夺方面表现突出。如近年国内银行在个贷,尤其是个人住房按揭的市场竞争,已达到血染江河的惨境。对于推销个人住房按揭产品,银行的指标经过层层分解后是逐级放大的,有的分支机构甚至提出了“要不惜一切手段”搞定房地产中介和开发商;一些银行把对客户经理的培训计划用猛兽来命名;在住房按揭的政策执行上,部分银行变通规避监管机构的相关政策,如零首付、转按揭等。

  做大做强方面,在中国,几乎没有一家商业银行愿意做地区性的银行,一个诞生在省辖市的商业银行,都提出要跨省设立分支机构,都有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宏伟目标。而在美国,区域或地区性的商业银行有近8000多家,它们乐于为本乡本土服务。

小调查
1.您认为次贷危机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束?
1年以内
2年或者更长时间
说不好
2.您对未来全球股市继续恢复上涨是否还有信心?


不好说
3.您会否在当前市况下抄底全球资本市场?

不会
不好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